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管换热器基础资料3

翅片管换热器基础资料3
翅片管换热器基础资料3

第六讲热负荷和热平衡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https://www.360docs.net/doc/5c4757459.html,

在以上几讲的基础上,从本讲开始将逐步讲述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翅片管换热器是庞大的换热器家族中的一种,其设计计算肯定要基于共性的和基础性的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本讲座将尽量突出翅片管换热器的“个性”和特点,并尽量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通俗易懂。

本讲的主题是换热器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热负荷和热平衡,并通过多个实例来掌握它的应用和计算。

1、热负荷

对一个换热设备来说,热负荷就是指换热量或传热量,即在单位时间内所交换的热量,单位是KW(KJ/S)或Kcal/h(千卡每小时),(请记住二者的换热关系:1 KW=860 Kcal/h)。工程上热负荷常用Q来表示。

在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中,热负荷通常并不是由用户直接提出来的,而是由设计者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现场的技术参数计算出来的。下面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例1】有一个供热公司要为一台供暖用的10t/h热水锅炉安装一台翅片管式省煤器,希望将排烟温度从220oC降至120oC。烟气流量说不准,可能是2万多立方米每小时,并告知引风机的型号和流量。

为了确定省煤器的热负荷,设计者要从用户那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与排烟量有关的信息,如:燃煤量、煤的热值、锅炉是否满负荷运行、风机型号等。最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用户确定排烟量的设计值:16000Nm3/h 。然后按下式计算省煤器的热负荷:Q=G g×(Tg1 ×Cp g1-Tg2 ×Cp g2)KW

此处:Gg:烟气的质量流量,kg/s

Cp g1 Cp g2:烟气的入口处比热和出口处比热,查物性表,KJ/(K g·oC)

Tg1:烟气入口温度,oC

Tg2:烟气出口温度,oC

在本例中,Gg=16000×1.295/3600=5.755 kg/s

Cp g1=1.102 KJ/(K g·oC),Cp g2 = 1.074 KJ/(K g·oC)

Tg1=220oC Tg2=120oC ,1.295 是烟气在0 oC时的密度(kg / m3)。

计算得Q=653 KW

应当记住:烟气(或空气)在某一温度下含有的热能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Q g = G g×(Tg ×Cp g)

【例2】有一燃气加压站,希望设计一台翅片管式空气冷却器,将压缩后的燃气从134 oC 降至50 oC,燃气流量为7500Nm3/h。其结构特点是:管内走燃气,管外加翅片,由空气冷却。空气侧的流量不确定。

热负荷Q值同样由燃气侧的已知条件计算:

Q=G g×Cp g×(Tg1-Tg2)

=(7500×1.295/3600)kg/s×1.07 KJ/(K g·oC)×(134-50) oC

= 242 KW

此处,燃气的比热Cpg取的是平均温度下的数值。

【例3】在冬天,某工厂想将一台已有的1 t/h蒸汽锅炉用于车间的供暖,具体方案是选用一台翅片管式蒸汽/空气换热器,用锅炉产生的0.8 t/h ,150 oC 的饱和蒸汽加热空气,希望将空气从0 oC加热到100 oC,蒸汽凝结后的凝结水温度为120 oC。为了选择风机,要求计算风量。

这一课题的热负荷应该认为是已经给出了,只需简单的计算一下:首先应从相应的热物性表查出150 oC下饱和蒸汽的焓值i"=2745.3 kJ/kg和120 oC的饱和水的焓值i′=503.7

kJ/kg,则热负荷为:Q=(800/3600)㎏/s×(2745.3-503.7)KJ/kg=498 KJ/s=498 KW 对空气侧,有下列关系式:Q=Ga×Cpa×(Ta2-Ta1)

式中,Ga:空气流量,㎏/s

Cpa = 1.005 KJ/(K g·oC):空气比热,按平均温度查表

Ta2=100 oC,空气出口温度;Ta1=0 oC,空气入口温度

由上式解出

Ga= Q / [Cpa×(Ta2-Ta1)] = 4.96 kg / s =17840 kg / h =13800 Nm3 / h

]

【例4】有一个小型钢铁厂,拟在其烧结炉的高温排气段装一台翅片管余热锅炉,高温段的平均排烟温度为320 oC,烟气流量大约为70000 Nm3/h,希望产生的饱和蒸汽压力为0.6MPa。试计算可以回收利用的热负荷。

现用户给出的烟气流量大大超过烟气的实际流量,给出的入口温度值也偏高了,即过高的估计了余热资源的数量。虽然运行取得成功,但却造成了一次投资的巨大浪费。

2.热平衡

这儿所说的热平衡是一个换热设备中冷热流体之间的热平衡,即

量热流体放出的热量= 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有时还要考虑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即

量热流体放出的热量= 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热损失

一般,热损失小于5%,对于保温良好的设备,在设计中也可以不考虑热损失。

热平衡是能量守恒定律在传热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热平衡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所谓理念,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例如:有人声称,他的换热设备或元件有神奇功能,输入1KW,输出大于1KW。请千万不要相信。一般加热侧和冷却侧的热量出现少许不平衡,多数是由于测量误差造成的。说热平衡是一种方法是指我们经常应用这一概念进行推导和计算,计算得步骤是:

由某一侧的参数计算出热负荷之后,然后根据热平衡概念计算另一侧中尚未给出的参数。仍由上面给出的例子说明:

【例2】中,

热流体(燃气):134 oC —→50oC,7500 Nm3/h,Q=242KW

冷流体(空气):20 oC—→30 oC,流量待定。

(设定)(设定)

当由热流体侧计算出热负荷Q=242KW之后,则可推算出冷流体(空气)的流量。

Ga=Q/[Cpa(30-20)] = 242/(1.005×10)=24kg/s=86686kg/h=67000 Nm3/h

由此可见,由于空气的温升很小,需要的空气流量是非常巨大的!

【例4】中,

热流体(烟气):310 oC—→190oC,70000 Nm3/h,Q=3633KW

冷流体(蒸气):进口水温—→158 oC,产汽量未知。

(未知)

首先与用户协商后,设定进口水温为100 oC(经省煤器后进入)。

需要确定的就是蒸汽产量Gv了

Gv=Q/(i"158 oC-i′100 oC)

由热平衡概念,认为蒸汽侧吸收的热量等于烟气侧放出的热量Q=3633KW,由物性表查得出口蒸汽的焓值i"158 oC =2755kJ/kg,进口水的焓值i′100 oC=419.1 kJ/kg 故:Gv =3633/(2755-419.1)=1.555kg/s=5599kg/h=5.6t/h(产汽量)

在该项目的洽谈中,产生了一个与“热平衡”概念有关的“插曲”:该钢厂的技术负责人曾执意要求给提供8 t/h的蒸汽,经反复计算,向他们说明,余热资源的数量不足以产生8t/h 的蒸汽,总不能做“无米之炊”吧,最后才同意了【例4】中的计算方案。

好了,本讲就讲完了,应该指出,热负荷和热平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不仅是针对翅片管换热器的,它适用于所有热交换设备。要很好的掌握它,需要逐渐积累工程经验。

最后,有一个练习题:下图所示的翅片管换热器,水在由六排管组成的管内流动,管外是烟气的横向冲刷。试写出管内水热负荷的计算式和管外烟气热负荷的计算式,并指出需要从热物性表中查取哪些物理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第七讲翅片管的传热系数和传热热阻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https://www.360docs.net/doc/5c4757459.html,

本讲的内容是翅片管换热器设计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义。本讲座并不想深入到传热原理的系统讲解中去,也不想追求理论上的严谨和完整,而是想结合翅片管的结构特点,尽量通俗地讲解必须要知道的一些基本内容,期望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掌握或部分地掌握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1.翅片管的传热过程

这儿讲的―传热‖不是通俗的对传热现象的一般称呼,而是一个专有名词。传热的定义是:热量从热流体经过管壁传给冷流体的过程。如下一小节的附图所示。传热过程由三个分过程组成:

(附图中,假定热流体在管内,冷流体在管外,反之也然。)

过程1:热量Q(W或KW)由热流体传给管壁(管内壁),第一讲已讲过,这一过程属―对流换热‖,其对流换热系数为hi (W/(㎡·oC))。(此后,角标―i‖代表―内部‖,角标―o‖

代表―外部‖,而角标―w‖代表管壁。),这一对流换热过程对应的温差为(Ti-Twi),此处,Ti为管内流体温度,Twi为管内壁温度。

过程2:热量Q从管子内表面传给管外表面,因为热量是在固体内部传递,这一过程叫―导热‖ 或―热传导‖。此过程对应的温差为(Twi- Two)。

过程3:热量Q从管外表面传给管外冷流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属―对流换热‖,对应的温差为(Two- To), 其对流换热系数为h o . 应当指出的是,此处,Two是基管的外表面温度,因此,ho是以基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换热系数。在第四讲中,讲述了翅片管外表面为基准的换热系数h 的计算。两个换热系数ho和h的换算关系见第四讲中的说明:h0 = h×β×η

式中,β为翅化比,即加翅片后面积扩大的倍数,

η为翅片效率,是小于1的数。

第八讲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在上一讲中介绍了传热公式

Q=K*A*△T

并针对翅片管换热器给出了传热系数K的简化计算方法和大致的数值范围。本讲将要讲述上述传热公式中的△T——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

应当指出:(1)传热温差△T指的是换热器中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差,即

△T =T热流体-T冷流体= T1-T2

此后,用T1代表热流体温度,用T2代表冷流体温度。

(2)T1,T2沿换热面积货流程是变化的,并不是一个常数,因而传热公式中的△T指的是平均传热温差。

(3)在换热器设计中,总是希望传热温差越大越好。因为根据传热公式,在相同的传热量Q及传热系数K的情况下,△T越大则需要的传热面积A就越小。设备的金属耗量及一次投资就越小,使设备的经济性和紧凑性得以提高。

1.冷流体逆流时的传热温差

所谓逆流是指热流体和冷流体在传热面的两侧沿相反的方向流动,其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冷热流体的温度变化

(3)冷热流体逆流传热的另一个优点是: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甚至可以超过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 由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冷流体出口温度为,40℃,大于热流体传热,才能使冷流体的温度有更大的升高空间。而在顺流情况下,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2.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

上面讲到,既然冷热流体的逆流传热有这么多优点,那么,能否将逆流方式应用于翅片管换热器上?很遗憾,对翅片管换热器很难做到纯粹的逆流,一般,翅片管换热器的流动方式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翅片管省煤器的流动方式,被加热的水从翅片管束的下部流向上部,而热流体烟气从上部流向下部。从整体上看,冷热流体呈逆向流动。但从局部来看,就任何一排翅片管而言,烟气与管内流体是交叉流动。对这种特殊的流动方式称之为“逆向交叉流”。大多数翅片管换热器,都属于这种流动类型。

理论上可以证明,对于这种逆向交叉流的传热温差△T等于纯逆流情况的对数平均温差乘上一个小于1的修正系数ψ

即△T交叉流=△T逆流×ψ

ψ是一个小于1但接近1的数值,可以由算式和相应图表确定。对于翅片管束的大多数换热情况,ψ ≈ 0.98。因为ψ的值非常接近于1,有时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直接选用逆流时的对数评价温差。0.98的修正值的影响待以后计算传热面积时,选用较大的面积安全系数就统一加以考虑了。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11-02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2)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3) 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5) 第四章工艺计算 (6) 4.1 物性参数的确定 (6) 4.2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7) 4.2.1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7) 4.2.2估算传热面积 (9) 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 (11) 5.1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11) 5.2壳体内径的估算 (13) 5.3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14) 5.4折流板 (14) 第六章换热系数的计算 (20) 6.1管程换热系数 (20) 6.2 壳程换热系数 (20) 第七章需用传热面积 (23) 第八章流动阻力计算 (25) 8.1 管程阻力计算 (25) 8.2 壳程阻力计算 (26) 总结 (28)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管壳式热交换器(又称列管式热交换器)是在一个圆筒形壳体内设置许多平行管子(称这些平行的管子为管束),让两种流体分别从管内空间(或称管程)和管外空间(或称壳程)流过进行热量交换。 在传热面比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根数很多,从而壳体直径比较大,以致它的壳程流通截面大。这是如果流体的容积流量比较小,使得流速很低,因而换热系数不高。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可在管外空间装设与管束平行的纵向隔板或与管束垂直的折流板,使管外流体在壳体内曲折流动多次。因装置纵向隔板而使流体来回流动的次数,称为程数,所以装了纵向隔板,就使热交换器的管外空间成为多程。而当装设折流板时,则不论流体往复交错流动多少次,其管外空间仍以单程对待。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虽然它面临着各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挑战,但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至今仍然居于优势地位。 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答案)

广东海洋大学 2013年清考试题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试题 课程号: 1420017 √ 考试 □ A 卷 □ 闭卷 □ 考查 □ B 卷 √ 考试 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相比较沉浸式换热器和喷淋式换热器,沉浸式换热器传热系数 较低。 2.对于套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来说, 套管式换热器 金属耗量多,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多用于传热面积不大的换热器。 3.在采用先逆流后顺流<1-2>型热效方式热交换器时,要特别注意温度交叉问题,避免的方法是 增加管外程数 和两台单壳程换热器串联。 4.在流程的选择上,腐蚀性流体宜走 管程,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折流档板的作用可使在低雷诺数(Re >100)下即可达到湍流。 5.采用短管换热,由于有入口效应,边界层变薄,换热得到强化。 6. 相对于螺旋槽管和光管,螺旋槽管的换热系数高. 7. 根据冷凝传热的原理,层流时,相对于横管和竖管,横管 传热系数较高。 8.减小管子的支撑跨距能增加管子固有频率,在弓形折流板缺口处不排管,将 减小 管子的支撑跨距 9. 热交换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传热面积的大小大于等于700m 2/m 3,为紧凑式换热器。 10. 在廷克流动模型中ABCDE5股流体中,真正横向流过管束的流路为B 股流体,设置旁路挡板可以改善C 股流体对传热的不利 GDOU-B-11-302 班级: 姓 名: 学号: 试题共 4 页 加白纸3 张 密 封 线

影响。

二.选择题(20分。每空2分) 1.管外横向冲刷换热所遵循侧传热准则数为(C ) A. 努赛尔准则数 B. 普朗特准则数 C. 柯尔本传热因子 D. 格拉肖夫数 2.以下哪种翅片为三维翅片管( C ) A. 锯齿形翅片 B. 百叶窗翅片 C. C管翅片 D. 缩放管 3.以下换热器中的比表面积最小( A ) A.大管径换热器B.小管径换热器 C.微通道换热器 D. 板式换热器 4. 对于板式换热器,如何减小换热器的阻力(C ) A.增加流程数B.采用串联方式 C.减小流程数 D. 减小流道数。 5.对于板翅式换热器,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翅片高度越高,翅片效率越高 B.翅片厚度越小,翅片效率越高 C.可用于多种流体换热。 D. 换热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增加。 6.对于场协同理论,当速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夹角为( A ),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A.0度B.45度 C.90度 D. 120度 7. 对于大温差加热流体(A ) A.对于液体,粘度减小B.对于气体,粘度减小 C.对于液体,传热系数减小 D. 对于气体,传热系数增大8. 对于下列管壳式换热器,哪种换热器不能进行温差应力补偿( B ) A.浮头式换热器B.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C.U型管换热器 D. 填料函式换热器。 9. 对于下列管束排列方式,换热系数最大的排列方式为( A ) A.正三角形排列B.转置三角形排列 C.正方形排列 D. 转正正方形排列。 10. 换热器内流体温度高于1000℃时,应采用以下何种换热器(A )

翅片换热器传热系数

翅片换热器传热系数 ABRAHAM LAPIN and W. FRED SCHURIG I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Brooklyn, Brooklyn 1, N. Y. 许多方程来源于实验数据,同时提出了有交叉流动的热交换器的设计。对关于换热器行数 的总传热影响,进行了图示作为参考. 翅片管在热交换器中的使用有了迅速增长。当内部传热系数比外面的系数极大时,它经常被实际增加一定数量的外表面来为低外系数进行补偿。许多研究人员都对翅片管的传热进行研究。因为对可能的翅片类型的安排有非常大的数量,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特定条件。 实验设备与程序 设备金属板材风管横截面为 30x12 3/4 英寸。上部是固定的,但较低的部分,可提高或降低 容纳一个可变数目的排。这下部分(进口)进行拟合有5英寸空气校正叶片可助均匀分布的空气线圈。 传热表面(台风的空气调节股份有限公司)。每个单元有八个翅片管manifolded 在一起以并行方式进行。 5 / 8英寸 0.dx0.025英寸铜管 11/2英寸 0.dx0.018英寸轧花 8每英寸,30英寸翅翅片长度 Ao/Ai=16.30,Ao=2.44平方英尺 翅片管直径= 2.4 1.248平方英尺,空气流面积最小 这些铝管的用途,则被关在一个长方形的30×12 3/4英寸的帧。一个3/4设备橡胶障板安放在沿 一侧的框架。翅片管相邻本遮光罩一个侧和框架本身上另一边。该框架结构允许一个交错管的安排通过简单地转弯连续排对单位180度的另一个。

一台吹风机提供空气供给在逆流而上空调管道内结束。 测量 水流量用校准过的转子流量计。空气流量是用一个托马斯米测量,其中包括四个帧开口用1.134 镍铬合金 欧姆/英尺,有一个总电阻每一个约25欧姆。流动的空气用仪表测量通过一系列的圆盘和圆环折流板顺流混合。温度进行了测量精确温度计刻度为0.1 C 。每一个温度计的位置了经过精心挑选的,确保读出正确的总体温度。 一系列的运行是由1到8步骤在一个单元中。这在试管被水平和安排一个三角形的场地:1 1/2-inch 水平和垂直距离管-Le. 1.5X1.677英寸,三角形场地。所有的管道都是相连的,所以只有一个水程。水联系之间是这样的空气和水逆向流动。 程序 热水用泵送进管中,同时冷空气穿过翅片。水流量和温度维持在恒定的9000(磅/小时)和50度,它给出一种管程雷诺数超过20000。 管外的空气流速各在1100 - 5000英镑每小时之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基于最小的通流面积3至15英尺/秒。在室温下空气进入导管。两个完全独立的流动进行着。所有实验结果可再生的有4%。一系列等温压力损耗测量使用一至八行被独立的传热。流动的空气温度通过翅片管时68度。和流量从1200到4500磅每小时。给雷诺数范围2200到8500。 压力损失用一个倾斜的水压计测量。 计算和结果 p 12p 2l m WC (T - T ) = c (t - t ) =UA t ω? 12p 2l () c (t - t )p m m WC T T U A t A t ω-==?? 111'11i i si i av so o o o L UA h A h A kA h A h A =++++ 111'11U o o o i i si i av so o A A A L h A h A k A h h =++++ 0.80.3 0.0225()(Re)(Pr)i h k D = 0.8 0.2 (10.01)160()i i t V h d +=

翅片管换热器实验指导书

*********************************************************** 空气 水热交换器实验 ************************************************************ 指导说明书 同济大学热能实验室 陈德珍 2000年1月

第一部分空冷器实验台系统说明 本实验台是上海交通大学开发、针对换热器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科教产品。所用的换热器为一较小的间壁式换热器,空气—水作为介质,实验台由独立的风源,热水源,温度控制器等组合而成,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后还可发展冷却塔性能试验。 一、实验台组成、系统、设备及仪表 实验台系统的简图见图1,主要由风源、热水源、可控硅温度控制器组成。且各自独立,有较大的灵活性。 主要性能: 1.风源:风机:电机:400w,三相380v 风量:800m3/h 风压:60mmH2O 出风口尺寸:200×135mm 吸风口配二只可叠套的橡胶收缩风口,测速段处直径分别为 D1=120mm及D2=60mm, 2.热水源:水箱尺寸:445×245×575mm 水泵:电机:120W 单相220v 流量:1.5m3/h 压头:12mH2O 加热器:3KW 220V 3只 转子流量计:LZB-25 60-600L/h 3.可控硅温度控制器:TA-092 PID调节仪 ZK-03 三相可控硅电压调整器 最大输出功率10KW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BA20~100℃ 可控硅 3CT 20A/1000V 电源:三相380V 4.试验用换热器 实验所用的间壁式换热器为一较紧凑的翅片管式散热器,由铜管束套带皱折的铝整 体翅片构成,见图2。 主要参数: 管束:紫铜管管径:d0=10mm d1=8mm 节距横向:s1=45mm 纵向:s2=13mm 翅片:铝制、皱折、整片 片厚:δ=0.1mm 片节距:t=2.6mm 试件总体尺寸: 水侧:横向管数:n1=3 纵向管排数:n2=8 总管数:n=n1×n2=24 水通道并联管子数:即n1=3 管子总长度:L=a×n=0.2×24=4.8m 通道面积:F w=n1×π×d1×d1/4 =1.508×10-4㎡ 气侧:通道尺寸:a=200mm b=130mm h=116mm 翅片数:m=76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6.3.8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t t s s P N LN XXXDN A I II P d N ----------------或) ----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 1〉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形式 2〉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形式 3〉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 2. 公称直径(mm ) 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 3.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 。压力相等时只写P t 4. 公称换热面积 ㎡ 5. 当采用Al,Cu,Ti 换热管时,应在LN/d 后面加材料琼等号,如LN/D Cu LN --公称长度 ,m d --换热管外经 mm 6.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 只写N t 7. I----I 级(换热器)管束 采用较高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无相变传热和易产生振动场合 II---II 级(换热器)管束 采用普通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受沸、冷凝传热和无振动一般场合 例如: (1) 浮头式换热器:S---钩圈式浮头 6500 1.65442.5A E S I ------------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6MPa ,公称换热面积254mm ,较高 级冷拔换热器外经25mm,管长6m,4管程但壳程的I 级浮头式换热器 (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5970020041.625B E M I ------------ 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管程设计压力2.5MPa ,壳程设计压力1.6MPa,,公称换热面积2200m , 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经25mm,管长9mm,4管程,但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M--与B 相似的固定管板(封头)结构。

(完整版)管壳式换热器简介及其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简介及分类 概述 换热器是在具有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的主要作用是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航空以及其他许多工艺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在华工厂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中该项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5%-40%。 目前,在换热器中,应用最多的是管壳式换热器,他是工业过程热量传递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虽然管壳式换热器在结构紧凑型、传热强度和单位传热面的金属消耗量无法与板式或者是板翅式等紧凑换热器相比,但管壳式换热器适用的操作温度与压力范围较大,制造成本低,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工作可靠,长期以来人们已在其设计和加工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建立了一整套程序,人么可以容易的查找到其他可靠设计及制造标准,而且方便的使用众多材料制造,设计成各种尺寸及形式,管壳式换热器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 近年来,由于工艺要求、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传热强化技术和换热器的现代研究、设计方法获得了飞速发展,设计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换热器,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如为了适应加氢装置的高温高压工艺条件,螺纹锁紧环换热器、Ω密封环换热器、金属垫圈式换热器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乙烯裂解、合成氨、聚合和天然气工业中大量应用,可达到承压35Mpa、承温700℃的工艺要求;为了回收石化、原子能、航天、化肥等领域使用燃气、合成气、烟气等所产生的大量余热,产生了各种结构和用途的废热锅炉,为了解决换热器日益大型化所带来的换热器尺度增大,震动破坏等问题,纵流壳程换热器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纵流壳程换热器不仅提高了传热效果,也有效的克服了由于管束震动引起的换热器破坏现象。另外,各种新结构的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等也大量涌现。 管壳式换热器按照不同形式的分类 工业换热器通常按以下诸方面来分类:结构、传热过程、传热面的紧凑程度、所用材料、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换热器已广泛应用国内各个生产领域,换热器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换热器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热交换的机械设备。换热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换热设备,能够把热量从一种介质传递给另一种介质,在各种工业领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化工、能源、交通、机械、制冷、空调等领域应用更广泛。换热器能够充分利用工业的二次能源,并且能够实现余热回收和节能。换热器分为很多类型,管壳式换热器是很普遍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技术主要包括管程和壳程的传热强化研究。本文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由一个壳体和包含许多管子的管束所构成,冷、热流体之间通过管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和其他工业装置中得到普遍采用,特别是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的应用占据绝对优势。通常的工作压力可达4兆帕,工作温度在200℃以下,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达到更高的压力和温度。一般壳体直径在1800毫米以下,管子长度在9米以下,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更大或更长的。 工作原理和结构图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构造。A 流体从接管1流入壳体内,通过管间从接管2流出。B流体从接管3流入,通过管内从接管4流出。如果A流体的温度高于B流体,热量便通过管壁由A流体传递给B流体;反之,则通过管壁由B流体传递给A流体。壳体以内、管子和管箱以外的区域称为壳程,通过壳程的流体称为壳程流体(A流体)。管子和管箱以内的区域称为管程,通过管程的流体称为管程流体(B流体)。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管箱、管板、管子、壳体和折流板等构成。通常壳体为圆筒形;管子为直管或U形管。为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能,也可采用螺纹管、翅片管等。管子的布置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斜转45°和同心圆形等多种形式,前3 种最为常见。按三角形布置时,在相同直径的壳体内可排列较多的管子,以增加传热面积,但管间难以用机械方法清洗,流体阻力也较大。管板和管子的总体称为管束。管子端部与管板的连接有焊接和胀接两种。在管束中横向设置一些折流板,引导壳程流体多次改变流动方向,有效地冲刷管子,以提高传热效能,同时对管子起支承作用。折流板的形状有弓形、圆形和矩形等。为减小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流通截面、加快流速,以提高传热效能,可在管箱和壳体内纵向设置分程隔板,将壳程分为2程和将管程分为2程、4程、6程和8程等。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在水-水换热时为1400~2850瓦每平方米每摄氏度〔W/(m(℃)〕;用水冷却气体时,为10~280W/(m(℃);用水冷凝水蒸汽时,为570~4000W/(m (℃)。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管子与管板连接,再用壳体固定。它的形式大致分为固

TEMA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原则

TEMA规格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原则 ——摘引自《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 1999》 设计中的一般考虑 流程的选择在选择一台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的流程时,会采用某些通则。管程的流体的腐蚀性较强,或是较脏、压力较高。壳程则会是高粘度流体或某种气体。当管/壳程流体中的

某一种要用到合金结构时,“碳钢壳体+合金管侧部件”比之“接触壳程流体部件全用合金+碳钢管箱”的方案要较为节省费用。 清洗管子的内部较之清洗其外部要更为容易。 假如两侧流体中有表压超过2068KPa(300 Psig)的,较为节约的结构形式是将高压流体安排在管侧。 对于给定的压降,壳侧的传热系数较管侧的要高。 换热器的停运最通常的原因是结垢、腐蚀和磨蚀。 建造规则“压力容器建造规则,第一册”也就是《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Section VIII , Division 1》, 用作换热器的建造规则时提供了最低标准。一般此标准的最新版每3年出版发行一次。期间的修改以附录形式每半年出一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地方,遵循ASME 规则上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最初这一系列规范并不是准备用于换热器制造的。但现在已包含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管板与壳体间焊接接头的有关规定,并且还包含了一个非强制性的有关管子-管板接头的附件。目前ASME 正在开发用于换热器的其他规则。 列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标准, 第6版., 1978 (通常引称为TEMA 标准*), 用在除套管式换热器而外的所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中,对ASME规则的补充和说明。TEMA “R级”设计就是“用于石油及相关加工应用的一般性苛刻要求。按本标准制造的设备,设计目的在于在此类应用时严苛的保养和维修条件下的安全性、持久性。”TEMA “C级”设计是“用于商用及通用加工用途的一般性适度要求。”而TEMA“B级”是“用于化学加工用途” *译者注:这已经不是最新版的,现在已经出到1999年第8版 3种建造标准的机械设计要求都是一样的。各TEMA级别之间的差异很小,并已由Rubin 在Hydrocarbon Process., 59, 92 (June 1980) 上做了归列。 TEMA标准所讨论的主题是:命名原则、制造公差、检验、保证、管子、壳体、折流板和支撑板,浮头、垫片、管板、管箱、管嘴、法兰连接端及紧固件、材料规范以及抗结垢问题。 API Standard 660, 4th ed., 1982*,一般炼油用途的管壳式换热器是由美国炼油协会出版的,以补充TEMA标准和ASME规范。很多从事化学和石油加工的公司都有其自己的标准以对以上各种要求作出补充。关于规范、标准和个客户的规定之间的关系已由F. L. Rubin编辑结集,由ASME 在1979年出版了(参见佩里化学工程师手册第6章关于压力容器规则的讨论)。 *译者注:这已经不是最新版的,现在已经出到2001年第6版 换热器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通常在确定时都在预计的工作条件上又给了一个安全裕量。一般设计压力比操作中的预计最高压力或关泵时的最高压力要高大约172KPa(25 Psi);而设计温度则通常较最高工作温度高14°C (25°F)。 管束振动随着折流板换热器被设计用于流量和压降越来越高的场合,由管子振动带来的损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4757459.html, 免费下载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它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可靠高、适应性广、易于制造、处理能力大、生产成本低、选用的材料范 围广、换热面的清洗比较方便、高温和高压下亦能应用。但从传热效率、结构的紧凑性以及位换热面积所需金属的消耗量等方面均不如一些新型 高效率紧凑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组成:管子、封头、壳体、接管、 管板、折流板;如图1-1所示。根据它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 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和釜式重沸器五类。 二、换热器的设计 2.1设计参数 参数名称壳程管程 设计压力(MPa) 2.6 1.7 操作压力(MPa) 2.2 1.0/0.9(进口/出口) 设计温度(℃) 250 75

操作温度(℃) 220/175(进口、出口) 25/45(进口/出口) 流量(Kg/h) 40000 选定 物料(-)石脑油冷却水 程数(个) 1 2 腐蚀余度(mm) 3 - 2.2设计任务 1. 根据传热参数进行换热器的选型和校核 2.对换热器主要受压原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包括筒体、前端封头管箱、外头盖、封头、法兰、管板、支座等。 3.设计装配图和重要的零件图。 2.3热工设计 2.3.1基本参数计算 2.3.1.1估算传热面积 -=220-45=175 -=175-25=150 因为,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度差 算术平均温度差:= P= R= 查温差修正系数表得 因此平均有效温差为0.82 放热量 考虑换热器对外界环境的散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将大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

取热损失系数,则冷流体吸收的热量: 由可的水流量: ==31372.8 这里初估K=340W/(),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得传热面积: =16.55 2.3.1.2由及换热器系列标准,初选型号及主要结构参数 选取管径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参数见上表。从而查《换热器设计手 册》表1-2-7,即下表 公称直径管程数管子根数中心排管管程流通换热面积换热管长 换热管排列规格及排列形式: 换热管外径壁厚:d=50mm 排列形式:正三角形 管间距: =32mm 折流板间距: 2.1.1.3实际换热面积计算 实际换热面积按下式计算 2.2计算总传热系数,校核传热面积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式中:——管外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 ——管内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

翅片管换热器实验指导书

空气水热交换器实验指导说明书 同济大学热能实验室 陈德珍

2000年1 月 第一部分空冷器实验台系统说明 本实验台是上海交通大学开发、针对换热器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科教产品。所用的换热器为一较小的间壁式换热器,空气—水作为介质,实验台由独立的风源,热水源,温度控制器等组合而成,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后还可发展冷却塔性能试验。 一、实验台组成、系统、设备及仪表 实验台系统的简图见图1,主要由风源、热水源、可控硅温度控制器组成。且各自独立,有较大的灵活性。主要性能: 1. 风源:风机:电机:400w,三相380v 风量:800m3/h 风压:60mmH2O 出风口尺寸:200× 135mm 吸风口配二只可叠套的橡胶收缩风口,测速段处直径分别为 D 1=120mm及D2=60mm, 2. 热水源:水箱尺寸:445× 245×575mm 水泵:电机:120W 单相220v 流量:h 压头:12mH2O 加热器:3KW 220V 3 只转子流量计:LZB-25 60-600L/h 3. 可控硅温度控制器:TA-092 PID 调节仪ZK-03 三相可控硅电压调整器最大输出功率10KW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BA 2 0~100 ℃ 可控硅3CT 20A/1000V 电源:三相380V 4. 试验用换热器 实验所用的间壁式换热器为一较紧凑的翅片管式散热器,由铜管束套带皱折的铝整体翅片构成,见图2。 主要参数: 管束:紫铜管管径:d0=10mm d 1=8mm 节距横向:s1=45mm 纵向:s2=13mm 翅片:铝制、皱折、整片片厚:δ= 片节距:t= 试件总体尺寸:水侧:横向管数:n=3 纵 向管排数:n=8 总管数:n=n× n=24 水通道并联管子 数:即n=3 管子总长度:L=a× n=× 24= 通道面积: F w=n×π×d1× d1/4 -4 =×10-4 ㎡气侧:通道尺寸: a=200mm b=130mm h=116mm 翅片数:m=76 通风面积:Fa=a× b= 传热总面积:

管壳式换热器

课程设计 6 4.3 吨/年热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0 姓名郭宁 院系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年级热能本1201 学号20122916107 指导教师邹欣华 2015年1月20 日

目录 绪论 (1) 1设计任务 (1) 2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1) 2.1确定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热负荷 (1) 2.2管壳等材料的选择 (1) 3换热器热力计算 (1) 3.1流体物性数据 (1) 3.2传热温差 (2) 3.3传热面积 (2) 4换热器结构设计 (2) 4.1管数和管程数和管束的分程、管子的排列的确定 (3) 4.2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4) 5换热器校核设计 (4) 5.1核算总传热系数 (5) 5.2确定污垢热阻 (6) 5.3核算压强降 (6) 6图纸绘制 (9) 7主要参考文献 (9)

绪论 换热器的发展动向:换热器的传热与流体流动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物性模拟的准确性。因此,物性模拟一直为传热界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特别是两相流物性的模拟。两相流的物性基础来源于实验室实际工况的差别。纯组分介质的物性数据基本上准确,但汽油组成物的数据就与实际工况相差较大,特别是带有固体颗粒的流体模拟更复杂。为此,要求物性模拟在手段上更加先进,测试的准确率更高。从而使换热器计算更准确,材料更节省。物性模拟将代表换热器的经济技术水平。 1设计任务 处理能力为6104.3?吨/年热水的管壳式换热器,热水入口温度90℃,出口温度70℃,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入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40℃,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每年按照320天计算,每天连续24小时运行。 2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2.1确定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热负荷 流量:热水流量6104.3?吨/年=97.122kg/s 冷却水流量=246kg/s 温度:热水入口温度90℃,出口温度70℃,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入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40℃。 热负荷:()()w t t c m Q 7" 2 '11110033.17090420097.122?=-??=-= 2.2管壳等材料的选择 选取规格为25*2.5mm 的无缝钢管,mm d mm d i 20,250== 3换热器热力计算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80270 901=+= T ℃ 壳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352 30 402=+=T ℃ 3.1流体物性数据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如下: 水35 993.95 4.174 727.4 0.6265 水80 971.8 4.195 355.1 0.674

翅片管换热器基础资料3

第六讲热负荷和热平衡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https://www.360docs.net/doc/5c4757459.html, 在以上几讲的基础上,从本讲开始将逐步讲述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翅片管换热器是庞大的换热器家族中的一种,其设计计算肯定要基于共性的和基础性的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本讲座将尽量突出翅片管换热器的“个性”和特点,并尽量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通俗易懂。 本讲的主题是换热器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热负荷和热平衡,并通过多个实例来掌握它的应用和计算。 1、热负荷 对一个换热设备来说,热负荷就是指换热量或传热量,即在单位时间内所交换的热量,单位是KW(KJ/S)或Kcal/h(千卡每小时),(请记住二者的换热关系:1 KW=860 Kcal/h)。工程上热负荷常用Q来表示。 在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中,热负荷通常并不是由用户直接提出来的,而是由设计者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现场的技术参数计算出来的。下面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例1】有一个供热公司要为一台供暖用的10t/h热水锅炉安装一台翅片管式省煤器,希望将排烟温度从220oC降至120oC。烟气流量说不准,可能是2万多立方米每小时,并告知引风机的型号和流量。 为了确定省煤器的热负荷,设计者要从用户那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与排烟量有关的信息,如:燃煤量、煤的热值、锅炉是否满负荷运行、风机型号等。最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用户确定排烟量的设计值:16000Nm3/h 。然后按下式计算省煤器的热负荷:Q=G g×(Tg1 ×Cp g1-Tg2 ×Cp g2)KW 此处:Gg:烟气的质量流量,kg/s Cp g1 Cp g2:烟气的入口处比热和出口处比热,查物性表,KJ/(K g·oC) Tg1:烟气入口温度,oC Tg2:烟气出口温度,oC 在本例中,Gg=16000×1.295/3600=5.755 kg/s

翅片管换热器基础知识

翅片管换热器基础知识 在换热器中,很多时候传热两侧流体的换热系数大小不平衡,通常我们会在换热系数小的一侧加装翅片。 什么是翅片管?

翅片管,又叫鳍片管或肋片管。顾名思义,翅片管就是在原有的管子表面上(不论外表面还是内表面)加工上了很多翅片,使原有的表面得到扩展,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传热元件。 为什么要采用翅片管? 在原有表面上加工上翅片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翅片管换热器的结构与一般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相同,只是用翅片管代替了光管作为传热面。这使得其结构更加紧凑,换热面积增加,可以加强换热。 什么情况时,选用翅片管呢? 有几个原则: (1)管子两侧的换热系数如果相差很大,则应该在换热系数小的一侧加装翅片。 ?例1:锅炉省煤器,管内走水,管外流烟气,烟气侧应采用翅片。 ?例2:空气冷却器,管内走液体,管外流空气,翅片应加在空气侧。 ?例3:蒸汽发生器,管内是水的沸腾,管外走烟气,翅片应加在烟气侧。 应注意,在设计时,应尽量将换热系数小的一侧放在管外,以便于加装翅片。 (2)如管子两侧的换热系数都很小,为了强化传热,应在两侧同时加装翅片,若结构上有困难,则两侧可都不加翅片。 在这种情况下,若只在一边加翅片,对传热量的增加是不会有明显效果的。

?例1:传统的管式空气预热器,管内走空气,管外走烟气。 因为是气体对气体的换热,两侧的换热系数都很低,管内加翅片又很困难,只好用光管了。 ?例2:热管式空气预热器,虽然仍是烟气加热空气,但因烟气和空气都是在管外流动,故烟气侧和空气侧都可方便地采用翅片管,使传热量大大增加。 (3)如果管子两侧的换热系数都很大,则没有必要采用翅片管。 ?例1:水/水换热器,用热水加热冷水时,两侧换热系数都足够高,就没有必要采用翅片管了。但为了进一步增强传热,可采用螺纹管或波纹管代替光管。 ?例2:发电厂冷凝器,管外是水蒸汽的凝结,管内走水。两侧的换热系数都很高,一般情况下,无需采用翅片管。 翅片管束 1什么是翅片管束? 由多支翅片管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而组成的换热单元叫翅 片管束。一个翅片管换热器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翅片管束组成。 2翅片管束的结构组成包括? ?翅片管(多支):传热的基本元件。 ?管箱(集箱)或管板:连接翅片管两端的箱体,弯管或钢板。 当翅片管与箱体或管板连接以后,翅片管之间的间距也就固定了,同时,管箱使管内的流体形成了连续的流道。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分类及其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分类及其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1.1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一般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进行换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称为管程流体(图1中蓝色箭头示意);另一种在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图1中红色箭头示意)。为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若干挡板。挡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湍流程度。换热管在管板上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传热分系数大;正方形排列则管外清洗方便,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 流体每通过管束一次称为一个管程;每通过壳体一次称为一个壳程。为提高管内流体速度,可在两端管箱内设置隔板,将全部管子均分成若干组。这样流体每次只通过部分管子,因而在管束中往返多次,这称为多管程。同样,为提高管外流速,也可在壳体内安装纵向挡板,迫使流体多次通过壳体空间,称为多壳程。多管程与多壳程可配合应用。 图1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1.2管壳式换热器分类 1.2.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管板,采用焊接与壳体联成一体,结构简单。由于两个管

板被换热管互相支撑,与其他管壳式换热器相比,管板最薄。当管束与壳体之间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发生介质泄漏,因此当只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度差不大,且壳程不需机械清洗时的换热操作。当温度差稍大而壳程压力又不太高时,可在壳体上安装膨胀节,以减小热应力。 1.2.2 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两断管板只有一端管板与壳体焊接固定,另一端的管板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完全消除了热应力,该端成为浮头。整个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机械清洗和检修。浮头式换热器的应用较广,但结构比较复杂,造价较高。 1.2.3 U型管换热器 U型管换热器的每根换热管皆弯成U形,管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管板上下两区,借助于管箱内的隔板分成进出口两室。此种换热器由于壳体和管子分开,管束可以自由伸缩,热补偿性能好,结构比浮头式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U型管式换热器一般用于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尤其当压力较高时,在弯管段壁厚要加厚,以补偿弯管后管壁的减薄。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翅片式换热器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关联式计算而得,这是因为在这类换热器中存在气液两相共存的换热过程,所以比较复杂,现在多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之前的传热研究多对于之前常用的制冷剂,如R12,R22,R717,R134a等,而对于R404A和R410A的,现在还比较少。按照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量的计算公式为: Q=KoFΔtm (W) Q—单位传热量,W Ko—传热系数,W/(m2.C) F—传热面积,m2 Δtm—对数平均温差,C Δtmax—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大值,对于蒸发器,是入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入口空气温度。 Δtmin—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小值,对于蒸发器,是出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出口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公式为: K=1/(1/α1+δ/λ+1/α2) 但换热器中用的都是圆管,而且现在都会带有肋片(无论是翅片式还是壳管式),换热器表面会有污垢,引入污垢系数,对于蒸发器还有析湿系数,在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换热器外表面为基准计算传热,所以对于翅片式蒸发器表述为: Kof--以外表面为计算基准的传热系数,W/(m2.C) αi—管内侧换热系数,W/(m2.C) γi—管内侧污垢系数,m2.C/kW δ,δu—管壁厚度,霜层或水膜厚度,m λ,λu—铜管,霜或水导热率,W/m.C ξ,ξτ—析湿系数,考虑霜或水膜使空气阻力增加系数,0.8-0.9(空调用亲水铝泊时可取1)αof—管外侧换热系数,W/(m2.C) Fof—外表面积,m2 Fi—内表面积,m2 Fr—铜管外表面积,m2 Ff—肋片表面积,m2 ηf—肋片效率, 公式分析: 从收集的数据(见后表)及计算的结果来看,空调工况的光滑铜管内侧换热系数在2000-4000 W/(m2.C)(R22取前段,R134a取后段,实验结果表明,R134a的换热性能比R22高)之间。因为现在蒸发器多使用内螺纹管,因此还需乘以一个增强因子1.6-1.9。 下面这个计算公式来自《制冷原理及设备》(第二版,1996,吴业正主编):

翅片是换热器设计

强制对流空气冷却式空调冷凝器的设计 陈景锐机电工程系制冷工程02010962 【摘要】本文介绍了强制对流空气冷却式空调冷凝器的结构及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其设计过程,最后联系实践,制作出用于指导生产的工序指导卡。 【关键词】空调冷凝器、设计、工序指导卡 引言:换热器是制冷空调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换热器的研究一直是制冷空调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冷凝器为例,对强制对流空气冷却式空调换热器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概述 冷凝器的功能是把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冷凝成液体,把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即制冷量)与压缩机耗功率相当的热量之和排入周围环境中。因此,冷凝器是制冷装置的放热设备,其传热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整台制冷设备的性能和运行的经济性。 冷凝器按其冷却介质可分为水冷式、空冷式和水/空气混合式。由于空冷式冷凝器使用方便,尤其适合于缺水地区,在小型制冷装置(特别是家用空调)中得到广泛应用。 空冷式冷凝器可分为强制对流式和自然对流式两种。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传热效果差,只用在电冰箱或微型制冷机中。下面仅讨论强制对流式冷凝器。 二、强制对流空气冷却式冷凝器的结构及特点 强制对流空气冷却式冷凝器都采用铜管穿整体铝片的结构(因此又称管翅式冷凝器)。其结构组成主要为——U形弯传热管、翅片、小弯头、分叉管、进(出)口管以及端板等(如图1),其加工工艺流程如图2。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主要部分: 1、U形弯传热管 U形弯传热管俗称大U弯,其材 料一般为紫铜。为了减少金属材料消 耗量及减少冷凝器重量,在强度允许 的条件下,应尽量避免使用厚壁铜 管。 U形弯传热管有光管和内螺纹管两种。 由于内螺纹管重量轻、成本不高,并且其内 表面传热系数较光管要增加2~3倍【1】。因此, 现在光管已基本上被内螺纹管代替了。 2、翅片 除非客户特别要求,否则翅片的材料一 般为铝。它有平片、波纹片和冲缝片三种形 式,并且这三种形式的表面传热系数也相差 较大。对使用波纹片和冲缝片的管簇,其空 气侧表面传热系数目前尚无简单准确的计算 式。实践表明,采用波纹片和冲缝片时,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较一般平翅片分别大20%和60%以上【2】。 由于空气通过叉排管簇时的扰动程度大于顺排,空气通过叉排管簇时的表面传热系数较顺排管簇高10%以上,因而,空冷式冷凝器的管簇排列以叉排为好。为了使弯头的规格统一,一般管簇都按等边三角形排列。为了使翅片有较高的翅片效率,保证弯头的加工工艺要求,管中心矩1S应是传热管外径的2.5倍。按等边三角形叉排布置的翅片管簇,对每根而言,其翅片相当于正六角形(如图3) 【1】参看《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 【2】参看《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来自网络2010-3-2 15:17:39 admin 管壳式换热器由一个壳体和包含许多管子的管束所构成,冷、热流体之间通过管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和其他工业装置中得到普遍采用,特别是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的应用占据绝对优势。通常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压力可达4兆帕,工作温度在200℃ 以下,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达到更高的压力和温度。一般壳体直径在1800毫米以下,管子长度在9米以下,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更大或更长的。 工作原理和结构图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构造。A流体从接管1流入壳体内,通过管间从接管2流出。B流体从接管3流入,通过管内从接管4流出。如果A流体的温度高于B流体,热量便通过管壁由A流体传递给B流体;反之,则通过管壁由B流体传递给A流体。壳体以内、管子和管箱以外的区域称为壳程,通过壳程的流体称为壳程流体(A流体)。管子和管箱以内的区域称为管程,通过管程的流体称为管程流体(B流体)。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管箱、管板、管子、壳体和折流板等构成。通常壳体为圆筒形;管子为直管或U形管。为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能,也可采用螺纹管、翅片管等。管子的布置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斜转45°和同心圆形等多种形式,前3 种最为常见。按三角形布置时,在相同直径的壳体内可排列较多的管子,以增加传热面积,但管间难以用机械方法清洗,流体阻力也较大。管板和管子的总体称为管束。管子端部与管板的连接有焊接和胀接两种。在管束中横向设置一些折流板,引导壳程流体多次改变流动方向,有效地冲刷管子,以提高传热效能,同时对管子起支承作用。折流板的形状有弓形、圆形和矩形等。为减小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流通截面、加快流速,以提高传热效能,可在管箱和壳体内纵向设置分程隔板,将壳程分为2程和将管程分为2程、4程、6程和8程等。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在水-水换热时为1400~2850瓦每平方米每摄氏度〔W/(m(℃)〕;用水冷却气体时,为10~280W/(m(℃);用水冷凝水蒸汽时,为570~4000W/(m(℃)。 管壳式换热器特点:管壳式换热器是换热器的基本类型之一,19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应用在工业上。这种换热器结构坚固,处理能力大、选材范围广,适应性强,易于制造,生产成本较低,清洗较方便,在高温高压下也能适用。但在传热效能、紧凑性和金属消耗量方面不及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和板壳式换热器等高效能换热器先进。 管壳式换热器分类:管壳式换热器按结构特点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双重管式换热器、填函式换热器和双管板换热器等。前3种应用比较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