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药煎服法临床意义初探

中国医药学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中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中药剂型体系。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医,决不可轻视中药的临床研究。本文谨就传统中药煎服法作如下探讨: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正确的煎服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有效的治疗作用,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中药的煎服法,处方之末,必定“书其服饵之节”。这个“服饵之节”就是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之饮药者,煮煎有节,饮啜有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中医临床中,无论是中医师还是患者,往往对中药的煎服法大不以为然。说到中药的煎服法,大都肤浅地认为“一剂两煎,每服半碗”而已。殊不知中药煎服法乃前人长期的临床经验之结晶,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余先师龙紫云老先生素重中药的煎服方法,每当其处方之毕,不厌其烦,向病家反复交代该方药的煎煮服用方法。先生治学严谨,于兹可略见一斑。

一、中药煎法之讨论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云“煮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故方药虽中病,而煎煮失度,其药必无效。”汤剂是中药的一种常用剂型,即将中药饮片(或粗末)混合后加入溶剂(大多为水,也有用酒、醋、童便等),根据临床需要直接煎煮或隔水蒸炖(也称之为焗),然后去滓取药汁服用。直接煎煮法又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不同。所谓武火急煎,乃大火煎煮三两沸或数分钟即可;文火久煎,乃加热至药液沸腾之后,用小火保持其微沸状态,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需要,连续煎煮二三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前人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故有此二者之别也,故汤剂为历代中医广泛应用。

直接煎煮法是中药汤剂的主要煎法。由于不同的中药含有挥发性或难溶性的有效药用成份,所以煎法也就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别。但其目的则一:保持所煎煮中药足量的有效药物成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例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著名的疏风清热解表剂,吴鞠通氏在该方下注:“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这是因为该方主药银花、薄荷、荆芥之属含有挥发油、皂甙等,在持续的高温作用下容易挥发降低药物的疗效,故不宜久煎。调和脾胃的名方逍遥散方解谓“薄荷后下”也是这个道理。《伤寒论》大承气汤规定“先煎煮枳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此乃大黄久煮之后,所含蒽醌甙、蕃泻甙及大黄素容易破坏而失去清热泻下作用。因此,大黄入药不宜久煎。至于“芒硝后下冲服法”,是使甘草在煎煮过程中不与芒硝接触,防止了芒硝盐析出与甘草酸发生异常的理化反应从而影响正常的药物疗效。《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先用麻沸汤渍三黄,再另煮附子,取两液合并温服。既避免了大黄久煮鞣质溶出过多,也避免了大黄鞣质沉淀附子碱的弊病。

与上述相反,有些中药则须久煎久煮,方具疗效。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张仲景注曰:“原方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该方以清酒与水共十五升,煎煮之后仅剩三升,

其煎煮时间不可谓之短。《金匮要略》酸枣仁汤“原方以水八升,煮酸枣仁约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温病条辨》增液汤“水八杯,煮取三杯”,都是久煮。这是因为方中地黄、人参、酸枣仁、麦门冬之类含有多醣、多种氨基酸、脂类及蛋白质,均不易溶解于水,故应延长煎煮时间,提高药液中的有效药物浓度,确保临床疗效。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毒性较剧的药物,也应当久煎,借以破坏或降低其毒性。如《伤寒论》四逆汤“原方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真武汤“原方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苏沈良方》七枣散“以乌头大者一个,炮良久,水一碗,煎至一盏”。按《中药大辞典》释“中国乌头久煎剂及熟附片煎剂,对离体心脏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作用较强,煎煮越久者强心越显著,毒性越低。而生乌头的冷浸液或煎煮时间较短者,仅表现短暂的振幅增大,继而心脏抑制及心律紊乱。”因此认为乌头、附子“、、、、在加热煎煮或炮制后,总碱含量减少,毒性也大大减低。”《中药学》云:“附子经过炮制与煎煮,乌头碱被分解,毒性减弱,但强心作用并不减弱。其强心的有效成分为耐热的非生物碱部分。”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古代医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但他们的认识却与现代中药药理分析不谋而合,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医临床上,某些药物还有特殊的煎法。例如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其质重且难出味,应打碎先煎。某些贵重药品,为了保持其有效药物成分,防止混合煎煮时被其他药物残渣吸收或粘附,应另炖另煎再取汁兑服。例如人参、羚羊角、藏红花、阿胶等。为防止煎煮之后药液浑浊以及对咽喉、消化道的不良刺激,有些药物煎煮后应用丝绢或纱布包煎,如赤石脂、旋复花、海金沙等。

至于煎煮用具,古人认为“银为上,瓷者次之。”不主张用铜、锡、铁容器。据有关研究证明有些药物使用这些金属器皿,尤其是用铁器煎煮,会出现沉淀反应而降低溶解度,甚至使药性改变而产生不应有的副作用。目前多通用各型有盖陶瓷砂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煎煮用水,古人颇为讲究。其中有井水、河水(长流水)、阴阳水(新烧开水和冷水各半兑合而成)、麻沸水(开水)、甘澜水(千扬水)、地浆水、潦水(雨水)、米泔水之别;还有蜜水合煎、醋水合煎、酒水合煎之异。概而言之,肝气郁滞,诸气逆行为患用长流水,取其通畅滑利之意。阴阳水乃新汲水与刚烧沸的开水各半混合而成,可升清降浊,燮理阴阳。夏月受热头晕腹痛,又适遇无医无药之际,可用阴阳水一杯顿服,常可得到神奇的不药而愈之效。潦水即雨水。李时珍云:“淫雨为潦,取水煎药,可调理脾胃,去湿热。”《伤寒论》治淤热发黄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原方即以潦水煎服,显然是取潦水其清热利湿之能。地浆水清热除烦,米泔水健脾和胃,甘澜水质轻而不助湿邪,麻沸水味薄而助阳通经。上述种种,名目繁多,但目前原则上多取清洁之自来水或井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中药尚需用酒水合煎(或以酒冲服、兑服),临床上多用于活血祛淤、通络止痛及清热解毒。余以为,加酒入煎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提高某些中药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的药物浓度,藉以增强疗效。二是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醇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病损部位的微循环,增强病理产物的分解与吸收,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例如《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原方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良方集腋》七厘散“冲烧酒服之”。《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傅青主女科》生化汤“原方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以上皆是。

综上所述可知,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急煎,以免有效药物成分挥发降低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