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薛猛
来源:《硅谷》2015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东风大街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空间机理;指出影响东风大街空间形态的因素;从业态、物态及文态三方面指出东风大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空间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246-02
1 历史街区概况
1.1 区位情况
东风大街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城市主干路,是街区与外部的主要交通纽带,也是该街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东风大街东起春城大街,西至红旗广场,全长4125米,是该街区东西向最长的道路,三块板路面形式。越野路与日新路之间为东风大街的历史风貌特色区,长1522米,两侧分布有特色街坊。整体而言,由于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而街道较宽,达到较为合适的街道比例。
1.2 用地情况
东风大街是街区的主要大街,处于街区综合功能区域内,主要有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汇处及厂区一号门前,东风大街传统风貌街道很好的适应并能够延续城市功能,此外东风大街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了对外的交通功能。东风大街风貌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为主。
2 空间形态
2.1 外部形态
汽车产业街区内的道路骨架采用方格网布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整个空间构架。建筑对在这些道路网划分的地块中逐一进行填充,由于地块的划分趋于均质,一块块重复规律的地块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它成为地块空间各种划分的基本尺度单元,建筑以地块为边界形成簇群,以地块为尺度的参照使整个街区在形态上保持了和谐统一。该街区的道路骨架,把厂区和生活区两大功能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下一级的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
反映出该街区特征鲜明的城市肌理。其路网结构以东风大街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东风大街平行布置。
2.2 内部形态
该街区的街坊采用方格网划分及周边式建筑布置,街区内部的尺度适中,住户到就近街道的距离基本控制在50米步行的范围内。坊间交通主要由“街”来衔接,形成了“坊”内相对安静的人车分流。“街”组织对外交通。“坊”内主要为步行方式。私家车可以沿街就近停靠,也可以从围合建筑间进入“坊”的内部,少量车进出既保证了“坊”的独立,又避免坊内交通的拥挤。
围合的街坊边缘和出挑的屋檐线,构成了街道界面的清晰限定。被地块分隔的街道一般为街坊路及城市支路,宽度适宜,两边分布人行道和绿化。建筑的一层布置有公共服务设施,对城市开放。街区建筑不仅对自身空间环境营造,还为内部庭院空间及街道空间提供了良好界定和积极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若干可容纳多种日常生活的积极空间。
3 空间机理
3.1 历史街区保存下来的城市空间肌理
1)以迎春路区域为空间特征:建筑均沿街坊周边营造,建筑密度较低,建筑高度相近,街道界面完整连续,街坊轮廓鲜明,整个街坊体量感较均称适中。2)以共青团花园区域为空间特征:街坊周边围合,街道界面完整,建筑整齐排列,建筑密度较高,整体呈匀称分布,具有较强的秩序性和韵律感。
3.2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空间肌理
1)以高层住宅和裙房为空间特征:高层建筑位于8、9街区的北侧,街道界面不连续,部分街道退界形成开放空间,围合空间呈不规则状态。2)以多层住宅区为空间特征:单体多以行列式布置,均匀分布,每个街坊尺度感较大,位于6、16街区东侧,街道空间形式呆板单一。
3.3 混合模式的城市空间肌理
一般为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当中,高层建筑与职工宿舍共存的空间形式,尽管两者空间形态完全不同,但又同时分布在一个街坊内部,使得街坊空间显得极其无序,尺度感变化强烈。
4 影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因素
4.1 历史文化因素
当初职工宿舍设计模式是从苏联引进的,采用标准构件和模数原则设计住户单元,通过若干单元的组合变化形成不同的住宅单体,4-5户住宅共用一个楼梯组成一个单元。这样确保每户住宅相对独立,减少干扰;平面布置较为紧凑,管线也尽量集中,为降低造价,采用了较高的建筑密度;单元的不同组合组成长短各异的单体形式。而当时引进的苏联住宅定额确定每人9平方米居住面积,而一汽职工实际居住面积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大概平均每人3.3平方米左右。在这些高标准的职工宿舍建成之后,只好要求原本为一户人设计的房子住进好几家职工,这样就形成了“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4.2 人为因素
因同在一厂工作,街坊内部居住的大部分居民彼此熟悉,形成一个熟悉和谐的大家庭空间,邻里帮助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退休老人帮助照顾邻里孩子,互帮互助成为构成了特有良好的社区风气。房前屋后的建筑空间成为了大家共同交流的公共空间,儿童们在空地上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休闲乘凉,家家户户都做有木制小凳,平时晴天拿出来坐在自家门前用于邻里相互沟通,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这里也成为社区里推动各户互动交流和拉近各家亲密关系的场所。
4.3 制度因素
该街坊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之内的产物,建设项目由国家筹集资金,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按设定的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成后按统一定额分配给厂职工居住。邻里街坊都是熟悉认识的厂职工,自然而融洽地形成若干个有机联系的社区,彼此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在这个虽然简陋而单纯的居住空间里形成了许多的互助互爱和互动空间场所。职工宿舍经过50多年的使用,其居住人群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生活方式与居住制度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生活和厂区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逐渐由之前的集体宿舍转变到现在私有的职工住宅。
5 东风大街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改造后的街区面貌较好的继承了最初的空间形态,保持了“院落—组团—街坊”的空间形式,街坊尺度保持原有适宜尺度。工业文化气息、历史机理文脉、风格建筑单体都成为该街区的生命力特征。而传统特色街区的更新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演变生长的过程,要有规划设计布置的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1)业态方面,新的街区风貌将新的功能赋予到历史建筑上,是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延续传统街区的生命力;多样性的商业模式的打造满足人们不同需求。街区过去是居住用地,现在出现了许多沿街商铺、办公建筑等,有了业态的渐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有安静的街坊生活空间氛围,而另一方面又给街坊院落带来了生气活力。2)物态方面,保持街坊院落整体格局不变,不准随意改建,新建。保持院落空间不变,从而保护当时的居住信息,以及当时的空间格局。继承该片区传统的建筑形式,其多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为主,在体量大小、颜色运用及外墙饰面上尽量保证新建筑与老建筑在街道风貌上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