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从情节删减、人物性格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从情节删减、人物性格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自电影电视诞生以来,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就一直是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话题。借助名著的魅力获取成功的愿望一直驱使着影视人不断前进。简·奥斯汀的小说一直以来深受影视界的青睐,一位评论家曾说:“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在搜狐视频主页上,10部海外剧推荐里就有5部是奥斯汀的作品,可见其受欢迎程度,而其中《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又是最受欢迎的。
罗伯特·斯塔姆在《文学和电影》一书中指出“当我们考虑一部电影是否忠实原著时,我们总是从场景设置、情节、人物、主题意义和风格的角度考察”。笔者认为在场景设置和风格方面,若是电影以原著为噱头进行宣传,大多会忠实原著。所以本文将从情节删减、人物性格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影像化重现
英国BBC公司1995年改编的《傲慢与偏见》,重现了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片中幽默的对白和浪漫的爱情使其得到了一致好评,荣获广播电视协会最佳男主角、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女主角、艾美奖、纽约电视节奖等16项大奖。笔者认为本片的改编属于“忠实移植式改编”。该片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无论是开篇最著名的评论性语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借由伊丽莎白(后简称为伊)之口说出,还是影片的背景介绍,包括在当时大环境下,穷人不可选择婚姻的现实条件以及姐妹二人的婚姻观等,都借由简和伊的夜谈传达给了观众。可以说是原著的影像化再现。(1)本片的情节发展基本遵循原著。包括班内特太太催促先生去拜访宾利、几次舞会上简与宾利的情投意合、达西和伊几次“傲慢与偏见”的碰面、班内特一家其他成员的丑态、宾利小姐和其他人对班府小姐的评价、科林斯对班府的拜访、求婚、与夏洛特的成婚、达西的两次求婚等,除了删去了小说最后宾利一行重返班府后,达西和伊的一系列接触的机会,使两人后来的感情少了些发展时间外,基本重现了原著情节。在此基础上,为增强观赏趣味性,还添加了观众所期待的浪漫情节,增加了男女主角单独见面的桥段。比如,导演单独安排了达西看到伊徒步去看望简,裙子上全是泥土和她在花园里与狗嬉戏的样子;也创造了不少让观众怦然心动的画面,比如眉心紧锁的达西,衬衣湿漉漉、衣冠不整,却在达府外意外撞见心上人。这个增加的细节成就了当年倾倒亿万观众的“Mr.湿衬衫”。最为精湛的是,导演填补了原著中在达西被拒绝之后的性格转变的缺失,增加了表现达西失恋的痛苦——击剑一幕。所以在大量保留原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导演适当增加的某些情节,不但增加了观赏性,还能使影片叙事更饱满。(2)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本片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奥斯汀笔下的各类人物。简的素性娴静、心肠仁爱、和蔼可亲,宾利的天性谦和、诚恳率真,但缺乏勇气与独立的思想,班内特太太的聒噪愚蠢,班内特先生的含蓄幽默,科林斯的趋炎附势,夏洛特的果敢现实,威克姆的虚伪谄媚,莉迪亚的无知愚蠢等。特别是成功刻画了伊的机智聪颖、独立自尊,展现了其爱情至上的女性主义思想和达西的桀骜不驯,挑剔考究,但却内心仁爱、知错就改的饱满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为表现三女儿玛丽的性格特点,导演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玛丽式”话语,即有着非常强烈的书卷气息,但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比如“不幸是来测试我们的坚韧”“远观和思量会更好”等。(3)《傲慢与偏见》被誉为在英国对女性影响最大,曾经改变了女性世界观的文学作品。书中体现了奥斯汀对于爱情、婚姻、金钱和人性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态度和看法。它揭露和讽刺了虚伪、傲慢、愚蠢、无知、专横、庸俗等种种人性的弱点。而影片通过演员出色的演技和完美的台词设计,也将这些人性的弱点一一展现。这些观点就算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极富讽刺性,有着不可辩驳的现实意义。比如:演员艾莉斯成功将班内特太太虚荣、爱财的性格和为了达到把女儿嫁入豪门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地,现代社会也存在这样不正常的价值观,例如,很多人对“高富帅”或“白富美”趋之若鹜,“多金”成了婚姻中首要考虑的条件,为嫁入豪门用尽一切手段的现象等。然而尽管
奥斯汀对于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是对她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这就涉及了爱情和婚姻的主题。片中,导演赋予了夏绿蒂更多的话语权,形象较原著更正面、更积极。她常常语出不凡,见解深刻,尤其能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身的生计问题进行一番理智的分析。从夏绿蒂身上,观众分明看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火花,同时影片这样的设计也完整展现了奥斯汀的观点看法:人性是人们行为的基础,虚伪、懦弱、傲慢和偏见会使自身的行为有所偏差,理智冷静的分析会使自己的婚姻更幸福。总的来说,本片用直观的手段将现代读者带入奥斯汀描绘的文字世界中,以一种轻快、密集的节奏,温暖明亮的色调,无微不至的细节,充分展现出奥斯汀的思想基调,使本片不但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还引起了当代观众对原著的又一次关注。
《理智与情感》对原著的叛逆
相对于前者的忠实改编,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则在遵循原著上有所欠缺,但是结合时代的出色改编和对小说成功的电影化处理使这部影片不但名声大噪,还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金球奖电影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编剧、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等20多项大奖。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婚姻观念面临危机之时,已开始出现回归传统,重塑道德标杆的思潮,这样影片的出现更让人获益匪浅。(1)本片在情节设置方面做了大量符合时代特色,迎合观众口味的改编。比如两位男主角的出场设计就有别于原著的单调平凡。关于爱德华的出场,原著中只是略微带过“那是个有绅士气质的青年,他姐姐刚住进诺兰庄园就介绍他们认识”,而影片中,爱德华一出场便表现了他善良、礼貌且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他并未接受姐姐给自己安排的主人的房间,而是自觉地要求住进客人的房间。这让观众对这位魅力的绅士有所期待。而本片第二个男主角布兰登上校的出场则更为浪漫:当布兰登走进房间时,玛丽安正在弹着钢琴唱着歌,不禁入迷的布兰登深情望着玛丽安,那一刻让无数观众相信,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的爱将是深情而沉默的。这样的桥段取代了书中“客厅里只有一位先生,那是他的一位朋友”的描写。最大的改动当属三女儿玛格丽特。因此有学者认为,玛格丽特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塑造爱德华的人物性格。片中开始,玛格丽特由于丧父,不愿见到搬来她家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所以四处躲藏。最后是爱德华发现了她,并和她交流,玩耍,帮助她找回快乐。这不但展现了爱德华广博的知识,还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此外,在达什伍德一家搬到巴顿别墅后,爱德华托人送的地图集不仅唤起了观众对爱德华为何没能出现的疑虑,而且还帮助解决了原著中爱德华“久未出现”的叙事漏洞。片子对于玛丽安与威乐比之间的调情、挑逗的描写也是原作中没有的。这一切都为影片增添了精彩的浪漫喜剧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段爱德华来告知埃莉诺他并未结婚时,埃莉诺当着爱德华的面当场崩溃大哭的戏也是编剧的刻意改动,这里并未遵循原著“门子一关上,喜悦的眼泪就喷流而出”。编剧意在强调,在此时,感情的表达比理智更有效。(2)人物性格方面,除了着重刻画埃莉诺的举止高雅、大方得体,很有感情自控能力以及玛丽安“慷慨大方,和蔼可亲,讨人喜欢,她几乎什么都好,就是不够谨慎”外,影片不再遵照原著,将男主人公们隐藏于女主人公们之后。相反,增加了对他们的描画,使得各个主角人物性格都较为饱满。比如,为表现爱德华“知识渊博。酷爱读书,想象力丰富,观察问题公允而准确,情趣风雅而纯洁”,设计他帮助玛格丽特,安慰埃莉诺,对埃莉诺炙热又克制的眼神等。当然,受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所限,编剧舍去了其他人物的塑造,将他们边缘化。比如罗伯特和露西,在奥斯汀笔下,他们虚伪自私,拥有一套刻意殷勤和不断奉承的伎俩。而片中却少了对他们的批判,省去了他们在最后渴望获得继承权而体现的丑恶嘴脸,大大弱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3)主题方面,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19世纪文学的主流内容,认为拥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无论这样的情感会给它的主人或别人带来怎样的不便和痛苦,克制和隐藏这种情感都是错误的。然而奥斯汀却对一味赞美情感有不同的意见。在这部小说中,她主要表达的是“在婚姻问题上女性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埃莉诺的理智与冷静就是作品中一直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