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对比研究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各自文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韵律规则。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珍品,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从韵律规则的角度,对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浅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形式的诗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其韵律规则十分严格。
唐诗的韵律一般遵循严格的格律,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两种。
五言古诗的每一句都是五个字,且一定要有押韵。
七言古诗的每一句是七个字,同样需要押韵。
这种格式的严格要求,使得唐诗在表达时更具有韵律感,也更有音乐感。
唐诗的韵律还要求平仄对仗,平仄是指声调的高低、长短,对仗则是指两个音节的押韵。
这种韵律要求,使得唐诗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让人们在朗诵或赏析时更容易感受到其音乐之美。
与之相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则更为灵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种由十四行组成的诗歌形式,分为三组四行(四联)和最后两行(对句),通常使用iambic pentameter进行创作。
Iambic pentameter即五音步抑扬格,每行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个弱音节和一个强音节组成,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后两行的押韵方式也十分灵活,可以是两个相对押韵的句子,也可以是完全重复的押韵。
这种自由的押韵方式,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表达时更为灵活多变,同时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表现力与美感。
正因为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具有不同的韵律规则,使得它们在表达方式和音乐感上有所区别。
唐诗在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下,注重意境的提炼和表达,让诗歌更具有含蓄和深沉之美。
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则更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多变,以iambic pentameter为其骨架,灵活的押韵方式为其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这两种形式各自的韵律规则,使得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音乐感和表现力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与莎士比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但都有其独特的韵律规则,其中以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为例,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形式。
唐诗的韵律规则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许多唐诗被公认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唐诗中,韵律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可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在唐诗中,韵律规则主要有三种,即平水韵、仄水韵和双调韵。
平水韵是指平声韵与上声韵可以混用,而且平声韵脱离了入声功能,韵脚由平声韵中的韵头部分确定。
仄水韵是指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可以混用,韵脚由韵声的声母和韵头部分共同决定。
双调韵则是指平声和上声、上声和去声可以混用,韵脚由韵声的声母和韵头部分共同决定。
在唐诗中,每一句都应该是五言或七言,并且需要注意平仄、押韵以及句式的规则。
五言句式有平仄双状语、平仄五字语、平仄平仄仄五字语、平仄平仄平五字语等等;七言句式有平仄双状语、平仄七字语、平仄平仄仄七字语等等。
对于韵脚的押对,唐诗中通常是采用交互押韵,即AABB、ABAB、ABBA等等。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十四行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被称为“莎士比亚诗”。
在莎士比亚诗中,每个诗篇都由14行组成,每行10个音位。
整篇诗被分为3个部分,即前8行叫做“四行诗”,遵循a-b-a-b的押韵方式;后6行叫做“六行诗”,有时也叫做“苬”。
六行诗有两个三行,其中第9行、第10行、第11行用c-d-e押韵,第12行、第13行、第14行用c-d-c押韵和第1至第2行的交替押韵相呼应。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要求平仄的对应,但其韵脚的押对要求极高,每个词必须完全押韵。
同时,莎士比亚诗注重节奏和韵律,其采用的标点符号和情感表达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总结虽然唐诗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有着鲜明的韵律规则和旋律感。
唐诗强调平仄、押韵和句式的规律,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更加注重韵脚的对应和情感表达的旋律感。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
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
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
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
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
“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
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
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
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
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
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
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
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
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
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
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任岩岩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8)002
【摘要】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诗也不例外.这对当下建立新诗格律、走出新诗困境、繁荣现代诗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任岩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1
【相关文献】
1.英汉格律诗的结构与意义——五、七言律诗与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 [J], 李文静;王华民
2.论依格律诗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必要性 [J], 王芳
3.把“镣舞”献给缪斯--简论万龙生的现代格律诗创作兼及新诗的格律化趋势 [J], 芃夫
4.把“镣舞” 献给缪斯——简论万龙生的现代格律诗创作兼及新诗的格律化趋势
[J], 芃夫
5.论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格律诗 [J], 张祖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H ld y& H sn(9 62 0 ) 出 了 语 篇 衔 接 的 概 念 . a ia l aa 17/0 1提 区 分 了 五 种 衔 接 : 称 ( ff c )替 代 (us t i )省 略 指 r e ne、 e e sbtu o 、 itn
一
国古 诗 中使 用 不 多 。通过 语 料 检 索 , 出的结
中 国古 诗 三百 首
288 60
己2
英 语 古 典 诗 歌
16 9 7 9
我 4 。 1 占 总 字 数 I 39 约 占总 字 数 7妾 0 约 2,
人 称 指 称
总 的来 看 , 语 诗 ( 四行 诗 )以韵 体 现 变化 , 英 十 以律 形 成
整齐的篇章, 汉语 律 诗 则 以 律体 现 变 化 , 以韵 统 摄 全 篇 。
3理 论 基 础 及语 料 来 源 .
处 ,b t有 16处 , 者共 占总 字 数 的 37 。 “u” 5 两 . %
君 9 2 的 te 6 . h e 1 2 03 % tv2 2 .4 l 9 l
称、 代、 替 连接 —— 这 使 得 语 篇 紧 致 、 言 凝 练 。正 是 有 了韵 律 特 征 和 语 篇 特 征 的 双重 作 用 。 得 汉 语 古诗 铿 锵 有 语 使 力 。 “ ” 然。 诗 味 盎 关 键 词 : 国古诗 ; 篇 ; 接 ; 贯 ; 构 中 语 衔 连 结
的 02 % my 3 4 .1 7, mye 2 的 4O % sf 1 .9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规则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别。
下
面就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析。
唐诗的韵律规则主要有平仄和押韵。
平仄指的是诗句中音节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押韵指的是诗句中最后一个音节的读音相同。
唐诗的押韵一般是从第二
个字开始按照韵母来对仗,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唐诗还有一些特殊的韵律形式,如“律诗”和“绝句”。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则是按照每行十个音节进行的,其中前十一个为抑扬格
或者抑抑格,后四个为抑扬格。
而且每行的韵脚按照ABAB CDCD EFEF GG的方式排列,即
每两行的结尾押韵相同。
例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A)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B)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B)”
总的来说,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都是通过平仄和押韵来达到诗歌的美感。
唐诗更注重平仄和韵律的结构,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则更注重每行的节奏和韵脚的对仗。
不同的韵律规则,让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各自展现其独特的韵律美感和诗意。
英汉格律诗的结构与意义——五、七言律诗与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

a
b C d C d
1 0
1 0 1 0 l 0 1 0 l O
5
5 5 4 5 5
1
2 l 0 1 2
9I J 山O P  ̄ I tego n f ls e r nme H se t h lw l go o hf e , i i 1 h t n t e a Is e f I h s y u I d t e 0 T a l h h so i o t o l O h l
李 文静 .王华 民
( 尔滨 师范 大学 西 语 学 院 ,哈 尔 滨 108 ) 哈 5 00
摘
一
要 :十四行诗是英语诗歌 中,形式最严谨 的抒 情诗 ;而律诗是 中国传统诗歌 中最严谨的一种 形式。
首好诗 .要有 主题思想和所表 达的意境。但 完美的文 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蕴涵应是互为 召唤、相互生成 的。
21 0 0年第 4期 ( 总第7 6期)
边疆经济 与文化
THE B ORDER ECON0MY AND CUL TURE
№
4. 01 2 O
Ge ea 7 n at N ' 6
【 文化论坛 】
英 汉 格 律 诗 的结构 与 意义
一
五 、七 言律 诗 与 十 四行 诗 的对 比研 究
。
第7 3首
1 1h t me o s r l t o y t i i b h l 1a i t I fy a h u ma s J n mf l e od 2Ⅵ e e lw la e I o o e I o e I d a g n v ll o e v s rn n r w f oh n
韵脚
a b
音节数 重音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比较与鉴赏

十四行诗 的形式和韵律做 了很多不 同的尝试 , 但上 面提到
的这 种 方 式 让 英 国 的 十 四 行 诗 获 得 了 自 己鲜 明 的 特 点 , 成
为其 中影 响 力 最 大 的 一 种 。
莎 士 比亚 就 是 这 种 形 式 的坚 定 践 行 者 , 所 有 的 十 四 他 行 诗 几 乎 都 是 采用 这 种 形 式 写 成 的 。莎 士 比亚 不 仅将 英 国 十 四行 诗 特 有 的 形 式 和 音 韵 特 点 发 挥 到 极 致 , 且 在 主 题 而 方 面 涵 盖 广 博 , 感 情 方 面 真 挚 热烈 , 满 对 社 会 现 实 的批 在 充 判 和 深 邃 的哲 学 思 考 。所 有 这 些 都 让 莎 士 比 亚成 为英 国 十 四行 诗 的 集 大成 者 , 种 经 他 大 量 实 践 和 成 功 发 展 的 十 四 这
行诗形式后来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莎士 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最早 出版于 10 6 9年 , 总共 14首 , 5 每首 都以数 字编号 。关
于这 本 诗 集 的 真 实 出 版 经 过 以 及 后 来 的不 同 版 本 , 来 争 历
议 较 多 。 在 内 容方 面 , 到广 泛 认 可 的 一 种 说 法 是 : 第 1 得 从
莎 士 比亚 十 四 行诗 的 文学 价 值 在 中 国也 得 到 了 广 泛 的
四行 诗 的 基 本 形 式 。经 怀 亚 特 ( hma Wyt T o s a )和 萨 里 t ( er H w r ury 的介绍 , H n o adS r ) y e 十四行诗传人英 国 , 为 了 但 适应英 国语言的特点 , 它的形式已经有所改变 : 前十二行被 分成 三个四行 的段落 , 段交 叉押韵 , 最后 两行 独 立出 每 而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都是各自文学体裁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文学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两种诗体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看唐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其韵律规则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是指使用古韵的诗歌,其韵律严谨,包括平水韵和仄水韵两种。
平水韵是指平声韵,即声母为清音的韵脚,而仄水韵是指仄声韵,即声母为浊音的韵脚。
而近体诗则是指使用近体韵的诗歌,其韵律相对宽松,包括押韵和对仗两种形式。
在唐诗中,押韵常常用于表现诗歌的音韵美感,而对仗则常常用于表现诗歌的意境美感。
唐诗的韵律规则主要表现在韵脚和节奏上,其韵律严谨,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种特定的诗体形式,其韵律规则主要包括十四行、十音步和押韵三个方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由十四行组成,通常分为三个四行和一个二行,其中前三个四行称为四联,并使用押韵,而最后的两行称为对仗联,并使用押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十音步指的是每行诗都由十个音节组成,这种规则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节奏感非常强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则非常严格,通常采用交叉押韵,即每个四行的押韵顺序为abab,而最后的两行则是cc。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主要表现在行数、音步和押韵上,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意境丰富。
通过对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韵律结构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押韵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它们都注重节奏感的表现,通过特定的音步和节奏规则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它们都是注重意境表达的诗歌形式,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来表现诗歌的意境美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比较与鉴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比较与鉴赏莎士比亚通过他构思出来的十四行诗,探索出千百年来英文诗歌的精髓,穿透着他一连串让人难以置信的诗句,让生命充满着月色般的美妙,成为今天欣赏和比较英语诗歌的基石。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不仅深受唐诗宋词的影响,而且还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融合,其中既有浪漫主义的内在悬疑,也有文艺复兴的激情行文。
此外,莎士比亚也加入了新兴的观念和理念,形成了全新的十四行诗样式。
首先,关于十四行诗的比较与鉴赏,可以从节奏与诗句的表达上来进行探讨。
这也是诗句理解的重要环节。
十四行诗的节奏有规律、均衡,共有十四行、七个押韵,每行七个字,开头由重读韵后收,每两句由相同的韵声分割,使诗句节奏优美。
正如莎士比亚的《黑夜长叹》:My love is strong as death, whose flames increase;It burns like hottest fire and cannot cease.节奏优美,加上十四行诗结构所致,便形成了让读者感受到其中情思和意境的力量。
莎士比亚用的诗句也有丰富的内涵,令读者不经意就能感知深层的诗情,如他的《向爱尔兰爱的赠礼》:I give unto my love a rose,That all its leaves together closes,在这首诗中,给情人一朵玫瑰花,如同“把叶片紧紧拢在一起”,表达了眷恋、痴情、坚贞不渝,把爱情融入诗句之中,体现出栩栩如生的情思。
再者,十四行诗的比较与鉴赏,可以从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上来进行探究。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题材上时而抒发憧憬矢志不渝的爱情,时而描写沉痛的离别,时而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把一种单纯的爱,一种愤怒的不满,一种乐观的信心,都变成一段段唯美的诗句。
比如他的《夜莺之歌》,它以简洁流畅的笔触,将所有安静夜晚的美好描写出来,使诗句充满了生机活力。
其中,“In summer, merry, ringing, singing, On the boughs”这一句,以一种欢乐的韵律描绘出夜莺在夜晚歌唱时所发出的欢乐之声,实现了艺术融合,而“All night long his note is there,”则是铭记永恒的爱情之情。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李杰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6
【摘要】中国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不仅在韵律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结构上也有着独到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国律诗与英文十四行诗比较,发现汉英诗篇不仅韵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语篇上也有着较大不同。
韵律方面,汉语律诗的“律”依赖平仄,而英文十四行诗的“律”则依赖重音。
语篇方面,英文十四行诗的行文连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衔接;汉语律诗则少外在衔接,多重于语义连贯,如大量使用省略,而很少使用指称、替代、连接——这使得语篇紧致、
语言凝练。
正是有了韵律特征和语篇特征的双重作用,使得汉语古诗铿锵有力。
诗“味”盎然。
【总页数】3页(P127-129)
【作者】李杰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英语新闻语篇特征分析——以《纽约时报》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报道为例 [J], 赵
雯
2.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J], 任岩岩
3.从思维方式视角看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 [J], 舒亚萍
4.中国英语系统现有的语音特征和语篇特征 [J], 肖华
5.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浅析 [J], 舒亚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四行诗与中国传统诗体(二)

十四行诗与中国传统诗体(二)欧洲十四行体起源中国,只是作为一种假说提出,它是否成立尚需更多证据。
但不管这种假说成立与否,西方十四行与中国传统诗体,确有许多“契合”处,这是客观存在。
诗体具有双重性特征。
它作为一种已被创造出来的形式,具有图式性结构的特点,即具有形式的抽象性,它使人们往往认为它就是一种形态;它作为创作的形式,又具有结构的具体性,是一种具有内容性的形式。
据此,我们由外及内来探讨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诗体的契合处。
这里的中国传统诗体,是以律诗为代表的,因闻一多早就说:“万一要遍窥中国诗底各种体裁,研究了律诗,其余的也可以知其梗概。
”(《律诗底研究》)1、外形的均齐:均齐,是十四行体外在形式的黄金律,从诗的节奏单元到诗行,再到诗节诗篇,处处渗透着均齐的要求。
西方十四行诗,诗行讲究音节的格,主要是三种类型。
第一种以固定的时间段落或音步为单位,以长短相间见节奏,字音数量固定,如希腊拉丁诗。
第二种虽有音步单位,每音步只规定字音数目(仍有伸缩),不拘字音的长短分量;在音步之内轻重音相间构成节奏,如英文诗。
第三种的时间段落更不固定,每段落中字音的数与量都有伸缩余地,所以这种段落不是音步而是顿,每段的字音以先抑后扬见节奏,如法文诗。
与此对应,西方十四行诗格有三:一是希腊拉丁语系,每行固定长短格音步数;二是英语系,每行固定轻重格音步。
音步是诗行中按一定规律出现的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不同组合成的韵律最小的单位。
英语文字是重音----音节型语言,因此有轻读音节兴重音节之分,它们是形成英语特有的抑扬顿挫声韵节律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知道凡是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英文单词,都有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之分,在一句话中,根据语法、语调、语意的要求,有些词也要重读,有些要轻读。
英文中有重读和轻读之分,重读的音节和轻读的音节,按一定模式配合起来,反复再现,组成诗句,听起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形成了诗歌的节奏。
多音节单词有重音和次重音,次重音根据节奏既可视为重读,也可视为轻读。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是各自文学体裁中独具特色的形式,它们都有独特的韵律规则。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两者在韵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进行浅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诗歌形式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唐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其韵律规则十分严谨,给人以深刻的美感。
唐诗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韵律形式,每首诗一般由四个句子构成,句子之间有着明显的抑扬顿挫。
在唐诗中,韵脚的运用尤为重要,一般每句都有韵脚,这既增加了韵律的美感,也使诗句更加紧凑和悦耳。
唐诗的韵部律定,各种韵脚的变化较为灵活,有平仄、轻重、清浊之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韵律美。
与唐诗相比,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着独特的韵律规则。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又称作“莎士比亚诗”,它采用了十四行的形式,由三个四行联和一个两行联组成。
在韵律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采用抑扬格或者抑扬抑格的韵律形式,即由重音和轻音交替排列组成。
在每个四行联的末尾,都有着特定的韵脚,如abab、cdcd等。
这种韵脚的安排既使诗歌更具规律性,也为诗歌增添了音乐感。
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韵律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则,但它们都以音韵美为核心,都力求表现出精致的文学意境。
通过对它们的韵律规则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这两种诗歌形式的美感和魅力。
希望读者在阅读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能够更加注重韵律的品味和把握,从而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文学美感。
【2000字】。
通过十四行诗分析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的异同

由意大利式十四行演化来的英式十四行诗分成三个 四旬 ,每 四句各有 独立 的韵式 ,最 后 是一个 押韵 的
对 句 。其韵式 为 a b a b ,c d c d ,e f e f . g g 。
因此 可见无论 中国诗歌还 是英 文诗歌 ,在 诗 歌 的写作上都要具备这几个特点。 1 . 概括性 :即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深刻 ;诗 歌 的语言不 同于小 说与戏 剧可 以用大量 篇 幅来描 写 各种场景 ,而是必须用相对短小精准的文字来表达 十 四行诗 的格律分 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情感 , 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必须 十 四行 诗 :顾 名恩义 ,十 四行 诗是 一组 只有十 精 练 。 四行 ,并且有正式韵律的抒情诗,几百年来大诗人 2 . 节奏 性 :即每旬有 一定 的节奏 。 中西方 诗 歌 直喜欢用这种诗体写诗。 都有押韵之说 ,且都有押韵诗与无韵诗 ,在节奏的 英 语 中十 四行 诗 主要 有两 种格 式 ,一 种为意 大 表达上中国汉字 有平仄之分 ,而英文则有重读轻 利式 ( 也 称彼特 拉克 体) 十 四行诗 ,另一 种 为英 国 读 ,即语音上的轻重之分。利用不 同语言的不同特 式 ( 也称 莎士 比亚体 )十 四行诗 。意大 利式 十 四行 点 ,达到诗 歌有节奏 美 ,读 起来 朗 朗上 口。这 种特 诗源于意大利民歌 , 并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手中 点西 方诗 歌与 中国诗歌有 异 曲同工之 妙 。在诗 歌押 达 到艺术 顶峰 。S i r T h o m a s Wy a t t ,H e n r y H o w a r d和 韵 上 中西方 诗歌 的创作 者们可 以说是 心有灵犀 的 。 E a r l o f S u r r e y 这 三个 人将 这种具 有 意大 利传 统特 色 中国古体诗词历来讲究韵律 ,而西方也大致一样 , 的诗歌形式引入的英格兰。 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 用 意大利式十四行诗一般包括两部分 ,一个起首 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 最典型的就是 八行 称 为 o c t a v e o r e i g h t — l i n e s t a n z a o在加 上一个 后 s o n n e t 和h e r o i c c o u p l e t 。 六 行称 为 s e s t e t o r s i x — l i n e s t a n z a o前 八 句谈 一 件事 3 . 形象 的思维性 :这点不单单是要求语言形 情 ,或 问一个 问题 ,或表示 一种 紧张 的情绪 ,而 后 象 ,而 且要 求 诗 歌 的 作 者 要运 用 联 想 、想 象 等 方 六 句解 决 ,回答这 个 问题 ,或缓 和 紧张 的情 绪 。十 法 ,将诗人要表达 的概念 ,具体 地呈现在读者 眼 四行诗在英语中是韵律要求最严格的诗体 ,有时候 前 ,这一 点中西方诗 歌的作者 也是相通 的 。 诗人们为了押韵 ,往往会忽略语法结构。意大利式 4 . 抒情性 : 无论 中国诗歌还是西方诗歌 , 最终 十四行也是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一般前八句固定为 着 力点都在 一个 “ 情 ”字上 ,诗 歌所要 表 达 的就是 a b b a ,a b b a ,而后 六 句则 有 三 种 押 韵 形 式 . c d e c d e , 不同的 “ 情”字 ,爱情 、亲情 、友情 、爱 国之情 、 c d c d c d, c d e d c e o 郁 郁之情 甚至愤 怒之情 ,尽 管在诗歌 中抒 发情 感 的 然 后 就是 英 国式 也 就 是莎 士 比亚 式 十 四行诗 , 方式中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抒情的主题却是一
十四开头的古诗

十四开头的古诗引言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其中,以十四开头的古诗尤为经典,这些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广泛被人们传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些十四开头的古诗,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内涵和价值。
一、《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称为彼得拉克(Petrarchan)十四行诗,是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抒情诗体,后来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
它通常以ABBAABBA CDECDE的押韵方式组织,前八行叙述一个问题或描述某种情景,而后六行则提供一个回答或者总结。
1.1 《十四行诗》- 约翰·基斯林1.摘要:该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来表达人与自然的融合。
2.全文解析: - 第1-4行:通过描绘世间的变化与自然的恒久不变相对照,表达出自然的永恒与美丽。
- 第5-8行:在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时,点明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世界的向往。
- 第9-14行:通过展示宇宙万物的相互联系和和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二、《十四行诗》:夜》1.摘要:该诗由明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通过描述夜晚的美丽景色和人类情感的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2.诗歌分析: - 第1-4行: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温柔,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 第5-8行:展示了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彰显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 第9-12行:通过描写夜晚的动物活动和悠扬的鸟鸣声,表达了自然界的繁荣和生机。
- 第13-14行:在回归家庭和温暖的床上时,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舒适的生活。
三、《十四行诗》:秋天1.摘要:该诗由英国文学家约翰·济慈创作,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状态,展示出自然美与人类情感的交融。
2.分析: - 第1-4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大自然的变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静的氛围。
- 第5-8行:描绘了大自然收获的季节,表达出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 第9-12行:通过对悲哀和失去的描写,凸显了秋天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作者:李淑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1期学习中英诗歌,品味其内在的节奏,韵律和音乐美无疑可以增强读者对中英诗歌的感悟力,从文学的精华深层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文学修养素质。
一、英语十四行诗的出现与中国律诗出现在时间与背景之比较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人带来了欧洲大陆文化,古英语受到法语的影响演变为中古英语。
当时的统治阶级通用法语,教会采用拉丁语,英语的地位低下。
英语诗歌在保留继续押头韵体的同时,更广泛地从法国输入新的作诗法,采用压尾韵。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当属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年-1400年),,他使得用头韵的诗和从法语移植的轻重音相间押尾韵的诗体更加完善。
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就是以诗行末押尾韵的形式写成,还创新了每行十音节的七行诗和抑扬格五音步的英雄双行体,从而奠定了近代英语诗体发展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英国送来了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诗“sonnet”音译为“商赖体”,语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传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最早用英语写作十四行诗的是托马斯·怀特(Thomas Wyatt)。
他翻译引进了十四行诗体并创作了五步抑扬格的完整的韵律。
还有亨利·霍华德·萨里伯爵(Earl of Surrey)模仿16世纪意大利诗人彼得克(Petrarch)的诗体(the Petrarchan),用英语将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将原来六行为一组通常押两个韵和后六行为一组押两个或三个韵不等的分段结构,创新成三个四行和一个对句组成的“英吉利体”,这就是与“意大利式”颇有区别的“英式十四行诗”。
它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四个段落的划分随韵式的转变而明快有序,在起承转合中诗歌行行紧密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是一个值得推荐的话题。
英国十四行诗是
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诗体,它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其独特的韵律,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中国古诗,则以其精致、细腻的语言,以及其丰富多彩的韵律,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赏。
在韵律方面,英国十四行诗的韵律比较简单,它以四行为一句,每行有八个音节,每句有两个重音,重音在第三行和第七行,而中国古诗的韵律则更加复杂,它以五言为一句,每行有十个音节,每句有三个重音,重音在第二行、第五行和第八行。
此外,英国十四行诗的语言比较简洁,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思想,而
中国古诗的语言则更加细腻,它以精致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总之,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值得推荐。
它们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让读者欣赏到它们独特的韵律和语言。
从杜甫律诗和华兹华斯十四行诗看中西诗歌互译

2014.04一.大诗人杜甫所处时代对作品的影响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少时漫游山东江浙一带,35岁到长安,后任唐肃宗的左拾遗。
759年在四川成都修建草堂,两年半后四川军阀混战,杜甫流亡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回到四川成都,后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8年在湖南湖北一带流浪。
770年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岁。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被后人以“诗圣”相称。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深知百姓生活之苦。
因此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变动,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
《春望》一诗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安史之乱,杜甫被陷长安时。
本文取杜甫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为例简析其英译特点与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做翻译比较。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英译文:Spring ViewOn war-torn land streamflow and mountains stand;In towns unquiet grassand weeds run riot.Grieved over the years,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Seeing us apart,birdscry 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 hasgone higher and higher,Words from household are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I cannot bear to scratchmy grizzled hair;It grows too thin tohold a light hair pin.———许渊冲译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处时代及对作品的影响威廉·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的科克茅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首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r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Thou that art now the wold's fresh ornament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第1-14首,第16、17首,主旨都是劝一位美貌的青年朋友娶妻生子。
1、increse:reproduction,procretion;繁殖,繁衍。
2、That:So that.rose:有两解:(1)prime;(2)example;莎士比亚常用rose比喻“青春”或“典范”。
3、But as:And that though.the riper:the riper rose.by time:in time,in due course.decease:die。
4、His...his:Its...its,i.e. of the riper rose;莎士比亚时仍常用his 作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所有格。
tender:young,娇嫩的。
bear:carry on;注意此字含双关义,使人既联想到baer fruit,双联想到bear a child。
5、thou...thine:you...your;伊丽莎白时代,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常用thou(主),其变格形式为thee(宾),thy(所有),thine(所有,用于以元音或h开始的词前;物主),对亲爱都或熟悉的朋友常以此相呼。
contracted:betrothed.此行意为:而你却与自己明媚的眼睛定了新,比喻抱独身。
6、Feed'st:Feed;与thou 搭配的第二人称单数动词词尾形式为-est,-st或-t;又见第9行art=are,tx 11tf buriest=bury,第12行mak'st=make.light's flame:眼中的光焰;当时人们认为眼睛同太阳一样能射出光焰,参见33.2(第33首第2行)。
self-substantial fuel:fuel of you own substance,(象蜡烛一样)以自身作燃料。
7、Making:Causing.lies:exists.8、Thyself:Yourself。
9、that:who。
10、only:chief,peerless.gaudy:bright。
11、bud:喻“自身”,与第2行驶rose的比喻连贯。
thy content:what you contain,指你做父亲的可能性;content重音在第二个音节。
12、tender churl:gentle miser;以此称呼对方,意在表现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在修辞上叫oxymoron.in niggarding:by hoarding,sparing;因吝啬,节俭。
13、or else this glutton be:otherwise you would be such a glutton as。
14、T o eat the world's due:To devour what is due to the world.by the grave and thee:by your dying without a child。
第七首Lo! in the orient when the gracious lightLifts up his burning head, each under eyeDoth homage to his new-appearing sight,Serving with looks his sacred majesty;And having climb'd the steep-up heavenly hill,Resembling strong youth in his middle age,yet mortal looks adore his beauty still,Attending on his golden pilgrimage;But when from highmost pitch, with weary car,Like feeble age, he reeleth from the day,The eyes, 'fore duteous, now converted areFrom his low tract and look another way:So thou, thyself out-going in thy noon,Unlook'd on diest, unless thou get a son.1、Lo:Look.orient:East.the gracious light:the sun.2、his:its,i.e. of the sun(但也可理解为将太阳神人格化);下同。
under(adj.):earthly.尘世的。
4、Serving:Worshippng.looks(n.):仰望;象look 这样的抽象名词,在伊丽莎白时代也可用复数;下同。
majesty:king-like glory.5、steep-up:precipious,陡峭的。
heav'nly(读两个音节):(1)of the sky;(2)divine.7、Yet:Now as before.mortal:numan,凡人的。
still:重复Yet的意思。
8、Attending:Following.9、highmost pitch:the highest point.car:chariot,希腊神话中太阳神Phoebus(Apollo)驾的车。
10、he:i.e. the sun,参见第2行注。
reeleth:reels伊丽莎白时代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词尾有-s 和-th两种形式,-th代表南方音,-s代表北方音,诗中二者常混用。
11、'fore:before,previously.duteous:dutiful.converted:averted,turned away.12、tract:track,path.13、So:likewise.thyself outgoing in thy noon:的两解:(1)yourself now going forward at your prime;(2)going beyond yourself at noon.14、Unlooked on diest:Will die without being looked up to .get a son:beget a son;son 与此首未曾直接用到的中心词sun 恰为同音异义词。
第十八首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第18、19首着重描写友人的美貌,同时重申要用自己的诗使他与天地共存。
1,2、thee,Thou:又开始用thou 称呼对方,是另一组诗的标志。
3、shake:shake off.May:英国1751年历法改革以前的五月相当于今天的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时间晚半个月,故而属夏季。
4、lease:allotted time:期限,租赁使用期,系法律用语。
date:duration,持续时间,亦是法律用语。
5、Sometime:Sometimes.the eye of heaven:i.e. the sun,参见33.2注。
6、his:its;但亦可理解为将太阳人格化,参见7.2注。
complexion:colour and appearance.dimmed:clouded.7、fair from fair:(1)beautiful thing from beauty;(2)beautiful face from being beautiful.注意此处两个fair 意义不同。
8、chance:fortune,good of ill;时缘,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