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产证券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受到广泛讨论,当前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期,资产证券化无疑是推动改革的手段之一。本文重点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模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文章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从微观层面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从宏观层面对金融稳定、结构调整、货币政策有一定冲击。政策当局应该重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合理控制速度,协调冲突,在保证金融稳定基础上使其发挥最佳作用。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被誉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之”。它是将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成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1977年“证券化”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近30 年的发展是证券化蓬勃发展时期。我国资产证券化通常有三种模式:即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信贷资产支持债券发展的最早,规模也最大,截至目前,已发行79只信贷资产支持债券,规模达896亿元。虽然作为次贷危机中风险传递的导火索,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饱受诟病,我国刚刚起步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业务也因此进入“沉寂期”。而近期,工行、招行、民生、中投等多家金融机构高管均提出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信贷资产证券化即将扩容,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宏观经济效应,以期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有所裨益。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影响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逐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从宏观意义上说,会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经济学原理,以资产权利形式存在的证券化资产通用性最强,流动性最好。比如企业的应收账款源于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其流动性受到商业购销关系的限制,但经过证券化的应收账款,就成为不受特定商业信用关系限制的、高流动性的标准化投资产品,企业也因此加速了资金周转,全社会也因此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再比如,一些中长期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果能够变成标准

的证券化产品,就能大大增强其流动性,减少企业对长期资金的占用。再比如,在企业的并购重组中,往往面临资产专用性的障碍,但经过证券化处理的资产就能克服这些障碍,减少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沉淀成本。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比重还很低,通过大力推进企业应收账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其它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将极大地提高这些资产的流动性,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稳定效应

1、金融稳定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转移给那些数目众多的愿意和能够承担风险的社会个体,从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避免由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无收益的风险。另外,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当于将银行信贷过程中一些隐蔽的风险透明化和公开化。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银行经常会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流动性不足,贷款周转缓慢,银行没有更多的稳定的资金用于新的贷款的发放,从而造成一部分潜在的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按照传统的理论,银行克服流动性不足可以选择资产管理方法或者负债管理方法。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无疑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其“新颖”之处在于,在对贷款按照不同的期限、不同的利率、不同的种类等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贷款进行重新组合和给予重新定价,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结构性信贷证券”,最终达到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用等级、分散信贷风险、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的目的。这一融资制度安排更便于银行进行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就像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一样,当其持有者需要变现时,就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来实现。无论对哪一类资产,二级市场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提高该类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也不例外。发放贷款的银行将抵押贷款销售给二级市场的中介机构,将长期的贷款资产变现成了现金资产,从而为其发放新的贷款提供了可能。

2、金融不稳定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提供风险分散功能的同时,也会通过激励机制的扭曲产生一系列潜在的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也证明了这一点。首先,证券化降低了贷款人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甄别的积极性,因为贷款人的目的是通过证券化把贷款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其次,证券化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相对于简单的贷款,证券化的链条要更长,涉及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也更复杂,出现包括道德风险在内的各种代理风险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再次,证券化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发生风险,就会波及更多的投资者。

(三)调整金融体系结构,提高金融效率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会引起金融脱媒,关系融资向资本市场转变,银行与公开市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但资本市场融资不能完全取代银行媒介融资,实情况是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这导致市场的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中银行能够弥补市场的不完善,从而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如美国,其证券化程度就很高,金融系统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而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透明度不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例如中国,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其金融系统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这与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

(四)影响经济增长

信贷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是间接关系,通过金融体系发挥作用。其基本机制是:金融结构的协调优化→各种金融融资比例的优化→直接间接融资结构体系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优化→资源与风险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所以当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体系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时,对经济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举措。有专家估计,未来一个时期,如果中国每年GDP增长保持在8%左右,需要中国银行业年均贷款增速保持在15%以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望达到60%左右,城镇化中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产生40万亿元的配套融资需求。而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已达62.99万亿元,在市场、监管、资本等多重约束下,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力量持续大规模投放难度不断加大。去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而资产证券化正是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的重要工具。通过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盘活商业银行已经持有的大量优质的存量信贷资产,吸纳充裕的社会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先向银行贷款,再由银行将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化产品,实现“间接的直接融资”,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实现“更好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当然,当信贷资产证券化带来金融风险,使得金融体系变得不稳定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典型的实例。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是一场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金融危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商业银行被迫启动“去杠杆化”过程,产生惜贷行为,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