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合集下载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精选2篇)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精选2篇)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精选2篇)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案例篇1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灵溪一中饶大思市里校本教研研讨会要在学校召开,接学校通知要我上一节公开课,为校本教研做载体。

领导说这是一节重要的公开课,有不少专家来听课,要把一中的风采展示出来。

毕业两年了,上过几节公开课,大家评价还好,但上如此规格的公开课,还是有点紧张,而更多的是期待。

我希望找一篇能突出“对文本多元理解”的文章来上,因为现时公开课比较看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表现,注重课堂的“热闹”氛围,而“文本多元理解”的课型恰能达成这一要求。

翻了课文,发现后面的文章并不适合这以主题。

我处于迷茫中,组里几位老师说不要先设定这一主题,要我管自己找好文章备好课,大家再根据文章来确定主题。

思索再三,我选定了《土地的誓言》,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我想我可以利用文本来激发学生情感,走进文本。

现在回想,当时组里老师的建议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信心,如果没有他们的建议,我可能还在为选择一篇适合“多元化”理解的文章而苦苦找寻。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几近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

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时代深刻的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我把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是从课前的几分钟开始的,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松花江上》。

最初的设计,是准备用这首歌导入的,但是发现这首歌比较长,文本的学习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如果再放音乐,时间不够,因此就利用课前的时间反复播放,发现,大多的学生都被那悲凉的音乐感染了,我也被感染了。

课就从这里开始了。

结合了《松花江上》,问学生:“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好些学生喊来起来:“我知道,是《松花江上》。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感到很是欣慰,学生能知道歌名,就说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过认真的预习,如果这篇文章没有进行预习的话,是比较难处理,但我也不好叫学生怎样怎样预习。

中职教师教育叙事案例(3篇)

中职教师教育叙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深知教育叙事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以《汽车维修技术》课程为例,讲述一个教育叙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情境某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人数3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5人。

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背景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汽车维修技术》课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汽车维修知识缺乏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动手能力较弱。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汽车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激发学生对汽车维修的兴趣,树立职业自豪感。

3. 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汽车维修的实际应用;(2)项目教学: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3)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汽车维修车间,让学生直观感受维修过程;(4)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4. 教学过程(1)案例引入课程开始,我首先以一个典型的汽车维修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例如,一辆行驶中的汽车突然熄火,学生需要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故障原因,并制定维修方案。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汽车维修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项目教学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如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电路检修等。

每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

在实践操作阶段,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中,学生需要拆卸发动机,检查零件磨损情况,并进行装配。

(3)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汽车维修车间,让学生直观感受维修过程。

在参观过程中,邀请维修师傅现场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翻转课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课上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运用教学反思弥补课堂教学的遗憾

运用教学反思弥补课堂教学的遗憾

运用教学反思弥补课堂教学的遗憾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面的对新课改之后不同于以往的通史体例的专题式的历史模块内容,对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中仍普遍存在。

那么历史教师应该如何的秉承《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历史教学呢?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通过思考发现我们教师应切实转变自己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打造拥有历史课程魅力的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会在课前进行预设,然后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行为,但是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都会有很多失误之处,并且因为教学当中常常会有突发事件的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常常会有很多教师难以预设,难以提前设计的问题,常常使实际课堂留下一些遗憾。

对于这些缺失和遗憾,教师往往会通过教学反思的行为来进行弥补。

而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的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师生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往往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本文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最可爱的人》为例进行论述。

第一个方面,我们应该自我理解教学反思在常规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历史新课标》指导之下进行的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自我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及时的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教师自己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案例: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次的教学经历让我十分遗憾,但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具体而有趣的实验来演示这些反应。

其中一个实验是用镁条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我事先准备好了实验器材和草稿,确信自己能够轻松地进行这个实验。

然而,在实验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镁条与盐酸反应的速度远远快于我预料的,导致氢气产生得太快,整个实验都无法进行下去。

其次,在说明实验原理时,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他们对于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得并不牢固。

最后,我的表达方式也并不清晰,有些学生没能完全明白我所传达的信息。

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时,我感到非常遗憾。

我本来打算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来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奥妙,却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未能让实验顺利进行,学生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教训和反思。

首先,我认识到我在实验设计和准备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以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其次,我明白到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意识到我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确保我的信息能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基于这些反思,我下定决心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运用这些教训。

我会更仔细地规划并准备实验,以确保其顺利进行。

我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足够的预备知识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进行的实验。

如果有需要,我也会寻求帮助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我的表达能力。

尽管这次教学经历给我带来了遗憾,但我也从中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训。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将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并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开始付诸实践我所得出的教训。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我曾经在一所小学任教,有一个学生叫小明,他是一位不错的孩子,学习优秀,但是我却忽视了他的特殊心理需求,最终没能让他在比赛
中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而这次失败也让我领悟到了教学中应该更加注
重细节。

小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各种
活动中也总是表现出色,于是,在一次音乐比赛中,他也非常期待能
够斩获好成绩。

比赛开始了,小明的表现的确非常出色,他优美的音乐旋律,融入
了他自己的情感,深入人心。

可直到比赛结束,我才发现小明的背后,有一段悲惨的经历。

小明的父亲曾经是一位音乐家,但是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而放弃了自
己的音乐梦想,这段经历给小明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让他对音乐比赛
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情感。

这也是他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力的
原因。

这次失败让我领悟到教学中应该更注重细节。

孩子们从学习中获得
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个个特殊的心理需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
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我深深的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也时刻提醒自己应该为
每一个学生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关爱。

而小明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
我在教学中的信念,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细节,就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功。

让“遗憾”成为进步的阶梯—《妈妈的账单》教后反思

让“遗憾”成为进步的阶梯—《妈妈的账单》教后反思

让“遗憾”成为进步的阶梯—《妈妈的账单》教后反思四月是一个百鸟争鸣,春花争奇斗艳的美丽季节,也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碧阳小学年轻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此次大比武活动,我尝试性地选择了一篇三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表现得极为动人。

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

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

通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名师的实录和教学设计,我明确了三个突破点:一、明确略读课文的要求,上出略读课文的味儿。

根据课标要求,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一读、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中自主学习课文,交流阅读收获,完成阅读提示中的要求。

由此这节课中我严格落实这一重点,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积累生字词,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研读两分账单,比较不同之处,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品味母爱的无私、无价、无声,感悟妈妈账单中蕴藏着伟大的母爱,而后引导孩子们敞开心扉,懂得感恩父母,并让学生给自己设计一份社会实践作业,使“孝顺”成为永恒的主题。

二、教学本课以“账单”为珠子,以“母爱”为情感之线,通过深入学生的心灵,触发学生的情感,用线串起珠子,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导入部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账单,写账单,牵动学生情。

一开始紧紧抓住“账单”一词。

以文本为依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很自然地、浅显易懂地理解了账单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读彼得的账单,感受到彼得确实为家人做过许多事,得到适当的报酬也是无可厚非的。

为后面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环节二:品账单,体味作者情。

妈妈的账单,语言浅显,意思明白,文字虽无难懂之处,但蕴含深刻意义。

(完整版)教学中的遗憾

(完整版)教学中的遗憾

教学中的遗憾——我的师德师风反思记录李明法师德的魅力是无穷的,师风的影响是久远的,正如杜甫诗中所形容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在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道路时,常常想起那些给我以人生启发,以自己的思想言行影响了我人生道路的可亲可敬的老师们,虽然他们现在年已花甲,但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还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回想自己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慰,也有遗憾,有值得骄傲的成绩,也有令人惭愧的失误。

那些成功骄傲不足挂齿,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阳光、令人骄傲的职业,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我们尽到了职责。

但是,那些不足之处,却常常萦绕在我的心里,令我作为一位老师的良心感到不安。

记得1990年12月3日我刚到原埠里农业中学工作的时候,初一班里有一位很漂亮的小姑娘叫孟真。

小孟话不多,但是特别喜欢笑,班里很多男孩子有事没事总喜欢围在她身边。

有好几次,我发现她上课也被逗得发笑,心里觉得十分恼火,只是强忍着没有发作。

有一天,我终于忍无可忍,当众狠狠地批评了她。

当时说了些什么,现在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小孟再也没有那么笑过了,她在我的面前再也没有展露过那种动人的笑颜,有时明明在笑,看到我后却怯怯地收了起来,总是躲着我,和我保持着距离。

农村的孩子,因为大多缺少父母在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老师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我不理性的行为却使这个女孩对我豁然关闭了心扉,压抑了本可以更开朗的个性,黯淡了也许可以更烂漫的青春时光。

尽管当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批评给这个敏感的女孩造成了心灵的伤害,心里觉得十分内疚,但年轻而任性的我还是没有向她道歉,只是常常远远的望着她,希望她能淡忘我的批评,再次展露笑容。

后来初三我又教到了她,她多了份少女的矜持和稳重,似乎也忘了这件事,常常用礼貌的微笑和我打招呼。

去年,我在合肥偶然遇见了她,她工作了,在超市当一个领班。

我终于有了机会跟她道歉,说出了多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的往事。

让遗憾成就精彩

让遗憾成就精彩

让遗憾成就精彩------《穷人》教学反思丁娟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

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去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上完这课,体会如下:1、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紧张心情的调节,让学生交流给有关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外貌、语言、动作、品质……)2、在检查词语的认读时,学生能理解词语,说类似的词语(ABAC、ABAB式),描写水的词语,由一个迁出好多个(种)词语3、在学习中学生能抓住环境、心理描写等进行细读,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学习方法明确,学生能朗读后交流,交流完相互补充。

4、学生能抓住重点词“温暖、舒适”,进行体会,室内与室外进行对比,体会写法。

除此之外对两次“沉默”,学生理解的也很到位。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不少学生的交流意犹未尽只好作罢,。

2、结尾的续写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写,不过同学们的续写大多都充满了想象,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写得比较精彩!3、指导朗读不到位。

虽然引导学生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较为成功,学生也说得比较好,但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沉下心来,走进桑娜心里去,只是点了几个学匆匆走了过场。

4、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结束之际没有及时跟进,这是整节课最大的败笔。

作为一节高段语文课,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习得方法再迁移运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我竟然忘记了!没有遗憾的人生不能称其为人生,没有缺憾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

教学中的遗憾—黑石礁小学国培系列活动之微课交流

教学中的遗憾—黑石礁小学国培系列活动之微课交流

教学中的遗憾—黑石礁小学国培系列活动之微课交流
本学期,在沙河口区进修学校的引领下,黑石礁小学有幸参与到了网上国培远程培训
活动,老师们通过登录平台、选取课程、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作业、发起话题、互动留言等形式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听专家报告,与同行对话,更新教育理念。

12月16日,为了更好地交流国培学习所得,黑石礁小学以教学中的遗憾为主题举行
了国培系列活动之微课交流活动,与全校教师分享学习成果。

活动中,老师们以微课的形式交流了平日教学中遗憾,小到批注符号,大到数学思想;有英语句型,亦有写作技巧……再现了课堂上的点滴遗憾,分享了教师的深刻反思,凝结了教学中的智慧。

最后,刘校长做了总结性发言,通过国培老师们在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长
足进步,对交流中每位教师的教学教法、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尾声
阶段的培训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意犹未尽,纷纷聚在一起,对其他老师的微课制作方法又进行了
深入交流,所谓学无止境,虽然本期国培即将结束,但我校的教师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

遗憾 顿悟 收获-反思从教学遗憾开始

遗憾 顿悟 收获-反思从教学遗憾开始

遗憾 顿悟 收获——反思从教学遗憾开始温州中学 邱春利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我本着“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利用定义求椭圆的方程)设计教案”的思想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圆25)1(:22=++y x C ,内有一点)0,1(A ,Q 为圆周上任一点,AQ 的垂直平分线与QC 的连线的交点为M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先是师生一起把已知条件在几何画板里画了出来,然后拖动点Q 在圆上运动且跟踪点M 的轨迹如图【1】,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并确信是一个椭圆,再让学生去解释找出原因即本质。

学生得出:25=>=+AC MC MA ,因而得出轨迹是一个椭圆,再根据定义很容易得出轨迹方程为142142522=+y x 。

接下来我因势利导提问:椭圆的画法是否只有一种?此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进入了回顾及思考。

学生提出:1、教材(整合本)P108的椭圆;2、教材(整合本)P111的例3;3、P113的数学实验;4、就这个例题。

接下来我马上就问学生像刚才这个题目中首先知道轨迹是椭圆是非常关键的,那么这道题目中如果改变一下条件:如点A 在圆C 外会怎样呢?这个时候我让几何画板“说话”了如图【2】,为了保证与QC 所在的直线有交点,延长QC 交圆C 于另一个交点B ,可是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原因是大家不单单发现不再是一个椭圆,而且是几乎全部学生很快的就说出了未教过的知识双曲线,但我那时候就以为按原先设计的上下来应该是万无一失的,并且认为只有讲好了椭圆及其性质才能讲双曲线是比较合理的,就没有把抓住这个机会继续让几何画板“说”下去然后找出是轨迹变化的本质继而就可以带出双曲线的定义;而是硬把学生“牵”回来讲下一道去,学生的思想冲突发生但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思维的火花发生但嘎然而止。

上完课后我很不舒服,总希望那刻马上回去再继续上下去。

学生的反应也是很快,课后马上有同学拿着用图形计算器画好的图形过来问:轨迹是双曲线的原因是不是MC MA 为定值?课后我思考,既然把这道题拿出来了,那么上面的那些问题也都是必要的,就是后面应该大胆的舍弃原先的设计,让学生们自己从问题提出有怀疑到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只用给他们时间与机会,加上信息技术的支持,还是比较容易直观的发现、说明问题的本质的。

教育教学实践的叙事研究(3篇)

教育教学实践的叙事研究(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文以某中学教师王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叙事研究,分析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王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任教于某中学的初中语文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王老师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老师开始尝试运用叙事研究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三、案例描述1. 教学情境:某次课堂上,王老师要讲解一篇课文,但发现学生们的兴趣不高,课堂纪律也较为混乱。

2. 教学反思:课后,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课堂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控制课堂纪律。

(3)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王老师调整了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课堂管理问题,王老师加强了课堂纪律教育,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纪律。

(3)针对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王老师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1. 案例分析:王老师通过叙事研究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改进措施使王老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2. 启示:(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反思周记教学遗憾之处

幼儿教育反思周记教学遗憾之处

幼儿教育反思周记教学遗憾之处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反思周记怎么写得意之处和遗憾之处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发展。

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虽然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经过短暂的教育实习。

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

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脱节。

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最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而且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关于教师反思周记2023字遗憾之处

关于教师反思周记2023字遗憾之处

关于教师反思周记2023字遗憾之处第1篇: 教师反思周记2023字遗憾之处数学周记怎么写写什么当我向学生布置这项作业时,学生一脸茫然,觉得不可思议。

也难怪,写文章是语文老师的事,哪有数学老师布置的慢慢来吧!于是我对学生说,不难,给你们个模式,套着写就可以了。

1.这星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2.我学得比较好的有哪些内容3.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4.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数学周记交上来了,学生都按照格式写了,如:这星期学了简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和例2。

我学得比较好的是对这两类应用题我能自己分析题里的相等关系。

但有的时候我两类应用题会混淆。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有:做作业整洁,正确率高。

下星期我要争取多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虽然学生的数学周记写得很简单,但学生毕竟对自己一周数学学习情况做了回顾与反思。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周记就这样成了学生每周必做的一项作业。

坚持了几个星期,学生写数学周记逐渐成了习惯。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需要对学生撰写的数学周记的内容再次进行引导,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

这时,一篇数学周记的结束语引起了我的注意:陆老师,每周的数学周记差不多都是这么写的,简直千篇一律。

说实在话,我觉得可以把周记分成三大类:一是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二是难题错题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学习表现;还可以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

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当即批语: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老师采纳你的建议。

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周记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撰写数学周记,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学到的知识。

这一周主要学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与以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我学得怎么样2.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

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展现你的思维过程。

你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哪种方法解决是最好的3.错题追因分析。

在遗憾中成长──《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在遗憾中成长──《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在遗憾中成长──《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教学是一门失败的艺术,因为留下遗憾,才有了改进的动力,才使教学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童年的发觉》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觉,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授课前,我清晰地明白: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觉的本身,而应放在发觉的过程上。

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赶忙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确实是“胎儿到底是如何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因此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那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

”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

“什么缘故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什么缘故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行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静……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小孩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依旧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

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因此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动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小孩们的学习爱好和强烈的表现力。

我连续讲课,然而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明显,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中意,而且败兴至极。

我明白我的课前预备乃至教学设计都显现了漏洞。

这应该是课前预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计策,或许能够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能够提早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中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能够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教学反思:遗憾中的思考

教学反思:遗憾中的思考

遗憾中的思考——回顾《加减混合运算》运算方法教学的得与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需要承载的内容有很多,除了学科知识外,还有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人处事的行为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

可是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短时间的学习总量也是有限的。

因而在一堂课结束后,或多或少的总会有那么一点遗憾,而这些遗憾就是我们成长的起点、努力的方向。

《加减混合运算》一课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遗憾的平台,它在展现我教学的同时,也将指引着我不断前进。

在设计之初,本着“一课一得”的理念,我在这节课的设计时,主要让孩子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

在此过程中,进行绿色环保教育的渗透,以及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可以说,整堂课基本上都按照课前的设想展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然我感叹。

在尝试列竖式计算67-25+28时,他们列出了如下的两种方法:在发现孩子们这两种计算的方法时,我第一时间让孩子将它们在黑板进行板书,然后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其实在出现这种现象的第一时间,我就已经在思考了:如何处理这一现象?最终我的想法是:出于对孩子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保护,只要孩子说的有道理就行。

于是就有了课堂上的一幕。

我也知道第一种方法是不科学的,所以在之后的时间里我做了两手准备:1、比较两种算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让孩子在比较说理的过程中明白:第二种方法好,准确率比较高,容易思考;2、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一再的引导孩子用不容易错的方法进行计算(第二种方法),从而加深孩子们对第二种计算方法的认知。

从而,让孩子掌握规范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都会算了,可是坐下来静静地想想,如果当时在比较的时候再彻底些,孩子们会对第二种算法理解的更加深刻,也会在自己的思维意识中摒弃第一种算法;如果在孩子们刚出现这两种算法时,再次组织孩子,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算式,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率,从而引导孩子们感受第二种算法的好处,这样是否会更好……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这么去做。

教学反思周记得意与遗憾之处6篇

教学反思周记得意与遗憾之处6篇

教学反思周记得意与遗憾之处6篇【热门资讯】《遗憾》是许美静演唱的歌曲,发行于1995年12月1日,收录于《遗憾》专辑中。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反思周记得意与遗憾之处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反思周记得意与遗憾之处1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来到市保,每一天和这群孩子们生活在一齐已经半年多了。

这半年多来,从对他们不熟悉,对工作中的每个细节的陌生,对保育院的常规的不了解。

到此刻,一点一点的进入状态,这其中和领导的关心,班主任林教师的帮忙,保育院周教师的配合,以及家长们的宽容、理解是分不开的。

回顾这半年多来的生活,能够说一向生活在压力和努力之中。

徐教师的优秀从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大压力。

对于我这个转岗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本来,我想利用我在小学的工作经验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做点创新。

可是,实际操作起来我才发现,自我想的太简单了,毕竟年龄及各方面的发展需要、目标及方法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简单的结合根本起不了作用,反倒适得其反。

慢慢地,孩子们的常规、习惯开始发生变化了,有些孩子被一些好动的孩子带着变化着。

看着眼里,其实急在心上,我觉得是我没有及时的.巩固他们的行为习惯,才造成他们的变化。

应对家长们的信任的目光,我心里很虚。

几次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我的工作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不够细致,细节问题总是研究的不够全面。

这个幼儿园的工作中是很大的问题。

经过和林教师、周教师的讨论,也跟徐教师沟通的几次,加上从家长口中了解到的孩子的情景。

我开始静下心来研究细节的问题了。

我觉得,幼儿园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细节,大多比较琐碎的事情,小朋友随时会制造很多状况,如果不研究全面一点的话,到时就会措手不及。

之后,我也着重在这方面下功夫,从平时的日常工作,到后面的家长开放日及孩子的才艺展示,我都尽量研究到细枝末节的事情,学期末的汇报活动和本学期的“3·8”节半日活动,我们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也让我的挫败感有了点点小恢复。

2023年美丽的遗憾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心得

2023年美丽的遗憾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心得

漂亮的遗憾一教学(漂亮的小兴安岭)心得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我想学生肯定很喜欢。

第二课时我安排完成教学四个季节的漂亮景色,因为没有多媒体课件,也没有图片,所以我依据以往的教法,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以赏析优美句子为主,打算从“如果你有时机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这个问题来引出各段的教学。

可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选择春季的三个,夏天去的五个,剩下的秋冬季节各半。

这是我意想不到的,如果按照原来的设计,说到某个季节时,不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他们会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等到学自己选择的季节时再集中注意,难道春夏两季就只针对这三、五个人讲吗?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意思说:“春天,我们这儿比小兴安岭漂亮多了,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我也觉得没什么可看的,我们就放弃在春天去旅游,好吗?〃这一激将果然奏效,想去的同学不乐意了:“不!我喜欢春天去,因为那里有我们这里没有的景色!〃“哦?是吗?〃这个反问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是的,山上的积雪融化,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这是多美的景色啊!〃“这使我想到了冰雪消融这个词,武汉很少下雪的,很难见到这样的景色!〃“那里还有漂亮的小鹿,我只在电视上见过,如果我去了小兴安岭,我就可以亲眼看到小鹿了。

〃这时,举手的同学已经很多了,我说:“如果这时你看见了小鹿,它正在干什么呢?〃同学们找到书上的句子,说出小鹿在散步、喝水,在侧着脑袋观赏自己的倒影。

“小鹿侧着脑袋观赏自己的倒影时,它会怎样想?〃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有的说:“小鹿喜滋滋地看着自己漂亮的倒影,想:,我的双角多美啊,像海底漂亮的珊瑚。

有的说:“过了一个冬天,我的身材越来越苗条了。

〃“小鹿低头一看,喜出望外:,啊!我比去年又长高了,我又变美了!〃“那么,你们想在春天去小兴安岭吗?想去的同学站起来又感情地朗读这一节!〃结果,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

很快,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想说,还想读,我也余兴未了,因为只完成了春夏两节的学习,我多想把那节课延长延长,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秋天和冬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Harvest in regret: a case of teaching reflection on Narration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灵溪一中饶大思市里校本教研研讨会要在学校召开,接学校通知要我上一节公开课,为校本教研做载体。

领导说这是一节重要的公开课,有不少专家来听课,要把一中的风采展示出来。

毕业两年了,上过几节公开课,大家评价还好,但上如此规格的公开课,还是有点紧张,而更多的是期待。

我希望找一篇能突出“对文本多元理解”的文章来上,因为现时公开课比较看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表现,注重课堂的“热闹”氛围,而“文本多元理解”的课型恰能达成这一要求。

翻了课文,发现后面的文章并不适合这以主题。

我处于迷茫中,组里几位老师说不要先设定这一主题,要我管自己找好文章备好课,大家再根据文章来确定主题。

思索再三,我选定了《土地的誓言》,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我想我可以利用文本来激发学生情感,走进文本。

现在回想,当时组里老师的建议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信心,如果没有他们的建议,我可能还在为选择一篇适合“多元化”理解的文章而苦苦找寻。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几近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

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时代深刻的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我把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是从课前的几分钟开始的,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松花江上》。

最初的设计,是准备用这首歌导入的,但是发现这首歌比较长,文本的学习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如果再放音乐,时间不够,因此就利用课前的时间反复播放,发现,大多的学生都被那悲凉的音乐感染了,我也被感染了。

课就从这里开始了。

结合了《松花江上》,问学生:“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好些学生喊来起来:“我知道,是《松花江上》。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感到很是欣慰,学生能知道歌名,就说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过认真的预习,如果这篇文章没有进行预习的话,是比较难处理,但我也不好叫学生怎样怎样预习。

我很是兴奋的追问,知道这首歌中所表达的时代背景吗?更多的学生回答,“九·一八事件。

”为了激励学生,我马上进行表扬,“同学们的知识真是渊博”,现在想起来,这句鼓励性的语言有些不妥,“九·一八”这样一个国耻日,作为中学生应该知道得很清楚,怎么好用“渊博”一词来表扬哪?然后我用了一段话导入到“九·一八”事件中,同时播放了自己制作的配有凄凉音乐的九·一八事件图片。

在悲哀的音乐声中,所有的学生的目光都被那凄惨的画面所吸引,那纯洁的眼光中透出悲愤。

学生生活已经远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如果不创设一种情镜,对文本的理解将浮于表层,通过这画面、音乐,调动学生恨之情,把他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

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这篇文章本来并没有课文的录音。

本文又需要朗读的渲染了,但我自己朗读不行,我的朗读难激起学生的共鸣,我特地请一位北京的女网友来朗读,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她读的真得很好,情感饱满,投入,听者无不动情但如果让一位男性来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此时,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

我没有打破这沉寂,因为这是一个情感酝酿的阶段,30秒左右,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

”刷的,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举起了手,我欣喜于这种场面,因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我意识到我这节课一定能成功。

第一位学生回答:“我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

此后,有答“热爱之情”,有答“悲愤之情”,有答“仇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这小小的肯定能激励学生,因为我看到他们坐下时那愉悦的目光。

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后文的继续将顺利很多。

于是就在黑板上写下了“爱与恨”两个大字。

在研读课文之前,我准备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试教的时候,并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而是直接让学生接触文本,教后发现,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比较难深入文本的赏析。

我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不可忽略,如果教师放弃了这一角色,容易走极端。

我从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入:“这类的文章应该怎么学习?一个字“读”,读出作者蕴含于文章的情感,读中品味关键句段。

”我便选择了第一段中的三句话,进行朗读评析指导,因为文章前三句蕴涵着作者那种对土地的复杂的情感,,适合进行朗读指导。

我让学生齐读后,追问:“读的怎么样?”大多的学生认为读不好。

一位学生回答,因为没有读出作者的那种情感,一生补充:“应该读出对土地的那种热爱之情。

”生说:“没有读出重音,”我问:“哪些地方需要读重音,”生答:炽痛,无时无刻等。

我马上请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

我问:“读得如何,”学生答道,重音突出了,接着齐读,突出重音。

一位女生指出:在这里还要读出那种召唤的感觉,母亲对儿子的召唤。

我请这位学生读,读了后,一位男生评,说她读的不够深情,我就让他读,果然有所改进。

一生再指出,文中“泛滥“一词要读出泛滥的感觉。

我追问:“泛滥”是什么意思?此生说:泛滥成灾,这也是作者情感四溢出的时候,语调要高昂。

我根据这位学生的理解让全班再读,大有长进。

我深有感慨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常常缺乏对学生的信任,以为什么都需要我们的“到位”指导,以后上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

我再让学生听这一小段的课文录音,听读后再让学生读,如此反复的读,评,读,学生在读中体味,感受。

完成了上面的环节,开始了文章的赏析。

我让学生读刚才听读录音所划出的感触深刻句子,发出指令:以四人小组为单元,深情朗读句段听读过程中所划出的句段,然后交流自己感悟,他人评价、修正。

指令发出后,发现学生并没有我所希望的那样“书声朗朗”,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深情的朗读,这颇让我失望,于是提醒要发出声音,有感情的朗读,情况稍微好转。

但是在四人小组中还是由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活动的有效性难以保证,我突然想起市教研院麻所长转述他人颇有另类的一句话:小组学习,其实是学生学习之余的休息。

我没时间去想更细的,但我感觉到小组学习的功能,形式和操作方面有许多法国难免需要重新界定。

几分钟后沉寂下来全班交流朗读的体验和感悟。

我要求求学生先读自己所划的片断,再进行品味。

第一位学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描写故乡景物的段落。

”我马上进行纠正,要先读出感情,再进行品味。

生比较平淡的读了这一段,我再问,自我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答:读得不好。

师:哪里不好。

生:没什么感情。

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另一生插话:对故乡的激情的赞美,深情的怀念,特别是排比句更要读出哪种冲动的感受。

此生再读效果还不很好,基于时间的考虑,我没有让学生再读,马上让全班评析,生答,这里作者用了大量的优美词语写了故乡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东北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

此时,把准备好的东北美丽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播放,再次创设一个情镜。

我马上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你的美丽的故乡遭受日寇蹂躏时,你会怎样?学生在我“预设”的情镜中,再次体会作者那种爱恨情感。

第二位学生,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

现在回想这种的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当学生调起做好的状态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肯定已经饱含情感,老师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喜欢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请她朗读,她读了,我马上追问,觉得自己读得如何。

这位女生迟疑了一会,喃喃的说道,还可以。

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于我的这种发问,当这位女生很有勇气的肯定自己时,而我却没有及时的激励,我想当时她肯定很失望。

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很多学生读了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语句,并说处了自己的看法。

但很多的语句都仅仅让学生读一下,谈一下感受,然后我相机点拨一下。

在评读过程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有问题,我当时很感激于这位学生,因为他的出现,使课由“评析”转向“置疑”,让我的教学设计得以完整的进行。

我担心学生在评读语句上逗留的时间长,而导致课上得不完整。

现在回想,因为当时过分追求过程完整,有几处能激起火花的地方,都没有及时把握。

如果再让我重来一遍,我宁可上一节不完整的课,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深入评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一分独特的情感体验。

刚才让我感激的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两个问题,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惊人表现,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让其他的学生帮助解答,我看到平时表现很差的学生“黄××”举手了,我马上点了他。

他说:作者的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连树都呻吟了,那么人的就更加痛苦了。

他的回答让我很是吃惊,也很感慨。

我脑中冒出了一句话:差生是老师制造出来的。

平常哪些差生,我们给予关注的目光可能还不够,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尝到小小的成功的愉悦和自信,而这又会转化为新的学习的动力,老师需要给他们创设机会。

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文章中人称为什么既有“她,又有你”。

这位学生的问题这又正中我意,所以我又迫不及待的抛出准备好的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她,而不是它?学生对两个问题的答案很令我满意,但我后悔自己太快的追问。

我可以让学生解决前一个问题,让后再让学生去发现人称中的问题,再追问,这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深入。

又有一位学生说:“为什么标题用土地的誓言而不是我热爱这土地”。

这时,我感觉到了快下课了,还有一个小结没完成,我只好匆匆的让学生比较性的朗读一下,发现一下朗读过程中的不同点,可惜,我未能地抓住这个契机,这问题是对作者和文本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

应该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展示他们的认识成果。

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被调动起来了,但调动起来后怎么办,怎么来呈现学生贡献出来的、建构起来的知识?教师如何参与进来?当我小结完之后,铃声如约的响起了,时间掐的很准,但我有点后悔于掐的如此之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