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导论课件第十一章讲-全文可读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 11.1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渊源及其发展
11.1.2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与系统论
• 政治学的结构功能理论与系统论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其实也可以视为政治系统分析的一种 形式。 •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 埃尔.A.阿尔蒙德(Almond,1911-2002)。 • 阿尔蒙德是受到了伊斯顿政治系统论的影响,并接受了伊 斯顿的很多概念。 • 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只注重功能,而忽视了结构; 阿尔蒙德则强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阿尔蒙德把 归类法运用到政治系统当中,用功能和结构的类别充实了伊 斯顿的简单化的黑箱”,专注于中观层次的分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 11.2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1.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的综合性 2. 注重功能分析 3. 注重比较研究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 11.2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1 1 . 2 . 1 政 治 结 构 功 能 分 析 的 综 合 性 。阿尔蒙德强调建设政治研究 的综合理论:“政治学如要有效地解释各类社会中的政治现象,而 不论这些社会的文化、现代化程度和规模如何,就需要提出一个更 加综合的分析框架。”
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分析包括三大部分: •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互动 • 系统内部的转换过程 • 输出结果
与此相对应,政治体系中的每个结构都行使多种功能, 可分为三个层次:
• 体系 • 过程 • 政策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 11.3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的三个层次
政治体系结构功能的三个层次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上述各家定义,实际上包含了政治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
这就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课件
国家文明程度的提 高
政治社会化对国家发展和文 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和谐稳定的保 障
政治社会化有助于营造和谐 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语
1 政治社会化的重要
性
政治社会化是培养公民 素质和民主意识的重要 途径。
2 个人应如何进行政
治社会化
个人应积极参与政治教 育,关注政治动态,增 强政治参与能力。
3 待解决的问题及未
《政治社会化》政治课件
探索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了解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范围、目的以及 类型和途径。明确政治社会化的对象和其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政治 社会化对民主意识、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政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特征。它涉及个体与政 治环境的互动,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垂直社会化
家庭、学校等垂直社会化机构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水平社会化
同辈、同事等水平社会化机构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重要的正式教育机 构,对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 作用。
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最早的社会化机构, 对政治社会化起到基础性的 作用。
社会教育
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政治 社会化有着重要的非正式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政治社会化的对象
1 个体
每个个体都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其政治观念受社会化的影响。
2 集体
政治社会化也涉及集体对政治的认同、参与和行为。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心理影响
政治社会化塑造个体的政治认同、态度和价值 观。
行为影响
政治社会化影响个体对政治的参与和行为表现。
浅谈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功能
浅谈政治社会化地定义与功能[摘要] 政治社会化地现象伴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而产生,对于统治阶级维持阶级统治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对政治社会化作出了不同地定义,此处加以总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社会化定义进行理解.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地价值与功能,可分别从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地价值功能来分析.[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定义功能一、政治社会化地产生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当统治者有意识地用符合本阶级利益要求地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时,便产生了政治社会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地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个体政治生活地基本内容之一.b5E2R。
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是有目地将该政治体系所确认地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其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特定地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形成具有连续性地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地稳定和发展,保证统治阶级地统治.p1Ean。
二、政治社会化地定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地定义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地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地,他们对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提出了种种不同地解释,所下地定义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其中比较常见地观点有:DXDiT。
社会教化论.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地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地过程.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RTCrp。
个体学习论.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地发展过程,类似地观点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地过程”,或者“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地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地过程”等.5PCzV。
文化传承论.文化传承论把政治社会化地内容和结果至于研究地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地形成、维持和变革地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地核心内容,政治文化地传承是政治社会化地目标之一.jLBHr。
试析政治社会化功能与运作模式
试析政治社会化功能与运作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阿尔蒙德等政治学家推动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开始,政治社会化主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的关注,研究的角度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党体制、社会民主、政治稳定等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环境和政治运作过程的不同,在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功能、运行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正确认识和借鉴国外的政治社会化经验,对于促进我国的政治社会化整体绩效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政治社会化;功能;运作;政治教育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和功能(一)对政治社会化概念的理解较早强调政治社会化都是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认识的。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而“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密不可分的,简单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或实现方式,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发展和创造。
迪韦尔热认为,政治文化一般是指文化的政治方面,政治社会化就是把文化中的权威、权力和等级制赖以存在的价值观传授给人们。
里查德.E.唐森和肯尼斯·普热维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其对政治世界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代人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一种方式。
兰顿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所以说,所谓政治社会化,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道德价值观念、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为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实际上就是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综合。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和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
(二)对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认识罗金斯等认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是训练个人和支持政治系统,因为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它把个人与系统联结起来,通过教育社会成员遵守系统的规则,履行其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维持政治系统的运转。
政治社会化
(4)各种社会政治组织 如:政党、社团(工会)
政党和利益集团 政党通过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使党员 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遵循特 定的政治行为准则。 利益集团对政策的输入方面具有重要的 影响,进行各种政治利益要求的交流和表 达。
政府机构 政府将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通过政府机 构得以贯彻,特别是在国家的法律、政策 中体现出来。
(6)政治实践活动 公民通过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接触政治 人物、了解党派政策、表达自己的政治观 点,可以全面地检验自己的政治认识和锻 炼自己的政治技能,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 和心理。
美国:投票站
(7)特定政治符号--象征意义 如国旗、国歌、国徽、政治领袖的肖像、 首都、以及各类历史和政治建筑物,如纪 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等。
▲训练个人,赋予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和 政治能力,适应或改造政治生活
▲支持或改变政治系统 ▲维持、改变和创造政治文化
【阅读书目】
1、阿尔蒙德和维巴:《公民文化》,华夏 出版社1989年版。
2、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 民出版社2001年版。
【进一步阅读书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1991年版。 2、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人民1997年版。 3、福山:《信任》,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版。 5、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正在下降的社会资本》,载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译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1992年版。
《政治学概论》第十一章_政治发展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
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等。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
它的发展程度从类型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狭隘型文化;第二、臣属型文化。
第三、参与型文化。
其中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
亨廷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1)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2)二是通过强有力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3)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4)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5)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三、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
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
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四、革命以及革命的作用1.革命(1)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
(2)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3)革命即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00312)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治发展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非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
其次,政治发展研究的出现又是政治学研究范围拓宽及政治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级: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
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
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
达尔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制度,动力是政治多元化。
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概念。
但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共同的特征,都把政治发展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
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并以此为观察标准。
(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并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4)以“价值中立”为原则。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85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阶级分析法?答: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2.历史研究是什么?答: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3.什么是政治?答: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4.什么是政治学?答: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5.如何定义<<共产党宣言>>?答: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2.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6.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哪几点?答: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征.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7.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识有哪些?答: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8.简述研究政治学的几项主要方法.答:研究政治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9.回答经济分析的定义?答:即从政治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规律性.10.研究政治学比较常用的个体方法主要有哪些?答: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答: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2.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3.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2.什么是国家?答: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3.简述国家权力.答:也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4.国家权力有哪些特征?答: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5.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角度说,国家两种内部职能有何关系?答: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6.简述国家起源的主要观点.答: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7.氏族的定义是什么?答: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它既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基本单位.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8.回答国家三要素说的定义答: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杀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9.什么是家长制家庭?答: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主要特点是: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二是父权.10.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11.简述契约论答: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起源论.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以次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契约论否定了神权论,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缺乏科学的根据,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变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12.简述神权论答:亦称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源于神,君主权力来源于神,服从国王,就是服从神意.它是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典型的政治思想理论,其实质是维护专制权力.13.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两种内部职能,即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14.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分配领域实行按需分配表明了什么?答:1人变了;2.人对劳动的态度变了;3.人与人的关系变了.15.什么是公共权力?答: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16.国家为什么必然消亡?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就自然成为社会上所不不要的东西逐渐走向消亡.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17.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结果和变化?答:1.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2.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18.恩格斯揭示了国家在民族制度废墟上产生哪几种形式?答:1.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2.是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是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形式. 19.简答政治职能的定义答: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律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20.简述社会职能定义答: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21.国家权利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22.主权的定义是什么?答:主权是国家极力地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23.为什么只消灭了剥削阶级,国家还不能消亡?答:从经济方面看,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需要国家和法律;从政治方面看,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消灭了,分配领域里实行按需分配才不需要法,也就不需要国家了.24简述专政的含义答: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专政必须有强制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专政的科学含义就是阶级统治或政治统治.25试答国家意志的解释答: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暴力.26.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观点包含哪三层含义?答: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3.国家是部机器.27.什么是部落联盟?答:是在原始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后,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不断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个亲属部落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设立由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所组成的联盟机关.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更替1.如何理解宗法?答: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甜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关系的一种制度。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李元书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关键词 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 政治理论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
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
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
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¹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
º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自考【政治学概论】_笔记(自己整理的)
第一章绪论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
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c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
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①雅典国家②罗马国家③德意志国家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
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
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化都是后天得来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
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
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
”[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
”[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
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
”[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
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
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
”[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第十一章政治团体
第十一章政治团体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利益集团是指一群人自觉的联合起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在同本组织有益的问题上商讨共同对策,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行动”这一观点的是【】。
A.齐格勒B.杜鲁门C.沃塞曼D.密利本德2、提出“任何一群为了争取或维护某种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行动的人,就是一个利益团体”这一观点的是【】A.齐格勒B.杜鲁门C.沃塞曼D.达尔3、提出“利益集团是任何建立在享有一个或更多共同看法基础上,并向其他社会集团或组织提出某种要求的组织这一观点的是【】A.齐格勒B.杜鲁门C.沃塞曼D.密利本德4、著有《美国政治基础》的人是【】A.齐格勒B.杜鲁门C.沃塞曼D.密利本德5、利益集团现象在【】最为发达A.英国B.美国C.意大利D.德国6、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是【】A.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B.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C.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的利益D.获取群众的支持7、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是【】A.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B.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C.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的利益D.获取群众的支持8、在现代社会在进行利益的表达和综合的主要形式是【】A.政党和政治团体B.政党C.政治团体D. 利益集团9、“利益集团:现状的辩护人”由【】提出A. 戴伊B.列宁C. 马克思D恩格斯10、在西方国家,【】在组织及活动方面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A.社会团体B. 政治团体C. 利益集团D. 压力集团11、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形成和孕育时期A.社会团体B. 政治团体C. 利益集团D. 压力集团12、【】以来,利益集团的组织和活动有了新发展,非营利性的利益集团开始涌现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 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3、利益集团产生的根本目的是【】A.保持巩固和扩大其利益B.推进其事业C. 促进其信念价值D.保持巩固和扩大其利益,推进其事业,促进其信念价值14、下列【】是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所提出的合法的接近渠道A.社交性接触B.暴乱C.政治恐怖D. 政党15、邀请国会议员属于下列【】直接院外活动方式A社交性接触和游说B.提供信息和情报C.出席听证会D.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顾问委员会16、罢工属于下列【】间接院外活动A社交性接触和游说B.抗议示威活动C.基层动员D.利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17、【】不实行严格的个人会员制而是实行团体会员制A中华全国总工会B.九三学社C.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D.中国共产党18、选民或其代表【】人以上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A5 B.8 C.9 D.1019、下列【】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体作用A.意见表达功能B.管理社会事物C.教育功能D.组织功能20、下列【】不属于间接院外活动A.出席听证会B.基层动员C.抗议示威活动D.参与选举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政治团体在政治生活中所体现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A. 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B. 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媒介C. 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密切相关D. 政治团体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2、在现代社会,进行利益的表达和综合的主要形式是【】A.政党B.政治团体C. 利益集团D.群众组织3、据政治团体所追求的利益性质,可将政治团体划分为【】A.特殊利益的政治团体B. 共公共利益的政治团体C.官方性质的政治团体D.半官方性质的政治团体4、下列学者中【】曾对利益集团下过定义。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一、父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政治文化在家庭内如 何传递 二、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革命”狂热 首先,中共建国后到“文革”前,学校教育基本 方针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学校体制为“政治挂帅”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引入社会上流行的各项政治运动,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政治化训练。 第四,课程设置日益“革命化”。 第五,当时教师的政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直接 影响着“红卫兵”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六,“政治挂帅”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政 治社会化有深刻的影响。
2、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材P286)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 会环境因素有Biblioteka 些? 有何影响?面临的环境因素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或说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模仿 ——政治教育 ——政治训练 ——政治实践 2)间接政治社会化 ——人际转移 ——价值转移 ——规则转移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 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 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 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 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4、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濡化 (2)教化 (3)内化 (4)强化 (5)涵化
三、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1、政治社会化的类型(教材P289)
(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 政治社会化、----- (2)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特点: • 一是对政治的认识大多是感性的。 • 二是进入少年期后,对个别概念的肤浅认识能 够深入到理解其抽象含义;对政治和道德的评 价从他律转向自律。 • 三是大多以直观、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 作为学习对象,其学习方式主要是直接模仿和 心理体验。 • 四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是学校和家庭,教 师和家庭成员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五、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 一方面能够为政治体系输送合格的成员, 另一方面也传播着社会政治文化,并通 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维持着政治体系有 效运转。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三)青年——参与政治体验时期 • 这一时期从高中开始,一直持续到30岁左右。 • 特点: • 一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扩大,由于强烈的求知 欲和认知兴趣,青年会广泛接受社会政治知识 和政治信息,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 参加社会政治实践。 • 二是由于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熟以及思维能力 的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强度和速度提高。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四、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 (一)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 ——是指人们通过直接、公开、明确的 方式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训练,形成政 治人格。 • 1.政治行为模仿 • 2.政治思想教育 • 3.政治专业训练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 ——是指在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大环境的 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人们通过非 政治性的经历和学习,把获得的特定社 会心理、社会思想和行为移用于政治生 活,将一般的社会文化逐步转向特定政 治文化的过程。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三是个人利益成分突出,即人们主要从 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政治情感出发来 认识政治现象,接受或者排斥政治价值、 信念及行为模式。 • 四是个人作用明显,即成年人不再仅是 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同时也会以其 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 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政治。
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是个人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内涵:首先,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个人依次学到关于政治以及个人与政治体系关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
其次,是一个社会使自己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
2.公民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认为,在一个以参与型文化为主、地域型和顺从型文化为辅的社会,民主政治容易得到稳定发展。
这种文化就是公民文化。
因为,公民文化能使公民向政府表达他们的偏好,但在具体问题上又不会完全拒绝精英所做的决定;公民感到能够影响政府,但又经常选择不这样做,以便给政府一定的弹性。
公民文化三大特征:1.混合文化(最显著特征)2.平衡文化3.参与者文化3.政治分层罗伯特·达尔,政治分层可以分为四个阶层:有权者阶层,谋求权力者阶层,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
在政治地位上最低、同时与政治没有任何制度化联系的阶层就是无政治阶层,在大多数社会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政治的阶层。
4.政治合法性卢梭最早明确提出并分析“政治秩序何以持久”。
政治统治者要长久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被统治者的服从变成义务。
如何转换?人民主权学说,认为公意是政治合法性的唯一基础。
政治学上的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程度如何的问题,也称为“正统性”“正当性”。
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
当合法性受到侵蚀时,政治权力的行使或者政府的统治就会陷入危机。
5.诸神之争“诸神之争”是马克斯·韦伯用来指称现代西方走出一神统治之后的价值多元局面的一个命题。
他认为一种以伦理的和有条理的态度操持生命的理性主义,乃是一切宗教先知的必然产物;这种宏伟的理性主义,业已排除了上面所述的多神论,取而代之的是“惟一必然之神”。
不过,鉴于生活内外两方面的诸般现实,这种理性主义发现一些妥协和相对化仍是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2、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4、分析网络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5、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体系中 的重大作用?
全球化 社会转型 网络化
全球化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使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定位明确。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一是政治认 同危机。二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的侵袭。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 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 输入。”(亨廷顿)
政治学者的几种政治社会化的观点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 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 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违背和延续的 过程。
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 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 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 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 动过程。 通俗地说,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 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 的过程。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或说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模仿 ——政治教育 ——政治训练 ——政治实践 2)间接政治社会化 ——人际转移 ——价值转移 ——规则转移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 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 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 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 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和挑战
1.第四媒体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莠 不齐,导致信息污染,这不利于大学生辨别区分有效 的政治信息,使得其政治鉴别力相对薄弱。 2.第四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容易导致信息垄断, 出现一种网上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冲 击着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 3.第四媒体的公开性和渗透性,使它突破时空的束缚, 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不利于对互联网上政治 舆论导向的把握。 4.第四媒体以集各种传统媒体特点于一身的优势,吸 引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这对传统的 政治社会化途径带来了冲击。
一、父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政治文化在家庭内如 何传递 二、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革命”狂热 首先,中共建国后到“文革”前,学校教育基本 方针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学校体制为“政治挂帅”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引入社会上流行的各项政治运动,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政治化训练。 第四,课程设置日益“革命化”。 第五,当时教师的政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直接 影响着“红卫兵”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六,“政治挂帅”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政 治社会化有深刻的影响。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 (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也 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8)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 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 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 的传播作用。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1、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 195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 伊斯顿首 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 (《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959年,赫伯特· 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 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的研究》一书,首次 系统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 至60年代中期,政治社会化已经发展成为 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学校
是专门的、系统化而且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 机构。 任何国家或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 育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忆 传递给年轻一代。
3)同辈团体
与学校和家庭相比,同辈团体影响力的相 对强度在逐渐上升。
锻造激情的木偶 ——红卫兵的政治社会化
“红卫兵”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与机 制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互动性) (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嬗递性) (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的 过程。 (连续性)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社会转型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的特征: 由农业社会向 现代 工业 社会转型; 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 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由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 由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 ——调动了民众的参与意识; 推动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民众的民主意识 。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利益结构在转换,不同的利 益主体之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这使引导公民正确认 识、理性对待冲突成为一种挑战 。
对策思考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 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政治社会化环 境。 2.强化网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意识,多角度、多 形式宣传主导政治文化,实现第四媒体与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的良性互动。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4.作为大学生自身,应当严格自律,努力把握自 我,提高自己的思想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机遇
1.第四媒体用户的全球性、信息的共享性,为大 学生提供即时、海量、最新的政治信息和多元的 政治文化,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政治视野,丰富 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 2.第四媒体覆盖区域的广泛性、用户使用的自由 性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的更为广阔 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自主性。 3.第四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 更为自由、灵活、平等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渠 道,有利于吸引大学生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 进行政治互动。
2、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材P286)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 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有何影响?
面临的环境因素
如何理解?
——从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政治人”) ——从社会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的教 育训练过程,是把本政治系统内所认同的政治取 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取向 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的过程,即政治文化本身的 传递过程。
4、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濡化 (2)教化 (3)内化 (4)强化 (5)涵化
三、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1、政治社会化的类型(教材P289)
(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 政治社会化、----- (2)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传递政治信息 灌输政治思想 进行政治宣传 传承政治文化 激发政治参与 统一政治规范 监督政治环境
议一议 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当年的年会上首次 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一般来讲,互联网被誉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 的第四媒体。 手机短信以其即时性、交互性、普及性、开放性、 平等性等诸多的特点也已经成为极受欢迎的新式 信息传播手段。 第四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包括手机短 信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三、同辈群体的活动产生“革命崇拜”和 单一的政治认同 四、社会政治环境对青少年的全面压力 五、青少年心理对“红卫兵”一代政治社 会化的影响
4)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 选择。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它是以 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电影、广播、报纸、 杂志以及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 络称为四大传媒。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A.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与 制约 B.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C.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从功能上来讲,政治社会化具有训练个人和支 持政治系统的双重功能。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 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讲。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 两个过程主体不同,目的也不同。 但结果是一 致的。
网络化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 ——首先,网络 改变了政治交流的方式,促进政治社会化 的进程和效果。其次,网络推动政府与民 众交流,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减弱政治认 同;威胁政治安全。
3、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1)政治意识的初步萌芽时期(幼儿期) (2)政治意识的初步形成时期(少年期) (3)政治参与体验时期(青年期,即高中 至30岁左右) (4)政治人格形成时期(中年期,即30岁 至50岁) (5)政治社会化的固着时时期(老年期, 即50岁以后)
二、政治社会化的 主要媒介和影响因素
1、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途径)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工作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8)政治符号
1)家庭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其在塑造一个人的政治 人格、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 用。 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 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 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 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 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