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5分)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这些诗歌主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有一小部分是由先世流传下来,又经后世补记或编定的,但这些诗歌的雏形产生的年代则远在西周建国之前。

《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

《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风》诗与《颂》诗、《雅》诗有所不同,它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所有的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

二.试述《离骚》的艺术特点。(5分)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他的艺术表现则是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浓烈的抒情和奇幻的想象相结合,更深层的展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心路历程。

2.俊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俊杰纯美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离骚》不仅仅运用了比《诗经》更丰富的喻象和对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厚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歌散语相间的新文学形式。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三.试述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5分)

1、陶渊明诗歌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田园诗是陶渊明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因此他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而是借物抒情。还真实的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和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

2. 陶渊明诗歌行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形成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朴质。陶诗超越了世俗的功力计较,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机,流露于诗中自会有平淡自然的格调。

3.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如《咏荆轲》写的慷慨激扬,表现了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

四.试述杜诗的“集大成”。(5分)

杜甫广泛地向前辈作家学习,总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对诗的各种艺术形式及表现力作自觉的探讨与追求,成为中国诗史上集大成式的诗人。

1,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的经营,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了《诗经》和汉乐府的影响。在五言古诗写作中,他接受了王粲,曹植,陶渊明等诗人的影响。杜甫能比较全面的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能兼取众人之长。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杜甫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穷极笔力,充分扩充境界,由十韵而拓展至五十韵,又再拓展为七十韵的巨制

3,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杜甫在《江山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

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由于注重对于诗歌语言的锤炼,他的诗歌里往往有非常美丽或精警的句子,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五.阅读材料并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10分)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这篇文章是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他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与总结。文章高屋建瓴,一上来就是“文章道弊五百年”,做文章的道理已经败坏了大约五百年了。文章之道究竟是什么?在陈子昂看来,那就是“汉魏风骨”。诗文要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但是,“汉魏风骨”从晋宋以来没有被继承下来,这从存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得到证明。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正宗,痛责六朝特别是齐梁诗“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

令陈子昂惊喜的是,他在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中看到了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的复归。陈子昂感叹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为“雅制”,盛赞该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见,该文就是陈子昂心目中的“风雅”之作,既要求诗歌有“骨气”,有寄托,反映社会现实,又注重诗歌的形式美,音韵高低抑扬,铿锵谐和,形象生动传神,辞采明朗,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创作了《修竹诗》一首寄赠给东方虬,希望能与同道知音交流。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既扫荡了六朝到初唐艳丽纤弱的形式主义的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