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无讼【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乡土中国》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文本的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知识点,掌握分析文本的技能。
3.请分析《乡土中国》中乡土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
答案:乡土文化的特点包括地域性、家族传承和实用性。传承方式包括口传、习俗、节日庆典等。
4.请举例说明《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答案: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以婚丧嫁娶为例,遵循一定的礼仪程序,如请柬、仪式、宴请等,体现了礼治秩序的重要性。
课堂
1.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乡土中国》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并进行解答。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点评: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反馈: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改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空间,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3.评价目的: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2.3差序格局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3.乡土社会的文化
3.1乡土文化的特点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地、生育制度、宗教、文化教育、科技因子十个方面的内容。文章语言流畅,浅显易懂,是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窗口。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以及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d.实际案例:提供一些关于农村社会实际案例的报道和文章,如农村土地改革、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教育问题等,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拓展建议:
a.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相关的课文和学术资料,增加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b.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视频资源:《乡土中国》纪录片、费孝通访谈录、农村社会变迁纪录片等。
-学术文章:农村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和观看拓展材料,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
-问题思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笔记整理:要求学生整理阅读和观看的笔记,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村社会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农村社会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议题思辨无讼之“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议题思辨无讼之“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乡土中国》议题思辨:无讼之“讼"素养目标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抓核心概念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鲁迅经典作品《祝福》,聚焦文本关键人物和情节,以祥林嫂之死为具体案例,进一步理解乡土社会中人物行为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证观点,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辨析中提升思维品质。
重难点重点:以祥林嫂之死为具体案例,理解乡土社会中人物行为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
难点: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证观点。
前置学习本节课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的一个课时。
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通读过文本,并且完成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梳理、议题探究等内容。
然后让学生课前阅读鲁迅的小说《祝福》,理清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圈点勾画重点信息,独立完成下方情境任务,并借用人物关系(差序格局图)锁定犯罪嫌疑人。
最后将学生按小组分为公诉人组、辩护人组、审判员组,并对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嫌疑人犯罪行为和动机进行分析。
情境任务:乡土社会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为祥林嫂的劳动妇女在祝福之夜死去,谁是凶手?1.被害人基本情况调查:祥林嫂死亡调查报告2.细读文本,梳理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祥林嫂实施的侵害行为。
教学过程一、庭前准备宣布开庭,介绍被害人、被告基本情况。
明确:根据祥林嫂死亡调查报告,检查学生前置学习情况,利用人物关系(差序格局)锁定犯罪嫌疑人(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婆婆,柳妈及鲁镇的看客等)。
二、法庭调查,辩论阶段1.公诉人分别就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发表意见:陈述要求:抓住被告方的关键行为,证明其有罪。
我方认为:(被告)在(时间、地点)做出______ ______(事实行为),对祥林嫂造成了侵害的结果,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13.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 提。 14.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 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 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高中语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六、案例分析1
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但是功臣们在宴会 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 无奇不有,刘邦对此很讨厌。叔孙通说服刘邦制定一套 符合今天使用的礼仪制度。 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 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 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 失当的人。大典之后,刘邦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 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二、概括段落要义
13.敬畏传统的原因 14.何谓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15.推行礼,依靠教化所养成的个人敬畏感,是主动之举。 16.推行法律,依靠特定的权力;推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 统的习惯。 17.礼治依靠人们主动地服膺于成规。 18.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19.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4.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乡土中国》第3课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new
第3课时差序格局与私人道德——《乡土中国》第四、五章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2.在对家庭、家族、男女有别的评价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3.掌握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
整体要求读进去(读懂):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①理清各章关联读出来(审视):不同观点, 对话碰撞, 形成独立判断2.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第4章答案①讲究个人主义②以己为中心③群己、公私界限模糊第5章答案①克己修身②朋友线③代理者3.两篇文章内容总结(详见课件)二理解概念1.请给“差序格局”下定义。
提示:(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2)界定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 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3)分析与相近或相反概念的关系。
2.答案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 以自己为中心, 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3.请给“团体格局”下定义。
答案指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 各成员间界限清晰、关系平等的社会格局。
三探讨问题1.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为什么重要?它对认识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原因: 它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总结和概括。
作为中国本土化的概念, 与西方团体格局相对应, 并且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2)意义:传统社会中, 人们获取资源的范围通常在自己人的圈子里。
现代社会中, 人们获取资源的范围超出了狭小的圈子, 人际关系也必须变化。
在原有的以血缘或姻缘关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已经不能满足的情况下, 通过拜把子、认干亲等形式, 转化成拟血缘关系, 加强彼此信任, 扩大获取资源的渠道, 扩大原有差序格局的边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国内, 中国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团体格局特点逐渐显现和增强。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案(2)部编版必修上册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乡土中国》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引导为主,帮助学生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和文学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案例研究法:选择文本中的典型人物、情节等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内容、图片、图表等有机结合起来,直观展示教学要点。
(2)视频:播放与《乡土中国》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乡土文化。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文学网站、在线词典等,辅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
(4)实物展示: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实物,如乡土特产、民间艺术品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学生结合阅读材料,思考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乡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2. 视频资源
- 学生在课后观看《乡土中国》、《中国乡土建筑之美》、《中国民间艺术》等纪录片,直观了解乡土文化的表现。
-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关注纪录片中对乡土建筑、民间艺术的展示,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五、教学实录和反思
1.教学实录:记录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深入探讨(40分钟)
1.典型人物分析(15分钟)
请同学们选择《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或几个典型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社会问题探讨(15分钟)
3.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10分钟)
最后,我们来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可能难以将作品中的乡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举例、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传承与发展问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乡土中国》原著纸质书籍
-笔记本和文具用品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如学习通、Blackboard等)
(1)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乡土中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本章节内容涉及乡土中国的民俗风情、家族观念、乡村治理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4. 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本节课的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乡土中国》和乡土中国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学习自觉性将得到提升。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5.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高一【语文 统编版 】《乡土中国》:无讼-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礼治秩序、无讼的含义、作用
教学难点:人治、礼治、法治的关系;无讼与礼治秩序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1、文本重要内容探讨
2、重要案例分析
具体内容见讲稿
《乡土中国》:无讼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10YWTB038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乡土中国》:无讼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朱亮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教师
邹明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传统与都市中,讼师名声迥异。 2.讼师称呼的变化,表明从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3.都市社会,人们需要律师。 4.地方官维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概括各段要义
5.以球赛比喻礼治秩序的性质。 6.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7.在乡村所谓的调节,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8.父子的案例。 9.孔子无讼的观点。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案例简析
1、面对纠纷,张英没有走诉讼之路,更没有仗势压人。 2、面对张家三尺的退让,吴家也退出三尺,没有占道建房。 3、此事传为佳话,六尺巷因此得名,今日已成名胜。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无讼
1 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讼师,为人鄙夷,身处礼治社会。律师,受人尊重,现身法治社会。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无讼(第一课时)
年 级:高一 主讲人:
学 科:语文(人教统编版) 学 校: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无讼
1、议题的重点:面对社会的矛盾与纷争所产生的诉讼, 乡土社会追求“无讼”的状态。
2、理解的难点:面对诉讼,现代社会 与乡土社会为什么 会有不同的态度与做法。
3、现实的意义: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无讼的观念,它 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深入解读差异的原因
乡土社会、礼治社会中的打官司,影响如下: 1、有损名誉:产生矛盾,说明处事不当,说明修养 才学欠缺。 2、关系破裂: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打官司 意味着彻底的撕破脸,矛盾不可调和。 3、后患不断:一场官司,不仅影响此时此刻,而且 会波及后代子孙。(世仇、家仇、死对头,这类词的 流程就是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不良后果的反映) 4、成本高昂:费时费力费心费钱。(打不起官司)
提要:心术不正的讼师,钻法律漏洞,施奸耍诈,颠倒是 非,因而被蔑称为“讼棍”。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二、对待讼事的差异
1、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 2、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社会属性
处理方式
思想基础
形态发展
执行人员
礼治社会
教化调解
知礼重礼
相对稳定
尊者权威
法治社会
诉讼判决
权利安全
与时而变
律师法官
4、解决的方案:继续推行、普及、完善现代司法制度和执行手 段,同时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本章总结
人世纷争,本是常态。但是历朝历代,都推崇“无讼”之策,这当中的道 理就在于,较之诉讼,无讼的成本小、收益大、效果久。 如果说,礼治能够维持乡土社会的日常秩序,那么,当乡土社会的局部出 现裂缝甚至窟窿时,人们所推崇的无讼,实际上仍然是礼治的延续,因为 无讼的思想根基、传统意识都是建立在遵奉礼治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乡土中国来说,有力推行无讼的政策,能够有效化解日常生活中的大 部分矛盾争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督促人民自觉守法向善。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三、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1、产生的根源: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从乡土社会 蜕变为现代 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对待诉讼的观念不一致。
2、观念的差异 :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差序格局不承认有可以实 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现代社会中,采用个人平等主义。
3、现实的矛盾:普通百姓,尤其是乡土中人,怕打官司,不明 白、不理解 、不会用现代法律,现行法律常为狡顽败类利用。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概括各段要义
10.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 11.现代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社会需要律师。 12.乡土社会的蜕变,导致司法制度与礼治制度的冲突。 13.用乡土社会向发展社会转变,法治秩序的建立,需 要法律条文、法庭、人民如何使用法律系统,而且先得 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案例:六尺巷的典故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 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 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 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 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 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 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3、社会性质不同:讼师,隶属礼治社会; 律师,服务法治社会。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古代讼师的案例
《清稗类钞》中记有一个案子,某人素以不孝著称,一日 殴打其父,致牙齿脱落,父亲便向官陈诉。为了逃脱刑罚, 这个人就请了讼师廖某出谋划策,廖某在他晚上来取呈词 时,趁机咬掉了他的一个手指。然后说,打官司时就说是 你父亲咬你手指头,你出于自卫要拿出手指,才不幸打落 了父亲的牙齿。果然,县官不再追究他的责任。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思考题:无讼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无讼”的可能性、可行性、适 用情况和对象。 提示:在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同时,还有建立“和谐社会” 的目标,正在大力推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2 对待讼事的差异 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3 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司法,依照统一规则和个人平等;礼治,遵循差序格局和礼仪传统。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高一上册
一、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1、社会环境不同:讼师,生于乡土社会; 律师,生于现代都市。
2、社会地位不同:讼师,遭人鄙夷; 律师,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