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

合集下载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或前古生界潜山油气藏非常发育,到目前为止共探明67个油气田(藏).其油气富集规律①是冀中坳陷富集程度最高,济阳坳陷、辽河坳陷次之,黄骅坳陷、渤中坳陷最低;②是中位序潜山油气田(藏)富集程度最高,低位序次之,高位序、顶位序最低;③是潜山油气田(藏)以断块山圈闭为主,以褶皱山圈闭为辅;最后是潜山油气田(藏)以大、中型为主,以小型为辅.盆地内潜山油气富集原因是"新生古储"的结果,即是古近系多套烃源岩覆盖多位序潜山地层,并经断层、地层不整合通道将极为丰富的烃类运移至不同位序潜山圈闭成藏.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的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建议.
作者:李玉城 LI Yu-chneg 作者单位: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刊名:海洋地质动态PKU英文刊名:MARINE GEOLOGY LETTERS 年,卷(期):2008 24(3) 分类号:P744.4 关键词:油气田分布规律烃源岩断层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

大 吉 辽 华 大 新 长 玉 青 四 延 冀 塔 吐 胜 中 河 江 江 滇 新 庆 林 河 北 港 疆 庆 门 海 川 长 东 里 哈 利 原 南 汉 苏 黔 星 木 桂
渤海湾盆地原油产量已经超过了松辽盆地。
2009年中国盆地油气产量
8000 7000
7435.32
油气当量(万吨)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续5年增加。
2006年中国主要油田石油产量(万吨)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大 庆 油 田 胜 利 油 田 长 庆 油 田 中 海 油 天 津 塔 里 木 油 田 拉 玛 依 油 田 辽 河 油 田 吉 林 油 田 大 港 油 田 青 海 油 田
4341 3000 1700 1600 1533
以上断裂使盆地呈现出 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中新生代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多断、多阶, 垒、堑相间的面貌。
燕山
埕宁
褶皱带
冀中拗陷
沧县隆起
黄骅拗陷
隆起
济阳拗陷
鲁西隆起
东临胶辽隆起,西以山西台 背斜为邻,南靠东濮坳陷 南缘,北接燕山褶皱带, 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 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 生代断陷盆地。
3. 勘探概况
石油普查始于1956年,1964年全面石油勘探,1966年开始在渤海海域进行石油勘探。 经历了20多年的陆地和海域石油勘探,共钻探井7000多口, 发现了近100个油气田。第三系及其 不整合下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油层。
1089
1214 186
柴达木盆地
16.7
四川盆地
胜利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 截至2008年底,共发现75个油气田,累 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29亿吨,累计生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
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

黄河口东洼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重要油田,以其高硫重质原油而闻名。

为了深入了解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过程和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对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首先,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样品分析,确定了黄河口东洼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研究表明,黄河口东洼沉积环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沿海等,沉积相以泥质沉积相为主。

这种复杂的沉积环境为高硫重质原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我们对黄河口东洼的沉积岩石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黄河口东洼的原油属于高硫重质原油,硫含量较高,达到了2.5%左右。

同时,该地区的原油具有较高的密度和黏度,属于典型的重质原油。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该地区原油的烃类组成复杂,主要由藿烷、萜烯和苯系化合物等组成。

最后,我们结合地质构造和热演化模拟,对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该地区原油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壳运动和热演化过程的影响。

在古近纪时期,黄河口东洼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形成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和适宜的成藏条件。

随后,地壳运动和热演化过程使得原油在地下逐渐成熟、聚集。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成藏过程与地质背景的关系。

这对于深入了解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 南——鲁西隆起区 北——燕山造山带 • 东——胶辽隆起 西——太行山隆起 (图1—1)。
• 盆地是地貌特征明显的新生代盆地,东以郯庐断裂带营口—潍 坊段为界,西以太行山山前紫荆关断裂带为界,二者呈北北 东方向延伸;南北分别以齐广断裂和燕山南缘断裂为界,
近东西向分布。
• 从几何形态看,渤海湾盆地呈规则的菱形,为Z型。 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图1—4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模式(据侯延)
第10页/共49页
第二章 盆地的地层格架
• 第一节 地层概述 • 第二节 生储盖 • 第三节 生储盖组合样式
第11页/共49页
第一节 地层概述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多旋回性。形成多套烃源
岩层系、储集岩系和封盖岩系,也随之构成了多样式的生
储盖组合(图2—1)。
坳陷、渤中坳陷和昌潍坳陷。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北东向为主。
(2)中部拉分构造区 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中部,包括黄骅坳陷和济阳
坳陷。 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东和近东西向及北西向为主。
(3)西部走滑构造带 主要位于太行山山前断裂与沧东断裂之
间。该带包括冀中坳陷和临清坳陷。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北东向为主。
第7页/共49页
第三节 盆地形成机理
•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大规模张性断裂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与本区地质时
期岩石圈垂直隆起有关。当岩石圈隆起时,莫霍面的位置随 之上升形成的“地鳗柱”,使上层地壳产生极大的拉张量。
因此围绕着“渤海地慢柱”产生一系列缓断面的正断层呈有规律的展布:
• “地鳗柱”以南的济阳坳陷内,各簸箕式凹陷都呈北断南超。 • “地慢柱”以北的秦南和昌黎等凹陷内,各簸箕式凹陷都呈南断北
第5页/共49页
第二节 构造格局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渤海湾盆地是以盐城为中心,沿海向东北展布的一个海陆相间的陆间盆地,是中国现代海洋沉积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包括淮阴凹陷、盐城凹陷、滨海凹陷和海州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的主要活动区。

根据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该地区沉降史可以分为裂谷期、相对稳定期和裂后期三个阶段。

裂谷期是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初期,也是最活跃的阶段。

在约2亿年前,该地区因为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一条条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断裂带,导致该地区大部分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均衡调整和垂向移动,形成了盆地的基本形态。

在裂谷期,盐城凹陷经历了多次的沉降-抬升运动,盐城地区发育了一套复杂的岩相和构造形态,为后续发生的渐新世-新近纪的沉积和岩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对稳定期是盆地活动的相对平静阶段。

在约1亿年前,由于印度-亚洲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的影响,盆地的构造又发生了一次轻微的调整,但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盆地的活动相对平静,主要是以沉积为主,不过盐城凹陷仍旧经历了多个局部沉降和抬升周期,使得填充在盐城凹陷中的沉积物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叠置层位关系。

裂后期是盆地活动的再次加强阶段。

在约5000万年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再次俯冲和岛弧相互碰撞的影响,盆地构造再次发生了显著调整,使得盆地的某些地方出现了异常的沉降运动。

在盐城凹陷西部、淮阴凹陷南部和滨海凹陷北部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异常沉降,形成了多个大型储层和优质油气藏。

其中,目前已经被认为是轻微的地震活动是裂后期异常沉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可以分为裂谷期、相对稳定期和裂后期三个阶段。

在裂谷期和相对稳定期,盆地活动相对平静,以沉积为主,填充了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

而在裂后期,盆地的异常沉降运动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沉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和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盆地形成背景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华北兴陇构造带和东北三角洲构造带的交汇处。

在构造背景方面,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兴陇构造带的活动关系密切。

华北兴陇构造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非常悠久。

盆地的形成与该构造带的持续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沉积相变化渤海湾盆地具有多种沉积相类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变化。

在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盆地发育有一个大范围的浅海相沉积体系,主要以碳酸盐岩和凝灰岩为主,这表明当时该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海洋环境。

中新世至晚新生代,盆地沉积相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主要是以河流冲积扇和湖泊相为主。

这表明该地区逐渐演化为陆地环境,可能与构造抬升有关。

构造演化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局。

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抬升,形成了东北向的樊哙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在盆地内部切割,使得盆地的构造格局更为复杂。

新生代以来,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沉积盆地。

总结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以及构造演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这对于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对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简要描绘,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推动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

矿产资源潜力
黄骅坳陷的矿产资源潜力较小,但仍然存在一些有价值 的矿床和矿点,如金、铜、铁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有助于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成果
01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至中生代早 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02
潜山主要受控于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要点二
水质状况
黄骅坳陷的地下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 污染。其中,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而丘陵 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较轻。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质状况,需 要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措施,以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利 用。
其他资源潜力评价
地热资源潜力
黄骅坳陷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潜力,主要分布在多个构 造单元和沉积盆地中。这些地热田具有良好的热储条件 和开发利用前景,为该区域的能源利用提供了新的选择 。
潜山形成时期与背景
形成时期
黄骅坳陷潜山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晚第三 纪和第四纪,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期间。
VS
背景
在地质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渤海湾盆地 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 复杂的构造形迹和地层序列。
潜山演化过程与机制
演化过程
黄骅坳陷潜山的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阶段:原形形成、坳陷沉降、构造抬升 和外力侵蚀。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影响潜山展布的主 要因素之一,包括板块运动、
断裂活动等。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对潜山展布也有重要 影响,不同地层岩石的力学性 质和热学性质等会影响潜山的
形成和分布。
气候与环境
气候和环境因素也会对潜山展 布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引起 的海平面升降、河流冲刷等。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圈闭类型共有四类八种型式(图13)
1.构造圈闭油气藏
①穹隆型圈闭。位于二级构造带轴部。有时呈披覆构造,有 时呈挤压背斜。
油气层在构造顶部厚、边部薄,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如王徐庄 油田和濮城油田等。
②逆牵引型圈闭(滚动背斜)。位于凹陷或二级构造带主断层 下降盘。圈闭由同生断层下降时的重力塌扭作用所形成。常沿 着主断层下降盘成串分布。油气藏受构造高点控制,深部高点 依次向断层面下倾方向偏移。上下油藏各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如胜坨油田和港东油田等。 ③断块型圈闭。构造被一系列断层所复杂化。油藏分布在断 层两侧,靠断层愈近,油藏厚度愈大。油水界面比较复杂。各 断块之间,含油层位不同,油层厚度不等,油水界面不一致, 甚至原油性质也有差异。如东辛油田和临盘油田等。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由三条大断裂呈羽状排列, 走向北北东,构成渤海湾盆地 区的西部边界。 7.黄河深断裂带,走向北西西,延伸200km,为内黄 隆起与开封拗陷的分界断层,是盆地的南界,
上述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及盆地内大型沉 积拗陷区和隆区,使盆地内构造呈 现东西分带 南北成块的格局.
1.郯庐断裂带
2.齐河_广绕深断裂带 3.聊兰_埕西深断裂带 4.沧东深断裂带 5.宝坻_昌黎深断裂带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 7.黄河深断裂带
凹陷是拗陷内次一级的负向构造单元,接受了较厚的 下第三系沉积。全区共划分了50 多个凹陷。这些凹陷在 拗陷内多呈雁行排列。如冀中拗陷内就有四排呈北北东 雁行排列的 凹陷, 下第三纪凹陷的基本型式有两种,即单断型凹陷和双断 型凹型(图3—5)。 1.单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一侧产生主断裂,形成一侧 下掉另一侧台升的箕状凹陷. 它们一般分布在拗陷腰部。 单断式凹陷是常见的凹陷形式。 2.双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在两侧产生断裂,其中一侧 断裂发育稍晚。两侧断裂之间,块体下掉形成地堑式凹 陷,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如辽河东部凹陷。 上第三纪形成的凹陷,断裂活动一般较弱,在凹陷中 心部位沉积厚度最大,如渤中凹 陷。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海相盆地之一,盆地内储层发育,原油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原油产区之一。

对于南堡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便于天津和河北等沿海地区的油气运输。

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原油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等内容。

这些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南堡凹陷原油产出的地质条件和成因,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南堡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原油组成和地球化学参数两个方面。

原油组成是指烃类组分在原油中的相对含量和组成类型,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萜烯等。

地球化学参数则是指原油中一些特定的化学指标,如硫、氮、镍、钒含量等。

通过对这些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原油的类型、成熟度和成因,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和油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南堡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油中硫、氮等含量较高,反映了原油成因和成熟度不同于其他地区;原油中芳烃、饱和烃的比值较高,表明原油成因多为陆相有机质生成;原油中镍、钒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反映了原油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针对南堡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在油源对比方面,主要是将南堡凹陷的原油与周边盆地的原油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南堡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与渤海湾盆地的其他凹陷和周边地区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南堡凹陷原油的地质成因和成因史。

这对于油田勘探开发,尤其是对于潜在油气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分析,对于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还应结合地层和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形成综合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见,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深入挖掘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的机理和规律,为南堡凹陷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渤海湾盆地

石油地质学—渤海湾盆地
、燕山期运动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中、新生代断 陷。
区域构造:
东临胶辽隆起; 南靠东濮凹陷南缘; 西以山西台向斜为邻; 北接燕山褶皱带。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渤中坳陷也钻遇。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油岩特征特征
1、油气显示 2、生油岩
3、储集层
4、盖层 5、生储盖组合方式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油岩特征特征
(三)区域地质构造
3) 背斜带:成因很多。E沉积后形成,生储盖组合完整。A 构造的垂 直差异活动、膏泥岩塑性流动等引起地层变形。在E沉积期或后产生, 生储盖组合发育完整。
辽 河 双 台 子 复 式 油 气 聚 集 带 成 藏 模 式 图
(三)区域地质构造
4) 逆牵引背斜带:渤海湾广泛发育,与同生断层相伴生。断层受张力 作用拉开,下盘地层因重力塌落,形成逆牵引背斜。如:胜利、杨二庄 和海四井等。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三)区域地质构造
1、构造分布 2、地质构造运动 3、二级构造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1、构造分布
渤海湾盆地位于中朝 准地台东部,辽冀台 向斜内。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 揭示:是以裂陷活动 为主的断块构造区。 Mz 和Kz裂陷活动特 别明显,形成多断、 多阶,垒、堑相间的 面貌。 坳陷是大面积接受较 厚的E沉积的地区。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1、渤海湾盆地的概况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部,总面积超过500,000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潜在石油储量和原油开采条件最好的盆地。

包括渤海、黄海等海相沉积盆地,及其最主要的海岸线构造特征,是由盆地-构造复合沉积系统构成的复杂沉积系统。

其下部主要古油气运聚区域,上部则是盆地内部构造活动区和常见的变形带。

2、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陈家庄凸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北部,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家庄断层凸起为椭圆形,由前断裂组成。

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在断层凸起的上升段发育,性质较差,属于极浅成藏,厚度仅为1-30米,形成密闭性较好,渗透率较大的极浅浅气层。

3、构造活动和物源条件陈家庄凸起的主控断裂构成的椭圆形凸起,以及其内部构造活动区和常见的变形带,使得此区域蕴藏着较大的潜力。

凸起的形成有助于运动的热液和淋溶的盐水侵入岩石层,进而对成岩性质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得部分烃源岩能够开采凿裂孔,进而在孔内向上形成气层。

同时,北部冲积盆地植被肥沃,向东方陆源物质源源不断,使得该区域烃源有完善的保障,有利于浅层气藏的发育。

4、技术措施技术措施在发现和开发陈家庄浅层气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既有利于成藏条件的存在性探测,又有助于柱状条件的提炼,以及浅层气的开发。

在技术措施的支持下,不仅能节省时间与经费,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藏区的成藏状态,提高开发率。

另外,新型的采油技术,如聚焦回波动态地震成像、微波视频成像技术、山包定向井定向示踪等,也有助于新型浅层气藏的发现与开发。

5、总结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由断裂凸起和内部变形带构成,并受构造活动和物源条件的影响,潜在的储量较高。

为提高开发效率,应加强构造地质研究,采用新型采油技术,研究储层孔隙发育及其分布特征,提升综合利用率。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区之一,该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深受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探讨该地区的石油资源形成机理和勘探开发潜力。

一、南堡凹陷地质背景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南部,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构造单元之一,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受华北克拉通和辽东半岛两大板块的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多个叠覆、逆断裂、断裂断陷和断层活动中心。

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潜力。

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油源岩类型、生排烃类型、成熟度、成因类型等方面。

1. 油源岩类型南堡凹陷原油的主要母质为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沉积的黑色页岩和泥岩。

这些页岩和泥岩具有良好的有机质丰度和成烃生产潜力,是南堡凹陷原油的主要油源岩。

2. 生排烃类型南堡凹陷原油的生排烃类型主要为干酪根I和干酪根II型,其生排烃过程受热史、压实作用、流体运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成熟度南堡凹陷原油的成熟度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1.3%-1.6%Ro之间。

这些原油经历了热演化作用,较好地保存了其油气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特征。

4. 成因类型南堡凹陷地区的原油成因类型多样,既有热液成因的原油,也有生物成因的原油,其成因类型受控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和成烃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油源对比分析1. 地层对比南堡凹陷原油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中,地层对比分析是揭示油气成藏特征和油气迁移规律的有效手段。

2. 沉积环境对比南堡凹陷地区沉积环境复杂多样,既有陆相沉积环境,也有海相沉积环境,对比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条件,有助于揭示不同原油类型的形成机理和油气聚集规律。

3. 油藏对比四、结论与展望南堡凹陷地区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复杂多样,具有较高的生排烃潜力和成熟度,适合多种成因类型的原油形成。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盆地分析读书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序号:时间: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引言: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的一大型重要产油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演变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产生了众多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和被切割的大小断块,而不同的构造圈闭样式和断块体系形成了该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如济阳坳陷、东濮坳陷、黄骅坳陷、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等。

本文将从盆地的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热演化历史等方面对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构造背景:在古生代结晶基底之上,中国东部大陆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作用旋回。

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末由于区域抬升剥蚀而经历了准平原化作用,其新生代盆地为典型断陷一凹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是在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

从早元古代末起到晚第三纪大致经历了五个地质历史演化阶段:(1)地台发育期。

根据沉积发育和构造运动背景又可将该期分为三个亚期即中、晚元古代箕状断陷期、早古生代海侵期、晚古生代海陆交互发育期;(2)三叠纪持续沉积期、(3)侏罗-白垩纪褶皱充填期;(4)早第三纪拉张倾翘期;(5)晚第三纪挤压坳陷期。

中生代华北地台进入地质活动强烈的时期,位于华北地台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进入了相对活跃的地质时期。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这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向北推挤华北板块及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剪压构造机制是相吻合的。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分布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三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

同时,郯庐断裂带本身在中生代晚期就是一个剪张性的“两堑一垒”的断堑盆地。

根据中生界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渤海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大,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也较广;而鲁西南断堑系是由五个雁列的北西向狭窄断堑组成,即益都、沂源、莱芜、蒙阴和平邑五个断堑(自北向南雁列),指示中生代郯庐断裂带是左旋走滑平移运动。

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
Mz 和Kz裂陷活动特别明显,形成多断、多阶,垒、堑相间的面貌。
坳陷是大面积接受较厚的E沉积的地区。
带沧东深 断 带
渤海湾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图
宝 坻-昌 黎 深 断 裂 带
齐 河-广 饶 深 断 裂 带
郯 庐 深 断 裂
盆地边缘及盆地内的坳陷与隆起之间 以大断裂控制
1.盆地内部一级构造划分为坳陷和隆起:
R厚度8000多米。
以潜山油气田为主,正在找R油气田。 代表油田: 任丘油田。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 藏
由中、上元古界雾迷山 组硅质白云岩组成,围 翼为寒武系、奥陶系的 碳酸盐岩。
晚奥陶世到早第三纪, 一直出露地表。
E生 油 、 N储 油 断裂和不整合
E生 油 、 AnR潜 山 储 油 断裂和不整合
四高/比重、粘度、非烃和初馏 点低, 一低/含蜡量。 甲烷% 多,甚至为干气。“次 生油藏特征”
15 断陷盆地特有组合
22 3种接触:断裂、或断裂+ 不整合、不整合接触。
3.盖层
主要是各套地层中的泥岩。
渤海湾盆地区域盖层分布图
主要烃源岩有三套:下第三系烃源岩、中生界烃源岩和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
几乎每一个坳陷内都有多个凹陷,其中,
至少有一个主要凹陷最为有利。
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生油最丰富,其内部及周围有10多个 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占60%以上。 -东濮坳陷的临清凹陷。
冀中坳陷的饶阳凹 陷:面积最大;
生油最多。
冀中探区 勘探形势图
探明储量占60%以上。

大城 青县
天津
汉沽

小站 桥板
凹 陷
北 塘沽



歧歧口口 凹 陷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_图文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_图文
渐新统沙河街组(E3s):划分为四段,沙四段分布局限,中下部以暗紫红 色泥岩,砂砾岩组成的红层。上部为灰色,灰绿色兰灰色泥岩、油页岩生物 灰岩部分地区有膏岩、盐岩及红层;沙三段分布广泛以厚层暗色生油岩系为 特征发育的深湖相沉积,夹油页岩及不稳定的砂岩体; 沙二段湖盆收缩变浅 ,水质变淡,发育一套淡水浅湖相粗碎屑沉积。以绿灰色、灰-深灰色泥岩 与砂岩互层为特征砂岩含砾,为渤海湾油区主力油层之一;沙一段因水域再 次扩大,分布较广,边缘地区超复在前第三系之上。海域的沙一段特殊岩性 段,以灰,深灰色泥岩集中的夹有油页岩,灰岩,白云岩,生物灰岩,鲕粒 灰岩薄层为特征。
古近系: 始新统孔店组(E2k) 渐新统沙河街组(E3s) 渐新统东营组(E3d)
新近系: 中新统馆陶组(N1g) 上新统明化镇组(N2g)
2 地质背景
2.3 地层层序
始新统孔店组(E2k):岩性特征自上而下以红黑红和粗细粗的特点划分为 三个段。孔三段和孔一段为红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孔二段为深灰 、黑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砂岩,以火山碎屑含量低微为特征。
,2012)。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盖层中也还发育了 大量的呈左雁列行的近东西的次级正断 层组合与之共生。
均说明渤海湾盆地在新生代受到右行 (旋)剪切的作用。
中生代:郯庐断裂为左行走滑
新生代:整个渤海湾盆地受到右行剪 切作用,郯庐断裂对渤海湾的构造作用 表现为右行走滑
4 盆地成因机制
4.2 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2 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构造演化
4.中生代断陷和火山活动时期:海西运动,使华北陆台继续向上升起。印支运动使陆台上沉积 层(自中、上元古界至三叠系)全部褶皱形成一系列大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此华北克拉通破坏地 区断裂及火山活动都很强烈,盆地周边和内部的大断裂开始发育,渤海湾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
特征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地质资源丰富,是中国发育最活跃的油气盆地
之一。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发育最早、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地区。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的成藏特征。

年代在
13000万年以前的渤海盆地东濮凹陷是一个盆地,沉积层中以深入的滨海盐湖沉积层为主。

盐湖相沉积沉积物,其中海缘的碎屑岩混合着发育的腐殖酸性矿物,在沉积物中构成粒度
细砂质(gritsandstone)、细砂质(veryfinegrainsands)、细砂泥质(veryfinesiltstone)和细粉质(veryfinefinesilt)等油气藏有利储层,它们可以把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加以区分为碎屑砂、细砂、细砂泥和细粉砂几种基本类型。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藏特征具有深层异质性和发育性,沉积层厚度有较好的密度
特征,孔隙度较低,油气藏的基本特性较稳定,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储层的油气藏
量以及资源类型占渤海湾盆地总资源数的比重较大,因此是目前渤海湾盆地的一处重要的
油气资源开发地。

总之,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对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在渤海湾盆地资源勘查和开发中,针对不同的沉积环境,要采取不同的勘探施工技术
手段,以及在勘探技术上使用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全面发掘和利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
盐湖相成烃成藏特性。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该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对于油气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地区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进行详细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地质概况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构造单元之一。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以断块和褶皱构造为主,由下至上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三套地层。

古生界主要发育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中生界以白云岩、砂岩和泥岩为主,新生界则以砂岩、泥岩和煤系地层为主。

南堡凹陷地区地处陆相盆地,受陆源物质输入较多,地层较为发育,是营造有利的条件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单元。

二、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南堡凹陷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油品轻质化、低硫低蜡、高胶体体积和高成烃潜力等特点。

原油轻质化表现为API度较高,黏度较低,属于低芳烃、低胶体体积的轻质原油。

低硫低蜡是该地区原油的显著特征,具有较高的石蜡含量和较低的硫含量,符合优质原油的特征。

高胶体体积则表现为原油中胶体物质含量较高,是原油流体性质的关键指标之一。

高成烃潜力则表现为原油成熟度较高、形成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和丰富的烃源岩。

综合上述特征,南堡凹陷地区的原油属于优质轻质低硫低蜡原油,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

三、南堡凹陷原油油源对比分析南堡凹陷地区原油的油源对比分析主要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南堡凹陷地区原油中具有丰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各类藻类、藻烷烃和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来源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成因。

碳同位素分析显示,南堡凹陷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生界和中生界生物成因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该地区原油主要来自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有机质成岩。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南堡凹陷地区原油中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和成熟度,有机质类型主要为泥质有机质,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高品质优质原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 庐 断 裂 带 晚 侏 罗 世 区 域 挤 压 应 力 场
郯庐 断裂 带及 邻区 晚白 垩世 王氏 期与 古近 纪拉 伸应 力状 态图
渤 海 湾 盆 地 及 其 周 缘 构 造 体 系 分 布 示 意 图
北京—塘沽—蓬莱走滑断裂带,
济源—黄口走滑断裂带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 新生代是 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期,渤海湾 盆地的沉降带是按一定规律变迁。 在整个大的区域构造背景下,沉降带 表现为由早到晚从周边向中心迁移,由 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最后集中到渤 海海域 • 烃源岩表现为西南老,东北新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烃源岩类型
烃源岩西南老东北新 根据湖盆古气候、水介质条件及沉积环境等条件,可将渤 海湾盆地的生油凹陷分为: • 以富腐泥型为主的生油凹陷,如辽河西部凹陷; • 含腐殖质的腐泥型的生油凹陷,如东营、饶阳、歧口、 沾化凹陷; • 含腐泥质的腐殖型的生油凹陷,如廊固、板桥、南堡凹 陷; • 富腐殖型的生油凹陷,如东濮凹陷。
大港油田
辽河油田
• 辽河油田。在辽宁省辽河下游的大型油气 田。面积174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油田, 1995年年产原油1552万吨,天然气17.51亿 立方米。供应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工业区
中原油田
(赵文智,2000年)
•泥质岩层:泥岩、页岩。渤海湾盆地的主力产油层沙 二-沙四段Es2-4,盖层为Es1中部和Es3上部的暗色泥岩、 页岩(自上而下,依次是Es1→Es4)。
渤海湾盆地各坳陷的盖层与气层分布示意图
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有3 种类型: 潜 山型火山岩油气藏、断块型火山岩油气藏、 地层- 岩性油气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地层:
基底: 中生界 盖层:第三系和第四系
以济阳坳陷地层发育为例
盆地中第三系沉积特征
主产油层:
盆地中新生 代沉积特征
渤海湾盆地沉积层序与 生储盖组合划分综合图
大地构造背景
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 郯庐断裂和太行山断裂 右行滑移而形成的拉分盆地
(三)区域构造
• 中生代时期 渤海湾 盆地与其东西两侧的隆 起区一起共同组成了一 个巨大的复式背斜隆起
渤海湾盆地周缘 • 东侧为郯庐断裂带 • 西侧为紫荆关断裂带 • 北部的燕山褶皱带 呈 NE-NNE 左行雁 列展布。 • 南部的鲁西隆起呈 NE 向展布
• 盆地的类型
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右行滑移拉分盆地
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 以构造层(亚层)的划分为突破口,对渤海湾盆 地各构造单元的中生界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进而 对中生界各构造亚层的发育及横向展布特征进行 了研究 • 渤海湾地区是一个在古生代基底上形成 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 中生界在不同的地区保存条件差别较大,地层出 露、揭示不完整,以往对中生界研究的重视程度 不够,存在划分不清晰、对比不系统等问题
• 下-中侏罗统
煤系源岩 • 主要为河流、沼泽、平原相沉积,煤层和 以碳质泥岩为主的暗色泥岩,主要以生气 为主, • 主要分布于济阳坳陷、冀中坳陷的杨村、 武清地区,临清坳陷等地区。黄骅坳陷枣 园以南地区是可能的生油区。
上侏罗-下白垩统
暗色泥页岩 • 上侏罗统红色地层较多,暗色泥质沉积多 集中分布在下白垩统,特别是下白垩统的 中、上部,烃源岩主要为湖泊相的暗色泥 岩或油页岩, • 主要发育的层位为冀中坳陷丰台组、黄骅 坳陷石臼坨组、临清坳陷丘城组,以及下 •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梨树沟组,西部凹陷的 九佛堂组、沙海组,渤中坳陷也钻遇。
谢 谢!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 胜利油田。在山东省黄河入海口东营市。 是仅次于大庆油田的我国第二大油田,探 明可采储量7亿吨。1995年生产原油3000 万吨,天然气12.85亿立方米。原油一部分 在淄博市加工,大部分通过鲁宁输油管运 往南京及长江沿岸城市加工。部分通过输 油管直达青岛市黄岛油港外运出口。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一种认为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地壳或岩石圈 的拉张,即盆地属于伸展或张性盆地性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地壳 或岩石圈的扭动剪切作用或扭张作用,即盆地 属于扭动盆地或大型拉分盆地性质,其中特别 强调郯庐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的走滑剪切作用。
此处仅列举部分盆地
油气藏类型模式示意图(以济阳坳陷为例)
油气藏类型模式示意图
谢 谢!
1. 对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 • 主动裂谷说(马杏垣, 1983)认为主要是地幔柱的热作用,同时考虑了印度板块于亚洲大 陆的碰撞及太平洋的俯冲。后来亦有学者持同样观点并丰富了这一认识(田在艺等, 1990;田在艺,1991;漆家福等, 1995a, 1995b, 1995c;漆家福, 2004),提出了伸展机制模 式及动力来源。 • 被动裂谷说(胡朝元, 1982)认为单纯幔隆不足以引起如此大规模的拉张,赵重远(1984) 和刘池洋(1990)持同样观点。 还有剪切机制及伸展与走滑拉分复合机制的说法(李鹏举等, 1995;宗国洪等, 1999),认为 该区是受大型断裂平移控制的走滑拉分盆地,如郯庐断裂系;以及剪切伸展盆地和其它类 型盆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合模式(陆克政等, 1997;侯贵廷等, 1998)。具体表现为对渤 海湾盆 地内伸展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及其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等问题存在分歧。有 的学者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在东、西两条走滑断裂带夹持下发育的拉分盆地(宗国洪等, 1999; 侯贵廷等, 1998);陆克政等(1997)主张把渤海湾盆地定性为裂陷盆地,认为盆地中的走滑构 造和伸展构造关系是不同期次和不同类型构造的叠加复合关系。Allen et a.l (1997)把渤海 湾盆地划为剪切伸展盆地(transtensionalbasin),认为剪切伸展盆地是和拉分盆地、纯伸展 盆地同级别的一类盆地。漆家福(2004)提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为在主动裂陷机制下伸展构 造变形与后期被动裂陷作用下3条北北东)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走滑构造系统叠加、 复合的结果。侯贵廷等(2001)认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晚期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了其西侧自 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及南部的鲁西南 断堑系;渤海湾盆地是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叠合在中生代盆地之上。
渤海湾盆地储集体系,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发育多套 含油层系,主要为砂岩,还有砂砾岩、泥岩、灰 岩、白云岩、火山岩等多种成因类型。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储集条件好。 渤海湾盆地馆陶组、明化镇组具有良好的区域盖层,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下古生界
• 一套地台型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组合,烃 源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泥岩次之。泥 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有机碳平 均含量为 0.14%,生烃潜力较差。 • 平面上以东濮、临清为最有利区块,其次 为冀中、黄骅坳陷,再次为济阳坳陷。
上古生界
• 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暗色泥岩及灰 岩,层位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和山 西组,其中煤主要发育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生烃潜力上太原组要优于山西组和本溪组。 • 主要分布于冀中坳陷东部和黄骅坳陷西南 部、渤中坳陷、济阳坳陷、临清坳陷和东 濮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地质学(基地班)
李行
高春云
王文青 郭建萍
渤海湾盆地
(一)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一)概况
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中北部,地跨辽宁、 北京、天津、河北、 山东、河南等多个 省区。 面积20万Km2。
引自 李伟博士 2007年4月
渤海湾盆地是多种力源相互作用、相互耦合 的结果,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合的结果。
• 中生代挤压、左行走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 • 新生代伸展、右行走滑和反转应力场改造 并复杂化,从而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右行滑移拉分盆地
菱形几何形态
所处的滑移场
盆地的沉积演化史
盆地内部与走滑有关的构造
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
其一,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属于弧后(裂谷)盆地类型, 盆地形成原因是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 洲大 陆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沉降作用。 其二,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大陆板块内部的主动裂谷 盆地(或裂陷盆地)类型。 其三,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原因是印度板 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碰撞引起的“中国板块分体东 移”, 也就是说盆地属于被动裂谷盆地类型,与特提斯构 造体系演化过程中引起的区域应力场作用有关。 其四,认为断陷盆地中的正断层是“水平挤压力和地壳重 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平面上和垂向上同时呈“X” 型
储集体系特征
多而复杂
• 渤海湾盆地储集体系多而复杂,从古生界 到新生界发育多套含油层系,主要为砂岩, 还有砂砾岩、泥岩、灰岩、白云岩、火山 岩等多种成因类型, • 可组成纯岩性型的储集体系, • 也可组成岩性-构造复合型的储集体系。
盖层特征
• 上古近、新近纪明化镇组是渤海湾盆地区 域性盖层。 • 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造成多期 沉积旋回,使得渤海湾盆地不但存在区域 性盖层,各凹陷还发育局部性盖层,使得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得以保存和富集。 • 东蹼凹陷发育的盐膏层,对天然气藏的形 成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也成为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最富集的凹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