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一)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ppt课件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 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 解。
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 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 鸟”“雏形”等。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 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
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 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 度减弱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 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 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 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 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 义中就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 “国”之意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 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 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上精品PPT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上精品PPT课件
《左传·僖公十五年》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宾语因强 调而前置。 用代词“之” 、 “是”复指 宾语。
18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1
二. 介词
宾语的 前置
1.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项羽本纪》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登泰山记》
二.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
《左传·僖公五年》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捕蛇者说》
名词作 谓语, 非判断 句。
用助词 “者”、 “也”, 非判断 句。
13
返回本章目录
14
第三节 宾语前置
15
《诗经·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
知人也。 《论语·学而》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
《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 语,宾语 前置。两 个条件缺 一不可。
17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 3
3.姜氏何厌之有?
一. 动词
宾语的 前置
《左传·隐公元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 忧,惠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 语是喻体。翻
曹公,豺虎也。
译时应加动词
《赤壁之战》
“像”。
10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 2
二. 因果 判断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 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语法(一)古代汉语

语法(一)古代汉语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时多用作使动。 1.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论语· 季世将伐颛顼》来:动词使动用 法,使……来。 2.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 治通鉴· 赤壁之战》走:动词使动用法,使…… 逃走、打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 僖公 三十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 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伯夷叔齐塑像
东山指位于山东省蒙阴县的沂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 是山东省第二高峰,和120公里外的泰山遥相呼应,被 称为“亚岱”。
山东泰山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两个名词联用,前一 个名词主观上把它后面的名词看作这个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 2.(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 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成客人。 成语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草 菅人命(把生命当野草)。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由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 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 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三、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 还经常活用为一般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 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名词活用为一 般动词,比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普遍得多。 如: 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目:用眼睛瞪。——要翻译成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 贵德》 后一个“风”和“雨”都活用为动词,“风人”,即吹 拂人。“雨人”即滋润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 滕,小国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四)压缩的判断句 百乘,显使也。 夫战,勇气也。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一)否定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加强肯定语气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是皆秦之罪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三)带有各种语气词的判断句: 此亡秦之续耳。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黄帝人耶,抑非人耶? 子非三闾大夫与?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五、判断句和“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吾师也。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思考题
判断动词“是”是何时通过何 种方式产生的?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Nhomakorabea 一、定义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的一种句子形式。
练习:判断题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二)“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古代汉语》课件

《古代汉语》课件
详细描述:汉代文献中有很多经史之学的作品,这些作 品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
详细描述:汉代文献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 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 作品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魏晋南北朝文献阅读与理解
总结词:多元文化 总结词:思想碰撞
详细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 元文化并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献阅读与理解 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 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总结词
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历代文人墨客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制度等方 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古代汉语的历史与发展
详细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 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献阅读与理解有助于 深入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THANKS
感谢观看
《古代汉语》ppt 课件
目录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 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 •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 古代汉语的文献阅读与理解
01
古代汉语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古代汉语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词汇和 语音特点。
详细描述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词汇和语音 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古代汉语的词汇常常具有多义性,且 存在大量同义词和近义词。此外,古代汉语的语音也较为复 杂,存在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祈使句
表示请求或命令的句子,如“请帮我一下! ”。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意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意动意义的用法,指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述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或认为宾语是述 语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名词的意动:
⑴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把我当做门客
⑵刑仁講讓--《大同》 以….为法则
⑶以功为己--《大同》 认为….有功
11
二、形容词意动
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鞍之战》 以….为难事
成为诸侯 ⑷风乎舞雩。---《论语》
吹风
4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5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17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 有时可以不用“者”,只用“主语,谓语+ 也”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 有时也可不用“也”,只用“主语+者,谓 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有时“者”、“也”都不用,只用“主语,
《左传》
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
14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句法成分的位置
15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16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12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表行为方式;当面 ⑶公翰般曰:“吾义固不杀人。”--《战国策》
表行为的依据;因为义所以不杀人 ⑷会論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汉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使上位空出来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9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语法(一)古代汉语的实词与词序
• 词类活用 • 特殊句式
1
古代汉语实词概述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不同表现:
• 词类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 •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等) • 一些实词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古
代汉语中却经常使用(普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充当状语等。)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21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7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8
三、形容词的使动:
2
词类活用
• 定义: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一些语法功能和 结构特点的语言现象。
• 分类: 1.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
2.使动 3.意动 4.名词作状语
3
名作动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鞍之战》
用肘顶 ⑶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书》 表行为的工具;用剑
13
⑸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表凭借;因功称王
⑹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
表行为状态;像人一样
⑺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⑴吾日三省吾身。
表行为的频率;每日
⑵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2
谓语”
18
• 古代汉语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否定判断句的构成一般是在充当谓语前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结构前加上“非”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秋水》(“非” 表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译为“不”。)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一》 子诚奇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19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20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6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