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人名分析
[摘要]人名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不同的是它不像一般的名词那样“约定俗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名也是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加之汉字特有的风韵,使得中国的人名文化成为世界史上一朵亮丽的奇葩。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姓名为语料,通过对这些人名的用字、语音、语义、语法分析总结了80后人名的基本取向以及今后人名规范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人名;语言分析;取向;规范
我国著名哲学家荀子曾经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故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约定俗成”四个字点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①人名也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不同的是它不像一般的名词那样“约定俗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名也是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加之汉字特有的风韵,使得中国的人名文化成为世界史上一朵亮丽的奇葩。
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近1100个研究生姓名为语料,通过对这些人名的用字、语音、语义、语法分析总结了80后人名的基本取向以及今后人名规范的若干问题。
一、人名研究回顾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起名,而对汉语人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姓氏和名字是语言文字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②迄今为止,汉语的人名研究已经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可谓硕果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汉语人名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少,但也有些学术成果面世,其中以萧遥天先生的《中国人名的研究》(1987年) 和王泉根先生的《华夏姓名面面观》(1988 年)为代表。九十年代以后,汉语人名研究开始走向成熟与深入,从研究方向和内容来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人名语音及修辞为研究方向主要有厉兵的《谈谈人名的读音问题》(1993)、邓国栋的《汉语人名字调的修辞艺术》(1998)等。第二,以人名与用字规范为研究方向的主要有《人名用字表》及《姓名·汉字·规范》(2004)。第三,以人名与社会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有陈建民的《语言文化社会新探》(1989)、王建华的《文化的镜像——人名》(1990)等。另外,还出现了晓秦和明星《起名的艺术》(1990)等一类专门阐述命名技巧和命名艺术的著作。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名研究还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研究多以宏观的角度对人名进行总体性、概括性的定性描写。本文以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为对象,便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同时可以从微观角度来考察人名及其特点,研究更加客观。
二、人名语言分析
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③许慎的这句话,见证了名字的起源,也说明了人名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有着自身的语言学特点。
(一)人名用字分析
众所周知,汉字数量很多,《汉语大字典》就收入单字56000 个。但是,据调查,我们实际通用的汉字也就3500 个左右,而这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通用汉字规范表》)。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人名的用字规律,考察已有的人名用字状况,从而确定合适的人名用字数量。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已致力于制订《人名用字表》,所有的关于人名的研究都将成为规范人名的强有力的根据。因此,致力于了解人名中的高频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分析一个地区的用字特点和用字状况也有助于了解该群体人们的命名倾向,帮助我们
更深入的了解该群体的文化底蕴。
以下就是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在人名中出现最多的字。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80后大部分人名的用字倾向及由此反映的共同的审美心理,很具代表性。
(二)人名语音分析
1、音节。汉语人名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姓+名。就名的音节而言主要有单音节和双音节,当然也有多音节,那也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就当今现实而说,单音节似乎占据主流。原因在于单音节名加上姓的组合特征不仅利于发音好读又符合人们的记忆模式,既可用于随便的场合,也可以用于正式的场合,不失庄重。而且在语用上,人名短的音节往往显得轻松、亲近,也符合语言在会话中所需的经济原则。但根据本文所考察的研究语料显示,单音节人名共有314个,约占总人数的32.98%,其他的为双音节人名,不存在多音节人名。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在人名文化上留下的印记。
2、声调。汉语“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强的特点”④。可以说,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旋律性很强,很有音乐美。众所周知,古人吟诗填词, 用“平仄律”组织语句, 使声调的音乐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唐代,他们很讲究平仄, 因而有“异音相从谓之和”的说法。放在现代普通话中就是阴平和阳平归于平声,属于“扬调”类;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属于“抑调”类。从声律的角度讲,人名中作为结束音的最后一个音节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该音节作为尾音,经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研究的人名中有636名也就是约68%的同学的末一个音节属于“扬调”。例如“董杰、李宁、李梦实”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汉语中姓和名的搭配音也很重要。声音的搭配也应讲求和谐。在单音节的人名中,一平一仄听觉感觉效果最佳。以“王爱”和“王芳”为例,其姓“王”为平声,而“爱”为仄声,“芳”为平声。两者的组合效果完全不同,前者为平仄声,后者为双平声。相较而言,前者抑扬顿挫,更有旋律美。在双音节的人名中,“仄平仄”和“平仄平”的音律格式更受人们的青睐。和“曹红梅”、“代娜娜”相比,“王伟刚”和“宋欣慰”的命名方式则更具有音律美。
3、谐音。“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里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⑤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在人名中主要采取的是谐音双关,它是指取名时采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词,用声音产生联想。在所调查的语料中,主要有“袁博”、“镇静”、“闫旭”、“富豪”、“闫雨”、“危蒙”、“梁爽”、“韩冰”、“焦阳”等几位同学的姓名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效果。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却引领了人名命名发展的一个方向。不可否认,朗朗上口的谐音人名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