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外伤证候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四章辨证诊断

中医骨伤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四章辨证诊断
• 1. 疼痛(Pain) 骨病患病部位常发生疼痛自觉症状, 但不同类型或不同病期,其疼痛表现各异。如骨关节 痹证中行痹表现为游定性关节疼痛,疼痛部位走窜不 定,或伴麻木;痛痹则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加重;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不移,痛有定 处,缠绵难愈;热痹者局部热痛,痛不可触,得冷稍 舒,得热痛剧。骨痈疽发病时疼痛彻骨,痛如锥刺, 病变的骨端有明显的压痛和叩击痛。脓溃后疼痛减轻。
• 若肝肾气伤,则痛在筋骨;若营卫气滞, 则痛在皮肉。骨折除了局部有疼痛感觉、 直接压痛外,还可见间接压痛,如纵轴叩 击痛,骨盆、胸廓挤压痛等;关节脱位时, 往往伤及附近韧带、肌腱、肌肉,也可引 起疼痛,尤其在活动时痛甚,关节周围有 广泛的压痛;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 较为剧烈,慢性劳损则多表现为胀痛、酸 痛,或与活动牵扯、天气骤变有关。若神 经挫伤有麻木感或电灼样放射性剧痛。
• 3.功能障碍 临床上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二:(1)损伤后疼痛性肌肉痉挛引起;(2)组织器官的 损害,可引起肢体或躯干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骨 折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脱位后,关节解剖对合 关系失常,导致关节不能屈伸;伤在手臂则活动受限,伤 在下肢则步履无力,伤在腰背则俯仰阻抑,伤在关节则屈 伸不利,伤在颅脑则神明失守,伤在胸胁则心悸气急,伤 在肚腹则纳呆胀满。若组织器官仅仅机能紊乱,无器质性 损伤,功能障碍可以逐渐恢复;若组织器官有形态上的破 坏与器质性损伤,则功能障碍难以恢复。损伤后期发生功 能障碍是由于创伤性严整造成机化、粘连、变性、萎缩所 引起,可使关节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均受限。
同样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是脱位的三 大特有体征,对临床脱位损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2.脏腑损伤的特征

脏腑损伤后,因损伤部位的不同,常可出现一些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分类表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分类表

ABRD热、毒证类ABRD00热毒证ABRD01邪毒热证ABRD10热毒炽盛证ABRD11热毒炽盛,邪入营血证ABRD12热毒炽盛,热传心包证ABRD20热毒壅盛证ABRD30热毒壅结证ABRD31热毒壅滞证ABRD40热毒蕴 结证ABRD50热毒蕴 肤证ABRD60热毒凝结证ABRD70热毒内蕴证ABRD80热毒内陷证ABRD81热毒陷营证ABRD90热毒内攻证ABRD91热毒传心证ABRD92热毒传肝证ABRD93热毒传脾证ABRYB0热灼营阴证ZB病因证候类ZBC虫证类ZBC010虫积证ZBC011虫结证ZBC020虫积化疳证ZBC030虫寄皮下证ZBC040虫侵于脑证ZBC041囊虫侵脑证ZBC050虫扰魄门证ZBC060蛔虫上扰证ZBC070蛔厥证ZBCD虫、毒证类ZBCD10虫毒结聚证ZBCD20虫毒结肤证ZBCD30蛊毒侵肺证ZBCF虫、肺证类ZBCF10虫邪犯肺证ZBCF20虫扰于肠证ZBCF30虫积肠道证ZBCM虫、湿证类ZBCM10虫湿壅络证ZBCP虫、脾证类ZBCP10虫积伤脾证ZBCT虫、痰证类ZBCT10虫痰互结证ZBD毒证类ZBD010毒腐肌骨证ZBD020毒滞肌肤证ZBD030毒盛酿脓证ZBD040毒盛肉腐证ZBD051蕴毒腐溃证ZBD060脓毒侵袭证ZBD070脓毒蚀骨证ZBD080脓毒犯脏证ZBD090瘟毒下注证ZBD100温毒袭表证ZBD110温毒在表证ZBD120蛇毒内攻证ZBD130蛇毒上攻证ZBD140痧毒上攻证ZBD150疫毒攻窜证ZBD160疫毒攻喉证ZBD170疫毒内闭证ZBD180疫毒侵袭证ZBD190疫毒薰蒸证ZBD200余毒攻窜证ZBD210余毒凝滞证ZBD220余毒未清证ZBD221余毒未清,卫气虚弱证ZBD230正虚毒炽证ZBD240正虚毒结证ZBD250正虚毒恋证ZBD251体虚毒恋证ZBD260先天遗毒证ZBD270毒邪蕴结证ZBD280毒邪流窜证ZBD290毒邪内闭证ZBD300毒邪内攻证ZBD310邪毒在表证ZBD320邪毒内拢证ZBD330邪毒内陷证ZBD331邪毒内陷心脏证ZBD340邪毒久留证ZBD341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证ZBD350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证ZBD360邪毒入营证ZBD370邪毒壅塞证ZBD380邪毒引睾窜腹证ZBD390邪毒传里,肺胃热盛证ZBDF毒、肺证类ZBDF10毒侵肺卫证ZBDV毒、气分证类ZBDV10毒入气营证ZBDV11毒在气营证ZBDV20毒燔气营证ZBDV30毒壅气分证ZBDV40毒燔气血证ZBDX毒、心证类ZBDX毒、血分证类ZBDX10毒陷心肝证ZBDY毒、阴证类ZBDY毒、营分证类ZBDY10余毒伤阴证ZBDYA0毒入营血证ZBF风证类ZBF000风邪证ZBF001风邪偏盛证ZBF010风邪袭表证ZBF011风邪外袭证ZBF012风邪外袭,经气痞塞证ZBF013风邪侵袭证ZBF020风邪袭络证ZBF030风邪阻络证ZBF031卫外失固,风邪中络证ZBF040风邪犯肺证ZBF050风邪犯耳证ZBF060风邪热毒证ZBFD风、毒证类ZBFD00风毒证ZBFD10风毒入里证ZBFD20风毒在表证ZBFH风、寒证类ZBFH 91风寒湿痹证ZBFH00风寒证ZBFH10风寒袭表证ZBFH11风寒外袭证ZBFH20风寒束表证ZBFH30风寒化热证ZBFH40风寒闭肺证ZBFH41风寒束肺证ZBFH50风寒犯肺证ZBFH51风寒袭肺证ZBFH60风寒犯目证ZBFH70风寒阻络证ZBFH80风寒痹阻证ZBFH90风寒湿阻证ZBFH92风寒湿邪证ZBFM风、湿证类ZBFM00风湿证ZBFM10风湿滞表证ZBFM20风湿化火证ZBFM21风湿化热证ZBFM30风湿郁热证ZBFM40风湿蕴结证ZBFM50风湿蕴肤证ZBFM60风湿毒聚证ZBFM70风湿凌目证ZBFM80风湿热证ZBFM81风湿热盛证ZBFM90风湿热郁证ZBFP风、脾证类ZBFP10风盛脾虚证ZBFR风、热证类ZBFR01风热偏盛证ZBFR02风重于热证ZBFR03热重于风证ZBFR04风热俱盛证ZBFR10风热壅盛证ZBFR20风热袭表证ZBFR21风热外袭证ZBFR22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ZBFR23风热外侵证ZBFR24风热外犯证ZBFR30风热在表证ZBFR40风热化火证ZBFR50风热犯肺证ZBFR60风热闭肺证ZBFR61风热闭肺,心气虚衰证ZBFR70风热客睑证ZBFR80风热上犯证ZBFR81风热上扰证ZBFR82风热上攻证ZBFR90风热伤络证ZBFRA0风热阻络证ZBFRB0风热壅目证ZBFRC0风热蕴肤证ZBFRD0风热蕴肌证ZBFRE0风热血热证ZBFRF0风热血燥证ZBFRG0风热痰毒证ZBFRH0风热痰凝证ZBFRJ0风热疫毒证ZBFRK0风热邪毒证ZBFRK1风热邪毒外侵证ZBFRL0风热湿毒壅盛证ZBFRM0风热毒蕴证ZBFRN0风热湿邪浸渍证ZBFRO0风热停留证ZBFROO风热证ZBFT风、痰证类ZBFT00风痰证ZBFT10风痰闭阻证ZBFT11风痰闭窍证ZBFT20风痰入络证ZBFT30风痰阻络证ZBFT40风痰上扰证ZBFT41风痰上攻证ZBFT50风痰瘀血证ZBFT5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ZBFT60风动痰阻证ZBFT70风水泛滥证ZBFT80风水相搏证ZBFU风、火证类ZBFU00风火证ZBFU10风火蔽窍证ZBFU20风火上炎证ZBFU21风火上炎,痰热闭窍证ZBFU22风火上扰证ZBFU23风火上扰清窍证ZBFU24风火上攻证ZBFU25风火攻目证ZBFU30风火内动证ZBFU40风火毒证ZBFU50风火热毒证ZBFU51风火热毒炽盛证ZBFX风、血证类ZBFX10风盛血燥证ZBFX20风瘀证ZBFZ风、燥证类ZBFZ00风燥证ZBFZ10风燥伤肺证ZBH寒证类ZBH000寒证ZBH001寒邪偏盛证ZBH010虚寒证ZBH020腹部中寒证ZBH030寒实证ZBH031寒实阻遏证ZBH040寒凝证ZBH050寒凝胞中证ZBH051寒凝胞中,寒湿凝滞证ZBH05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证ZBH060寒痛证ZBH070寒邪凝固证ZBH080寒邪外感证ZBH090寒邪内阻证ZBH100寒邪内积证ZBH110寒邪直中证ZBHA寒、阳证类ZBHA10寒凝阳衰证ZBHF寒、肺证类ZBHF10大寒犯肺证ZBHF20外寒肺热证ZBHF30寒滞肠胃证ZBHJ寒、经络证类ZBHJ10寒滞经络证ZBHM寒、湿证类ZBHM 11寒湿凝聚证ZBHM00寒湿证ZBHM10寒湿凝滞证ZBHM30寒湿瘀滞证ZBHM40寒湿瘀郁证ZBHM50寒湿蕴肤证ZBHM60寒湿困脾证ZBHM70寒湿入络证ZBHM80寒湿阻络证ZBHP寒、脾证类ZBHP10寒邪犯胃证ZBHP11寒邪客胃证ZBHR寒、热证类ZBHR10寒热错杂证ZBHR20表寒里热证ZBHR21外寒内热证ZBHT寒、痰证类ZBHT10寒饮停肺证ZBHT20寒饮伏肺证ZBHT30寒饮射肺证ZBHT40寒水上泛证ZBHT50表寒里饮证ZBHV寒、气证类ZBHV10寒凝气滞证ZBHV20寒凝气聚证ZBHX寒、血证类ZBHX寒、心证类ZBHX10寒凝血瘀证ZBHX20寒凝血涩证ZBHX30寒凝瘀结证ZBHXA0寒凝心脉证ZBM湿证类ZBM000湿证ZBM001湿邪偏盛证ZBM010湿困中焦证ZBM020湿郁三焦证ZBM030湿邪外感证ZBM040湿邪蕴积证ZBM050湿邪浸渍证ZBMD湿、毒证类ZBMD00湿毒证ZBMD10湿毒侵淫证ZBMD20湿毒蕴结证ZBMD30湿毒蕴肤证ZBMD40湿毒中阻证ZBMF湿、肺证类ZBMF10湿阻肠道证ZBMF11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ZBMJ湿、经络证类ZBMJ10湿阻盘络证ZBMJ20湿邪阻络证ZBMP湿、脾证类ZBMP10湿脾胃证ZBMP12湿阻脾胃证ZBMR湿、热证类ZBMR00湿热证ZBMR01湿热并重证ZBMR02湿重于热证ZBMR03热重于湿证ZBMR10湿热内侵证ZBMR20湿热内蕴证ZBMR30湿热化燥证ZBMR40湿热化火证ZBMR50湿热冲心证ZBMR60湿热蒙心证ZBMR70湿热动血证ZBMR80湿热酿痰证ZBMR81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ZBMR90湿热浸淫证ZBMR91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证ZBMRA0湿热伤胃证ZBMRB0湿热伤阴证ZBMRC0湿热上蒸证ZBMRD0湿热下注证ZBMRD1湿热下注,膀胱滞涩证ZBMRD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ZBMRD3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证ZBMRE0湿热蕴结证ZBMRE1湿热蕴阻证ZBMRF0湿热蕴 蒸证ZBMRF1湿热薰蒸证ZBMRG0湿热蕴毒证ZBMRG0湿热蕴伏证ZBMRJ0湿热壅盛证ZBMRK0湿热壅结证ZBMRK1湿热壅滞证ZBMRK2湿热壅阻证ZBMRL0湿热瘀阻证ZBMRL1湿热瘀滞证ZBMRL2湿热血瘀证ZBMRM0湿热蕴肠证ZBMRN0湿热中阻证ZBMRO0湿热阻络证ZBMRP0湿热火毒蕴结证ZBMRP1湿热火毒蕴盛证ZBMRR0湿热疫毒证ZBMRS0中焦湿热证ZBMRT0下焦湿热证ZBMRU0湿郁化热证ZBMRV0湿热毒盛证ZBMRV1湿热毒聚证ZBMRV2湿热毒蕴证ZBMRV3湿热毒结证ZBMT湿、痰证类ZBMT10湿浊内蕴证ZBMT20湿浊壅滞证ZBMT30湿浊阻滞证ZBMT40湿浊冲心证ZBMT50湿浊蒙上证ZBMT51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ZBMT60湿浊上泛证ZBMT61湿浊上泛,脾蒌湿困证ZBMT62湿浊上泛,湿热蕴蒸证ZBMT70湿浊下注证ZBMT80湿浊中阻证ZBMT90湿浊内闭证ZBMT91湿浊壅闭证ZBMU湿、火证类ZBMU10湿火炽盛证ZBMU20湿郁化火证ZBMW湿、卫分证类ZBMW10湿郁卫气证ZBR热证类ZBR000热证ZBR001热邪偏盛证ZBR010热盛酿脓证ZBR020热盛肉腐证ZBR030热炽腑实证ZBR040腑实热结证ZBR050热入胞宫证ZBR051热入胞宫,气血两燔证ZBR060疹出热退证ZBR070热郁胸膈证ZBR080热郁成痈证ZBR090热灼胸膈证ZBR100里热炽盛证ZBR110余热未清证ZBR120热未尽证ZBR121余热未尽,肺胃阴伤证ZBR130下焦热盛证ZBR140热泪证ZBR150实热证ZBR160虚热证ZBR170热闭证ZBR171阳热内闭证ZBR180热盛动风证ZBR181热极生风证ZBR190热邪内郁证ZBR200热结血室证ZBR210邪热炽盛证ZBR220邪热留恋证ZBR230邪热郁蒸证ZBR240邪热壅结证ZBR251邪热内陷证ZBR252邪热内闭证ZBR260邪热传里证ZBR261邪热传里,肺胃热盛证ZBR270邪热未清证ZBR271邪热未清,阴液亏损证ZBR280邪郁化热证ZBRD94热毒传肺证ZBRD95热毒传肾证ZBRDA0热毒入络证ZBRDB0热毒入营证ZBRDC0热毒上攻证ZBRDC1热毒攻喉证ZBRDD0热毒闭肺证ZBRDE0热毒冲心证ZBRDF0热毒酿脓证ZBRDG0热毒伤阴证ZBRDG1热毒伤津证ZBRDH0热毒火盛证ZBRDM0胎毒蕴热证ZBRF热、肺证类ZBRF10热伤肺津证ZBRF20热伤肺络证ZBRF30热客肺经证ZBRF40热犯肺胃证ZBRF50热壅肺窍证ZBRF60热入肺卫证ZBRF61热在肺卫证ZBRF70热蕴大肠证ZBRF80热结肠燥证ZBRF90热邪犯肺证ZBRFA0热邪壅肺证ZBRG热、肝证类ZBRG10热郁胆腑证ZBRJ热、经络证类ZBRJ热、津液证类ZBRJ热、厥阴证类ZBRJ10热盛伤络证ZBRJ20热蕴络瘀证ZBRJ30疫热伤络证ZBRJA0热盛津枯证ZBRJB0热盛伤津证ZBRJL0热陷厥阴证ZBRS热、肾证类ZBRS热、少阳证类ZBRS10热伤肾阴证ZBRS20热迫膀胱证ZBRSA0热伏少阳证ZBRSB0热郁少阳证ZBRV热、气分证类ZBRV11热在气分证ZBRX热、心证类ZBRX热、血证类ZBRX热、血分证类ZBRX10热陷心包证ZBRX20热闭心包证ZBRX21热闭心包,血络瘀滞证ZBRX30热入心包证ZBRX31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ZBRX40热在心营证ZBRX4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证ZBRXA0热盛血瘀证ZBRXB0热盛动血证ZBRXC0热迫血证ZBRXD0热结血瘀证ZBRXE0热与血结证ZBRXF0热入血结证ZBRXL0热入血分证ZBRXL1热在血分证ZBRY热、阴证类ZBRY热、营分证类ZBRY热、阳明证类ZBRY10热盛伤阴证ZBRY11高热伤阴证ZBRY20热退阴伤证ZBRY30热留阴分证ZBRY40热灼真阴证ZBRYA0热入营血证ZBRYA1热在营务ZBRYL0热入阳明证ZBRYN0热滞阳明证ZBS暑证类ZBS000暑证ZBS010暑厥证ZBSF暑、肺证类ZBSF10暑伤肺胃证ZBSF20暑伤肺络证ZBSF30暑犯肺卫证ZBSJ暑、津液证类ZBSJ10暑伤津气证ZBSR暑、热证类ZBSR00暑热证ZBSR10暑热炽盛证ZBSR20暑热动风证ZBSR21暑动肝风证ZBSR22暑风证ZBSR30暑热内郁证ZBSR40暑热蒙心证ZBSR50暑热扰心证ZBSR60暑热浸淫证ZBSX暑、血证类ZBSX10暑入心营证ZBSX20暑入心肾证ZBSX21暑伤心肾证ZBSXA0暑伤血络证ZBSXB0暑入血分证ZBSY暑、营分证类ZBSY暑、阳明证类ZBSY10暑入营血证ZBSYA0暑入阳明证ZBU火证类ZBU010火邪郁结证ZBUD火、毒证类ZBUD00火毒证ZBUD10火毒炽盛证ZBUD11火毒炽盛,热入营血证ZBUD12火毒炽盛,气血凝结证ZBUD20火毒壅盛证ZBUD30火毒蕴结证ZBUD31火毒困结证ZBUD32火毒郁结证ZBUD33火毒凝结证ZBUD40火毒内陷证ZBUD50火毒内攻证ZBUD51火毒传心证ZBUD52火毒传肝证ZBUD53火毒传脾证ZBUD54火毒传肺证ZBUD55火毒传肾证ZBUD60火毒入络证ZBUD61火毒窜络证ZBUD70火毒入营证ZBUD80火毒迫血证ZBUD90火毒上攻证ZBUD91火毒攻目证ZBUDA0火毒伤阴证ZBUDA1火毒伤津证ZBUDB0火毒外泄证ZBUDC0胎火蕴毒证ZBUJ火、经络证类ZBUJ10虚火灼络证ZBUR火、热证类ZBUR10火热炽盛证ZBUR20火热伤阴证ZBUR21火热伤津证ZBUR30火热扰心证ZBUR40火热邪毒壅盛证ZBUY火、阴证类ZBUY10火盛伤阴证ZBUY20郁火伤阴证ZBV情志证类ZBV010情志郁结证ZBV011情志抑郁证ZBV020情志内伤证ZBV030情志失调证ZBV040忧郁伤神证ZBV050惊恐证ZBV060惊恐伤神证ZBV070惊恐惊厥证ZBV080惊恐痉厥证ZBV090暴受惊恐证ZBV100惊恐惊风证ZBVP情志、脾证类ZBVP10思虚伤脾证ZBVS情志、肾证类ZBVS10惊恐伤肾证ZBVS11恐惧伤肾证ZBVV情志、气证类ZBVV10惊恐气逆证ZBW外伤证类ZBW000外伤证ZBW010跌仆伤胎证ZBW020皮肉破损证ZBW030眼珠破损证ZBW031眼珠破损,风邪乘袭证ZBWJ外伤、经络证类ZBWJ10外伤损络证ZBWJ20外伤目络证ZBWX外伤、血证类ZBWX10外伤血瘀证ZBWX11外伤瘀滞证ZBWX20鼻伤衄血证ZBX邪证类ZBX010邪犯脏腑证ZBX020邪陷正脱证ZBX030邪阻膜原证ZBX031邪伏膜原证ZBX040外邪侵入证ZBX041外邪侵入,热毒炽盛证ZBX050温邪内陷证ZBX060余邪未尽证ZBX061余邪未尽,痰瘀滞络证ZBX070余邪留恋证ZBX071余邪留恋,气阴两伤证ZBX080余邪扰目证ZBX090正盛邪实证ZBX100正虚邪恋证ZBX101正虚邪恋,肺脾气虚证ZBX102正虚邪恋,风内扰动证ZBX103正虚邪恋,痰蒙清窍证ZBX104正虚邪恋,阴虚肺热证ZBX105正虚邪恋,余热未清证ZBX110正虚邪留证ZBX120正虚邪实证ZBX130正虚邪衰证ZBX140邪气阻闭证ZBXF邪、肺证类ZBXF10邪入肺卫证ZBXF11邪在肺卫证ZBXF20邪郁肺卫证ZBXF30邪侵肺卫证ZBXF31邪袭肺卫证ZBXF40邪犯肺胃证ZBXF50邪郁肺胃证ZBXF60邪犯胸肺证ZBXF70邪结肠腑证ZBXG邪、肝证类ZBXG10邪犯肝脾证ZBXG20邪窜肝经证ZBXJ邪、经络证类ZBXJ邪、厥阴证类ZBXJ10邪注经络证ZBXJ20邪壅经络证ZBXJ30邪窜经络证ZBXJA0邪犯厥阴证ZBXM暑、湿证类ZBXM00暑湿证ZBXM10暑湿袭表证ZBXM20暑湿在表证ZBXM30暑湿内蕴证ZBXM3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ZBXM40暑湿热蕴证ZBXM50暑湿蕴结证ZBXM60暑湿交阻证ZBXM70暑湿困脾证ZBXM71暑湿伤脾证ZBXM80暑湿困阻中焦证ZBXM90暑湿困伤心脾证ZBXMA0暑湿弥漫三焦证ZBXP邪、脾证类ZBXP10外邪犯胃证ZBXS邪、少阳证类ZBXS10邪郁少阳证ZBXS10邪入少阳证ZBXS21邪在少阳证ZBXU邪、火证类ZBXU10邪郁化火证ZBXV邪、气分证类ZBXV10邪入气营证ZBXV11邪在气营证ZBXV12邪入气营,热毒内陷证ZBXV13邪入气营,热毒内蕴证ZBXV20邪入气分证ZBXV21邪在气分证ZBXW邪、卫分证类ZBXW10邪入卫气证ZBXW11邪在卫气证ZBXW20邪遏卫气证ZBXW30邪郁卫气证ZBXX邪、心证类ZBXX邪、血分证类ZBXX10邪犯心肝证ZBXX20邪陷心肝证ZBXX21邪陷心肝,血热动风证ZBXX30邪陷心包证ZBXXA0邪入血分证ZBXXA1邪在血分证ZBXY邪、阴证类ZBXY邪、营分证类ZBXY10邪恋阴伤证ZBXY20邪留阴分证ZBXYA0邪入营血证ZBXYA1邪在营血证ZBXYB0邪入营分证ZBXYB1邪在营分证ZBY饮食证类ZBY010食滞证ZBY011饮食积滞证ZBY020饮食停滞证ZBY030伤食证ZBY040伤食痛证ZBY050伤乳证ZBY060乳食积滞证ZBY061乳食内积证ZBY062乳食壅积证ZBYP饮食、脾证类ZBYP10宿食伤脾证ZBYP20食滞胃肠证ZBYP30乳食伤胃证ZBYP40积滞伤胃证ZBYT饮食、痰证类ZBYT10食滞痰阻证ZBYT20食浊阻滞证ZBZ燥证类ZBZ010燥结证ZBZ020燥干清窍证ZBZF燥、肺证类ZBZF10凉燥袭肺证ZBZF20燥邪伤肺证ZBZR燥、热证类ZBZR10燥热外犯证ZBZR20燥热伤津证ZBZR30燥热伤肺证ZBZV燥、气证类ZBZV10燥气化火证ZBZY燥、阴证类ZBZY10燥伤真阴证ZBZY20燥邪伤阴证ZL六经证候类ZLA太阴证类ZLA000太阴证ZLA010太阴兼表证ZLA020太阴腹痛证ZLH少阴证类ZLH000少阴证ZLH010少阴咽痛证ZLHH少阴、寒证类ZLHH10少阴寒化证ZLHJ少阴、津液证类ZLHJ10少阴伤津动血证ZLHR少阴、热证类ZLHR10少阴热证ZLHR20少阴热移膀胱证ZLHR30少阴热化证ZLJ厥阴证类ZLJ000厥阴证ZLJ010厥阴厥证ZLJ020内陷厥阴证ZLJ030厥阴呕哕证ZLJ040厥阴下利证ZLJR厥阴、热证类ZLJR10厥阴上热下寒证ZLS少阳证类ZLS000少阳证ZLT太阳证类ZLT000太阳证ZLT010太阳中风表虚证ZLT020太阳伤寒表实证ZLT030太阳表郁轻证ZLT040太阳结胸证ZLT050太阳脏结证ZLT060太阳痞证ZLT070太阳下焦滑脱痞证ZLTH太阳、寒证类ZLTH00太阳寒证ZLTH10太阳虚寒证ZLTH11太阳虚寒――心阳虚证ZLTH12太阳虚寒――阳虚兼水气证ZLTH13太阳虚寒――脾虚证ZLTH14太阳虚寒――肾阳虚证ZLTH20太阳寒实结胸证ZLTH30太阳寒热错杂痞证ZLTR太阳、热证类ZLTR10太阳热证ZLTR20太阳热实结胸证ZLTR30太阳热痞证ZLTR40太阳上热下寒证ZLTT太阳、痰证类ZLTT10太阳痰气痞证ZLTT20太阳蓄水证ZLTT30太阳水痞证ZLTU太阳、火证类ZLTU10太阳火逆证ZLTX太阳、血证类ZLTX10太阳蓄血证ZLTY太阳、阴证类ZLTY10太阳阴阳两虚证ZLY阳明证类ZLY000阳明证ZLY010阳明实证ZLY020阳明发黄证ZLY030阳明腑实证ZLY031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ZLYR阳明、热证类ZLYR10阳明热证ZLYR20阳明热盛证ZLYR30阳明热结证ZLYR31阳明热药,气液两虚证ZLYR32阳明热结,阴液亏损证ZLYX阳明、血证类ZLYX10阳明血热证ZLYZ阳明、燥证类ZLYZ10阳明燥结证ZV其他证候类ZVM期类ZVM010一期ZVM020二期ZVM030三期ZVM040初期ZVM050中期ZVM060后期ZVM070晚期ZVM080见形期ZVM090出疹期ZVM100收没期ZVM110收口期ZVM120成痈期ZVM130酿脓期ZVM140成脓期ZVM150溃脓期ZVM160溃后期ZVM170恢复期ZVM180初咳期ZVM190痉咳期ZVM200疹前期ZVM210疹回期ZVM220未破损期ZVM230已破损期ZVM240发热期ZVM250膨胀胀ZVM260成熟期ZVM270过熟期ZVM280初发期ZVM290进行期ZVM300退行期ZVM310昏溃期ZVM320清醒期ZVM330发作期ZVM340缓解期ZVV其他证类ZVV000其他证ZVV010禀赋不足证ZVV011先天不足证ZVV020干陷证ZVV030干疳证ZVV040疳积证ZVV050疳气证ZVV060疳肿胀证ZVV070筋断筋伤证ZVV080筋骨不用证ZVV090筋脉失养证ZVV100腐筋损骨证ZVV110劳伤筋脉证ZVV120鼻梁内陷,血脉损伤证ZVV130感伤健眼证ZVV140脑髓失养证ZVV150脑窍被蒙证ZVV160神明失职证ZVV170乳房部漏证ZVV180乳晕部漏证ZVV190髓海不足证ZVV200元神外脱证ZVV210内闭外脱证ZVV220内陷外脱证ZVV230上盛下虚证ZVV240下焦虚冷证ZVV250脏腑虚冷证ZVV260虚实夹杂证ZVV270三焦壅塞证ZVV280脱证ZVV290营卫不和证ZVX型类ZVX010脱屑型ZVX020鼻赘型ZVX030糜烂型ZVX040包块型ZVX050丘疹型ZVX060红斑型ZVX070界线型ZVX080瘤型ZW卫气营血证候类ZWV气分证类ZWV000气分证ZWVM气分、湿证类ZWVM10气分淡热证ZWVX气分、血分证类ZWVX10气血两燔证ZWVY气分、营分证类ZWVY10气营两燔证ZWW卫分证类ZWW010卫分证ZWWV卫分、气分证类ZWWV10卫气同病证ZWWV11卫气同病,痰热蕴肺证ZWWY卫分、营分证类ZWWY10卫营同病证ZWX血分证类ZWX000血分证ZWY营分证类ZWY000营分证ZY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ZYA阳证类ZYA010元阳外脱证ZYA020阳虚失养证ZYA030阳虚欲脱证ZYA040清阳不升证ZYA050虚阳上浮证ZYA060阳闭证ZYA070伤阳证ZYA080亡阳证ZYA090阳气亏虚证ZYA100阳气虚衰证ZYA110阳气欲脱证ZYA120阳气暴脱证ZYAD阳、毒证类ZYAD10阳毒外发证ZYAH阳、寒证类ZYAH10阳虚内寒证ZYAH20阳虚寒凝证ZYAH30阳虚寒盛证ZYAH40阳虚寒湿阻络证ZYAH50阳虚寒痰证ZYAS阳、暑证类ZYAS00阳暑证ZYAT阳、痰证类ZYAT10阳虚痰凝证ZYAT20阳虚水泛证ZYAX阳、血证类ZYAX10阳虚血瘀证ZYJ津液证类ZYJ010津液干枯证ZYJ020津液亏耗证ZYJ021津液亏损证ZYJ030阴液不足证ZYJ031阴液不足,火毒炽盛证ZYJ032阴津不足证ZYJ040阴液亏虚证ZYJ050阴液乏竭证ZYJ060阴虚津亏证ZYJF津液、肺证类ZYJF10津伤肠燥证ZYJF20津枯肠结证ZYJR津液、热证类ZYJR10津亏热结证ZYJV津液、气证类ZYJV10津气欲脱证ZYJZ津液、燥证类ZYJZ10津伤化燥证ZYT痰证类ZYT010痰饮内停证ZYT011痰饮内阻证ZYT020痰饮内盛证ZYT030痰饮上逆证ZYT040痰饮留腹证ZYT050痰饮留膈证ZYT060饮停胸胁证ZYT070饮溢 四肢证ZYT080饮阻胸膈证ZYT090水饮内停证ZYT091水饮内扰证ZYT100浊痰上逆证ZYT110痰闭证ZYT120浊闭证ZYT130痰核留结证ZYT140痰蒙清窍证ZYT141痰浊上蒙证ZYT142痰浊蒙窍证ZYT143痰蒙神窍证ZYT144痰壅神窍证ZYT150痰浊证ZYT160痰浊闭塞证ZYT161痰浊壅塞证ZYT162痰浊阻滞证ZYT163痰浊闭阻证ZYT170痰浊结聚证ZYT171痰浊积聚证ZYT172痰浊凝聚证ZYT180痰浊内阻证ZYT181痰浊内蕴证ZYT190痰浊上扰证ZYT200痰浊中阻证ZYT210痰涎壅盛证ZYT220浊邪上犯证ZYT230饮邪上犯证ZYTD痰、毒证类ZYTD10痰结毒滞证ZYTD20水毒内闭证ZYTD30水毒内郁证ZYTD40水毒上扰证ZYTD50水毒凌心犯肺证ZYTF痰、肺证类ZYTF10痰浊阻肺证ZYTF20痰浊壅肺证ZYTF30痰浊蕴肺证ZYTF40水饮留肠证ZYTM痰、湿证类ZYTM00痰湿证ZYTM10痰湿痹阻证ZYTM20痰湿蒙蔽证ZYTM21痰湿蒙窍证ZYTM22痰湿蒙蔽心神证ZYTM23痰湿蒙塞清窍证ZYTM30痰湿内阻证ZYTM40痰湿上阻证ZYTM50痰湿中阻证ZYTM60痰湿阻滞证ZYTM61痰湿结滞证ZYTM70痰湿阻结证ZYTM71痰湿结聚ZYTM72痰湿凝结证ZYTM80痰湿蕴结证ZYTM90痰湿蕴肺证ZYTM91痰湿侵肺证ZYTM92痰湿壅肺证ZYTMA0痰湿阻胞证ZYTMB0痰湿阻络证ZYTMC0痰湿瘀滞证ZYTMD0水湿浸渍证ZYTME0水湿内停证ZYTME1水湿内蕴证ZYTMF0痰湿蕴脾证ZYTP痰、脾证类ZYTP10痰浊阻胃证ZYTP20痰饮停胃证ZYTP30饮留胃肠证ZYTR痰、热证类ZYTR00痰热证ZYTR10痰热动风证ZYTR20痰热腑实证ZYTR21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ZYTR40痰热内闭证ZYTR41痰热内闭心窍证ZYTR42痰热闭肺证ZYTR43痰热闭窍证ZYTR44痰热内闭清窍证ZYTR45痰热蔽窍证ZYTR50痰热内扰证ZYTR60痰热上蒙证ZYTR61痰热上壅证ZYTR70痰热蕴结证ZYTR71痰热搏结证ZYTR72痰热阻结证ZYTR80痰热阻肺证ZYTR81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ZYTR90痰热壅肺证ZYTRA0痰热郁肺证ZYTRB0痰热瘀肺证ZYTRC0痰浊化热证ZYTU痰、火证类ZYTU00痰火证ZYTU10痰火动风证ZYTU11痰火动风,上阻清窍证ZYTU12痰火动风,上扰清窍证ZYTU20痰火犯肺证ZYTU30炎火积滞证ZYTU40痰火内闭证ZYTU41痰火闭窍证ZYTU50痰火内蕴证ZYTU60痰火内盛证ZYTU70痰火内扰证ZYTU71痰火扰神证ZYTU72痰火扰心证ZYTU80痰火上扰证ZYTU81痰火升扰证ZYTU90痰火郁结证ZYTU91痰火壅结证ZYTUA0痰浊化火证ZYTV痰、气证类ZYTV10痰气互结证ZYTV20痰气交阻证ZYTV30痰气阻膈证ZYTV40痰郁结证ZYTV41痰气凝结证ZYTV50痰气壅实证ZYTV60水气上凌证ZYTV61水气凌心证ZYTV62水气凌心犯肺证ZYTX痰、血证类ZYTX10痰血瘀滞证ZYTX20痰瘀互结证ZYTX22痰瘀痹阻证ZYTX30痰瘀化火证ZYTX40痰瘀滞络证ZYTX50痰结血瘀证ZYTX60痰浊瘀阻证ZYTY痰、饮食证类ZYTY10痰食互结证ZYTY20痰食壅结证ZYV气证类ZYV010气闭证ZYV020气结证ZYV030气机不利证ZYV040气机阻滞证ZYV041气机郁滞证ZYV042气机壅闭证ZYV050气机失调证ZYV060气机逆乱证ZYV061气机逆乱,阻塞清窍证ZYV070气化不及证ZYV071气化不及,膀胱空虚证ZYV080气滞胸膈证ZYV090气虚证ZYV100气虚不摄证ZYV101气不摄精证ZYV110气虚不运证ZYV120气虚下陷证ZYV130气虚欲脱证ZYV140气郁证ZYV150气滞证ZYV160气脱证ZYV170清气不升证ZYV180上气不足证ZYV190元气衰败证ZYV200元气败脱证ZYV201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ZYV210元气不足证ZYV211元气不足,阴血亏损证ZYV220元气亏虚证ZYV230中气不中证ZYV231中气不足,膀胱失约证ZYV240中气亏虚证ZYV250中气下陷证ZYV251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证ZYV252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ZYV260腑气不通证ZYV270痹气郁结证ZYVA气、阳证类ZYVA10气虚阳微证ZYVD气、毒证类ZYVD10气虚毒滞证ZYVH气、寒证类ZYVH10中气虚寒证ZYVJ气、经络证类ZYVJ10气虚络损证ZYVM气、湿证类ZYVM10气滞湿阻证ZYVM20气虚湿阻证ZYVR气、热证类ZYVR10气郁化热证ZYVR20气滞热壅证ZYVT气、痰证类ZYVT10气滞痰凝证ZYVT11气滞痰郁证ZYVT12气痰阻证ZYVT20气滞痰瘀证ZYVT30气滞水停证ZYVT40气虚水停证ZYVT50气虚痰结证ZYVT51气虚痰滞证ZYVT60气郁痰凝证ZYVT61气郁痰结证ZYVT70气郁痰阻证ZYVU气、火证类ZYVU10气火郁结证ZYVU20气郁化火证ZYVX气、血证类ZYVX10气血不足证ZYVX11气血不足,收摄失司证ZYVX20气血亏虚证ZYVX21气血亏虚,毒滞难化证ZYVX22气血亏虚,邪毒久证ZYVX30气血两虚证ZYVX31气血两亏证ZYVX40气血两脱证ZYVX50气血两伤证ZYVX60气血凝结证ZYVX61气血凝滞证ZYVX70气血失调证ZYVX80气血痹阻证ZYVX90气血衰竭证ZYVXA0气血瘀滞证ZYVXA1气血瘀积证ZYVXA2气血瘀阻证ZYVXB0气随血脱证ZYVXC0气不摄血证ZYVXD0气虚血亏证ZYVXE0气虚血凝证ZYVXF0气虚血脱证ZYVXG0气虚血溢证ZYVXH0气虚血滞证ZYVXH1气虚血滞,络脉瘀阻证ZYVXH2气虚血滞,络脉痰阻证ZYVXJ0气衰血脱证ZYVXK0气滞血瘀证ZYVXK1气滞血郁证ZYVXK2气滞血阻证ZYVXK3气滞瘀血证ZYVXK4气结血瘀证ZYVXM0气虚血瘀证ZYVXM1气虚瘀滞证ZYVY气、阴证类ZYVY10气阴不足证ZYVY20气阴亏虚证ZYVY21气阴亏虚,湿热内蕴证ZYVY30气阴两虚证ZYVY40气阴两伤证ZYVY41气阴两伤,余热不尽证ZYVY50气阴耗伤证ZYVY51气阴耗竭证ZYVY52气液耗伤证ZYX血证类ZYX0060血败肉腐证ZYX0070干血内结证ZYX010血滞证ZYX020血枯证ZYX030血虚证ZYX031阴血不足证ZYX032阴血亏虚证ZYX040血虚失养证ZYX050败血入胞证ZYX080血行郁滞证ZYX090血结胸证ZYX100精血亏虚证ZYX110下焦蓄血证ZYX111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ZYX120血瘀证ZYX130血瘀积结证ZYX131血瘀成积证ZYX140血瘀成痈证ZYX150血瘀肉腐证ZYX160血瘀失养证ZYX170瘀血证ZYX180瘀血痹闭证ZYX181瘀血痹阻证ZYX190瘀血内滞证ZYX191瘀血内结证ZYX192瘀血内停证ZYX193瘀血内停,清窍受阻证ZYX194瘀血内阻证ZYX195瘀结证ZYX200瘀血阻滞证ZYX201瘀血凝滞证ZYX202瘀血停滞证ZYX203瘀血停着证ZYX204瘀血留滞证ZYX210瘀血阻膈证ZYX220瘀肿疼痛证ZYX230瘀滞证ZYX240瘀滞胞宫证ZYX250瘀滞肌肤证ZYX260下焦瘀滞证ZYX270瘀积发黄证ZYX280瘀扰神明证ZYX290瘀阻清窍证ZYX291瘀停清窍证ZYX300瘀阻胸胁证ZYX301瘀停胸胁证ZYX310瘀阻于上证ZYX320瘀阻中焦证ZYX330正虚瘀结证ZYX340亡血证ZYX350瘀闭血脉证ZYX360血脉瘀阻证ZYX370血虚血瘀证ZYX380血不濡筋证ZYXA血、阳证类ZYXA10血虚阳浮证ZYXF血、肺证类ZYXF10瘀血乘肺证ZYXF20血虚肠燥证ZYXF30瘀阻肠络证ZYXG血、肝证类ZYXG10血虚肝旺证ZYXG20血虚生风证ZYXG21血虚风动证ZYXG22血虚风扰证ZYXG30血虚风燥证ZYXG40血瘀风燥证ZYXH血、寒证类ZYXH00血寒证ZYXH10血寒凝滞证ZYXH20血虚寒凝证ZYXJ血、经络证类ZYXJ血、津液证类ZYXJ10瘀阻胃络证ZYXJ20血虚络损证ZYXJ30血瘀络滞证ZYXJ31血瘀阻络证ZYXJ40瘀血阻络证ZYXJ50瘀血伤络证ZYXJ60瘀阻经络证ZYXJ61瘀阻脉络证ZYXJ62瘀阻胞脉证ZYXJ63瘀阻脑络证ZYXJ64瘀阻冲任证ZYXJ65瘀阻心脉证ZYXJ66瘀阻宗脉证ZYXJA0血虚津亏证ZYXR血、热证类ZYXR00血热证ZYXR10血热动风证ZYXR20血热内扰证ZYXR21血热内盛证ZYXR22血热内陷证ZYXR30血热壅滞证ZYXR40血热妄行证ZYXR50血热肠燥证ZYXR60血热伤络证ZYXR70血热瘀滞证ZYXR71血热瘀结证ZYXR80瘀热证ZYXR90瘀热互结证ZYXR91瘀热交阻证ZYXRA0瘀热内郁证ZYXRB0瘀热入络证ZYXRC0瘀热阻络证ZYXRD0瘀热阻滞证ZYXRD1瘀热壅阻证ZYXRE0血瘀化热证ZYXRE1瘀血化热证ZYXRE2积瘀化热证ZYXRF0瘀滞化热证ZYXT血、炎证类ZYXT10瘀浊阻塞证ZYXT20血瘀痰凝证ZYXT21血瘀痰滞证ZYXT30瘀痰化火证ZYXU血、火证类ZYXU10血瘀化火证ZYXU20瘀滞化火证ZYXV血、气证类ZYXV10瘀阻气道证ZYXV20瘀阻气闭证ZYXV30血虚气脱证ZYXV40血瘀气滞证ZYXV50血瘀气逆证ZYXV51血瘀气逆,阻塞清窍证ZYXX血、心证类ZYXX10败血冲心证ZYXX20瘀血凌心证ZYXX30血不养心证ZYXY血、阴证类ZYXY10血虚阴亏证ZYXZ血、燥证类ZYXZ10血燥生风证ZYXZ20血燥失养证ZYY阴证类ZYY010亡阴证ZYY020阴闭证ZYY030伤阴证ZYY040腑实阴伤证ZYY050久病伤阴证ZYY051久病伤阴,虚火上炎证ZYY060疹后阴伤证ZYY070真阴衰竭证ZYYA阴、阳证类ZYYA10阴阳两虚证ZYYA20阴阳失调证ZYYA30阴阳离决证ZYYA40阴盛阳衰证ZYYA41阴盛阳虚证ZYYA50阴损及阳证ZYYA60阴损阳亏证ZYYA70阴竭阳脱证ZYYA80阴虚阳浮证ZYYA90阴虚阳亢证ZYYA9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证ZYYD阴、毒证类ZYYD10阴毒外发证ZYYD20阴虚毒恋证ZYYF阴、肺证类ZYYF10阴虚肺热证ZYYF20阴虚肺燥证ZYYF30阴虚肠燥证ZYYG阴、肝证类ZYYG10阴虚肝旺证ZYYG20阴虚风动证ZYYH阴、寒证类ZYYH00阴寒证ZYYH10阴寒凝聚证ZYYH11阴寒凝滞证ZYYH20阴寒内闭证ZYYH21阴寒内结证ZYYM阴、湿证类ZYYM10阴虚湿热证ZYYP阴、脾证类ZYYP10阴伤胃败证ZYYR阴、热证类ZYYR10阴虚内热证ZYYR20阴虚热郁证ZYYR30阴虚热毒证ZYYS阴、暑证类ZYYS阴、肾证类ZYYS00阴暑证ZYYSA0阴虚肾亏证ZYYT阴、痰证类ZYYT10阴闭痰湿证ZYYT20阴虚痰热证ZYYT30阴虚痰火证ZYYU阴、火证类ZYYU10阴虚火动证ZYYU20阴虚火浮证ZYYU30阴虚火旺证ZYYU31阴虚火炽证ZYYU40虚火上炎证ZYYU41虚火上浮证ZYYU50虚火灼络证ZYYV阴、气证类ZYYV10阴伤气耗证ZYYX阴、邪证类ZYYX阴、血证类ZYYX10阴虚邪恋证ZYYX11阴虚邪留证ZYYXA0阴虚血瘀证ZYYXB0阴虚血热证ZYYXC0阴虚血燥证ZYYZ阴、燥证类ZYYZ10阴虚燥热证ZZ脏腑经络证候类ZZF肺证类ZZF010肺脏亏虚证ZZF020肺失治节,水道不利证ZZF030肺虚不固证ZZF040肺卫不固证ZZF041肺卫气虚证ZZFG肺、肝证类ZZFG10肺肝风热证ZZFG11肺肝风热,血热壅滞证ZZFG20肝肺热盛证ZZFH肺、寒证类ZZFH10肺虚寒证ZZFH20肺虚感寒证ZZFJ肺、经络证类ZZFJ10肺经风热证ZZFJ20肺经热盛证ZZFJ30肺经受热证ZZFJ31肺经受热,痰湿凝滞证ZZFJ40肺经湿热证ZZFJ41肺经湿热,编造结鼻窍证ZZFJ50肺经虚热证ZZFJ60肺经郁火证ZZFJ70肺经蕴热证ZZFJ7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证ZZFJ80肺经燥热证ZZFJ90肺经瘀阻证ZZFJA0肺络不畅证。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整理课件
6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整理课件
7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整理课件
8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 素,即风毒。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整理课件
36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陷, 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脾 虚气陷证。但亦有肺气(大气) 下陷者。
整理课件
37
3、气虚不固证
(1)概念:指气虚而失去固摄之能所表现 的虚弱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 (3)临床表现:自汗、出血、二便失禁、
遗精、滑精、滑胎等兼气虚表现。 (4)辨证要点:液态物质外泄是其主要
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 为纲,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 方法。基本意义是,突出病机 诊断 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 化的基本内容
整理课件
29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概念】
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温煦、 固摄、气化、防御功能减退所致 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组织 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2.灸法
选穴: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涌泉、曲池
操作方法:温和灸,隔盐(姜)灸,灸盒灸。
3.推拿
(1)四肢部:上肢从大椎穴至手指方向,揉、滚、捏、拿主要伸肌和屈肌及重要 穴位,重点刺激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从腰部至足趾连拍6次,并
按、点、揉重要穴位,如冲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解溪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 (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 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 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 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 肿,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7.高压氧治疗
治疗压力为0.22MPa(2.2 ATA),加压时间为15〜20分钟,减压时间为20〜25分 钟,稳压吸氧时间共60分钟,每2次吸氧中间休息5分钟,吸舱内空气。通常带面罩 吸氧,如有气管切开则用连续供氧。
8.其他疗法
(1)鼻吸药氧疗法:辨证选取芳香开窍类中药,经炮制后放于氧气湿化瓶中通过 鼻粘膜吸收。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 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
1.针刺疗法
(1)头皮针
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 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学理论有何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学理论有何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学理论有何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候学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证候学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中医的治疗提供依据。

证候,简而言之,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它反映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多方面的信息。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外伤等。

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证候表现。

例如,外感风寒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而情志内伤,如长期忧郁恼怒,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证候。

病位指病变所在的部位,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通过对症状的分析,可以判断病位所在。

比如,咳嗽、气喘、咯痰等症状多提示病位在肺;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可能表明病位在胃。

病性是指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热、虚、实等。

寒证常见的表现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等;热证则多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其特点是正气不足,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等;实证则是邪气亢盛,如高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

病势反映了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

例如,病情由轻到重、由表入里,或者由实转虚、由热转寒等。

了解病势对于把握治疗时机和预测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证候学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证型”。

证型是对证候的分类和归纳,具有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阳不足证等。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然后综合分析,判断证候。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多的关节,也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其中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多数是由于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跳跃或进行运动时不注意导致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伤。

很多人去了医院拍片检查骨头没有问题后,就不把它当回事了,西医对于踝关节扭伤主要以静养为主,没有什么能够立竿见影改变症状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治疗不当,很多人表面看似已经痊愈,实际却留下了病根,症状可能会延伸至其他的关节和脏腑,给机体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那么针对踝关节扭伤中医是如何认识与治疗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踝关节扭伤的分类根据踝关节扭伤损伤到的相关韧带的部位来分类,踝关节的韧带主要有三组: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

1、内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就是内侧副韧带,它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踝关节外翻。

因为踝关节外踝腓骨较长踝穴较深而内踝胫骨较短踝穴较浅,所以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

2、外侧踝关节扭伤:外侧副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踝关节外翻扭伤虽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很严重。

如果内踝三角韧带发生断裂,就会导致踝关节不稳,并且通常会同时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和骨折,患者在尝试行足外翻时疼痛症状加剧。

3、高位踝关节扭伤:下胫腓韧带主要将胫骨、腓骨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加深踝关节,起到进一步稳定踝关节的作用。

二、踝关节扭伤的症状表现1、疼痛:疼痛是踝关节扭伤最明显的着症状,疼痛位置通常在受伤组织局部,如内翻损伤时,则疼痛感多在腓骨下方,踝关节的外侧。

2、肿胀及瘀斑:扭伤后患者外踝下方或内踝下方会出现局部的肿胀,病情严重是,可能导致整个踝关节都伴有肿胀的表现。

我们人体脚踝部的软组织比较少,所以发生扭伤后,常常会导致局部血管发生破裂,肉眼可见皮下瘀血明显,尤其是在扭伤后2-3天,皮下瘀血青紫会非常明显。

3、活动受限:患者扭伤后在行走时受伤的那只脚不敢用力着地,踝关节活动的损伤部位疼痛而致关节活动受限。

中医诊断学第6章

中医诊断学第6章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中脏腑所致的里实寒证
3、伤寒证与中寒证的鉴别
概念:寒邪外袭、伤人肌表、卫阳奋起抗邪于外的表实寒证。
寒邪直接侵入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气血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微
咳、苔薄白,脉浮紧——伤寒证的临床表现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燥淫证除有“干燥”证候外,常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证候
内燥证除有“干燥”证候外,兼有血虚或阴亏等证候表现
4、燥淫证的证候特点:
干燥不润,具体表现为口燥咽干唇裂、鼻燥、少涕、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口渴欲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苔干燥,脉浮或细数等。
5、辨证要点外燥证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第一课时
3分钟
40分钟
二、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的关系,病因学所说的病因,重在讨论原始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而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
一、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候
1、定义:感受外界风邪(包括风毒)所表现的一类证候又称外风证。
2、基本特征: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
3、临床表现特征:风淫证的证候通常由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客肌肤、风中经络、风毒窜络、风水相搏等证型中符合“风”性特征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
4、辨证要点:以恶风、汗出、喉痒、脉浮、或中络中风。
或行痹等见症为辨证要点
(二)寒淫证候
1、含义:外感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2、分类:伤寒证:是指寒邪侵袭肌表表现的表实寒证
(3)湿困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脘痞等
(4)湿浊内盛→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3、辨证要点:湿证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一、定义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

受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二、病名本方案病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所列举的中医疾病分类名称,命名为“头部内伤病”。

三、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1) 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 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 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操作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 证候诊断1. 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 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 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 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 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一) 中药辩证使用1. 瘀阻脑络证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药如下:当归20g 生地20g 桃仁20g 红花20g枳壳15g 赤芍15g 柴胡15g 甘草10g桔梗15g 川芎15g 牛膝20g通窍活血汤加减。

5、中医诊断学—辩证

5、中医诊断学—辩证

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 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
淫 、 疫
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 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二)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9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的要点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的要点

证候诊断⼜称为辨证,是确定病⼈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因此证候诊断在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诊断确切,辨证清楚的前提下,才可论治⽆误,因此证候诊断就是辩证的过程和结果。

1.四诊详细⽽准确,是辩证的基础:根据四诊合参的原则,辨证不能只凭⼀个症状或⼀个脉象,仓卒诊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的证候结合起来,作为辩证的依据,以免出现偏差或造成误诊。

四诊已运⽤了,还要注意每⼀诊是否做到详细准确并⽆遗漏,否则四诊虽具⽽不完备,辨证的基础仍不牢固。

四诊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辨证的准确与否。

疾病千变万化,表现各种各样,临床上有患者叙述不全,或由于神志的影响,讲不清楚或隐瞒或夸⼤病情的情况,医⽣应仔细分析,⼒争准确,保证辨证⽆误。

同时,还要求医⽣客观地进⾏四诊,不能以主观臆测和疑似模糊的印象作为根据。

2.围绕主要症状进⾏辩证:辨证要善于掌握主症。

所谓主症。

可能是⼀个症状,或是⼏个症状,这⼀个症状或⼏个症状是疾病的中⼼环节。

抓住主症,然后以主症为中⼼,结合他症、脉、⾆等,便能准确地鉴别病因,辨清证候。

如病⼈⾝肿⽽⽓喘,同时兼有其他症状,⾸先要求从肿和喘的先后来判别主症。

假如先肿⽽后喘,则肿为主症,然后抓住⽔肿这个主症,围绕主症诊察其他兼证,从⽽辨别病位以肺、脾、肾哪⼀脏为主及⽔肿的寒热虚实。

如果兼有⾯⾊晃⽩,⾆苔⽩润,⼩便短少,⼤便溏泻,腹胀不思饮⾷,时吐涎沫,四肢⽆⼒,倦怠,脉象濡缓等⼀系列症状,经过辨证分析可确定主要是脾的证候,肺的证候居于次要地位。

因此可以诊断本病是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故聚⽔⽽成肿,⽔⽓上犯⽽为喘,由此可见,掌握主证并围绕主症进⾏辨证是很重要的⼀环。

3.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疾病的过程,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虽是同⼀种病,根据个体和条件的不同,⽽有不同的变化。

就是同⼀个⼈,他的病情也会因时⽽变,因治⽽变。

例如伤寒患者初起的表实证,因误治⽽后出现表虚证或其它变证;温病也是如此,今天病在⽓分,明天可能已⼊营或⼊⾎,或仍相持于⽓分,或热退病解。

骨折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折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折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骨折是指骨骼结构完整性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伤性疾病,常见于运动和意外伤害。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传统辨证施治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辨证施治、中医证型和证候的辨别与诊断。

在骨折病的治疗中,中医辨证分型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病痛。

在中医中,骨折病的辨证分型涉及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程度和脏腑经络的受累,主要包括了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方面。

下面将从中医骨折病的辨证分型、证候分析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医骨折病的辨证分型1.寒热虚实: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骨折病可以分为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

(1)寒证: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活动受限、皮肤苍白冷痛、胃脘胀满等。

舌质苔薄白,脉沉迟。

寒证多见于受凉引起的骨折,常伴有肌肉紧绷、关节僵硬等症状。

(2)热证:主要表现为局部发热、肿胀明显、皮肤红肿热痛等。

舌质红、苔黄,脉数。

热证多见于外伤引起的骨折,常伴有热毒侵袭、炎症明显等症状。

(3)虚证:主要表现为活动不能,疼痛剧烈,皮色苍白,疲乏无力等。

舌质淡,脉沉细。

虚证多见于长期不得梳理导致的骨折,常伴有气血不足、气阴两亏等症状。

(4)实证:主要表现为局部明显肿胀、肿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脉数。

实证多见于急性外伤导致的骨折,常伴有血瘀淤滞、气滞不畅等症状。

2.气血津液: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骨折病可以分为气证、血证、津证和液证。

(1)气证: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胸闷气喘、活动不能等。

舌质薄,脉浮虚。

气证多见于受挫性外伤引起的骨折,常伴有气机不畅、气虚不足等症状。

(2)血证:主要表现为活动受限,皮肤色紫红,瘀斑明显等。

舌质紫暗或紫绀,脉弦涩。

血证多见于骨折伴有明显出血、血管损伤等症状。

(3)津证: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体温高、舌质红,口渴饮水多。

舌质红,脉数。

津证多见于气休损伤导致的骨折,常伴有津液耗损、麻木无力等症状。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一套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

它包括了对疾病的定义、症状的描述、病因的分析、病机的理解、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精神不振、自汗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气虚导致的功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气,如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

2、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

病因多为失血、饮食不慎、劳损等。

病机主要为血虚导致的营养不良。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血,如使用当归、熟地等中药。

3、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热等。

病机主要为阴虚导致的体液不足。

治疗方法主要为滋阴,如使用麦冬、生地等中药。

4、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冷、精神不振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阳虚导致的机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温阳,如使用附子、肉桂等中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决定。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成人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专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辨识病证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因此学好《中医诊断学》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如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的面授课时与自学课时按1:2比例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同时要开展临床教学,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读写的技能及诊法、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面授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配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

第一篇诊法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掌握:问诊的方法,问主诉及现在症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含义和意义。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问诊概述:问诊的含义;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面授内容】一、问诊的内容:主诉、现病史。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丰富多样,涵盖了对疾病、症状、脉象、舌诊等方面的描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术语,以及它们的简要解释:1. 证候(Zhèng Hòu):- 描述疾病的整体病理变化和表现的术语。

常见的证候有风寒感冒、湿热黄疸等。

2. 脉诊(Mài Zhěn):-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判断体内气血运行、阴阳盛衰等状况。

3. 舌诊(Shé Zhěn):-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包括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体内病理状况。

4. 气滞(Qì Zhì):- 形容气血运行不畅通,导致疼痛、胀满等症状。

5. 血瘀(Xiě Yū):- 形容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瘀滞、疼痛等症状。

6. 湿邪(Shī Xié):- 指湿气侵袭体内,引起湿热、湿寒等症状。

7. 寒邪(Hán Xié):- 指寒冷气候或寒邪侵袭体内,导致寒凝、寒滞等症状。

8. 热邪(Rè Xié):- 指热气侵袭体内,引起热盛、热毒等症状。

9. 气虚(Qì Xū):- 描述气血不足,导致疲乏、无力等症状。

10. 血虚(Xiě Xū):- 描述血液不足,引起面色苍白、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11. 阴虚(Yīn Xū):- 描述阴性能量不足,导致口干、咽喉干燥、热感等症状。

12. 阳虚(Yáng Xū):- 描述阳性能量不足,引起畏寒、肢体冰冷等症状。

这仅是一小部分中医诊断术语,中医学术体系庞大而复杂,因此诊断术语非常丰富。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多种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诊等,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请注意,对于确切的中医诊断,最好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辨证时,可有多个近似证的计量值达到或超过诊断阈值,一般应取最高计量值的证型作为首选诊断,或将计量值超过通用阈值的几个证型有机整合成一个证名诊断。

一、心神类证诊断标准1痰蒙心神证同义词:痰湿闭神证。

定义:痰湿蒙闭心神,所表现的神志错乱、痴呆、神昏、喉中痰鸣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痰,(气)闭。

或兼证素:经络,(湿),(气滞)。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神昏//突然昏仆//神识恍惚=6;神识痴呆=6;喉中痰鸣痰壅//(昏迷)吐涎沫=6;神志错乱=4;语言不利=2;吐痰=2;抑郁或忧虑=2;神情淡漠=2;头晕=2;恶心=1;呕吐=1;胸闷=1;形体肥胖=3;舌苔白=2;舌苔腻=3;脉滑=2。

2热闭心神证定义:热邪闭扰心神,所表现的发热、神昏、神志狂乱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热[火],(气)闭。

或兼证素:(肺),肝,(血热),(暑),动风,(毒)。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神昏=6;谵语=6;发热//壮热=4;神志狂乱=4;对光反应消失=3;神志错乱=2;躁扰不宁=2;肢厥身灼=2;口渴=2;腹硬满=2;新病便秘=2;尿短黄=2;面色赤=2;舌赤//舌绛=2;舌苔黄=2;脉滑=2;脉数=2。

3痰热闭[扰]神证定义:痰湿与热邪闭扰心神,所表现的神志狂乱或错乱,或神昏、发热、吐黄痰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热[火],痰,(气)闭。

或兼证素:肺,(湿),(阳亢),阴虚,动风。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神昏=5;谵语=5;神志狂乱//神志错乱=4;喉中痰鸣痰壅//(昏迷)吐痰涎=4;抑郁或忧虑//急躁易怒=2;吐痰=3;痰多质稠=3;痰色黄=2;心烦=2;失眠=2;发热=2;口渴=2;新病便秘=2;尿短黄=1;面色赤=2;舌赤//舌绛=2;舌苔黄=2;舌苔腻=2;脉滑=2;脉数=2。

4风痰闭神证定义:痰蒙心神而动风,所表现的神昏、喉中痰鸣、肢体抽搐或瘫痪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痰,动风。

或兼证素:经络,(肝),(气闭),阳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本证,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内脏损伤的一种类病证。

【临床表现】轻者局部青紫。

肿胀、疼痛,活动不便,或破损出血;重者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若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证候分析】局部受伤,脉络破损,血渗于肌肤之间,故见患处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

若损伤皮肉,血液流于脉外,则见出血。

如损伤过重,致筋伤骨折,疼痛剧烈,若伤脏腑,络破血溢,则见吐血,下血。

若头部受伤,骨陷伤脑,元神损伤,故致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二)虫兽所伤证
本证,是指由毒虫、毒蛇、狂犬等动物伤害人体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毒虫螫伤,轻者局部红肿疼痛,出疹,肢体麻木疼痛;重者头痛,昏迷。

毒蛇咬伤,则见伤口疼痛,麻木,或肿胀,起水泡,甚则伤口坏死,形成溃疡;若全身中毒,则见头晕,视物模糊,胸闷,四肢无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迟弱或结、代。

狂犬咬,发病后怕光、恐水、畏声、怕风、吞咽、呼吸困难,四肢抽搐。

【证候分析】若毒蜂、蝎子、蜈蚣、毛虫等伤人,局部损伤,则见红肿疼痛;若毒邪侵入经脉,则见肢体麻木疼痛;若毒邪弥漫全身,扰及清窍,则致头晕,昏迷。

毒蛇伤人,邪毒聚于患处,致伤口麻木疼痛,或肿胀,起水泡,甚则局部坏死,形成溃疡;若毒邪流窜全身(一般在受伤后1~6小时),可见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牙关紧闭,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瞳孔散大。

狂犬咬伤,一般潜伏15~60天,长者达一年以上,毒邪逐渐弥漫扩散周身,使肌肉麻木,肌肉麻痹,吞咽困难,遇风、光、水声或其它响声,则四肢抽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