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的变型“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计》的变型“计”

2007年09月10日15:1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摘要】《变形计》是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后重点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节目,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这档新节目虽然有颇多创新但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略作讨论。

【关键字】定位 真实性 故事结构 主持人 原创性

湖南卫视2006年9月推出的《变形计》作为接棒超级女生的品牌栏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全国范围的关注,但反响最热烈的,还是反映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网变》,之后的几期节目所产生的影响大不如从前。作为国内首部换位真人秀的大胆尝试,《变形计》将对国内电视节目形态及电视理念产生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形式新颖,为何收视率节节滑落;题材讲究,为何观众纷纷倒戈?

本文拟从分析《变形计》的节目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变形计》的发展和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发展提供一些个人的思考。

1、变形计最大的问题:定位问题

栏目定位主要是规定栏目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向和服务对象,规定栏目生产产品的性质和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定位,定位准确是一个栏目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现状:

《变形计》头两季播出的节目:第一季有《网变》、《高三母女互换》、《老孔变村官》、《走、走、走》;第二季有《城市痛点》、《不舍的村学》、《孤岛》、《我是我儿子的儿子》。6月8日《变形计》第三季播出,前三期节目是城市少年和农村少年的互换,第四期节目则是为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做的特别策划,让两位曾有十年吸毒戒毒史的中年男人进行互换。第一季内容形式都有点纷杂,有互换也有体验,但主题基本上还是围绕在青少年教育和城乡这两个问题上。节目显然是处于一开始的试验阶段,虽然在内容上费尽心思靠拢,但一开始在目标受众的定位上就有点游离。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作为一档新的节目,剧组似乎尽量想把所有新奇的热点的东西呈现给观众,但是,这种急切的心情导致编导只关注题材的新奇性和好看性,忽略了栏目的整体定位。

《网变》的巨大成功和其后几期的收视率下滑,使湖南卫视慢慢集中。到了第二季,除《不舍的村学》以外,都是讲述青少年成长中产生的问题

。定位似乎慢慢形成。到第三季,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在解释节目时间编排时,给《变形计》定位为“一档以关注城乡少年改造为主的生活类互换节目”。

首先,从各期节目看到,《变形计》的编导似乎一开始走进了一个定位的误区,把对受众的定位换成了对主题的定位。这两者恰恰不是完全重合的。主题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目标受众的确定,就好比同样是爱情的主题,年轻人的爱情偶像剧和中年人的爱情家庭剧的受众就不一样。《变形计》同样如此,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究竟节目给谁看。内容和主题可以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要紧紧围绕可以吸引目标受众的原则来设定。

到后来,节目内容似乎就定在青少年互换的题材上了,而这样的定位应该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全是青少年问题,变形将雷同,不可避免地走向“互换”——“受触动”——“变好”的模式中,这种模式的泛滥又将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最终收视率的下降又会导致编导不得不变主题,而之前培养的忠诚受众和品牌效应又将不复存在。这不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栏目应该选择的道路。

对策:

电视栏目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目标受众的竞争。

有关数据显示,《变形计》尤其受高中以上学历的观众青睐,该类人群构成比例达到了60.7%。这是十分可贵的高端观众资源,应该从这部分观众入手,研究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关注的重点。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湖南卫视在国内首先引入了季播的概念,目前还有全面推广之势。

一档节目的季播则主要相对于节目栏目化播出而言,播出时间不固定,而是一季播完后等待播出后的效果和观众的反映来决定下一季的播出内容、灵活确定后继节目播出时间。季播的两大好处是,一、以观众为主导,完全市场化。二、留有空间,利于节目创意,引起观众期待。

那么是不是可以以季为单位策划总主题呢?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每一季都应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的目标群,在引起这个目标群关注的时候,能有一段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也就有了炒作的基础.主题变换太快,刚刚开始的讨论还没形成气氛就偃旗息鼓了。”

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以季为单位确定主题,然后从正面、侧面、反面不同题材、不同角度来反映这个问题,利用互换这一新颖的形式,将这一问题做透。这样不仅可以集中观众的收视兴趣,加上节目本身的现实社会意义,还可以在社会上形成讨论的气候,吸引更多的受众,形成良性循环。

一次互换不要求面面俱到,编导在选择互换主角的时候

,要有意识的形成一种导向,这个故事主要侧重哪个方面,另一个故事又要围绕另一方面展开。同题材的故事找不同的角度,引发不同的感慨。

但要注意,季与季之间的主题不能太乱,一定要围绕大体一致的目标受众。不管内容如何变化,牢牢把握目标受众不动摇,才能培养品牌忠诚度。一档节目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盯紧目标人群的喜好。把握住观众才最最关键。

2、真实性问题

《变形计》最大的特点一是真实,二是出乎意料,三是社会意义。

所有真人秀最大的看点就在于真实,如果一档真人秀让人感觉到矫情、做作、虚假,那么,这档节目就没有办下去的必要了。

现状:

《变形计》之所以一开始大多选择青少年为主角,也就是因为少年在面对镜头时自然,不会刻意掩饰。但少年的题材注定有限,成年人的互换可能是拓展题材不可避免的需要。现在的变形已经有观众质疑其真实性了,那在将来的拍摄中如何做到更真实呢?

在《变形计》的拍摄镜头里,主要有两种:安装在主角活动场所的摄像头固定拍摄和工作人员随时跟拍。这两种镜头都处在拍摄主角知晓的范围下。谁也不能保证,拍摄对象在镜头下会掩饰什么。太正的镜头反而容易没有真实感。

在真实性和可看性之间还有一个矛盾。短短的七天变形,记一番流水账是没什么看头的,节目要好看,必须要有冲突,有悬念。但,事实上生活中的冲突不可能有那么多,一方面,作为真人秀,编导必须尽量保证不干涉人物的活动,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节目的可看性,编导不得不人为地设置冲突,将主角的心路历程浓缩在这几小时的节目中。矛盾由此产生。

对策:

电视节目毕竟是高度凝炼化的生活,是经过艺术夸张变形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完全生活的真实。就算是以真实为最大噱头的真人秀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可以高度提炼,用镜头技巧营造真实。

国外的真人秀,一般都有高额奖励为诱饵,人的本性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观众的一般心理,倾向于认定表现出来的坏是真实的,而好则较为虚假。面对我国特有环境下的人性善倾向,《变形计》在真实感上会有一种天生的弱势。如何扭转呢?

首先,编导不要人为地摆弄主角的情感,尽量让变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给主角的生活营造一种真实感。大胆表现主角的种种心路历程,一开始不要担心真实的表露会招惹非议,只要最后的结局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之前的表现越真实越好。

其次,在进行剧情设计的时候,最好不要让主角觉察

到。而且设计的事件不要过于明显,要导得不露痕迹。在一些情况下,为了保证能真正激发主角的心理,设计的事件是明显的,那么这时就应该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是编导设计的,而不要欲盖弥彰地掩饰。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尤其在你的受众很有辨别能力的情况下。

再次,巧妙的运用摄像机和多机位多角度的全方位拍摄来营造真实生活的氛围。可以考虑多用一些非正常拍摄的镜头,比如摇摇晃晃地跟拍偷拍。

3、故事结构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观众是靠电视剧培养起来的,电视的故事化成为节目生产的一种泛文化背景。但是,《变形计》最大的优势不在其故事性,正如上文所说,除了真实,出乎意料的情节和悬念最能吸引观众。

现状:

国外的真人秀,最大的噱头就是显露人性中的弱点。但在我国,国情不允许暴露人性恶,观众情感上也难以接受,湖南经视的《完美假期》就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此,《变形计》主打“情感营造共鸣”,走煽情路线。

从节目的风格来讲,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按照时间顺序,不刻意运用剪辑技巧去人为营造矛盾。这种讲述方式能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故事设置的环境里,真心感动。但是,煽情容易走向疲惫。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缺乏高潮的设置。而且,由于互换的结果一般只能皆大欢喜,长此以往,容易落入一种模式,没有悬念。

预告太平淡。没有抓住观众眼球的亮点。同题材的选择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如何突出不同之处,突出冲突和悬念。如果连预告都平淡如水,自然也激不起观众的收视欲望。

在遥控器时代,观众平均每5秒钟换一次台,《变形计》开头的不紧不慢极有可能流失大批观众。就算后面有精彩的内容也无法使观众看到。《变形计》的开头很需要加强制作。

对策:

《变形计》比较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将社会热点,社会责任融入节目中。社会责任是重要,但不要刻意标榜得多么以天下为己任,这种矫揉只会使人反感。节目的内容是主体,社会责任感是由选题的特殊性衍生出来的,只是我们没有回避,这种不经意间产生的震撼是巨大的。让故事本身说话,而不是解说词的刻意拔高,这才是《变形计》剧组应该努力的方向。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魔弹论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代观众面临如此众多的节目,只有真诚用心之作才能使他们驻留。因此,节目首先要把好看作为第一追求目标。

正如《变形计》的负责人李泓荔所说,“媒体再也不能等着故事发生,再也不能平平淡淡地记录生活,电视人应该制造戏剧

性。”这里的戏剧性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制造一些冲突,还意味着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和后期制作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技巧,激起高潮。

在这一点,《变形计》已经有意识地在运用,一般解说词每隔5分钟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悬念或者冲突,吸引观众不断的看下去。但还远远不够。注意,观众看这个节目的最大期待就是希望有“真实”的“出其不意”的故事发生。由于是生活体验和互换,新奇的体验会给观众带来收视的期待,每集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为什么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呢?

首先,在每季预告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事实提炼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开头前两分钟一定要留住观众,高潮可以适当提前预告,设置悬念,要像电影一样制作。然后在播放的时候,以几个故事为中心设置高潮点。可以打破一定的时间顺序,按照情节的重要性和新奇性来重构整个故事。

其次,营造节奏感,避免平铺直叙。将不重要的地方一笔带过,重要的有看点的故事可以集中表现,特写,多机位多角度的同步拍摄。在紧张时,加快换帧频率,配以烘托氛围的音乐,形成电视剧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变形计》还做的很不够,很有一些可以激起高潮的情节被轻描淡写,降低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总之,目前以时间为顺序的叙事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进行故事的重构,制造戏剧性和悬念是保证收视的一大法宝。

4、主持人问题:

这是一档略带沉重的节目,不可能完全娱乐化故事化。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档主持人陆立会引来那么多的争议。而王姬的优势是在陆立的衬托下才显现的。因为陆立的太不严肃,才引起观众对王姬的怀念。但王姬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绷得太紧,说得太声情并茂,演得太过了。

到魏哲浩和张怡筠,风格基本找准了,有了专家的解说,节目也显得比较权威。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主持人说得太多。作为一个专家,要想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不是三言两语的功夫。而这档节目也不是专家讲座之类,主持人的喧宾夺主会让人反感。在第二季的《城市痛点》中有专家的现场解说是专家参与的一次较好的尝试。

对于主持人定位究竟应该是感性点评还是理性点评,个人认为,不宜过于理性。节目的整体风格是煽情,硬邦邦的分析与整体风格有点不搭。观众不是傻子,有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况且,仁者见仁,没有必要就定一种基调。如果希望节目能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可以利用专家资源,让专家现场分析,作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演播室出现。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节目最初设计的那样,主持人和观众一样,她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不是全知的视角,而是和观众一起进入故事。一起等待下一个精彩,激发悬念,引起共鸣。结合专家的现场解说和主持人演播室的感想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5、原创问题

《变形计》虽然进行了大量原创性劳动,但创意来自国外,纵观湖南卫视近年来火的节目,几乎无一例外是从国外引进的创意。从最初引起轰动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到后来的《超级女生》、《越策越开心》、《变形计》,都是从欧美引进。

纵观全球,世界电视最发达的美国市场有50%以上的创新模式来自英国,英国电视创新模式通过美国市场推广放大。然后,这种电视创新潮流流经日本、港台传到中国大陆。湖南电视适时承接转化嫁接,成为创新影响力最大的赢家。鉴戒优秀的节目绝对无可厚非,有时甚至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但是作为国内卫视的一面旗帜,每每优秀节目创意都是来自海外,这总让人觉得有点悲哀。吸纳外家精华固然重要,苦练自家内功才是根本。

在节目理念方面,我国电视媒体常创新概念,但缺少对观众心理变化的规律和文化精髓的高度掌控,常使节目从“根部”就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模仿成风。

要想激发创造的源泉,首先要与市场贴近,研究大众的收视期待,利用收视与观众需求跟踪调查,建立预测模型和节目竞争模型。

人才是重点中的重点,要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执行能力,保证创新意图持久地高质量地呈现。

6、其他问题

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已经成为当下一种电视理念。大众文化的兴起彰显了普通民众和消费者的地位,使电视的平民化和日常化成为一种潮流。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往往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日常化已成为一种文化征候。因此在选择变形人物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人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能引起更多人共鸣。

在节目导向上要注意,抛弃一些蓄意的猎奇视角,放下所谓的城市人的优越感,节目中不应屡屡流露出绝对地城市优胜论。节目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期节目就能够解决的,解说词不要试图解决太多的问题,应该留有更多的余地给观众思考,同时,对变形的双方解说不要太绝对,尤其对农村孩子不要太苛刻。

不要过度纠缠节目对当事人产生的影响上。电视媒介的大众传播不同于人和人之间的人际传播。电视节目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节目的主角是牺牲了自己的

一定利益,换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思索。当然,后期的心理辅导一定要跟上,只是不要因为过度担心而畏首畏尾。

【参考文献】

㈠百度贴吧___变形计吧/f?kw=%B1%E4%D0%CE%BC%C6

㈡湖南卫视“变形计”官方网站/lanmu/bxj/

㈢《变形记》自救的六条变形计/u/4a038fe3010005jv

㈣《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 尹鸿 陆虹 冉儒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5期

㈤《电视栏目解析》 石长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㈥《电视策划与撰稿》许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12月

㈦《电视制作基础》 赫伯特?泽特尔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04级本科生

姓名:何修娥

电子邮箱: hexiue@

联系电话:134********或027—87523818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韵苑公寓5栋548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