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材料,如调查问卷、数据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彩票中奖号码、天气情况等,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汇编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精选6篇)
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精选6篇)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初中数学第一册篇1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广州市华颖中学刘春荣课型:分析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数据的收集(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教法选择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
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2.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合作、创新的态度,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勇于探索,积极解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本方法,以及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图表的绘制方法。
2.教学过程: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实验、观察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介绍数据整理的步骤,如分类、排序、筛选等,让学生理解数据整理的重要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校园话题为例,如“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科”调查,引出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学习内容。
2.教学过程:
-利用PPT展示校园话题调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提问:“如何才能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科?”让学生思考数据收集的方法。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收集数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调查问卷,就我们今天的问题怎么设计调查问卷?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活动三:整理数据。
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划记法。
明星
划记
人数
百分比
A周杰伦
B姚明
C赵薇
D梅西
合计
活动四:描述数据。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数据信息,我们采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适用年级
七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5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是否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专题二
……
2.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各指的什么?举例说明。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铅笔、直尺、圆规、收集相关数据。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ABCD四个明星,哪一个是最受同学们喜欢的呢?
A: B:
C: D:
要完成这个调查我们需要几个步骤?
1.收集数据,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一、数与代数1. 实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负整数、0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无理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无理数的近似值2. 代数式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的化简代数式的求值3. 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二、几何1. 平面几何点、线、面角锐角、直角、钝角角的度量多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面积2. 空间几何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三、统计与概率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表示表格、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 概率概率的概念概率的计算概率的应用四、数学思维方法1. 分类讨论法2. 类比法3. 归纳法4. 反证法五、数学应用与建模1.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金融领域利息计算、复利计算工程领域测量、绘图、计算科学研究数据分析、实验设计2. 数学建模建模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常见的数学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概率模型六、数学思维导图的制作与应用1. 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确定中心主题画出分支填充内容修饰美化2. 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学习规划项目管理决策分析七、数学与科技的发展1. 数学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计算机科学算法设计、数据结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2.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数学与生物学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数学与经济学博弈论、优化理论八、数学教育的创新与改革1. 数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2. 数学教育的创新策略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在线教育3. 数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一、数的认识1. 整数自然数:0, 1, 2, 3,正整数:1, 2, 3,负整数:1, 2, 3,整数:自然数和负整数的统称2. 分数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整数,分数的值不变3. 小数小数的表示方法: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乘以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除以10二、数的运算1. 整数的运算加法:将两个整数相加减法:将一个整数从另一个整数中减去乘法:将两个整数相乘除法:将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非零整数2. 分数的运算加法:将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加,分母保持不变减法:将一个分数的分子从另一个分数的分子中减去,分母保持不变乘法:将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分母相乘除法:将一个分数的分子乘以另一个分数的分母,分母乘以另一个分数的分子3. 小数的运算加法:将两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相加,整数部分相加减法: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从另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中减去,整数部分相减乘法:将两个小数相乘除法:将一个小数除以另一个非零小数三、方程与不等式1. 方程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a, b为常数,x为未知数)方程的解: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2. 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ax + b > 0 或 ax + b < 0(a, b为常数,x 为未知数)不等式的解集: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集合四、函数与图形1. 函数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每个输入值对应唯一的输出值表示方法:函数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式、函数图像、函数表格等方式表示2. 图形直线:一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二次函数的图像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五、统计与概率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释结论2. 概率概率的定义: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的计算:根据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总次数计算概率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六、几何图形的认识1. 点、线、面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几何元素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的几何元素面:具有长度和宽度的几何元素2. 平面图形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四边形:由四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圆:由一个点到平面上所有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3. 空间图形立方体:由六个正方形面组成的立体图形圆柱:由两个平行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立体图形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立体图形七、几何图形的性质1.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2.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矩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菱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 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r为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A = πr²圆的性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八、几何图形的计算1. 三角形的计算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之和三角形的面积:底乘以高除以22. 四边形的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之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不同类型的四边形使用相应的公式计算3. 圆的计算圆的周长:2πr圆的面积:πr²九、综合应用1. 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周长、体积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3. 数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十、数学思维与方法1. 逻辑推理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定理之间的关系2. 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3. 数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十一、数学素养与能力1. 数感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性,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处理数学信息2. 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5. 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一、数与代数1. 实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负整数、0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无理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无理数的近似值2. 代数式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的化简代数式的求值3. 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二、几何1. 平面几何点、线、面角锐角、直角、钝角角的度量多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2. 空间几何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三、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2. 数据的描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3. 概率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计算方法概率的应用四、数学思维方法1. 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2. 类比法通过相似性进行推理3. 反证法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从而证明结论成立4. 构造法通过构造实例来解决问题五、数学建模1. 建模的基本步骤确定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2. 常见的数学模型线性模型二次模型指数模型3. 数学建模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六、数学实验与探究1.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2. 探究的方法与技巧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类比法3. 数学实验与探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数学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七、数学文化1. 数学发展史古代数学近现代数学2. 数学家的故事中国数学家外国数学家3.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八、数学学习方法1. 课堂学习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提问2. 自主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完成课后作业复习巩固3. 合作学习与同学交流讨论分享学习资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九、数学素养的培养1. 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2. 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数学品质耐心细心持之以恒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十、数学竞赛与拓展1. 数学竞赛简介数学竞赛的类型数学竞赛的级别数学竞赛的报名时间及方式2. 数学竞赛的备考策略基础知识的巩固解题技巧的提升模拟试题的训练3. 数学竞赛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提高数学能力十一、数学与科技1. 数学在科技领域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2. 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建筑设计机械制造通信技术3. 数学在生活中的创新数学与艺术数学与体育数学与游戏十二、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2. 数学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3. 数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数学竞赛的参与数学教育研究的合作数学教师培训的国际交流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一、数与代数1. 整数加减法加法: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专题问题设计
1、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有哪些? 2、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教材、所用到的各种教具 教学支撑环境电子白板、教学形课件
学习活动设计
本专题由一课时组成 活动一:通过白板展示三种统计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方法,让学 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学习统计图的绘制; 活动二:引入实例(调查本校学生暑假期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统计图,制作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活动三: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三个统计图的优缺点; 活动四:通过白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作图,巩固知识。
评价要 1、学生是否认真对待问题,是否理解教课内容;
点
2、学生对调查方法、数据收集的掌握熟识程度;
3、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
(1 ( 1课
其中,专题 二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所需课时
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 2、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 3、知道收集数据的几种常用方法; 4、知道可以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获取数据
信息
5、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6、能对实际事例中收集的数据找出合适的分组方法; 7、参与收集的活动,从中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培养慎密、细致的学风。
评价要点 专题二
1、学生是否认真对待问题,是否理解教课内容; 2、学生对调查方法、数据收集的掌握熟识程度; 3、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
绘制统计图
所需课时
1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 取信息。 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3.知道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差异,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选择合适的 统计图,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学会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同时,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2.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3.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数据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图表和统计量的表示方法;3.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案例和数据;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班有50名学生,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2.呈现(15分钟)呈现教学案例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例如:某班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165, 170, 168, 162, 167, 172, 164, 166, 163, 169, 165, 171, 168, 160, 166, 170, 167, 164, 165, 162, 169, 166, 172,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在完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教学设计后,进行课堂反思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数据的分析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4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在前面,学生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设计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过程与方法:1、经历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过程,培养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经历计算极差和方差的过程,体会数学的极致性.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培养学生能全面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2.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积极心态,能在自信中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4.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参与的意识,能够认同他人。
对应课标从《标准》看,本设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
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
2.分组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各小组自主选择,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3.案例分析,提升能力: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6.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数据处理和展示,提高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其信息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分析某城市一年内各月份的降雨量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预测未来的降雨趋势。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掌握关键知识点。
-在讲解概率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并引导他们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多元评价,激发潜能: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2.学会使用表格、图表等工具整理和展示数据,能够运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3.掌握简单概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意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题单元设计适用年级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所需时间课内6课时,课外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章按照统计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处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顺序展开统计内容。
尤其是讨论和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这两个环节。
具体地说,第1节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统计图,然后从事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该活动揭示统计的过程、环节,并引出数据是如何收集的问题。
第2节讨论由于调查对象的差别,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并通过案例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通过前两节,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从第3节开始探讨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进一步学习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的制作,并能从所学统计图表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第4节将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表示数据时的特点,寻找各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同时也将帮助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获取准确的信息。
本章的数据收集必须通过活动来完成,为此本章注意了素材的可操作性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也注意到素材的延续性。
学生只有亲自经历这些活动,对实现这一目标才是有帮助的。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理解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抽样方式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
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的蕴涵的信息。
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地展示数据。
会制作扇形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直观有效地展示数据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的收集活动,互相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获得解决数学活动的经验,并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的能力。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和思维导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讲课稿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本章主要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过程,以及如何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第一节通过实际问题和统计图回顾小学阶段研究的内容,引出数据收集的问题。
第二节介绍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为数据收集做好准备。
第三节研究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的制作和信息获取。
第四节比较统计图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展示数据信息并分析数据。
本章注重素材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关注度,要求学生亲身经历活动,以达到研究目标。
本章的研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体会抽样方式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的蕴涵的信息;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地展示数据;会制作扇形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直观有效地展示数据。
同时,通过实际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
本章内容符合课标要求,能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和整理数据的收集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获得所需的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包括数据的分类、归纳和总结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
第二课时普查与抽样调查普查是对整个总体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通过对样本进行调查来推断总体的情况。
普查的优点是结果准确,但成本高;抽样调查的优点是成本低,但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选择何种调查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第三课时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表格、统计图表等,不同的表示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分析目的。
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计算频数、频率等指标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而得出结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案)
-统计图的正确应用:学生在绘制和解读统计图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如比例不准确、信息解读错误等,教师需提供具体的指导。
举例:
-在数据整理环节,学生可能会对数据进行不恰当的分类,如将不同性质的数据混为一谈。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根据性别、年龄等属性进行分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数据整理的基本技巧:强调数据分类、排序和汇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数据整理过程中的错误。
-统计图的绘制与解读:详细介绍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
举例:在数据收集环节,教师需强调如何选择合适的样本,避免采样偏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需要教师指导如何避免误操作和重复记录。
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说明同学们具备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十分宝贵的品质。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他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10章+数据的收集知识点总结及思维导图+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思维导图】10.1统计调查【知识点】1.在统计调查中,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通过分析表和图来了解情况.2.统计图通常有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3.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条形统计图能反映出各部分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反映了变化趋势,据此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4.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1)根据有关数据先算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数,即部分数据×100%;再算出各总体数据部分圆心角的度数,公式:各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60°;(2)按比例取适当半径画一个圆;(3)按求得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用量角器在圆内量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4)在各扇形内写上相应的名称及百分数,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各扇形区分开来.5.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也叫普查.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有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6.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中,抽取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和机会均等性.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有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7.要正确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全面调查的意义和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全面调查.8.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9.样本考察对象是物体某一方面的特征数据,不是物体本身,样本容量是一个数,不带单位.10.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10.2直方图【知识点】1.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组数;(组数=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注意】(1)一般每组数据取值含左端点,不含右端点;(2)由组距确定组数时,当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不能被组距整除时,组数要加1. 同样由组数确定组距时,组距也要增加.2.一般地,数据越多,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3.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4.各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常采用划记法进行累计.5.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情况,可以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 频数)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以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方形的宽为组距,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 为了画图与看图方便,一般画等距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的总个数.习题练习一、选择题1. 为了解某校九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A. 400名学生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C. 400名学生的体重D. 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2.某校要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1200名学生的睡眠情况,下列抽样选取最合适的是()A.选取该校100名七年级的学生B.选取该校100名男生C.选取该校100名女生D.随机选取该校100名学生3.下列调查中,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A.了解某班学生的身高情况B.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C.了解目前中学生的睡眠情况D.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4.下列问题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是()A.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收视率B.某城市居民6月人均网上购物的次数C.调查全班同学最想去的春游目的地D.了解全国中学生的睡眠时间5.某住宅小区六月份1日至6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6天的平均用水量是()A.30吨B.31吨C.32吨D.33吨6.汽车的“燃油效率”是指汽车每消耗1L汽油最多可行驶的公里数,如图描述了A,B 两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燃油效率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面4个推断中,合理的是()①消耗1L汽油,A车最多可行驶5km;①B车以40km/h的速度行驶1h,最少消耗4L 汽油;①对于A车而言,行驶速度越快越省油;①某城市机动车最高限速80km/h,相同条件下,在该市驾驶B车比驾驶A 车更省油.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①7.某班主任老师想了解本班学生平均每月有多少零用钱,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他们每月的零用钱数目是(单位:元)10,20,20,30,20,30,10,10,50,100,则该班学生每月平均零用钱约为()A.10元B.20元C.30元D.40元二、填空题8.已知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分成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则第六组的频率是9.某校抽查部分学生1分钟垫球测试成绩(单位:个),将测试成绩分成4组,得到如图所示的不完整的频数直方图(每一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已知在120~150 组别的人数占抽测总人数的40%,则1分钟垫球少于90个的有名.10.为了解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那么他的做法是(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11.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0,若确定组距为3,则分成的组数是.三、解答题12.学校图书馆有励志、文学、科技及漫画四类图书.为了了解学生上周图书借阅情况(每人仅限借阅一本),图书管理员统计后绘制了如图不完整的扇形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借阅人数最少的是类图书;(2)求借阅文学类图书人数是多少?(3)如果借阅漫画类图书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2%,那么全校学生总人数是多少?13.某九年级制学校围绕“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只写一项)”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而得到一组数据.图1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校对多少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2)本次抽样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多少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200名学生,图2是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请你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多少?14.育才中学现有学生2870人,学校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拟调整兴趣活动小组,为此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不完整)如下,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电脑”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多少?(2)在图2中,将“体育”部分的图形补充完整?(3)爱好“书画”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数是多少?(4)估计育才中学现有的学生中,有多少人爱好“书画”?。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设计主题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标题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5课时,课外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
《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本单元是统计的第一章。
内容包括: 利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
利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分三个专题,专题一:统计调查,主要介绍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
专题二:直方图,重点讨论利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专题三:从数据谈节水,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从事统计活动。
预期的学习成果: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2.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利用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专题划分专题一:统计调查(3 课时)专题二:直方图(2课时)其中,专题二中的“直方图”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统计调查所需课时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5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画扇形统计图。
理解分析数据的作用。
2、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3.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
专题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化资源: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如文档、图片、视频等;便于学生携带的电子产品;PPT演示文稿等。
常规资源:教材、教案、教具等。
其他支持资源:U盘、可移动硬盘等。
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1 收集数据问题1:你用什么方法收集到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数据?学生集思广益列举出多种平时生活中见过的收集数据的形式,如举手投票、电话采访、短信、电脑辅助、邮寄、访问等形式,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
教师直接引出调查问卷方式。
问题2: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并关注学生的设计情况,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有针对性的展示一些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学生一起分析优劣,然后展示一份调查问卷的范例,并指出,应该根据调查问题的实际需要设置问题,例如想了解男生和女生对于以上节目类型的喜爱情况,还可以增加性别选项等。
通过范例的展示,请学生归纳出设计调查问卷的要素有哪些?总结:调查问卷的要素有标题、时间、调查问题、收集部门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提炼归纳,理清学生的思路,并开展收集数据活动。
活动2 整理数据收集到全班同学的调查问卷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从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中你能看出喜爱哪种电视节目的同学最多吗?怎么才能对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学生想到将各类选项的数目依次数出来,从而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整理。
为了清楚的了解喜爱每种节目的人数,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设计出人数统计表,并用划记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教师展示出已经设计好的统计表,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包含的各项内容,然后请学生上台,用划记法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整理。
并提出问题2: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有什么优点?优点:统计表反映的数据非常清楚且容易查找。
活动3 描述数据问题1:我们还有什么方式能将数据体现得更加直观吗?学生根据需要想到要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由于学生小学时已经了解到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的展示出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
问题2: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学生根据绘图需要计算出全班最喜爱各类节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值。
分析出扇形统计图中扇形圆心角的大小与人数比值之间的联系,从而算出各个圆心角大小。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软件工具与学生共同绘制扇形统计图,生动形象的展现绘图的步骤。
问题3: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学生根据体验到的绘图过程,总结出:(1)计算各类型占总体的百分比;(2)根据百分比计算各类型对应扇形的圆心角度数;(3)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扇形统计图,并标记好各扇形表示的意义及百分比。
问题4: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活动4 分析数据问题:你能根据上面两种统计图说说全班同学最喜爱五类电视节目的情况吗?请对少儿频道的节目策划人提出一些建议。
学生根据对亲身经历的统计调查的理解,进行思考、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建议充分进行肯定,并给出全面调查的概念。
学生理解、记忆,并举出身边全面调查的例子。
(三)应用新知,提升能力【例】某班全体同学在“献爱心”的活动中都捐了图书,捐书的情况如下表:根据题目中所给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该班学生共名,(2)全班一共捐册图书,(3)若该班所捐图书拟按右图所示的比例分送给山区学校、本市兄弟学校和本校其他班级,则送给山区学校的书比送给本市兄弟学校的书多册。
练一练:1.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下面的提问是否合适?(1)难道你不认为《哈利·波特》是一本好书吗?()A、是B、不是C、不知道(2)你认为数学课()A、非常有趣B、有趣C、一般D、没趣E、没感觉2.某商场对去年中秋节这天销售A、B、C三种品牌月饼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绘制如图(1)和图(2)所示的统计图。
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哪一种品牌月饼的销售量最大?(2)补全图(1)中的条形统计图;(3)写出A品牌月饼在图(2)中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并补全扇形统计图;(4)根据上述统计信息,今年中秋节期间该商场对A、B、C三种品牌的月饼进货?请你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四)体会收获,拓展能力第二课时(略)评价要点1.搜集的资料符合课堂教学要求,资料丰富,形式多样。
2.制作ppt美观、实用,操作熟练。
专题二直方图所需课时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5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统计图表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专题问题设计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化资源: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如文档、图片、视频等;便于学生携带的电子产品;PPT演示文稿等。
常规资源:教材、教案、教具等。
其他支持资源:U盘、可移动硬盘、电子录像设备等。
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一频数分布表1、观察1)出示育才学校一个班同学的身高数据2)数据多而杂乱,怎么办?3)在学生得到表格整理的方法以后,教师肯定,并出示4)观察表格,出示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表格是怎么设计的?并分解为问题串①第一列表示的是什么?②身高是怎么分段的?③你还能看出这个分组有什么特点?④如果把里面的等号去掉行吗?为什么?全带上等号行不行?为什么?整理出分组的原则——“不重不漏”。
【5:16-8:12】2:填表教师发放数据与统计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填写。
【8:13-10:30】3:交流1)选取小组进行汇报。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说明,这个表格反映了频数分布情况,我们把它称作“频数分布表”。
【板书】并给出“组数”和“组距”的字样【板书】。
并由同学们猜想“组数”和“组距”的概念。
【10:31-14:50】4、迁移师:好,继续来看刚才的频数分布表,它的优点之一就是能清楚的看出不同范围内的频数,但它存在不足,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不太直观、不太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找一种直观、形象描述这些频数的方法,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活动二频数分布直方图1、画图: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画一个频数分布直方图。
师巡视,并挑选出用直方图表示的同学进行汇报。
【14:50-19:30】2、交流:认真观察同学们的图形、倾听同学们的画法。
3、辨析:肯定同学们的画法,好,同学们画的是非常好,不过里面有点问题,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如果学生存在困难,可以以问题串进行提示:1)第一组右端点表示的数是多少?第二组左端点表示的数是多少?2)这两个点的位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连续的)所以这两个长方形应该是紧挨着的,不应该断开。
4、示范: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直方图的绘图过程,同时强调注意事项。
5、新知:这个统计图,虽然和条形图很接近,但不是条形图,它是一种新的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种常见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
(板书)关于它的画法,以后我们将专门学习,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19:30-23:00】6、深化:1)请同学介绍直方图每部分的含义2)补充说明:直方图实际上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当长方形的宽相等时,可以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3)引导同学寻找从图中获取什么信息?【23:00-26:00】活动三:以问题串形式呈现1、总结一下直方图具有怎样的特点。
【35:50-39:40】2、条形图和直方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图片】【39:40-46:15】3、我们研究的四种常见的统计图,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各是怎样描述数据的?【46:15-48:00】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和体会?【48:00-49:30】第二课时(略)评价要点1.搜集的资料符合课堂教学要求,资料丰富,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