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三年级上册《蚂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上册《蚂蚁》教学设计及反思三班级上册《蚂蚁》教学设计及反思《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
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蚂蚁来说,同学或许观看的兴趣不浓;对三班级的同学来说,要清晰的观看蚂蚁的外表特征也有肯定的难度。
蚂蚁的身体小,处处乱爬是同学难以观看的主要缘由。
教学内容就是随着同学观看蚂蚁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而绽开,同学带着"蚂蚁的身体究竟是怎样的'这一观看任务,在不改进观看方法,解决观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达到观看的目的。
设计理念让同学对习以为常的小蚂蚁产生深厚的观看兴趣,带着"小蚂蚁的身体究竟是怎样的'的观看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的观看中,不改进观看方法,获得对小蚂蚁的丰富的直接熟悉,实现学习、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让同学了解出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同学对蚂蚁的观看,尝试让同学解决观看蚂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
3、引导和鼓舞同学在课外进行一些观看讨论小动物的活动,培育同学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观看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教学难点:观看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具: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看盒、小木块、小塑料泡沫块、纸条、画笔、毛笔、水槽、烧杯、小红纸等。
教学过程实录一、揭示课题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获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师:你们是怎么去捕获的?生:我用饼干来引诱。
生:用糖块来引诱。
师:看来同学捕获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获了很多小蚂蚁。
现在老师请你用笔画一只小蚂蚁,你行吗?生:行。
师:好,我们画得最快的五位同学把画得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现。
(同学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师:我们捕获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老师这一问,引起了同学的留意,我们捕获来小蚂蚁究竟是怎样的?促使同学从内心动身迫不及待想去观看)师:那么我们看看捕获来的小蚂蚁?同学观看小蚂蚁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瑞文教育文库
《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成为会员免券下载立即下载1下载券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需要1下载券立即下载成为会员,免券下载《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一:蚂蚁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师生一起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蚯蚓后的又一次观察活动。
本着‘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注重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
本课教学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在互动中生成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蚂蚁》是义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的教学是指导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然后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时,老师在教学中渗透“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保护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的教育。
3、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外界总是充满好奇,对很多的东西都感兴趣,但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十分有限。
他们的观察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指导、帮助。
学生在前面观察植物的时候已经被一些动物所吸引,植物单元的学习也为动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观察学习蜗牛,蚯蚓时也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
4、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6只脚。
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5、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6、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7、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蚂蚁》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蚂蚁》观课报告背景介绍本次观课是在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学生们正在研究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蚂蚁》这一单元。
本节课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展示这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观课过程- 课堂开始,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蚂蚁。
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然后,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蚂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性和社会组织。
- 接着,老师展示了一本有关蚂蚁的绘本,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阅读,并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 在阅读绘本过程中,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蚂蚁要互相帮助?蚂蚁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等等。
- 随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模拟蚂蚁的生活场景,互相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强调蚂蚁的勤劳与团结精神,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体会。
教学特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 设计了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并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们对蚂蚁的生活和社会组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到了勤劳和团结的精神。
改进建议- 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蚂蚁的生活,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蚂蚁的认识。
- 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蚂蚁的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研究广度。
结论通过这次观课,我认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非常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和推广。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了解蚂蚁的分类和基本结构;3、能够描述蚂蚁的社会组织和分工合作;4、了解蚂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帮助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蚂蚁的分类和基本结构;2、能够描述蚂蚁的社会组织和分工合作;3、了解蚂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帮助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引入:本课以蚂蚁为主题,蚂蚁生活的奇妙和对于人们的帮助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片,这是什么动物呢?(学生看图片回答)对,这就是蚂蚁,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蚂蚁的奇妙生活吧!2、学习:(1)了解蚂蚁的分类和基本结构: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蚂蚁科的昆虫。
蚂蚁有三个体节,分别是头部、胸部和腹部。
观察图谱,蚂蚁头部有两只长长的触角,成细长锥形状,能帮助蚂蚁感受空气中各种分子和其他物质;在胸部有六条腿,脚上有吸盘和毛,能够牢牢地附着在各种表面上。
(2)能够描述蚂蚁的社会组织和分工合作:蚂蚁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昆虫,它们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生活。
在一个蚂蚁的群体中,蚂蚁们分工非常明确,有的蚂蚁负责寻食,有的蚂蚁负责建设巢穴,还有的蚂蚁负责照管幼虫,王后则是整个群体的核心。
蚂蚁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的社会组织十分相似,它们的分工合作也是十分有序的,而且每一只蚂蚁都要为整个群体服务。
(3)了解蚂蚁对于人类的帮助和影响:蚂蚁是很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对于土壤保持、水循环、垃圾清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蚂蚁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些“牧人蚂蚁”,这些蚂蚁负责照看和饲养其他昆虫,如蚜虫和蚂蚁蚜,这些昆虫一般来说是害虫,但它们给蚂蚁带来了丰厚的食物资源,同时对于农作物的保护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介绍了蚂蚁的基础知识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蚂蚁的机会,同时也是让学生从生态学入手,从其他的角度来认识蚂蚁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用图谱的方式来让学生们了解了蚂蚁的整体结构和群体组成。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5篇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蚂蚁》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蚂蚁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德育目标: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昆虫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准备:蚂蚁、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等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课前捉来的蚂蚁。
2、谈话: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窝?你用什么方法捉的?你捉了几种蚂蚁?在你捉蚂蚁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3、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
学习新课:(学生自主探究)1、指导学生观察蚂蚁身体外形的特征。
(1)讲述:我们先来观察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
在观察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2)学生分组观察并写好观察记录。
(3)汇报观察结果。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①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②蚂蚁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③蚂蚁的胸部是什么样的?胸部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④蚂蚁的腹部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蚂蚁比较熟悉,所以观察蚂蚁的样子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就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提问的时候就让那么后进生来回答)(4)小结:蚂蚁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比较小,长有一对眼睛和一对触角,头下有口,口里有一对大“牙”胸部比较细,长着三对足,腹部是卵形的,可以明显地看到是分节的。
(5)学生将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2、研究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
(1)讲述:如果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蚂蚁放在一起,你认为它们会怎样呢?(指名回答)(2)学生分组合作。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一、课程背景这节课是大班的科学课程,主要内容为蚂蚁。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态、习性、种类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目标•了解蚂蚁的生态、习性、种类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观察、记录、探究蚂蚁;•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知识点梳理3.1.1 蚂蚁的习性•蚂蚁的生长发育过程•蚂蚁的种类和形态特征•蚂蚁护巢、寻食等习性•蚂蚁与人类的关系3.1.2 蚂蚁的生态•蚂蚁的生境与分布•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蚂蚁对人类的影响3.2 教学环节设计3.2.1 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游戏来让他们了解蚂蚁的一些基础知识。
游戏:翻转游戏•准备一些图片或卡片,上面画有几个蚂蚁,让学生在30秒内记录下蚂蚁的数量;•然后翻开卡片,看看学生记录的是否准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蚂蚁是红色的?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3.2.2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蚂蚁的生活和习性。
实验:观察蚂蚁的生长过程•给每个学生一张成长记录卡;•学生观察容器内的蚂蚁,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类型的蚂蚁,记录蚂蚁在容器内的活动;•每次发现有新的蚂蚁群,可以让学生记录到自己的成长记录卡上,并在班级中共享。
实验:探究蚂蚁的寻食方式•给每组学生一块面包,一只蚂蚁;•要求学生记录蚂蚁在面包上移动的路线;•学生总结蚂蚁寻食的方式和原理。
3.2.3 活动环节通过游戏体验来了解蚂蚁的劳作。
活动:聚力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搬运物品;•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蚂蚁的劳作和奋斗。
3.3 思考点拓展•思考蚂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理解蚂蚁的生态系统作用;•怎样保护蚂蚁及其栖息地。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引入了游戏、实验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蚂蚁的活动,了解蚂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索蚂蚁的社会行为和交流方式。
3.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蚂蚁的观察和探究结论,并积极参与小组和全班讨论。
教学准备1.书籍、PPT或图片等关于蚂蚁的资料。
2.放大镜、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3.空白纸张、彩铅、水彩笔等绘图工具。
4.纸杯、糖、盐、热水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PPT向学生展示蚂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蚂蚁的探索和猜想。
2.请学生想象自己是蚂蚁,讨论蚂蚁的生活习性和活动特点。
探究蚂蚁社会行为1.让学生组队观察蚂蚁的活动,记录蚂蚁的行为和交流方式。
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
3.学生讨论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结论,形成整个班级的探究和讨论。
制作蚂蚁画册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利用绘图工具制作蚂蚁画册。
2.学生可以在画册中记录蚂蚁的特点、生活习性、社会行为、交流方式等内容。
3.学生彼此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画册,进一步深化对蚂蚁的认识。
实验探究蚂蚁喜好1.学生可以利用纸杯、糖、盐、热水等实验用品,探究蚂蚁的喜好。
2.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蚂蚁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和行为,了解蚂蚁在选择食物和生活环境上的习惯和喜好。
教学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了蚂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探究了蚂蚁的社会行为和交流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
2.本次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绘图等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3.本次教学活动注重小组合作和班级分享,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本次教学活动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如游戏、实验、绘画、讨论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本节课的主题是“蚂蚁”。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蚂蚁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了解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蚂蚁的基本知识,包括蚂蚁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态作用等。
2.能力目标: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发现蚂蚁的生活秘密,观察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蚂蚁的基本知识,探究蚂蚁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实验设备,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和了解蚂蚁的生长过程和习性,并探究生态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内容1. 导入:制作蚂蚁观察器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2. 展开:通过蚂蚁观察器进行观察并记录蚂蚁活动及习性,探究蚂蚁的生长发育和生态作用。
3. 总结: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蚂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制作蚂蚁观察器材料并进行科学实验。
2. 展开(1) 学生观察和描述蚂蚁的外貌和行动。
(2) 学生观察和记录蚂蚁活动和生长过程。
(3) 学生调查和探究蚂蚁的生态作用,如掌握蚂蚁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昆虫数量的影响。
(4) 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组织蚂蚁调查小组,研究蚂蚁的社会性行为。
3. 总结(1) 学生分享科学实验的结果与结论。
(2) 学生探讨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观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对蚂蚁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使学生探究蚂蚁的生态作用,并引导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观念。
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一、小组合作的观察: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
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
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
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蚂蚁》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蚂蚁一课,认为李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的教学特点,科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找蚂蚁、观察蚂蚁、研究蚂蚁,整节课都是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指导下有序的完成的,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动手动脑,既耐心细致又大胆质疑,思维活跃,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实验学科的魅力和优势,对于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身边的动物都有了最为直接的收获和感受。
分组教学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实验分组在学生搭配上注意到了性别、动手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所以整堂课表现出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观察细致,例如学生提出了八种方法就展示小组探究与合作的水平,小组的建设特别是科学课学生很兴奋,课堂秩序很难调控,往往会冲击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并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课前做好小组的分工,突出小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对于顺利的开展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这堂课就显示了李老师在小组建设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
教师在准备课时,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做了充分的预设,设置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
上课开始让学生说找蚂蚁、画蚂蚁、固定观察蚂蚁、用火柴摆蚂蚁这一系列办法及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包括生成的一些问题,都显示了教师较高的教学智慧,调控与驾驭教学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及时对优秀的学习小组和学生进行鼓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完善小组的评价系统,对以后的教学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
科学《蚂蚁》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蚂蚁》说课稿1一、说教材《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以“努力”为主题展开。
《上天的蚂蚁》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
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章短小紧凑,但故事性强,且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教学目标为: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巨人和蚂蚁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蚂蚁”的品质。
2、知道做什么事都要充满自信、坚持不懈的道理。
3、体会对比描写。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描写,体现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在识字、朗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识字方面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识字。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随时进行识字、积累词语、理解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班同学的同时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随文识字法,讲授法,点拨法和勾画法。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勾画圈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中,我们将通过研究蚂蚁的生活性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研究能力。
2. 教学内容2.1 蚂蚁的生活性- 蚂蚁的居住环境和食物来源- 蚂蚁的社会组织结构- 蚂蚁的交流方式2.2 蚂蚁的行为特点- 蚂蚁筑巢的过程和技巧- 蚂蚁的觅食行为- 蚂蚁的合作和分工3. 教学方法3.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蚂蚁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观察一片蚂蚁活动区域,记录蚂蚁的行为,并讨论观察结果。
3.3 集体探究组织学生分享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并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蚂蚁的生活性和行为特点。
3.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蚂蚁的小巢穴或模型,并观察蚂蚁在模型中的行为。
3.5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并讨论如何改进实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与实施,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情境导入:通过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研究。
2.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研究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蚂蚁的巢穴或模型,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生活性和行为特点,并能够观察到蚂蚁在模型中的行为。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教学时间:因为课程时间有限,学生对蚂蚁的生活性和行为特点的了解相对浅显,无法进行更多深入的探究。
2. 学生参与度不一:部分学生对观察蚂蚁的行为和设计制作巢穴的兴趣不高,导致他们在实践环节的参与度较低。
综上所述,针对这些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规划,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案及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的1.1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主要是在三年级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科学教育是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知识,特别是蚂蚁这样的生物,是近距离观察生物、了解生物进化、生态环境等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观念和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目的本单元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互动游戏,能够了解蚂蚁的习性、生态以及了解蚂蚁的进化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对蚂蚁一系列实际观察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蚂蚁》一文,文章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繁殖方式•蚂蚁的进化过程2.2 教学重点本次教学中的重点包括:•学生在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时,要注意蚂蚁的足数、颜色、大小等特征。
•学生在了解蚂蚁的繁殖方式的时候要通过实际观察来体验蚂蚁的交配过程和蚁后为了保护卵和幼虫所做的一系列措施。
•学生在了解蚂蚁的进化过程时要注意理解和体验生命之间的不同选择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步骤与课时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课程,让学生理解学习此课程的背景和目的•第二步:引入蚂蚁,让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和实际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练习形容词的用法•第三步: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态环境,并进行有趣的模拟实验,体验蚂蚁集体行为的奇妙之处•第四步:通过观察蚂蚁的繁殖方式和后代的生命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选择和适应能力•第五步:总结蚂蚁生态学知识,体验探究生命的过程3.2 课时安排本次教学安排共计2节课,每节课45分钟。
•第一节课:导入教学,引入蚂蚁知识,学生互动游戏和实际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练习形容词的用法,时长:45分钟。
•第二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态环境,进行有趣的模拟实验,体验蚂蚁集体行为的奇妙之处,通过观察蚂蚁的繁殖方式和后代的生命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选择和适应能力,总结蚂蚁生态学知识,体验探究生命的过程,时长:45分钟。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1 教学背景此次教学为小班科学教学,教学内容为《蚂蚁》。
小班学生年龄较小,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性认识,注重体验和互动。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体验,初步认识蚂蚁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游戏中相互协作、交流、分享。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1.介绍蚂蚁的基本特征,如头、体、腿的形状,颜色等。
2.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蚂蚁爬行的速度、姿态、轨迹等。
3.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生活习性是什么。
2.2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蚂蚁的形态、姿态、行动轨迹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蚂蚁。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如蚂蚁找家、蚂蚁找食物等,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蚂蚁。
3.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蚂蚁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流程和评价方法3.1 教学流程1.讲解蚂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蚂蚁的体形、外形、颜色等。
2.观察有蚂蚁的地方,让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蚂蚁的行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蚂蚁的运动姿态、速度等。
3.设计游戏环节,如蚂蚁找家、蚂蚁找食物等。
4.讨论蚂蚁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3.2 评价方法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判断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否在不断加深,学生是否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孩子的精神面貌是否开朗等等。
2.通过游戏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对游戏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游戏规则、游戏效果、协作精神等等。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讲解蚂蚁的基本特征的时候,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解,引导学生动手触摸和辨别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特征;其次,在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需要在游戏规则和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更加细致周到,让游戏更有挑战性,同时也更具育人性;最后,在教学反思环节中,需要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于游戏质量的改进意见,促进小组之间交流、分享和合作。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一、课程概述1.1 课程主题本次课程主题为《蚂蚁》。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可以: - 了解蚂蚁的基本生命特征; - 了解蚂蚁的生活方式以及群体的组织特点; - 了解蚂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3 课程时间本次课程的预计时长为40分钟。
1.4 适用人群本课程适用于小班学生,年龄段为4-6岁。
二、课程准备2.1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 具有爱心和良好的亲和力,能够与小班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 具有科学素养,对蚂蚁的生态习性、分类、生命周期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 具有教育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2 教学材料在本次课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 计算机和投影仪; - 讲义、幻灯片、课件; - 黑板和粉笔; - 蚂蚁模型、蚂蚁豆等道具; - 活动室、座椅等环境设备。
2.3 教学环境本课程的教学环境要求: - 教室宽敞明亮; - 教室通风良好; - 座椅、桌子整齐划一; - 板书清晰美观; - 可以悬挂蚂蚁图片和示意图。
三、教学安排3.1 教学步骤本次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以多媒体展示蚂蚁基本的生命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蚂蚁在哪里生活?有多少种蚂蚁?”2.呈现环节:学生观察蚂蚁模型,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实验环节:教师分组安排学生每组用蚂蚁豆模拟蚂蚁的行走路线,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总结环节:教师对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
3.2 课堂讲授在呈现环节和总结环节中,教师需要进行课堂讲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3.3 实验操作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需要进行蚂蚁豆模拟行走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蚂蚁》主题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蚂蚁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并学习了一些如何模拟蚂蚁行走路线的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教案科目:科学年级:大班教案主题:蚂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3. 增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蚂蚁模型。
2. 短视频或音频关于蚂蚁的介绍。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蚂蚁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蚂蚁的认识和感受。
2. 引入:播放短视频或音频,介绍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特征,如蚂蚁是社会性昆虫,组成一个蚁群,分工合作等。
3. 观察实验:分发放大镜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观特征,如头、躯干、腿等部位。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感官器官,如眼睛、触角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观察一些蚂蚁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如蚂蚁的数量、活动轨迹、寻找食物的方式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5. 探索活动:布置探索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或室外找寻蚂蚁的踪迹,观察蚂蚁的行为和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思考蚂蚁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它们是如何找到食物的。
6. 汇报和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和观察成果,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过程和发现。
7. 总结:整理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总结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特征,并强调蚂蚁的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反思:这节科学课以蚂蚁为主题,在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特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探索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自己的观察结果,还能从其他同学的观察结果中学习。
同时,这节课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较为薄弱,因此在总结环节中加入了对蚂蚁的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讨论,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整体而言,这节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教案: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蚂蚁》课题:蚂蚁教学目标:1. 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了解蚂蚁的种类和分工;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种类和分工;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蚂蚁的形象;2. 蚂蚁的模型或实物;3. 板书;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蚂蚁的形象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探究(约15分钟)通过观察蚂蚁的模型或实物,带领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基本知识,并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研究。
3. 讲解(约10分钟)通过板书或使用幻灯片,对蚂蚁的种类和分工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蚂蚁的特点和各自的分工。
4. 实验(约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实验,观察蚂蚁的行为和反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5. 总结(约10分钟)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反思(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总结课堂上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和进行小规模的实验,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在课堂互动和发散思维的引导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
今后可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小组合作的观察:
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
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
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
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因而,这一学习本身就十分注重“过程”展开、“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尽力避免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追求确定实验路径的不当做法。
三、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学生研究蚂蚁的生活开拓了新的途径。
高老师通过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了蚂蚁的日常生活情景,这对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蚂蚁生活的秘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对蚂蚁身体结构的图片呈现,特别是三维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
课堂观察量表
时间__2014年10月16日_ 讲课人_高文光__ 评课人__卢建学_ 课题__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