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3题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您的答案: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

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

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

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

快心情。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

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

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

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

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

营取巧的本领,“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

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

性格。“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说

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

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

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

“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

段时间。诗的五、六句借“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

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

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诗的七、八句以“开

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

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⑤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树颠。”,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

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

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方

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

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

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

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

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

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

欣。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

神往。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

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

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

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

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

的主旨。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

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

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这

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

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2

2.第7题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您的答案:这是苏词中的名篇,历来被认为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从词的构

思、气象、意境等方面看,确实显得开阔豪迈,但它的基本风格特色却不是

豪放,而是飘逸洒脱。词的小序说:“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

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

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

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它的特点是咏月而不局限于月,怀人而不露悲

伤凄戚的离愁别绪,写出了新的面目,新的格调。全词紧紧扣住明月,上

片写对人生的思索,下片写离情。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

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

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

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

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于是便产生了下面要飞入月宫去的奇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色那么美好,自然引发出他飞升上天的幻想;而在他的心中,自己本来就是仙界中人,所以想“乘风归去“。联系到他政治上的遭遇,这里面是隐含着词人的身世感慨的。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下片写对弟弟的怀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