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主义读书报告主题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主题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学说体系,它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阅读,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历史背景在社会历史背景部分,我们将回顾19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矛盾,涉及资本主义的崛起、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剥削和压迫的问题。
这些社会历史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四、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阶级矛盾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阐述了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的社会阶级矛盾。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阶级矛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五、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本节将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将回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践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制度和发展模式。
六、实践意义与当代价值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和贡献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分析并讨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应用,并评估其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可行性。
七、结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阅读,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和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马原读书报告
我:马克思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您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认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被我们人类认知。
我对这个理论感到很疑惑,既然没有能够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对象,怎么就能够确定物质就一定可以被认识呢?马克思: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情,那就是物质并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存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或许并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做马丁·斯皮尔伯格的人,但这个人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其实,物质应该被理解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这样的客观实在可以通过我们的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
1我:既然说我们的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反映,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意识是局限于客观现实之内的,反而说明了我们是无法认识所有客观事实的,这不应该是与认识论矛盾的吗?马克思:的确,长久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无论是从微观的角度还是宏观的角度,都在呈现一个快速增长并且不断深化的过程。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承认,我们人类在任何事情,哪怕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都不能够完全地、彻底地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地一个基本的思想。
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从人们的本性或从世界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都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
2我:这不是应该是支持不可知论的观点吗?怎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呢?马克思: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定应该在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
也就是说,人类能不能够彻底地去认识整个世界,这个讨论的范围本就不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范围之内。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1 《列宁选集》第二卷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3马克思:黑格尔曾通过辩证运动地方式,提出人类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很相似,人的思维、对世界的认识与客观时间的本身就像是两条渐近线却不会相交,但是黑格尔哲学的弊病正是在于它声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这是与他对认识论的阐述是矛盾的。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5篇范例)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马原课程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而提纲本身不过寥寥千余字,这说明其本身应该是有极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意义的。
鉴于此,我也不敢大谈我对提纲思想的种种把握,谨将自己的读纲思考过程回顾一遍,一来理顺一下自己的思路,二来也从实践中检验一下马克思理论中有关认识与实践过程的论断。
我的阅读思考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姑且把其称之为三次认识过程吧。
第一次认识是对提纲的初次阅读,第二次是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粗略了解,第三次是对提纲中某些内容的细致思考。
下文一二三部分也拟将就此三次认识过程分段展开。
一.第一次认识过程:初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的印象有三:一为字数之少,二为“实践”一词出现频率之高,三为最后那句已成为名言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通过参读其他人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感想,我也了解到一般的感想也是就其中第二点即“实践”展开论述的。
不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最有感触的是最后那句话。
我认为最后那句话实际上点破了马克思在提纲中主要思想的来源或者说出发点。
他之所以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主要途径。
而改变世界,正如他所说,是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这句话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思想的目的,即改变世界,而不是停留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
二.第二次认识过程:我的第二次认识过程的焦点实际上是集中在费尔巴哈的理论上的。
既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某些思想,那么了解“费”的主要思想应该也是把握《提纲》思想所必要的。
通过相关阅读,我了解到“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唯物主义观点,其中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他的“人本主义哲学”,其主要内容如下:“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报告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质量互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反作用于量变。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否定和超越的过程。
4.实证主义和重构主义的批判–实证主义:只关注经验和事实,无法解释深层次问题。
–重构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实事求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
–分析综合:分析问题的全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阶级分析: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社会实践观察: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法则–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认识既是主体的能动性,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4.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学方法–实践性原则: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社会性原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2.分析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3.培养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人们批判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对于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实意义。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是中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贾岛先生的著作,该书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一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科学哲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世界观。
接着,作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等人的贡献,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二章介绍了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者首先明确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念和关系,指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认识方式,而方法论则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接着,作者详细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和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章介绍了唯物辩证法。
作者首先对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指出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飞跃性等。
最后,作者对辩证法的应用进行了说明,指出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第四章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首先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接着,作者详细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规律等。
最后,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进行了说明,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第五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作者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题目:认识世界并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学院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指导老师:认识世界并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摘要:认识源于实践,同时实践对于认识又有反作用,形成循环往复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运用这一原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认识;真理;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一)认识源于实践世间没有什么认识是自己蹦出来的,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①没有了实践,客观事物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人,每个人都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直接经验和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而认识事物。
同时,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们认识的真理性。
现在西红柿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食物,但是几百年前西红柿却是一种在人们看来是非常可怕的东西。
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的森林里,但是却没人敢吃,因为它成熟的时候颜色非常鲜艳,人们都认为有剧毒,还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狼桃。
16世纪时候西红柿传入的欧洲,但因为“狼桃”这个名字,还是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7页没有人敢尝试一下。
18世纪,一位画家厌倦了生活,便决定吃下它。
然而他却没有死。
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西红柿并没有毒素,反而营养丰富,于是便广为流传。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哲学,自从认识这个词开始,在各种熏陶下,这个词给我的深奥、枯燥的感觉就在心底扎根,也就在十多年的生命中没再对我引起丝毫的兴趣,虽说我是个理性的人(感觉研究哲学的人都是思维很好的理性的人)。
后来的后来,高中毕业后这个词似乎再也没在我的生活中出现,直到在一本小说里,遇到这本书—《悖论简史》,让我第一次对这以前感觉十分枯燥无聊的领域产生了兴趣。
后来在本课程的学习里再次与这个领域,这个词相遇,一份读书报告的要求,让我第一次正式的去面对,去了解哲学这两个字。
本性难移,不喜欢枯燥的事物(虽说大多因为没真正的去了解过),读与课程有关的书,也第一个就去找有趣的不生硬的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幸运的还是找到一个—《哲学原来这么有趣》。
后文就对哲学的浅识和岁两本书的介绍展开。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与深奥绑在一起,是聪明的智慧者的玩物。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就是哲学家,重新定义所有的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哲学探索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困难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
《哲学原来这么有趣:颠覆传统教学的18堂哲学课》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大师聚集到了哲学的课堂上,并以平淡易懂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智慧遗产。
在课堂的巧妙互动中,将那些哲学原理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即使是平时很少接触哲学的读者,也一定能够轻松地读懂其中的道理。
在这18堂神秘的哲学课堂里,几乎囊括了我们生活、工作、沟通中的各种问题,人生的意义、幸福的向往、爱情和婚姻的烦恼、工作的倦怠、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对爱的执着……下面是摘自书中第二堂课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极为严密的理论体系,由几个部 分组成,他们彼此相得益彰,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贯穿 马克思主义一切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最全面、最深刻、最详 尽的证明和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人类通向解放 的现实道路,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树立不朽的旗帜。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 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 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本书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回答了一些 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 践性。结合自身学习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课程及其基本原理,我得出了 以下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体有两个:一个是 物质,另一个是实践。“物质”在前面稍微有所提 及,接下来说说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 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其意识 的关系。实践首先就是由人发起的对自然所有性 的占有,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 ,最终实践的结果是早已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的对 象化。因而,实践包括了哲学研究的关系,所以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部分。
力理马变也产马主 。论克得曾阶克义
联思固说级思最而 系主步:的主最读 实义自“实义精万 际在封如践在华卷 ,历,果活历的书 并史它说动史地, 显运就一以长方不 示动毫种正河是如 出过无东确中:行 日程用西的经实万 以中处不指久践里 强不。再导不。路 大断”继。衰实。 的发所续马,践马 生展以发克给,克 命,,展思无让思
马原阅读实践报告
马原阅读实践报告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讲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文将对我在马原阅读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分享。
二、调整阅读策略在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之前,我意识到需要调整我的阅读策略。
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较为复杂和抽象,我决定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根据教材的结构和课程大纲,确定了各章节的重点和次重点内容。
然后,我运用快速阅读的技巧,先快速浏览整章内容,了解大致的架构和核心概念。
最后,我再进行细读,重点理解和记忆每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三、主要内容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马原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理解。
马原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区别。
然后,马原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等。
马原进一步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基础,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思考与应用通过对马原的阅读,我开始思考并应用其中的理论知识。
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思想体系。
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工作中,我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
在社交中,我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看待问题,客观分析和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思考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我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
五、交流与分享在马原的阅读实践中,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与同学的交流,共同学习和进步。
我发现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可以得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我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认识。
马原书籍读后感
马原书籍读后感《马原》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一部重要教材。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启发。
首先,通过阅读《马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通过学习《马原》,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次,通过阅读《马原》,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通过学习《马原》,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世界人民的深切关怀。
最后,通过阅读《马原》,我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启发。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应该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自我修养,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马原》,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和不足,深刻地启发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马原》是一本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对我们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对我们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我们深刻地启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4篇)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篇一矛盾在事物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读书报告摘要:矛盾论一直是哲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矛盾存在与事物之中而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同时矛盾也以自身的发展和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和运动。
如何正确地认识矛盾、理解矛盾、解决矛盾,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主题。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本文提出,对于矛盾的认识、理解和解决,应从其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矛盾;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1. 必然性1.1 哲学基本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同时,这也应是整个哲学系统的基本论点之一。
事物自其产生之初,内部就已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疑;或没有任何迹象,隐藏在事物内部,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阶段中最终显现出来。
虽然这些矛盾形式不同,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矛盾产生的必然性。
1.2 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矛盾的必然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矛盾必然性这种看似不合理、实则合情合理的性质呢?这一点,则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说其体现为两点,第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第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乍一看,这两点似乎说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实则不然。
第一点只是说矛盾的存在,而第二点则更深刻地指明了矛盾的运动。
矛盾的存在,它与万事万物相生而生的关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政治上,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经济上,不同产业、不同商家之间的竞争;文化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具体一点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合成与分解……恩格斯有一句名言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
马原作业读后感
马原作业读后感《马原》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深刻探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和深刻内涵,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首先,通过阅读《马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我们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其次,通过阅读《马原》,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不公平和不稳定的社会制度,它导致了贫富分化、剥削压迫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而社会主义则是一种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制度,它致力于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因此,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最后,通过阅读《马原》,我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而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核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使命,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目标不懈奋斗。
同时,我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才能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马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和自己的责任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目标而不懈奋斗。
马原经典阅读报告
马原经典阅读报告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哲学体系,其经典著作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深入阅读马原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对我们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篇报告中,我将对马原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并就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思考。
二、主体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创作于1844年的一篇著作,它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华。
该文阐述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认为“只有解放了人类的劳动,才能使一切问题得到解决”。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人才是自己的世界”的思想,即人类不应该受制于任何外部物质力量,而应该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创造自己的世界。
2.《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共同创作的著作,该文对《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阶级斗争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和最进步的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的一部资本主义分析经典著作,该文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即资本家在为获取更高的利润率的同时,却又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三、结论通过对马原经典著作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解放,要求摆脱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的趋势。
对于我们来说,深入研究马原经典著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拒绝各种形式的错误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奋斗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马原,作为一名著名的当代作家和学者,其作品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
本次读书报告将围绕阅读马原的作品展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作品概述马原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包括《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叠纸船》等。
其中,《冈底斯的诱惑》以一个藏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探寻自身身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成长。
而《拉萨河》则以拉萨河畔的家族故事为线索,描绘了西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此外,《叠纸船》则以一艘纸船为道具,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爱情与信仰的故事。
二、主题分析1. 文化冲突与融合马原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
例如,《拉萨河》中描述了藏族家族与汉族家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随着历史变迁而发生的文化融合。
这种文化冲突与融合在马原的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 个人成长与探索马原的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个人成长与探索。
在《冈底斯的诱惑》中,主人公为了探寻自己的身世经历了许多波折,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学会了面对挫折与困难。
在《叠纸船》中,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爱情与信仰,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这种个人成长与探索的主题在马原的作品中贯穿始终,成为其作品的核心之一。
3. 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马原的作品中还经常涉及到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的主题。
在《拉萨河》中,藏族家族的信仰与汉族家族的观念产生了碰撞,同时也展现出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叠纸船》中,主人公通过纸船这一神秘道具实现了自我超越,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于神秘主义的思考与探索。
三、创作风格1. 魔幻现实主义马原的作品常常被归类为魔幻现实主义。
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与超现实、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
例如,《冈底斯的诱惑》中的种种奇幻场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世之谜,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魔幻的氛围。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使得马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为读者带来深刻的阅读体验。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概括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架构和部分细节方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来反思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和局限性,谨在此发表一些可能并不是很科学很正确的观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诸多的领域和各个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书中从各个角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并对其做了诸多拓展,本人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在广泛和深入学习先贤的思想和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思考后形成的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诸多的领域和各个方面的认识。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后人在学习马克思的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思想的拓展﹑深化、修正而形成的新的思想。
如果想要学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我认为通过阅读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比如《资本论》,自然可以得出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并不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概论,而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概论,这从本书广泛的引用文献就可以看出。
这里所说的基本原理,其实也并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应此我认为这本书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理概论比较合适,这是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二.该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当你想要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产生自己的认识并且发表自身的看法时,最好的方法便是亲身去观察体验思考,而不是从别人的描述中得出危险而不负责任的结论,我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作者们和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们的水平有所欠缺,而是出于谨慎的考虑,自己去学习杜绝了被误导的可能,虽然自己去学习实践也避免不了对于这门高深理论理解的偏离。
马原经典阅读报告
马原经典阅读报告第一篇:马原经典阅读报告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战极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毛主席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
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加强统一全党的思想。
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来。
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
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马原个人总结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
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历程,我深感收获颇丰,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马原学习的一个个人总结。
一、学习收获1. 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我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世界观的树立通过学习马原,我对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马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2.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马原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3.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学习马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不足与反思1. 学习深度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今后,我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原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 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过于依赖老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今后,我要加强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在学习马原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今后,我要不断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马原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原读书报告
i手写签名:成绩:北京大学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题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书报告——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姓名:学院:学号:联系方式:邮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书报告——读《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本书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经典篇目和重要章节,从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并在文献录入的同时,既将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体系核心内容的基本篇目录入,同时也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条件限制。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19世纪人类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
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面貌。
迄今为止,虽然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历程跌宕起伏吗,但是在21世纪逐渐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顽强生命力和真理性。
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引领着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坚实道路。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将继续影响人类历史的命运。
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成果的经典著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来传承和吸收这种经典文化。
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既是掌握和驾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又是树立和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难题和质疑,所以在当下,认真阅读并领略马克思主义著述中的精髓,并拿来深入改造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在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中,包括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灵魂和精髓,又注重把握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只是执着于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
《动物农场》马原读书报告[推荐阅读]
《动物农场》马原读书报告[推荐阅读]第一篇:《动物农场》马原读书报告读《动物农场》有感我一开始看到书单的时候,粗粗地扫了一眼,大部分的书名都非常枯燥无聊,唯独《动物农场》吸引了我,它看上去似乎比其他多数有意思,书名很简洁但是也弄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我去找了这本书,书的内容不多,但看完后感概颇多,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其作者乔治·奥威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除了《动物庄园》,还有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的《一九八四》,这两本书都是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
奥威尔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但是他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非常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
少年时代,奥威尔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公学。
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
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为被划入左派,迫不得已之只能流亡法国。
二战中,他在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
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动物农场》以一个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在英国农场中动物集体造反的故事。
庄园农场中的动物因为无法忍受人类农场主长期的虐待,而后在一头老猪的启蒙下集体闹了一场革命,动物们将人类农场主赶跑,自己当了主人,还将“庄园农场”更名为“动物农场”。
这个故事到这里看似还是一个很圆满的人民觉醒的寓言,但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意想不到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革命成功以后,在新的领袖猪的带领下大家努力劳作,农场的粮食年年增产,但每个动物的口粮却似乎越来越少,动物们虽然不解却没有提出异议,依旧听从领导的指挥,依旧日夜奋战,但仍旧是没有成果,粮食越来越少,活却越来越繁重。
浙江大学马原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读书报告书名:《西方哲学精神》作者:何兆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0月第1版一、著作中最有价值的或最感兴趣的内容1.第一讲西方哲学概述(P2--4)本章为总论性章节,从中国最早的“道学”、“理学”、“玄学”谈到现在的“哲学”,进而谈到中西方哲学精神的不同,作者这样说:“中国的传统精神特别注重伦理道德,特别注重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西方的哲学传统相性之下似乎更强调的是认识,是知识和论证……西方的哲学很多走的是知识论的道路,或者说走的是逻辑的道路,走的是推论过程的道路。
”喜欢这段文字的原因是作者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了所谓“中西方哲学精神”在本质上的区别、中西方哲学精神的核心理念以及共通之处。
尽管我以前接触哲学,并且经常看到“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精神”等名词,但没有能够针对中西方哲学精神做一个本质上对比。
于是作者对二者的区别的描述令我颇感兴趣。
为什么我们鲜以听闻“东方哲学史”等说法,而是大量的被灌输“西方”的哲学概念?这个问题看似平常,确是中西哲学思想对比的最大问题。
读完这一部分之后我明白因为涉及“东方”必然主体是古近代中国,而古近代中国并没有成形的哲学体系。
从先天来说,其实哲学不应有中西之分,但是后天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演变最终导致了中西方哲学的不同。
西方哲学精神主“知”,东方哲学精神主“德”,但双方对真理的统一认知并不矛盾和冲突。
这一切都验证了具有真理性、科学性、普适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却适用于中国的这一历史现实。
这样一来,我就对中西方哲学核心价值的认知有了非常感性的认知,为之后学习西方哲学精神奠定了基础。
2.第三讲中世纪和近代的西方哲学(P61--71)这一章的主题是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我觉得较有价值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西方哲学发展史。
我对近代西方哲学派别原本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很多方面很模糊,尤其是不同流派的思想产生、碰撞和互相的批判历史,而这也正是我所感兴趣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哲学,自从认识这个词开始,在各种熏陶下,这个词给我的深奥、枯燥的感觉就在心底扎根,也就在十多年的生命中没再对我引起丝毫的兴趣,虽说我是个理性的人(感觉研究哲学的人都是思维很好的理性的人)。
后来的后来,高中毕业后这个词似乎再也没在我的生活中出现,直到在一本小说里,遇到这本书—《悖论简史》,让我第一次对这以前感觉十分枯燥无聊的领域产生了兴趣。
后来在本课程的学习里再次与这个领域,这个词相遇,一份读书报告的要求,让我第一次正式的去面对,去了解哲学这两个字。
本性难移,不喜欢枯燥的事物(虽说大多因为没真正的去了解过),读与课程有关的书,也第一个就去找有趣的不生硬的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幸运的还是找到一个—《哲学原来这么有趣》。
后文就对哲学的浅识和岁两本书的介绍展开。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与深奥绑在一起,是聪明的智慧者的玩物。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就是哲学家,重新定义所有的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哲学探索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困难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
《哲学原来这么有趣:颠覆传统教学的18堂哲学课》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大师聚集到了哲学的课堂上,并以平淡易懂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智慧遗产。
在课堂的巧妙互动中,将那些哲学原理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即使是平时很少接触哲学的读者,也一定能够轻松地读懂其中的道理。
在这18堂神秘的哲学课堂里,几乎囊括了我们生活、工作、沟通中的各种问题,人生的意义、幸福的向往、爱情和婚姻的烦恼、工作的倦怠、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对爱的执着……下面是摘自书中第二堂课的一部分。
“恋爱—结婚”是绝对的真理吗?
……“大家晚上好,我是柏拉图……”突然一个陌生人走进教室,没缘由地说出一段无头无脑的话,令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
……
“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大家说说,恋爱的最终结局就一定是结婚,不管是不是和自己爱的那个人结婚,人最终必须走向结婚这条路,对不对?”柏拉图问道。
……
“听您的意思,在我们感官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永恒的、完全的、本质的世界。
那么婚姻到底是不是永恒的呢?”小米对关于“婚姻”的话题一直都如此执着。
“我相信,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永恒的本质的东西存在,这个东西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背后,是永恒不变的模式,这就是‘理念’或‘理型’,并且,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来自于‘理智’。
“你问我‘婚姻是不是永恒的’,大概也是因为不完美的婚姻让你对它的永恒性产生了怀疑,但是,这并不是婚姻的本质,而是婚姻的投射,是你对婚姻的
感觉。
因为,你的婚姻或他的婚姻都只有你和他体验过,感受过,仅仅存在于你和他的世界里,其他人都不可能体会到、认识到,可以说,那只是存在于你或者他的感官世界里的婚姻,所以,你们认识的‘婚姻’就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那不是婚姻的理念。
“在我的理论中,人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
人们只有对于那些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才会有真正的认识,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当做参考意见。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从没有见过做饼干的模子,当你看到一个个成形的饼干之后,你可以非常确定这个饼干的完美模样是什么样的,即使是有的少了尾巴,有的少了耳朵等,你也可以猜到它完整时的模样。
因为这是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的。
而且,纵然是你亲眼看到了模子,也不一定就能从视觉观察中得到正确的认知,因为有时候感官的认知不一定值得信任,视觉能力也是因人而异和受环境干扰的。
但是,理智是人人都相同的。
“我认为,理智是最美妙的一种东西,就像数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学科,是我们可以真正了解的状态,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不管我们画得多么不规则或者形状不一,但是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仍然能清晰地想象出三角形的样子。
就好比对于‘3×5=15’,大家永远不会得出‘10、14、18’等不同的答案,但对于‘什么颜色能令人开心’这个问题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答案,这就是理性与感觉的不同。
因此,真正的知识是来源于理性的,理性永远是宇宙共通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即使这个世界出现了各种奇怪颜色的马,‘理型’的马也一定是有四肢、有尾巴、有毛发的。
”
葛老轻轻咳了一声,说:“这就是哲学家的个性吧,总是努力掌握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事物。
”(摘自《哲学原来这么有趣》)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一位位哲学大家作为老师陆续传授他们的智慧遗产,书中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极大改变了哲学著作一贯的“刻板印象”,放下身段,拉近距离,让读者们更亲密地接触到哲学的美妙。
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内容,是研究思维形式的学问,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大家可能多少都看过侦探类的小说亦或影视作品,侦探的推理破案就是最直观明了的逻辑学的成果。
在介绍《悖论简史》前先向大家解释一个名词—悖论,或许大家听过这个词,悖论,亦称为吊诡、诡局或佯谬,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
悖论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 为前提,亦可推得B。
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
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
我们可以按照某些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某一命题的真假,但是我们按照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有些命题的真假时,有时却出现发生了无法解决的悖论问题,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在整体上是包含多样性的,而我们却置这些情况于不顾,而专门关注属于我们感兴趣的那一种特殊情况,当特殊情况与其它相反的情况或普遍性存在的一般情况相遇时必然产生某种相悖的结论,但这不是数学悖论对数学基础产生大的危机影响,而是对逻辑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动的石头?如果他不能创造这么一块石头,显然他不是万能的,如果他创造了这么一块石头,那么他将举不起来,所以他不是万能的。
上面的这个悖论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逻辑游戏。
悖论像是撕开遮盖着
真理殿堂的帷幕的一条裂口,让人如此诧异,却又难以捉摸。
哲学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惊艳悖论的迸现和解决。
《悖论简史》一书中作者用悖论的方式叙述了三千年的哲学历程,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哲学每一次进步所面对的复杂困境,以及哲人们突破这种孤绝之境的犀利智慧。
当初阅读这本书只是为了好玩,读了一部分就停了,书的内容本来就很绕的了,加上翻译问题,很多句子要在脑子里绕上几遍才能明白到底说什么,当然,还有一些最后也没绕明白。
迄今为止我读的两本哲学书之一(其实连读都称不上,算浏览吧),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1、我对那些研究哲学的人感到深深的敬佩,对知识,世界的认识探索精神让我惊讶,感叹。
2、进步永远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亚里士多德,在高中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他的观点基本没有对的,但他留名至今,正因为他为后人指引了道路,献出了肩膀。
3、逻辑是神奇的,它带来了太多美妙的东西。
哲学伴随历史的长河走到现在,并定然会继续走下去,虽说今后可能不再特意学它,但它有它自己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