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上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表示对象
如“与、为、对、关于”等,用于引进动作 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表示原因
如“因、由于、为”等,用于引进动作行为 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副词与介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副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
介词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必须与名词或代词等 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 或句末。
动词与形容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作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例如:“他走了。”、“这朵花很美。”
作定语
形容词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美丽的花朵”、“ 高大的建筑”。
作状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她慢慢地走出了房间。”
古今词法对比
01
通过比较古代汉语词法与现代汉语词法的异同,揭示语言发展
的内在规律。
古代汉语词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02
探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法现象,如一词多义、
虚词用法等。
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03
分析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彰显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THANK YOU
连接从句的词,如“之”、“ 其”等。
名词与代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主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表示动作的 执行者或状态的主体。
定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 名词或代词的意义或范围。
宾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表示动作的 对象或结果。

文言文语法.ppt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 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 解。
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 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 鸟”“雏形”等。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 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
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 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 度减弱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 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 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 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 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 义中就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 “国”之意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 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 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

古代汉语语法ppt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ppt课件
《三戒·黔之驴》)
程度副词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 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 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
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
本纪》) ❖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
❖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 于前。(聊斋志异·狼)
介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 “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 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 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为动”、 “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 统名之曰“介动用法”。 “介动”用法包括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古代汉语句式精品PPT课件

古代汉语句式精品PPT课件
•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 四年》
动词“为”的双宾语句式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 三十年》
• 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左传·宣公二年》
•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 年》
• 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 三》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
其不义又甚於攘人 犬豕鸡豚者
, 何故也?
• 先秦时,“是”的常用用法为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在 句子中做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
• “是”做判断句的主语 • 例如: • 是社稷之臣也。 • 公曰:是吾宝也。 • 是吾师也。
常用判断句式
• 1.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 词“也”。“…,…也”
• 例如: •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 张骞,汉中人也。
•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到: 相同之处:语序均为SVO • 差异表现在: 引进地点的状语的位置,如“於
申”。 另外,有差异的句式还有: 双宾语句 动量表达形式
双宾句
• 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 。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 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 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后,但它 不能单独存在。它和直接宾语组成 双宾语。
★动词“为”的双宾语结构翻译 时,“为”的意义要随上下文而定 ,同时要么在直接宾语前面添加合 适的动词,句式变化为兼语结构; 要么句式变化为“介宾·动词”这 样的状中结构。
古代汉语动量表达的形式 (一)
• 基本形式:数词+动词 “数词”做状语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 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 之力也。《论语·宪问》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
2024/1/30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பைடு நூலகம்
27
讲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的分类 、音韵的演变等。
2024/1/30
8
词汇与语法
2024/1/30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及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语法概述
阐述古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
探讨古代汉语虚词的种类、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1 2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准 确地理解文意。
注意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 现代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3
避免望文生义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理解,需 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 预览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汉语的翻译与注释 • 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2
01 古代汉语概述
2024/1/30
3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互补关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 达上各有优势,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6
02 古代汉语基础知 识
2024/1/30
7
文字与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文言文语法知识完整教学课件PPT

文言文语法知识完整教学课件PPT
用文言的眼光读文言文!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我、 谁、这)
常见实词
古汉语中,有些字用声音相同、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 替的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 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形容词之后,补充说
字写得〈好〉。
补语
明动词、形容词的成 分。位于谓语后、宾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 结果,是补语。
语前,一般用“得”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
做标志。
,是补语。
中心
与定语、状语、
语 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 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于…” 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
(美丽)的花朵
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
(那个)地方
定语 分。通常位于主语或宾 语前。一般用“的”做 标志。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优选精品PPT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优选精品PPT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 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 ①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
❖ ③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 ④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
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 ❖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改变读音(破读):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 传·宣公二年)饮yin4
(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si4,见xian4
❖ ② 饮余马于咸池,總 余辔于扶桑。(屈原 《离骚》) 饮yin4
❖ ⑦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 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
❖ ⑧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 ⑨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 记·淮阴侯列传)
❖ ⑩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三)名词的活用
❖ 名词的活用包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 1、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 ③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 ④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名词作状语与词类活用的区别:
名词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教材说是“为了 叙述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词类活用这一节里来谈。”
❖ 2、动词用为名词
❖ 动词在句子中常常作谓语,用来陈述、描述 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但是,文言文中,在 特定的情况下,动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 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 语,这种临时将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在 语法上,我们称之为动词用如名词。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僖公十五年》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宾语因强 调而前置。 用代词“之” 、 “是”复指 宾语。
18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1
二. 介词
宾语的 前置
1.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项羽本纪》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登泰山记》
二.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
《左传·僖公五年》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捕蛇者说》
名词作 谓语, 非判断 句。
用助词 “者”、 “也”, 非判断 句。
13
返回本章目录
14
第三节 宾语前置
15
《诗经·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
知人也。 《论语·学而》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
《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 语,宾语 前置。两 个条件缺 一不可。
17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 3
3.姜氏何厌之有?
一. 动词
宾语的 前置
《左传·隐公元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 忧,惠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 语是喻体。翻
曹公,豺虎也。
译时应加动词
《赤壁之战》
“像”。
10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 2
二. 因果 判断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 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良庖岁更刀,割;族庖 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用判断句的形 式表达了因果 关系复句的内 容,主语说明 事情的结果, 谓语说明产生 的原因。翻译 时应加上“是因 为”。
⒉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身非木石。
[]
《报任安书》
“是”是后 加的。
6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用动词“为”的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
三.用动词 “为”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论语·微子》
我为赵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7
返回本章目录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者”、“也”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表示
5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用副词的
二.用 副 词
⒈ 是皆秦之罪也。 《战国策·秦策》
[]
“皆”、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
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
“非”等均
[]
为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译文中的
古代汉语语法
1
语法
第一节 判断句
第二节 被动句 第三节 宾语前置 第四节 词类活用 第五节 名词作状语
用助词的 用副词的 用动词“为”的 用判断词“是” 的 判断句的活用
动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
表示比喻 表示态度 表示工具 表示时间 表示情理或依据 表示处所或方位
于字式 见字式 为字式 被字式
名词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疑问代词 作介词的 宾语,宾 语前置。 此种最为 严格。
19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2
二. 介词
宾语的 前置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为政》
其有不合者,抑而思之,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 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
介词“以” 的宾语可 以因强调 而前置。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1
一. 动词
宾语的 前置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疑问代词
《左传·成公三年》
吾谁欺?欺天乎?
作动词的 宾语,宾
《论语·子罕》
语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此种最为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严格。
16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 2
一. 动词
宾语的 前置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判断句-用判断词“是”的
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
四.用判 断词 “是”
此是何种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
《史记·商君列传》
8
返回本章目录
是-代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其是知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20
返回本章目录
宾语前置-例外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 未前置。
子夏云何? 《论语·子张》 武帝问:“言何?” 《汉书·酷吏传》
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未前置。
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汤问》 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
《史记·晋世家》
21
返回本章目录
22
象声词用作动词
三.象 声 词 用作动词
11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 3
三. 特殊 判断
夫战,勇气也。
这种判断句是在
《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特定的语言场合 压缩掉了某些成 分,也叫压缩判
《战国策·齐策》 断。翻译特殊判
竟陵泽,楚之材也。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断句时应根据具 体语言环境补出 相应的词语。
12
返回本章目录
非判断句的辨识
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古代汉语 中的“是” 多为代词,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孙子·势篇》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
是也。
曹操《孙子序》
不是判断 词。
9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1
一. 比喻 判断
君者,舟也;庶人者,
用判断句的形
水也。
式表达了比喻
《荀子·王霸》
鲁卫之政,兄弟也。
修辞格中的暗 喻的内容,主 语是本体,谓

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
之肉也。”出而哇之。
《孟子·滕文公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2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数词表示法
句子成分的省略 虚词
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兼语的省略 介词的省略 介词宾语的省略
固定句式 语法著作
所以 奈何 如何 若何 “奈……何” 等 不亦……乎 “何……为” 等 孰与
基数 约数 虚数 倍数 分数 数词使用的特点
虚词的来源 虚词理解的三要素 虚词理解的难点 代词 副词 助词 主谓之间加“之” 介宾短语三特点 兼词
马氏文通 助字辨略 经传释词 词诠
3
第一节 判断句
4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用助词的
一.用 助 词
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的特点:
《史记·项羽本纪》
蔡叔,康叔之兄也 。
《左传·定公四年》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
一般不用判断词 “是”,直接用 名
《韩非子·解老》
词或名词性短语
天下者,高祖天下。
作谓语,加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