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舆情快速传播性和受众盲从性的特点,应对网络舆情必须坚持合理合法、快速公开、民本引导三个基本原则,要从立法规范、预警机制和信息公开三个角度加以应对。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基本原则截止2012年6月30日,我国共有网民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9.9%。

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载体的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沟通方式由以往的“单向平面性”变为今天的“多向网状性”,①新媒体的这种特性带来信息传播便捷、快速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管理的不确定和不可控性,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

一、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一)快速传播性网络的日益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与此同时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需要的时间,通过新闻评论、聚合新闻(RSS)等,新闻回复、微博、BBS、博客和手机网络,网民可以在庞大的网络空间即时发表意见,并可在键盘敲击之间迅速完成意见的交换与传播。

网络舆情危机或源于一个帖子,或源于一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能被大量网民转发并评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如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被上传网络不到一天,点击量就超过了15万,随后又被腾讯、网易等媒体转播,一部分传统媒体紧接着也加入跟踪报道的行列之中。

(二)受众盲从性由于网络舆情的社会关注度较高,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部分网络信息发布者在舆情初发期并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往往只会因为当事人一方在网络上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产生一边倒的局面,特别是一些敏感性事件,往往会受到众多网民的热炒,从而使得错误的舆论导向成为主导。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引言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治理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之一。

网络舆情的飞速传播和影响力不容忽视,给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以及路径选择。

一、行动逻辑1. 网络舆情治理的紧迫性网络舆情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具有快速、广泛和低成本的特点,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传统媒体。

一旦网络舆情失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矛盾激化。

因此,网络舆情治理具有迫切性。

2. 维护社会稳定与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无法控制,一旦舆情恶化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因此,网络舆情治理可以帮助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舆情治理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监测、预警和干预网络舆情。

通过技术手段,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效力。

二、现实困境1. 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设备进行分析和处理,但当前社会资源有限,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有限。

2. 信息真实度难以保证网络舆情的特点是信息多样且来源广泛,其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谣言、虚假信息甚至恶意攻击。

如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成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困难之一。

一旦误判或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舆情风暴。

3. 反思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反思与监督机制,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

政府在舆情处理中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容易导致舆情被质疑。

此外,由于网络舆情治理涉及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职责,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舆情治理的乱象。

三、路径选择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应当起到主导作用,但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

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常常面临着信息披露不透明、舆情分析不到位、舆情引导不足等问题,导致舆情事件频发,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针对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传播范围广泛性,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舆情动态,预防和应对舆情事件的发生。

地方政府还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意图,避免信息失实、不明确,引发舆情误解。

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舆论公正、理性,引导社会积极参与舆情治理。

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倾听民意,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和透明度。

1.2 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往往极具偶然性和突发性,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导致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和恶意炮制,往往会对地方政府形象和政府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地方政府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等对策,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作为公众在网络上集体表达意见和情绪的一种形式,具有广泛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1. 影响公众舆论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递公众的意见和情绪,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公众利益时,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政府的决策形成压力和影响。

2. 挑战政府形象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关注,使政府在舆论场上容易受到攻击和质疑。

一些政府的失误和疏忽往往会被网民迅速曝光并引发公愤,对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

3. 形成政策调整的压力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往往能够迅速引起政府对政策的重新考虑和调整。

政府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舆情的影响,避免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引发公众不满和抵制,以维护政府的稳定和公信力。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1.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舆论动态,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通过自建监测系统和利用第三方舆情监测工具,政府可以实时了解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2.加强公众参与与沟通政府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交流。

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民意、接受采访等形式,政府可以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合理回应和引导舆论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能被一时的声音所左右,应理性回应和引导舆论。

政府应通过解释政策背景、回答公众质疑等方式,积极参与舆论场,引导公众理解政策的初衷和实施效果。

4.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政府应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对抗网络舆情中的谣言、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信息管理,确保政策宣传和公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舆情挑战。

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对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将从应对措施、风险预警和舆情引导等方面探讨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一、应对措施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息舆情,恢复公众信任。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小组,明确责任人员及工作流程,做好应急预案,以便于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

政府需要建立信息公开和透明的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真实信息,确保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应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实现信息透明化。

政府还应积极倾听公众声音,及时回应公众疑虑和意见。

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公众沟通,了解公众情绪和诉求,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化解舆情危机。

政府需要与新媒体平台建立良好关系,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舆情动态,有效引导舆情走向,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

二、风险预警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发现可能存在的危机隐患。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风险。

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监测和处理,防止谣言在网络上蔓延。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谣言监测和辟谣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识别和处置网络谣言,减少谣言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充分的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来自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形成全面的舆情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路径选择——基于网络舆情应对的SWOT分析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路径选择——基于网络舆情应对的SWOT分析
地 方政 府应对 网络舆情 的理念与路径 选择
基 于 网络舆 情应对的S WOT 分析
封志强 陈立峰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 摘 要 】近年来 ,网络舆情的迅速发展与地方政府应对能力产生了明显的不协调。本文运用 0 T 态势分析法 ,在厘清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优势、劣势和面 临的机会 、威胁的基础上,提 出地方政府应对 网络舆情在理念上要从优势视角出发 ,在建设的维度上强调善治理念,在路径上要从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公共话语 的网络空间、意见领袖、政府形象和法制化五个方面进行 突破。 【 关键词 】网络舆情;政府;理念;路径
问题 提 出 近 年 来 , 伴 随 着 网 络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和 网 民 数 量 的 迅 猛 增 长 , 互 联 网 以其 开 放性 的传 播 模 式 , 为 公 众 自 由表 达 个 人 意 见和 诉 求 提 供 了独 立 的 话 语 空 间 ,逐 渐 成 为 公 众 进 行 舆 情 表 达 和 政 治 参 与 的主 要 场 域 。 然 而 , 由于 地 方 政 府 在 舆 情 管 理 中的 传 统 思 维 和 行 为 模 式 , 使 其 在 应 对 网 络 舆 情 上 的 “短 板 效 应 ”凸 显 , 由此 引发 的 网 络 舆 情 事 件 , 尤 其 是 危 机 性 、群 体 性 事 件 频 发 , 造 成 了很 大 的 社 会 负 面 效 应 ,严 重 损 害 了政 府 形 象 和 公 信 力 。因 此 ,在 互 联 网 与 舆 情 深 度 互 动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探 讨 如 ’ 何提 升 地 方 政 府 应 对 和 引导 网 络 舆 情 的能 力 已成 为 一 项 重 要 课 题 ,也 是 建 设 服 务 型 政 府 和 创 新 社 会 管 理 方 式 的 具 体 体 现 ,具 有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根据 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 《 第 3 2 次 中 国互 联 网络 发 展 情 况 统 计 报 告 》 , 截止 2 01 3 年6 月 底 ,我 国的 网 民规 模达 5 . 9 1 亿 , 互 联 网 的 普 及 率 为44 . 1 %。在 受 众 规 模 如 此 巨 大 的 网 络 社 会 背 景 下 ,要 提 升 网 络舆 情 应 对 能 力 , 需 要 地 方 政 府 能 够 透 过 各种 “网 络 乱 象 ” ,从 本 体 上 正 确 认 识 和 辨 析 网 络 舆 情 。 目前 , 国 内 已有 一 些 学 者 从 政 府 角 度 对 网 络 舆 情 进 行 研 究 。 刘 毅 认为 网络 舆 情信 息 的引 导是 一种 “ 软 控 制 ” , 而 对 不 良和 非 法 舆 情 信 息 内容 的管 理 则 是 “硬 控 制 ” , 这 种 以 “疏 ” 为 主 , 以 “堵 ” 为 辅 的 网 络 舆 情 引 导 和 管 理 方 式 是政 府 理 性 和 科 学 的 选 择 。 张 春 华 认 为 政 府 应 从优 势 视 角 出 发 , 改 变 以往 的控 制 思 维 , 实 现 善 治 理 念 转 向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网络 舆 情 的 积 极 作 用 , 促 进 网 络 舆 情 的健 康 发 展 。 李 萍 通 过 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地 方 政 府 在 应 对 网 络 舆 情 中 存 在 的 诸 多 误 区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提 出 地 方 政 府 应 着 重 提 升 包括 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快 速 反 应 机 制 、 理 性 应 对 网 络 负 面 新 闻 、 疏 通 民 意 表 达 的 多 元化 渠道 和 不 能 把 网 络 表 达 等 同 完 整 民意 等 能 力建 设 。 韩 舒 立 等 认 为 目前 的 网 络 舆 情 治 理模 式还 延 续 着传 统 的 对 抗 逻 辑 和 维 稳逻辑 ,并且过分于依赖舆情分析工具, 这 就 导致 网 络 舆情 背 后 民 众 的 “焦 虑 ”心 理 难 以 消 解和 紧 张 的 官 民 关 系 , 消 解 网 络 舆 情 治理 困 境 的 根 本 途 径 有 赖 于 政 府 逻 辑 的转 换和 开放 性 公 共 空 间 的 营 造 。刘 凯 等 通 过 对 近 年 来 和政 府 相 关 的 网 络 舆 论 事 件 发 展 规律 进 行 定量 分 析 , 计 算 出 了政 府 因 素 对 网络 舆 论 危机 的 作 用值 , 并 最 终 得 出 结 论 : 若 舆 情 事 件 中 政 府 因 素 起 促 进 作 用 ,那 么政 府 对 舆 论 危 机 的 作 用 值 越 大 。

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

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
言, 驳 别 有 朋 心 之 人 的 恶 意 攻 击 。 未 能根 据 监 测 和 分 析 的 信 批
是缺乏危 机管理意识 。不少地方政府官 员无 暇上网, 没有接受 息进行 迅速 预警, 时把握舆情导 向, 及 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 ,
过 网络 知 识 、 论 引 导 、 机 公 关 等 相 关 内容 的 学 习 , 当 下 我 将舆情 热点分为不 同类别 , 舆 危 与 分别制定针对 性的应 急处置工作预 国 网 民参 政 议 政 热 情 空 前 高 涨 的现 状 形 成 强 烈 反 差 , 致 缺 乏 案 , 导 明确工作流程 , 把责任落实到人 , 实施动态 监控 。特 别是在
主进 程 。
待加强 。二是手段不够柔性 。在管理 网络舆情的实际操作过程
2 .观念缺新 。一是抱着“ 媒体完全可控 ” 的传统观念 , 沿袭 中, 存在 过于强调 行政命令 和使用行政 管理 的办法 , 网络舆 对
对涉及政府机关和 地方党 封、 、 堵 压等对付传 统媒 体的手段来管理 网络舆情 , 导致对 网络 情 中善意批评政 府的声音不够宽容 ,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为指导 , 从应 用研 究的层面 , 对地 方政府应对 网络舆情存在 问题进行 了分析 , 出了地方政府提升 网络舆 情应 得
对能力 的思路和对 策 ,p- 方面的主要措 施: gS个 一是树 立科 学的公共 管理理念 , 进一步厘清管理职 能, 建立 高效 的工作 班子; 是 二 优化管理手段 , 着力形成 完善 的分析研 判机 制 、 急顸 警机 制和总结反思机制 ; 应 三是积极 引导 网站 、 网民, 进一步加强政府 官网建 设 、 业 自律 、 行 法治建设 和 网民思想道德 建设 , 多管齐下 , 最大限度发挥 网路舆情的积极作用。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怎样应对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打破了传统舆论格局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

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特别是2010年微博开通以来, 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

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变得日益重要。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

一是采集民意。

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

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

就从松原市网民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

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如何科学应对舆情压力

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如何科学应对舆情压力

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如何科学应对舆情压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政府决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波及范围广泛,舆论风向瞬息万变,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舆情压力。

为了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机构应建立起健全的舆情监测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的动向。

该系统应具备全面搜集和分析舆情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有关公众情感的变化和舆情发展的预测,以便及时调整决策。

二、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建议政府机构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滥用,并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公众的个人隐私。

三、及时回应与沟通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必须及时回应并保持有效沟通。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舆情回应团队,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

政府还应积极与网民进行互动,倾听民意,解答疑问,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

四、引导舆论导向政府应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引导。

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改进政府决策机制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民意和舆情的参考。

政府机构应设立舆情研判专班,定期分析和评估网络舆情影响,将舆情因素纳入政策制定的考量范围,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加强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在决策中应加强信息公开透明,通过发布决策的理由和背景,向公众解释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动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

政府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政策信息,并提供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反馈渠道,促进民众参与政策决策过程。

七、加强危机管理能力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应提前制定应对舆情危机的预案,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及时响应和信息披露,化解危机的影响,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使得政府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化和负面影响加剧。

本文将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义、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义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形象和保障公众权益。

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政府的治理秩序和公共安全。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需要通过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来提升自身形象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

政府还需要通过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来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减少负面影响对公众的伤害。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不及时、处理手段不完善和应对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

1. 信息获取不及时当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政府在获取舆情信息方面存在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政府无法及时了解事件的全貌和舆情发展趋势,难以及时有效地制定应对措施。

2. 处理手段不完善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一些手段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政府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过于依赖传统的宣传手段和口碑营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导致效果不佳。

3. 应对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方面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应对流程,导致在应对危机时出现混乱和延误。

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提升。

1. 建立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一旦发现异常舆情,政府能够及时介入,快速反应,有效遏制舆情事件的扩散。

2. 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建设政府需要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建设,培养一支具备危机应对能力的专业团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危机。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63CHINESE TALENTS 2011.6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互联网空前地延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影响渗透,现实社会的矛盾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而网络舆情的爆发也会影响现实社会有关事件的处理,甚至会影响现实社会制度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众的知情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和参与程度空前高涨,网络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突发事件频发,网络已成为政治思潮的交织地,社会问题的集散地,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因此,在新形势下,遭遇突发事件,以最快速度收集互联网上相关信息,跟踪事态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快速决策并及时处理,应该成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备的工作技能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舆情的成因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舆情管理人员,了解网络舆情的成因,准确提出需求,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基础。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是由议论开始,并沿着若干级差从无序向有序,逐渐递进或者消减的过程。

议论有一般新闻报道、娱乐、抒发个人情感等与政治无关的信息,也有关系民生、贫富差距、公众权力运行等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

前者一般不能引起网络舆情爆发,后者由于涉及国际纠纷、公权力形象、司法事件、民生事件,伤害与纠纷事件等民众关心问题,所以很容易形成舆情。

事件一般经过网络热议和传统媒体报道评论,线上线下反复交叉互动行进,产生“滚雪球”似的放大效应,其间随着事件的进展,随时会形成不同的热点新闻,一旦“意见领袖”出现,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对事件的主体以及政府对事件的决策形成一定的压力,如果政府处理措施不当或任其自由蔓延,将会爆发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是当民众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诉求、纠纷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不满情绪需要释放。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联 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 中某些热 点 、焦点问题 所 持 的有较强影响力 、倾 向性的言论 和观点 ,主要通过
B B S 论坛 、博 客 、 新 闻跟 帖 、转 帖等 实现并 加 以强化 。 1 . 2 网络 舆情 的特征
( 1 ) 网络舆 情 具 有 开 放 性 。互 联 网具 有 开 放 性 特
信息管理与信息学
图书馆 理论 与实践
L j 8 RARY TH£O RY AND PRACTI CE
●芦
1 , 2
桂林 5 4 1 0 0 4 ;2 . 华 中师 范 大学 政 治学 研 究 院 ,武汉 4 3 0 0 7 9 )
( 1 .桂林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社 会科 学 学 院 ,广 西
征 ,它 拓展 了所 有 人 的公 共 空 间 ,给 所 有 人 提 供 了 民 意表 达 、参 政 议 政 的平 台 ,每个 人都 可 以成 为 网络 信 息 的发 布者 ,每个 人 都 有 选 择 网 络信 息 的 自由 ,可 以 通过 B B S 、新 闻 点 评 、博 客 网 站 等 形 式 直 接 发 表 意 见 ,评论 政 事 ,民 意表 达 更 加 畅 通 。 另外 ,互 联 网 具 有 匿名 性 ,多 数 网 民会 自然 地 表 达 自 己的 真 实 观 点 ,
情 ,创 造 和谐 的 网络 环境 ,构 建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 已经 成 为 考 验 地 方 政 府 执 政 能 力
的 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 分析 了网络舆 情 的
含 义 与 特 征 。揭 示 了地 方 政 府 应 对 网 络 舆
化言论集束 ,每个人发表 的评论抑或传播 的信息不需
从 舆 情 来 源来 看 ,网 民 可 以 自 由发 挥 ,预 先 写 好 言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1 地 方 政 府应 对 网络 舆 情 的 现 状 提高地 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的效度 , 关键是提高政府的能力 , 而 互 联 网 的 飞速 发 展 , 作 用 渗 透 社 会任 何 领 域 。 方政 府 是 国家 政府 能 力是 动 态 、 其 地 基于 多 因素 相 结 合 的 有机 整 体 , 必须 站 在 宏 观 的角 行政机构的延伸 , 方面 , 一 网络舆情 的产 生在 时空范围 内, 接近地 度来提高政府能力 , 最 才能理性的应对网络舆情。 方政府 , 其次 , 社会治理是政府 的基本职能 , 舆情危机的产生和频发 , 31政府结构调整 能力是指政府为适应t  ̄ 行政环境 的变化进 . lB , 必 然 会 引起 国家 行 政 机 关和 国 家管 理 者 的 关 注 ,但 是 国 家机 构 和 管 行组织结构的调整。 网络舆情是以点带面 的形式传播 , 在传播的过程 理 者 的 介入 是 非 直 接 的 ,具 体 应 对 舆 情 危 机 的政 策 和 行 为 由地 方 政 中, 必然分化出不 同的阶层和利益主体 , 呈现出网状模式的社会 分化 府来执 行,地方政府 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必然成 为应对 网络舆情的核 必然 催 生 权 力 的 分散 ,政 府 必 须 改 变传 统 的 金字 塔 型 机 构 朝扁 平 化 心 主体 。通 过 2 0 0 9年 度 人 民 网对 地 方政 府 应 对 网络 舆 情 能 力 的 分 结 构 调 整 , 才能 适 应 信 息 化 时代 所 带来 的与 之 相 对应 的结 构 调 整 , 才 析得出 , 各地方政府 由过去的忽视 、 控制、 打压网络舆情 的形式 , 转变 能合理 的应对网络舆情 , 提高应对 能力。 为 积 极 反应 并 回 馈 网 民态 度 , 方 政府 的有 效 作 为值 得 肯定 , 进 步 地 其 32 网 络 制度 化 能力 是 指 政 府 使 用 公 共 权 力 ,通 过 运 用 相 关 技 _ 状态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术、 法律和法规规范网络秩序 , 制定网络立法, 建立一个健康、 和谐和 11 积 极 响应 网络 舆 情 , . 与公 众 形 成 良性 互动 文 明 的网 络环 境 。 网络 的制 度 化 必 须 以 实 现 公众 的 自 由权 利 的基 础 与过 去 传 统 应 对 网络 舆 情 的 效 度 比起 来 , 目前 地 方 政 府 应 对 网 上 , 不是控制公众言论 自由为 目标 , 但是制度化必须控制非法言论的 络 舆 情 的态 度 、 为和 反 应 速 度 都 有 大 大 的提 高 , 建 立舆 情 信 息 煽动 ,一方面维 护和保 障公众权利的依 法实现 ,其中包括言论 自由 行 从 搜 集 机 制 、 地 方政 府 纷 纷 发 布 网 络 舆 情 新 闻 发 布 会 、 设 专 家 咨 权 、 晓权 、 诉权 等等 , 外 , 府 必 须 对 网络 进 行 适 度 的控 制 和 管 各 开 知 申 另 政 询 座谈室等等 一系列措施 , 对公 共政 策的执行 、 会突发 事件 的处 社 理 , 制 的 目 的是 防 止舆 情 信 息 的泛 滥 , 控 规范 网络 。 理 , 过网络、 通 电视 、 纸 和 网 络 调 查 等 方 式 向 公 众 公 布 相 关 动 态 过 报 33 信 息 整 合 能 力 : 指 地 方 政 府 通 过 互 联 网 、 立 现 代 化 电子 . 是 建 程和及 时发布信息 ,使公众 能够及 时对整个事件进行 分析 和跟踪。 政府有效整合 不同利益集团或者利益个体 的政治倾向、 政治情感等 , 对 于 比 较 棘 手 的 问题 , 府 与 公 众 之 间 的 交 流 与 讨 论 , 成 了 良性 政 形 把握不同群体 之间的意识发展倾 向, 抓住 公众 心理 , 而制定高效的 从 的互 动 。 公 共 政 策 , 现 和 谐 发展 。信 息 的整 合 包 括 : 息 搜 集 、 息 分 类 , 实 信 信 信 12 电子 政 府 的完 善 , 行 政 务 公 开 . 推 息 统计 、增 强 地 方政 府 信 息 的 整合 能 力等 等 ,建 立 网络 舆 情 搜 集机 舆情在网络 空间是初始民意的 自发状态 , 民意成直接关联 , 与 但 制 、 规范 地 方 政 府 电 子 门 户 网 站 的 建 立 , 善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化 、 理 完 合 是受网络空间的影响, 情的演化可能与民意背道而驰 , 舆 网络舆情 的 化 和 科 学 化。 特殊性 ,要求政府 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政府 能力 ,完善政府的门户 网 34 政 府 回应 能 力 :是指 政 府 对 公 众 的 需要 和 所 提 出 的 问题 作 . 站 , 行政务公开是政府综合能力之一 , 推 随着 网络 热 点 事 件 的 发 生 , 出积 极敏 感 的反 应 和 回 复 的 过 程 政 府 回 应 是 回应 公 众 的 利 益 , l 。 满 地 方政府以探索的形式 ,开放电子政府 、建立和健 全信访制度等形 足公众需要, 解决 民 意所 需 的行 政 行 为1 3 ] 府 回应 能 力是 建 立 在 相 。政 式, 专门开设政 务公开 、 信息透 明的门户 网站 , 公众 提出的问题及时 关技术支撑 、 制度 的条件下 才能体现政府的能力。 首先必须规范回应 解答 , 取得 了很大的成效。 的法制化建设 为核心 ,建立公共权 力的保障机制和依法行政的监督 13公共决策过程 中 , . 积极纳入公众 意见 机 制 ; 次 : 传 统 回 应 机 制 的 基 础 上 , 快 、 强 网络 基 础 设 施 建 其 在 加 加 公 共决 策走 向制 度 化 民 主决 策 , 实质 表 达 的在 决 策 过 程 中 , 其 要 设, 建立相应的有效回应载体和 民主化、 科学化、 理性化、 法制化的回 求政治系统积极采纳公众的意见 , 来提高政治 系统的合法性。 目前 , 应流 程 设 计 和 运 作 , 能从 本 质 上 提 升政 府 的社 会 回 应 能 力。 才 通过地 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可以明显看 出,地方 35 公 共服 务 能 力 : 地 方 政府 以 公众 意 志 为导 向 , 足社 会公 . 指 满 政 府 通 过 不 同 的 网络 平 台 ( B 、 络 社 区 、 客 、 统 媒 体 ) 解 网 B S网 博 传 了 众需 求为出发点 , 为社会提供优 质的公共服务。 其实质是政府的职 能 民心 理 , 布 消 息 , 集 公 众 意 见 等 行 为 , 得 越 来 越 多 的公 众 愿 意 发 采 使 定位依据主要是弥补市场缺 陷和公众需求 ,为公众和社会提供 公共 关注政治 , 与政治活动 , 参 与政府共 同进行社 会治理 , 促进公 共决 策 产 品。现代化的政府可以将社会性 、 公益性、 自我服务性的事务性工 的科学化、 民主 化和 决策 化 。 作从政府职能 中剥离出去 , 交给 中介组织和事业性单位承担, 由过去 2 地方政府应对 网络舆情的问题 全 能 型政 府 负责 的 社 会 生 产 、 配 、 换 的经 济职 能 分权 由社 会 性组 分 交 21 地 方政 府 应 对舆 情 危 机 的滞 后 性 . 织 负 责 1 政 府 重 点 把 握 和 谐 市 场 的 培 育 , 立 信 息 中 继 站 , 公 众 4 1 , 建 为 舆 情危 机 指 的 是 针 对 某 一特 殊 刺 激 事 项 所 产 生 的涉 及 民众 利 益 提供 各种 政 策 信 息 、 共 服 务 信 息 , 公 为社 会 和 公 众 提供 优 质 的 公 共服 较深的舆情… 。舆情危机 的演化往往以突发性 、 时空范围内迅速传播 务。 的 特 点 , 善 而 合 理 的处 理 危 机 , 求 政 府 及 时作 出 合 理 的 处 置 , 妥 要 但 36 电子 政 务 能 力 : 指 政府 接借 助 电 子信 息技 术 和 管理 理 论 , . 是 是 政府 难 以在 较 短 的 时 间 内组 织 相 关 部 门 以及 集 中优 势 资 源 ,不 可 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革 新和 改善 ,以实现高效率 的政府管理 避免的在应对舆情危机 中出现滞后性。 和服务 。加强地 方政府 电子政务的能力关键点是 , 建立政府门户网 22 网民群体 的逐渐递增 , _ 信息量的扩大 站、 健全 电子政务制度和相应 的机构 , 培养计算 机技术人才 , 加强公 网络舆情的实质是 公众借助 网络平台 , 维护 自身利益, 随着民主 务 员 的 电子 政 务 技 术 能 力 , 大 办 公 自动 化 设 备 和 信 息 基础 建 设 , 加 完 化程度 的提高 , 公众参与意识 的觉醒 , 参与群体逐 渐扩 大 , 息量 的 信 善 对 技 术 设 备 和 技 术 人 才 的投 入 ,基 于 政 府信 息 内容 数 字 化和 开 放 剧 增 ,政 府 必 须 设 立相 应 的信 息 整 合 机 制和 制 度 ,来 收 集和 辨 别信 的电子政府与一体 , 才能提高政 府行政效率。 息 , 然 给增 加 政 府 整 合 信 息 的 负担 和 阻碍 公 共 决 策 的 效率 。 必 参考文献 : 23 网络 空 间 的虚 拟 性 、 放 性 . 开 … 何超 建

浅谈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

浅谈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

浅谈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发布时间:2021-03-16T11:35:14.92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月作者:李一峰[导读] 随着新闻媒体的逐步发展和整合,我们已步入了全媒体社会。

通过新媒体,政府能够扩大自身影响力,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但是,全媒体时代为社会的有效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新时代,政府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方面经验欠缺。

所以,有必要认识到,政府对于如今面临的网络舆情的严峻情况,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天津市委网信办李一峰 30021摘要:随着新闻媒体的逐步发展和整合,我们已步入了全媒体社会。

通过新媒体,政府能够扩大自身影响力,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但是,全媒体时代为社会的有效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新时代,政府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方面经验欠缺。

所以,有必要认识到,政府对于如今面临的网络舆情的严峻情况,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所以,作者对于在新媒体背景下处理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开展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政府;对策引言新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前提上开发出来的,在移动通信网络与因特网的影响下,利用数字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为客户给予服务。

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的媒体形式,传输的信息重点是以文本、声音及图像等综合的方式呈现,信息量十分庞大[1]。

网络舆情是在新媒体的支撑下产生的,政府负有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重任。

1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1.1舆情参与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在新媒体背景下,大众媒体正逐步朝个体媒体的方向发展,每位公民均可以参与到舆情中。

人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或传播诸多信息,且开展相互交流,人人均能够发布或分享、传播、接收信息。

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空间是非真实的,在此环境里,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表达他们的感受、对某事或某人的意见,并说出他们的看法,这些均会变成产生舆情的新途径。

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管理

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管理

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管理作者:景莹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公众关注和参与政府公共治理和社会问题的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在政府公共危机处理工作中网络舆情成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网络舆情压力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对地方政府应对和管理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相关的优化策略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地方政府应对与管理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网络社会拥有极快的发展速度,进而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变革。

网络舆情是因为发生相关事件导致人在互联网上讨论该事件的行为、情感、态度以及认知倾向的几何。

网络为社会建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应对舆情危机方面,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与时代相结合,对工作方法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使社会建设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一、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一)积极影响第一,对监督地方政府有利。

近年来随着网络中不断曝出贪腐案件,使公众能够通过网络对政府以及干部的不合法行为进行揭发检举,能够对政府干部言行进行有效约束,从而更好的为公众服务,也能在建立地方政府问责机制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各种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提升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对公众意见表达有利。

公众能够通过网络对自身的想法进行表达,同时能够帮助地方政府对公众的真实想法进行了解,使各项决策能够与公众意愿相符合,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利[1]。

第三,如果地方政府重视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的工作,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好的对舆情走向进行把握,对网络舆情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引导,从而使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几率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进行增强。

(二)消极影响第一,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兴起,如论坛、微博等,网民可以越过地方政府传播和参与重大事件新闻,通过对这些自媒体软件进行利用网民能够使自身的公民属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公众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8期2011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11Vol.8No.8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发展还不成熟。

分析综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即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网络舆情一般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存在无序性、非理性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本身的原因首先,这种情况是由于政府执政观念落后,缺少行政监督和法律约束。

政府在运用权力时不能完全依法行政,再加上公民监督缺位,导致权力腐败,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保证完全符合公民的利益。

其次,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缺少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随着经济发展,公民经济地位的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意思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渴求不断增强。

然而,政府垄断信息,造成政府信息的封闭,这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求形成对立。

在现实情况下,公众的这种愿望被阻塞,只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空间中发泄出来,相互交流信息。

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政府的决策违反了民意而在网络中受到民意的批评、质疑也在所难免。

(二)网络空间言论的自由性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方式,它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

[2]网民之间可以通过E -mail 、论坛、BBS 、博客等媒介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们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白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成本低廉,程序简便。

网络拥有了自由,“噪音”作祟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噪音”包括虚假和不良信息,它表现为消极的、极端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

虽然这种噪音占有少数,但是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大,引起社会“恐慌”的程度也非常大,往往引起了群体的盲从和冲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网民发表言论的匿名性“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

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不用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

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因此具有了隐匿性。

由于网络传播匿名化,具体的个人经过匿名技术变成没有人格的数字字符串,这就给每一个网民带上了保护伞,抑制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

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不平等、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严重、政府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被任意放大,在某一具体事件中无限制地放大发泄出来,形成网民对政府的片面的谴责与漫骂。

(四)网络发表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形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诽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

网络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被展现,这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带有非理性色彩的本我在网络上可以更好地得到展现。

然而,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果不进行疏导,这样会很容易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甚至妨碍社会秩序。

(五)网络的扁平结构有助于信息的传播网络是扁平的非线性结构,每一个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都能以光的速度将信息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

这种信息传递与获取方式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

[3]海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消费者如果想要核实信息的真伪成本太大,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成本比较低。

任何信息,不管真假,只要达到着燃点,就有可能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在网络中蔓延。

这就使得网络炒作特别容易。

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在网络上,马上能吸引一部分网民的注意,就可能通过BBS 、博客、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

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中也被认为是真实的。

一旦谣言肆意流传,以讹传讹就会越演越烈,而舆论的事实真相则会被排挤出人们的视界。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王振(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当前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管理者和学者去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的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的负面影响,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负面影响;对策81··三、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公民参与的手段和渠道,使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同时,网络舆情提升了政府治理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创新。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情具有两面性,它并不是完美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一)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网络言论发表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增加了辨别网络舆情真伪的困难度,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

同时,网络参与者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不受现实中法律、道德、制度的约束,从而脱离现实社会的制约。

因此,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控制的对象则从有形变成了无形,从公开到隐蔽,从可以确定到难以识别,从能够掌握到无法控制,政府在分辨网络舆情的真实方面的能力被削弱,大大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

(二)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网络言论的情绪化和极端化导致了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趋势,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

网上信息容量非常庞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传递有关政治态度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增加了选择的不确定性或使主体倾向于不作选择,即便作出选择,也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网络舆情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扰乱公共话语体系和公民的价值判断,进而导致“网络扰政”和“网络暴政”。

[4]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很有可能造成民众和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降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现代化转型期,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利益结构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等,都直接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这就导致舆论多元化与尖锐化并存的现状。

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网络世界里进一步扩大,增强了网民社会不平等的感觉,在社会相当一部分民众中引起共鸣,从而加剧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对立情绪,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四)危害政府公共管理秩序一旦某一事件造成负面言论,沉默的螺旋桨效应使负面舆论在同一时间里发泄出来,舆论议题被极大的强化,致使民众与政府在意见上产生分歧或者是矛盾,负面的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激化。

然而,政府的“合法地位”遭到质疑,从而对政府公共管理造成危害。

上海市在沪杭磁悬浮项目建设过程中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在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网络舆情推动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向着激化的方向发展。

[5]四、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影响的对策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重视网络舆情,运用正确的方法,把握主动权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不断完善对网络舆情的法律、道德、制度等相关机制,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一)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首先,政府应该主动接纳网络舆情的监督,对官员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政府官员应该学会与网民进行平等对话,积极与网民进行沟通,听取网民关于公共事务、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意见,把网民的意见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以获得网络的认可和赞同。

其次,政府要做到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消除对政府信息的绝对控制,在制度化,规范化下及时公开政府信息,政府就重大的公共事件公开透明,及时公布事实真相,这样网络谣言就不攻自破。

(二)建立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的法律规范。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讲的,就象孩子要经历十万千个魔劫一样,强制性约束对网络的正常自由和有序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6]对网络来说,首要任务就是用法律形式来规范网络。

西方国家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把法律问题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集中精力首先解决基本的法制建设。

在网络立法方面,德国是全球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律的国家,制定了《信息与通讯服务法》,法国制定了《信息安全法案》,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美国制定了《美国个人隐私与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

[7]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法律是维护网络正常有序的关键。

(三)对网民进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用道德加以规范,对网民进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网络谣言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美国学者埃瑟·戴森在谈到网络传播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对它束手无策,它确实需要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尽管崇尚自由的网民对此大喊大叫。

”[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现实社会中合理、合情、合法的事实为依据,弘扬诸如诚实、公正和真实这样的社会正气。

倡导网民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上网,教导网民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以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

(四)运用相关的技术监管对网络进行监测。

利用互联网监测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跟踪,也可以达到警示谣言制造者的作用,例如,美国Agence Virtuelle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叫做Rumor Bot(谣言机器人)的软件,该软件可跟踪谣言,并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