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欲使I-氧化为I2,而Br-不被氧化,则用下列哪种氧化剂能符合要求?5.测pH及某些常数例:Kθsp一般很小不宜直接测定,那么怎样求AgBr的Kθsp?可设计电池,298K时(-)Ag,AgBr(s)│Br-(1.0mol·L-1)‖Ag+(1.0 mol·L-1)│Ag(+) Eθ=0.728V已知:ΦθAg+/Ag= 0.80V,计算AgBr的Kθsp解:方法(一)(+) Ag++ e-= Ag (-) AgBr(s)+ e-= Ag +Br-(总) Ag++ Br-= AgBr(s) Kθ=1/ Kθsp总lgKθ=nE/0.0592=1×0.728/0.0592Kθ =2.1×1012 Ksp = 4.8×10-13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五、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元素电势图按元素氧化数降低的顺序从左到右,中间“—”连接,线上是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
一般Φ右> Φ左正向自发,能发生歧化。
2.计算未知电对的电极电位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四讲教学目的:1.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滴定曲线。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学习难点: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教学内容六、氧化还原滴定法1.条件电极电位在特定的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均为1mol·L-1时,校正了各种因素(包括H+)的影响后的实际电位。
问题:计算得到的与实验测量值有较大偏差。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教案
电化学反应
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极上发生,通过 电子流动产生电流。
配位化合物概念
定义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 合而成的化合物。配位键是由配体的孤对电子与中心金属离 子的空轨道形成的。
特点
配位化合物通常具有特殊的颜色、磁性和光学性质。它们在 催化、医药、染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 4. 案例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
结合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
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升
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用能力。
课堂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促进互动学 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堂提问
通过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况,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激发学习 兴趣。
实验数据处理
数据记录
实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测量值、时间等。
数据分析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误差等指标。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呈现,并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解释。
数据保存
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整理归档,以便日后查阅和参考。
实验安全准则
个人防护
实验时必须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防止化学品接触皮肤 和眼睛。
pH值概念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数值越 低, 溶液酸性越强, 数值越高, 溶液碱性 越强。
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已 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来测定未知浓度的 酸或碱溶液。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
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原子或离子之间电子 的转移,导致氧化态的变化。
氧化剂与还原剂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了解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能进行简单的物质鉴定;(3)学会使用常见分析仪器,如光谱仪、滴定仪等;(4)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人格品质;(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平衡(1)酸碱理论及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2)酸碱平衡的计算及应用;(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缓冲能力的测定。
2. 第五章:沉淀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2)溶度积的计算及应用;(3)沉淀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3. 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2)电极电势的计算及应用;(3)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法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结合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4.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2. 期中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占总评的30%;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设备:实验室用仪器及设备;3. 多媒体课件:教学PPT、视频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实验方法等。
六、教学时间1. 第四章:酸碱平衡(2学时)2. 第五章:沉淀平衡(2学时)3. 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2学时)4. 第七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3学时)5. 第八章:物质鉴定(2学时)6. 第九章:常见分析仪器(2学时)7. 第十章: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1学时)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第四章酸碱平衡2. 第二周:第五章沉淀平衡3. 第三周: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4. 第四周:实验操作(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5. 第五周:第七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6. 第六周:第八章物质鉴定7. 第七周:实验操作(第七章、第八章)8. 第八周:第九章常见分析仪器9. 第九周:第十章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10. 第十周:总结与复习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实验安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问题;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定期检查实验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1.课程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无机与分析化学知识是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验工考级培训等的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好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根据高职高专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本课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行政策背景,引入行业标准,以食品岗位需求为目标,涉及食品生产的生产、建设、服务、检验、质量管理等众多岗位工作群。
以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以任务驱动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化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并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具体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原子结构相关基础理论;掌握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滴定操作方法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2)观察、识记实验现象的能力;(3)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1)严谨工作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3)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环境保护意识(4)沟通协调能力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以食品检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知识需用为准、能力够用为度、技术实用为先”的原则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分散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中,每个项目设定一个或多个模块;采取以酸碱滴定技术为主,以点带面,强化学生的技能。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
无机及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掌握:误差的分类、来源、减免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有效数学的概念及运算规则;滴定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滴定方式、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滴定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可疑值的取舍方式。
2.了解以合成氨工业为代表的工业生产中的条件控制,加深理解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可行性、化学反应动力学对于生产的重要性、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可控因素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关系。
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和它的合理组合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况。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理解电负性等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教学设计
由于本章内容是以量子理论作基础的,其涉及到的基本观念与经典物理和日常经验有着本质不同,而且非常抽象又缺少也不允许进行相关的数学推演,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以文本讲授+板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模型,力争让学生有较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1学时:通过介绍量子物理的发展简史,切入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使学生在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的观念方面有所体验。
2.难点内容:稀溶液的依数性。溶胶的结构和电动电势。
教学设计
1学时:《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章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简介,介绍本课程在生物化学类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介绍本课程的发展简史、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使一年级学生对大学学习方式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督促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下)课程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回顾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复习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
强调实验室操作规范,如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配制2.1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溶液,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讲解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方法。
2.3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表示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如直接配制和间接配制。
讲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
第三章:沉淀与滴定分析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介绍沉淀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区分不同类型的沉淀,如溶解度积沉淀和同离子效应沉淀。
3.2 沉淀滴定分析法介绍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3.3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介绍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应用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金属分析。
举例说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案例。
4.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估方法。
介绍提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措施。
第五章: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5.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理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5.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地质分析、材料分析和工业分析。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
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及分类。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3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分类和比较。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
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构成、周期律的规律。
主族元素、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特点。
2.3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键的极性和键能。
3.2 化合物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氢化物的结构特点。
分子的立体构型、键角、键长。
3.3 晶体结构晶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晶体的空间点阵、晶胞参数、晶体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和影响因素。
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4.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原理。
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平衡的判断方法。
4.3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性质与制备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5.2 离子平衡离子的定义、离子的溶解度。
离子平衡的原理、离子平衡的计算。
5.3 沉淀与溶解平衡沉淀与溶解的定义、沉淀的种类。
沉淀溶解平衡的判断、沉淀转化的条件。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术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电子转移。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电子转移的类型、方向和数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溶液及其性质2.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3)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3. 第三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氢、氧、氮、卤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常见非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4. 第四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基本性质(2)过渡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3)常见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5. 第五章:分析化学基本方法(1)滴定分析法(2)重量分析法(3)光谱分析法与色谱分析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复杂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2)分析化学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3)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进行教学;(2)实验室实践教学;(3)发放相关教材、辅导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2)课后作业、小测验;(3)实验报告、课程论文。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2)综合素质评价。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概念;(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3)熟悉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1)酸碱的概念及分类;(2)酸碱的离子平衡理论;(3)酸碱反应的类型及特点。
2. 沉淀平衡(1)溶解度与溶解度积;(2)沉淀的类型及形成原理;(3)沉淀反应的应用。
3. 氧化还原平衡(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沉淀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应用;(3)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平衡的计算;(2)沉淀平衡的计算;(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分析等,占总评的30%;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PH试纸等3. 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酸碱平衡2. 第二周:沉淀平衡3. 第三周:氧化还原平衡4. 第四周:酸碱滴定5. 第五周:沉淀滴定6. 第六周:氧化还原滴定7. 第七周: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分析方法八、教学措施1. 针对教学难点,安排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2. 强化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组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2)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3)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4)学会运用滴定分析法测定溶液的浓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酸碱平衡的实际应用;(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1)酸碱的概念及分类;(2)酸碱离子浓度的计算;(3)酸碱平衡的判断与调节。
2. 沉淀溶解平衡(1)溶解度与溶解度积;(2)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溶度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2.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沉淀溶解现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4.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酸碱平衡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4.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器材:滴定仪、pH试纸、试管、烧杯等;3. 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第2周:酸碱平衡的实际应用;第3周: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第4周: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第5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课后作业1. 复习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2. 预习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内容;3. 完成实验报告:测定溶液的酸碱度;4.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酸碱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一般Φ> Φ正向自发,能发生歧化。
左右2.计算未知电对的电极电位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图注:1.在1mol/L HSO溶液中(E =+0.86V ) 4 22.在1mol/L HCl溶液中(E =+0.70V ))+E=0.73V3.在1mol/L HClO溶液中(4页第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页第页第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页第讲稿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对大量粒子行为而言,衍射强度大的地方,出现粒子的数目就多,强度小的地方出现粒子数目就少;对一个粒子的行为而言,通过晶体后粒子所到达的地方是不能预测,而强度小的的,但衍射强度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机会也多(概率大)。
小)地方,粒子出现的机会也少(概率衍射强度大小即表示波的强度大小,即电子出现概率的大小。
概率波:电子运动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由波的强度表现出来,因。
~此电子及其微观粒子波(物质波)又称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1. 薛定锷方程2222????m8?????0?V)???(E形式:2222?x?y?zh求解:常将直角坐标的函数?(x,y,z),经坐标变换后,成为球极坐标的函两部分,?)和Y(?,?(r,?,?) 表示成为R(r),) 数?(r,?,?,再用分离变量法将。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2)了解常见酸碱滴定反应及其应用;(3)熟悉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1)酸碱理论;(2)离子积常数;(3)酸碱滴定反应及滴定曲线。
2. 酸碱滴定法(1)强酸强碱滴定;(2)弱酸弱碱滴定;(3)氧化还原滴定;(4)非水滴定。
3. 沉淀溶解平衡(1)溶度积常数;(2)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沉淀滴定法。
4. 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理;(2)仪器结构;(3)应用。
5. 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1)原理;(2)仪器结构;(3)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2)酸碱滴定反应及其应用;(3)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滴定曲线的分析;(2)沉淀滴定法的操作及计算;(3)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基本理论,分析实际案例;2.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器材:滴定仪、分光光度计、质谱仪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计划:(1)第1-8课时:酸碱平衡;(2)第9-16课时:酸碱滴定法;(3)第17-24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第25-32课时: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下)教案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下)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学时:36 任课教师:宗万松职称:讲师使用的教材:《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教学课时安排:共9周每周4学时共36学时;日期:2014、4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与无机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
其任务是:学习并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操作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操作;增强对量的概念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解决分析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继课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建立准确“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以及“有效数字”的概念,熟悉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确保定量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根据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选取了9个典型实验,其中包含基本技能实验、分析测定基础应用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等。
一、课程目的1、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
2、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3、确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综合能力。
如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证明,观点的表达与讨论;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意识。
5、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培养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要求1、课前必须认真预习。
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探寻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做好必要的预习笔记。
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所有实验数据,尤其是各种测量的原始数据,必须随时记录在专用的、预先编好页码的实验记录本上。
不得记录在其他任何地方,不得涂改原始实验数据。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设计.doc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设计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建议学时分配:60学时(含必开实验实训20学时),周学时4适用专业:农林牧类及食品分析类专业先修课程:高中化学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土壤分析、农牧产品贮藏加工、果树栽培等课程性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我院的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开设,是我院农林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支撑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之O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即溶液及电解质溶液基本知识,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三种常规滴定分析方法,培养化学素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专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实训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滴定分析技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内容主要有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和移取、滴定操作技术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1、内容选取的针对性本课程内容的选取是针对专业课程需求、职业技能需求以及学生生源情况设计。
理论知识遵循“基础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弱化原理讲解;操作技能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能力、素质的要求而设计。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中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反应的教学,淡化过深理论知识教学。
2、教学中重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3、采用启发引导式、互动交流式、讨论研究式、相互比较式等教学方法,难点教学单元不畏繁琐强化练习。
4、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教学中要考虑相关知识向专业课的延伸和基础知识的巩固。
5、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有机地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边教边做、边学边做,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下)的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复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回顾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和物质的量的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操作规范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处理等。
掌握实验室操作规范,如玻璃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第二章:溶液的浓度与平衡2.1 溶液的浓度学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学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如滴定法、蒸发法等。
掌握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2.3 溶液的平衡学习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理解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积规则的应用。
第三章:沉淀与溶解平衡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学习沉淀的形成过程和沉淀的分类。
掌握影响沉淀形成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3.2 溶解度平衡学习溶解度平衡的概念和溶解度平衡常数。
掌握溶解度平衡的计算和溶解度图的应用。
3.3 沉淀的溶解与转化学习沉淀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积的调控因素。
理解沉淀的转化原理和应用,如沉淀的转化反应、沉淀的调节等。
第四章:滴定分析4.1 滴定分析概述学习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滴定分析的分类和滴定剂的选择。
4.2 酸碱滴定学习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曲线的分析。
4.3 络合滴定学习络合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络合滴定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5.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学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和维护。
5.2 原子化器学习原子化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掌握原子化器的选择和优化条件。
5.3 光谱仪与检测器学习光谱仪的构造和功能。
掌握检测器的类型和性能特点。
第六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6.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原理学习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分子吸收光谱的特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6、郭文录等编.无机与分析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郭文录等编.无机与分析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郭文录等编.无机与分析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7次课)
章节
名称
第3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8
9
10
作业
单元练习题1的相关内容
参考
资料
1.浙江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南京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3.陈虹锦等编.无机与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钟国清等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5、董元彦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2
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3
分压力, 分压定律
10
4
溶液, 分散系, 分散质与分散剂, 分散系分类
5
5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9
6
溶液的组成量度, 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 摩尔分数, 质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它们之间的有关换算
30
7
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8
8
稀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熟悉溶液的组成量度。
2、熟悉溶液的组成量度。
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量分数,质量分数及相互换算),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
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 Ag++ e-= Ag (-) AgBr(s)+ e-=
Ag +Br-
(总) Ag++ Br-= AgBr(s) Kθ=1/ Kθsp
总lgKθ=nE/0.0592=1×0.728/0.0592
Kθ =2.1×1012 Ksp = 4.8×10-13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五、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元素电势图
按元素氧化数降低的顺序从左到右,中间“—”
连接,线上是电对的标
准电极电位。
一般Φ右> Φ左正向自发,能发生歧化。
2.计算未知电对的电极电位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第四讲
教学目的:1.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滴定
曲线。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学习难点: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
教学内容
六、氧化还原滴定法
1.条件电极电位
在特定的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均为1mol·L-1时,校正了
各种因素(包括H+)的影响后的实际电位。
问题:计算得到的及实验测量值有较大偏差。
原因:(1)忽略了副
反应影响;(2)忽略了离子强度(活度被c代替)影响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E(Ce4+/Ce3+)=1.44+0.059lg( 0.1% /1) =1.26V
滴定曲线如下:
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前Fe2+剩余0.1%到化学计量点后Ce4+过量0.1%,
溶液的电极电势的变化称为滴定电势突跃。
滴定突跃的大小及两电对的差值大小有关△E↑,突跃↑。
对n1=n2的反应,计量点电位恰好处于突跃中点。
0.1000mol/L的Ce(SO4)2标准溶液滴定0.1000mol/LLFe2+溶液的滴定曲线
图注:
1.在1mol/L H2SO4 溶液中(E =+0.86V )
2.在1mol/L HCl溶液中( E =+0.70V )
3.在1mol/L HClO4溶液中( E=+0.73V )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3)指示剂
由指示终点的原理不同分类:
①自身指示剂 MnO4-(紫红)→Mn2+(无色)MnO4-(粉红色半分
钟不褪).
②特殊指示剂淀粉碘量法中的指示剂(I2+淀粉)深蓝色化合物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变化。
3.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
概率密度:单位体积的概率。
在空间某一点波的强度和粒子出现的
概率密度成正比。
衍射实验:用强度很弱的电子流,即让电子一个一个地通过晶体到
达底片时,底片上就会出现一个一个显示电子微粒性的斑点,如图(a),
但斑点的位置无法预言,似乎是毫无规则地分散在底片上。
若时间足够
长,斑点最后会形成和强电子流所得的衍射图案一样,显示了电子的波
动性,如下图示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对大量粒子行为而言,衍射强度大的地方,出现粒子的数目就多,
强度小的地方出现粒子数目就少;
对一个粒子的行为而言,通过晶体后粒子所到达的地方是不能预测
的,但衍射强度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机会也多(概率大),而强度小的
地方,粒子出现的机会也少(概率小)。
衍射强度大小即表示波的强度大小,即电子出现概率的大小。
概率波:电子运动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由波的
如图:y(r,q,f) = R(r)×Y(q,f) Y(q,f) = Q(q)F×(f)
只及电子离核半径有关,故称为波
函数的径向部分; Y(q,f)只及q、f
关,故称为波函数的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s、p、d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剖面图s,p,d电子云角度分布剖面图
2.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以|y|2作图得到的图像。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和相应的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是相似的,它
们之间主要区别有两点:
(1)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有正、负之分,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因角度函数经平方后无正、负之分;
(2)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瘦”,因角度函数
Y<l,所以Y2值比Y值更小。
3.径向分布图
(1)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
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又称径向波函数R(r)。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
第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案/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