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合集下载

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

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有所阐释,各有侧重: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

这种布局方式,……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

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摘要 以成都 市锦 里古街 ( 期 ) I 为例 , 里 古街 的项 目背景 入手 , 从锦 介绍 了项 目区位 环境 以及设 计构思 。从街 道类型 、 空间序 列 、 比例 尺 度、 节点景观 4个方面分析 了 里古街 的街 道 空间形态 , 锦 并通过 分析建 筑特征 、 建筑与街 道的组合 方式来解析锦 里 古街 的建筑形 象和 空 间层 次 。归纳 出锦里 古街 空 间形 态设 计特征 , 以期为城 市特 色步行街 的保护和 开发提 供参 考。 关键 词 锦 里古街 ; 空间形 态; 筑形 象; 建 空间层 次 中图分类号 S 8 . ;U 8 .8 113 T 9 4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 1 6 1 (0 2 1 — 6 2 — 4 5 7— 6 1 2 1 ) 1 0 6 2 0
Ab t a t B u yn o srcin b c g o n f ce t il S e t h n d i 。 o a o n i n n n e ine n e  ̄ o ep o sr c ys d i gc n t t a k ru do i ni t e i C e g u C t lc t ne vr me t dd s o c p f h r— t u o An n J r In y i o a g t ic ee it d c d S a a o f r t n o n in il Sr e a n lz df m te p rp c v so e t p ,s mi s q e c ,rt c l e tw r r u e . p t c nomai A ce t ni t t sa ay e o e e t e f t e e p M u n e a os a no i l o f J e w r h s i s r y t e i e a d ln s a e n d . ro e , rh tc rli g d s a a ir rh f h t e ee itr rtd tr u h a ay ig a c i c r h re n d c p o e Mo e v r a c i t a a eu ma ea p t l e ac y o esr t r e p ee o g n z rht t a e aa — n i h t e w n h l n eu l

顺德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演变与核心价值要素分析

顺德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演变与核心价值要素分析

化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历史城镇在时空维度上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体现[1]。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缺乏保护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要素的意识和方法,历史城镇的本体大多已被置换或损毁[2,3]。

运用城市形态学方法,梳理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剖析其空间发展脉络与形态特征,以文化景观层叠分析方法提炼其核心价值要素,为有效构建特色文化遗产价值要素体系提供思路。

1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变迁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现隶属于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与勒流街道、伦教街道相邻。

该街区的沿革如表1所示。

2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文化景观理论认为城镇空间具有层叠的特点,采用层叠方法分析城市景观特征,提取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志物,也可梳理城市文化遗产的特色和核心价值要素[4]。

2.1空间发展布局与扩张2.1.1县治时期——明中后期(1452—1635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立大良堡为顺德县城,按县城规制和军事管理需求开始建设,发展重心位于城墙以内。

以城墙、城门、礼制建筑为框架,基本确定了大良堡的空间格局,这是后续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

大良堡位于六座山峰拱卫的丘陵之上,两座山峰在城内,其余在城外。

大良堡城墙大致呈方形,但西北、东南方向顺应地形有所伸长。

西侧城墙依托凤山山脉而建,南与华盖山相望。

城北、城东、城南三个方向设城门,西向不设城门而改设关帝庙[5]。

以县署为中心,城内街道采用双丁字形结构。

2.1.2商贸发展期——清代(1636—1911年)清代大良堡基本延续了明末的空间格局,但此时军事管理功能减弱,逐渐发展为商业聚集地。

因城内用地已难摘要 大良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顺德县(现顺德区)城所在地,明末作为军事寨堡开始建设,清代逐渐扩展为地方贸易中心。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推行市政改良,顺德县成为率先改革之地。

本研究梳理大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变迁与空间演变,总结其基于自然地形的空间结构和导因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梳理其特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以文化景观层叠分析法提取其县治时期、商贸发展与市政改良三个时期的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要素,为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新思路奠定基础。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作者:齐欢杨祖贵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6年第12期【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对西街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西街的内部空间形态、外部空间形态以及场所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保护和塑造良好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提供实例参考。

【关键词】西街;空间形态;历史街区1、西街概况1.1区位西街位于都江堰灌口镇南桥社区,东临宝瓶口,西临玉垒山,地理位置极好,是一条长约390米,宽4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

1.2历史沿革西街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明清时是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泥、木、雕、改、石、铁俱全,也零星散落着一些供背子歇脚的客栈和饭馆。

解放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西街的手工业和小商业衰退,慢慢的转变为只有居住功能的老街,这时候的西街,基础设施薄弱,房屋为砖木结构,公共设施也严重不足,让西街的整体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

灾后重建后,西街焕然一新,打造为吸引眼球的特色风情酒吧一条街,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都江堰古城区的特色街区。

2、西街空间形态分析2.1外部形态分析2.1.1街道的形制对西街的上半段进行分析,如图(1)左图所示,以建筑为图,开敞空间作底,该区域的图底关系明确,街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富有传统风味,区域的图底关系基本可以反转为右图,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街道曲折,小巷幽深,也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

空间感强烈,引发人行走观赏的兴趣。

建筑和空间得到互换,街道空间围合性较强,开敞空间主要存在于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里,通过界面连接内外空间,反映了西街特有的街巷关系和格局。

街道两侧的高差较大,使对比增强,空间层次更丰富。

街道宽度很窄,同时贯穿多条小巷,以及地形产生的高差,沿江的道路较开阔,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房屋错落形成的空间,使空间变得更有趣味,道路为步行道,以石板,水泥为主要材料,路面基本比较平整,绿化较好。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分析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分析

传统木门头两侧影壁 粉饰白灰
砖门头斜向中西结 合门庭开阔
二、墙面
宽窄巷子作为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 存,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达 给想要了解这里的人,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现历史,由当地文化名人朱成设 计一条百米长景观墙,以 2.5 维的雕塑手法再现了宽窄巷子的前世与今 生。
保护有价值的建筑、构筑物及建筑细部,包括中西结合的西洋建筑、各式门头、 木雕(门饰、窗饰、挂落等)、石刻(柱础、门墩、水缸、拴马桩)等。

Cellur 2015.4.13
二、总平面图
总平鸟瞰图
三、平面规划
四.流线组织
宽窄巷子核心区占地面积 6.6 万平方米,三条直线型街道均为全步行空 间,直线型的街道空间形态简洁明确利于疏散人流,但同时容易产生平 坦无奇、单调乏味之感。
五、城市肌理
第二部分 空间分析
一.点
东广场为宽窄巷子最重要的节点之一,位于长顺上街宽巷子的东端,是进入 历史街区的门户,也是从现代城市喧嚣到传统街巷空间的过渡空间。东广场 南北平均长度约 30 米,东西平均长约 80 米,由于两侧建筑高度与广场南 北宽度之比在 1:1 至 1:2 之间,空间具有围合感
窄巷子宽度在 4-6 米,D/H值小于等于 1,街道空间紧凑富于动感。
井巷子街道较宽,D/H 值介于 1 与 2 之间,街道中部分宽敞地段 设置了室外休闲平台和绿化种植,并摆有大量移动售卖车,因此人 们行走其中并不觉得过于空旷而失去围合感。
四.空间层次
宽窄巷子街区---街道---门厅---院落的空间层次 窄巷子的整体空间格局是以街巷为轴串联各个院落,空间层次明确, 从街到巷,由巷到门厅再由门厅到院落的渐变,实现由动态喧闹到 静态祥和逐次渐变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多尺度空间分析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多尺度空间分析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

个非尺度距离变龋.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变量,随羞观察者在壤审窜视意的不黼.视距的癀近及远.步距离的由小变犬,深度值都将发生变化。

2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区中心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东衡翔西南部.西至安泰河,南接安泰河.东抵八一七路,北邻杨荔鼍i1晨誉.占笺雾衾嘉瞰Oill.。

…Urbans…tructure…andlay…outofT面hre。

…梆州㈣椰m№㈧坊.文儒坊.光禄坊(<竹间续诿>》;七巷帮杨楱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榕城考古略》)。

目前三坊七巷基本保昭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备坊巷均失东嚣走向,共澄赢磊籀自囊自毙簌次布列,彩残鱼骨状的街区.尚商保存较为完好的翳.清古建筑计159座(图1.图2)。

本研究应用空闻句法朦理。

从城市整体.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内部及建筑院落3个空淘尺度研究历史街嚣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提取1919.1948、1984、2004四个时期(福州城市发展熏耍的转折时期}城市、历史街区和建筑院落豹空润形态瀚信怠,禳攥空阁句法琢瑾建立句法轴线地图.借助Axwoman4.0软件.提取计算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和平均深度等数值,建立空间句法集成核图、全局集成茨图,曷部集残度图琴g举均深度值瀚。

在SPSS软件帮助下进行T分数值分析。

根据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平均深度值和丁分数值等数值,分析城市。

街坊和建筑内部3个尺度的空闻结构特征,同时,通过2009年福州市嚣地图和实地现状城市,街坊和建筑内部结构特征的调查.进行叠加分析.使3个尺度的空间结构特征樗以准确描述,为三坊七巷历史街隧的保护更耨和复兴提供有益参考。

图21919-2004四个时期福州城市全局集成梭Fig,2IllustrationofroadconcentrationdegreeofFuzhou,1919—20043空闻句法分析3。

{宏观足度分攒——疆矧城市空淘匀法分析5,1.1幂同时期全局集成核与福州城市结构特征根据朱东风”叫的研究,在整个空间系统构形中,必然鸯一部分轴线的全羼集成薤力处于支配地俊,这部分轴线构成了城市的全局集成核.代表城市中心性缀强区域。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西街为例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西街为例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西街为例作者:齐欢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第23期【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对西街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西街的内部空间形态、外部空间形态以及场所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保护和塑造良好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提供实例参考。

【关键词】西街;空间形态;历史街区1、西街概况1.1区位西街位于都江堰灌口镇南桥社区,东临宝瓶口,西临玉垒山,地理位置极好,是一条长约390米,宽4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

1.2历史沿革西街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明清时是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泥、木、雕、改、石、铁俱全,也零星散落着一些供背子歇脚的客栈和饭馆。

解放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西街的手工业和小商业衰退,慢慢的转变为只有居住功能的老街,这时候的西街,基础设施薄弱,房屋为砖木结构,公共设施也严重不足,让西街的整体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

灾后重建后,西街焕然一新,打造为吸引眼球的特色风情酒吧一条街,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都江堰古城区的特色街区。

2、西街空间形态分析2.1外部形态分析2.1.1街道的形制对西街的上半段进行分析,如图(1)左图所示,以建筑为图,开敞空间作底,该区域的图底关系[2]明确,街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富有传统风味,区域的图底关系基本可以反转为右图,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街道曲折,小巷幽深,也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

空间感强烈,引发人行走观赏的兴趣。

建筑和空间得到互换,街道空间围合性较强,开敞空间主要存在于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里,通过界面连接内外空间,反映了西街特有的街巷关系和格局[3]。

街道两侧的高差较大,使对比增强,空间层次更丰富。

街道宽度很窄,同时贯穿多条小巷,以及地形产生的高差,沿江的道路较开阔,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房屋错落形成的空间,使空间变得更有趣味,道路为步行道,以石板,水泥为主要材料,路面基本比较平整,绿化较好。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摘要:街道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属于城市重要的外部空间。

文中探讨的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都是现代建成以商业以及游憩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特色街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展现了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打造的两个方向,即一个走恢复传统特色风貌路线,一个走追求时尚展现现代智慧路线。

本文将以成都市锦里古街和铁像寺水街为例分析两者的空间形态,从而对比分析总结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在空间形态上的同异,并进一步得出现代特色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演变和继承,再综合城市特色街区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色街区空间形态传统现代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

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

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方城的街巷道路变化,从街巷布局、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等三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试图为今后方城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1沈阳方城概况沈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岁月沧桑的沈阳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统治,最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洗礼,从小小的郡城发展到都城、陪都再到现在的辽宁省会,是辽宁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工业基地。

沈阳方城作为沈阳市老城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由东西南北四条顺城路围成面积为1.8平方千米的近似正方形区域。

是沈阳城的发源地、城市历史的缩影,是沈阳的城市名片。

在这里,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中街等地闻名海内外。

2 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沈阳方城街巷风貌历经多时期的变化,要对方城街巷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就有必要了解方城的历史演变历程。

在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后的近三百年间,沈阳方城曾有二次较大的变化或者说是扩建。

第一次是在1631年清太宗改建都城之际,将城内四门十字街改为八门井字街,城内以通往各门的井字街为主要道路,城内区域分布从“田字格”变成了“九宫格”。

第二次是康熙十九年(1680)增建边墙,将原来方形砖城内的城区,拓展为城方郭圆的内外城。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兴起,方城内住宅小区和商业逐渐形成功能主体,取代了原本的合院式居住院落,传统街巷格局逐渐消失。

沈阳方城的街巷格局生成受到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社会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影响。

其中方城的地理环境影响着街巷尺度,来满足建筑日照采光;传统的规划观念使方城呈现出“井字形”街道、“九宫格”格局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功能布局;受到外来八旗文化的影响,方城的布局同八旗驻防方面相一致;随着社会发展的影响,“形式服从功能”,街巷的形态、尺度、比例等发生适应性改变。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黄浩;张鲲【摘要】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从锦里古街的项目背景入手,介绍了项目区位环境以及设计构思.从街道类型、空间序列、比例尺度、节点景观4个方面分析了锦里古街的街道空间形态,并通过分析建筑特征、建筑与街道的组合方式来解析锦里古街的建筑形象和空间层次.归纳出锦里古街空间形态设计特征,以期为城市特色步行街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By studying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Ancient Jinli Street I in Chengdu Cily, location environment and design concepts of the project were introduced. Spatial conformation of Ancient Jinli Street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et type, spatial sequence, ratio scale and landscape node. Moreover, architectural image and spatial hierarchy of the street were interpreted through analyzing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building and street. Finally, spatial conformation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Jinli Street were summarized tc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urban pedestrian street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1【总页数】4页(P6622-6625)【关键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建筑形象;空间层次【作者】黄浩;张鲲【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TU984.18随着现代城市的多元发展,城市旅游也在全国各地兴起。

黎黄陂路历史街区城市形态研究

黎黄陂路历史街区城市形态研究

黎黄陂路历史街区城市形态研究摘要:本文以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对武汉市黎黄陂路历史街区进行了城市形态的研究。

通过对黎黄陂路的相关背景分析与黎黄陂路城市形态特征的分析,包括肌理、场所、突变分析,得出了位于汉口历史风貌区的黎黄陂路几十年的城市形态特点,总结了对于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启示与对黎黄陂路今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黎黄陂路;肌理;容器;突变一、黎黄陂路的相关背景黎黄陂路街区位于长江以西,汉江以北,作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江岸区租界区中比较典型的传统街道,同时是街道格局保留最为完好的街区之一,其周边有大量的历史性建筑和传统空间环境,承载着汉口作为俄、法等五国租界的沧桑历史。

并且,黎黄陂路与江汉路步行街、汉口江滩等武汉著名游览地毗邻,作为一条较为重要的旅游街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研究其城市形态对其他类似街区有极大参考意义。

黎黄陂路在城市中的定位为街头博物馆(图1),是武汉第一座街头博物馆,于2000年6月挂牌。

其位于汉口近代历史风貌保护区,恰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最热衷和最适合的区位,而街头博物馆本身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独特的文化氛围,对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娱乐业也很有吸引力。

图1 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标识(图片来源:作者)二、黎黄陂路城市形态特征分析1.肌理分析1.1地块肌理通过分析黎黄陂路地块及其周边的肌理(图2),可得出此区域的地块肌理是典型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自发性的肌理类型,非规划后的肌理类型,整体地块大小与方向呈现不规则的方式排布,地块形状类型极其多样,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类形状皆存在,可以代表汉口历史风貌区的一般地块肌理特点。

图2 黎黄陂路片区肌理图(图片来源:作者)1.2道路肌理分析黎黄陂路片区的道路肌理,可以发现,黎黄陂路片区以街道和里分为主要骨架,将街区道路分隔为不规则的网状,其所处的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整体上是沿长江展开的街区形式,其中,大道(沿江大道、中山大道)平行于长江,街道(黎黄陂路、江汉路)垂直于长江,整体街道的走向不同于汉口传统的汉正街依托汉水分布、空间更为自由生长的格局。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

四川建筑
第3 2卷 1期
2 1 .2 020
5 3
【 关键词】 锦里古街; 空间形态; 因素
【 中图分类号 】 T 04 u一 2
城市空 间形态是 指城 市要素在城市 土地 上 的投影 , 它受 着 自然地 貌 、 源 分 布 、 通 情 况 、 济 发 展 等 因素 的影 资 交 经 响 』 。城市空 间形 态 分 为 城市 外 部 空 间 形 态 和 内部 空 间
场所精 神的改变 。
5 锦 里 古街 空 间形态 的可 持续 发展
重建后 的锦里古街保持线 型的街道空 间布局 , 以局部 节
点的放大来组织 串连 。历史 文化 、 民俗 、 筑等 是传统 街 区 建 的生命力所在 , 统街 区 的更新发 展是 动态 的过 程 , 以后 传 为
的 发 展 留有 空 间 。
形态 。
【 文献标识码】 A
立, 锦里古街 的功能 由居住 为主转 变为商业娱乐 为主。 以成 都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 , 同时建 筑功能定位 为商铺 、 吧 、 酒
餐馆等 。
2 2 空 间布 局 .
城市外部空 间形 态是 由人创造的有 目的的外部 环境 ; 城 市 内部空 间形态 包括街 道空 间形 态 、 筑 空 间形 态 、 建 广场 空
与 旧的交融 , 文化 遗存得 以延续 。 使
锦 里 古 街 过 去 是 建 筑 基 础 是 古 旧 民房 , 以居 住 为 主 要 功
能, 现在 以多功 能商业 为主 , 足人们 不 同需 求。业态 的转 满 变给锦 里古街带来了活力 , 使得传统 文化得 以更好 的发扬和 推广。商业是锦里古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
通 条件提高 了锦里古街 的可达 性 J 。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建筑的品质主要来自于其中凝结的劳动量,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数量质量,这种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体会的东西。

古代创作者尽心尽力整体构造出优美的事物。

需要我们去更加详细更加认真的去研究,当今社区形态都会参照古代的建筑格局所以这让对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更为重要。

本文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探究,对古镇建筑空间的构成、含义以及空间形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为下一步保护古镇建筑和改造古镇建筑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昆明官渡古镇;空间形态分析昆明官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历史厚重感,是昆明地区少有的著名历史文化古镇之一。

官渡曾经是誉满滇中的古渡口,唐宋时期古镇已成为滇池东昆岸的集镇,元代设县,到了明清时期,古镇已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乡镇了。

官渡古镇的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古迹虽有一定程度的损毁,但官渡古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得以保存至今。

1 古镇的总体布局官渡区既是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结昆明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区的枢纽,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新老昆明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都仍然坐落在区内,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客运、货运窗。

形成了以城市快捷干道为骨架、以规划片区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官渡古镇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古镇处于滇池之畔,地势平坦,位于昆明的南入口。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官渡古镇在多年的开发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不管是哪个流派都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独特建构方式。

古镇建筑跟西方古典建筑相比,并没有西方建筑体积庞大,期望气势恢宏给人以华丽壮大的感觉,古镇建筑另辟蹊径,低调却不失优雅,以院落的形式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到一起,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的平衡和谐,从实际出发满足了对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又表现出了中国渊远文化的智慧和内涵。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阚逸群,刘锟(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通过对成都锦里古街的现状调研,分析其空间形态及场所精神。

指出影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的因素,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可能性。

【关键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因素【中图分类号】TU-024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要素在城市土地上的投影,它受着自然地貌、资源分布、交通情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1]响。

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形态。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形态等。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属于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历史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久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魅力。

笔者在本文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分析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1 成都锦里古街概况1. 1区位锦里古街处于成都市市区交通发达地段,位于武侯祠东侧,占地面积1. 1 hm2,街道总长350 m,总建筑面积8 000 m2。

古街呈南北走向,北邻锦江沿江景观带,东望彩虹桥。

古街位于武侯祠大街中段,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

古街附近有3个公交车站及20条公交线路,便利的交[2]通条件提高了锦里古街的可达性。

1. 2规划背景锦里古街所属区域属于三国文化区。

三国文化是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侯祠是三国文化的具象载体。

锦里古街作为武侯祠旅游产业的延续,同样承载了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

锦里原本就是西蜀历史上最为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这一区域历来也是成都人举办各种节庆民俗活动的场所。

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成都政府于2003 年确立了锦里古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貌为外表,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创造独特的旅游形态,形成体现成都特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摘要】历史街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该地区人们的非物质“人文遗产”,展现了该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是当前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的意义出发,阐述了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再生的原则与手段。

【关键词】空间形态;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与规划也在不断加快步伐,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度不够,为了建设更和谐,更美丽的城市,很多历史街区成为其“刀下亡魂”,很多存有大量历史信息的城市街区遭到无情的摧残,这不得不令人痛心,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也就提到了日程中来。

1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意义1.1 历史价值众所周知,历史街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如传统的商业区、居民区,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能够让原有古建筑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

1.2 文化价值历史街区还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保留着城市生活的情感记忆,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能够让原有的地域文化得到传承,让风俗习惯继续发展。

1.3 经济价值历史街区的再生与保护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地的规划和使用上,能够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土地资源重新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使其更能体现出价值。

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更能够改善历史街区的环境质量,在保留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前提下,让历史街区更好的发展。

2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的原则2.1 可持续原则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的原则中,可持续原则应贯穿始终,对于历史街道的保护与再生除了要保护以往的、传统的历史风貌之外,还要在其基础上力求创新,不能一味的去复制古代的建筑体系及其结构机理,要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大胆革新不合理的因素,使历史街区能够更好的延续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薛猛
来源:《硅谷》2015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东风大街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空间机理;指出影响东风大街空间形态的因素;从业态、物态及文态三方面指出东风大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空间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246-02
1 历史街区概况
1.1 区位情况
东风大街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城市主干路,是街区与外部的主要交通纽带,也是该街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东风大街东起春城大街,西至红旗广场,全长4125米,是该街区东西向最长的道路,三块板路面形式。

越野路与日新路之间为东风大街的历史风貌特色区,长1522米,两侧分布有特色街坊。

整体而言,由于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而街道较宽,达到较为合适的街道比例。

1.2 用地情况
东风大街是街区的主要大街,处于街区综合功能区域内,主要有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汇处及厂区一号门前,东风大街传统风貌街道很好的适应并能够延续城市功能,此外东风大街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了对外的交通功能。

东风大街风貌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为主。

2 空间形态
2.1 外部形态
汽车产业街区内的道路骨架采用方格网布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整个空间构架。

建筑对在这些道路网划分的地块中逐一进行填充,由于地块的划分趋于均质,一块块重复规律的地块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它成为地块空间各种划分的基本尺度单元,建筑以地块为边界形成簇群,以地块为尺度的参照使整个街区在形态上保持了和谐统一。

该街区的道路骨架,把厂区和生活区两大功能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下一级的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
反映出该街区特征鲜明的城市肌理。

其路网结构以东风大街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东风大街平行布置。

2.2 内部形态
该街区的街坊采用方格网划分及周边式建筑布置,街区内部的尺度适中,住户到就近街道的距离基本控制在50米步行的范围内。

坊间交通主要由“街”来衔接,形成了“坊”内相对安静的人车分流。

“街”组织对外交通。

“坊”内主要为步行方式。

私家车可以沿街就近停靠,也可以从围合建筑间进入“坊”的内部,少量车进出既保证了“坊”的独立,又避免坊内交通的拥挤。

围合的街坊边缘和出挑的屋檐线,构成了街道界面的清晰限定。

被地块分隔的街道一般为街坊路及城市支路,宽度适宜,两边分布人行道和绿化。

建筑的一层布置有公共服务设施,对城市开放。

街区建筑不仅对自身空间环境营造,还为内部庭院空间及街道空间提供了良好界定和积极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若干可容纳多种日常生活的积极空间。

3 空间机理
3.1 历史街区保存下来的城市空间肌理
1)以迎春路区域为空间特征:建筑均沿街坊周边营造,建筑密度较低,建筑高度相近,街道界面完整连续,街坊轮廓鲜明,整个街坊体量感较均称适中。

2)以共青团花园区域为空间特征:街坊周边围合,街道界面完整,建筑整齐排列,建筑密度较高,整体呈匀称分布,具有较强的秩序性和韵律感。

3.2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空间肌理
1)以高层住宅和裙房为空间特征:高层建筑位于8、9街区的北侧,街道界面不连续,部分街道退界形成开放空间,围合空间呈不规则状态。

2)以多层住宅区为空间特征:单体多以行列式布置,均匀分布,每个街坊尺度感较大,位于6、16街区东侧,街道空间形式呆板单一。

3.3 混合模式的城市空间肌理
一般为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当中,高层建筑与职工宿舍共存的空间形式,尽管两者空间形态完全不同,但又同时分布在一个街坊内部,使得街坊空间显得极其无序,尺度感变化强烈。

4 影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因素
4.1 历史文化因素
当初职工宿舍设计模式是从苏联引进的,采用标准构件和模数原则设计住户单元,通过若干单元的组合变化形成不同的住宅单体,4-5户住宅共用一个楼梯组成一个单元。

这样确保每户住宅相对独立,减少干扰;平面布置较为紧凑,管线也尽量集中,为降低造价,采用了较高的建筑密度;单元的不同组合组成长短各异的单体形式。

而当时引进的苏联住宅定额确定每人9平方米居住面积,而一汽职工实际居住面积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大概平均每人3.3平方米左右。

在这些高标准的职工宿舍建成之后,只好要求原本为一户人设计的房子住进好几家职工,这样就形成了“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4.2 人为因素
因同在一厂工作,街坊内部居住的大部分居民彼此熟悉,形成一个熟悉和谐的大家庭空间,邻里帮助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退休老人帮助照顾邻里孩子,互帮互助成为构成了特有良好的社区风气。

房前屋后的建筑空间成为了大家共同交流的公共空间,儿童们在空地上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休闲乘凉,家家户户都做有木制小凳,平时晴天拿出来坐在自家门前用于邻里相互沟通,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

这里也成为社区里推动各户互动交流和拉近各家亲密关系的场所。

4.3 制度因素
该街坊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之内的产物,建设项目由国家筹集资金,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按设定的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成后按统一定额分配给厂职工居住。

邻里街坊都是熟悉认识的厂职工,自然而融洽地形成若干个有机联系的社区,彼此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在这个虽然简陋而单纯的居住空间里形成了许多的互助互爱和互动空间场所。

职工宿舍经过50多年的使用,其居住人群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生活方式与居住制度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生活和厂区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逐渐由之前的集体宿舍转变到现在私有的职工住宅。

5 东风大街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改造后的街区面貌较好的继承了最初的空间形态,保持了“院落—组团—街坊”的空间形式,街坊尺度保持原有适宜尺度。

工业文化气息、历史机理文脉、风格建筑单体都成为该街区的生命力特征。

而传统特色街区的更新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演变生长的过程,要有规划设计布置的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

1)业态方面,新的街区风貌将新的功能赋予到历史建筑上,是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延续传统街区的生命力;多样性的商业模式的打造满足人们不同需求。

街区过去是居住用地,现在出现了许多沿街商铺、办公建筑等,有了业态的渐变。

一方面打破了原有安静的街坊生活空间氛围,而另一方面又给街坊院落带来了生气活力。

2)物态方面,保持街坊院落整体格局不变,不准随意改建,新建。

保持院落空间不变,从而保护当时的居住信息,以及当时的空间格局。

继承该片区传统的建筑形式,其多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为主,在体量大小、颜色运用及外墙饰面上尽量保证新建筑与老建筑在街道风貌上的协调统一。

3)文态方面,多数市民对历史街区保护认知不足,只能认识城市建设中的“新”,不能正确认识城市中已有的“旧”。

应积极运用好这些历史建筑,激活该区域历史街区的独特文化魅力,以文化、旅游、商业、餐饮等功能激活该街区的增长方式,使其较好的融入到城市实际功能当中,作为长春历史文化的城市名片,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一汽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室.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企业发展概况[Z].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1993.
[2]张松.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J].城市规划,200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