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主题为“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材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践,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但他们尚处于科学素养的培养阶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动讲解,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观念。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发育过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的发育过程,认识昆虫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的发育过程,昆虫的主要特征。
2.难点: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内部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
3.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蚕宝宝图片、昆虫标本等。
2.学具:放大镜、观察日记本、蚕宝宝饲养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蚕宝宝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活习性。
提问:“你们知道蚕宝宝是如何变成蚕蛾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蚕的发育过程,展示昆虫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总结昆虫发育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蚕宝宝观察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并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观察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内部变化。
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
1.根据观察资料,描述蚕蛾的发育进程和形态变化。
2.以绘画方式,表现蚕蛾的外部特征。
3.通过形态特征的比对,区分蚕蛾的雌雄。
4.对比蚕蛾与蚕蛹的外观差异,推测其转化的过程。
5.运用昆虫学的普遍知识,提升对其他昆虫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采用多种观察方法,体验生命演化的神奇。
2.敢于交流,享受在研究蚕的过程中分享新发现带来的乐趣。
探究二:深入研究蚕蛾
1.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蚕蛾的羽化过程和短暂的生命周期,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究蚕蛾。(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生活环境。)
2.问题:蚕蛾需要进食吗?它们吃什么?(预设:蚕蛾不需要进食。)
3.跟进问题:蚕蛾会移动吗?怎样移动?(预设:蚕蛾会移动,但不会飞,只能用足爬行。)
4.任务:蚕蛾的身体构造有什么特点?与蚕的幼虫和蛹有何不同?请仔细观察并记录。
5.总结:蚕蛾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类身体结构的生物属于昆虫。
6.问题:你们观察到的蚕蛾是否都相同?(预设:否,有的蚕蛾腹部大、翅膀小,有的腹部小、翅膀大;有的触角是灰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7.说明:蚕蛾分为雌雄,雌蛾体型较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膀短小,爬行缓慢;雄蛾体型较小,触角黑色,腹部细长,翅膀较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速度快。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茧中钻出了蚕蛾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蚕蛾作为蚕成长历程的末期形态,源于蚕蛹的变化。
2.掌握蚕蛾的身体构造,包括头部触角、胸部的翅膀和肢体的布局。
3.了解蚕蛾的性别差异及其在生殖过程中的交配和产卵行为。
4.确认蚕在昆虫分类学中的位置,并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5《蚕中钻出了蚕蛾》(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如动物、植物、昆虫等。同时,学生也通过之前的课程学习,对蚕的生命周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蚕从卵到成虫经历了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生命周期的变化和成长充满了兴趣。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蚕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蚕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通过展示和分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因此,教师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还需要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合理的教室布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围绕“蚕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引导与启发: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讨论成果,通过分享和记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教学工具: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工具,如放大镜、镊子、剪刀等。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蚕的发育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放大镜、镊子、剪刀等,以便学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操作实验器材。通过使用教学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
答案:家蚕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是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家蚕的幼虫阶段是蚕宝宝,形态为白色、肥胖,以吃桑叶为主;而成虫阶段是蚕蛾,形态为白色、翅膀发达,以交配和产卵为主。
例题3:在家蚕的发育过程中,哪个阶段是家蚕进行变态的阶段?请简要描述变态过程。
答案:家蚕的变态过程发生在蛹阶段。在蛹阶段,家蚕会经历一次大的生理变化,幼虫的体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化和重组,形成成虫的各种器官。这个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的关键步骤,也是家蚕从幼虫阶段过渡到成虫阶段的重要阶段。
例题4:家蚕的饲养过程中,如何判断家蚕已经进入蛹阶段?
答案: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家蚕的外形和行为来判断它们是否已经进入蛹阶段。当家蚕的体型变得较小,身体颜色变深,食欲明显下降时,它们可能已经进入蛹阶段。此外,家蚕在蛹阶段会停止进食,并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结茧化蛹。
(3)学生可以参观蚕丝厂,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并亲手制作简单的纺织品。
(4)学生可以进行蚕蛾行为观察实验,记录蚕蛾的行为特点,并与同学分享。
(5)学生可以开展蚕的生命周期主题研究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描述每个阶段的特点。
答案: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受精卵阶段是家蚕生命的开始,幼虫阶段是家蚕生长最快、食量最大的阶段,蛹阶段是家蚕进行变态的阶段,成虫阶段是家蚕的成熟阶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家蚕的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蛾的生命周期和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蚕蛾的生命周期。
2. 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锻炼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观察蚕蛾的生命周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茧、蚕蛹、玻璃罩、水杯、温度计、纸巾、放大镜、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介绍蚕蛾的生命周期和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蚕蛾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3. 引出本课实验的主题:我们将进行一次蚕蛾生命周期的观察实验。
二、实验过程(3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茧,让学生了解茧的外形和特点。
2. 让学生选取一只蚕蛹,将其放在玻璃罩内。
3. 让学生观察蚕蛹的外观,以及茧内是否有裂口。
4. 让学生记录下蚕蛹的重量、茧的重量和环境温度。
5. 让学生每天观察蚕蛹和茧的变化,并记录下体重、茧的重量和环境温度。
6. 当蚕蛾钻出茧的时候,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蚕蛾的特征和变化。
三、实验报告(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2. 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记录每天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3. 老师收齐实验报告,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报告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让学生通过本课实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要经常进行科学实验,并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
3. 要让学生认识到蚕蛾对人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护和研究蚕蛾等生物,促进人类和生物健康发展。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蚕蛾的生命周期和对人类的重要性,并掌握了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解析】【解答】子叶是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C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种子包括胚和种皮,其中胚是发育成新的生命的结构,子叶是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种皮可以保护种子内部的结构。
5.下列动物中不是产卵繁殖的是( )。
A.鸡 B.青蛙 C.老鼠
【答案】C
【解析】【解答】A、鸡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莲蓬、椰子的种子是利用水流传播的;
苍耳的种子是利用动物传播的。
7.豌豆种子的结构中能发育成豌豆幼苗的是( )。
A.种皮 B.胚 C.胚芽 D.子叶
【答案】B
【解析】【解答】种皮保护胚和胚乳,胚由受精卵发育,长成幼苗。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答案】B
【解析】【解答】蒲公英是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
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蛹羽化成蚕蛾后,破茧而出。蚕蛾的口器退化,不能咬破蚕茧,那么它是怎样从茧中钻出来的呢?原来蚕蛾是借助了一种棕红色的碱性液汁破茧而出的。蚕蛾先吐出这种液汁,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这样蚕蛾一个小洞出现;蚕蛾口器分泌液体,软化茧层;蚕蛾从蚕茧中破茧而出;雌雄蚕蛾交尾的现象。交尾也称为交配;雌性蚕蛾产卵的场景;所有蚕蛛活动的全景图。有些蚕蛾正在交配,有些蚕娥在产卵,有些蚕娥已死亡。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优质课教案
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材P32~3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探索一:交流与蚕蛾有关的新发现
1.过渡:大家都有观察到蚕蛾破茧的过程吗?(预设:观察到了;没有,只看到已经出茧的蚕蛾;……)
2.布置任务:请大家在组内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有关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达成一致意见后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3.活动:播放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寻找自己以前未观察到的细节。
4.小结:蚕蛾破茧前会从口器中分泌液体,使蚕茧软化、变薄,直至出现一个小洞,蚕蛾会从小洞中慢慢钻出。
蚕蛾钻出蚕茧后不久就会交尾,交尾3~4小时后,雌蛾开始产卵,产卵不久后它们就会相继死去。
探索二:观察蚕蛾
1.过渡:我们知道了蚕蛾破茧的过程,也知道了蚕蛾破茧之后的生命很短暂,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蚕蛾。
(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再次观察自己蚕房中的蚕蛾。
)
2.提问:蚕蛾吃东西吗?吃什么?(预设:蚕蛾不吃东西。
)
3.追问:蚕蛾运动吗?怎样运动?(预设:蚕蛾会运动,但是不会飞,只能用足爬行。
)
4.布置任务:蚕蛾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它与蚕的幼虫以及蚕蛹有怎样的区别?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蚕蛾,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结: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茧中钻出了蚕蛾》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以及蚕蛾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兴趣,喜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
但同时,他们对于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知道蚕蛾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蚕的生长过程和蚕蛾的特征。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和蚕蛾的特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蚕的生长过程和蚕蛾的图片,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一些蚕和蚕蛾的实物,用于观察和实验。
3.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和蚕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蚕的生长过程和蚕蛾的特征,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蚕和蚕蛾的实物,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蚕蛾的细节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蚕会变成蚕蛾?蚕蛾的生活习性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回家后思考和解答。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蚕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蚕蛾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认识到蚕蛾是昆虫,具有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等。
了解蚕蛾的生命周期,知道蚕蛾的出现标志着蚕的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认识蚕蛾的形态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等,对蚕蛾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蚕蛾的生活习性,如蚕蛾是否会飞、是否需要食物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事实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蚕在丝绸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关注蚕的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蚕资源,为人类服务。
通过了解科学家对蚕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科学职业的向往和尊重,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蚕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观察和比较蚕蛾的方法,能够认识到蚕蛾是昆虫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蚕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究蚕蛾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蚕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演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5)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
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蛹羽化成蚕蛾后,破茧而出。
蚕蛾的口器退化,不能咬破蚕茧,那么它是怎样从茧中钻出来的呢?原来蚕蛾是借助了一种棕红色的碱性液汁破茧而出的。
蚕蛾先吐出这种液汁,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这样蚕蛾就可以从圆洞中钻出来了。
介绍昆虫的羽化昆虫由若虫或蛹经过蜕皮变化为成虫的过程叫羽化。
完全变态类昆虫,从蛹变化为成虫,身体组织经过了复杂变化,因而成虫的形态构造与蛹显著不同。
观察蚕蛾。
1.蚕蛾的形态。
(活动手册)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
观察方法: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
观察记录:蚕蛾的形态。
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两对翅膀,前翅呈三角形,后翅略呈圆形。
两对翅膀较小,已失去飞行能力。
头部长着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触角呈羽状。
口器退化,不进食。
学生观察交流。
蚕蛾不吃食物(口器消失所以不吃食物),有交尾、产卵、斗翅等行为。
认识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
蚕蛾的胸部共有三对胸足,足的前端有爪。
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观察结果: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都有重要器官。
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
蚕蛾是昆虫的一种。
2.蚕蛾的运动和进食情况。
(1)蚕蛾的运动方式: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用翅膀飞行。
(2)蚕蛾的进食情况: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3.区别雄蛾和雌蛾。
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观察准备:蚕蛾、蚕蛹。
放大镜。
观察方法:通过对比,发现蚕蛾和蚕蛹的共同点。
观察现象:对比蚕蛾和蚕蛹的身体结构,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
观察记录:蚕蛾和蚕蛹的比较记录表。
学生小结: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成的。
将探索部分发现的内容进行整理,把昆虫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概括。
在生活中找到与蚕蛾相似的动物,如蚂蚁、蝴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比较蚕蛾有蚕蛹的外部特征,可以推测出蚕蛾的头、胸、腹部分别由蚕蛹的头、胸、腹三部分发育而来。
教科版(2024秋)三年级下册科学2.5.《蚕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5. 学习评价工具:利用学习评价工具进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蚕中钻出了蚕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4)蚕丝的生产过程:从蚕茧的抽取到加工成丝绸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蚕丝的生产过程,使学生了解丝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
(1)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学生对于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变化和特征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观察、实验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学生对于翅膀、触角、足等外部形态特征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观察、描述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关于蚕的生命周期和蚕丝制作的纪录片,如《蚕的故事》、《丝绸的起源》等,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和蚕丝的制作过程。
(3)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在家中饲养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拓展要求:
(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阅读材料,并完成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鼓励学生阅读蚕的生命周期相关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知识面。
(4)引导学生根据蚕的生命周期实验指导,进行蚕的生命周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5)开展蚕的生命周期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蚕的生命周期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6)组织学生参观蚕丝博物馆或蚕桑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蚕的生命周期和蚕丝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主要内容是关于蚕蛾的生命过程和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通过观察蚕蛾和蚕蛹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蚕蛾是蚕的成虫,了解蚕蛾的形态特征和生命繁殖方式。
本课需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指导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2. 知道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3. 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4. 能够基于观察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5. 愿意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6. 敢于表达观察所得,乐于分享观察蚕蛾生命过程的收获。
7. 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学难点: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前几课学习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蚕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描写有一定的能力,但在科学推理和结构联系方面可能还需要指导和引导。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情景导入、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画图描述等。
通过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蚕蛾和蚕蛹的标本或图片。
2. 绘制蚕蛾的形态特征板书。
七、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教师展示一张蚕蛾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蚕蛾是怎么来的吗?”“蚕蛾长得什么样?”引发学生对蚕蛾的认知和好奇心。
2. 观察实验在观察实验环节,教师准备了蚕蛾和蚕蛹的标本或图片,并将它们放在观察台或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
小学科学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小学科学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学习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并理解该过程所涉及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对昆虫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
2. 理解茧中钻出蚕蛾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彩纸、剪刀、胶水。
2. 茧、蚕、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见过蚕茧?”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引学生回忆上一课学到的蚕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蚕从鸡蛋孵化到成蛹的过程发生在哪里,提出蚕蛾从哪里钻出等问题。
2. 学习茧中钻出蚕蛾的过程(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茧,并告诉学生茧中有蚕蛾。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茧上的细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茧中的活动是如何发生的,理解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
3. 实验(20分钟)教师示范茧中钻出蚕蛾的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剪刀小心地剪开茧的一部分,然后用放大镜观察细节。
学生观察后,尝试触碰茧的内部,了解蚕蛾是如何从茧中钻出。
4. 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蚕蛾如何在茧中钻出,茧的建造和钻出对蚕蛾生命的重要性。
5. 小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结,回顾和总结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和相关的科学原理。
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并绘制观察图。
鼓励学生观察不同的昆虫,比较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同。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或蚕桑园,实地观察蚕茧、蚕蛾和桑树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并理解蚕蛾生命活动与茧的建造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锻炼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家庭作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了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节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
5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目标】1. 蚕蛹变成蚕蛾。
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2. 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3. 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蚕蛾【教学方法】观察法谈话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聚焦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二、学习新课——探索1. 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
)(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
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 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 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3. 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1)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
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茧中钻出了蚕蛾》教科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和变态发育过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重点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例如:讲解蚕的幼虫期特点,如吃桑叶、蜕皮等;蛹期的外形特征,如何进入蛹期;成虫期蚕蛾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茧中钻出了蚕蛾》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茧中钻出了蚕蛾》教科版,本节课主要依据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共同特征》中第六课《茧中钻出了蚕蛾》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认识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2.观察蚕茧,探讨蚕茧的形成与蚕蛾的关系。
3.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蚕蛾从茧中钻出的过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大家对于蚕茧和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够,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把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以便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三年级下册的科学课上,我们探讨了《茧中钻出了蚕蛾》这一课。整体来看,学生们对蚕的生命周期和变态发育过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时的提问,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蚕和蚕茧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展示来解释蚕的变态发育过程,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很有成效的。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茧中钻出了蚕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不是很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蚕的生长图片或视频。
2.准备一些蚕茧,让学生观察。
3.准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变化。
2.呈现(5分钟)分发蚕茧,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蚕茧里有什么?”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打开蚕茧,观察蚕的生长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并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5.拓展(5分钟)讨论:为什么蚕会变成蚕蛾?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的宠物或植物,记录它们的变化,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卵 - 幼虫 - 蛹 - 成虫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共40分钟。
教学情境分析:在《茧中钻出了蚕蛾》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首先,我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蚕的生命周期。
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 推荐阅读材料:
- 《蚕的一生》(科普读物)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分组讨论区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实验操作台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蚕的生命周期知识,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蚕化蛾的阶段,进一步丰富对生命周期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通过观察蚕化蛾的过程,学生能够掌握生命周期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思考蚕的生命周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能够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要求学生阅读推荐的阅读材料,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蚕化蛾的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 要求学生观看推荐的科普视频和纪录片,学习蚕的生命周期和蚕化蛾的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 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记录蚕化蛾的过程,并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蚕的生命周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交流这段时间我们的新发现。
观察蚕茧发生的变化。
观察工具:放大镜,蚕茧。
观察方法:先观察并比较完整的蚕茧,再观察钻出的蛾子。
提醒: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因此,要将其安置在宽敞干燥的地方。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蛹羽化成蚕蛾后,破茧而出。蚕蛾的口器退化,不能咬破蚕茧,那么它是怎样从茧中钻出来的呢?原来蚕蛾是借助了一种棕红色的碱性液汁破茧而出的。蚕蛾先吐出这种液汁,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这样蚕蛾就可以从圆洞中钻出来了。
介绍昆虫的羽化
结论:蚕蛾是蚕的成虫。
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蚕蛾、蚕茧和蚕三者有许多共同之处,由此推断出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与蚕、蚕茧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介绍蚕蛾与昆虫
蚕蛾是蚕的成虫,全身披着白色鳞毛。头部小,复眼一对,一对触角呈羽毛状,口器退化,不能吃食物。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由于人工长期饲养,飞行能力退化。
观察结果:蚕蛾和蚕蛹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
介绍:神奇的触角
蚕蛾的头部有一对触角,它像“天线”一样,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家养雄蚕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6万个毛状感觉器,它们都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雄蚕蛾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蚕蛾释放出来的气味。
观看蚕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破茧羽化等视频资料。
阅读:为什么蚕蛾产过卵后就会死去?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就是它们只能生活一段时期,最终都会死亡。正常情况下,一切生物都要经历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生后代的过程。“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这是符合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但对具体某一生物来说,生和死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有许多生物产生后代以后,马上就死掉,还有一些生物产生后代以后,还能生存很长时间。以蚕蛾为例,蚕蛾口器退化,不能吃任何食物,蚕蛾生活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完全是在幼虫期(蚕宝宝)储存起来的。蚕蛾产卵时,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身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几乎全用光了,没有更多的养分维持蚕蛾的生命。另外,蚕蛾身体内一些组织和器官也已经“老化”,不能再继续使用,所以蚕蛾产过卵后,完成了生物本身的任务,自然而然就会死去。
(2)蛾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因此我们把它称作蚕蛾。
(3)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打转,寻找雌蚕蛾。雌蚕蛾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分泌的物质,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
(4)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配,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蚕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持续2~3天。一只雌蚕蛾可产400~500粒蚕卵。
(5)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3.花的构造中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的部分是( )。
A.花瓣和雄蕊B.雄蕊和雌蕊C.萼片和雌蕊
【答案】B
【解析】【解答】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故答案为:B。
【分析】雄蕊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雌蕊可以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
昆虫由若虫或蛹经过蜕皮变化为成虫的过程叫羽化。完全变态类昆虫,从蛹变化为成虫,身体组织经过了复杂变化,因而成虫的形态构造与蛹显著不同。
观察蚕蛾。
1.蚕蛾的形态。(活动手册)
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
观察方法: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
观察记录:蚕蛾的形态。
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两对翅膀,前翅呈三角形,后翅略呈圆形。两对翅膀较小,已失去飞行能力。
6.鸡蛋的蛋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的作用是()。
A.保护作用 B.提供营养 C.提供氧气
【答案】B
【解析】【解答】鸡蛋的蛋黄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提供营养。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鸡蛋的主要结构包括蛋壳、蛋白、蛋黄和胚,蛋壳起到保护的作用,蛋白和蛋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胚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7.花的雌蕊结构是()。
A.柱头 B.花柱 C.子房 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解答】花的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雌蕊中各部分的作用分别是:柱头用来接收来自雄蕊的花粉;花柱是是花粉进入子房的通道;子房是受精的场所,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
8.解剖花的工具有( )。
蚕茧的一部分变薄,有一个小洞出现;蚕蛾口器分泌液体,软化茧层;蚕蛾从蚕茧中破茧而出;雌雄蚕蛾交尾的现象。交尾也称为交配;雌性蚕蛾产卵的场景;所有蚕蛛活动的全景图。有些蚕蛾正在交配,有些蚕娥在产卵,有些蚕娥已死亡。
观察分析:
(1)蚕蛹在蚕茧里待上10~15天后,茧里钻出了蛾子。茧上的洞是蚕蛾钻出时留下的。
认识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
将探索部分发现的内容进行整理,把昆虫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概括。
在生活中找到与蚕蛾相似的动物,如蚂蚁、蝴蝶、蜻蜓等。
通过判断活动进一步巩固昆虫的共同特征。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蚕是昆虫,蚕和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观察发现:蚕蛾羽化钻出蚕茧后,体型小的雄蚕蛾就开始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寻找雌蚕蛾,而体型大的雌蚕蛾则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分泌的物质,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随后雌蚕蛾和雄蚕蛾尾部相交在一起,雌雄蚕戴尾部相交实则是在进行交配,3~4小时后,雌蚕蛾就产下受精卵。雌蚕蛾产卵就是蚕蛾繁殖后代的行为。观看蚕蛾交尾视频资料。
(2)蚕蛾的进食情况: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3.区别雄蛾和雌蛾。
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观察准备:蚕蛾、蚕蛹。放大镜。
观察方法:通过对比,发现蚕蛾和蚕蛹的共同点。
观察现象:对比蚕蛾和蚕蛹的身体结构,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
观察记录:蚕蛾和蚕蛹的比较记录表。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比较蚕蛾有蚕蛹的外部特征,可以推测出蚕蛾的头、胸、腹部分别由蚕蛹的头、胸、腹三部分发育而来。
板书
5茧中钻出了蚕蛾
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
1.下列是胎生动物的是( )。
A.蝴蝶 B.猪 C.金鱼
【答案】B
【解析】【解答】A、蝴蝶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B、猪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
C、金鱼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卵生动物有:蝴蝶、蜻蜓、鸡、蟾蜍、青蛙等;胎生动物有:山羊、熊猫、猪、牛等。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蚕化蛾的时候,蛹体先做伸缩运动,不久,蛹皮被挤开裂,蛾就脱出蛹皮。脱皮后的蚕蛾,吐出碱性液体,先湿润茧层,然后用胸脚抓、用头部冲开茧。蚕吐丝结茧后,经过大约10~15天,蚕蛾便从茧中钻出,蛹就变成蛾了,蚕又发育到另一种生命形态。
7.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
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难点
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谜导入,一个白发老妈妈,走起路来四边爬,不用铁锹不用锄,种下一片好芝麻。——(打一动物)谜底:蚕蛾
拓展: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昆虫的形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仔细观察图片可以判断出一下动物哪些是昆虫:
蚂蚁蜻蜓蝴蝶蝙蝠蜂鸟壁虎
我的判断:蚂蚁、蜻蜓、蝴蝶是昆虫。
理由:它们都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蝙蝠和蜂鸟有一对足,壁虎有两对足。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
课题
茧中钻出了蚕蛾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2.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3.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A.镊子 B.手术刀 C.剪刀
【答案】A
【解析】【解答】实验室镊子用来解剖花的工具,A符合题意。
5.兔子等很多动物每年多次繁殖、每胎产多仔,动物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A.生殖过程很痛苦 B.幼仔成活率低 C.兔子生命周期只有一年
【答案】B
【解析】【解答】兔子等大量繁殖的原因是幼仔的存活率低,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由于兔子等动物易发生早产等现象,导致幼兔的存活率非常低,所以这一类的动物就会大量繁殖,保证物种的延续。
5.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
6.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
2.下列植物中,( )不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
A.苍耳 B.椰树 C.野葡萄
【答案】B
【解析】【解答】A、苍耳表面有茸刺会粘在动物皮毛上,通过此来传播种子,不符合题意。
B、椰树不是利用动物来传播的,符合题意。
C、野葡萄味美,小动物吃了,依靠动物粪便来传播,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