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适用七、八年级)

合集下载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名词1.名词的构成(1)单音节名词:如人、天、地等(2)多音节名词:如梨花、柳树等2.名词的性、数(1)名词性:无性(牛、书)、有性(男、女)、物性(日、月)(2)名词数:单数(书、树)、复数(书籍、树木)3.名词的用法(1)主语、宾语、定语、状语(2)名词做宾语时,需加"之"、"者"4.名词的辨析(1)人名:姓氏、名(2)地名:州、县、城市(3)生物名:动物(狗、猫)、植物(树、花)二、动词1.动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走、吃、喝(2)多音节词:如飞翔、游泳2.动词的时态(1)一般时:如走、吃、喝(2)进行时:如在走、在吃、在喝(3)完成时:如已走、已吃、已喝3.动词的用法(1)及物动词:需接宾语(吃饭、读书)(2)不及物动词:不需接宾语(走路、跳舞)4.动词的辨析(1)动词与形容词的区别(2)动词与副词的区别三、形容词1.形容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高、矮、瘦(2)多音节词:如美丽、漂亮2.形容词的性、数(1)形容词性:无性(高、矮)、有性(美丽、漂亮)、物性(光明、明亮)(2)形容词数:单数(高、漂亮)、复数(高大、漂亮)四、副词1.副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很、更、非常(2)多音节词:如非常美丽、十分漂亮五、代词1.代词的构成(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2)物主代词:如我的、你的、他的2.代词的性、数(1)代词数:单数(我、你、他)、复数(我们、你们、他们)(2)代词性:无性(我、你、他)、有性(她、它)六、连词1.并列连词(1)如和、与、及2.递进连词(1)如而且、况且、甚至3.转折连词(1)如但是、然而、却七、介词1.表示关系(1)如在、于、对2.表示时间顺序(1)如在、经过、通过3.表示地点、方向(1)如在、向、远离4.表示目的、原因(1)如为了、因为、所以八、句子1.句子成分(1)主语、谓语(2)宾语、定语、状语2.句子成分的排列(1)主谓宾:如我吃饭(2)主谓:如我吃(3)主谓宾宾:如我给他吃饭总结:文言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句子成分等基本知识点,在日常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并列句:句与句并列构成句子,通过“而、兮、則”等连词连接。

例句:東方生白氣,且昨飛政東,師古者是欲以示人者也。

2. 简句:只有主谓结构,没有状语和补语。

例句:哉婦有國家!3. 省略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使语句更加简洁。

例句:玉不琢,不成器。

4. 平行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

例句:今既一之而不再,且以皇生焉。

5. 状语从句:具有状语功能的从句,修饰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句:夫以哀滿涕泗,而愁不慚者。

6.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通过自己的话语转述他人说的话。

例句:郭也,佼也,何不由郭而伤徐?(直接引语)書徒見徐,語之曰:“巫者之言,徐左秦右,欲伐吳者也。

”(间接引语)二、词汇运用1. 会意字:通过合并或组合不同的象形字形成的新字。

例字:星(由日和生组合而成,表示天上晃动的物体)2. 直筆字:由于筆劃的運筆順序逐漸變化而產生的字。

例字:以(畫第一遍的橫畫為基礎,在上部的橫畫加上橫撇)3. 通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字:乾(qián,表示天空); 干(gān,表示从事)4. 义符:用于表示某一范畴概念的字,帮助理解词义。

例字:子(表示亲属关系); 心(表示与感情相关的词义)5. 会意词:由两个或以上形声字组成,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名称。

例词:桔(由木和吉组合而成,表示柑橘类水果)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或说明另一个事物。

例句:心如琴瑟,適與不和。

2.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突出其中的特点。

例句:君人者不事卵氣酒悅。

3.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感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雀离投,虎距之遠也。

4. 对仗:通过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安排,使其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句:乱剑突如飞。

愁思盈如水。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词的辨析1、一亩三分地(ㄦˇ):比喻一个不大但是属于某人或某团体的活动范围或权力范围例句:居之不疑,绝其ㄦ,而后不至。

2、马头琴(音鬻):一种蒙古族常用乐器例句:望幸而传圭角之音,不忘身之渡音,以咏灵幽海。

3、闲言碎语(ㄋㄛˋ-):指信口雌黄、妄加评论例句:窃意文月所唱,ㄋㄛˋ与有以事者耳。

4、纳履决括(ㄋㄚˋ):指要求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或者诺言做出具体的承诺例句:使此人从拾荒者之位,得脱荒民之名,致力作歌唱之人,山腹客也,不亦愈乎。

如唯文月与山腹客所愿,当ㄋㄚˋ乎君。

5、徼幸(ㄧㄠˊ),意为冒险、碰运气例句:饮美酒、游佳乡,ㄧㄠˊ氏之足之所休也。

6、杀花戏蝶(ㄕㄚ):对爱情的戏谑和调情例句:予志之薄,如毫如丝,114之心,花竭蝶留,伊人是何杂耶!二、成语故事1、另辟蹊径:出自《管子》原文“沈所又琛取乎”故事。

2、捭阖纵横:出自《史记》“梁孟不寐,而捭阖侍坐”故事。

3、锐不可当:出自《孟子》原文“如濡之于水,如斯之于民”故事。

4、不可名状:出自《汉书》原本“帝孝宣崩”,故事。

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省略:指只用一些词语而不用全部词语。

如“故人悠悠,而他人糟糠”省略了“糟糠之妻”,这是借词省略。

2、虚词:文言文中很多词语仅用来连接整个句子,这些词语就是虚词,如“本人老矣”中的“本和矣”。

3、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并列句和前后句。

四、文言文的阅读特点1、注解:阅读文言文,要注解好生涩的词语和文句,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2、修辞:文言文中很多语句都是借助修辞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五、文言文的作文技巧1、字音、字义和句法:书写文言文作文时要注意字音、字义和句法的准确。

2、表达方式:写文言文作文时要套用文言文的经典表达方式,比如各种句式、成语和典故。

以上就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以上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加强对文言文的掌握水平。

希望考生可以认真复习,争取在文言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名词名词是文言文中的实词之一,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在文言文中名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 无数的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没有数的概念,不分单数和复数。

2. 无格的名词: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不分主格、宾格、属格等。

3. 名词的虚实: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是具体的实词,也可以是抽象的虚词。

4. 名词的修饰:名词可以由形容词或者动词作修饰,例如:“大酒。

”、“忘死天.”。

5. 名词的应用: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的实词之一,表示动作或者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不分词类:在文言文中,动词不分时态和语态。

2. 没有变位:动词没有变位的变化,不分进行时和完成时等。

3. 动词短语:动词可以由副词或者介词构成动词短语,例如“忽忽然而睡。

”4. 动词的运用:动词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宾语连用,例如“面素。

”、“不敢惮睨。

”5. 动词的句式:动词可以主动或者被动,构成不同的句式,例如“心怠袅袅。

”、“召曰。

”。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 修饰名词: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或状态,例如“美人。

”、“神奇。

”2. 形容词的位置: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但也可以位于名词之后,例如“好人。

”、“人高子大。

”3. 形容词的程度:形容词可以由副词或者助词来表示程度,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之间用“之”来连接,例如“美之大。

”4. 形容词的词性:形容词可以作状语或者补语,例如“美女入怀。

”、“其声宜顺。

”5. 形容词的构词:形容词可以由动词、名词、副词等构成,例如“忘死天。

”、“流民棄之。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句子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 修饰动词:副词可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例如“苦学。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古雅、简练、含蓄的特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没有单复数和阴阳之分,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时态,但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3. 形容词:形容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有主、宾、定、反、自五种情况,需要根据语境和句法来确定。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1.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句法结构、词语用法等。

2. 注重对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了解,辅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3. 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仗等,为理解文言文的深层意义提供帮助。

第四部分:文言文的写作和翻译1.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结构,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

2. 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3.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更具有表现力。

第五部分:文言文的欣赏和鉴赏1.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作品,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2. 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包括语言的优美、文字的精练、思想的深刻等方面。

3. 对于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言文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对文言文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第六部分:文言文的背诵和默写1. 能够背诵和默写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和古文名篇。

2. 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对优秀文言文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和兴趣。

结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文言文,感受其中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通过初二语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下面将对初二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1. 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1) 主谓句:主语+谓语。

例如:“康熙元年,祝由传檄征讨”。

(2) 主谓宾句: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

(3) 主系表句: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如:“玄德大事已成备”。

(4) 主谓双宾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如:“将军何不辞冗往就思良策?”(5) 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

例如:“进谏如流,出使如神。

”2. 文言文的典型连接词:古文中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乃、故、则、若、为、以、因、若、虽然、然则”等。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反问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多读文言文经典散文和篇目,加强阅读。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散文和篇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注意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等。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典故等,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文言文的鉴赏技巧1. 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3. 善于运用词语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

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

通过初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年级文言文必背的知识点吧。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语法比现代汉语的语法要复杂一些,但是只要我们理解了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下面是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文言文的六种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有六种,分别是主谓句、主谓宾句、主系表句、倒装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这些句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我们需要熟练掌握。

2.文言文中的词性和词序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词性较为固定,常见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和叹词。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词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其后面。

3.文言文的语态和时态文言文的语态和时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以及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体貌完全时等。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所使用的语态和时态。

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上下文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和成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含义。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理解比喻、象征和衍生意义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象征和衍生意义等修辞手法,需要我们把握其含义。

比如“菊花萎瘁”,就是把花草萎谢比喻为人的忧虑和疲惫。

3.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关注修辞手法所表示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典籍的阅读与领会文言文中的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并领会其中的思想和哲学。

像《论语》、《春秋左传》、《孟子》等经典著作,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典籍。

四、文言文的古文化与中华文化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能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初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涉及到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初二学习阶段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语言特点。

它的基本特点有:采用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者较为有限;语法结构严谨,多使用正式的书面语;注重修辞技巧和表达含蓄的创作手法。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可以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具有性、数、格等变化。

2. 动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助动词和系动词是常见的虚词。

3. 代词:有人称、数、格的变化,常用的有吾、尔、之等。

4. 形容词:一般用来修饰名词,多数不变化,有时可加“恶”、“微”、“极”等修饰词来表示程度。

5. 助词:有助动词、助词、连词等,常代表方位、方式、时间等意义。

6. 句法:主谓结构、定状结构、并列结构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形式。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比拟另一个事物,以突出某种特性或形象。

2.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3. 反问:用疑问的句式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4. 对偶:通过用一对相对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5.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修辞的效果。

6. 比拟: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类比,以启发读者对事物的联想和理解。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结构,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2. 分析词语含义:通过字典、词典等工具,解析不理解的单词或词组的含义。

3. 把握上下文关系:理解上下文中的暗示和提示,推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注意修辞技巧:留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修辞意图。

5. 多读多练:通过多读文言文的经典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五、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学词学词组:不断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汇和词组,提高写作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归纳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归纳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

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

初一、初二两册的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â):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总结文言文语法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掌握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正确翻译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进行一次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

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单数多以“子”为后缀,复数多以“等”、“遂”等为后缀。

不可数名词多以“物”、“气”等为后缀。

二、动词1. 动词的时态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分为四种:未然、现在、过去和完成。

未然时态多用于表示将来或者假设的情况,现在时态则是指现在进行或者经常发生的动作,过去时态则是指过去的动作,而完成时态则是指动作已经完成。

2. 动词的语态动词的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体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受事者。

三、句子结构1. 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主谓结构是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语一般在句首,谓语动词紧跟在其后。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3.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成分构成的句子结构,这些成分之间意义上相互独立。

四、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和表达。

2. 夸张夸张是一种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和效果,以达到修辞的效果。

3. 对仗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文句中将两个相对应的词语进行搭配,以增加语言的美感和韵律感。

五、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的句式。

2. 现象句现象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描述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

3.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语序调整,将原本应该在后的成分放到句首,从而达到强调作用或语法需要。

六、使用频率高的词汇1. 辅助词辅助词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如“之”、“者”等。

2. 动词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如“行”、“来”、”去”等。

2024年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____年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词汇知识点1. 同义词、反义词的认识和辨析。

2. 词性辨析,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的特点和用法。

3. 近义词的用法区别,如“夙庸”、“忸怩”、“窃喜”、“惆怅”等。

4. 常用虚词的辨析,如“之”、“乎”、“者”、“也”等。

5. 成语、俗语的辨析和用法。

二、句法知识点1. 词序和成分间的关系,如主谓、主宾、主谓宾、定状补等。

2. 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构成和辨析。

3. 杂文句式的分析,如反问句、排比句、倒装句等。

4. 句子成分的辨析,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三、修辞技巧知识点1. 比喻、夸张、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辨析和运用。

2. 修辞方法的辨析,如省略、重复、反复等修辞手法。

3. 诗词格律的认知和应用,如平仄、押韵等。

4. 文言修辞用法的运用,如典故、比兴、议论等。

四、阅读理解知识点1. 辨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如引子、承上启下、总结等。

2. 阅读理解的技巧,如略读、扫读、精读等。

3. 掌握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字词的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效果。

4. 理解古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念。

五、写作技巧知识点1. 使用文言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注意字句的规范、用字用词的准确、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 扩充文言文写作的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避免陈词滥调。

3. 加强文言文写作的修辞掌握,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多进行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文言常见导入词和句式1. 平素、素来、平生、自古等。

2. 念及、考虑、思忖、斟酌等。

3. 次之、其次、别无他法等。

4. 不旋踵、即刻、马上、瞬息之间等。

七、文言常见结束词和句式1. 总结句:所以、又、是故、末了、至此等。

2. 启示句:由此可知、由上可见、综上所述、可见一斑等。

3. 反问句:何以、安在、孰知、又庶几等。

4. 倒装句:尔来何事、吾生何幸、人言吾何知等。

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

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

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古文语法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古文语法对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中文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初学古文的七年级学生更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总结七年级古文语法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古文语法。

一、词性知识点1. 名词:名词是古文中最常见的词性,主要用来指人、事、物、地点等。

2. 动词:动词是表述行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在古文中也很常见,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

3. 形容词:形容词在古文中大多用于修饰名词,需要注意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褒贬义和修辞手法等。

4. 副词: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需要注意副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量词:量词用于表示名词的数量大小,需要注意量词和名词的搭配、读音和运用等。

二、句法知识点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古文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句型结构,注意主谓搭配、时态和语气等。

2. 宾语结构:宾语结构主要包括宾语和宾补两部分,需要注意宾语的类型和宾补的修辞手法。

3. 定状结构:定状结构包括定语和状语两部分,需要注意定语的种类和状语的修辞手法。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需要注意并列连词的选择和连接方式。

5. 独立结构:独立结构是指与整个句子无从属关系的短语或句子,需要注意独立结构的种类和运用。

三、修辞知识点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暗示和说明的修辞手法,在古文中比喻手法得到了广泛运用。

2. 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论述手法,用于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感情,丰富文学意境。

3.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口感、音韵或意义相对比的词句来表现某种反差或平衡,增强表达效果。

四、标点符号1. 顿号(、):表示逗号稍短的停顿。

2. 逗号(,):句子意义分句后,简短的停顿和承接。

3. 分号(;):用于分隔长句,提醒读者准备句子内容的转折或承接。

4. 冒号(:):用于引出某种说明或解释,表示有重要的内容要跟下面的内容配合或解释。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名词名词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主要用以表示人、事物、动物、抽象概念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1. 名词的分类根据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将名词分为以下几类:•人名:如孔子、曹操。

•物名:如书、马。

•抽象名词:如思想、友情。

•动物名:如狗、猫。

•天文地理名词:如星、山。

2. 名词的数名词可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单数表示一个,复数表示多个。

名词的复数形式多以加“们”、“等”、“遍”、“众”等方式表示。

3. 名词的格名词的格主要包括“主格”、“宾格”、“属格”等。

•主格: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时所处的格。

•宾格:名词作为句子的宾语时所处的格。

•属格:名词用来表示所属关系时所处的格。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

动词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状语、宾语等成分。

1. 动词的分类动词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虚义动词两类。

•实义动词:表示一种具体的动作或状态。

•虚义动词:表示一种情态或程度。

2. 动词的时态动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的时态有三个,分别是“未然”、“现在”和“已然”。

•未然:表示动作尚未发生。

•现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经常发生。

•已然: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3. 动词的语气动词的语气主要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假设语气等。

•陈述语气:表示陈述一个事实或判断。

•祈使语气:表示请求、命令等。

•假设语气:表示假设、推测等。

三、代词代词是文言文中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

代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

1.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根据人称和数分为一、二、三人称和单数、复数两种形式。

•一人称:如吾、予。

•二人称:如尔、汝。

•三人称:如彼、之。

2.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主要用来指代离说话人近或远的人或事物。

•近指代词:如此、斯。

•远指代词:如彼、其。

3.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用来询问事物的存在、性质、数量等。

•是何字:等于什么。

•何者:表示什么人或什么东西。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原是名词“蹄子”,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去、到、往”。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语气助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就、然后”。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着”。

4、以(1)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1、判断句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五、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忠实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语言优美,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翻译。

七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七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征发,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含有很多繁体字。

2. 句式结构:常使用典型句型,如“以……为”、“不……而”、“以……乎”等。

3. 词汇: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不同于现代汉语。

4. 语法:有独特的语法结构,使用古代汉语的词序。

二、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增补成分:使用“之”、“者”等词语来增补句子的成分。

2. 比拟修辞:使用比拟的手法,通过对比来表达意思。

3. 反问修辞:使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

4. 并列句:使用“而”、“且”等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

5. 省略修辞: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使句子更简练。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主谓结构:句子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常用于陈述句。

2. 主谓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常用于陈述句。

3. 主谓补结构:由主语、谓语和补语构成,常用于陈述句。

4. 主谓状结构:由主语、谓语和状语构成,常用于陈述句。

5. 并列结构:由两个或更多的句子并列构成,表示并列关系。

6. 状语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等,常由连词“以”、“乎”等引导。

7. 反问句:用于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文言文的常用词语:1.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的词语,如“行”、“见”、“听”等。

2. 形容词:表示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语,如“美”、“善”、“贤”等。

3. 名词:表示人、事物的名称的词语,如“心”、“人”、“天”等。

4. 介词:表示动作、关系等的词语,如“于”、“之”、“而”等。

5. 代词:代替事物名称和人称代词的词语,如“是”、“之”、“吾”等。

6. 连接词:连接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的词语,如“而”、“且”、“之”等。

7.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语,如“徐徐”、“恶恶”等。

五、文言文常见的句型结构:1. S+V:主语加谓语,表示主体的动作或状态,如“吾行”、“人起”。

2. S+V+O:主语加谓语加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进行的动作或影响,如“心见人”、“目视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类
(一)代词
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通假字,通“汝”)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此类常考)
A、之
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且只能做宾语,不可以做主语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之”指代的是渔人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可以翻译为“它们”
有时“之”是一个表作用的分句,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该句话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上一句的一个分句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来取消前一句和后一句的独立性,表示两个完整的分句。

B、其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
如:《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其”指代的是“渔人的”,此句可翻译为“(渔人)立刻出来,得到了他自己的船”
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偶尔可以灵活运用,表示“我(的)”或“你(的)”
如:
2、指示代词
常见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彼等等,可以解释为“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
如:
注意:“彼”有时可以用作第三人称。

如:
“其”和“之”也可以用作第三人称。

如:
3、疑问代词
常见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等
“谁”用于问人;“孰”用于问人、物,也用于选择
如:
“何、奚、安、恶”做宾语时,表示“什么、哪里”
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
“何、奚、安、恶”做状语时,表示“为什么、怎么”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
(二)语气词
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语气词(即句末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有两类:
A、表示陈述语气:“也、矣”,可以不翻译或翻译为“啊、吧”
如:
B、表示疑问语气:“乎、哉、邪/耶(yé)”,可翻译为“吗”
如:《马说》中“其真无马邪?”,这真的是没有宝马吗?
2、词头、词尾
并非“句首语气词”,它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无实际意义,仅起语法作用,可以不翻译
A、名词词头,“阿、有”,
如:《木兰诗》中“阿爷无大儿”
B、动词词头,“言、于、薄”,
如:
C、形容词词尾,“然、如、尔、若、焉、乎”,解释为“......的样子”如:《桃花源记》中“欣然规往”:高兴的
注意:有些形容词后加“然、如、若、而”,表示的是该形容词后的动作状态
如:“莞尔而笑”,形容词“莞尔”指的是动词“笑”的状态,解释为“微笑的样子”
二尊称、谦称和敬词、谦词
1、谦称:臣、妾、仆、愚,寡人、孤,可以翻译为“我”
尊称:子、君、足下、阁下、陛下,可以翻译为“您”
这些词本身并非古汉语的人称代词
2、敬词和谦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敬词:奉、承、辱、枉、惠
如:奉命、承让、幸不辱命、枉死、谢谢惠顾
谦词:窃
如:窃以为(我认为)
三词类活用
1、名次作动词用
如:《论语》中“饭疏食饮水”饭:吃饭
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动词+宾语,表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出了这个动作
如:
B、形容词的使动:即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宾语,表示形容词使得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如:
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对......感到惊奇
注意:使动,是在实际上使得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感到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
4、名词作状语
A、表示“像......一样的”
如:“蚕食”,像蚕一样的啃食
B、表示“像对待......一样的”
如:《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中“宾客”,像对待宾客一样的C:表示动作的处所和工具,一般解释为“向着...”“在...”“用...”如:《夸父逐日》中“北饮大泽”中“北”,向北方
四借代
借用一个词来表达另一个词的意义
1、以部分代全体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帆”指代的是“船”
2、以性质代事物
如:
3、以原料代事物
如:
4、以具体代抽象
如:“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代的是“音乐”
五判断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
基本句式为“......者,......也。


可以不用“者”字,或者“者”“也”都不用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是”字偶尔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并不表示判断句,“是”在这种情况下做指示代词用,表示上文所叙述的事物
如:
2、被动句
A、用“于“介绍动作的主动者
如:
B、在动词前加“见”
如:
C、在动词前加“为”,或用“为......所......”的句式
如:《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在动词前加“被”,常见于现代汉语(略)
六省略
1、主语省略
如:《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省略主语“渔人”
2、谓语省略
如:《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后半句省略了谓语动词“择”
3、介词后的宾语省略
如:《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宾语“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