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第8、第9两题(10分) • 竹(梁· 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 竹里馆(唐· 王维) •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 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 8.刘孝先的《竹》是怎样利用“竹”这一形象来表情达意 的?(5分) • 9.王维的《竹里馆》又是怎样利用“竹”这一形象来表 情达意的?(5分) •
• 二、艺术手法赏析练习 •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 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 • 三、内容艺术赏析练习 • 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 • • •

• • • • •
【参考答案】 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 “故园情”) 2.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 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3.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 4.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 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 名风俗) 5C,6C 7.暗 8.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 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 乡之苦。 9.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 是毫不经意地吹。 二、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 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 效果。 三、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 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Biblioteka Baidu
• 5、 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 4.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 哪些? •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2分) • 答案: • 4.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 长啸。 5.“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 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 4.赏析颈联 颈联写细望之所见,诗人抓住对云、鸟两个细节的描绘, 表达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5.赏析尾联 (1)手法: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2) 句意: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 小。 • (3)感情: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 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 (4)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 雄!!! • 6.写泰山的诗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 ——司马迁 。 登东山而小 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 7.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古诗词考点
一《登幽州台歌》 1.陈子昂 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2.悠悠 怆然 涕 3.“古人、来者”指能招纳贤士的明 主 4.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 之情。 5.后两句写诗人但见天地广阔、时间 久远,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 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寥、苦闷悲愁。
• • • • • •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鉴赏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 意,偏来相照。 •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 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 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 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 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 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 3.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 •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分) • • 5.关于本诗的“关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玉笛 B.春风 C.折柳 D.此夜
•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 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 静,笛之悠扬。 •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 笛声的艺术魅力。 •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 7.一个 字写出吹笛人吹笛似乎是不经意地吹,却让诗人静听遐思。 (1分) • 8.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分)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 • • • • •
• •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 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 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 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 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 》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 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 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 三、《登飞来峰》 •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韩柳 宋:三苏、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 2.赏析一二句 本句运用夸张,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句 用“千寻”形容塔高,第二句“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在 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 对前途充满信心,为之后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 3.赏析后两句 • (1)“浮云”暗喻奸佞小人,也指困难、挫折等。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 (2)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放眼大局和长 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 • • • • •
• •


二、《望岳》(所有课下注释及诗句释义都要背) 1.(1)首联用设问、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2)颔联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2.全诗无一处“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首联:远望 颔联: 近望 颈联:细望 尾联:望中所愿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1)“钟”,聚集(释词),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在泰山(释 句)。 (2)用夸张和拟人手法(点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大自然 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释手法)。 (3)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效果)。 (1)“割”,分割(释词),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 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释句) (2)用夸张的手法(点手法)写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 晚上(释手法) (3)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效果)
• 四、《游山西村》 •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 2.本诗写出了农村情谊真、风景美、风俗淳。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 的喜爱与赞美。 • 3.首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赏析颔联 • (1)释句意:“疑无路”虚写,“又一村”实写,虚实相生,情景 交融。写诗人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的 惊喜,先抑后扬。 • (2)比喻义: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 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 (3)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 (4)常用义:比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绝处逢生。
• 8.在张诗中,作者托物言志,将竹拟人化,借竹表达持守清高气节、 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愿。(答及手法“托物言志” 或“拟人化”或“借物言情”意1分。效果方面能答出作者“清高气 节、不慕权贵”意即得3分,答出作者“寻觅知音”意得1分。意思对 即可) • 9. 在王诗中,竹形成一种幽深宁静的环境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特立独 行、清高脱俗、醉心自然的形象。(答及手法“烘托”意1分,答及 环境特征1分,能较准确具体地答出主人公形象特征3分。若“主人公 形象”不具体,扣2分。意思对即可。) •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 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 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 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 • • • • • • • • • •
五、《己亥杂诗》 浩荡:广大无边。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形容愁 思无穷无尽。 吟鞭:指诗人马鞭。 吟鞭东指即天涯: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 是人在天涯一般。 1.赏析前两句 (1)释句意: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 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2)明意境: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意境 (3)析情感:表达了诗人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的情感。 2.赏析后两句 (1)释句意: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 养出新的鲜花。 (1)点手法:诗人以落花自喻 (2)析情感: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 忘报国的情怀,表现了诗人要在退出官场后依然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情怀和对 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
• 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 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公元721年(开元 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 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 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 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 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 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 有《王右丞集》。 • 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 •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 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 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 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