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入学考试科目《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修改)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2.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组织形式及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组织形式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
一、考试要求
体育综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动训练学》,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考察考生对运动训练目的、任务、原理和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结构、组织,控制和计划的安排,以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要求和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科学的训练原理解决运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考生实际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的操作能力,并能按照训练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各种类型训练计划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基本要求、基本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及过程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3.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4.体育课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八、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各层级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及设计要求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346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育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体育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的体育学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对于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对于本科属于非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户外运动》,或选择“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的体育综合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适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100分2.运动训练学:100分3.运动解剖:50分4.运动生理学:50分(二)适用于非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60分2.户外运动:130分3.运动训练学:50分4.运动解剖:30分5.运动生理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第1-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多项选择题:第61-7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是非题:第71-8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名词解释:第86-91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第92-98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论述题:第99-10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IV.考查内容一、《学校体育学》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的体育第二节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第四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三节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第一节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第四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学习)目标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第一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二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第一节体育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第三节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第九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第一节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第二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第十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十一章体育课教学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二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第三节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第十二章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三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四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十五章体育教师第一节体育教师的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六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二、《运动训练学》参考书目: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第三节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第四节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第五节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第六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第一节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第一节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第三节操作性训练方法第四节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第一节运动训练负荷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第三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第四节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第五节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第二节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第三节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第一节教练员的知第二节教练员的执教第三节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第四节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三、《运动生理学》参考书目: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生理学基础1.运动生理学概述、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二)人体运动的生理学基础1.骨骼肌机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保障系统:内环境、稳态、血液和氧供应原则(三)运动中的物质与能量供应1.物质代谢的基本特点、原理2.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测定方法3.运动中的血氧供应原则及代谢物的消除(四)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赛前状态2.进入工作及稳定状态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五)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规律和注意事项(六)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特点、测定及发展方法(七)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概念、分类及基本要素(八)特殊环境条件下运动的生理学问题高原、冷热、水、大气环境及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九)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1.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反应2.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3.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生理意义、调理四、《运动解剖学》参考书目:徐国栋、袁琼嘉主编.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系统1.骨骼:骨的概述、结构、分类、表面标志、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功能等2.关节:关节的结构、分类、运动幅度及影响因素等3.骨骼肌:骨骼肌的物理特性、起止点、配布规律及功能等(二)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关节的运动形式,肌肉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完成技术动作所起的作用及与外力的作用关系;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常见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及肌肉工作情况(三)内脏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相关系统的影响1.消化系统2.呼吸系统3.泌尿系统4.生殖系统(四)脉管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2.淋巴系统(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反射弧的概念(六)内分泌系统五、《户外运动》参考书目: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编.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章户外运动概述第一节户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户外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三节山地户外运动第二章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项目第一节攀岩与下降第二节舟渡和泅渡第三节山地自行车第四节漂流第五节溯溪第六节探洞第七节沙漠穿越第八节登山健身第三章山地户外运动的基本技术与装备第一节山地户外运动的服装与装备第二节攀登技术与装备第三节绳结技术第四节下降技术与装备第五节保护技术与装备第六节保护点设置技术与装备第七节行走穿越技术与装备第八节特殊地形行走与通过第九节地形图常识及判读第十节天气观测的基本常识第十一节户外求救联络技术与装备第十二节野外活动技能与装备第四章户外领队的职责与管理策略第一节户外领队的职责、动机与态度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计划与准备第三节户外领队的角色与风格第四节户外领队的有效沟通第五节户外领队的判断与决策第六节户外领队的关心与鼓励第七节团队建设与管理第八节冲突管理第五章山地户外运动竞第一节探险越野赛的常用装备第二节探险越野赛的裁判员职责第三节探险越野赛的赛前工作第四节探险越野赛的组织与实施第五节探险越野赛的安全管理第六章户外运动的健康管理第一节户外运动的怵能训练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营养支持第三节户外运动的心理训练第四节户外运动急救第五节户外常见伤病防治1.心肺复苏术2.中暑的处理3.失温的处理4.如何预防动植物伤害5.止血法6.病人搬运方法第七章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第一节中国大陆山难史概述第二节户外运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第三节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工具及其应用第四节户外领队的风险管理职责与策略第五节户外运动紧急情况处理与救援第八章关于户外运动发展相关文件和政策。
634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一、引言体育学专业是培养专业运动员、体育教练、体育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学科。
本文将对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介绍,包括体育科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二、体育科学2.1 定义体育科学是研究人类在运动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规律以及其在训练和竞技中的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2 分支领域•运动生理学:研究人类在运动中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变化。
•运动心理学:研究人类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运动训练:研究如何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运动营养学:研究饮食对运动表现和健康影响的关系。
•运动康复:研究如何通过锻炼和治疗促进受伤者康复。
2.3 应用领域体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以下领域:•体育训练: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计划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竞技水平。
•运动康复:帮助受伤者恢复功能并预防再次受伤。
•体育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运动管理:管理体育组织,组织比赛和赛事。
三、运动生理学3.1 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类在运动中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变化以及其对运动表现和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3.2 主要内容•肌肉生理学:研究肌肉在运动中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变化。
•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神经控制:研究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作用。
3.3 应用领域•运动训练: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要求,设计合理的训练计划。
•运动康复:通过了解运动生理学,制定恢复性锻炼方案。
•运动医学:通过运动生理学知识,预防和治疗运动相关的疾病。
四、运动心理学4.1 定义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其对运动表现和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4.2 主要内容•运动心理素质:研究个体在运动中所具备的心理特征。
•运动心理调控:研究如何通过心理调节手段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心理干预:通过心理辅导等手段帮助运动员克服困难。
4.3 应用领域•运动训练: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体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体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根据学硕和专硕有所不同。
学硕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体育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康复功能评定学》、《体育管理学》等)。
专硕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体育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
请注意,具体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院校的要求有所差异,请以各院校的招生简章为准。
体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的设置是根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来区分的。
对于学术型硕士,考试科目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等。
其中,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了多门学科,如《体育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康复功能评定学》、《体育管理学》等。
而对于专业型硕士,考试科目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和体育综合等。
其中,体育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等学科。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院校对于具体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应仔细查阅各院校的招生简章,以确保备考方向的准确性。
另外,在准备体育学研究生考试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了解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在备考前,考生应了解考试的题型、分值分布和评分标准等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基础知识都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应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3. 提高综合素质:体育学研究生的考试不仅考查专业知识,还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 关注时事热点:体育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考生应关注时事热点和行业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5. 做好考前模拟: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可以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调整答题节奏和时间管理。
616体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

616体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一、体育学基础概述1.1 体育学的定义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体育活动的学科,旨在理解体育活动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1.2 体育学的研究内容体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社会学、运动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涵盖了运动的各个方面。
二、体育学基础理论2.1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包括能量代谢、肌肉力量、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2.2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心理变化,包括运动动机、情绪调节、注意力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2.3 运动社会学运动社会学研究运动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包括体育产业、体育组织、体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2.4 运动管理学运动管理学研究运动组织和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包括运动领导、组织管理、赛事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三、体育学基础实践3.1 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运用体育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培养的实践活动。
3.2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计划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实践活动。
3.3 体育健康促进体育健康促进是通过体育活动提升个体和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实践活动。
3.4 体育赛事组织体育赛事组织是规划、策划和组织体育比赛的实践活动,涉及赛程安排、场地布置、裁判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四、体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推荐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体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1.《体育学导论》:该书系统介绍了体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适合初学者入门阅读。
2.《运动生理学》:该书深入探讨了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3.《运动心理学导论》:该书介绍了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了解运动员心理训练非常有帮助。
4.《体育社会学》:该书研究了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对于理解体育的社会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书籍都是体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深入理解体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非常有帮助。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体育学基础综合》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体育学基础综合》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是华中科技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必考科目。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理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
一、【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两科目共用180分钟。
(三)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教育学试卷、运动训练学试卷满分各为150分,其中各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教育学部分】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二)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三)教育的基本要素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二)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四、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五、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六、课程(一)课程的概念(二)历史上课程论评价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2.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三)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四)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七、教学(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与定义2.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过程理论1.教学过程理论的主要流派2.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三)教学原则(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2.教学方法的选择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六)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意义3.教学评价的种类4.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八、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德育过程(三)德育原则(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九、体育(一)体育的意义(二)体育的任务(三)体育的内容(四)体育的组织形式(五)体育的过程(六)体育的基本要求【运动训练学部分】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程序训练法(二)模拟训练法(三)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
641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体育学学硕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目的、功能及目标的实现。
4.体育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编制及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过程及标准的实施6.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目标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构成及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管理、形式及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管理、形式及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及方法实施。
12.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及学习体系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运动训练理论的内涵;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2. 项群训练理论: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及各项群的训练基本特征。
3.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概念以及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与应用。
研究生入学考试621体育学基础综合

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 621 科目名称:体育学基础综合提示:1、本科目适用专业: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2、请将所有答案写于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不给分;3、请填写准考证号后6位: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注明:报考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考生均须做此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主智主义学说是学者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B凯洛夫C 斯金纳D赫塞林顿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最关注的理念之一应是。
【】A体育知识的学习效果B课堂教学组织管理C“以学生为中心”D体能的发展3.健康教育内容应属于运动教育的范畴吗?【】A属于B不属于C既包含又有区别D都不对4.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之一是。
【】A经常变化不定B一旦确定,各个时期就具有稳定性C 都不对D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5.学科本位体育课程主要关注的是。
【】A掌握一项运动技能B掌握各种专项运动技能C以学生的兴趣为主D以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评价学习成绩6.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是院校培训,岗前培训与。
【】A联合培训B校本培训C外出培训D就近培训7.遗传是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
【】A决定性因素B重要因素C主要因素D无关因素8.实施课程应遵循的原则是可靠有效、互动性、可行性、灵活性与。
【】A业余性B计划性C突出重点D统一性9.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有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与合作、。
【】A健康意识B疾病状况C健康态度D健康行为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是业余性、、与广泛性。
【】A深入性 B 提高性C 计划性D 基础性二、简答题(共4小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学生的身体发展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3.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学生的体育学习特征有哪些?三、问答题(共2小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3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体育综合(346)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为体育硕士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 (346)
(一)《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3.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4.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5.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6.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611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611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摘要:一、前言二、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1.体育基本理论2.体育史3.运动生理学4.运动心理学5.运动生物力学6.体育管理学7.体育教育学8.运动训练学9.社会体育学10.民族传统体育学正文:【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需求,本文为您提供一份611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本书目涵盖了体育学专业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您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1.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本书系统阐述了体育基本理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体育本质、功能、目的、价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2.体育史《中国体育史》: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体育的发展变迁。
3.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本书主要探讨了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涉及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4.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本书介绍了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涉及运动员心理素质、心理训练、竞赛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5.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本书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运动技巧、运动损伤等问题,涉及人体运动力学、运动技术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6.体育管理学《体育管理学》:本书主要讲述了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包括体育组织管理、赛事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7.体育教育学《体育教育学》:本书探讨了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涉及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8.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本书系统阐述了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运动员选材、训练原则、训练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9.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本书主要研究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发展等问题,涉及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10.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本书介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价值,涉及武术、气功、民族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704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704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学专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以704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为标题,简要介绍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
一、体育学专业基础知识1. 体育学基础知识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体育现象和体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体育运动的起源、发展、规律以及运动员的训练、竞技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体育学专业时,需要掌握体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
2.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规律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运动生理特点,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
3.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运动对心理的影响,包括运动员的意志力、注意力、情绪等在比赛中的调控和应对方法。
4.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员训练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训练计划等,以便能够科学地指导运动员的训练。
5. 体育教育学体育教育学是研究体育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以便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体育学专业综合能力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体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包括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等。
他们需要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并能够撰写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论文。
2. 教学能力体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和方法,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并能够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3. 训练指导能力体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训练指导能力,能够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和组织训练计划,并能够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4. 组织管理能力体育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和管理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和健身活动等。
634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以适应未来在体育领域的工作和深造需求。
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等,这些学科知识为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人体生理学,学生可以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原则。
体育心理学则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竞技水平和应对比赛压力。
体育社会学则将体育置于社会背景中,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此外,这门课程还包括各种实践技能训练,如体能训练、运动技巧训练、运动损伤预防等。
这些技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通过学习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体育学的各个领域,掌握体育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这为学生未来从事体育相关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成为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还是从事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这门课程都将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体育学的各个方面,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21体育学基础综合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621体育学基础综合适用专业: 040300体育学(一级学科,包括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第一部分体育概论150分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15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第一部分体育概论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略)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部分:体育概论第一章体育概念明确体育概念的本质,以及对体育的分类。
第二章体育功能何为功能,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何为延生功能。
第三章体育目的确定体育目的依据,目的与目标的区别,达成的途径。
第四章体育过程何为体育过程,它的类型与控制。
第五章体育手段体育手段的概念,何为身体运动、体育运动技术、体育运动项目。
第六章体育科学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体育科学体系。
第七章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含义,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奥林匹克文化,如何继承与创新。
第八章体育体制体育体制的概念,特点与作用,外国体育体制,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趋势。
第九章体育发展趋势从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看各自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书:《体育概论》杨文轩、陈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版)。
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1.细胞生物电现象2.肌肉的收缩原理3.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二章能量代谢1.人体能量的供给2.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3.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1.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第四章内分泌调节1.内分泌与激素2.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第五章免疫与运动1.免疫学基础2.运动与免疫第六章血液与运动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2.血液的功能第七章呼吸与运动1.肺通气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1.心脏生理2.血管生理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九章消化、吸收与排泄1.消化与吸收2.排泄第十章身体素质1.力量素质2.速度素质3.无氧耐力素质4.有氧耐力素质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状态1.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第十二章运动技能的形成1.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吉首大学706体育学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体育学)考试科目代码:[706]考试科目名称: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学校体育学:120分运动生理学:90分运动训练学:90分(4)题型结构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0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或40分,共10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运动生理学(一)考试要求1、考察对基本概念和机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2、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影响;3、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生理指标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4、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运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绪论1、识记:(1)稳态;(2)兴奋和兴奋性;(3)反应和适应。
2、理解:(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现状;(3)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肌肉收缩1、识记:(1)肌纤维的结构;(2)肌管系统;(3)粗肌丝、细肌丝的分子组成;(4)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5)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6)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特点;(8)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9)不同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理解:(1)动作电位的传导;(2)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3)肌电;(4)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5)肌丝滑行学说;(6)骨骼肌的特性;(7)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3、运用:(1)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2)骨骼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应用。
第二章呼吸与运动1、识记:(1)呼吸的概念;(2)呼吸的三个环节;(3)人体的主要呼吸肌;(4)人体主要的呼吸形式;(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6)氧脉搏和氧储备的概念;(7)氧运输的形式;(8)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运动训练学 100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运动生理学 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简答题: 12小题,每小题10分,共120分分析论述题:6小题,每小题 20分,共120分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概述2、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3、运动训练学概述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2、竞技需要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周期安排原则5、适宜负荷原则6、区别对待原则7、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持续训练法(4)变换训练法(5)循环训练法(6)比赛训练法3、运动训练常用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3、速度素质及其训练4、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2、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3、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订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3、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4、运动智能概述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2、多年训练计划3、年度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4、周训练计划(1)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2)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3)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4)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5、课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1、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1)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2)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2、教练员与运动员(1)教练员(2)运动员(二)《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1、学校体育发展简况2、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1、体育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编制3、体育课程的实施4、体育课程的评价5、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2、体育教学构成要素3、体育教学目标4、体育教学过程5、体育教学方法6、体育教学计划7、体育教学实施第四章课余体育1、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2、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3、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2、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4、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第六章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3、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三)《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肉收缩的原理2、肌肉收缩的形式3、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4、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6、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7、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1、血液概述2、血液的功能3、渗透压和酸碱度4、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1、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2、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3、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1、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气体的交换3、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2、糖代谢与运动能力3、脂肪代谢与运动4、蛋白质代谢与运动5、水的代谢6、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1、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激素及其生理作用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1、视觉器官2、听觉与位觉3、本体感觉4、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概述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极点与第二次呼吸3、稳定工作状态4、运动性疲劳5、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1、高原环境与运动2、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课目为:体育概论和运动心理学二门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1、基本概念力求准确
2、简述题既要简洁清楚,又要有必要的简述。
3、论述题考查考生对题目的全面理解、认识、个人想法及观点,要有一定的文字量。
二、考试内容:
【内容之一】
1、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2、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3、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4、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
5、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
【内容之二】
1、运动时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
2、名称解释(1)兴奋(2)状态反射(3)需氧量(4)吸氧量
3、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
4、熟悉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环节。
5、掌握肺通气与肺换气的原理,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变化及其调节。
6、运动员心脏和普通人心脏的不同点。
7、掌握运动处方及其四要素。
8、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9、熟悉影响肌肉力量的肌源性和神经源性因素。
10、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异同点。
11、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之三】
中学代表队训练
三、试卷结构:
a) 考试时间及分值:120 分钟,满分:100分【内容之一】占40%,【内容之二】占40%、【内容之三】占20%
b) 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
B、填空题
c、简述题
d、论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由《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各占150分,卷面总分300分。
两部分考试大纲如下: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部分考试大纲一、满分及考试时间1、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与《运动生理学》部分合计18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三、主要参考书潘少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版.四、考查内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考核内容:一、古代社会的体育二、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三、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考核要求:了解古代社会的体育,掌握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及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内容: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考核要求:了解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理解学校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动作发展。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考核内容:学校体育的结构及目的和目标考核要求:理解学校体育的结构,掌握学校体育的目的和目标。
第四章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考核内容:一、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二、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考核要求:了解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考核内容:一、体育课程的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考核要求:了解体育课程的含义及体育课程的特点和学科基础,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实施。
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考核内容:一、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二、体育教学目标 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特征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的层次4.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三、体育教学内容考核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和内容,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与设计。
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考核内容:一、体育教学方法二、体育教学组织管理考核要求:掌握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第八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教学考核内容: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体育课教学考核要求: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教学。
第九章课余体育考核内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
考核要求:了解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以及课余体育功能与价值,理解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
第十章体育教师及体育教育专业见习与实习考核内容: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四、体育教育专业见习与实习考核要求:了解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体育教育专业见习与实习的任务与作用,掌握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以及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
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一、分数及考试时间1.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与《学校体育学》考试合计180分钟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15年第3版四、考查内容第一章肌肉活动第一节肌肉的的特性1. 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2. 了解兴奋和兴奋性概念3.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4. 了解动作电位的传导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 掌握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2. 理解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3. 掌握肌肉的收缩机制第三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1. 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2. 掌握肌肉收缩形式3. 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4. 了解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 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2.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五节肌电图1.理解肌电图的概念及应用第二章能量代谢第一节人体能力供给1. 理解ATP与ATP稳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2. 掌握ATP生成过程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程第二节人体能量的测定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理解基础代谢第三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 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第一节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1. 了解神经组织2. 理解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 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2. 掌握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3.掌握肌梭和腱器官的作用4.理解视觉的形成5.理解听觉的形成第三节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1.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掌握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3. 理解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第四章内分泌调节第一节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1. 了解分泌系统与激素2. 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第二节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1. 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2. 了解激素分泌的调控3. 掌握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第三节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1. 掌握生长激素的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2. 掌握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3. 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4. 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5. 掌握儿茶酚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第五章免疫与运动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1.了解免疫的概念及其发展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3.掌握免疫反应的过程第二节运动与免疫1. 掌握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2. 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和生理意义第六章血液与运动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主要的理化指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浓度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含量等2. 理解ABO血型的判定3. 理解血浆渗透压的含义与生理作用第二节血液的功能1. 掌握运输功能,氧离曲线的特点与生理意义2. 掌握缓冲pH功能3. 理解保护和防御功能第三节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1. 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2. 理解Hb与运动第七章呼吸与运动第一节肺通气1.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2. 理解肺的容积和肺容量3. 掌握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4. 理解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第二节气体交换1. 掌握交换的动力和过程2.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3. 了解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1. 掌握呼吸中枢2.理解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3.理解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第八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1. 理解兴奋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2. 理解自动节律性,掌握兴奋的正常起搏点3. 理解传导性的特点与生理意义4. 理解收缩性的特点与生理意义5. 掌握心动周期与心率6. 了解心脏的泵血过程7. 掌握心音8. 掌握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9. 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0. 掌握心力贮备和心脏做功量第二节血管生理1.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2. 了解微循环3. 掌握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 掌握自主神经系统概述2. 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3. 理解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掌握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2.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第十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1.了解肌肉力量的分类2.掌握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3.掌握等长肌力检测方法4. 掌握等张肌力检测方法5.了解等速肌力检测方法6 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7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第二节速度素质2. 理解动作速度的神经机制3. 掌握速度的生理基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和无氧耐力训练第三节无氧耐力了解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第四节有氧耐力1. 了解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2. 掌握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3.掌握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4.掌握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5.掌握无氧阈(乳酸阈与通气阈)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意第五节平衡、灵敏与柔韧1. 了解平衡、灵敏和柔韧的概念2. 理解平衡、灵敏和柔韧的生理学基础3. 掌握发展平衡、灵敏和柔韧能力的训练和测评方法第六节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掌握核心、震动、呼吸肌训练及低氧训练概念及方法第十一章运动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1.掌握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意义及调整2.掌握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3. 掌握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第二节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1.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2.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与训练效果第三节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掌握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2.掌握有训练者在运动时和恢复期的生物学特征第四节运动性疲劳1.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2. 了解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3.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4.掌握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五节恢复与提高过程1.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2.掌握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规律3. 掌握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年龄、性别和运动第一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发展特点1.掌握掌握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特点2.掌握儿童少年发体素质的发育特点第二节女子与运动1.了解女性的生理特点2. 掌握女性月经周期、妊娠期运动时注意事项第三节老年人与健身运动1. 了解衰老的概念2. 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健身时的注意事项第十四章肥胖与体重控制第一节肥胖1. 了解肥胖的危害2.掌握肥胖的诊断指标第二节肥胖与运动减肥1. 了解肥胖的成因2.掌握运动减肥的机制3. 掌握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4. 掌握健康概念5.掌握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