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法

合集下载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中药在煎煮的时候和服用的时候都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平时要注意,否则可能达不到服用中药的效果,甚至还有害健康。

一、特殊煎法:1、要求先煎的药物,应当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同煎;2、后下的药物,应当待其它的药物煎沸后再加入同煎15分钟;3、要求烊化的药物,应当先加少许水蒸化后,再兑入药汁同服;4、冲服的药物,应当将药物粉末分次加入药汁同服。

二、服用中药饮食禁忌: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性多温热,易耗气动火、伤阴动血。

如葱姜、蒜、胡椒、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食品,如若食用,会抵消药效,甚至促发炎症。

2、忌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取,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腥膻食品:很多中药均含有芳香物质,并赖以发挥治疗作用,尤以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为甚,而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宜。

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4、忌饮浓茶:由于茶叶中含有单宁酸,浓茶里含的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取或破坏某些药效成分,药效会大大减低。

5、忌食萝卜:服用中药时不宜生吃萝卜(服理气化痰的药除外),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人参的补益作用,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6、忌食油腻食品:油腻食品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

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三、中药的服用方法:1、药液温度:一般汤剂应当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当冷服,而寒性病者应当热服。

2、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两次或三次服用。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使药效持续;呕吐的患者或小儿宜小量频服。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

(一)中药煎法
(2)后下 )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因煎煮时间过 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一般来说, 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一般来说,在其 他群药文火煎煮15~ 分钟后放入需后 他群药文火煎煮 ~20分钟后放入需后 下的药物再煎煮5~ 分钟即可 分钟即可。 下的药物再煎煮 ~10分钟即可。
(一)中药煎法
(一)中药煎法
(5)烊化(溶化) )烊化(溶化)
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 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与其他药物 同煎则易粘锅煮糊,且附着其他药物,影响药 同煎则易粘锅煮糊,且附着其他药物, 效,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 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 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 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一)中药煎法
(6)冲服 )
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贵重药 物,可先磨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 可先磨成粉末, 好的药液冲服,如三七、琥珀、犀角、 好的药液冲服,如三七、琥珀、犀角、 珍珠、羚羊角等。 珍珠、羚羊角等。
(二)服法
1.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汤 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 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 间隔时间为4~ 小时左右 小时左右。 间隔时间为 ~6小时左右。具体服 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 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 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中医护理
中药煎服法
(一)中药煎法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方法 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药物更 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剂的煎煮 好地发挥疗效, 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 凡服汤药, 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 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 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 煎药之法, 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煎服中药:“三三三制”

煎服中药:“三三三制”

煎服中药:“三三三制”
*导读:近年,中医药学家提出了三三三制煎服中药法:一
剂药煎三遍、每遍煎煮过程中取药液三次、每日服用三次。

一剂药煎三遍。

先用冷水将药物浸泡半小时左右(切勿用开水浸泡),然后煎煮。

每遍水开后煎煮30分钟,三遍共计90分钟。

这样可以充分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

每遍煎煮过程中取药液三次。

在煎煮时,水开后每隔10分
钟适量取药液一次,每遍共提取三次,此乃煎中药的关键所在。

每日服用三次。

即把一剂药经过上法三遍煎煮九次,收集后得到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温服。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早、晚两次服,缩短了每次服药间隔的时间,能使药力均匀,同时也可以持续地保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另外,隔夜药不宜服用。

因为汤药放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就会减少,药物的疗效也随之降低。

中药饮片煎服方法

中药饮片煎服方法

中药饮片煎服方法
温馨提示:请您拿到药品后核对姓名及相关信息与处方是否一致。

一、一般煎药方法:
1.将1付(一大包)药所有饮片一起煎煮(先煎、后下、烊化等除外)。

一般宜用砂锅、搪瓷锅和不锈钢锅,忌用铜、铁、铝锅。

2.饮片先用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水浸过药面3-5厘米;武火(大火)煮沸,文火(小火)再煮15-30分钟,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水适量,依上法煎煮,滤取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依医嘱服用。

二、服用方法:
一般每日一付。

饭后0.5-1小时内温热后服用,一日2-3次。

小儿及特殊服法请遵医嘱或咨询药师。

三、特殊煎法:
1.先煎:取先煎饮片煮沸10-30分钟后,再将剩余饮片加入一起煎煮。

如龟板、鳖甲、石决明、牡蛎、龙骨、石膏等。

制川乌、制草乌、白附片等。

2.后下:待药煎好前5-10分钟加入后下饮片,如薄荷、砂仁等。

3.包煎:将包煎药用纱布包起来,与其它药一起煎煮。

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蒲黄、海金沙、滑石、辛夷、旋覆花等。

4.另煎:如人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混匀同服。

5.烊化:阿胶、鹿角胶、龟胶等,应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混匀同服。

6.冲服:如琥珀粉、三七粉、芒硝、羚羊角粉等,随煎煮好的药液一同服用
电话:0853。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1. 准备阶段1.1 选择药材首先,你得选对中药材,这就像找对象一样重要。

买药材的时候,别光看价格,看质量也很关键。

选那些干燥、无霉斑的药材。

就像买苹果一样,红彤彤的最好。

还有,如果你去药店,问问药师,听听他们的建议。

他们可是有经验的“药界达人”,给他们点面子,听听他们的声音,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2 准备器具接下来,你需要准备一套煎药的器具。

这个可别马虎了。

一般来说,煎药最好用砂锅,不要用铁锅、铝锅哦,因为它们会影响药效。

砂锅可以均匀受热,药材也能更好地释放有效成分。

还有,别忘了准备清水,水量要充足,最好是凉白开,不要用自来水,里面有些成分对药材不太友好。

2. 煎药步骤2.1 浸泡药材首先,把药材放进锅里,加入清水,水量要比药材多一些,大约12倍的量。

接着,放在一旁浸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让药材“醒醒神”,充分吸水。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药材的“洗脸”时间,舒服舒服,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2.2 煎药过程浸泡好后,把锅放到火上,用中小火开始煎药。

要慢慢煮,这样药效才会慢慢释放出来。

煮的过程中,锅里的水会蒸发,记得要不断加水,保持水量。

一般来说,煎药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到一个小时,看药材的不同,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你觉得煎药的过程有点像煮粥,那也不妨,心态放轻松,耐心点。

2.3 过滤药液煎好后,把锅从火上拿下来,静置几分钟,让药渣和药液分开。

然后,用滤网或纱布把药液过滤到另一个容器里。

药渣也别急着扔掉,可能还会有剩余的药效呢。

如果药液太浓,可以适当加水,调节一下浓度,保持在医生建议的范围内。

3. 注意事项3.1 药材的保存药材的保存也得当心。

保存时,要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最好用密封袋装好,防止受潮和虫蛀。

别以为药材放在桌子上就可以,它们可不能随便放的,要给它们一个“舒适的家”。

3.2 煎药的时间煎药的时间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

时间短了,药效不全;时间长了,可能还会让药液变苦。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1.一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将药液倒入杯中,待凉后温煎服用。

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止药材粘锅。

2.分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滗入另一个容器中,再用同样的方法加水煎一次。

重复3-4次后将所有药液混合起来,待凉后分次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尤其适用于粗纤维的中药材。

3.加药煎服法:在一次或分次煎药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加入一些清热、理气或安神的中药材,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加药的方法是在原有的药材煎药过程中加入所需的其他药材。

4.保温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倒入保温桶中,放入热水中保温2-3小时。

这样可以使药液更加浓缩,提高药效,并且药液在服用时仍然保持良好的温度。

5.浸泡煎服法:将中药材加水泡浸30分钟,然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待凉后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石榴皮、艾叶等。

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选用优质的中药材,尽量避免使用过期、虫蛀或霉变的中药材。

2.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药材,以避免煎糊。

3.煎药的火候应适中,过热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过低则无法达到功效。

4.服用前注意药物的质量是否正常,如有异味或异常,应及时停止服用。

5.量取药液时要使用无菌容器,并避免污染。

6.服用中药时最好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7.针对个人体质和病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剂量和煎服方法。

中药的煎服方法

中药的煎服方法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适宜,禁止使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

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芳香药物不适合久煎,煮沸后再煎15分钟;滋补类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35分钟;感冒药一般在沸后再煎5~10分钟;此外附子、生半夏、川乌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煎药时要搅拌几次,以免糊锅。

每剂中药一般煎2次。

第2煎中药可以用热水,煮沸后时间比第一次略短。

四、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将该药煮沸15~~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2、后下:在一般药物煎至预定时间时,再加入煎5分钟左右即可。

3、包煎:将该药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4、冲服:用煎好的药汁冲或者另外用热开水搅拌溶解。

5、烊化: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

6、另煎:单独煎煮取汁后倒入药液中服用。

中药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

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

中药服药次数: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

根据病情也可煎汤代替茶饮。

中药服用剂量:一般每次以服用150~200毫升为宜。

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药时,药液可稍多些;儿童和危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

中药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

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

热证服寒药,宜凉服。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

、中药服药禁忌:禁忌影响药物发挥的食物。

比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膻类、发物类、酸涩类食物。

中医常识:中药煎服法

中医常识:中药煎服法

服药方法
(二)不同药物服药时间 止泻药:及早服,泻止即停。 安神药: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 治咽喉药:少量频服。 治呕吐或药食中毒:少量频服。 驱虫药:清晨空腹服用。 泻下药:空腹服用。
服药方法
(三)具体服药方法 ➢ 每日一剂,分早晚或早中晚三次。每次200-250毫升。 ➢ 一般应温服。辛温解表药更应热服。 ➢ 药力较强的发汗药、药性峻烈的有毒之品,得效后应适可而止。 ➢ 病邪较重,防止拒药不纳,可以用反佐法服药,即热药冷服,寒 药热服。
汤剂类型 解表药
应用火力说明 应用武火速煎,“气足势猛”,药力迅速
一般药 应用文火和武火交叉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滋补调理药
开始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 药力持久
煎药方法
(五)煎煮时间 ➢ 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 20-30min,第二煎15-20 min。 ➢ 解表药、清热药煮沸后3-5分钟即可。 ➢ 滋补类药物,煮沸后再煎30-60分钟。
中医常识
中药煎服法

煎药方法

服药方法
煎药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1.首选瓦罐、砂锅。 2.其次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3.不能使用铁锅、铜锅。
煎药方法
(二)煎前浸泡 1.标准情况下,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 。 2.煎前浸泡一般30~6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 药还可延长。水温以常温、温水(25~50℃)为宜, 忌用沸开水。
谢谢
煎药方法
(六)特殊煎煮方法 5、烊化:胶质类药物。如阿胶、蜂蜜、饴糖。 6、冲服:贵重药、细料药、入水即化或液性药材,用其 它药液或开水冲服。如三七、川贝、竹沥、芒硝。

煎药方法

服药方法

中药煎药方法

中药煎药方法

中药煎药方法
煎药是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经常用于将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煎药的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药效的有效提取和保持。

下面是煎药的基本步骤:
1. 准备原料:首先要准备好需要煎药的草药,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处方准备好指定的草药种类和数量。

2. 清洗处理:对草药进行必要的清洗和处理,去除杂质和污物,使其干净整洁。

3. 加水煎煮:根据药材的具体要求,将其放入适量的清水中,进行煎煮。

一般来说,草药的煎煮时间和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认真掌握。

4. 过滤取药:药煎煮完成后,需要对药液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和固体颗粒,只留下纯净的药液。

5. 包装保存:最后将煎煮好的药液进行包装保存,等待服用。

需要说明的是,煎药的具体操作和细节会因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在煎药时最好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或药剂师,遵循其指导进行操作。

中药的煎服法

中药的煎服法

中药的煎服法中药汤剂煎服方法是否正确,直接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药物在煎煮时,应注意器皿,火量,火候,方法及服药时间等条件。

1、器皿:选用沙锅、陶器、瓦罐等,最好不用铜、铁、铝等金属器皿,以免引起化学反映,影响疗效。

2、用水量:放水量以浸过全部中药并高出2-3厘米为宜,煎后剩药液一茶杯(约300毫升左右)3、火候:煎解表药宜用急火或叫武火,煎的时间不宜长,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用文火久煎,水开后再煎40--60分钟左右。

文火特点: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

武火特点:火势急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

4、煎法:一般中药煎前先用温水浸泡30分钟然后再煎。

本着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一剂药可煎二至三遍,然后把药汁倒在一起分二至三次服用。

此外有些中药则需要特殊方法来煎。

1)先煎:矿石、贝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生石膏、、磁石、龟板宜打碎先煎20-3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

2)后下:含挥发油的芳香药,如沉香、藿香、薄荷、砂仁、白豆蔻等药可于其它药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止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车前子、滑石、旋复花、辛夷等先用纱布将药包好后在煎。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虫草需另煎,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

5)烊化:含胶质、粘性大,易溶易粘锅或煎焦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需要单独一次隔水蒸化分二次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后服用。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药法: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物要热服;治疗呕吐或药物中毒,每次服量要小,宜频服,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宜冷服。

用温热治疗寒证宜热服。

内服丸、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加酒是为其升提宣通,用淡盐水送服是为了引药入肾。

张志远关于中药煎服方法的临床经验

张志远关于中药煎服方法的临床经验

张志远关于中药煎服方法的临床经验:张志远在中药煎服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认为,在煎煮中药时,应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2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继续煎煮,时间可根据药材的质地和药效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药材,如附子、乌头等,应该先煎煮30分钟至1小时,再加入其他药材一起煎煮。

此外,张志远还强调了煎药器具的选择和火候的掌握,建议使用瓦罐或砂锅,避免使用铁锅和铝锅等金属器具。

在火候方面,应该先用武火,待水沸腾后用文火,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张志远还提出了一些中药煎服方面的注意事项。

首先,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煎药方法和时间。

其次,在煎药过程中,应该注意药材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

最后,在服药时应该注意药量的掌握和服药时间的选择,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服药时间,以确保药效的发挥和身体的健康。

中药煎服法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法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法注意事项
煎法:入煎前先用冷水将药物淹没,浸泡半小时后再煎,煮沸二十至三十分钟则可,滋补药可适当延长时间,遇特殊情况遵医
嘱煎,每剂药一般煎两次,每次煎成药汁250至300毫升,
分头煎,二煎分量,也可将再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二至三次
服开。

先煎药:党参先煎药(矿石、贝壳类药如磁石、龙骨、石决明、龟板之类)放在煎药器内,用水煎三十分钟,然后再加入其他药
物同煎。

后下药:待药汁煎至预定服量时,然后将后下药(砂仁、薄荷、木香之类)投入煎药器内,煎致沸即可。

另溶药:当药汁煎至预定限量时,即将药渣取出,然后将另溶药加入再煎,待溶解后可服用,或用开水溶化,不溶时可加热溶化
后服(如阿胶、芒硝之类)。

冲服药:用前好之药汁或温开水将冲服药送服(如朱砂、琥珀末、田七末之类)。

包煎药:将小粒种子、孢子类药物(如车前子、海金砂之类),粉末样药物(如滑石粉、蒲黄之类)胶骨绒毛的花序(如旋覆花
之类),用清洁纱布包裹后与其他药品同煎。

口服药:先将口服药(如肉桂)放在碗里,然后将煎好之药汁冲入碗中,用盖盖上,待温度降至口服的温度,滤出药汁服用。

中药饮片煎服方法

中药饮片煎服方法

中药(汤剂)饮片袋饮片精制药材地道
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宜用砂锅;砂壶、搪瓷锅也可,忌用铝锅、铁锅。

2.将已调剂好的中药煎剂放入煎药锅内,加饮用水浸泡10分钟
后倒净,在加饮用水至超过药面一寸,即可放到炉火上煎煮沸后15—20分钟。

每剂药可煎煮三次,将三次所煎出之药液合在一起分次服用。

(详情可询问司药员)
特殊煎煮方法:
( )先煎:即比一般煎煮法延长10—15分钟。

包括不宜煎出有效成分的质地较坚硬的药;矿物、贝壳类药;须久煎去毒的药物;
特殊治疗所需之药,如大黄久煎可减其泻下力。

( )后下:即缩短煎煮时间。

包括含有挥发性有效成分不宜久煎之药物,如薄荷、荆芥等应后下,待药将出锅前再放入煎沸数分钟即可;欲用泻下之功不宜久煎之品,如大黄、番泻叶等。

( )包煎:即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因其易浮于水面,不利煎煮,如滑石粉、蒲黄、葶苈子等;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因其易粘锅糊、焦化如车前子;绒毛类药物因其难于滤净,混入药液可刺激咽喉,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 )另煎:一些价格昂贵的细料药须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等。

( )烊花:一些胶类药易黏附于药渣上及锅底,且易糊锅而产生副作用,如阿胶、鹿角胶等。

( )冲服:一些入水即化之药或汁液的药,以及价格昂贵难溶于水的药,宜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或研粉冲服,如芒硝、蜂蜜、竹沥水、牛黄、羚羊角粉、琥珀粉等。

涩精止遗药睡前服,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在发病前某时服药才可见效。

.
另煎:一些价格昂贵的细料药须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等。

中药炮制七种方法

中药炮制七种方法

中药炮制七种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护理不仅要针对病症,也要处理健康问题,因此,中医提倡通过饮食调养,使病症早日痊愈,协助恢复健康。

据中医学,中药是有效的健康护理调理手段,通过调理身体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准确使用中药有利于获得痊愈,但是,如何炮制中药才能够发挥药效,起到最佳治疗效果,是需要特别留意的。

中药炮制方法有七种,分别是煎服法,汤服法、研末服法、发酵服法、粉末服法、凉服法以及宜兰服法,它们在中医治疗中有不同的应用。

一、煎服法煎服法是最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该方法将药物放入水中,慢火加热,将药物提取物充分溶解,经一定时间后停火,再过滤,最后即可服用。

煎服法既可以使药物提取物充分溶解,也可以提取消炎调节剂,适用于治疗外科炎症类疾病。

二、汤服法汤服法也是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汤服法是将中药放入锅中,加水加热,调入其它药物一起熬煮,熬煮到药物提取物充分溶解成汤状,即可服用。

汤服法是一种多药合用的方法,同时将多种中药混合汤服用,可以起到辛苦温补,调节内分泌,强壮免疫等作用。

三、研末服法研末服法是把中药切碎成细末,然后直接服用,方便快捷,无需汆烫即可达到服用效果。

切碎后的中药有利于药物提取物充分溶解,又不会影响原有中药的物性,可以适用于治疗凉血,营补等病症。

四、发酵服法发酵服法是把中药放入酵母中,经一定时间的发酵,细胞分解,生物降解作用,可以使中药活性物质充分溶解,提高药效,对于治疗发热、寒热、肝火过盛的病症有很好的作用。

五、粉末服法粉末服是把中药经过风干成细小粉末,直接服用。

风干可以保留中药的活性物质,同时又可以减少药物被宿主体内代谢,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

六、凉服法凉服法是把中药放进凉水中,用酸、碱等漂浮剂调化,经一定时间后停火,即可服用,好处是中药毒性减弱,容易被人体吸收。

适用于高毒成分的中药。

七、宜兰服法宜兰服法是将中药放入开水中,加热至不沸腾,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停火,冲洗,即可服用。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
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忌用铁锅、铝锅、铜锅等铁器。

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加冷水浸泡30-60分钟。

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

将两次药液混匀,于饭前或饭后1小时,分2-3次服用。

特殊药物的煎煮
(1)先煎:打碎先煎,煎煮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

(2)后下: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

(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

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

(6)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

中药煎服法

中药煎服法

中药煎服法一、普通中药煎服法①煎药用具:尽量使用砂锅、搪瓷、玻璃、不锈钢具,忌用铁、铝、铜器。

②先将中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一般超过药面2-3厘米。

③(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药液剩余一小碗,倒出。

④(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

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药液剩余一小碗(200-300ml),倒出。

⑤两次煎出液分别服用或者混合后分成两份服用。

⑥每日一剂,煎二次(头煎、二煎),早、晚各服一次。

⑦饭后30分钟服药。

⑧晚上可以一次性煎两次,留一碗第二天早上加温后服用。

上班族早上也可以把药液装矿泉水瓶中带去公司,早餐半小时后加温服用。

附:先煎:先煎沸后30分钟加入其它药同煎;后下:煮沸后15分钟一次放入;包煎:用布袋装好与药同煎;烊化:一次隔水蒸化分二次兑煎好之药汁服;冲服:把药末分二次放在碗内,将煎好的药汁滤入碗内同服。

二、煎法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

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

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

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

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

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

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

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

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

中药煎服说明书

中药煎服说明书

中药煎服说明书【正文】中药煎服说明书尊敬的患者:感谢您选择中药作为治疗和保健的方式。

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中药煎服,我们特别为您撰写了本煎服说明书。

在使用中药前,请您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指导进行操作,以确保您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一、药材准备1. 请确认您所用的中药药材是否准确无误,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药材;2. 所选用的药材应保证质量良好,无霉变、虫蛀等异常;3. 使用前请将药材进行清洗,去除尘土和杂质,然后晾干备用。

二、煎药方法1. 煎药器具的选择:请使用专用的煎药锅、煎药袋或煎药机等设备,以确保药材煎制效果;2. 根据药方配方和医生建议,将药材放入煎药器具中,并按照比例加入清水;3. 温火煎煮:将煎药器具加热至沸腾,但火候不宜过旺,以免药性破坏;4. 动态调控:在煎药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火候和水量,以保证煎制效果;5. 筛去渣滓:煎药完成后,将药渣倒入容器中,筛去渣滓,保留药液备用。

三、药液保管1. 饮用前请注意观察药液的颜色、气味和浓度,确保无异常;2. 清澈药液可直接饮用,若有浑浊或沉淀物,请充分摇匀或搅拌均匀后再饮用;3. 当药液温度适宜时,及时饮用;如需暂存,请将药液放入密封容器中,以免药性损失;4. 药液不宜存放过久,建议尽早饮用,以保证药效。

四、服药事项1. 用药前请先咨询医生或药师,详细了解服药注意事项和禁忌症;2. 患有过敏体质、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患者,请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3. 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药师;4. 部分中药具有感光性,使用期间请避免阳光直射,以免药性减弱;5. 严禁同时与西药或其他草药同服,以免相互影响或产生不良反应;6. 用药期间请避免食用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五、药材废弃1. 请将用过的药渣和煎药包等废弃物分类处理,防止环境污染;2. 药材废弃物建议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以防止其再次被他人误用。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是中医传统的一种用药方式,通过将药材煎煮后服用,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调理身体的目的。

正确的煎服方法对于药效的发
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中药煎服的方法,希望能够帮
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

首先,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在煎药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
的药材、煎药的器具以及清水。

药材的选择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或者
药方来进行,同时要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新鲜度。

煎药的器具一般为
煎药壶或者煎药瓶,要保持其清洁卫生。

清水则是用来煎煮药材的,建议使用纯净水或者矿泉水。

其次,煎药的步骤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将药材洗净后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盖上壶盖,点火煎煮。

在煎煮的过
程中,要注意火候的掌握,一般来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
慢煎。

煎药的时间也很关键,一般来说,药材煎煮至水剩一半左右
时即可。

最后,煎药后的处理也是需要注意的。

当药材煎煮完成后,需
要将药汁倒出,将渣滓去除。

药汁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来服用,一
般来说,可以加入适量的温水稀释后服用。

而渣滓则需要丢弃,不可再次煎煮或者食用。

总之,中药煎服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用药方式,正确的煎药方法可以保证药效的发挥。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煎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祝大家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药煎服法临床意义初探中国医药学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中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中药剂型体系。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医,决不可轻视中药的临床研究。

本文谨就传统中药煎服法作如下探讨:众所周知,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治疗作用。

正确的煎服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有效的治疗作用,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中药的煎服法,处方之末,必定“书其服饵之节”。

这个“服饵之节”就是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之饮药者,煮煎有节,饮啜有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中医临床中,无论是中医师还是患者,往往对中药的煎服法大不以为然。

说到中药的煎服法,大都肤浅地认为“一剂两煎,每服半碗”而已。

殊不知中药煎服法乃前人长期的临床经验之结晶,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

余先师龙紫云老先生素重中药的煎服方法,每当其处方之毕,不厌其烦,向病家反复交代该方药的煎煮服用方法。

先生治学严谨,于兹可略见一斑。

一、中药煎法之讨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云“煮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故方药虽中病,而煎煮失度,其药必无效。

”汤剂是中药的一种常用剂型,即将中药饮片(或粗末)混合后加入溶剂(大多为水,也有用酒、醋、童便等),根据临床需要直接煎煮或隔水蒸炖(也称之为焗),然后去滓取药汁服用。

直接煎煮法又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不同。

所谓武火急煎,乃大火煎煮三两沸或数分钟即可;文火久煎,乃加热至药液沸腾之后,用小火保持其微沸状态,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需要,连续煎煮二三十分钟乃至数小时。

前人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故有此二者之别也,故汤剂为历代中医广泛应用。

直接煎煮法是中药汤剂的主要煎法。

由于不同的中药含有挥发性或难溶性的有效药用成份,所以煎法也就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别。

但其目的则一:保持所煎煮中药足量的有效药物成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例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著名的疏风清热解表剂,吴鞠通氏在该方下注:“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这是因为该方主药银花、薄荷、荆芥之属含有挥发油、皂甙等,在持续的高温作用下容易挥发降低药物的疗效,故不宜久煎。

调和脾胃的名方逍遥散方解谓“薄荷后下”也是这个道理。

《伤寒论》大承气汤规定“先煎煮枳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此乃大黄久煮之后,所含蒽醌甙、蕃泻甙及大黄素容易破坏而失去清热泻下作用。

因此,大黄入药不宜久煎。

至于“芒硝后下冲服法”,是使甘草在煎煮过程中不与芒硝接触,防止了芒硝盐析出与甘草酸发生异常的理化反应从而影响正常的药物疗效。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先用麻沸汤渍三黄,再另煮附子,取两液合并温服。

既避免了大黄久煮鞣质溶出过多,也避免了大黄鞣质沉淀附子碱的弊病。

与上述相反,有些中药则须久煎久煮,方具疗效。

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张仲景注曰:“原方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该方以清酒与水共十五升,煎煮之后仅剩三升,其煎煮时间不可谓之短。

《金匮要略》酸枣仁汤“原方以水八升,煮酸枣仁约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温病条辨》增液汤“水八杯,煮取三杯”,都是久煮。

这是因为方中地黄、人参、酸枣仁、麦门冬之类含有多醣、多种氨基酸、脂类及蛋白质,均不易溶解于水,故应延长煎煮时间,提高药液中的有效药物浓度,确保临床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毒性较剧的药物,也应当久煎,借以破坏或降低其毒性。

如《伤寒论》四逆汤“原方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真武汤“原方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苏沈良方》七枣散“以乌头大者一个,炮良久,水一碗,煎至一盏”。

按《中药大辞典》释“中国乌头久煎剂及熟附片煎剂,对离体心脏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熟附片作用较强,煎煮越久者强心越显著,毒性越低。

而生乌头的冷浸液或煎煮时间较短者,仅表现短暂的振幅增大,继而心脏抑制及心律紊乱。

”因此认为乌头、附子“、、、、在加热煎煮或炮制后,总碱含量减少,毒性也大大减低。

”《中药学》云:“附子经过炮制与煎煮,乌头碱被分解,毒性减弱,但强心作用并不减弱。

其强心的有效成分为耐热的非生物碱部分。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古代医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但他们的认识却与现代中药药理分析不谋而合,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医临床上,某些药物还有特殊的煎法。

例如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其质重且难出味,应打碎先煎。

某些贵重药品,为了保持其有效药物成分,防止混合煎煮时被其他药物残渣吸收或粘附,应另炖另煎再取汁兑服。

例如人参、羚羊角、藏红花、阿胶等。

为防止煎煮之后药液浑浊以及对咽喉、消化道的不良刺激,有些药物煎煮后应用丝绢或纱布包煎,如赤石脂、旋复花、海金沙等。

至于煎煮用具,古人认为“银为上,瓷者次之。

”不主张用铜、锡、铁容器。

据有关研究证明有些药物使用这些金属器皿,尤其是用铁器煎煮,会出现沉淀反应而降低溶解度,甚至使药性改变而产生不应有的副作用。

目前多通用各型有盖陶瓷砂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煎煮用水,古人颇为讲究。

其中有井水、河水(长流水)、阴阳水(新烧开水和冷水各半兑合而成)、麻沸水(开水)、甘澜水(千扬水)、地浆水、潦水(雨水)、米泔水之别;还有蜜水合煎、醋水合煎、酒水合煎之异。

概而言之,肝气郁滞,诸气逆行为患用长流水,取其通畅滑利之意。

阴阳水乃新汲水与刚烧沸的开水各半混合而成,可升清降浊,燮理阴阳。

夏月受热头晕腹痛,又适遇无医无药之际,可用阴阳水一杯顿服,常可得到神奇的不药而愈之效。

潦水即雨水。

李时珍云:“淫雨为潦,取水煎药,可调理脾胃,去湿热。

”《伤寒论》治淤热发黄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原方即以潦水煎服,显然是取潦水其清热利湿之能。

地浆水清热除烦,米泔水健脾和胃,甘澜水质轻而不助湿邪,麻沸水味薄而助阳通经。

上述种种,名目繁多,但目前原则上多取清洁之自来水或井水。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中药尚需用酒水合煎(或以酒冲服、兑服),临床上多用于活血祛淤、通络止痛及清热解毒。

余以为,加酒入煎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提高某些中药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的药物浓度,藉以增强疗效。

二是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醇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病损部位的微循环,增强病理产物的分解与吸收,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例如《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原方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良方集腋》七厘散“冲烧酒服之”。

《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

《傅青主女科》生化汤“原方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以上皆是。

综上所述可知,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急煎,以免有效药物成分挥发降低药效;滋补药等则宜文火久煎,使有效药物成分尽出而提高疗效;至于某些毒剧药物,则宜如法炮制,久煎久煮,以期减低毒性,消除副作用,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二、中药服法之讨论中药服法亦具有丰富的内容。

就汤剂而言,一般是每日一剂,每剂中药煎煮两次,潷取药液混合后分二、三次服用。

但是,不少方药由于药理学的特点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有很多的特殊服法,其中往往是历代医学大家的经验精华之所在,不可不予以重视。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

”这就是中医著名的服药反佐法。

明代马元台注:“病之热者当以寒药,然性寒者与病逆,必温而行之可也。

病之寒者当以热药,然性热者则与病逆,必凉而行之可也。

”中医认为,病性有寒热之分,药性有温凉之别。

治热病以寒药,治寒病以热药,这是中医所谓“正治”之法。

临床上常见寒热格拒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于真寒假热应用四逆汤,真热假寒应用大承气汤之时。

亦即寒极之病服热药、热极之病服寒药时引起反胃、呕吐、昏冒、旋晕等症状。

这时,就应该将热药凉服、寒药温服,以适应病性,缓解服药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就是中医著名的“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治疗原则。

《医宗必读》载李中梓治阴证似阳之重症患者“用理中汤加人参四钱、附子二钱,煎成入井冰冷与服,甫及一时,狂躁定矣。

”这就是“热因寒用”的典型案例。

我们从某些著名方剂注释的服法及说明中可以看到,古代医家已经自觉地认识到药物疗程与药物“半衰期”的问题,从而明确地规定了某些方剂的剂量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

例如《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原方水煎服,一连十剂,、、、药味不可少,减则不效。

”《温病条辨》银翘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作再服。

”临床上常常见到这种情况,疾病的好转与痊愈往往取决于增加药物剂量或守方再服三、五剂。

《古今医案按》载朱丹溪治一老人饥寒作劳,“以参、芪、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二片,一昼夜尽五帖”而得解。

余先师治疗重证温病,从不拘泥一日一剂之常规,每每日尽三剂,疗效卓著,均乃此理。

由于有些药物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盲目服用可以出现呕吐泛恶等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发生,必须预先采用保护性措施。

这就是中药的保护性服药法。

例如《伤寒论》十枣汤“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本事方》槐花散“原方细末,用清米饮调下。

”按红枣粳米都含有多醣、淀粉及多种维生素,对消化道粘膜具有保护作用,故可以防止药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

《伤寒论》白虎汤方中配有六份之一的粳米,“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米饮在该方中除了保护胃粘膜之外,更因方中主药是不易溶于水的石膏,在粘稠的米饮之中,可使石膏微粒呈浮悬状态保持在药液中。

既提高了药液中的有效药物成分,保证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又防止了辛寒的石膏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古人制方之妙,堪令我辈深思。

中医学极为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它不仅反映在人体生理与病理、臓腑之间、经络之间的互相影响,而且也反映在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灵枢、岁露篇》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与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时间生物学(生物钟医学)有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历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治疗的时间问题。

例如《伤寒论》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张仲景揭示了时辰变化对六经病“欲解时”的影响,临床可以借助这种规律以提高疗效。

《素问、臓气法时论》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有资料统计证明,心脏病患者所发生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多发生在深夜。

而心脏病患者早上三、四时服用洋地黄的疗效也比其他时间高三、四十倍。

这种服药时间与疗效的联系同样被中医学家所重视,本着“因天时而调血气”(《素问、八正神明论》)的宗旨,从而固定了某些方药的特定的服药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