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古诗咏怀古迹其三带拼音版

古诗咏怀古迹其三带拼音版

古诗咏怀古迹其三带拼音版古诗咏怀古迹其三带拼音版yǒng huái gǔ jì qí sān咏怀古迹其三dù fǔ杜甫qún shān wàn hè fù jīng mén , shēng chá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yī qù zǐ tái lián shuò mò, dú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huà tú shě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 , huán pèi k ōng guī yuè yè hún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qiān zài pí pá zuò hú yǔ, fēn míng yuàn hèn qū zhōng lùn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古诗咏怀古迹其三翻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古诗咏怀古迹其三赏析这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词语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行贿,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的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的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的译文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译文: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汉元帝竟宁元年被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长青,故名“青冢”。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一作“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夜月:一作“月夜”。

怨恨曲中论: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怨恨。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历史遗迹、表达怀古之情的诗篇。

开头“群山万壑赴荆门”设定了一幅宏大景象,荆门在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紧接着,“生长明妃尚有村”则点出了历史人物明妃,她的故事似乎还残留在某个村落之中。

下一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紫台”可能指代帝王的陵墓,而“朔漠”则是边疆的意思,这里暗示着历史的辉煌与荒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诗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诗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诗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1]尚有村。

一去[2]紫台[3]连[4]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5]。

【注释】
[1]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

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

[2]去:离开。

[3]紫台:紫宫,皇帝所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

[4]连:这里是联姻的意思。

[5]曲中论:乐曲中抒发感情。

【赏析】
清人李子德是这样评价此诗的:“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无疑是贴切的,因为它点出了此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

尽管如此,“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还是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首诗表面看来是抒写昭君的怨恨之情的,实际上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情。

当时,诗人正背井离乡,在西南地区漂泊,处境和昭君相似。

由于“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他虽身处在夔州,故乡洛阳对他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现在,他又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就自然地联想起昭君当年想念故土的情形,并借助于昭君的夜月魂归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 首联即点出昭君故乡。

诗人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相伴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进而想象距夔门数百里外的荆门府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子。

诗歌起句非凡、气象雄伟。

着一“赴”字,便令“千山万壑”如骏马奔驰,会聚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这样雄壮的景象,本该用在英雄人物的出生之地,而诗人却把笔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

可见,诗人是在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做背景,烘托这位远嫁异域的女子,赞美她的英雄气魄,表示对她的无限怜惜和钦敬。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诗人仿佛看到远嫁匈奴而离汉宫的场面,看到了朔漠荒凉寂寞的生活。

在那远方,留下的只是一方青冢,面对着黄昏时空旷的原野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慨。

这一联,诗人巧用对比,“一去”,生不。

《咏怀古迹 其三》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 其三》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这首诗是感事而暗喻感怀。

昭君本是宫中第一美女,只因元帝昏庸按图招幸宫女,而昭君不肯行贿,招致遗骨塞外,即使思念故国,也只有月夜归魂,抱憾终生。

诗人借昭君之怨一是感当时宁国公主之怨。

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家来结好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国家事重,死且无憾!”肃宗流泪而还。

诗人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

二是感恨自己遭遇。

元帝昏庸不识美恶,令昭君远嫁塞外,与诗人因忠谏而遭贬斥的遭遇相符。

正是悲昭君以悲自身。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品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咏怀古迹其三 注释译文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 注释译文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荆门:山名。

明妃:指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怀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鉴赏:
本诗对王昭君的遭遇表示痛心惋惜,慨叹汉王昏庸贻误人才,造成了昭君的悲剧。

也寄寓了作者身世之感,起笔雄健,含蓄委婉,沉郁忧愤。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唐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唐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唐杜甫2020050401《咏怀古迹五首》唐杜甫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崩驾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不象是在发议论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译文】【译文】【译文】【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和题解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和题解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和题解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题解: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

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及翻译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诗⼈杜甫于唐代宗⼤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下⾯是⼩编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原⽂及翻译,⼤家⼀起来看看吧。

咏怀古迹(其三)全⽂阅读:
出处或作者:杜甫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翻译:
群⼭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这⾥有⽣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对照翻译: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群⼭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这⾥有⽣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魂。

凭着画⼯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的怨恨之情。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总是以边塞的悲壮和历史的沧桑为题材,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下面是他的五首《咏怀古迹》的全文及翻译:一、咏怀古迹三首·其一世泽之林亡,东溟挹翠空。

今之新德士,千载灭文风。

巍峨时一往,飘蓬忽何从?此处倚崇山,元化敢为兄。

Translation:In the forest of worldly blessings, the ancient virtue is lost, and the eastern sea is devoid of its greenness.The present new generation, after thousand years, has extinguished the literary trend.The towering grandeur has gone away in a flash, as if a floating rag, where can it be?Here, leaning against the towering mountain, I dare to strive for the renewal of virtuous influence.二、咏怀古迹三首·其二青海无边墨色天,飞鸿踏雪泥犹白。

毡房已拆旧窝在,林下应留旗画未。

至道虽亲尧舜盛,修文犹得谢安持。

五陵年少争周顒,一葦一天无际期。

Translation:The boundless Qinghai, with the darkened sky, while the flying wild geese stamp on the snowy ground, their footprints still appear as white.The felt tent has been disassembled, leaving the old nest, under the forest, there should still be the unpainted flag.Though the virtuous pa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rious times of Yao and Shu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 is still held by Xie An. The young men of the Five Tombs compete for Zhou Yong, with each reed representing an unbounded ambition.三、咏怀古迹三首·其三万古长如夜,不足明其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
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1《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