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善”的解读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中的“善”与“德”——以《尼各马科伦理学》为例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中的“善”与“德”——以《尼各马科伦理学》为例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中的“善”与“德” ——以《尼各马科伦理学》为例李梅1赵艳华21.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2.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新疆独山子833600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与“善”、“德性”、“城邦生活”紧密联系;是一种合乎德性的善(好)的生存状态。

他一方面强调作为优秀品质的德性对于幸福的前提性意义,另一方面更祟尚人的“德性的实践”作为幸福的有效途径。

亚里士多德;善;德性;实践;幸福B82 -02A1006723X(2012)05 -0013 -03李梅(1982-),女,重庆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博上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与应用研究;赵艳华(1981-),女,新疆人,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万方数据兰—kL/,\HV.纠日巨1司FiB的完善发挥本{1.H^k n|1 EL,万方数据@@[1][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M].张 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3.@@[3][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亚里土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3.@@[5]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梯利.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王旭凤,陈晓旭译.巾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亚里士多德.亚里十多德全集(第九卷)[M].颜一,等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9.@@[11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1.@@[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1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6.@@[14][美]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15][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泽.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Good" and "Virtue" in Aristotle's Thoughts of Happiness  in Terms of Nicomachean EthicsLI MeiZHAO Yan - hua万方数据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中的“善”与“德”——以《尼各马科伦理学》为例作者:李梅, 赵艳华, LI Mei, ZHAO Yan-hua作者单位:李梅,LI Mei(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赵艳华,ZHAO Yan-hua(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新疆独山子,833600)刊名:学术探索英文刊名: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2012(5)1.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张晓林亚里士多德 20022.亚里士多德;苗力田尼各马科伦理学 20033.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何怀宏;廖申白伦理学体系 19884.亚里士多德;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 20035.亚里士多德;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 19926.梯利伦理学概论 19877.亚里士多德;王旭凤;陈晓旭尼各马科伦理学 2007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19649.亚里士多德;颜一亚里十多德全集 199410.亚里士多德;苗力田尼各马科伦理学 199911.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 1991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9991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 199614.麦金泰尔;龚群伦理学简史 200315.麦金太尔;龚群;戴扬毅德性之后 19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xsts201205004.aspx。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以周辅成为代表的一部分国内学者并不完全赞同施莱格尔的观点,周辅成先生认为纵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过程,“两人似对立而又非对立” 。

首先必须搞清楚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

他认为,在人生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注重“隐德来希”,认为那是道德意志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不像理想主义者反对欲望,在道德现象上,他认为善与恶的矛盾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基于“对于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的说明的目的论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人的活动的性质问题中,着眼于“目的”和“选择”。

活动隶属于每种存在物自身。

对于无生命物的活动,“主要是就它们的对于人或生命物而言的合目的性来说的” 目的是最终完善的状态。

特别属于人的活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各斯的活动与实践。

在考察实践活动与实现活动的关系时首先要探讨实现活动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核心的判别:人的目的(即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 目的要实现,须借助理性的运用,所以具有了实践性;实现活动的存在状态并不是潜在质,而是人获得其本质力量的方式,因而,它也须借助实践。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善作为目的的哲学含义。

每种技艺、研究、实践、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深层的含义就是“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 善的事物“具有或者我们希望它将具有某种(某些)我们认为可归属于那类事物的性质,因而它与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处于对应的关系中。

”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事物的目的并立而不相互依赖,活动本身的目的占据主导地位,比那些具体的目的更优越。

我们所追求的事物可以分为三类:通常被作为目的而极少作为手段;通常被作为手段而极少作为目的;时而被作为目的时而被作为手段。

具有手段善意义的事物是因我们的需求而具有善的属性,随着欲求的满足这种善也会消失,但是因自身被我们追求的目的善则不同,它具有终极意义的善,与我们的需求无关。

尼各马可伦理学摘要讲解

尼各马可伦理学摘要讲解

第一卷善1,善作为目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灵魂的理智部分获得真或确定性的五种方式: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努斯。

)(实践是道德的或政治的。

)自身之故活动产品2,最高善与政治学政治学是最权威的科学,其目的包含其他科学的目的,这种目的是属人的善,而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更高尚。

(其伦理学研究目的是属人的善和城邦的善,这也是政治学的研究。

)3,政治学的性质人的行为是政治学的前提与题材。

政治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

政治学考察高尚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含许多差异和不确定性,只能大致、粗略地说明真。

政治学的目的是最高善,它致力于使公民成为有德性的人、能做出高尚行为的人。

4,幸福作为最高善幸福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

希望自己有能力学习政治学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性。

(因为正确的推理应当从始点出发,由已知推向未知。

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已具有或容易获得这些始点。

5,三种生活享乐的生活快乐奴性动物式的生活政治的生活荣誉是目的沉思的生活德性(牟利的生活) 是一种约束的生活财富只是获得某种其他事物的有用的手段。

荣誉相对于善显肤浅,因为荣誉取决于授予者而不是接受者,而善是一个人属己的,不易被拿走的东西。

因德性而受荣誉。

6,柏拉图的善概念爱智慧者为了维护真而牺牲个人的所爱。

1,不可能有一个型适合两种不同的善。

2,善不可能是一个分离的普遍概念。

两种善事物自身即善的事物(对善的型的考虑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可实行和获得的善事物)作为自身即善的事物的手段而是善的事物7,属人的善的概念所有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可实行的善。

我们把那些因自身而从不因他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成为最完善的。

完满的善是自足的。

我们所说的自足是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

幸福是完善的,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人的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实践,且一个好人的活动就是良好地高尚的完善这种活动。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心灵上自足的完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沉思的思辨生活方式,是至善、至德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幸福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德性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幸福观;善;德性;友爱;快乐幸福事实上来源于人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只有当人的內心得到满足时,那才是幸福的。

也可以说幸福的核心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的那样,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

因此,人生的本性就是渴求幸福,人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求知、修德行善的手段,然后成为一位幸福的人。

同样,柏拉图也坚持人生的目的就是止于至善,通过修德即善的方式,修养人的智、义、勇、节之四德,行善是人行的中庸之道,最后人的灵魂可以解脱以致达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正像后人评价的那样,亚里士多德是把伦理学说从天上拉到人间的第一人,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他的幸福思维贯穿始终,用他的视角洞察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何为幸福做出了独特的定义和深刻的描绘。

他的幸福观至今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内涵1.幸福是可实践的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他写道,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对于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对它的定义又不同。

所以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就是阐释什么是人的幸福,抑或者说人的幸福在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后什么样的政治形式可以更好维持人的这种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它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根据不同的幸福定义而概括认为幸福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生活方式。

显而易见,享乐就是人们追求肉体享受的快乐,也可以称它为人的自然属性中固有的动物式方式。

《尼各马可伦理学》善与幸福以及行为伦理判断的原则

《尼各马可伦理学》善与幸福以及行为伦理判断的原则

《尼各马可伦理学》善与幸福以及行为伦理判断的原则希腊伦理学被称为“美德伦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追求美德为目的的伦理学。

美德,即善的问题,是希腊的哲学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最高的善,也就是每个人为之追求的最终的目的,那就是幸福。

幸福是人追求的最后目的什么是最终的目的呢?就是这个目的是最后的了,不会成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说工作为了赚钱,那么赚钱就是工作的目的。

那赚钱为了什么呢?有人说赚钱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更好的生活就是赚钱的目的。

赚钱是一种途径但幸福不一样,人们不会追求幸福是为了一个别的原因,人们追求幸福就是为了幸福本身。

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最后的终极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幸福与快乐说到最后的目的,很容易想起快乐。

快乐的确,人们追求快乐也没有其他目的,快乐本身也是最后的目的,人们为了快乐本身而追求快乐。

但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是不等于快乐的,而且对这种观点还很鄙视。

大多数人,也就是那些天性粗鄙的人就把最高的善和真正的幸福等同于快乐,并满足于过享乐的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什么呢?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必须与美德相关。

幸福在于有德性的生活,或者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德性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也就是说,幸福的人一定快乐,但反过来快乐并不一定幸福。

快乐不一定是具有美德的,例如有些心理阴暗的人,以虐待人或者动物为乐,他虐待的时候可能自己真的觉得快乐,但这样的人不能认为是幸福的。

亚里士多德把快乐分为两种。

快乐的种类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快乐。

显而易见,快乐并非就是善(最高价值),也并非每一种快乐都值得欲求,那些本身值得欲求的快乐在种类上和起源上不同于其他快乐。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一种是不值得追求的快乐,一种是值得追求的快乐。

前一种本身不是善的,后一种本身是善的。

那么什么快乐值得追求,什么不值得追求呢?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人的两种活动。

就是感性和非感性的活动。

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谁的德性谁的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幸福和不幸并不依赖于运气,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

就是在厄运中高尚也闪烁着光辉。

”——亚里士多德作为CTMR的读书作业,刚刚读完了《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章,感触颇深。

一、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尝试去区分世间的一切事物,这不愧于他百科全书的称号。

他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区分为两种:本身即是目的,抑或为达成更高的目的而执行手段的任务。

由此,他渴望找到那个作为一切事物之最终目的而自身不作为任何目的的善,即最高的善。

他和柏拉图不同(恰好,我是在柏拉图刷夜时写的这篇文章),他认为善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还可以是有形的,有具体内涵的。

对于军事家,战斗胜利就是善,对于医生,救治生命就是善。

在所有这些善中,幸福作为涵盖了一切的内容的善是最高的善。

但这多少令人感到疑惑——善是结果?一个造房人如果失败地建造了房屋,那结果就不是善的了吗?我们能够否认他在探寻艺术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吗?我们能否认他在这伟大的艺术创造中所体现出的种种美德吗?只是由于结果没有达到目的,我们就否认了这善的达成,实在令我感到太残忍。

先让我继续回到亚里士多德。

最高的善,即幸福,是如何达成的呢?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德性的作用,他正如我在开头中所说:“幸福和不幸并不依赖于运气,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

就是在厄运中高尚也闪烁着光辉。

”这般德性让一个即使充满悲剧性生活的人,也能在厄运中实践他的幸福,去体现高尚的荣光。

为了获得这样的德性,亚里士多德为这个善寻找了一个学科去实现其目的——政治学。

政治学教人如何立法,如何按规则行事……又因此,政治学不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而是一门实际的学问。

政治学对正确与否的判断依赖于社会经历,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小孩,女人(第一章似乎没有明说,但他讨厌女人是事实)都不适宜学习政治学。

这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惩罚——女人和小孩,甚至于身份低下的人,都没有机会去明白善恶,也就是说:一辈子都不知道幸福的滋味。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部对我影响深远的伦理学著作。

这部作品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亚里士多德对道德和德性的独到见解,也更加明白了如何过上一种有德性的生活。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强调了德性与幸福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人的最高目的是求得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幸福并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或物质财富,而是一种合乎理性的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实现。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幸福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和欲望所迷惑,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就是幸福。

然而,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应该建立在理性和德性的基础上,是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充实。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详细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

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德性。

这种对道德行为发展的阐述让我更加明白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还提出了中道原则,对勇敢、节制、卑鄙、高尚、虚荣、慷慨等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人只有依靠理性的指导,才能判断是非善恶。

这种中道原则让我更加明白了道德行为的适度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要么过于放纵自己,要么过于苛刻自己。

然而,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度也不不足。

我们需要用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种平衡和节制。

总的来说,《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伦理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道德和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相信,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德性生活和中道原则将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我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努力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探析尼各马可伦理学

探析尼各马可伦理学

探析《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有感摘要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没有准确的一成不变的定义。

但是幸福,又确实是作为人,做必须去追问、探析的概念。

本文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的基础上认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合乎逻各斯的活动;幸福乃是人的活的合乎完满德性的活动。

并据此,试图理顺亚里士多德的行文的逻辑思路,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善幸福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实现的活动引言追求幸福、获得幸福,这是每一个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标。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哲学家、哲学流派都对什么是幸福进行过阐释,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翻开伦理学史,可以看到对“幸福”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甚至互相矛盾、大相径庭。

有人说,“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

”1;“而有人却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

”;2有人说,“幸福就是拥有上帝。

”3;有人却说,“城邦中的自足而至善的生活是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

”因此,康德无可奈何地说“幸福的概念是个极不确定的概念,因而尽管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他却决无法确定而一贯地说出他到底希望且意欲什么。

”4在这样一个对“幸福”众说纷纭的大背景下,面对前人在探讨幸福时所涉及的幸福与财富、幸福与快乐、幸福与德性等一系列问题,亚里士多德整合其人学、伦理学、政治学,首次构筑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幸福论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乃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一:善的逻辑推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探讨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的学说,也就是追寻人和植物、动物以及无生命物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人的根本价值是什么,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价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人的善,或曰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①,推而广之,也就是说每种事物的活动与存在都以实现某种善为自身存在的最高追求。

“善”和“幸福”的伦理价值--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的思考

“善”和“幸福”的伦理价值--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的思考

“善”和“幸福”的伦理价值--读《尼各马可伦理学》
第一卷的思考
尼各马·可先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涉及伦理价值,包括“善”和“幸福”的伦理价值。

在这本书中,尼各马·可先生提出了“善”和“幸福”是可被追求的伦理价值,但其达到的程度不同。

他认为,“善”是一种绝对的价值,它是一种强制的规范,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必须遵守,而“幸福”是一种相对的价值,其达到的程度取决于由外界因素所决定的
各种条件。

尼各马·可先生指出,“善”是伦理价值的基础,是一种道德原则。

伦理原则必须保持绝对的,不受折中影响,即一旦有侵犯伦理原则的嫌疑,就应当严惩不贷。

所以,在遵循“善”这一伦理价值的道路上,不能被任
何外界因素和诱惑所左右,只有坚持自身的道德原则和应对外界各种变故
的能力,才能够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幸福”是一种欲望,符合客观规律,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

人们追
求幸福,但又要坚持遵守“善”的伦理价值。

尼各马·可先生指出,人的
行为应当以“善”为目的,以追求“幸福”为手段,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只有将“善”与“幸福”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伦理的完美。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1《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宛如一座指引人类道德生活的灯塔,在伦理哲学的海洋中闪耀着璀璨光芒,为我们理解道德、幸福和美德等概念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视角。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围绕“善”展开讨论,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

而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善就是幸福,这种幸福并非短暂的快乐或物质的满足,而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这一观点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幸福的认知。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将幸福与财富、地位、娱乐等外在因素联系在一起,但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在灵魂的充实和德性的实践。

例如,一位致力于科研的学者,在追求知识真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智慧(一种德性),即使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也能体验到那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幸福。

这种对幸福本质的剖析,促使我们在生活中反思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要被表面的物质诱惑所迷惑,而是要关注自身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去寻找真正能使灵魂满足的活动。

在德性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中道”学说。

他认为每种德性都是处于两种恶之间的适度,比如勇敢是介于鲁莽和怯懦之间,慷慨是介于挥霍和吝啬之间。

这种对德性的理解为我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清晰而实用的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道德选择,“中道”原则帮助我们避免极端。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时,我们既不应过于激进(类似鲁莽),也不应消极逃避(类似怯懦),而是要以一种适度、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通过自我反思和经验积累来把握道德行为的适度性。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的阐述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实践智慧不同于理论知识,它是一种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辨别并选择对人有益之事的能力。

它涉及到对道德普遍原则的理解和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困境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例如,在面对一个急需帮助的陌生人,但同时自己又有紧急事务要处理的情况时,实践智慧就体现在权衡两者的轻重缓急,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善、幸福与德性——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例

善、幸福与德性——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例

善、幸福与德性———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例陈秋仙(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作者简介】陈秋仙(1990-)女,湖北咸宁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作为道德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后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当代伦理学术界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亚里士多德。

文章主要以“Nicago Marco'sEthics ”为例,试图理清亚里士多德关于善,幸福和美德及其关系的概念。

进而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德福的关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图分类号】I27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2-0026-02一、善与幸福在NicomacheanEthics 的开篇中,亚里士多德谈到了“善良”的概念。

他写道:“每一种技能和研究,以同样的方式,每一次人类的实践和选择都是为了一些好的目的。

所以有些人说一切都是出于好的目的。

”[1]这里的善是作为目的,指人们的种种活动是为了达到善,而不是指把善当作工具意义而论。

此外,善是多样的和具体的,某些活动指向某种善。

不同的活动、技艺和科学有着不同的目的。

当然,这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前提的,世界上所有理性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目的。

具体的善即善事物,医疗技能是为了健康,策略是为了胜利,建造是为了房子,人是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而他的善良在于完善这种活动。

但是,我们知道,一种活动可能存在着多种目的,多种善。

各种各样的善,都可被评分,亚里士多德将善分成了三个层次:那些因他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是最低级的善;因为自己和他物而值得渴望的东西是第二层次的善;最高水平的善良是因为自己而值得渴望的东西,与他物无关。

在一个人的一生里面,每个人的实践活动都处于不同阶段,为了不同的利益,但最终的目标是要幸福。

幸福是自给自足,是最高利益,也是所有活动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中“善”的解读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中“善”的解读

亚⾥⼠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中“善”的解读⾥⼠多德认为德性是⼀朝⼀⼣之事,绝⾮⼀⽇之功,既不是先天的,也⾮后天完全习得。

他认为⼈⾃然具有接受德性的能⼒,以潜能的形式携带,风俗的熏陶与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将其展现出来。

“从⼩就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不是件⼩事情,相反,⾮常重要,⽐⼀切都重要。

”[3]109第⼆,⼈的德性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德性的获得源于⼈的⾏动,就如由于从事建筑⽽成为建筑师,由于奏琴⽽成为琴⼿。

只有实践了勇敢⾏为才能成为具备勇敢德性的⼈。

但德性在通过实践获得的过程中,“相同的原因和⽅式既可以造就也可以毁坏每⼀种品德”[4] 926,学习绘画的好或坏可以造成优良的或是低劣的画家,在危险情境中,有的习惯于恐惧,有的习惯于坚强,前者懦弱后者勇敢。

可见,在德性形成的过程中实践决定其有⽆,习惯也⾮常重要。

其三,完满德性。

这种德性需要⾃然德性与理性智慧结合⽽形成,就是要求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相交融。

(因第三部分有对实践智慧的解读在此不再赘述)综上,德性有三层次,真正可⾄善的德性是完满德性。

完满德性的形成是⼀个从⾃然德性经实践智慧向完满德性过渡的过程。

(⼆)中庸实践与习惯使⼈形成⼀定的德性,德性作为⾄善的前提,是否只要具有德性这⼀品质就可以达到善?答案是否定的。

德性是品质这⼀规定并不充分,德性究竟是何种品质?亚⾥⼠多德认为德性有其尺度,只有适度的尺度才是达到善的唯⼀最好前提,即中庸。

“⼀个回避⼀切,害怕⼀切,什么都不担当的⼈,便成为⼀个懦夫,反之⼀个什么都不怕,对任何危险都敢勇往直前的⼈,就是莽汉了。

”[5]80-81可见,惟有中庸才能具备勇敢的品质,过度与不⾜都会破坏勇敢,只有中庸才能保持维护它。

因此,可以说德性是⼀种中庸的品质,对这⼀规定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先,德性以达到中庸为⽬标。

只有坚持正确的度才能保持事物的完美,维持事物的和谐。

也只有具备了中庸的德性才可能“⾄善”,因⽽德性必须以达到中庸为⽬标。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探析——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探析——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解读

3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4期总第879期No.24,2021Total of 8791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观的界定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初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艺术、研究、实践和选择都是以善为目标进行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将善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

这里的善不是指道德上准确的判定,而是指价值上的好与坏。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似乎喜欢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排序,比如德性表或对灵魂各种能力的排序。

亚里士多德以许多种具体的技艺举例,不同的技艺有不同的目的,但是不同的技艺又从属于其他的、更高层次的技艺。

这里他举了一个例子:马勒的制作艺术是骑马术的一部分,也是战术的一部分。

存在一个最基本的技艺属于最低等的技艺和一个最高等的技艺,如果没有两个顶端的限制,那么这条排序之路就是无穷的,排序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高低中间的、按照等级排列的技艺既是次低等技艺的目的又是较高等技艺的实现手段。

艺术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构成了目的本身,所以追求目的是“为了目的本身”。

这最高的目的便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便是幸福[1]。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普通人的幸福感的原始概念,他说:“普通人把幸福等同于他们眼中的幸福、财富和名誉。

”另外,“随着情况和时间的不同,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

以疾病和贫困为例,幸福是贫穷中的财富[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很容易与基于善良或普通人经验的幸福相混淆。

所以他们喜欢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三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以通过神赐、幸运、学习或训练获得。

尽管他承认幸福是最神圣的,无论是祝福、美德还是纪律,通往幸福的两条道路都是合理且平等的,但幸福的实现仍是不平等的。

因为亚里士多德规定了幸福的资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由灵魂的特殊活动来定义的,而其他美好事物则被定义为幸福的必要条件或有用手段[2]。

”它的手段是参加高尚的、合德的活动。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全文)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全文)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一、关于幸福与善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善有两种含义,具体的善和最终的善,具体的善是指一个具体的目的,最终的善是具有总体性质的善,它包含着低于它的目的的善。

善的事物被分为三类:一是外在的善,包括财富、高贵的出身、友爱、好运等,它是实现善的手段;二是灵魂的善,包括克制、勇敢、公正、明智,它是善的目的,是最为真实的善;三是身体的善,包括健康、强壮、敏锐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既是学问又是技艺,它是因自身是善而为善的事物,幸福便是如此,作为最高的善指的是人的肉体和灵魂活动的圆满实现,尤指人的灵魂最好思想活动的圆满实现,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

一般的大众对幸福的理解是为获得快乐的一种享乐生活,幸福就是生活的好或做的好。

出众的人认为幸福是为了获得最高荣誉的公民大会或政治的生活。

爱智慧者则认为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沉思的生活。

幸福是需要通过努力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运气只是幸福的补充。

在感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刻之余,我也联想到了ZG传统思想中关于善和幸福的论述。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善犹如水一样看似无形,最为柔弱,实则最为宽广,包含着世间的其他一切善。

还有《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善指的是具有最为美好、最完备的道德品质。

“上善”、“至善”与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的善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关于善的最高境地,是人世间最为高贵的品质,是人类所要追求的最终的目的。

中西方伦理学的核心便是善,在善的引导下进一步展开对其他的论述,善是总纲,善是起点,善又是终点。

幸福的评判标准却是多元化的,有的人以获得肉体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人以追求精神的快乐为幸福。

作为“礼乐之邦”的ZG,一直以来人们以追求精神的充足为幸福,以获得最高尚的品质道德为最高的福祉,那些古代有道德的君子在老百姓的心中是被崇敬的,文人贤士也因自身的高尚品质而备受赞誉。

但是随着西方多元化思潮对我国的冲击,尤其是一些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一些人开始放弃自己的精神与灵魂的追求,开始不择手段的追逐经济利益与财富,甚至为了获得享乐的生活而采取许多违背礼仪道德与良心的事情。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阐述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剖析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善的追求,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人生和道德的独特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德性的定义所吸引。

德性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活动,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断地面对各种选择和决策,而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往往受到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在各种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我对书中关于幸福的讨论感到特别感兴趣。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目的,而这个目的可以通过追求个人善和社会善来实现。

个人善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社会善则关注的是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追求这两者,我们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此外,书中对道德规范的探讨也很有趣。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以中道原则来处理各种道德规范,如勇敢、节制、卑鄙、高尚、虚荣、慷慨等。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走向极端,而是寻求一种适中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极端的行为往往不会带来好的结果,而适中的方式则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它让我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善和社会善。

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各种道德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中道原则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各种道德规范。

1。

人的活动与属人的善——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的“最高善”与“幸福”

人的活动与属人的善——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的“最高善”与“幸福”

第38卷 第2期2018年5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38 No.2May.2018人的活动与属人的善——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的“最高善”与“幸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从人的活动入手,阐述了自己对追求人生幸福的设想,即追求一种在人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与人的实存、本性和生命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足以让人终身追求的“最高善”(the chief good)。

[1]3(该引文的贝克尔页码(Bekker Numbers)为1094a20-25,贝克尔页码为亚里士多德著作国际标准引用格式,本文在全文引文后的括号中同时予以标注)在对“最高善”这一伦理学和政治学探索目标的界定和探求中,亚里士多德立足于人的个体生命和特性,从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个人推及人的社会关系乃至城邦所面临的善和幸福问题,进而展开他对伦理学和政治学①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通过征引和比对他在古雅典人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引出自己的见解,证明问题,展开论证,批驳了柏拉图及其后学的相关主张,并表达了他对“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看法。

在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范畴篇》中的本体和存在观一脉相承之处,更可考察他从人本身出发的朴实、务实、求实的治学方法。

正因为有这样的方法,纵然穿越数千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依旧能促人共鸣,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一、“善”与“最高善”:从人的活动出发与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柏拉图②所谓的某种具有实体意义的普遍的善(即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普遍的善的“型”或“eidos”,具体的事物就是善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具体的、个别的实践活动中考察“善”何室鼎(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紧紧围绕“人”及其生活的现实问题向我们阐释了“最高善”的含义和应当追寻的方式,他主张善始于行为,“最高善”应当是行为总的目标,人在活动中追求“属人的幸福”。

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善的读后感

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善的读后感

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善的读后感亚里士多德一上来就谈善,感觉就像是要抓住人类行为和追求的核心密码。

他说善是那种一切事物所追求的东西,这听起来很玄乎,但仔细想想又很实在。

就好比我们平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点什么,不管是追求金钱、爱情还是知识,其实都是在追求某种我们认为是“善”的东西。

就像我,有时候特别想吃一块美味的蛋糕,在那一刻,那块蛋糕就是我所追求的善,它能给我带来味蕾的满足。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成了不同的种类,像有些善是为了别的目的而存在,而有些善本身就是目的。

这就像是玩游戏,有些道具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装备,而有些装备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就想到自己读书的时候,做练习题可能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这个好成绩就是为了升学之类的其他目的),但是学习知识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善,这种善不仅仅是为了别的东西,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亚里士多德又说,在所有的善当中,有一种最高的善。

这最高的善就像是善的金字塔尖儿上的那颗明珠。

这可把我难住了好一会儿呢。

到底什么才是最高的善呢?是幸福吗?他似乎也在往这个方向引导。

如果说幸福是最高的善,那这个幸福又是什么呢?肯定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因为那只是短暂的快乐。

我觉得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更像是一种灵魂的圆满,是一个人按照德行去生活,做一个好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所达到的一种状态。

这让我不禁审视自己的生活,我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有没有朝着这个最高的善前进呢?感觉自己有时候就像是在乱转的小陀螺,离那个真正的目标还远着呢。

而且他谈到善和技艺的关系也很有趣。

就像一个木匠,他制作一张桌子,他的善就是做出一张好桌子。

那对于人来说,我们的“技艺”是什么呢?是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能力,我们的思考能力,这些就是我们通向善的手段?就像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得有一些像诚实、善良、勇敢这样的“技艺”,然后用这些“技艺”去实现善的生活。

这第一卷读完,感觉就像是被亚里士多德敲了一下脑袋,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那些追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读后感】《尼各马可伦理学》_108131

【读后感】《尼各马可伦理学》_108131

道德与幸福“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开篇这句话点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们生活是为了追求至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什么是善?善是人们在做其他每件事时所追求的那个东西。

如果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可行的善;如果有几个完善的目的,其中最完善的那个就是我们所寻求的东西。

那些因自身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而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比那些因它物而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更完善,因此,亚里士多德将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幸福似乎就是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它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那么,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品质,而是一种实现活动。

对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

更进一步地,由善的定义可知,这种实现活动是因其自身而非其他事物的欲求。

因此,幸福是不缺乏任何东西的、自足的。

从这个角度看,德性与努斯是好的实现活动的根本,因为这两者并不取决于是否占有权势、金钱等等外物,而是纯净的、自由的喜好,这是与肉体的快乐非常不同的,因而二者本身就是值得欲求的。

思考什么是幸福对理解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具体地说,它是要我们回答:我们究竟是把严肃的工作当做消遣的目的,还是把消遣作为继续严肃的工作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显然认为后者是幸福,但这似乎有违现代人的常识:毕竟,大多数人辛苦工作是为了有更多的闲暇娱乐。

父母师长也时常“告诫”我们,找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比辛苦拼搏要好。

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不同价值观之间碰撞的问题,将轻松消遣作为生活根本目标是不可能让一个人获得幸福的。

一方面,消遣并非我们的目的,我们是要从消遣中获得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快乐、知识。

那么是否就可以通过不断地消遣而不断地获得快乐与知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消遣的快乐是一种肉体上的快乐,而肉体上的快乐是不能持续的。

作为目的“善”的主体性界定——《尼各马可伦理学》善的伦理核心浅析

作为目的“善”的主体性界定——《尼各马可伦理学》善的伦理核心浅析

作者: 温权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43-45页
主题词: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善的伦理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以“善”为核心的伦理体系中就善的主体性概念以及其实践基础作了简明扼要的陈述,而整个《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逻辑体系也都是建构在以原初即最高善主体性清晰明了之上的一套城邦中社会属性人的伦理价值考量。

于是,我们非常有必要就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善的明确阐释为基点,进而展开对古希腊经典伦理思想的纵深性剖析。

而单纯就善本体论层面的探讨则有助于对实践伦理核心的更清晰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善”的解读所有的事物都以善为目的,有的是在实现活动本身,因自身之故而达到的,被称作“目的善”,如好的生活;有的是通过活动以外的产品而获得的,被称作“手段善”,如在达到好的生活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获得的荣誉、财富。

既然以善为目的而进行活动,那么必然存在最高善,也就存在以最高善为对象的科学与能力的研究,这种研究即是政治学。

政治学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目的是属人的善,即于个人于城邦获得高尚(高贵)与神圣。

政治学的特点是考察高尚(高贵)与公子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包含着许多差异与不确定性。

所以,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每种事物中寻求那种题材的本性所容有的确切性,这样才能在事物总体判断上做得好。

因此,对于缺少经验、易受感情左右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不适合听政治学,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的德性的人,才有资格去听政治学,一个人的品质怎么样,他的活动也会怎么样,一个有崇高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人,才能做出于城邦更高尚(高贵)、更神圣的行为,于个人获得更完满的善。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最高善,即幸福,从生活上判断有三种最流行的生活去获得善或幸福。

第一种是享乐的生活,即奴性的动物式的生活;第二种是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即因德性而获得别人赠予的荣誉;第三种是沉思的生活。

以柏拉图的善的概念来考察普遍善,可以发现:(1)爱智慧者的责任是首先追求真、维护真,并为此而牺牲个人的所爱,他们不提出型的概念,却用善来诉说实体,诉说性质和关系。

(2)善像“是”一样有许多种意义,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概念,诉说所有的范畴。

(3)有一门科学研究所有善的事物,甚至对同属一个范畴的善事物有许多门科学来研究。

幸福是最高善的,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因其自身,即作为目的善而完满,不因它物,即不作为手段故而自足。

因此幸福是所有活动的目的,幸福不仅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是合乎人本性的能力。

善的事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善,一类是内在的善,而内在的善又分为身体的善与灵魂的善。

外在的善包括财富、高贵出身、友爱、好运,身体的善包括健康、强壮、健美、敏锐,灵魂的善包括节制、勇敢、公平、明智。

外在的善和身体的善是一个人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却都补充着灵魂的善。

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而合乎德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

好人对合乎德性的活动判断的最好,于自身是愉悦的,所以他们应该学习政治学,使城邦公民成为有德性的人、能做出高尚(高贵)行为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