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学---《上古歌谣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文学---《上古歌谣欣赏》

上古歌谣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包括上古时期民歌、民谣,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歌谣词句简朴、节奏流畅,题材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一、中孚·六三——《周易》载上古歌谣:中孚·六三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注释」《中孚·六三》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二、归妹·上六——《周易》载上古歌谣:归妹·上六例: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赏析」《归妹·上六》这首民歌讲的是上古时期贵族的一个习俗,就是婚后女方要拿着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这两样东西来祭祀。但结果双方都没有得到应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这个爻后面加了一句“无攸利”!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人在眉目传情,没有专心工作,所以没有得到。存疑解释:“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反证一:《周易》在这句话后面有一句“无攸利”,既然这么娴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无攸利”?反正二:“刲”

这个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么关系?上古时期有没有剪刀还是一个问题呢!三、候人歌——中国第一首爱情诗吕氏春秋·音初篇之“候人歌”候人兮猗。「赏析」《候人歌》这首民歌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候人歌》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其实,说是中国第一首爱情诗也不为过)为《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一篇歌辞,被后人称之为《候人歌》。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故《候人歌》作为一首完整的原始诗歌早已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承认: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屡有称引,他们都充分肯定它的

完整的诗歌性质,这是很富有启发的。四、归妹·上六——《周易》载上古歌谣: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赏析」《归妹·上六》这首民歌讲的是上古时期贵族的一个习俗,就是婚后女方要拿着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这两样东西来祭祀。但结果双方都没有得到应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这个爻后面加了一句“无攸利”!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人在眉目传情,没有专心工作,所以没有得到。存疑解释:“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反证一:《周易》在这句话后面有一句“无攸利”,既然这么娴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无攸利”?反正二:“刲”这个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么关系?上古时期有没有剪刀还是一个问题呢!五、蜡辞(伊耆氏蜡辞)

——上古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注释」(1)蜡: 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2)反: 通“返”。(3)宅: 住地,指原来的地方。(4)泽: 水草地、沼泽地。(5)作: 兴起。「翻译」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赏析」《伊耆氏蜡辞》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

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伊耆氏蜡辞》作为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六、弹歌——《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注释」①弹歌(dàngē):古歌谣名。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谣”。

②宍(ròu 肉):“肉”的古字。「赏析」《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弹歌》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弹歌》和《伊耆氏蜡辞》都是上古歌谣。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由这两个字指引,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