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排泄与渗透调节
排泄与渗透调节主要内容1、概述: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尿的形成:肾小球滤过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影响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3、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机能的调节。
4、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自学内容1、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基本要求l、了解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2、了解尿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过程及机理。
重点、难点:1.尿的形成过程; 2.泌尿功能的调节。
概述※排泄(excretion):机体将物质代谢的尾产物和机体不需要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多余的水份盐类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与排遗区别:生理学上将物质代谢产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过程—排泄。
由消化道排出的食物残渣,它既未参与体内细胞代谢,又未经过血液循环—排遗※※排泄途径与排泄物:ⅰ.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CO2和少量水份,以气体形式随呼气排出,鱼类等水生动物还有NH3、CO2和某些离子随鳃排出。
ⅱ.由消化道排出:排泄物混合于粪便中,如担色素及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肠膜排出)。
ⅲ.皮肤排出:水分及汗液(汗腺分泌),汗液包括水、少量尿素及无机盐。
ⅳ.肾脏排出:肾脏是最很需要的排泄器官,排泄物称尿,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
调节着机体水平衡,渗透压平衡与酸碱平衡。
渗秀调节:体内水份和盐类含量的调节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又叫渗透调节,渗透调节对于维持体内渗透压稳定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第一节排泄器官及其功能一、泄器官及其结构特点:除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没有发现排泄器官外,其余都有分为:一般排泄器官:(1)伸缩泡: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2)肾器官:扁形、环节及软体动物(3)触角腺(绿腺):甲壳动物(4)马氏小管:昆虫(5)肾脏:脊椎动物特殊排泄器官:鱼类和甲壳类鳃,板鳃类的直饭腺,爬行类与鸟类的盐腺、脊椎动物的肝脏(胆汗排泄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胆色素(一)无脊椎动物的肾器官1.软体动物的肾脏(亦称肾管)本门各种动物中肾脏结构差异很大,以头足类(章鱼)和辨鳃类()为例。
第七章@排泄和渗透压调节课件(1)
量
机
制
特点
60-70% ①初段主动(管腔膜Na+-X偶 ①定比重吸收(泵-
联转运,管周膜Na+泵)
漏现象)
②后段被动(顺电位差经细 ②不受调节 胞旁路)
25-30% ①细段被动(顺浓度差)
②粗段主动(Na+-K+-2Cl-同 向转运体复合物)
①降支细段对Na+ 不通透
②重吸收量与尿浓 缩机制有关
10% ①管腔膜Na+-Cl-交换
量呈反变关系(尿多色淡,尿少则色深),也常受药 物影响,•如服用痢特灵后尿色呈深黄色。 病理:血尿(呈洗肉水色)、胆红素尿(呈黄色)、乳糜 尿(呈乳白色)。
二、排尿反射
膀胱内尿液达一定程度后,内压升高,膀胱逼尿肌受到 剌激而兴奋,冲动传送到初级排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 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尿意。如环境不合适,暂时抑制排 尿中枢活动,当机会合适时,抑制解除,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扩约肌、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引起排尿。 正常成人,当膀胱贮留尿液100~150ml→充盈感, 150~250ml→尿意,350~450ml→不适感,700ml→ 胀痛感。 属于负反馈调节
第七章 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第一节 概 述
一、排泄:生理学中指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某些 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呼吸器官
主要排泄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份
排
大肠
泄
途 径
皮肤
肾脏
主要排泄胆色素和少量无机盐
主要排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 等尾产物
排泄绝大多数代谢尾产物, 是排泄主要部位
二、肾的结构和功能
1.肾的一般结构
有排K+功能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Na+ 、Cl- 、HCO3- 和水 分 泌:K+和H+ 其重吸收机能的最大特点是: Na+ 和水的
生理学07排泄系统(1)汇总
4.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代谢产物(含 氮化合物代谢物、脂肪代谢产生的非挥发 性酸的盐),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三、 肾脏的功能
1、 泌尿 2 、分泌活性物质:肾素、促红细胞 生成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
四、 肾脏解剖特征
③外层是肾小囊脏层细胞:足 细胞;带负电糖蛋白;根据 带电性质进行选择。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动力
—
血浆胶体渗透压 阻力
—
肾小囊内压
阻力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作用:滤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又被吸 收回肾毛细血管的过程。
在重吸收时,根据物质被吸收的程度分成
全部重吸收:G 大部分被重吸收:水、无机盐 小部分重吸收:尿素、尿酸、硫酸根离子 不被重吸收:肌酐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 远端小管三部分组成。
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 支粗段。 特点管径最粗,呈锥体形。
髓袢细段由髓袢降支细段和髓袢 升支细段组成; 特点:管径细,管壁最薄。
远端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 曲小管。 特点:管径变粗,呈立方形。
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集合管在尿生成过 程中,特别是在尿液 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每一集合管接 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 的液体。许多集合管 又汇入乳头管,最后 形成的尿液经肾盏、 肾盂、输尿管而进入 膀胱,由膀胱排出体 外。
肾交感N支配 球旁细胞:促进肾素分泌; 肾小管:促进Na+的重吸收
(四)肾的血液供应(自学):
1.血供丰富,分布不均:
1200ml/min;94%分布于皮质。
2.两次Cap网,各自血压高低不同。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ABEB ADEDB A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选择题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葡萄糖含量 B.钾离子含量 C.蛋白质的含量 D.钠离子的含量2.“Cl-转移”指的是血浆中的Cl-与红细胞哪种离子交换()。
A.HCO B.H+ C.OH- D以上都不是。
3.狭盐性海水软骨鱼保持体内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是()。
A.氧化三甲胺 B.尿素 C.氨 D.无机盐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5.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C、肾小球囊内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血浆流量6. 由肾小球滤过NaCl和水绝大部分在何处重吸收()。
A. 近球小管B. 远近球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粗段E. 髓袢升支细段7. 目前认为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机能B. 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变化C. 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D. 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E. 以上均不是8.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动脉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 出球小动脉血压9. 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
A. 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B. 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C. 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D. 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1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 )的调节。
A. ADHB. 醛固酮C. 糖皮质激素D. 肾上腺素11.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 ADH分泌减少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DACA DBCD12. 渗透性利尿是直接由于( )所致。
A. 滤过率增加 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13.淡水鱼与海水鱼比较,淡水鱼的特点是()A. 体液渗透压与外环境相同B. 肾小球缺乏C. 肾的重吸收作用弱D. 肾小体数目多E. 小管液中含有大量无机盐。
第七章 鱼类生理学排泄和渗透压
• 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 (secretion)作用
• 肾小管把血液带来的一些离子和代 谢产物,如尿素、肌酸、尿酸、有 机酸以及各种离子主动分泌到滤液 中去。分泌作用主要在近段小管部 位进行。
• 二.肾脏的酸碱调节机能
• 三.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
• 所有影响尿液生成三个过程的因素 都将影响肾脏泌尿机能
• 二.海水硬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保水排盐) 1.肾单位退化。 2.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强。 3.大量吞饮海水。
海水的淡化途径: 氯细胞排出单价离子; 肾脏排出2、3价离子。
• 三.海水板鳃鱼类渗透压调节
• 尿素是维持体液水盐平衡的主要因素, 渗透压比海水略高,没有失水之忧。
• 海水板鳃鱼类基本不饮水,只有从食物 中进入少量盐份,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大 部分被重吸收,排盐途径为:
• 海水硬骨鱼除洄游鱼类外,大多数肾单位不完整,肾小 球小、数量少、肾小管短(1.49-3.14 mm3/m2)。
• 三.尿的理化性质
• 1.尿排氮占总体氮的极少部分,鳃排 氮比肾脏高6-10倍。
• 2.海水硬骨鱼尿液中存在氧化三甲氨 (TMAO),但多从鳃排泄。
•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 1.两次小动脉(肾小球有较高毛细血 管压、较大面积、较薄的滤过膜),有 利于滤过。
价离子。
二.肾脏和肾单位
• 肾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近曲小管、髓袢细段、远曲小管)
• 鱼类的肾单位有两种,一种为有球形,另一种只有肾小 管。
• 可用肾小球相对体积(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相应具有的 肾小球立方毫米数)表示发达程度。
• 淡水鱼有完整肾单位,肾小球大而且数量多(30-126.5 mm3/m2 )。
动物生理学习题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名词解释1.排泄:机体代谢终产物及不需要物质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有肺、消化道、皮肤、肾。
2.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葡萄糖外,其它物质都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3、有效滤过压:存在于肾小球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在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0.4球旁器:主要分布在肾皮质部位,有球旁细胞、系膜细胞、致密斑组成。
球旁细胞可以分泌肾素,致密斑能对肾小管液中NaCl的浓度敏感,系膜细胞有吞噬能力。
5、滤过平衡: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率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增加,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加,滤过率下降,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这种现象叫球-管滤过平衡。
6、肾糖阈:血液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球过滤后,在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到血液中,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浓度限度,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叫做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11.2mmol/L。
7.终尿:肾小囊中的率过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最后形成终尿。
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9. 渗透性利尿:如果原尿中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必然要妨碍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这种现象叫做渗透性利尿。
二、填空题1.原尿是不含蛋白质的血浆。
2. 尿液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3.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4.分泌与排泄都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的。
5.引起排尿反射的刺激是膀胱内压升高。
6.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
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有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类。
8.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改变。
生理学课件:渗透调节与排泄
肾的结构 尿的生成与排放 尿生成的调节
排泄: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而又不
被机体利用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 水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 物从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的功能:➀渗透调节 (维持离子浓度,水量等); ➁酸碱平衡;➂排泄(清除 代谢终产物及异物等);➃ 分泌激素。
肾 输尿管
✪ 皮质肾单位(约占90%)和髓质肾单位(P224,图8-5)
重吸收水、离子、 有机营养物
超滤
重吸收水、 Na+和Cl-
分泌离子、H+和毒 素,激素调节下重 吸收水、Na+、Ca2+
重吸收水,重吸 收/分泌Na+、K+、
H+或HCO3-
( Martini et al, “Fundamentals of Anatomy & Physiology”)
AQP1:除脑以外的大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其他组织。 AQP1缺乏的小鼠表现出尿浓缩能力的缺陷(肾脏微血管对水 的通透性)。 AQP2: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及其直小血管。 AQP4:靠近脑组织内皮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AQP4表达与脑 水肿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远曲小管分泌钾及醛固酮的调节
(a) 正常情况下钠和氯 的重吸收及钾的分泌 (b) 醛固酮的调节
弥散:溶质依靠浓度 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 低浓度一侧转运。
对流:溶质伴随溶剂一起 通过半透膜的移动(跨膜 的动力是膜两侧的静水压 差)。
吸附:通过正负电荷相互 作用等选择性吸附某些蛋 白质、毒物及药物(所有 透析膜表面均带负电荷)。
适应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
中毒等 。
慢性血液透析 (即维持性血液透析)
7. 排泄
少(10-15%)
较大 A入≤ A出 长 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少
A口径
袢长度 A出后的 毛细血管 肾素含量
A入∶ A出= 2∶1
短 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 多
(三)近球小体 (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近球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s)——分泌肾素 (renin) 近 球 小 体
(1)肾动脉由腹主动脉直接分出,管径短粗,血流量大,两肾 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5~1/4。这对尿的生成和浓缩具有重 要作用。 (2)肾内有两级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是入球、出球小动脉之间 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此处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浆滤过生成 原尿。 (3)出球小动脉再次分支缠绕在肾小管周围形成第二级毛细血 管网,此处血压较低,有利于小管液内物质的重吸收。 (4)近髓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还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与 髓袢和集合管伴行深入到髓质。直小血管的升、降支在髓质 不同水平均有吻合支,这有利于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
在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每层都覆盖着薄 层带负电的糖蛋白,带正电荷的分子较易通过, 而带负电荷的分子则较难通过,这种现象叫电 学屏障作用。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 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肾炎时带负 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
滤过屏障-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和
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腔内,形成滤 过液,称之为原尿。两肾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原尿 量称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的血浆流量称肾血
浆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叫做
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滤
过系数(Kf,即滤过膜面积及 其通透性的状态)和有效滤过
第七章 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四)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⑴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 ∴构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组成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内皮细胞层:阻止血细胞通过; 基膜层:决定分子大小不同滤过物的通过;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层:阻止一些分子较小物质通过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水:渗透压差
溶质:电化学差
主动:
原发主动、
继发主动
泵、载体转运
近曲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一)Na+的重吸收 1.Na+重吸收机制: ⑴前半段:主动过程。 ①管腔膜:Ⅰ.Na+ 分别与 葡萄糖、氨基酸、HCO3- 、 PO43- 、 等 同 向 偶 联 转 运 ; Ⅱ. Na+与H+逆向偶 联转运。 ②管周膜:Na+-K+泵。
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四)HCO3-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
⑴不是以HCO3-的形 式而是以CO2的形式 重吸收的; ⑵HCO3-的重吸收优 先于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 Na+-H+逆向交换呈正 相关(H+分泌↑→重吸 收HCO3-↑)。
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7-11 各种体液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表 7–3 各种体液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体液因素
引起生成和分泌的刺激
靶组织
主要生理效应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 素)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 心房钠尿肽 缓激肽 内皮素
NO
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血 容量减少 血管紧张素Ⅱ、血浆Na+浓 度降低和血K+ 浓度升高 肾素
第 7 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13
允许水分子快速通过细胞膜以跨细胞转运途径转运到细胞间隙(见第 1 章)。实验表明,近球小管中小 管液的重吸收并不是等渗的,也就是说,溶质的重吸收稍多于水,因此小管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 低 2~5 mOsm/kgH2O。这一渗透压有利于水通过细胞旁转运路径被重吸收,此过程还可以拖曳的方式 带动一部分溶质(特别是Ca2+ 和K+)转运到细胞间隙。
主要特点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肾小球位置
皮质的外层和中层
皮质的内层靠近髓质
肾小球
小
大
髓襻
短,仅深入髓质外层
长,深入髓质内层,甚至达乳头部
入球小动脉直径/出球小动脉直径
2
<1
肾小管周围血管
形成外周毛细血管
形成直小血管
交感神经支配
丰富
贫乏
主要特点 尿液浓度 占肾单位百分比(人) 在尿生成中的作用
皮质肾单位 高 90%
主要参与尿的生成
第 7 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12
(续表) 近髓肾单位
几乎没有 10%
与尿的稀释和浓缩有关
7-3 肾的传入神经及肾-肾反射
肾的传入神经纤维末梢是无特殊分化的游离末梢,所以很难从形态学上与传出神经纤维末梢相区 分。肾的传入神经可能感受机械性(如肾盂内的压力)和化学性(如肾组织缺氧)刺激,并将这些信 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实验中,刺激肾的传入神经能够诱发下丘脑外侧部和室旁核的神经元放 电。刺激一侧肾的传入神经,可反射性地改变对侧或同侧肾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改变肾的功能,这种
生理学--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ppt课件
ppt课件
12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 远端小管三部分组成。
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 支粗段。 特点管径最粗,呈锥体形。
髓袢细段由髓袢降支细段和髓袢 升支细段组成; 特点:管径细,管壁最薄。
远端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 曲小管。 特点:管径变粗,呈立方形。
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ppt课件
G
近球小管葡萄糖和钠耦
ppt课件
联重吸收
29
葡萄糖的重吸收(的要点)
1.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在近端
小管重吸收(尤其是其前半段)。
2.机制:与Na+重吸收相伴联的继发性主
动转运。
3.饱和现象: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
有一定的限度。
ppt课件
30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分泌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 所产生的物质排放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1.H+分泌—吸收Na+:在近球小管细胞,Na+-H+
交换;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管腔膜 上H+泵进行的。
2.K+分泌—吸收Na+:Na+-K+交换;因此H+和K+
分泌具有竞争性。
ppt课件
31
3.NH4+分泌——吸收Na+:
细胞
NH4+ + Cl-
NH3
Cl-
NH3
Na+
ppt课件
NH3
32
的分泌
ppt课件
20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血浆中的 水分、小分 子溶质,从肾小球的毛 细血管中转移到肾小囊 的过程。
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鱼类的排泄器官
肾脏 由许多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又可分肾小囊和肾小球;典型的肾小管可分颈区、近 段小管、中段小管和远段小管,以及集合小管和集合管等部 分。 肾小体 由肾小囊及包住的肾小球构成。 肾小囊(又叫肾球囊)是中肾小管前端扩大呈球状,其前壁 向内凹入形成具有单层细胞的中空的环状凹囊构造。 肾小球是由背大动脉分支的肾动脉进入肾球囊内,形成网状 血管小球。 肾小球与肾球囊内壁紧密相接,形成完整的肾小体结构。
尿液
影响体表对水渗透性的因素,会影响排尿量。小鱼有相对较大 的尿量,因为有较大的可进行渗透作用的表面积。皮肤损伤和 温度升高会增加排尿量。温度升高影响鱼类体表水的可渗透性, 体表渗入的水量增加,使注入肾脏的血液流量增加,肾脏的滤 过作用增强,而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膜通透性没有明显变化。淡 水鱼类在运动时血液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升高,鳃上皮对水 的渗透性增加,对水的吸收量增加,导致尿量增加。所以淡水 鱼类游泳越快,尿量越多。此外,鱼类处于人工操作、麻醉、 手术、缺氧条件下都会引起持续数小时的利尿作用,这可能是 由体表渗透性增强。鱼类在紧急状态下代谢率增高,渗入体内 的水分就增多,另一方面也由于肾小管在这些状态下对离子的 重吸收受到影响。这时尿的成分和尿量出现明显的相对稳定的 酸碱度,维持各种代谢途径的正常进行和生物 膜的稳定性。机体不仅通过体内的缓冲机制和 气体交换来调节酸碱平衡,更重要的是通过排 泄机制进行酸碱调节。 水生动物的排泄、渗透压调节和酸碱调节是相 互联系的生理过程,这些生理活动主要在排泄 器官——鳃和肾脏中进行。
重吸收
在肾小管内进行 滤液进入肾小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 或部分由管壁细胞所吸收,最后返回血液中去。被 动重吸收指肾小管中滤液的水和溶质顺着浓度差或 电位差,通过被动的扩散,由肾小管细胞重吸收, 这是不耗能的过程。主要吸收水,氯离子,碳酸根 离子,尿素等。主动重吸收是肾小管通过耗能的运 输过程进行重吸收。主要吸收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和一些单价离子,如葡萄糖,氨基酸,钠离子,钾 离子等。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hapter 7 Excretory system & Osmoregulation
LDP
排泄(excretion)
将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摄入过多 或不需要的物质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某一排泄器官 而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① 呼吸器官
② 消化器官
③ 皮肤
+的重吸收 Na
前段:主动重吸收 后段:随Cl-一起被 动重吸收
+的分泌 H
H+与管腔膜上的逆向 转运体蛋白结合,以 相反的方向转运
小管液中的Na+顺着 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而细胞内的H+分泌入 管腔,这称为Na+- H+ 交换
HCO3-的 重吸收 Cl-的重吸收
2+的重吸收 Ca
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浆K+升高、Na+浓度降低
– 血K+升高、血Na+降低,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 – 对血K+的升高比对血Na+的降低敏感。
C. 心房钠尿肽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释放的多肽
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
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 抑制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1)肾小管、集合管物质转运 的方式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
跨细胞途径 和 旁细 胞途径
Renal tubule
(2)近端小管的转运功能
Na+、Cl-、HCO3-的重 吸收及H+的分泌
水的重吸收 K+的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的重 吸收 其它物质的跨膜转运
动物生理学 第7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图文
2)囊内压: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 3)血浆胶体渗透压:
快速大量静脉 注射生理盐水
血浆 胶渗压
有效 率过压
尿量
(3)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只有从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 滤过作用。滤过平衡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 有效滤过面积就越小,肾小球滤过率就低。
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 过平衡就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 滤过率将随之增加。
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
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 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 呼吸器官:CO2 、 H2O ➢ 大肠:胆色素、无机盐 ➢ 皮肤:水、汗腺分泌 ➢ 肾脏:尿液
第1节 肾脏结构特点及血液循环 第2节 尿的生成 第3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4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比较尿液形成与组织液的形成
*组织液的生成和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 + 组织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静压力)。
有效滤过压>0时则有组织液生成, 否则组织液被重吸收。
3.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收集多个肾单位远曲小管的尿液,
将尿液输送至肾盂。
二、肾血液循环特点
1. 肾的血供特点
① 血液供应极丰富: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的1/5-1/4 左右。
② 血液分布不均: 皮质 94%;外髓 5-6%;内髓 1%
③ 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肾动脉
肾静脉
动物排泄 水、离子及渗透压的调节
远曲小管
• 尿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血 量↓→过滤率↓→尿量↓
体液调节:血液渗透浓度↑→ADH→集合管通 透性↑→尿浓缩 血量↓→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 酮 ↓ ↓ 缩血管 肾小管对钠 离子的重吸收
爬行类:皮肤干燥有鳞,但皮肤的蒸发量比呼吸 道的蒸发量大。蜕皮期皮肤蒸发速率增加。 在干燥环境中,蒸发较慢。 表皮细胞合成的α型蛋白质是防止水丧失的主要 屏障。 有些爬行类排泄尿酸,从尿中丧失水很少。 羊膜卵,卵壳有效防止了水分的蒸发。
• 鸟类和哺乳类: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哺乳类 身体表面有毛发,但并不能阻止体表的蒸发, 另外呼吸道也丧失大量水分。 鸟类液体或半液状的进入泄殖腔后还可进一步 吸收水和盐(过多的盐通过盐腺排出),使尿 呈半固体的膏或丸的形式排出,另外鸟类是排 尿酸动物,由尿中丧失水大大减少。另外可通 过饮水和食物中补充水分。 哺乳类肾脏的浓缩能力很强,有的可产生比血 浆浓25倍的尿,沙漠中的动物更强(与肾小管 细段形成的亨利氏攀的长短有关)。另外可通 过饮水和食物补充水分,沙漠动物能排出更干 的粪便和更浓的尿,只靠食物就能够维持其水 的平衡。
• 淡水两栖类:基本属于淡水动物,离子平衡基本 与真骨鱼类相同,要保盐排水,用皮肤吸收离子, 肾脏排出大量低渗尿,膀胱可重吸收离子。但在 沙漠中两栖类膀胱可重吸收水。 • 淡水爬行类:血压渗透浓度与真骨鱼、两栖类接 近,但皮肤对水的通透性低,减少了水的渗透, 少数研究表明爬行类肾小球的过滤率低,尿与血 液等渗。 • 淡水生活的鸟类和哺乳类:情况一般与陆生哺乳 动物相同。
无脊椎动物的含氮废物排泄
大部分水生无脊椎动物排氨,氨溶于水 很容易从与水接触的表面扩散出去。多数 陆生无脊椎动物是排尿酸,但排氨和尿素 的并不是没有,某些陆生的等足类甲壳动 物通过体表来排泄氨,营养好的蚯蚓也是 排氨的。陆生涡虫和蚯蚓排尿素。有些昆 虫不排出尿酸甚至把尿酸堆积到身体各部 分,来减少水的丧失,因此这些昆虫就不 需要水来排泄含氮废物。在蜘蛛,鸟嘌呤 是主要的排泄物,由氨基氮合成的。鱼鳞 上银灰色的光泽是由鸟嘌呤的结晶造成的。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07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三 鱼类的肾脏
胚胎期:前肾;
成体:中肾。鱼类的中肾块状,无髓质和皮质 之分。有泌尿和渗透调节作用的是肾的后部。
硬骨鱼类的肾小管较简单,典型的肾小管可分 为颈节、近节、远节和集合管等部分。许多集 合管最后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汇合形成 膀胱,从膀胱发出的管开口于泄殖孔。
四 尿的理化性质
尿液的成分中,主要是水分。占95%以上,其 它为固体物,固体物中又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 物两大类。哺乳动物尿中有机物绝大部分是肌 酸酐、尿酸、马尿酸、尿色素等。无机盐中以 氯化钠为最多,其余有硫酸盐、铵等。
体液因素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促 进肾血管收缩的主要激素。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1.自身调节(P218-219)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P219):小管液的溶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致使尿量增多(渗透性利尿);
(2)球管平衡(P219):肾小管重吸收率与肾小 球滤过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二)排泄的途径
1.呼吸器官(肺、鳃):氨、二氧化碳和某些离 子;
2.消化道:胆色素;一些无机盐,如Ca2+、Mg2+、 硫酸盐等;
3.皮肤:主要为水分及多种盐分; 4.肾:尿,可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
二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P205-207)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肾单位。一般结构: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 小球和包围肾小球的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 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各种鱼类适应外界环境渗透压变化的能力差别 很大,有些鱼类只能适应极小范围内(狭盐性 鱼类,P228),而有些鱼类能适应很大盐度范 围(广盐性鱼类,P228)。
一 狭盐性鱼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近端小管的转运功能
67%的水、Na+ 、Cl- 、K+ ,85%的HCO3-、 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重吸收动力是 钠泵。H + 分泌到小管液。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有一定限度,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 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葡萄糖 不能全部吸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 液葡萄糖浓度为肾糖阈。
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正比 (2)循环血量的改变——反比
*水利尿:动物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液被稀释,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合成和释放量少,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减 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排出体内多 余的水分。
水利尿
下丘脑垂体后叶
下丘脑 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失水
3.髓袢的转运功能
4.远曲小管的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管、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和路径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一)滤过膜面积及通透性
1.急性肾小球肾炎→使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减 少滤过 面积,滤过作用降低—少尿或无尿。
肾球囊内皮肿胀,基膜增厚,膜的通透性降低。
2.滤过膜上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带负电的血浆 蛋白滤过量增加—蛋白尿。 3.肾病、中毒、缺氧等→滤过膜的孔隙变大, 通透性 加大,正常不易或不能滤出的物质可渗透—蛋白尿、 血尿。
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会因生活环境的 水和盐度不同,其肾单位数量及其结构有很大 的差异。淡水硬骨鱼类的肾脏特别发达,肾小 体数量多,肾小球体积大;海水硬骨鱼类的肾 脏则较为退化,肾小球小而少,甚至消失,其 肾小球滤过率低,尿量少,日仅排出体重1-2 %的尿量。
(二)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Leabharlann 管压第七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排泄: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血 液循环被运输到某一排泄器官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排泄途径: (1)呼吸器官:排出废气和少量水。鳃—排出一些 盐类、NH3和尿素。 (2)消化器官:排粪便(胆色素、无机盐等)。 (3)皮肤:排出未被吸收的废物 (水、盐类、氨、 尿素等) 。 (4)肾脏:排出废液(尿素、肌酸、肌酐、水和药 物等)---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3.致密斑:感受 小管液中Na+的 含量。
(四)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
1. 肾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1/5-1/4。 2. 肾小球内血压高,利于血浆的滤出(原尿 滤过);
出球小A盘在肾小管周围,压力低,利于 物质的重吸收。 3. “U”形直小血管,利于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有利于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肾的血液供应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 维持是尿被浓缩的基本 条件。
(三)尿浓缩与稀释的机理——逆流学说
1.逆流交换:两个并列管道,呈U形,一端相通,其中 液流方向相反,两管的溶质浓度或温度不同,而且 两管壁相互紧贴并具有通透性,使液体在流动过程 中,其中的溶质分子或热量可按物理规律在两管之 间进行交换。
2.逆流倍增:是一种逆流交换系统,它使管中溶液的溶 质浓度或温度成倍地改变。
出来的尿素和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l 所共同建立出来的。
(4)尿素在髓袢的再循环
升支细段可吸收内髓组织间液中的尿素 进入小管液,但当小管液经过皮质部、外髓 部,最后返回内髓时,小管液中的尿素又可 通过管壁扩散进入内髓组织间液。
(5)U形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通过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即可保留 住髓质部的溶质,从而有利于髓质部高渗梯 度的维持,又可将重吸收的水回归血液循环。
特点:①逆流 ②管壁贴近或共同 ③可进行液体或热交换
逆流交换与逆流倍增
3.肾小管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
(1)肾单位髓袢的逆流系统结构:髓袢的升 支和降支相并行,呈U形结构。 (2)外髓质渗透压递度的形成:外髓部的高 渗梯度是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 建立起来的。
(3)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内髓的高渗梯度是由内髓部的集合管扩散
= 0 Kpa
(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均 属跨膜转运
重吸收:指物质从小管液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分泌:指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 的物质转运到肾小管内的过程。
1.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逆电化学梯度转运到细胞外组织 间液。
被动转运---顺电化学梯度转运到细胞外组织 间液。
氯细胞对Na+、Cl-排泄机制
二.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一)生理意义——保证机体水代谢平衡 浓缩尿:比血浆渗透压高的尿,也称高渗
尿,如骆驼尿、兔尿。 稀释尿:比血浆渗透压低的尿,也称低渗
尿,如海獭尿。
(二)肾髓质高渗区
从皮质到髓质,组织 液渗透浓度/血浆渗透浓 度的比值逐渐升高,1.0、 2.0 、 3.0 、 4.0. 且 越 靠 近 乳头部,其渗透压越高, 即存在肾髓质高渗梯度 现象。
当动脉压在80-180mmHg时:肾毛细血管 压相对稳定(自调),滤过压无明显变化,不 影响滤过作用。
当动脉压 < 80mmHg时,如大出血时: 动脉压↓→ 肾动脉压↓→滤过压↓,滤过作用 降低,出现少尿。
当 动 脉 血 压 40-50mmHg 时 , 滤 过 率 降 为 零,无尿。
2.囊内压 肾盂、输尿管结石、肿瘤等原因→阻塞尿路 肾外肿物压迫 → 尿液蓄积→囊内压↑ →滤过压↓→ 尿减少
膀胱逼尿肌收缩 膀胱尿量↑→膀胱牵张感受器 盆N 脊髓排尿反射 盆N
低级中枢 膀胱内括约肌松驰
尿 尿道→尿道感受器 盆N 脊髓排尿中枢→尿道外括约肌松弛→排尿
第四节 动物机体的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
一.鱼类氯细胞 鱼类的鳃上皮中有氯细胞(也叫泌盐细
胞),氯细胞可随鱼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呈 现出很大变化。海水鱼类的氯细胞比淡水鱼 类的体积大,数量多,结构也复杂,在氯细 胞的顶部形成隐窝,隐窝内含有大量的氯。 每一个氯细胞旁都有一个辅助细胞,氯细胞 与辅助细胞之间的连接十分松散,形成可渗 漏的细胞旁路(是海水鱼类所特有)。
3.血浆胶体渗透压 静脉输液或大量饮水后 → 血液稀释→血浆 胶压↓→滤过压↑→尿多 大量出汗或腹泻 → 血浆胶压↑→滤过压↓→ 尿少
二.影响重吸收及分泌作用的因素
(一)肾内自身调节
(1)小管液溶质浓度:渗透压升高会妨碍水的重吸收。
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浓度,达到利尿的 方式。
(2)球-管平衡:正常情况,近端小管重吸收率为始终 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当滤过率增加时,滤液中 水钠含量增加,近端小管对其重吸收率也升高。反之 相应降低。
2 价和3价离子主要由肾排出,1价离子通过直肠排 出。鳃的排盐能力不及直肠腺。
海水板鳃类渗透压调节
2.海水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体液的渗透浓度低于
海水,约为海水的1/3。 肾小球少且小,肾小管 短,有较强的重吸收水 能力,每天尿的排出量 只占体重的1-2%。肾小 管还具强的分泌功能, 尿中2价离子的含量较高, 与血浆相比,钙高4-10 倍,镁高50-100倍, SO4-高300倍以上,尿量 少,尿液浓。
第一节 尿 的 生 成 一.肾的功能解剖特征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 肾单位和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一)肾单位 (肾小体和肾小管)
和集合管
肾单位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1.皮质肾单位:主要分布在皮质外、中层, 肾小球体积较小,入球小A粗而短,出球小A 细而长,髓袢短,仅伸入髓质外层,主要参与 尿的生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渗透压
大量饮用清水→水过多
感受器
ADH
颈A窦 主A弓 压力感受器
远曲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
循环血量
晶体渗透压恢复
尿量增加或减少
循环血量恢复
(四)醛固酮的作用---保钠排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第三节 尿的排放
排尿反射——正反馈式反射活动。
膀胱反射性收缩←膀胱牵张感受器 ↑
渗葡萄糖液,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七.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影响其释放的因素。 八.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循环血量的调节特点。 九.论述狭盐性鱼类和广盐性鱼类对水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鱼类渗透压调节
(一)狭盐性鱼类的渗透调节
1.海水板鳃类渗透压调节 海水板鳃类血液中有大量的尿素和氧化三甲胺
(TMAO)。原尿中70-90%的尿素被重吸收, TMAO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血中尿素积累到 一定程度,进入体内的水分增加,冲淡了血中的尿 素,排尿量增加。当血中尿素降到一定程度,进入 体内的水减少,尿量也减少。
(二) 尿的生成
血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超滤液)→肾小管、集合 管的重吸收、分泌或排泄→终尿(尿液)
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取决于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有效滤 过压。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 滤过膜有三层结构: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层、肾小 囊上皮细胞层及两者之间 的基膜层(孔隙最小)
----机械屏障作用。
海水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
3.淡水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排水保盐
血液的渗透浓度
比淡水高。其肾脏 特别发达,肾小体 的数目多,体积大, 肾小管对各种离子, 特别是Na+和Cl-能 完全重吸收,尿量 比海洋硬骨鱼类多, 尿液稀,渗透压仅 为海水硬骨鱼类的 0.5%。
淡水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
(二)洄游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1.由淡水进入海水—排水保盐转为排盐保水
意义:尿液中溶质和水不因滤过率的增减出现大幅度 变动。
(二)肾交感神经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出入球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少,并增 强肾小管对水、钠、氯的重吸收。
(三)抗利尿激素(ADH) 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调节机体
水平衡的一种重要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