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手册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多伦多学派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③它源自18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其实验室研究的特点便是严格的控制和操作,相信数字测量和数学模式,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2)批判学派①起源:批判学派是近代欧洲兴起的一种研究学派,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
经验学派暴露出一些缺陷,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二战后重新兴起,对批判的传播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学者代表:英国:班尼特默多克美国:费斯克凯瑞吉特林加拿大:马斯克澳大利亚:哈特莱洪宜安③研究线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者沿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acB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a 20世纪50年代新左派掘起部分开拓了文化研究的空间,媒介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亦成为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70年代,女权运动及新右派的兴起,对文化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80年代,撒切尔保护主义的盛行,引发了这一学派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而到了90年代,同性恋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同志研究”驱使文化研究再次将研究领域扩展。
b这一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因其大本营设在伯明翰大学而得名,文化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研究”。
c代表人物:霍尔莫利费斯克他们的研究都直接延用了阿尔都塞、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意识形态学说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大众传播学笔记
⼤众传播学笔记《⼤众传播学导论》——陈龙绪论⼀、内容提要,要点提⽰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的⼀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及规律究⼈类传播的内容、⽅式、⽅法,传播的社会作⽤,传播的效果、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仅要研究⼈们怎样使⽤媒介,⽽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义的传播学以⼈类⼀切传播⾏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的⼀个分⽀⽽进⾏研究的,并诞⽣了传播学界“五⼤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20C五六⼗年代传播学进⼀步发展为⼀门独⽴..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
..学派和批判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批判..范式。
..范式、闸释5.传播学的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较。
第⼀节传播学界说⼀、什么是传播学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主流的现象..)的⼀门科学。
..及其规律传播学以⼈类传播的社会作⽤出发,利⽤社会⾏为科学的⽅法,研究⼈类传播的⼀般规律,其⽬的在于提⾼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促进社会发展(⼴义、狭义)⼆、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在⼆战以后出现,⼆战前⼣美国进⼊垄断资义阶段,社会⽭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商业竞争激烈,⼯商业界便利⽤⼤众传播媒介竞争,美国政界也很重视⼤众传播媒介的作⽤。
⼆战刺激了西⽅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学界五⼤先驱:①(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家):5W模式,从宣传..⾓度出发研究。
(社会传播三项功能)②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理学家):从社会学...⾓度,意见领袖,⼆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抽样调查,量化么分析)③卢因(社会⼼理学家):守门⼈(新闻传播过程内在机制理论)④(美)霍夫兰(实验⼼理学家):个⼈差异论,军队)⼼理实验⽅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⑤施拉姆(新闻学家)——传播学理论集⼤成者,开⼭..⿐祖:研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全部内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传播学读书笔记
传播学读书笔记传播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大众传播学》第八讲 受众分析
4、社会参与论
■由美国学者巴伦于1967年在《报纸的参与 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达自 由,保障受众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宪法第一修正案必合国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 (1980年)指出,“不要都把读者、听众和 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 的负责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 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 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 见和看法。”
2、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把精英看作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 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 力精英的操纵。
3、靶子论
■用大众社会理论的观点看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 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 的存在。大众传播最初正是指对“乌合之众” 的传播。在本世纪初的大众传播观念中,受 众无非都是“乌合之众”。
受众
(三) 受众中心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众研究继续深入, 使用与满足论、信息论寻求论等理论认为受 众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他们主动追求特 定目标,寻求信息,从而形成“受众中心 论”。
1、使用与满足论
■ 在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历史上,“使用与满 足说”得到确认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 代,但从这一方法所涉及的思想来说,早在 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
■ 个人差异论还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即 传播内容)存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 选择性记忆。
■ 个人差异论对之前的“靶子论”提出了置疑, 是使枪弹论趋于破产的理论。
2、社会类别论
■ 由美国学者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 提出。社会类别论是个人差异论的扩展。个人 差异论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的信息的不 同反应;社会类别论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 同信息的不同反映。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晨阳笔记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晨阳笔记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大众传播学啊,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大舞台,上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和故事呢!研究大众传播学,那方法可多了去啦!就好比你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大森林,你得有各种工具和策略吧。
咱先说说观察法,这就像是你站在森林边上,静静地看着里面发生的一切。
你能看到鸟儿怎么飞,树木怎么长,动物们怎么互动。
这不就是在观察嘛,从这些观察中能发现好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呢!还有调查法呀,这就好像你拿着问卷去问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嘿,你们平时都吃啥呀,喜欢在哪儿玩呀。
通过大家的回答,你就能对这个森林有更深入的了解啦。
实验法呢,就像是你在森林里做个小实验,比如在这块儿撒点食物,看看动物们会有啥反应。
这多有意思呀,能让你看到一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东西呢。
内容分析法也很重要哦!就好比你去分析森林里的树叶啦、土壤啦,看看里面都有啥成分,这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个森林的生态环境呢。
哎呀,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研究方法,咱怎么能搞清楚大众传播学这个大舞台上的精彩呢?那不就像在黑夜里摸瞎嘛!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用处,就像不同的工具一样。
你得根据你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就跟你干活儿得挑对工具一样,不然咋能把事儿干好呢?咱再打个比方,研究方法就像是你做菜的调料,不同的调料能做出不同味道的菜。
你要是只用盐,那菜肯定很单调;但你要是各种调料都来点,那味道可就丰富多啦!而且啊,研究大众传播学可不能马虎,你得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从确定研究问题,到选择方法,再到收集和分析数据,都得一丝不苟。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你说要是研究方法不对,那得出的结论不就不靠谱啦?那可不行,咱得对自己的研究负责,对大众传播学这个领域负责呀!总之呢,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就像是打开这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你得好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那扇充满奥秘的门。
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在大众传播学的海洋里畅游吧,去发现那些令人惊叹的秘密和精彩!。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网上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在仔细地阅读了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的前三章后,对以上的评价略有体会。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总是会搜集整合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介绍传播学知识,同时适当地补充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
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
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
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
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
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
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第一章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P99)传播受众:人数众多、匿名、异质。
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传播迅速、公开化。
传播机构:组织化、非个人性。
传播媒介:机械化、电子化。
传播过程:单向性较强。
传播控制:制度化。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案在课件上。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传播结构与功能,五w;卢因:群体动力学,把关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调查法,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之父。
创造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单位。
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
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第一次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一、研究立场。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内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4.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课本第259页。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大众传播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受众的符号解读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大众传播学笔记]李彬版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李彬版大众传播学笔记一、传播行为的两个定义:1、库利:传播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传播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这可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和心理学方向。
2、皮尔士:传播是符(ign)或像(icon)的传递与交流,可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符号学和语义学方向。
二、符号(ign)可以分为信号(igned)和象征符(ymbol)象征符:1,都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独有的,如衣服。
2,人类具有优秀的象征抽象思维能力。
3,这种能力不能遗传。
Encode编码decode解码在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过程。
1、编码:将信息转化为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编码就是传播从业者在大众传播中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过程。
2、解码:我们要把接收到的符号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一种信息的过程。
Signifcer能指ignified所指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1、能指:语言的声音,形象。
2、所指:语言所反映的事务的概念。
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
符号的任意性: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传播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库利和施拉姆库利提出'镜中“概念,即人的'我“的概念的形成是由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的,即人离不开他的周围环境而存在。
三、人类传播现象传播行为传播意识传播关系传播历史1、研究范围: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当传播学成为一门学科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研究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闻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
四、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历史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交叉学科:边缘传播学历史传播学著作《乌合之众》研究趋势: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分支化,操作化,本土化。
发展简说1、产生的动力分析:工业化与社会化大生产””民主化与传媒产业化””相关学科的推动2、诞生在美国的原因:政治原因(竞选与二战),经济(垄断与广告),社会(学者西迁与社会问题)3、传播学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勒...。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笔记)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提出正确问题1、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给予研究方法足够的重视,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中,无法控制研究的进行。
同时,方法只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试验性、有效范围和与研究过程本身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
第三章参与观察:对新闻生产制作的研究1、参与观察研究:是对媒介组织和生产制作的研究,是少数能够让我们窥视媒介生产制作的内在过程,以及了解媒介从业者的研究。
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
2、新闻参与观察研究的三阶段:(1)新闻生产制作的形成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媒介人士就媒介生产制作和组织的采访或回忆性说明来完成。
(2)实质性方志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新闻生产制作和新闻处理的组织方面、制度方面和专业义理方面的特性。
大多通过对记者及其工作环境的了解来关注媒介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3)基于新闻生产制作的集中研究:即对媒介温和主义、媒介分化、“公共领域”概念的关注。
媒介温和主义:较少以媒介为中心,来考察重要的消息来源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新闻生产制作的干预。
媒介分化:不同的新闻机构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并非所有的新闻机构都依赖于某些同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公共领域概念:关注公共领域的竞争特性,以及媒介形态对媒介暴露的或促进或制约的意义。
3、参与观察的优点:(1)能够记录和具体化本来不可见的东西;(2)回击了“推论问题”;(3)将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相互佐证、相互比较,相互补充;(4)使有关猜测性的理论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纠错能力(5)提醒我们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随机性本质;(6)为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动态性和内在性本质提供了依据。
4、盲点(1)关注焦点在于与新闻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组织环境,从而可能忽略各种组织外的影响因素(比如:商业化和市场、记者和节目制作者的文化氛围)。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2、拉斯韦尔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3、集合行为:在传播学中,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4、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6、媒介规范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曾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涵的观点和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它的六种主要类型,即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社会责任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它来源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但又超出发展了自由主义理论,故有人称这为新自由主义理论。
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克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不仅要允许自由,而且还要促进自由。
这条观点,实际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
8、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说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四个时代和各自的特点?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特点: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灵活,最常用。
但是时间、空间受限严重。
信息较少且零散,无秩序,传播媒体原始简单,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使用的感官主要是听觉。
文字传播时代: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可以长期保存,从听觉转到了视觉打破了时空限制,但是手抄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印刷传播时代:走入机械化时代,可以短时间大量复制。
但是需要设备。
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输。
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中使用的感官,视觉、听觉并用。
三大里程碑。
数字传播时代: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数字传播是集合了语言、文字、声像等特点的新的传播途径。
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
例如:施拉姆最后7分钟钟。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2.传播学的诞生,时间和地点?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背景:政治、经济、社会、学科直接事件:1、世界上最发达的传播业的国家,美国。
2、纳粹上台导致欧洲学者逃往美国。
定义: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系统运行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发生发展、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过程3.传播学的三大来源和信息科学里面三个论?1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2新闻学:报学——新闻学——传播学3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包括:信息论:香农19481949 《传播的数学理论》信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1948《控制论》1950《人有人的用处》系统论:1937 L.V.贝塔朗菲《关于一般系统论》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一)拉斯韦尔(Lasswell),政治学家1、提出传播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 effects)】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首次较完善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2、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第八章传播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信息的三个层次: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1、综合性2、公开性3、开放性4、大众性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1,信息娱乐:Infortainment西方传统将大众传播内容分为信息与娱乐现在,两者不再泾渭分明新闻领域: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例: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戴安娜王妃诞下小王子——如何排序?与“黄色新闻”有历史渊源更是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对大众传播侵蚀的产物2,低级趣味内容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吸引大量受众,增加视听率,实现经济利润“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结论:1,内容经过高度选择和抽样;2,相当大量是娱乐性的,而非消息性的。
分散而非集中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关注;3,形式上简单,内容上通俗平易,以满足最大量受众的需要。
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目的:1、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传播内容的制作服务。
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透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
3、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2.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3.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
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第四,尽管如此,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北京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4.传播学源流美国源流的代表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5.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第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章第⼗⼀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为⽅式等的变化。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为在受传者⾝上引起的⼼理、态度和⾏为的变化。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的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向、多⼤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为。
第⼀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1、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2、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理论①魔弹效果论(“⽪下注射论”)——拉斯韦尔、坎特⾥尔⑴观点:它是⼀种认定⼤众传播具有强⼤威⼒,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众传媒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感情灌输给⼈们,⽽⼈们就像靶⼦⼀般地被动接受射击,从⽽产⽣巨⼤的威⼒和效果。
⑵理论存在基于的事实和观点:A、公众对⼤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理。
B、⼤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
C、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众传播能产⽣强⼤效果。
D、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
⑶评价:该理论是错误的,过分夸⼤了⼤众传播的⼒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的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能⼒。
⑷地位:该理论在传播发展史中曾经为效果研究打下基础,40年代后被抛弃。
②微弱效果论(“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⑴观点:认为⼤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远⾮“威⼒⽆⽐,不可抵抗”。
在媒介和个⼈⾏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⑵体现⼤众传播效果微弱的关键性研究成果A、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B、卡茨和拉⽒的中介研究C、克拉柏的悲观主义D、海曼等⼈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⑶缺陷:A、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不是态度的加强。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2)外延性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14、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时间(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15、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16、组织的宣传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公共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17、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布莱士认为,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即:(1)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2)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3)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18、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家、国家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19、全球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使人类发生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全球化的加速、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20、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
但是,文化传播的扩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思形态的利益关系。
21、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1)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做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2)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是全球性文化支配。
(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22、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维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23、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24、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准备阶段、实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
25、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非概率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概率抽样)。
26、问卷的构成:基本项目、与调查有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27、问卷中的问项,依回答方式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
28、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伴随着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和条件的严格限定和控制,所以称为控制实验。
简答题:1、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大众传播的特点:(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机制)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这种反馈机制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4、如何区分符号和象征符(1)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是一种基本要素。
信号具有以下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思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则具有不同的性质: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5.象征性互动理论(1)定义:象征性社会理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2)倡始人-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文和讲演稿《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象征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4)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5)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6)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6、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1)“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统一。
(2)“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3)“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4)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
“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5)由此,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的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
米德认为,“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7、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与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自我互动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8、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1)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即内省式思考)(2)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
(3)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9、库利——“镜中我”(1)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是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2)“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越是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0、人际传播的特点及社会功能(1)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这里的非制度化,主要是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到目前为止,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