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理论重点 名词解释复习题
特殊教育理论重点名词解释复习题
![特殊教育理论重点名词解释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51e6c3928ea81c759f57882.png)
1.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经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别需要教育行动大纲”,初次提出“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
目的是创立和睦社区,成立和睦教育社会,向小孩供给全面有效的教育。
2.个别化教育计划: 1975 年美国国会公布的残疾小孩教育法律规定:应由包含地方教育部门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班级教师及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构成的小组共同为每个被判定为残疾小孩的学生拟订和增补一份书面教育计划。
这一教育计划就称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拟订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特别小孩在一个最适合他的学习需求的环境中接受特别教育。
假如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就表示这个特别小孩并未收到优异的特别教育,充其量还只限制于一般教育的范围。
3.研究学习:研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加的前提下,依据自己的猜想或假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创新实践能力、获取思想发展,自主建立知识系统的一种学习方式。
4.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同时是一门艺术。
相较于其余教育学派,自主学习者以为没有人能替他人作决定,每一个人都应拥有为自己做主的权益。
所谓自主,简而言之,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
这和把责任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态度相反,而靠近存在主义。
5.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供给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一样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踊跃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因为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是真切的,因此学习者就更拥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舞学习者进行批评型思想,能够更易于供给个体的学习风格。
6.特别教育:相对于狭义、广义的特别小孩的看法,特别教育的看法也有狭义、广义之分。
对狭义特别小孩的教育就是狭义的特别教育,对广义的特别小孩的教育是广义的特别教育。
在有些国家还提出“特别需要教育”,这类教育正像 1994 年6月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别需要教育大会”经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所说:“每个小孩都有其独到的特征、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行应当考虑到这些特征和需要的宽泛差异。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整理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97f7d402d276a200292efc.png)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整理1.特殊儿童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和语言等方面,它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
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4.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分类:(13类)(1)学习障碍;(2)言语或语言障碍;(3)智力障碍;(4)情绪障碍;(5)多重障碍;(6)听觉障碍;(7)肢体障碍;(8)其他健康障碍;(9)视觉障碍;(10)自闭症;(11)聋---盲;(12)外伤性脑损伤;(13)发展迟缓5.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里特性方面的差异。
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6. 特殊教育: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
7.1555年前后,西班牙修道士庞塞-----最早从事特殊教育尝试。
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第一本关于聋人个别化教育的著作。
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
盲校:::1784年,法国慈善家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
1829年,美国医生豪威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盲校(现帕金斯盲校)法国人布莱尔(霍维的学生)布莱尔盲文系统智力障碍:::法国精神病医生伊塔德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法国精神病医生赛甘(伊塔德学生),1839年,他创立了第一所智力障碍教育学校。
1846年,他出版了《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
8.视觉:1870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初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中文盲字系统----“康熙盲字”,又称“瞽目通文”。
特殊教育概论习题
![特殊教育概论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46144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c.png)
特殊教育概论习题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题)一、名词解释1.特殊教育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二、简答1.特殊教育的概念、对象、目的和任务是什么?2.实施特殊教育应遵循哪些教育原则?3.试说明特殊教育的过程。
4.怎样理解特殊儿童的含义?5.特殊教育的含义是什么?6.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三、论述1.如何理解特殊教育的特殊性?2.如何理解特殊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意义?第二章全纳教育(题)一、名词解释1.全纳教育2.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3.回归主流4.一体化5.随班就读二、简答1.什么是全纳教育?全纳教育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2.简述XXX的安置形式。
3.我国为什么要开展随班就读工作?4.我国对随班就读的管理作了哪些规定?三、论述1.全纳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2.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带来的挑战?3.随班就读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4.全纳教诲的基本理念?第三章特殊教诲的法规与政策(题)一、名词解释1.《残疾人教诲条例》2.《沃纳克报告》二、简答1.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对特殊教育实践有何指导意义?2.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立法进程对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启示?3.试比较中美特殊教育立法的异同。
4.国际残疾人立法体现了何种特殊教育理念?5.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什么?6.如何理解残疾儿童的普通教育方式和特殊教育方式?7.如何理解适当的评估?三、论述1.论述《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美国特殊教育的影响?2.论述我国特殊教育法规的建设情况?第四章个体化教诲计划(题)一、名词解释1.个体化教诲计划2.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二、简述1.个别化教育计划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有哪些?2.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程序?3.确定儿童的长期目标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4.IEP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论述1.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实施IEP?2.尝试为一名特殊儿童制定一份IEP。
3.家长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作用?4.在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协作?第五章智力停滞儿童(题)一、名词解释1.智力停滞2.智力3.任务分析法二、简答1.智力停滞的评定由主要包括哪些部分?2.如何鉴定儿童的智力障碍?3.如何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4.智力停滞的出现率5.智力停滞儿童的特征?6.智力停滞产生的原因?三、论述1.如何改进智力停滞儿童的教学工作?2.按支持程度的分类对教育有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听觉停滞儿童(题)一、名词解释1.听觉障碍2.人工耳蜗植入3.助听器4.手语二、简答1.听觉停滞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有什么特点?2.听觉停滞儿童情绪与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3.对聋童进行白话与手势语训练有哪些技术?4.什么样的儿童才是听觉停滞儿童?5.聋校国家课程设立的原则是什么?6.听觉障碍的出现率。
特殊教育教师特(聋校)殊教育理论测试试卷(含答案)
![特殊教育教师特(聋校)殊教育理论测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6595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a.png)
特殊教育教师特(聋校)殊教育理论测试试卷(含答案)聋校教师特殊教育理论测查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2分)听力残疾: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力功能受损的状态。
感音性耳聋:指由于耳蜗或听神经病变等原因导致听力障碍的一种类型。
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耳蜗内,利用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帮助听力障碍者恢复听力的医疗器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XXX心理学家XXX提出的,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智能组合而成的理论。
二、填空:(30分)1、新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的聋校学生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XXX;具有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科学、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创新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聋校课程设置的六大原则为:均衡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
3、聋校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中共有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十三类科目。
4、从医学科学角度来看,听力分贝(dB)在0-25之间的听力是正常的、不聋的;25-40分贝对微弱的语声发生困难;40-60分贝对普通语声经常发生困难;60-80分贝对大声喊或放大的语声才能听得见,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叫重听。
聋的程度在80分贝以上的,即便是放大的语声也不能理解,就是全聋。
5、教学理论中,有一部分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有一部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有一部分则是回答“该怎么做”,我们分别叫做描述性内容、解释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
习题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题答案
![习题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47dbd10912a21615792917.png)
习题〔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除残疾儿童外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达不到教育教学要求的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儿童。
2.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特征的精神疾病。
3.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4.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严重的阻碍了他们语言的形成和开展,从而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并且会带来他心理活动的某些变化,形成一些心理特征。
5.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二、选择:1、B2、A3、D4、A5、D6、D7、D8、B9、B 10、C三、填空:1、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2、绝对感受性3、后天性耳聋4、1-2分钟5、轻度6、行为矫正四、简答题1、行为矫正的一般步骤:〔一〕发现问题行为。
〔二〕分析问题行为。
〔三〕测量问题行为。
〔四〕制定行为矫正方案。
〔五〕实施行为矫正方案。
〔六〕评价治疗的结果。
2、学习困难儿童教育教学的一般原那么:〔一〕引导开展的原那么。
〔二〕知情并重的原那么。
〔三〕扬长补短的原那么。
〔四〕主动参与的原那么。
〔五〕程序结构的原那么。
〔六〕实践、活动的原那么。
〔七〕合作互补的原那么。
〔八〕及时评估原那么。
3、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一〕给特殊需要儿童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理解特殊需要儿童,做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朋友和知己。
〔三〕尊重特殊需要儿童,鼓励特殊需要儿童主动交往。
〔四〕选择适当的沟通媒体和通道。
〔五〕重视对信息的反应。
五、论述题1、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前庭平衡功能失调。
特殊教育理论重点 名词解释复习题2
![特殊教育理论重点 名词解释复习题2](https://img.taocdn.com/s3/m/e48e65167cd184254b3535b4.png)
名词解释复习题1. 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提出“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目的是营造融洽社区,建立和谐教育社会,向儿童提供全面有效的教育。
2. 个别化教育计划:1975 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残疾儿童教育法令规定:应由包括地方教育部门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班级教师及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组成的小组共同为每个被鉴定为残疾儿童的学生制定和补充一份书面教育计划。
这一教育计划就称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特殊儿童在一个最适合他的学习需求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
如果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就表明这个特殊儿童并未收到良好的特殊教育,充其量还只局限于普通教育的范畴。
3.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同时是一门艺术。
相较于其他教育学派,自主学习者认为没有人能替别人作决定,每个人都应拥有为自己做主的权利。
所谓自主,简而言之,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
这和把责任归因于环境或别人的态度相反,而接近存在主义。
5.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6. 特殊教育:相对于狭义、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教育的概念也有狭义、广义之分。
对狭义特殊儿童的教育就是狭义的特殊教育,对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是广义的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2024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170a28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e.png)
引言概述:特殊教育是一门关注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学习需求的教育领域。
它旨在满足那些在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发展方面存在障碍或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教育需求。
特殊教育重视个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支持,旨在帮助学生克服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实现他们的学习潜力。
本文提供了特殊教育导论的复习资料,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的定义、历史、相关法律法规、评估与诊断以及教育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特殊教育的定义1.特殊教育的概念和特点a.特殊教育的定义及其与普通教育的区别b.特殊教育的目标和原则c.特殊教育的适应性教学方法2.特殊教育的学生群体a.学习困难类别的学生b.情绪行为障碍类别的学生c.自闭症类别的学生d.智力障碍类别的学生3.特殊教育的教师角色和能力要求a.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和职责b.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c.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二、特殊教育的历史1.特殊教育的早期发展a.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特殊教育b.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殊教育c.18世纪至19世纪的特殊教育改革2.特殊教育的现代发展a.特殊教育的诞生与发展b.特殊教育的历史里程碑事件c.特殊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三、相关法律法规1.特殊教育法律的制定和目的a.特殊教育法律的背景和动因b.特殊教育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特殊教育法律的执行和保障a.特殊教育法律的实施机构和责任b.特殊教育法律的执行和保障机制四、评估与诊断1.特殊教育评估的概念和目的a.特殊教育评估的定义和分类b.特殊教育评估的目的和意义2.特殊教育诊断的过程和方法a.评估工具和方法的选择b.诊断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c.诊断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五、教育方案制定1.教育方案制定的原则和流程a.教育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b.教育方案制定的流程和步骤2.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和方法a.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调整b.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c.教育方案的实施和评估总结:特殊教育导论是一门研究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学习需求的学科,旨在帮助特殊需求学生克服困难,实现他们的学习潜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478cc4192e45361166f542.png)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特殊儿童:指与普通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残疾儿童: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儿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个体间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全纳教育:指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概念:是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最少限制环境:指的是为特殊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情境与机会,尽可能和普通班越接近、越类似越好。
巡回指导: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差异教学:指在班级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语言,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
智力障碍: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任务分析法:是将需要学习的任务分析成一系列可以用清晰的行为来表达的学习元素和步骤,以更有效地协助智障儿童学习听力残疾: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对毛细胞损伤或缺乏从而无法产生音感的情况进行补偿的电子装置视力残疾:又称视觉缺陷、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指说话时的反常现象,包括发声、构音以及语流的异常情绪与行为障碍:指行为表现与一般学生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学习障碍:指那些“能看、能听、没有显著的智力缺陷,但在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至于无法良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依靠通常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学习的儿童”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特殊教育理论试卷五(附答案)
![特殊教育理论试卷五(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bd29848e9951e79a8927c5.png)
特殊教育理论试卷五〔后附答案〕姓名学号〔登录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4分〕1.波特奇方案2.器质性聋3.早期干预4.视觉障碍5.适应行为6.个别化教育方案二、判断题〔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划“√〞或者“×〞,每题2分,共10分〕1. 西班牙修道士庞塞〔Perde Pounce de leòn,1520-1584〕最早对耳聋人士进行教育。
〔〕2. 世界上第一所智障学校是在英国建立的。
〔〕3. 尽管听障儿童更倾向于把情绪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的需要和欲望,但他们也能根据情境的不同对不同的情绪反响进行不同的解释。
〔〕4.我国对智力障碍病因的诊断分类为感染和病毒、外伤或物理损害、新陈代谢、营养不良、脑器质疾病、母亲产前的问题、染色体异常、妊娠失常、环境。
〔〕5.婴儿出生后,如患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高烧、抽搐、全身麻醉、药物影响、缺氧昏迷、脑外伤、免疫反响性疾病、癫痫、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等都可能导致智力障碍。
〔〕三、简答题〔每小題6分,共计36分〕1.简述聋校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2.听觉障碍儿童筛查与诊断。
3.简述中国古代的残疾人教育。
4.简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智力障碍的三级预防模式。
5.简述视觉障碍形成的原因。
6.简述超常儿童的认知特征。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论述中世纪残疾人的处境,及其对残疾人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2.请就听障儿童的视觉注意开展特点是“缺陷〞还是“补偿〞两种假说进行论述。
特殊教育理论试卷五姓名学号〔登录号〕考试时间:120分钟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4分〕1.波特奇方案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Portage Guide to Early Education(PGEE)]又称波特奇方案。
1969年,由美国残障教育局主持开发的一套适用于0~6岁的儿童早期教育教材,1972年问世。
1976年经修订公开发行后向世界40多个国家推广。
2023教师资格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提分卷及答案(1)
![2023教师资格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提分卷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f6229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0.png)
2023教师资格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
提分卷及答案(1)
以下是2023年教师资格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前提分卷及答案的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
1. 什么是特殊教育?
答案:特殊教育是指为了满足残疾儿童、研究困难儿童和行为问题儿童的教育需求而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
2. 列举几种常见的特殊教育残疾类型。
答案:常见的特殊教育残疾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等。
3. 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案: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残疾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自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社会和学校生活中去。
第二部分:教育实践
1. 针对智力残疾学生,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
答案:教师应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比如视觉辅助教具、操作实践活动、个别化教学计划等,以满足智力残疾学生的研究需求。
2. 对于听力残疾学生,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支持?
答案: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视觉辅助教具,利用手势、面部表情和图示等方式进行辅助交流,同时提供录音笔等辅助工具来帮助听力残疾学生更好地参与研究。
3. 在课堂上,如何帮助行为问题儿童更好地融入研究环境?
答案:教师应该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与行为问题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采用积极行为管理策略,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给予适当的赞扬和奖励,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研究环境。
以上就是2023年教师资格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前提分卷及答案的简要内容。
详细请参考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
特殊教育教师(智障)特殊教育理论测试试卷(含答案)
![特殊教育教师(智障)特殊教育理论测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25eb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2.png)
培智学校教师特殊教育理论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5分)智力残疾儿童:先天愚症儿童:波特奇计划:迁移:康复:二、填空:(28分)1、教育部2007年2月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的培智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精神;具有初步的观念;具有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知识和适应以及的技能;养成健康的习惯和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2、《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六大原则为:特殊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原则、原则。
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中共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十二类科目。
4、结构游戏的种类有、、等。
(可任选三项)5、工序分析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按序细分为一连串循序渐进的教学小步骤,以儿童行为能力为起点进行系统的教学过程。
6、教学理论中,有一部分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有一部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有一部分则是回答“该怎么做”,我们分别叫做描述性内容,解释性内容和______________内容。
7、对智障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时,根据正强化原理、、、相互抵制原理,制定常用的方法策略有、逐步敏感策略、等。
8、蒙台梭利教具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用于实际生活技能训练和动作教育的,一类为用于读写算练习的,还有一类是用于教育的。
9、在当代有一个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8岁入盲校,10岁学说话,写出了14部著作,毕生为残疾人事业而奋斗,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她的名字叫。
10、我国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现有各类残疾人万人,其中智力残疾占残疾人总数的%,约554万人。
三、选择题:(10分)1、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叫()A、形象B、表象C、图像D、具象2、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是为岁儿童制订的训练方案。
特殊教育试卷
![特殊教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161589e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c.png)
特殊教育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早期干预: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随班就读: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它不是把特殊儿童简单地放在普通班里,而是要创造条件,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听力障碍: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1、╳失神性发作称之为癫痫大发作;失神性发作称之为癫痫小发作;2、╳肢体障碍就是指四肢残缺;肢体障碍就是指四肢残缺及躯干麻痹;3、╳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的个性化;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的多样化;4、╳智商低于70的儿童是智力障碍儿童;智商低于70,且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是智力障碍儿童;5、╳特殊教育就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就是针对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6、╳视觉障碍的儿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低视力儿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7、√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8、√发声障碍就是指嗓音障碍;9、╳手语就是聋人常用的手势语;手语就是聋人常用的手势语和手指语;10、√所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智力都是正常的;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安置方式;1特殊教育学校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目前,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有三类: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辅读学校;2特殊教育班指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班,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3随班就读指在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就读;2、简述产生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因素;许多专家倾向于将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主要归咎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因为儿童的行为模式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其中较具影响作用的有:家庭的自然结构;一般认为,家庭的自然结构是否完整,和儿童的情绪与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不完整的家庭对情绪与行为得发展非常不利;对儿童的正常发展而言,父母的作用缺一不可;研究表明,缺乏母爱,会使儿童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容易表现出孤独、冷淡、粗暴、内向等;家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两个方面;1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和谐与否同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联系;夫妻关系紧张、夫妻之间发生冲突,一方面会使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情绪上的紧张,另一方面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的往往是烦恼、暴躁和不安,甚至是粗暴的行为表现,他们可能会对双亲或其中之一产生厌恶、反感,渐渐地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2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尤其是早期过程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亲子关系不融洽,儿童在情感上被忽视或对立起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过分控制,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一套,给孩子造成相当大的焦虑;据研究,儿童咬指甲癖及尿床等症状常常便是由焦虑所引起的一种情绪释放;有的父母对儿童过于顺从,过于保护,助长了儿童控制他人、藐视社会的欲望,可能会导致其行为失控、跋扈、反社会等倾向;还有一些父母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希望与要求,无端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不一致,也会使儿童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引发孩子说谎、欺骗、离家出走等行为反应;3、简述生态学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生态学模式认为,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考察,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致力于改善儿童的学习和行为本身,而且强调要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一个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归结于他她的障碍,事实上,儿童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来自家长、同伴、老师、邻居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例如,面对一个有沟通障碍的儿童,疏远的态度可能导致儿童进一步的障碍表现,而积极的、支持性的态度则可能有效地缓解儿童的沟通问题;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特殊教育方案,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计划,都涉及到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家长学会有效的教养方式;四、论述题16分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举例说明自闭症儿童的特征;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并举例进行说明;模拟试卷B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特殊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这些要求涉及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长期或一定时间高于或低于正常儿童的要求;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智力障碍中国: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手语:手语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统称;手势语是聋人利用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亦称手势表情语;手指语又称指语,是用指式手指的格式变化代表拼音字母,连接若干个指式,可以拼成任何的语言词句;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这种障碍对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交流以及社会互动产生显著的影响,通常在3岁前症状已出现,并会对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1、╳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器官受损,势必造成哑;听觉障碍儿童听觉器官受损,不一定造成哑;2、╳学习障碍的学生就是差生;学习障碍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3、╳脑瘫是病弱的一种表现;脑瘫是肢体障碍的一种表现;4、╳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人的多样化;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人的个性化;5、╳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低视力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上;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低视力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至0;3之间;6、╳语言障碍可分为语言发展迟缓、声音障碍和语流障碍;语言障碍可分为语言发展迟缓、失语症;7、√特殊教育就是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开展教学;8、╳“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这是构音障碍中的扭曲错误表现;“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这是构音障碍中的替代错误表现;9、╳语言发展迟滞就是指不会说话;语言发展迟滞就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10、√随班就读就是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学习;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迪诺的特殊儿童的“瀑布式安置体系”;对不同的特殊儿童来说,所需要的适当的教育安置环境有所不同,1970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迪诺Eyelven Deno提出了特殊儿童的“瀑布式安置体系”cascade of services, 这个体系由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组成,即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学校普通班+额外的教学服务、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特殊班、特殊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家或住院,这样的安置是按照儿童的障碍程度由轻到重,使儿童所受教育环境的限制由少到多;即通过教育安置的改变或调整,以适应儿童的教育需求;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安置观念仍被广泛地接受;2、简述随班就读原则;随班就读的原则是:第一,就近入学;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应当就近入学;在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相对集中在指定学校就读;第二,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区县教育部门应当把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切实保证儿童按时入学;第三,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普通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第四,改选适合的安置;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等是公立学校系统中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安置形式;3、简述听障儿童的感知特点;听觉障碍儿童在感知事物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首先,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直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性;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听觉障碍儿童对复杂的事物和环境感知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听觉障碍儿童的知觉信息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这样,听觉障碍儿童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制约;其次,视觉的优势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听觉丧失后,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在感知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听觉障碍儿童进入学校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对视觉的以来和使用,视知觉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视觉补偿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缺陷补偿;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与正常儿童并无两样;由于听觉的丧失,听觉障碍儿童更多地借助视觉、触觉和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交流;这些感官在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性,特别是视觉起了主要作用,很多人用“以目代耳”来强调视觉的缺陷补偿作用;四、论述题16分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第一,教育平等;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中,明确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义务阶段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于义务性质;”教育平等并非仅指入学机会的均等,使来自不同种族、家庭、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均能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是更进一步重视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在教材、教法、课程以及评价方式等各个角度的权衡,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第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本质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特殊教育对象由于障碍类别、障碍程度、发展过程以及所处环境等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较大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IEP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也根据该儿童的内在不同能力设计最适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其得到最适当的发展,与此同时,IEP以具体的教学方案,针对儿童的个别需要,实现了个别化教学的目标;第三,教育绩效责任;教育绩校责任是提升教育效能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如何评价其“教育产出”,是一直以来令人困惑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对于教育的管理者、投资人以及儿童的家长而言,他们都希望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后能够看到相应的教育成效,希望通过对教育方案的评定来评价并提升教育绩效;IEP保证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能够为教师以及学校的工作成效提供评估的依据;IEP中包括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可以视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能够促进有效率,有组织的教学,使教学活动不致散漫无章,为教育绩效的评估提供了便利;第四,家长参与;为使特殊儿童获得适当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极为重要;一方面,家长可以提供关于儿童发展的重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特殊儿童的能力与兴趣,另外,家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介入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提升教育的效果;IEP方案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包括儿童的评定、教学目标的制定、评价等等;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家长、教师以及其他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共同参与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彼此有了更多的沟通;第五,融合教育;在IEP的制定与实施中,强调特殊儿童应尽可能具有与全体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的机会,且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下接受适当的教育;第六,多学科参与;要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必须是多学科人员的通力合作,主要包括教育、医学、心理、社会等等,这种多学科合作的思想充分体现在IEP教育方案中;总之,IEP是当前特殊教育重要观念的综合表现,以目标为导向,以实现教育计划均等为前提,以一体化为重点,以家长及专家参与为要件,以满足个别差异需要为目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措施;意义有以上几点,但在阐述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举例说明三或四点,不必面面俱到;模拟试卷C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个别差异:个别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手语:手语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统称;手势语是聋人利用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亦称手势表情语;手指语又称指语,是用指式手指的格式变化代表拼音字母,连接若干个指式,可以拼成任何的语言词句;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1、╳残疾人就是指心理、生理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言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失语症和发音障碍;言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语流障碍和发音障碍;3、╳视觉障碍的儿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低视力儿童可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4、╳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每班以2人为宜;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每班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5、╳智商低于70的儿童是智力落后儿童;智商低于70且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是智力落后儿童;6、╳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听力残疾一级,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dBHL以上;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听力残疾一级,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91dBHL以上;7、╳癫痫是肢体障碍的一个类别;癫痫是病弱的一个类别;8、╳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都具有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不一定都具有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9、╳学习障碍的学生就是差生;学习障碍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10、√随班就读就是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学习;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资源教室方案的特点;资源教室方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一是资源教室方案是一种暂时性的支援教学;在连续性的教育服务设施中,资源教室的安置,通常是暂时性的,依据学生的个别需要及学习进步的情形进行适时的调整;二是资源教室强调个别化教学;资源教室根据特殊学生的长处和缺陷,拟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并着重个别指导或小组学习;三是资源教室具有预防功能;对于具有轻度学习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在资源教室中及早地接受辅导,能预防问题向更严重的势态发展;四是资源教室具有统合功能;资源教室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只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同时对特殊学生提供的服务,需要资源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家长共同商量决定,不能只由单方面决定;五是资源教室可以减少隔离与标记的不良影响;特殊学生在普通班与正常学生一起上课,并接受资源教室的辅导,这打破了传统的特殊教育分类,减少了标记与隔离;2、简述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等是常见的几种全纳教育支持模式;巡回指导是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资源中心一般开展以下一些工作:行为评估、提供建议、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家庭训练和家长对残疾的认识;提供特殊材料和设备;帮助寻找地区或国家层次的更专业的中心以及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从事一些有限的直接教学;资源教室方案是一部分时间的支持性特殊教育设施,这种教育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普通教育一般的课程为基础,其服务对象为就读于普通班,而在学业或行为上需要特殊协助的学生,其目的是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教学的支援,以便这些学生继续留在普通班,并在学业或情意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无需学生离开教室即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它往往通过班级内的同伴指导,即融合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来完成;3、简述多动症的表现;多动儿童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病因、年龄、性别、个性、病型、环境及教育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年轻重不一,症状各异;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集中困难容易分心或注意力短暂、很难集中注意是多动儿童的常见特征;这类儿童比一般同龄儿童缺乏专注及贯彻到底的能力,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心;轻者,对感兴趣的故事或电视等尚能集中注意听讲或观看;重者,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注意,不能自始至终地做完任何一件事; 2活动过度这类儿童似乎有一股用不完的精力,会不断地活动;活动过度通常始于幼儿早期,有的甚至从婴儿时期起就有过度活动;3自控力差,社会适应不良多动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常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作出过分反应;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个性倔强,固执,急噪,似乎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他们喜欢与比自己年幼的儿童玩耍,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辩是非,做事不考虑后果,只要不合心意,就会表现出捣乱的行为,有的会因此产生一些继发性的品行问题;4学习困难多动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普遍表现出学习困难;具体表现为:他们学习成绩低下,常常不及格;或是智力很好,但成绩忽上忽下,波动很大;5动作协调困难几乎有半数的多动儿童动作协调有问题;有的是平衡方面的问题,有的是手眼协调差,;四、论述题16分结合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我国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a541e7ba0d4a7302763a5f.png)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13特教朴莹芳第一章1.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者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2.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科学。
3.特殊教育对象:是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者称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4.特殊教育的意义:(1)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的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2)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3)发展特殊教育,能是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的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5)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5.特殊教育的原则:(1)早期教育原则,即应尽早的抓紧时机,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与训练,保护残余感官能力,抓住教育和训练的“关键期”;(2)补偿教育原则,即在特殊教育过程中,要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用健全的器官来代替缺损组织的器官;(3)个别化教育原则: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和采取个别化教育、个别化训练和个别化辅导的方法,这是量力性教育原则在特殊教育中的体现;(4)系统教育原则:即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从教育预防、教育诊断、教育训练、劳动就业这几个环节来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巩固特殊教育的成果,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6.特殊教育的过程:(1)教育预防(2)教育诊断(3)教育训练(4)就业培训第二章1.外国特殊教育兴起,主要是盲聋弱智教育的产生:(1)1760年法国列斯贝在巴黎创办第一所聋校,他也是手语创始人英国布雷渥在英格兰创办第一所聋校1817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哈特沃特创办第一所聋校(2)1784年法国霍维(阿羽依)在巴黎创办第一所盲校1832年美国盲人疗养院布莱尔点字触摸文字(3)伊塔法国智力儿童教育2.《萨拉曼卡宣言》内容:(1)每个儿童都应享有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基本教育(2)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品质、兴趣、能力和教育的需要(3)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满足儿童不同的教育需要(4)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满足其需要(5)实施全纳教育性方针的普通教育学校是反对歧视的3.旧中国特殊教育兴起:(1)第一所盲校1874年威廉*穆恩北京创立瞽叟同文馆(2)第一所聋哑学校1887年梅里士*查理山东登州启喑学校(3)第一所特殊学校1915年刘先骥长沙湖南导盲学校4.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1)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2)特殊教育范围扩大(3)政府的直接干预与特殊教育立法(4)特殊教育一体化(5)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了帮助(6)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第三章不考第四章1.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1)家庭教育模式:优点:A.儿童在家庭自然环境中学习,比较轻松,可以使儿童学会适应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保持儿童情绪稳定,促进积极行为巩固B.容易密切亲子关系,家长对自己儿女提出适当期望值C.教育不需要特定场地,而且家庭成员都有参与机会D.教育费用比较经济缺点:A家长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影响教育效果B不利于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C由于没有参照对比,儿童进步的幅度、发展速度不易被家长及时发现,从而适当的调整教育计划D家庭教育模式比较松散,影响家长间沟通E家长的教育态度不同,教育效果也不同(2)训练中心模式优点:A特殊教育专业人士教学,教育效果好B在训练中心,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学家、医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家长也可以交流信息,讨论问题C特殊儿童教育设备比较齐全D与家庭教育模式相比,此更有利于发展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缺点:A费用高B距离远,限制了家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和亲子关系的发展C建立中心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不适合贫困地区。
特殊教育考研名词解释
![特殊教育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8093f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d.png)
特殊教育考研名词解释
特殊教育考研名词解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
1. 多元智力理论: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理论,强调人类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以及存在智力等多种形式。
2. 特殊教育学:
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特殊教育学主要研究的是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适宜其个别差异的教学与支持服务,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
3.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全纳教育的概念首次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大会上正式提出。
它主张所有儿童,不论其身心条件如何,都应当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且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享有充分参与和平等权利。
4. 显著个别差异:
在特殊教育中,显著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大多数人
相比明显不同,这种差异程度较为罕见,在一般人群中出现率低于2%。
5. 特教学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是专门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设立的教育机构,提供专门设计的课程和教学策略,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要求。
6.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全纳教育实践的一种形式,指的是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尽可能地与普通学生一起在常规教育环境中学习,通过提供适应性支持和服务,消除环境障碍,实现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并受益的教育过程。
《特殊教育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43266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3.png)
《特殊教育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特殊教育的对象?A. 聋哑儿童B. 弱智儿童C. 视力障碍儿童D. 正常儿童答案:D2.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A. 培养特殊儿童的职业技能B. 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生活C. 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D. 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成绩答案:C3. 以下哪种特殊教育形式属于融合教育?A. 特殊学校B. 普通学校特设班级C. 家庭教育D. 社会教育答案:B4.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早期干预B. 个别化教学C. 综合性教育D. 强化教育答案:D5. 以下哪种特殊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A. 学习困难的儿童B.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C.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D.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答案:C6. 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哪种能力?A. 专业技能B. 沟通能力C. 耐心与关爱D. 所有以上选项7.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在特殊教育中较为适用?A. 直观教学B. 情境教学C. 任务驱动教学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特殊教育中,以下哪种评价方法较为科学?A. 定性评价B. 定量评价C. 过程评价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以下哪种特殊教育政策不属于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政策?A. 免费教育B. 集中教育C. 融合教育D. 家庭教育10. 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包括以下哪项?A. 国际化B. 个性化C. 科技化D. 传统化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特殊教育起源于______世纪。
答案:192. 特殊教育的核心是______。
答案:个别化教学3.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早期干预、个别化教学、综合性教育和______。
答案:社会适应4. 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______和关爱。
答案:耐心5. 特殊教育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______。
答案:过程评价6. 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政策有免费教育、______、融合教育和家庭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提出“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目的是营造融洽社区,建立和谐教育社会,向儿童提供全面有效的教育。
2. 个别化教育计划:1975 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残疾儿童教育法令规定:应由包括地方教育部门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班级教师及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组成的小组共同为每个被鉴定为残疾儿童的学生制定和补充一份书面教育计划。
这一教育计划就称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特殊儿童在一个最适合他的学习需求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
如果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就表明这个特殊儿童并未收到良好的特殊教育,充其量还只局限于普通教育的范畴。
3.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4.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同时是一门艺术。
相较于其他教育学派,自主学习者认为没有人能替别人作决定,每个人都应拥有为自己做主的权利。
所谓自主,简而言之,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
这和把责任归因于环境或别人的态度相反,而接近存在主义。
5.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6. 特殊教育:相对于狭义、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教育的概念也有狭义、广义之分。
对狭义特殊儿童的教育就是狭义的特殊教育,对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是广义的特殊教育。
在有些国家还提出“特殊需要教育”,这种教育正像1994 年6 月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所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7. 手语:手语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的人(即聋哑人,以下简称为听障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8. 双语教学:20 世纪 80 年代聋童双语教学开始在欧美一些国家出现,并逐步传入我国,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国的传统聋教育产生冲击,聋双语教学立足于“以聋童为本”,从聋童自身特点出发,解决聋童的语言问题。
它强调聋自然手语是一种符合聋童特征的视觉语言,是聋童的第一语言,聋童习得手语途径与听童习得口语的途径一致,聋童应通过与聋人的交往自然获得聋人手语,从而获得认识、情感、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
9. 萨拉曼卡宣言:1994 年6 月7 日至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王国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想。
会议重申1947 年《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郑重声明“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并号召所有政府“以法律或方针保证全纳性教育原则的采用,将所有儿童招收进普通学校,除非有不得已的原因才作别种选择”。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以及“将所有的儿童招收进普通学校”等思想体现了人们在特殊教育领域中追求一种“教育机会均等” 的理念。
10. “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贴生活费。
11. “四配套工程”,即体育器材、艺术器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器材配套。
12.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发现学习主张对学习现象和对象经过冲突、反常、矛盾等启疑(causinginguiry),然后经过暗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创造出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弹性与独创性。
布鲁纳(1989, 强调,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13. 潜能是指一个人在身体、智力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发展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人们日常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只占自身蕴涵潜能的极小部分,因此进行潜能开发对于提升整体能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潜能开发是指透过视觉、听觉等人体身上的感官,接收外来各种资讯、技术和思想,对人的潜在的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14.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初的美国。
15. 认知主义: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六个基本观点(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
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
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
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韦特墨区别了两种类型的问题解决办法:一类是只有首创性的和顿悟式的解决办法;另一类是不适当地应用老规则,因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
(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
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
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时记忆将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
(4)顿语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
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
这是人类所能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
在没有其它诱因动机时,在不可能用顿悟的方式来理解学习时,也不妨可以使用一些外部奖励。
就一般而言,达到理解水平本身就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5)顿悟说及对尝试错误说的批判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且它是一种突现、速变、飞跃的过程。
顿悟学习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
(6)创造性思维韦特默曾对思维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把顿悟学习原理运用到人类创造性思维探讨中,并建议通过把握问题的整体来进行这种思维。
认为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让整体支配部分。
即使在必要的关注问题的细节时,也决不能忽视问题的整体。
必须把细节放在问题的整体中,把它们与整体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由整体到部分的思维。
他认为要使人们顺利地解决问题,必须把问题的整个情境呈现出来,使之能对问题有个完全概观,决不能像桑代克那样,有意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藏起来,迫使被试不得不去盲目试误。
强烈反对由试误说和条件反射说所引发出来的在教育领域中所采用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
指出教师在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览问题情境,使他们明白怎样去解决,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争取在理解、领会问题的前提下,产生顿悟。
认为学习贵在打破旧有知识和模式的束缚,争取在对问题领域的基础上产生顿悟,掌据解决问题的原则,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16.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其一,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任何一间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 3 个认知学习过程。
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一间学科,看来包含着 3 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
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
"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3)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4)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17.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说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同化说 (又称认知一接受)”。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 "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
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新知识或者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这个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
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 类。
(1)如果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时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如,若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时已形成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已有知识),在学习圆时,“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命题 (新知识)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