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面临新挑战
法国社会治理模式及其面临的新挑战
140环球视野Global View法国社会治理模式及其面临的新挑战【摘 要】法国社会治理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通过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城乡高度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和对立、通过社区治理消除贫困社区、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通过权力下放化解中央和地方矛盾、建立参与制化解官民之间和劳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但是,金融和经济危机又使法国社会面临贫富差距拉大、治安恶化等新的挑战。
【关键词】法国 社会治理 理念 模式 新挑战一、社会治理的历史概述二战前,法国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比较单一,基本没有承担什么社会管理的职能,“当时,法语gouvernance(治理—作者译)一词曾经是启蒙哲学把开明政府与对市民社会的尊重结合起来的向往中的一个要素。
”119世纪末,法国相继颁布了几个覆盖范围较小的社会保险法,20世纪30年代再次颁布了几个社会保障的法律,出现了由官方、民间和市场共同承担的社会治理。
但是,二战前法国社会治理仅限于局部部门和个别问题上,未能建立起全面和持久的社会治理机制。
二战后,法国社会治理得以诞生和发展,其历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诞生时期(20世纪40~60年代)二战后,法国社会治理具备了诞生的条件:1.法国议会于1884年3月21日废除禁止结社的《勒沙普利埃法》,于1901年颁布了《结社法》,从而为政党和民间社团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许多政党和社团。
二战后,原有的政党和社团经过二战浴火重生,新的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
吴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1141环球视野Global View李晓兵《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与宪法委员会》,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同上,第227页。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编 《中外宪法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页。
地方政权与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变迁与挑战
地方政权与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变迁与挑战地方政权与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变迁与挑战近代中国的地方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挑战。
这些变迁和挑战对于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责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和塑造作用。
一、清朝时期的地方政权形态及其局限性在清朝时期,地方政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官派地方长官统治。
这一体制以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为核心,由中央政府派驻的地方长官管理各地的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
然而,这种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官派地方长官的腐败和贪污问题,地方政府难以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治理能力不足。
其次,官派制度严重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二、辛亥革命后地方政权的变迁辛亥革命后,中国地方政权经历了巨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地方政权开始实行县、市、省级地方自治制度。
这一变革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地方政府开始在教育、经济、卫生等领域开展改革,推动地方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问题的影响,地方政府的变革进程并不平稳。
在北洋政府时期,地方政权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地方自治的权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此外,地方政府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割据等问题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方政权变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政权发生了重大变革。
新中国实行了强调党委领导的地方政权体制,并逐步建立起县、市、省三级的政权系统。
这一体制强调党的领导,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执行党的政策,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新中国地方政权变革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地方政府面临着农业集体化和农村工作的深化改革的任务。
地方政府必须适应并引导农民群众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同时还要应对农民问题、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涉及到政府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对我国政府改革的追求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者向服务者和协调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和政府自身的改革。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协同机制和政府间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1. 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应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力和资源,以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治理能力涉及到公共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
地方政府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推动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协同治理需要建立一套协同机制,以促进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政策协商等方式,协同推进区域内各方面的发展。
同时,协同机制也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起来,以确保协同治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 政府间协作政府间协作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间协作是指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资源整合、政策协商、合力行动等形式的合作。
通过政府间协作,地方政府可以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互相学习借鉴,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涉及到政府改革和区域发展的多个方面。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以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在实践中的作用。
1. 区域协同发展本着“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我国各地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制定了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摘要】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亟需进行创新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突出展示了创新带来的成果和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创新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提供指导和启示。
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必要性、路径、案例分析、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政府单向管理导致民众参与度不高,决策效率低下,治理成本高昂等。
研究如何创新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以案例分析为支撑,为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从实践案例中总结经验,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也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关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丰富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促进政治科学研究的发展。
基层治理现状与挑战
基层治理现状与挑战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治理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
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基层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及公共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下面将探讨当前基层治理的现状与所面临的挑战。
基层治理现状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组织结构来看,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主要由街道、乡镇和村(居)委会等多级管理机构构成。
这些机构在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基层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往往存在人手不足、技能欠缺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在制度保障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加强基层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例如,“社区治理共享”模式日益普及,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感。
纵观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基层自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部分政策落地难度较大,成效未能达到预期。
再者,数字化转型对基层治理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收集居民反馈,实现精准治理。
然而,数字鸿沟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造成数字参与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样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期待不断提升,不仅要求政府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还希望能够参与到治理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这一转变要求基层治理者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更加关注社会民意,倾听居民声音,并根据反馈进行适当调整。
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时常难以协调,使得简单的需求响应变得异常困难。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浅析当前城市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浅析当前城市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几个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许多涉及到法律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思想上带来了一些困惑,已形成了对社区建设实践的阻滞,这些正是社区依法治理应当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观念陈旧制约社区建设的深化。
由于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加上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旧的思想观念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前,保持了很强的惯性。
这种惯性不仅体现在党政机关的各级官员中,而且体现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中。
一是有些机关部门当惯了“婆婆”,习惯于“领导”各类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对社区民主自治心存疑虑,惟恐脱离党政机关的领导,失去控制,使党政机关制定的目标、任务难以在基层落实。
因此,在指导社区建设中,一些机关部门的领导惯于以往的直接领导方式而不太愿意放权。
二是居委会当惯了“媳妇”。
长期以来,居委会并没有实现法定的全部自治职能,习惯听命于政府、街道,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街道的代言人和执行者,自治能力孱弱,一旦失去政府、街道的直接领导,便无所适从。
三是居民、企事业单位的认同感不高,多数人还是把社区建设当做政府、街道、居委会的事,有与己无关或怕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思想,居民很少想到通过居委会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不相信自己的参与能够影响基层政府和居委会决策。
四是一些地方领导有创新可以突破法律界限的观念,认为社区建设是新生事物,原有的法律已不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出现了随意超越法律规定的现象。
2、未形成有效的组织运作机制。
社区建设目前仍处于政府主导阶段,以政府号召、组织为主,传统的管理方式尚未有根本上改变,法律规定的自治还没有真正在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仍是以政府、街道提供的行政服务为主;政党、政府、自治组织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街道、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团及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1.公与参与观念上的误区。
首先,认为公民参与不重要。
尽管目前民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传统观念束缚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等因素,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治权力仍存有较高的依附、臣属、顺从心理,导致权威崇拜,缺乏自主评判的意识和通过参与改变现状的信心,对自身参与的权利并不看重。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权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官僚主义仍存现于一些官员的思想中,“官本位”意识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理所当然地用在政策制定或是公共服务供给中,公民只需要被动地充当接受者。
其次,认为公民参与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
公民参与和效率的矛盾一直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议题。
虽然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但是参与程序、参与过程相对于其它制度的复杂和烦琐,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复杂的民意需求与政府发展经济的单一愿望格格不入;再加上改革开放前“万民游行”时代的沉痛教训,都成为地方政府在公民参与问题上采取较为保守态度的一个衡量因素。
因此,在多数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力度不大,甚至由于担心影响经济效率,参与流于形式。
再次,就是对公民参与内涵的片面理解。
我国的公民参与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公民社会发育尚不成熟,一些官员对公民参与的理解还停留在政治领域的选举或投票的范围内,仍然主张公共管理领域的事务应由政府掌控,公共服务的供给应由政府来安排,与一般的民众无关;认为参与就是选举和投票的民众不在少数。
这成为影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拓展的障碍性因素之一。
2.公民参与的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增加了普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难度。
信息搜集的成本及尚待提高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公民很难获得参与公共事务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参与要不流于形式,要不质量不高。
二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潜在利益的影响,不同的公民(团体)有着不同认识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评判标准。
维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维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导言维稳是指在社会动荡或不稳定时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维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人民对维稳工作矛盾与不满1. 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与群众期望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变得迅速且广泛。
这给人们了解事态发展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更容易引发恐慌情绪。
当人民对政策解读不清楚或官方声音无法及时到位时,他们可能产生焦虑感、怀疑甚至愤怒心理。
解决办法:- 提高信息透明度:政府部门应主动公布有关重大事件、灾害等的最新进展情况。
- 健全沟通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畅通的渠道,以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人民的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培养,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
2. 执法机关执行力不足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执法部门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例如,遵循程序要求过于繁琐、协调各部门行动存在困难等。
这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效率和及时响应能力。
解决办法:- 完善相关制度:优化执法流程,并简化必要手续。
- 加强内外协同合作:及早规划和组织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 增加应急预案演练频次:定期进行实战模拟演习,以增强快速反应和处置问题的能力。
3. 保护民众权益与任务落差在处理社会事件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可能注重稳定而忽视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这种做法容易引起舆论质疑,并产生进一步动乱或纠纷。
解决办法:-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水平。
- 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通过公开透明、受理投诉、调查和处罚等手段来保障公民权益。
- 加强司法独立性:确保司法机关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警察执法失范与群众不信任1. 执法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在维稳工作中,一些警察可能由于缺乏专业训练或外部压力导致超越职责范围的执法手段。
当代地方治理孙柏瑛读书笔记
《当代地方治理》读书笔记当我们身处这个日新月异、全球化不断加速的时代,地方治理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
作者孙柏瑛女士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地方治理的新篇章。
全书以全球化与变革时代为背景,探讨了地方公共管理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这不仅包括经济、技术、环境等传统领域的挑战,还有诸如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新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地方治理制度的转变和改革势在必行。
孙柏瑛女士详细地分析了当代地方治理制度的内在逻辑和特征。
她指出,地方治理的核心在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更为多元化、开放和互动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而是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伙伴。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地方政府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治理变革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涉及到深层次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的转变。
例如,强调公民参与、透明度和责任感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以及以结果为导向、注重绩效的评估体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社会多元且复杂多变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治理的挑战远比过去更为复杂和多样。
而孙柏瑛女士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当然,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当代地方治理》也有其局限性。
它更多地关注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操作层面的探讨相对较少。
但正是这种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当代地方治理》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书籍。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地方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和行动指南。
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
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一、本文概述《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一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以及如何通过韧性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推动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
文章首先界定了韧性治理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韧性治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特优势。
接着,文章结合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了韧性治理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与路径。
文章还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韧性治理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实际效果,旨在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向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韧性治理理论的理解,也为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韧性治理的推广与实施,我们有望构建更加富有韧性、更具活力的基层社区,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韧性治理的内涵与特征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方式,强调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与危机时,社区能够通过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创新的方式,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其内涵与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适应性:韧性治理强调社区在面对环境变化、社会挑战时,应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
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对外部冲击的快速反应上,更体现在对长期、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度应对上。
社区需要建立灵活多变的治理机制,以便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保持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创新性:韧性治理鼓励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通过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
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对新技术的运用上,也体现在对社区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社区成员参与度的提升等方面。
协同性:韧性治理强调社区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方应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这种协同性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也有助于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形成共同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
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改革
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改革一、地方政府的职能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之一,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的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保障。
地方政府需负责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管理。
地方政府需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升级。
同时,在推动社会稳定管理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3、环保和资源统筹。
地方政府需要保证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强环保工作,合理规划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民生民主和法治建设。
地方政府需加强民生保障工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
二、地方政府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职责日益重要,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地方政府的改革变得尤为必要。
1、机构重组。
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需要合理化,精简行政机构,并对机构职能进行优化与整合,避免职能重叠、浪费资金。
2、权责清晰化。
地方政府需明确自身职能范围,避免过度介入企业及市场活动,重点关注公共服务与社会稳定管理等方面。
3、信息化建设。
地方政府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环保等领域的数据汇聚和分析,增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与协作。
4、政务公开。
地方政府需要强化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力度,挖掘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治理潜力。
三、结语地方政府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针对地方政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加强改革,推动机构优化,职能转变,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浅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特点、意义价值、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特点、意义价值、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作者:李培祯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4年第04期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基层社会治理工程系统而庞大,如何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合力、助推基层社会稳步健康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价值,找出新时期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不断完善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治理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变迁。
只有不断深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的理解,才能确保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之路行稳致远。
(一)基层社会治理内涵基层社会治理是指以基层社会为中心,统筹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参与主体,解决基层社会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的稳定统一。
具体而言,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是涵盖基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治理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更加科学、全面、高效的基层服务模式,探索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目标,促进基层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
(二)基层社会治理特点1.以多元主体为依托。
基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需要统筹好多元主体的关系,画出“最大同心圆”。
各治理主体的存在都对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多元化治理主体也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發挥着各自效能,有利于形成协同治理、共同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2.以多重事务为靶向。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现状的生动写照。
不同于宏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涵盖内容丰富,包括政治、行政、管理和治安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治理面临“内卷化”困境,治理内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
居民身份证安全使用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艮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嚏居eadership I 领导力签发机关有效期限2006.04.28-2026 0^-28居民身份证安全使用与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居民身份证,作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安全使用正面临挑战, 这不但严重危害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也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岀了新的要求。
■张扬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政府治理体 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政府治理提出诸多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居民身 份证作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安全使 用正面临挑战,伪造、变造、买卖和冒用居民身份证等违法犯罪案件呈现高发态势,“被法人”、“被贷款”、“被老赖”甚至“被犯罪”等案件频发, 不但严重危害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也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涉及居民身份证的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哪些特征?近年来为何频发?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来看,政府应该如何防范涉证违法犯罪、保障居民 身份证安全使用?政府治理面临新挑战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居66 JUECE 决策 2019. 11民身份证制度,居民身份证成为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
从政府治理角度看,居民身份证具有个人身份识别的功能;从个人社会经济活动角度看,具有个人身份证明的功能。
三十多年来,随着芯片制造、安全防伪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居民身份证从“一代证”到“二代证”,制作技术更为先进,社会应用日益广泛。
与此同时,涉及身份证的违法犯罪活动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首先是案件种类不断增加,从日常生活冒用发展到企业注册经营冒用、社会资金借贷冒用、逃避法律制裁冒用等;其次是案件侦办难度加大,从小广告、黑市交易发展到互联网线上交易、快递物流配送;第三是案件波及范围扩大,从局限单一地区的小规模交易发展到全国甚至境外的大规模交易,从小作坊式作案发展到有合法经济实体外衣的有组织犯罪。
地方政府大数据治理的挑战及应对路径
地方政府大数据治理的挑战及应对路径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地方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在面临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时,亦需及时调整其治理模式和能力,以适应这一新形势。
地方政府在大数据治理中面临着众多挑战,需要在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围绕地方政府大数据治理的挑战及应对路径展开探讨。
一、挑战一:数据采集和整合难度大大数据治理的第一个挑战是数据采集和整合的难度大。
地方政府面临的数据来源众多,包括行政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数据形式、格式和质量各异。
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数据孤岛导致了政府数据难以整合和共享的问题。
由于政府数据采集的主体多为行政部门,因此存在着采集手段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针对这一挑战,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应对路径。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类体系,规范数据的采集和整合流程,使各部门的数据采集和整合更加规范和标准化。
加强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通,打破数据孤岛,提高数据的整合和利用效率。
加强对数据采集和整合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数据处理和整合的效率和质量。
二、挑战二:数据隐私和安全难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在数据治理中面临着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的挑战。
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隐私权,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和泄露;政府部门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被非法入侵和攻击。
为解决数据隐私和安全难题,地方政府可采取以下应对路径。
建立健全的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数据使用和保护的行为,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加强对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三、挑战三: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不足大数据治理的第三个挑战是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不足。
地方政府在面临海量数据时,往往存在着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转型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①等重要指示。
时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多次就疫情防控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做出指示,并在2020年2月以来深入北京、湖北、浙江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时明确要求,“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干部重心要下移,力量要下沉,支援社区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如何通过全面加强基层工作、持续改善工作方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社会转型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在逐渐转型。
社会转型是一个缓慢的利益调整和矛盾处置过程,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第一,转型社会复杂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精细化。
转型社会最大特征在于原有的主流观念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但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尚未定型,这个转型过程是复杂的、脆弱的,甚至是断裂的。
基层社会治理直接面对复杂社会变迁中的观念和利益调整过程,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在复杂的转型社会面前显得捉襟见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集体性事件。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势在必行。
第二,转型社会开放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协商化。
大部分社会转型都与社会开放相倪咸林*【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转型时期社会的一系列新变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全新的挑战。
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在适应和调整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系统思考、逐步完善。
【关键词】基层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倪咸林,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副教授。
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破解
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破解【摘要】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结构性困境,如管理体制不适应新需求、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治理能力不足、社会信任度不够影响治理效果、创新机制缺失等。
为破解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新型城镇化需要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相关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提升社区治理效果。
仅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结构性困境、管理体制、资源分配、社会信任、创新机制、社会参与、民主决策、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治理效果、社区治理机构、人才培养、新型城镇化需求。
1. 引言1.1 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的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建立符合新型城镇化需要的社区治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社区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社会经济结构持续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功能和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居民需求。
如何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果,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社区治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导致了社区治理能力的不足,一些社区在面临问题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
社会的信任度不够也影响着社区治理的效果,一些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较低,导致了治理的困境。
互联网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互联网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思考与建议汇报人:日期:•引言•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治理现状分析目录•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政策建议目录•结论与展望01引言03互联网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对地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0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02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治理创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02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治理现状分析互联网技术推动地方政府治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信息化和智能化多元化和民主化数据化和精准化互联网技术为公众参与政府治理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台,促进政府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互联网技术帮助地方政府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实现治理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030201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往往以政府为中心,缺乏与公众的互动和合作,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和民主化需求。
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舆情等。
地方政府治理现状及挑战1 2 3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地方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事务,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互联网技术为地方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合作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台,有助于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合作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
新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罗茨在过去15年中,各种描述公共部门改革的时髦词语不断涌现。
从"3E"(效率、效益、效果)经济,到效率和效益,再到"新公共管理"和"企业家式的政府",这些说法都曾经流行一时。
本文关注的是这些说法中的一个:治理。
虽然这个词被广泛使用,替代了通常所说的"政府管理"(government),但是它有明确的界定吗?它向我们揭示了英国政府面临的什么挑战?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最粗略地检视也可以发现"治理"有好几个不同的含义。
因此,确定一个基础的定义是必要的,而且最好是采用教科书上的定义。
萨米·芬纳(Sammy Finer)把政府定义为:"政府管理活动或过程"或者"政府管理""有序统治的状态""那些负有统治任务的人"或者"统治者""统治特定的社会的方式、手段或者制度"目前的用法没有把治理看作政府管理的同义词。
相反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当明确界定这种新过程、新状态或新方式的时候,如何定义就成了问题。
治理,至少有六种不同的用法: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作为社会-控制系统作为自组织网络当然,应该明确这些词的含义,但是对于我的讨论来说,还存在着一个更有意思的主题。
80年代揭开了关于政府管理方式争论新的一章。
分析"治理"有利于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实质,并且辨清英国国家发展中的趋势和矛盾。
我认为,英国政府能够在"管理结构"之间进行选择。
除了市场和等级体制外,我们现在可以加上网络。
调整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认证报告
标题:深度解读:调整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认证报告在当前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认证报告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理解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调整,同时也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派驻机构监督范围调整的背景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派驻机构扮演着监督和指导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角色。
其监督范围的调整,不仅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也对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调整,真正做到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背景下的调整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1.1 背景一: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监督。
在这一背景下,对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1.2 背景二:地方政府工作面临新挑战和要求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监督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
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调整,正是对地方政府工作的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派驻机构监督范围调整的影响与意义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调整对国家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2.1 影响一:提升派驻机构的监督能力通过调整监督范围,可以使派驻机构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监督地方政府的工作。
这将有助于提升派驻机构的监督能力,促使地方政府更加严格地执行国家政策和法规,推动地方改革和发展。
2.2 影响二:促进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创新对派驻机构监督范围的调整,也将对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更加全面的监督下,地方政府将更加关注政府工作的细节和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促进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2.3 意义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调整派驻机构的监督范围,可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指示中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怎样才 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在于必须坚持党对 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
持中国...
男性延时 /释:跨过老师,只是表象,...教育腐败挑战公众神 经 校长“一言堂”权力不受监督 漫画/蒋跃新 从一册 图书到一栋楼,海口教育
系统49名干部违纪违法不是个案。近年来,愈来愈频发 的中小学教育腐败案件挑战公众神经。海口市纪委负责 人表示,教育腐败的主因仍是领导干部
,尤其是校长“一言堂”...人民日报:宣传思想领域遇新 挑战 一些高校重视不够制作:宋 嵩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 做好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重
经济“新常态”、依法治国,催生了公民对社会治理与 生活质量的更高需求,人们越来越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 的社会和民生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回应
公众合理的民生诉求,是地方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唐 天伟 黄伟森 当前,经济“新常态”、简政放权及政府权 力清单、社会治理及民生问题等,
为地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要求既带来了新机 遇,又产生了新挑战。我国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着治理对 象、环境与困境的考验。 日益增强的网
,扭转其被动认可并接受地方政府治理安排的局面,促 使其主动介入地方政府治理决策过程。 其次,网络的共 享性打破了地方政府的信息垄断与封锁
,将公众从传统媒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快速膨 胀的微博、微信等用户数量,为发布与传播网络民意提 供了新平台。网络的聚合效应能够将违法
、违纪和不道德行为快速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营造一种 舆论监督和治理氛围。这虽然有效地监督制约政府及官 员,但也暴露出地方政府治理的种种弊端
。比如,地方政府治理的不公开、不透明、不沟通、不 监督等现象,加深社会与公民对地方政府的误解,削弱 了地方政府治理的合法性、有效性、针对
性,动摇了地方政府的权威及公信力。 再其次,网络传 播的交互性改变了治理信息单向流动的方式,其他治理 主体可以利用网络自下而上地将信息快
速传递给地方政府,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有利于 地方政府充分了解其他治理主体的需要与自身服务存在 的不足,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其决策过程,
息化技术不成熟、消极应对社会舆论信息传播、忽视其 他治理主体等问题。地方政府治理面临新挑战相关信息: 清华大学成绩单百分制将改等级制 教
师面临挑战从“90分”到“A”,仅仅一个符号的改变, 会撬动什么?清华大学5月15日宣布,全面改革现有学业 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
生和研究生新生起,清华学生的成绩单上,将看不到百 分制的分数,以A、B、C、D等12档等...教育时评:“胯 下之辱”就能挑战老师权威?
如果治理结构依然是单中心的,仅仅有个别老师去支持 挑战权威的行动,这不仅在治理结构上依然是听话结构 的复制,而且在操作结果上很可能是让挑
战的学生在此出局。 最近,一个大学老师在上完“解决 问题的思维与策略...跨越的是老师还是传统思维?从古至 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
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 辱。然而,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却自己主动趴在 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这位副
但却加大了地方政府治理难度。 网络交互性还要求地方 政府治理决策要根据多元治理主体的反馈而不断进行调 控与矫正。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公众对
地方政府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治 理所产生的负面现象往往是热回应、冷处理。这主要是 因为地方政府部分官员的治理理念落后,
对网络信息公开心存恐惧,不敢接受网络舆论监督,所 以不愿意主动公开政府治理信息。同时,也暴露出地方 政府对网络信息化认识不够、政务网络信
络性的挑战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不仅改变了传统精英阶 层对治理决策及话语权的垄断,而且调整了强势与弱势 群体的力量格局,增加了社会弱势群体
对地方治理的话语权。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达占全 国网民总数的28.6%。这有利于农村网民通过网络参与, 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决策的过程,增
强了传统弱势群体——农民对地方政府治理决策的影响力。 网络的开放性还增强了公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使市场 和非营利组织更多参与地方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