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什么是贲门失弛缓症?
什么是贲门失弛缓症?1. 病名解析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罕见的胃食管反流疾病,也被称为食管下段括约肌失弛缓症。
该病主要特征是贲门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无法完全放松,导致食物和液体无法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2. 病因与发病机制贲门失弛缓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有一些可能的诱因和相关因素:•自身免疫反应:一些研究认为贲门失弛缓症可能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攻击胃食管联合部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系统异常:贲门的运动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下颌下鞘神经支配,异常的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导致贲门失弛缓症。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也可能与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有关,虽然目前尚未找到确切的遗传基因。
3. 主要症状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如下:•吞咽困难:患者往往感到食物进入食管时有堵塞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来完成吞咽动作。
•反流:食物和液体被阻塞在贲门处,易引发食物和酸性胃内容物的反流,导致胸骨后灼热感,甚至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
•呕吐: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常有进食后呕吐的情况,呕吐物一般为未经消化的食物。
•长期消瘦:由于吞咽困难和呕吐的影响,患者容易导致摄入不足,进而出现消瘦。
4. 诊断与鉴别4.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征,初步怀疑贲门失弛缓症。
然而,为了确诊贲门失弛缓症,常常需要进行以下检查:4.2 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钡餐造影是一种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透视下口服含钡的物质,通过摄影观察食管和贲门的形态、蠕动和反流情况。
在贲门失弛缓症中,贲门区域呈“葫芦状”,食管下段扩张,贲门处出现狭窄。
4.3 高分辨食管测压术鉴别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分辨食管测压术,该方法通过在贲门和食管内同时插入高分辨压力传感器,测量食管和贲门内的压力变化。
贲门失弛缓症的测压结果显示贲门括约肌无法完全松弛,压力持续升高。
4.4 其他检查方法对于疑似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胃镜检查和生食管肌电图等进一步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诊疗常规
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食管动力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下食管括约肌(LES)舒张功能障碍和食管体部蠕动性收缩的缺失,从而导致远端食管的功能性阻塞,临床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反食和胸痛等。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病率低于成人,不到总患病人群的5%,学龄前儿童少见,平均发病年龄8.8岁,1岁内偶见,有报道新生儿即可发病,男女发病情况接近,从出现临床症状到诊断的平均病程为23个月。
【病因和发病机制】该病的病因尚待进一步明确,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元细胞退行性变、自身免疫、感染、精神心理和遗传等。
病理检查可见到贲门处病变食管抑制性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变性,周围炎症性改变。
病变主要在神经而不在肌丛。
【诊断】(一)症状1.起病缓慢,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2.吞咽困难: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症状,几乎见于所有患者,进食固体和液体时均可出现,常诉为胸骨后停滞和受堵感,进食困难,进餐时间延长,改变体位可减轻症状。
3.反食:70%患者存在,空腹可反流较多粘液,餐后加重。
少许患儿可出现食道出血。
误吸反流物可导致咳嗽、咳痰、喘息甚至窒息等呼吸系统表现。
4.胸骨后疼痛、不适:见于30~50%左右患者。
由于食物在食管内潴留,常导致食管扩张和食管炎症而出现胸痛、不适。
5.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
(二)体征主要为营养不良的相关表现,包括消瘦和体重下降等。
(三)辅助检查1.放射学检查:食管钡餐透视和摄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可显示食管体部扩张,远端明显并可伴液平面,钡柱末端逐渐变细,尖端LES紧闭呈“鸟嘴”征,吞咽时松弛障碍。
食管体部远端原发性蠕动性收缩消失,食物和钡剂排空推进延缓。
早期、病程短的患者食管体部扩张可不明显。
由于食管上段为骨骼肌,受累较轻,可保持正常形态功能。
2.食管压力测定:正常吞咽情况下LES松弛率达85%以上,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压力测定的特征性表现主要为吞咽后LES松弛不全,可以伴有LES基础压力增高,但是后者并不是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必要条件。
带你了解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会影响食物从食管进入胃部的过程,导致吞咽困难、胸痛、食物反流等症状。
本文将从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等角度展开详细介绍。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神经、肌肉等遗传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下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导致食物滞留在食管内无法顺利通过。
食管下括约肌的异常收缩可能与食管神经肌肉层的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或缺乏有关。
这些神经节细胞是控制食管蠕动和括约肌松弛的重要神经元,而他们的损伤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自身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
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咽下困难,即患者在吞咽食物时感觉食物停滞在胸骨后或中上腹部,无法顺利进入胃。
咽下困难的程度和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只在进食固体食物时出现,有的患者连液体食物也难以咽下,有的患者只是偶尔发作,有的患者则持续发作。
此外,咽下困难的发作可能与情绪波动、劳累、寒冷、辛辣等刺激性因素有关。
随着病情的发展,食管内的食物残渣会逐渐增多,导致食物反流、胸痛、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症状。
食物反流是指食管内的食物在体位改变或夜间睡眠时溢流出来,这些食物没有经过胃酸的消化,但可能混有唾液和黏液,有时还有血液。
胸痛是指胸骨后或胸背部的闷痛、灼痛、针刺痛等,有时与心绞痛相似,可能与食管的痉挛或扩张有关。
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是由于咽下困难影响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吸收所致,患者常有食欲减退、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表现。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食管钡餐X 线造影、食管压力测定、食管内镜检查等。
食管钡餐X线造影是观察食管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方法,可以显示食管的扩张、蠕动减弱、食管末端的狭窄和鸟嘴状改变等典型表现。
食管压力测定是评估食管运动功能的金标准,可以测量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松弛反应、食管蠕动波的振幅和频率等参数。
贲门失弛缓症了解消化系统中的运动障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日常保健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 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 冷饮等
02
0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04
0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 紧张等负面情绪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 关疾病
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 避免暴饮暴食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解除贲门失弛 缓症的症状
手术方法:内镜下贲门括 约肌切开术(POEM)
手术风险:可能引起胃食 管反流、食管狭窄等并发
症
术后护理:注意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
其他治疗方法
内镜治疗:通过内镜下扩张 术或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促胃动力药、 抗酸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
神经源性:由于 神经损伤或病变 导致贲门失弛缓
肌源性:由于肌 肉病变或损伤导
致贲门失弛缓
食管源性:由于 食管病变或损伤 导致贲门失弛缓
其他:如药物副 作用、心理因素 等也可能导致贲
门失弛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标准
症状: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等 检查:食管测压、食管镜检查、食管钡餐检查等 诊断:根据症状、检查结果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扩张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剂量:根据 病情和患者体质 确定合适的剂量
药物疗程:根据 病情和患者体质 确定合适的疗程
药物副作用:注 意药物的副作用,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食管不蠕动、巨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指食管的有节奏收缩(称为蠕动)缺失或受损、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以及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力升高。
该病的病因通常不明,但可能在接触某些病毒后发病。
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症状是吞咽困难。
诊断依据是食管测压术和钡餐 X 射线检查的结果。
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方法是使用球囊扩张食管下括约肌或切割该括约肌的肌纤维,有时也会注射肉毒毒素。
食管是从咽部至胃的中空管道。
(也可参见食管概述。
)食管下括约肌是保持食管底部关闭的环形肌肉,从而使食物和胃酸不会反流至食管。
正常情况下,该括约肌在吞咽时会松弛,以便让食物进入胃。
贲门失弛缓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通常在20~60岁之间不知不觉中发病,数月或数年内逐渐加重。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控制食管有节奏收缩的神经出现功能故障(称为去神经支配)所致。
发生去神经支配的原因通常不明,但怀疑与病毒和自身免疫原因有关。
某些肿瘤可通过直接缩窄(收缩)食管下括约肌或浸润支配食管的神经造成类似贲门失弛缓症的疾病。
查加斯病是一种可使神经细胞簇(自主神经节)被破坏的传染病,该病也可导致贲门失弛缓症。
症状由于食管下括约肌过紧从而使其上方的食管腔显著扩大。
此扩大可引起许多症状。
主要症状是吞咽固体和液体均困难。
胸痛虽不常见,但可在吞咽时或无明显诱因时发生。
约三分之一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会将未消化食物吐出(反流)。
若在睡眠时吐出食物,则患者可能会将食物吸入肺内,引起咳嗽、气道感染、支气管扩张或吸入性肺炎。
有时也会出现轻到中度体重下降。
当体重明显下降时,特别是迅速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的老年人,医生会考虑肿瘤,通常会在胃食管交界处(食管与胃连接的地方)寻找肿瘤。
诊断●测压术●钡餐 X 射线检查医生通常会将一根小管插入食管,以测量食管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食管测压术)。
医生一般会使用一根可视软管(食管镜)检查食管。
在食管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可做活检(切取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检查),以排除这些症状由食管下段癌引起的可能性。
贲门失弛缓症
【疾病名】贲门失弛缓症【英文名】achalasia of cardia【缩写】【别名】贲门弛缓不能;贲门痉挛;cardiospasmus【疾病代码】【ICD】K22.0【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和感染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可发生于兄弟姊妹、父母与子女之间,并且可与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家族性糖皮质激素不足和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等遗传性疾病共存,提示本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O’Brien 等报道,在一个父母健康的家庭,7个子女中有5人患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中4人食管吞钡表现为贲门失弛缓症。
但Mayberry 等调查了100例的亲属,未发现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率增高,因而人们怀疑本病另有原因。
(2)病毒感染:有人发现,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人中,如果延髓受累,33%的病人可出现严重吞咽困难。
Robertson 等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测58例的血清,14例中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对照组均未发现,并用原位PCR(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贲门失弛缓症9例的标本,3例标本中水痘-疱疹病毒阳性。
但是儿童中水痘感染相当常见,而贲门失弛缓症发病率却不高,因此,水痘-疱疹病毒是否是真正的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自身免疫:HLA 基因复合体的特异性等位基因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形成以及基因遗传性疾病有关。
Annes 等发现,同患贲门失弛缓症的父女具有相同的HLA 表型。
Wong 等报道,贲门失弛缓症病人HLAⅡ型DQwⅠ表达明显增高。
Tottrup 等检测了贲门失弛缓症9例的下食管标本,发现平滑肌细胞间质存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protein,ECP-嗜酸细胞脱颗粒产生的一种毒性蛋白),而正常对照组则未发现。
ECP 具有高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因此他们认为贲门部位的肌间神经细胞的丧失是ECP 毒性作用所致。
免疫性疾病多表现为全身性,但为什么大多数病人只表现食管症状,而其他神经肌肉正常,有待C D D C D D C D D C D D进一步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课件
食管扩张治疗
食管扩张治疗是通过物理方式扩张食 管平滑肌,缓解食管痉挛,从而改善 症状。常见的食管扩张治疗包括气囊 扩张和探条扩张等。
食管扩张治疗的优点在于疗效较为确 切,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不高。 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食管穿孔、出 血等,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贲门肌切开术
贲门肌切开术是通过手术切开贲门部位的食管平滑肌,从而 缓解症状。该手术可以彻底治愈贲门失弛缓症,但手术创伤 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贲门肌切开术适用于症状较重、药物治疗和食管扩张治疗无 效的患者。手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且存在一定的 手术风险。
其他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内镜下贲门 括约肌切断术等。这些治疗方法相对较少见,疗效和安全 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他治疗方式的优点在于可能存在不同的适用人群和疗效 ,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03
贲门失弛缓症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1 3
饮食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的摄入。
定期检查
2
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消化道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贲门
失弛缓症的迹象。
避免诱因
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以及过度疲劳等可能导致贲门失 弛缓症的因素。
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摄入。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平滑肌松弛剂,如硝酸盐、钙通道拮抗剂等,通过松弛食管下端括约 肌来缓解症状。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后,通常会有明显的吞咽困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
病例二:食管扩张治疗成功案例
总结词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的患者 ,食管扩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 法。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较常见的食管神经肌肉运动紊乱、功能失调性疾病。
由于食管生理、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食管内测压的研究,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发展。
本病属神经源性疾病,病理改变为食管壁内神经丛损害和退行性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在食管括约肌降低,致食管平滑肌张力增加。
【诊断提示】1.吞咽困难是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早期呈间歇性,时轻时重,后期转为持续性,咽下固体和液体食物同样困难。
常与精神因素如生气、紧张、疲劳有关,暴饮暴食或吃过冷过热食物可引起发作。
2.呕吐及反流随着吞咽困难的加重,食管不断扩张和食物滞留引起不同程度的呕吐或反流。
病程早期呕吐物无臭味,晚期由于食物滞留于食管内发酵变臭,呕吐物有强烈腐败臭味。
夜间睡眠时引起呕吐和呛咳尤甚,有时可并发吸入性肺炎。
3.胸痛及腹痛病程早期食管内滞留食物刺激迷走神经致食管肌肉收缩引起疼痛。
随着病情发展,反流性食管炎可引起胸骨后疼痛或中上腹隐痛,可放射至胸背部、心前区和上肢,有时酷似心绞痛,4.体重下降由于影响进食,引起体重下降及贫血。
5.X线领剂检查食管下端呈圆锥形,逐渐变细,似漏斗或鸟嘴状狭窄,边缘光滑,其上端食管明显扩张。
食管吞钢后用高血糖素InIg静注,狭窄处可扩张。
用醋甲胆碱(乙酰甲胆碱)1.5〜6mg肌注后,食管强力性收缩,食管内压增加,从而产生剧烈疼痛和呕吐。
6•内镜检查食管腔扩大,下端及贲门狭窄,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
必要时取活检以排除食管癌。
7.食管压力测定食管测压检查是诊断和研究食管运动功能障碍重要的方法之一,其特征是缺少正常人的食管蠕动波,食管向下推动力减弱,食管下括约肌的平均静止压显著高于正常。
【治疗措施】1.-般治疗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快及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解除精神紧张,必要时可予以镇静药。
2.药物治疗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O.3〜0.6mg,或口服双环维林(双环胺)30mg,可使痉挛缓解。
《贲门失弛缓症》课件
欢迎来到《贲门失弛缓症》PPT课件。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该病的定义、 病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胃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贲门肌肉的功能障碍,导致胃食 管反流和消化困难。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
贲门失弛缓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神经系统异常、遗传因素、饮食习 惯以及生活方式。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方法
内窥镜检查
通过内窥镜检查,医生可 以观察到食管和贲门的状 况,判断是否出现失弛缓 现象。
胃酸监测
通过胃酸监测,医生可以 测量胃酸在食管中的反流 情况,确认贲门失弛缓症 的诊断。
X线检查
X线检查可以显示食管和 贲门的结构,帮助医生判 断是否存在功能性异常。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方法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胃肠道的健康水平,减少病情的发展。
减少精神压力
精神紧张和压力可能加重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保持心态平和对病情有帮助。
贲门失弛缓症的常见症状
1 胸部疼痛
2 胃酸倒流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常常感到胸部疼痛,可 能被误认为是心脏问题。
胃酸倒流到食管中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典型 症状,会导致烧心和门肌肉失去弛缓能力,食物可能卡 在食管中,导致吞咽困难。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如胃胀、恶心和嗳气。
1
生活方式改变
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减轻压力、戒烟限酒等方式,可以减少症状发作的频率。
2
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开具抗胃酸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来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症状。
3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手术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通过修复贲门肌肉功能来缓解 症状。
贲门失弛缓症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起病时症状不明显。突然起病者多与情绪紧张有关。
(一)吞咽困难:是该病最突出的的表现。其程度常有差异。通常液体吞咽困难者 占60% ,固体吞咽困难者占98%。很少有食管癌的从固体到流食到液体的规律 性吞咽困难的发病过程。
(二)心绞痛:且疼痛多因劳累而诱发,而贲门失弛缓症多为吞咽诱发,常伴有吞 咽困难。心绞痛发作时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内科疗法
内镜治疗
肉毒素注射、球囊扩张术 POEM(经口内镜肌切开术)
外科手术治疗:贲门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
药物治疗
1、钙离子拮抗剂 可干扰细胞膜的钙离子内流,解除平滑肌痉 挛,可松弛LES,有效解除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饭前舌下含 硝苯地平10-30毫克
贲门失弛缓症
定义:
贲门失弛缓症又被称为贲门痉挛、巨食管,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障碍, 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 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的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
食管下段神经分布
外部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内在神经支配:Meissner粘膜下神经丛
该分型用于手术疗效的判断, I I 型患者疗效最好, I I I 型患者对手术效果最差
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 of achalasia phenotypes: type I-absent pressurization (left), type II-pan pressurization (middle), and type III-spastic contractions (righ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 is Nhomakorabea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和治疗进展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和治疗进展+张莉莉#王彬晋弘赵威&王邦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300052)摘要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年发病率约为1/10万,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该病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食管癌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现有治疗方法优、缺点各异。
本文就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病因和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病因学;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n E 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chalasia ZHANG Lili, WANG Bin, JINHong , ZHAOWei, WANG Bangmao. Department o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Tianjin Medical Un iversity General H, Correspondence to: ZHAOWei,Email: zhaoweihotstone@Abstract Achalasia is an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 with an annual incidence of about 1/10000, and the incidence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 dysphagia ,chest pain ,and regurgitation ,ec.Achalasia seriously afects the patient ’ 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evere disease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esophagealcarcinoma or even be life threatening with sudden death. At present ,the etiology of achalasia is 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reatment m odalities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chalasia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Esophageal Achalasia;Etiolog贲门失弛缓症(a h a la m)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 性疾病,年发病率约为1/10万,特征性表现为食管蠕动缺失 和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功能 受损。
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治疗
第三级 吞咽困难明显,食管高度扩张,口径超过 5cm,蠕动及张力减弱,食管可屈曲呈“S”形,食 管末端及贲门的肌层有时出现瘢痕失驰缓症:食管接合部的粘膜下层及肠肌丛有浸润性 病变存在的疾病。最常见原因是胃癌漫润,少见疾病如淋 巴瘤及淀粉样变,肝癌亦可发现相似的征象。大多数情况 下活检可确诊,有时须探查才能肯定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
赵云平、郑琇山
1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Cardiospasm
概念:吞咽后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括约 肌弛缓不良的一种疾病。
文献中曾用过贲门痉挛、巨食管症、特发 性食管扩张、无蠕动性食管。
男女之比约相等或女性稍多。 多见于20~50岁的青、中年人。偶有家族中
发生的零量散在报道,但病人大多数无基因 因素。
其他并发症:膈上膨出型憩室 。少数病人发生类 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并发症。
13
六、治疗
治疗目的:松解食管下括约肌不松弛发生 的梗阻,以改善食管排空,没有任何内、 外科方法能治愈此病。
现在治疗的方法应认为是姑息疗法,迄今 内科治疗应用平滑肌抑制剂,扩张治疗用 强力牵伸,手术用食管肌层切开术,切断 食管的环形肌。。
钡餐检查:重要的诊断性检查。表现为食管体部 蠕动消失,吞咽时远端括约肌失松弛反应,钡在 胃食管接合部停留。该部食管管壁光滑,管腔突 然狭窄呈鸟嘴样改变。
内镜检查:所有病例均应在钡餐检查后施行食管 镜检查 。
测压检查:食管测压有助于失弛缓症的诊断。 尤 其与食管痉挛鉴别诊断。
5
轻度
6
中度
7
重度
无蠕动性异常硬皮症:食管测压发现食管近端常无受累, 而食管体部蠕动波极少,远端括约肌常呈无力,但松弛正 常。
贲门失弛缓症汇报ppt课件
参与决策过程
家属可以参与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与医生共同 讨论治疗方案和计划,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 帮助。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
望
目前研究现状及成果
01
发病机制研究
通过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
肌功能障碍、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
02
诊断方法改进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X线钡餐造影
机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提 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 高,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发病机制
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等因素 有关,导致食管下括约肌(LES)无法 正常松弛,食管蠕动减弱,从而引起 食物和液体在食管内滞留。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相对较低,但具体发病率 因地区和人群而异。
年龄分布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通 常在20-50岁之间发病。
性别差异
男女均可患病,但女性患 者略多于男性。
贲门失弛缓症
汇报人:XX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4-01-18
目录
CONTENTS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下端和胃连 接处(贲门)肌肉无法正常松弛,导 致食物和液体难以通过的疾病。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
择
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理及诊治进展综述
贲 门失弛缓症 ( A c h a l a s i a , A C ) 是 一种因食 管蠕 动 减 弱 或 消 失 、食 管 下 括 约 肌 ( L o w e r e s o p h a g e a l s p h i n c t e r , L E S )松 弛 障碍 而 导 致 的食 管 动力 性 疾病 圆 该疾 病 的病 因及 发病 机制 至今 仍 未完 全 阐明 。目
贲 门 失 弛缓 症 是 一 种 食 管 动 力 障碍 性 疾 病 , 主
早期 或 不 典 型贲 门失 弛 缓症 较 难 诊 断 , x线 钡 餐 透 视 敏感 性较 低 。该 病 主 要 表 现 为食 管 动 力 障
要表现为吞咽困难 、 胸痛、 反流、 呕吐和体重下降, 主 要是 下 食 管括 约 肌 ( 1 o w e r e s o p h a g e a l s p h i n c t e r , L E S ) 松弛减弱或消失和食管体部收缩障碍导致【 1 ] 。 近年发 病率 呈上升 趋势 , 严 重影 响生活 质量及 工作效 率 。 但 是其发病机理 、诊断指标及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均 众说 纷芸 ,特 别是早 期 和不 典 型贲 门失 弛缓 症诊 断 和各 治疗方 式 的长期 疗效 尚无 大数据 支挣 ’ 1 。现将贲
第4 7卷
Vo 1 . 4 7 No . 1 0
oc t . 2 01 7
2 0 1 7年 1 O月
XI N J I A NG ME DI C AL J OUR NA L
・
专题研究 ・
贲 门失 弛缓症发病 机理及诊 治进展综述
代忠明 ,聂 占国 。
。
前有一种假说认为, A C是 多因素介导产生的疾病 , 即感染 引起 了 L E S肌 间神 经丛 的炎 症 ,随后该 炎症
贲门失弛缓症诊治的新进展
1
POEM术能最大限度地恢复食管的生理功能 并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即可进食,患者 LESP和食管上括约肌残余压(UESRP)均低于术 前,大部分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得到缓解,且反流性 食管炎发生率低,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 快、近期疗效可靠的优势,具有很好的治疗应用价 值及前景[1驯。但此内镜技术开展应用时间尚短,需 继续观察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并对比不同的治疗 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垦隧趟丝堑盘查!!!!生!旦整!!鲞箜!塑!!!』望堕旦!!!』!堕!!!!!!!!!!!:!!!盥!:!
・
169・
・综述・
贲门失弛缓症诊治的新进展
张 航胡佳峰吴秀秀 叶月芳
摘要: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难治性、易复发、长病程的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的诊断技术如定时食管吞钡检查、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引起了研究者的重 视。临床治疗以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缓解梗阻症状为目的,治疗方法处于不断探索和更新中,此文主 要就腔镜下改良Heller术及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贵门失弛缓症;诊断;治疗
2.1
腔镜下改良Heller术
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有经胸路和经腹路两种 途径,两者在疗效上相近,更多人倾向于后者,其原 因在于胸腔镜下的Heller术需在双气管插管全麻 下经左胸完成,术侧肺萎陷,术后还需要胸腔引流, 与经腹路手术比较,对组织的损伤更大。经腹路具 有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小,暴露的视野更大,住院时 间短等优点。近期一项Meta分析显示,成人AC患 者经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要优于非手术疗法及 现有可选择的手术方法口1『。 术后反流是经腔镜Heller肌切开术的常见并 发症,对于经腹行Heller术后是否附加胃底折叠 术,目前尚无定论。虽然Richards等[121报道, Heller知胃底折叠术手术组与单纯Heller组相比 能显著降低术后胃食管的反流(9.1%比47.6%), 但也有学者报道食管括约肌切除术后未加胃底折 叠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术中应严格控制食管 肌层切开的深度及上下缘范围,既要求切开一定的 深度和范围,以使梗阻状况得到缓解,也要保留一 定的LES区域肌张力,以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情 况的发生。有研究认为,切开肌层的范围与术后是 否发生反流有一定关联,认为食管肌层切开范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良为特征。
临床上贲门失弛缓症表现为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体重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以及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以上临床症状加上食管吞钡检查发现食管-胃连接处典型的鸟嘴样狭窄、食管扩张以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测定显示LES压力升高,吞咽引起的反射性LES 松弛消失,贲门失弛缓症可以确诊。
目前治疗有药物、气囊扩张、手术及肉毒杆菌毒素(BT)局部注射等。
现就本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或(和)环境因素有关。
由于本病可发生于婴幼儿、少年儿童、兄弟姊妹、父母与子女之间,并且可与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家族性糖皮质激素不足、Rozycki综合征、淀粉样变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等遗传性疾病共存,本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O′Brien和Smart[1]报道在1个父母健康的家庭,7个子女中有5人患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中4人食管吞钡表现为贲门失弛缓症。
但是Mayberry等调查了100多名患者的亲属,并未发现在有遗传性疾病的家族中,贲门失弛缓症的患病率高,因而人们怀疑本病另有原因。
其中病毒感染倍受关注。
有人发现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如果延髓受累,33%的患者可出现严重吞咽困难[2]。
Robertson等[3]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测58例患者血清,14例中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对照组均未发现,并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标本,3例标本中水痘-疱疹病毒阳性,人们有理由相信病毒可能是其病因。
儿童中水痘感染相当常见,但是贲门失弛缓症的患病率相当低。
由于HLA基因复合体的特异等位基因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形成以及基因遗传性疾病有关,又有人[4]提出免疫-基因机制。
annes[4]发现同患本病的父女具有相同的HLA表型。
Wong等报道贲门失弛缓患者HLAⅡ型DQwⅠ表达明显增高。
Verne 等[5]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贲门及回肠均检测到抗神经元抗体。
Tottrup等检测了9例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下食管标本,发现平滑肌细胞间质存在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它是由嗜酸细胞脱颗粒产生的一种毒性蛋白,而正常对照组则未发现。
ECP具有高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因此他们认为贲门部位的肌间神经细胞的丧失是ECP毒性作用所致。
免疫性疾病多表现为全身性,为什么大多数患者只出现食管症状,而其他神经肌肉正常,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也存在地域差异,Mayberry研究了英国各地区儿童的流行病学,发现Eire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Sonnenberg等[6]发现在美国南部是高发区,而北美五大湖周围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临近太平洋地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发病率较低,且无种族和性别差异。
环境是贲门失弛缓症的诱因还是存在某种直接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有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先天性学说[7]。
先天性学说认为本病是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但至今未发现引起本病的缺陷或突变基因。
肌源性学说认为贲门失弛缓症LES压力升高是由LES本身病变引起。
食管梗阻动物模型似乎支持本学说。
此模型是应用机械方法限制贲门松弛,从而引起食管扩张、扭曲变形,其临床表现与人类贲门失弛缓症相似。
Schulze-Delrieu 等[8]用Gortex带系在负鼠食管腹段导致食管胸段的扭曲、扩张和食物淤积。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升高10 mm Hg(1 kPa=7.5 mm Hg),食管原发性蠕动发生率从94.3%下降到70.2%,并出现非周期性、游走性、重复高压性收缩。
体外张力测定,在贲门口上4~6 cm 处总活动张力增加1倍。
电刺激食管肌条产生高幅收缩,但单位肌肉产生的肌力相同。
光镜下,内环层平滑肌细胞大小增加,细胞外间隙变窄,但未见神经改变。
目前人们广泛接受的是神经源性学说。
[!--empirenews.page--] 神经源性学说认为贲门失弛缓症不是LES 本身的病变,而是支配LES的肌间神经丛中松弛LES的神经减少或缺乏引起[7,9-11]。
食管的正常运动和LES的正常舒缩功能受中枢迷走神经、颈、胸交感神经和食管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共同精细调节。
食管近端包括上食管括约肌(UES)受迷走中枢直接控制,食管远端(包括LES)主要由壁内神经环路支配[12]。
壁内神经系统有两种重要神经元,一种为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通过平滑肌膜上的毒蕈碱受体2(M2)兴奋环行和纵行平滑肌引起收缩,另一种是抑制环行肌层的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元。
NANC神经元由氮能和肽能神经元构成。
氮能神经释放的一氧化氮(NO)[13]和肽能神经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VIP)[13]和降钙素相关肽(CGRP)[14]等多肽调节LES的松弛[13]。
肽能神经中以VIP分布最广泛[13]。
9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表明,LES的松弛主要是依靠氮能神经释放的NO[15]来调节。
NO是由细胞内左旋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释放出来,通过扩散方式进入LES平滑肌细胞内,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使细胞内cGMP增加,再激活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CG-PK),引起LES平滑肌松弛。
近年的研究还发现神经纤维与平滑肌之间有一种间质细胞,其胞浆内有NOS,氮能神经元释放NO作用于间质细胞,使之合成NO,从而放大了NO向LES的信号传递。
LES本身也存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也能释放NO直接松弛LES。
1996年Brookes等[16]对豚鼠食管肌间神经丛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在食管体抑制性神经元胞体中86%含NOS,在LES局部松弛性神经元胞体中53%NOS阳性。
而胆碱能神经元在食管体为20%,在LES占47%。
说明支配食管运动的神经元以抑制性神经元为主,并且在抑制性神经元中以氮能神经元占优势。
也有研究证实LES的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元细胞中同时存在NO和VIP[13]。
现已证实,吞咽后出现的LES松弛反射是由局部释放的NO来完成[15]。
抑制NO或阻断VIP均可引起LES压力升高,说明抑制性神经元在调节LES的松弛中十分重要。
贲门失弛缓症由于调节LES的抑制性神经、尤其是含NOS的神经元受损,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VIP、NO减少,从而引起调节LES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失衡,最终引起LES 压力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贲门失弛缓症“去神经模型”也是神经源学说的最好证明。
此模型是应用神经毒剂或阳离子去垢剂破坏肌间神经和部分肌肉,由于肌肉再生力比神经强,肌肉再生恢复,神经几乎是永久性损伤,从而导致肌间神经丛受损而出现贲门失弛缓症的动物模型。
Snipes等[17]应用阳离子去垢剂氯苄烷铵(BAC)环行多点注射于负鼠食管下括约肌,10天后测压,LES静息压力增加,最大压力增加2倍,免疫组化检测LES肌间神经元缺乏。
Gaumnitz等[18]用BAC制成负鼠贲门失弛缓症模型,8个月后测LES的压力从(17.0±3.0)mm hg升高到(38.7±12.0)mm Hg,食管体收缩幅度从(27.4±12.0)mm Hg下降到(4.2±3.0)mm hg。
体外食管肌条用卡巴胆碱和硝普钠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收缩与舒张反应相似。
加入河豚毒或阿托品两组肌条收缩反应明显减低。
由于NO系统改变, bAC处理组对L-精氨酸和L-NNA缺乏反应。
组织学检查显示肌间神经原丧失,胆碱能神经纤维增加。
本实验表明NO抑制性肌间神经元的丧失,明显减少LES松弛,组织学及药理学证实胆碱能神经增生进入LES,使无肌间神经支配的LES静息压升高。
[!--empirenews.page--] 二、病理变化人们已注意到贲门失弛缓症在LES、食管体、迷走神经以及吞咽中枢均可出现神经病理改变。
少数患者迷走神经轴浆肿胀、髓鞘变形,迷走运动背核细胞数量减少[9],但主要病理改变在食管肌间神经丛。
Goldblum 等[10]研究了42例患者的食管标本,组织学检查一致发现全食管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0例标本神经节细胞消失。
在15例标本中残存的神经节细胞弥散分布在食管的中远段的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
肌间神经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偶见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的多寡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在所有标本中均有肌间神经丛纤维化,甚至在部分标本中,肌间神经丛完全被结缔组织代替。
有人发现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的多少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少于10年,半数患者食管标本存在神经节细胞,病程大于10年者,神经节细胞很难见到[9]。
在LES,最明显的变化是肌层的肥厚。
Miller 等[19]用腔内超声检查2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和19例正常人的LES,发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环行肌层、纵行肌层以及食管全层均明显增厚。
Goldblum等检查的42例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标本,LES以环行肌层增厚最明显,14%的标本如同平滑肌瘤样增生。
有些标本显示肌细胞退行性改变,69%的标本有肌纤维局灶性纤维化。
2/3的标本有食管炎和黏膜下腺体萎缩。
电镜下可见细胞间连接减少。
< br> 近年的研究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LES肌间神经丛抑制性神经元的减少。
早在60年代Adams等注意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胆碱能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减少。
随着对食管生理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调节LES 松弛的主要神经递质是肠血管活性多肽(VIP)和一氧化氮(NO)。
70年代以后,大量的研究证实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LES病理改变主要是缺乏VIP[9,11]和NOS[10]神经胞体和纤维。
Wattchow和Coast[9]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LES标本的肽能神经分布并与正常食管标本对照发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LES含VIP神经纤维明显减少,10例标本对VIP抗血清反应的神经元几乎完全消失。
Mearin等[7]对8例贲门失弛缓症和6例非贲门失弛缓症的LES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非贲门失弛缓症标本,LES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质和神经纤维中有较多的NOS颗粒,而贲门失弛缓症LES中缺乏NOS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除LES抑制性神经受损外,LES受体也有改变。
Sigala等[11]研究发现贲门失弛缓症除缺乏抑制性神经递质外,平滑肌VIP受体功能缺陷(对VIP反应性降低)和多巴胺受体-2(DA-2)选择性受损(DA-1介导LES的收缩,DA-2介导LES的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