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的佛教管理

合集下载

佛学研讨 - 唐代佛教政策漫谈

佛学研讨 - 唐代佛教政策漫谈

六、唐代佛教政策的时代特征
• • 唐代的佛教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那就是豁达闳放,自信、大度。 唐太宗做过一首诗,有两句说:“竹分丛 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很好地反映了他重视 多元文化,三教并用的深层心理。根源于其宽 广的胸怀和巨大的魄力,而统治者的这种胸怀 和魄力,得力于唐代国力的强盛,民族的自信。 鲁迅称之为拿来主义。 唐代的佛教政策,就是雄健自信的时代精 神的产物,其实质是要将佛教这种外来文化拿 来自由驱使。


• •
武宗废佛这种极端的做法,显然不顾佛教存在深厚 的社会基础,无视其具有配合儒、道充当思想统治工具 的作用,完全偏离了太宗以来对佛教既限制又利用的方 针,因而根本不能行之久远。 宣宗一即位,马上下诏复佛,掀起普天下造寺度僧 的高潮。 汤用彤先生认为:黄巢之乱,与武宗废佛使大批僧 人流离失所有关。


唐太宗雄才大略,为了替其子孙奠定长治 久安的基业,三教并用。他尊崇儒学,重视科 举,是为了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他以李 聃后裔自居,抬高道教地位,是为了借太上老 君神权的光圈提高李唐皇室的社会声望;对于 佛教,他加以利用的态度也很明显。 在太宗的时代,社会还很残破,经济尚未 完全恢复元气,增殖户口,发展生产乃国家当 急之务。为此他要限制寺院和僧尼数量,要检 括僧尼,严禁私度,总之在政治和经济上,他 对佛教是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力求消除或尽 量缩小佛教对于国家的不利作用。
三、玄宗朝的佛教政策
• • 唐玄宗大力限佛: (1)沙汰僧尼,限制写经、铸佛、建寺:“命有司沙 汰僧尼伪滥者万二千人,并令还俗。敕百官勿得创寺, 民间勿得铸佛、写经”。又不许私度僧尼及住兰若,并 敕令“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之,功德移入近寺; 堂大者,皆令封闭。”

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

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

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频繁,但每个王朝都试图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控制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控制并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一种妥协和调节,尝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宗教信仰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本文将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

一、南北朝时期的控制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但不同的王朝对佛教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南朝梁武帝宣扬佛教,将佛教寺庙视为保佑皇帝和国家的象征,在佛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这种态度并不得到所有王朝的认同。

北魏时期,佛教在王朝内部经历了与道教的压制和禁止。

王充的《论衡》将佛教视为邪教,北魏政府也将佛教与外族的入侵联系起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信仰。

二、唐朝时期的包容唐朝时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传入,随着这些教派的传播,宗教文化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唐朝政府支持了佛教的传播,加强对佛教寺庙的管理和维护,甚至建造了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洛阳的白马寺和大明寺。

此外,唐朝政府还允许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中国传教,这种包容性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唐朝政府对宗教自由的尊重,也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三、元朝时期的控制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入侵和统治,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元朝政府对道教、儒教、佛教等传统宗教信仰的态度并不友好,经常采取压制和打压的手段。

元朝政府通过发动一系列“攻鬼行动”和打击宗教敌对势力的措施,试图削弱传统宗教的影响力。

但是,元朝政府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和谐、和稀泥的手段。

例如,元代政府尊重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的特殊宗教信仰,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一做法能够带来跨民族信仰的一致性和社会稳定。

四、清朝时期的妥协清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清朝政府实行了宗教政策的宽松措施,尊重并保护传统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同时,也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其次,清朝政府对于宗教殿堂与宣传活动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弱,这为宗教信仰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空间。

唐朝的佛教文化与影响

唐朝的佛教文化与影响

唐朝的佛教文化与影响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的佛教文化丰富而深厚,对于日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而是对于后世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但是唐朝时期对于佛教文化的扶植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时期的皇室和士族阶层对于佛教十分崇敬,这也成为佛教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时期的皇帝们对于佛教的扶植非常之高,他们甚至将佛教视作是国家的宗教,这使得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具有非常浓郁的佛教禅意。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时期也支持了禅宗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期的一位皇帝,开元十年派出两位高僧至于印度求学,并用重金将佛经译为汉语,这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是在传播中成长的。

佛教文化的快速传播得益于唐朝仁宗时期打造的丝绸之路的重启。

这条通路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印度到中国的佛教经脉得以通过这条通路实现快速的传递,这使得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得以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普及化。

唐代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后世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佛教文化系统的建设和体系的完备化,使得后世的佛教能够步入一个成熟的阶段。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论,如“金刚经”中的“空”,“心”的训练等思想对于后世的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仁兄菩萨、普贤菩萨等类别的出现,让佛教更为的详细和系统。

总之,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丰富和深厚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底蕴,而且对于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朝代之一,亦是佛教在中国达到巅峰的时期。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庇护,成为了当时的国教,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唐朝的起源和传播、法相宗的兴盛、佛教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以及最后的衰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展示唐朝佛教的繁荣与国教的崛起。

一、佛教在唐朝的起源和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唐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

佛教在唐朝开始时还属于较小的宗教群体,但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庇护和支持,佛教开始迅速传播。

唐太宗曾亲自迎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中后期,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她倡导佛教,并且将自己视为觉者,号称佛子天。

她大力兴修寺庙,促进了佛教的繁盛。

由于社会稳定和繁荣,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也进一步增加,佛教的教义和仪式逐渐融入了社会生活。

二、法相宗的兴盛唐朝时期,由于朝廷的支持,佛教各宗派都有所发展,其中法相宗是最为兴盛的宗派之一。

法相宗强调“诸法平等”,认为一切现象和众生都是本来清净的,追求超越一切差别的真理。

法相宗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非常深远,推动了佛教的繁荣和国教的崛起。

法相宗的兴盛主要归功于唐代高僧道宣和道宣的弟子们。

道宣尤其是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弘扬,他们的工作使佛教的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法相宗的理论和实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和拥护。

三、佛教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佛教的繁盛不仅在宗教方面有所体现,也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佛教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塑、壁画的绘制等,都展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开拓。

唐朝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对佛教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们将佛教的一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多样性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盛行的宗教之一,其影响力广泛渗透各个阶层。

本文将就唐朝的佛教盛行以及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一、唐朝佛教的兴盛在唐朝初期,佛教并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和推崇。

然而,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以及后来的唐高宗,佛教逐渐开始发展壮大。

唐高宗时期,佛教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宗教,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

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兴盛与唐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繁荣密不可分。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心灵上的追求也开始接受更广泛的关注。

佛教教义强调解脱人民的痛苦,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一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并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二、佛教的影响力与传播佛教的盛行不仅仅体现在唐朝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信仰上,还表现在佛教艺术的繁荣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上。

佛教艺术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壁画和石窟的出现使得佛教的教义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著名的石窟艺术如敦煌和龙门石窟等,将佛教的故事和教义用艺术表现形式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佛像的制作与塑造技术也逐渐完善,丰富了佛教的艺术价值。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佛经的翻译和传抄。

唐代佛教文人们潜心翻译佛教经典,使得佛教经典汇聚于中国。

这不仅促进了佛教教义的传播,也使得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虽然唐朝的佛教盛行,但唐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仍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除了佛教之外,儒学也是唐朝重要的信仰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贯穿于唐代的社会教育体系和官僚制度中。

唐代儒家学者倡导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此外,道教在唐朝也有着广泛的信众和影响力。

道教倡导炼丹修真,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纳了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形成独特的中国道教体系。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之一,也是佛教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自唐太宗成为皇帝后,佛教开始获得帝王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一种国家文化和精神符号。

唐代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下面就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佛教的影响。

一、历史影响1. 佛教与政治在唐代,佛教逐渐成为政治势力,佛教僧人也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人物。

唐代中期,佛教僧人们曾多次参与政治事件,如天宝之变等。

同时,佛教也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很多皇帝都会亲自出席佛教法会,向佛祖祈福保佑国泰民安。

2. 佛教与文化佛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佛教到达中国后,随着语言、书法、绘画等的交流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唐代佛教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石窟艺术,莫高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各个领域,如唐代诗歌中常出现对佛教的借用和提及。

二、文化影响1. 形成“唐风”唐代的文学艺术史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一段历程,佛教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唐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唐代的诗歌和绘画中,对佛教的诠释和表现无处不在,成为了“唐风”的特有元素。

2. 形成佛教禅宗唐代佛教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禅宗的形成。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以坐禅和直指人心的方法为主要修行方式。

在唐代,禅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唐代的佛教影响穿透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也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成为了我们后代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唐僧的管理制度

唐僧的管理制度

唐僧的管理制度唐僧,又名玄奘,是中国唐代著名的高僧,被尊为法师、大德,他在唐朝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成为了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唐僧的管理制度以严谨、规范、严格著称,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唐僧的管理制度。

一、宗教仪式唐僧非常重视宗教仪式的举行,每天早晚必须进行诵经念佛、礼佛拜佛、供养佛像,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

唐僧制定了严格的宗教仪式,规定了每天的诵经念佛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强调了礼佛拜佛的态度和要求,对佛像的供养也有详细的规定,使信众们的宗教活动变得有序、规范。

二、僧团管理唐僧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僧团管理制度,包括僧侣的选拔、培训、考核和管理等方面,确保僧人们能够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唐僧规定了僧人的教育背景、修行经历、道德品质、学识水平等各方面的要求,对入选的僧人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严格把关,确保了僧团的高质量和纯正。

三、经教翻译唐僧注重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佛教经典能够更好地传入中国,唐僧亲自出使印度取经,并带回了大量佛教典籍。

他组织僧人们对这些典籍进行翻译,编撰了诸多重要的佛教译经作品,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唐僧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四、信众教育唐僧重视对信众的教育,他规定了信众的行为规范、礼仪规矩和日常生活方式,要求他们恪守佛教戒律,保持清净心地,诚实守信,克己奉公,关怀他人等。

唐僧通过布施、举办法会、开设学堂等多种方式,对信众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提高了信众的素质和修养。

五、食物管理唐僧对僧团的饮食进行了细致的管理,他规定了僧团的每顿饭菜的种类、用量和配比,要求僧人们吃素戒酒,忌荤忌酒,以保持身心清净。

唐僧还规定了僧人们用餐的方式和礼仪,使餐食礼仪规范化和仪式化,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清静严谨之风。

六、规章制度唐僧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包括僧团的组织构架、各项制度和规定、宗教活动的安排和方案等。

唐僧规定了各种宗教节日的举行方式和内容,确保了僧人们的修行活动有序开展,信众的宗教需要得到满足。

唐朝的佛教兴盛追求心灵救赎的信仰

唐朝的佛教兴盛追求心灵救赎的信仰

唐朝的佛教兴盛追求心灵救赎的信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唐代,佛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大众信仰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佛教的兴盛主要是基于其强烈的心灵救赎信仰。

本文将探讨唐朝佛教的兴起和其追求心灵救赎的信仰。

一、佛教在唐朝的兴起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唐朝。

唐朝时期,隋末民变之后,国家社会动荡,民众信仰日益增长,佛教积极承担起精神救赎的使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1.皇室的推崇唐太宗李世民和其父李渊都是佛教的信徒,他们对佛教持支持态度。

唐太宗即位后,他的信仰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佛教的法律法规,为佛教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2.文化的传播唐朝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学士们广泛涉猎佛教经典,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他们以文化精英的身份,通过撰写文章、创作诗词等方式,将佛教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3.国内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时代,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佛教得以与外国进行跨文化交流。

来自印度、中亚等地的佛教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带来了更多的佛教经典和教义。

二、追求心灵救赎的信仰佛教在唐朝的兴起是基于强烈的心灵救赎信仰。

佛教教义中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解脱尘世纷扰,以达到心灵救赎的目的。

唐朝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对心灵安宁的渴求使得佛教在这个时期更加受到追捧。

1.求解脱之苦唐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不稳定,人们生活在不断的痛苦与困境中。

佛教教义中提倡戒除欲望,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灵魂的解脱。

唐代社会的不安使得许多人寻求心灵的安抚,佛教信仰为他们提供了希望。

2.弘扬慈悲与智慧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并鼓励人们发展这些美德。

唐代社会的动荡期,人们面临着病痛、饥饿等各种困苦。

佛教的慈悲观念为人们提供了关怀和安慰,智慧则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指引。

3.佛教艺术的流行唐代佛教艺术的兴起也反映了人们对心灵救赎的信仰。

唐朝的佛教繁荣与文化交流

唐朝的佛教繁荣与文化交流

唐朝的佛教繁荣与文化交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繁荣的时期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唐朝成为了佛教的高峰时期。

在唐朝期间,佛教的繁荣与文化交流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为中国佛教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繁荣的背景1.社会背景唐朝的社会背景为佛教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改善,人口迅速增长,这为佛教教义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

同时,唐朝政府对于佛教宽容包容,大力支持佛教制度的建设,这也成为佛教兴盛的重要因素。

2.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辈出。

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互相借鉴,使得佛教在唐朝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教义强调修身养性,与儒家思想有较多共同之处,使得佛教在文人士大夫间得到广泛接受。

二、佛教繁荣的表现1.佛教寺院唐朝时期,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重要的信仰中心和学术研究机构。

寺院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在佛教寺院中,僧侣们致力于修行、教育和翻译经典,为佛教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佛教艺术唐朝佛教的繁荣也催生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创作。

壁画、佛像、佛塔等传世的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崇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佛教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一方面反映了佛教教义的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当时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三、佛教与外国文化的交流1.东传佛教唐朝时期,佛教从中国传播到朝鲜、日本等东亚地区,对当地文化与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借助了唐朝与邻国的外交交往,使得佛教在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2.西传佛教唐朝时期,中印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朝大唐西域安史之乱前后,中印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高峰。

印度的佛教传统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学术研究,而中国的佛教文化也通过唐朝的西域交流传播到了中亚地区。

四、佛教繁荣的意义1.宗教意义佛教的繁荣推动了佛教教义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

唐朝寺庙的规制

唐朝寺庙的规制

唐朝时期,寺庙在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还是文化交流、教育和福利事业的中心。

以下是唐朝寺庙的一般规制和管理情况:
1. 寺院建筑规制:唐代的寺庙建筑通常遵循佛教寺院建筑的规范,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僧舍等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以寺庙正殿为核心,周围围绕着其他建筑。

2. 官方管理:唐代的寺庙通常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有专门的寺务官员负责管理寺庙事务。

寺庙的任命和管理往往受到朝廷的严格监督。

3. 僧侣管理:寺庙中的僧侣通常遵循佛教的戒律和僧规,由寺院的高僧或方丈进行管理和教导。

唐代的僧侣通常有严格的修行要求,包括戒律、礼节等。

4. 经济财产管理:寺庙拥有大量土地、财产和信徒的捐赠,用于寺庙的维护、僧侣的生活和佛教事业的发展。

这些财产由寺庙管理,但也受到政府的监管。

5. 文化和教育功能:寺庙是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拥有藏经楼和经堂,用于收藏佛经和进行教育活动。

许多寺庙还设有学院,培养僧人和学子。

6. 社会福利:唐代的寺庙也承担了社会福利的责任,为贫民、孤儿、病人提供救济和庇护。

寺庙经常设立医院、济贫院等机构,进行慈善和社会服务。

总的来说,唐代寺庙在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规制主要包括建筑、管理、宗教仪式、经济财产、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佛教盛行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佛教盛行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佛教盛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之一。

在唐朝的统治下,文化繁荣和佛教的盛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唐朝文化繁荣与佛教盛行的背景和特点。

首先,唐朝文化的繁荣与佛教盛行密不可分。

唐朝是一个开明和富裕的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这种繁荣和平稳的社会环境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思想流派,迅速传播并深入人心,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其次,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也与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有关。

唐太宗时期,佛教得到了国家的官方认可和支持,皇帝亲自供养寺庙,并下令修建大量的佛教寺院。

这种政府的支持和推广使得佛教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播的机会,也促进了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唐朝,佛教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与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相互交融。

其三,唐朝的文化繁荣和佛教盛行也与文人墨客的积极推动有关。

唐朝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墨客对佛教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并将佛教的思想与自己的文化观念相结合,创作了许多融合了佛教元素的文学作品。

例如,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佛教信徒,他的很多作品中融入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意境。

这种积极推动与融合,使得佛教的影响力更为广泛,文人墨客们也借助佛教的精神追求艺术的境界。

最后,唐朝的文化繁荣和佛教盛行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与盛行使人们对于宽容、平等、慈悲的价值观念更加重视。

这种影响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同时,佛教的盛行也为唐朝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主题和灵感,丰富了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形式,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唐朝的文化繁荣和佛教的盛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明和富裕的时代,政府与文人墨客的支持与推动,以及佛教信仰对于社会与个人的积极影响,共同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佛教的盛行。

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

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

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大唐帝国的统治下,佛教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崇,不仅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唐朝的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政治上的影响在唐朝,佛教被视为国教之一,皇帝本人也非常推崇佛教。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后继者,纷纷亲自参与佛教的兴建和事务。

他们相信,佛教可以为帝国带来祥瑞和稳定,也可以增强统治的合法性。

为此,他们饰演起佛教护法的角色,亲自参与佛教寺庙的兴建、修缮和供奉佛像。

一些皇帝甚至亲自撰写佛经,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崇拜。

在政治上,佛教寺庙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政治决策和官方活动,常常在佛教寺庙中进行。

佛教寺院也成为了政治权力的象征,一些高级官员甚至在担任政府职务的同时,也兼任佛教寺庙的管理职位,以展示他们对佛教的支持和忠诚。

二、佛教在文化上的影响唐朝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佛教经典的传入和翻译,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经的传入,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阐释佛教经典,使得佛教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

这一融合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使得唐朝的文艺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启发和影响。

佛教的艺术形式也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教寺庙的建筑和壁画成为了唐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题,表现了佛教故事和佛陀的形象,展示了独特而精致的艺术风格。

这些壁画无论在主题选择、布局还是用色方面,都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佛教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壁画风格。

三、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佛教寺庙成为了社会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中心,为社会提供了救济、医疗和教育等服务。

佛教寺庙设有齐亮堂、义堂、斋饭堂等公共设施,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医疗和助学等帮助。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唐代是中国佛教兴盛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唐代佛教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开元盛世,佛教兴盛(618-755)唐朝初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佛教的宽容。

他不仅培养了很多佛教高僧,而且一些文化人士也开始信奉佛教。

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更是派遣了道安法师前往印度求法,并将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

此时的佛教主要以寺院为中心,寺院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二、佛教内部的分裂(755-845)这一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战乱频发,国内经济和文化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同时,唐朝政府的对佛教的支持也逐渐减少,导致了佛教内部的分裂。

在佛教内部,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等不同派系的产生加剧了佛教的分裂。

三、佛教与政治的相互影响(845-907)在这一阶段,唐代政治的逐渐瓦解也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徒参与了农民起义和政治斗争,同时佛教也成为了政治宣传的作用,并受到政治手段的干涉与压制。

杜甫、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佛教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佛教与文化的融合(907-960)在五代时期,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佛教的文化也被吸收到了其它文化中。

五代时期,苏州的佛教文化盛行,南嵩山渐成为道家和佛家并存的名山。

五代时期的佛教与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形式融合,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佛像造像等。

到了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佛教的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寺庙和僧侣数量也大幅增加。

一些重要的佛教文化建筑物,如栖霞寺、灵隐寺、景山寺等,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修缮和扩建。

此时的佛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唐代佛教的变迁表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佛教本身的演变和发展。

唐代佛教的兴盛和发达,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为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唐代的僧官制度

论唐代的僧官制度

论唐代的僧官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也是佛教文化取得巨大进展的时期。

在唐朝,僧官制度的出现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的僧官制度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僧官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佛教是一门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随着佛教文化的深入,僧侣成为了社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唐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大力扶持和提倡,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僧侣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象征。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发挥这股力量,唐朝开始建立起了僧官制度。

二、唐代僧官制度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唐代僧官制度,是指佛教僧侣在官方管理下的系统和体系。

在唐朝初期,僧官制度并不是非常完整,一些僧侣可能会被任命为一些官职,但并不是真正的僧官。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颁布《选贤良法》,正式确定了僧官的法律地位。

根据《选贤良法》的规定,僧官可以分为“寺”,“主”,“尊”,“法”,“照”,“沙门”六类,六类僧官按照地位的高低,职责的不同,官品的级别也不同。

其中最高的官品是尊,最低的官品是沙门。

随着唐代的发展,僧官的数量不断增加,官品和官职也不断不断丰富和改变。

唐代的僧官制度,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僧官制度主要的职责有三种:第一种是解决宗教事务,包括佛教教义的推广,寺庙修建、管理,以及僧侣的教育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种是解决社会安全问题,包括火灾、窃盗、盗墓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种是解决法律问题,包括刑罚、审判、调解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唐代僧官的职责十分重要,因此唐代朝廷对于僧官制度的重视十分高,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唐代僧官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和佛教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僧侣在官方管理下的系统和体系。

它的发展给中国佛教文化以极大的贡献,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使唐代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的佛教繁盛与道教衰落

唐朝的佛教繁盛与道教衰落

唐朝的佛教繁盛与道教衰落唐朝(618年-907年)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统治下,佛教在中国的繁盛达到了巅峰,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道教的衰落。

本文将探讨唐朝佛教的繁盛和道教的衰落,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唐朝佛教的繁盛1.皇帝的庇护和支持唐朝皇帝对佛教的庇护和支持是佛教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皇帝们纷纷信奉佛教,并给予佛教寺庙和僧人以大量的资金和土地。

佛教寺庙得以修建和扩张,僧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皇帝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定期在宫廷举办佛教法会,进一步推动佛教在国家层面上的繁荣。

2.社会的需求和赞同唐朝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佛教的需求和赞同。

佛教弘扬了丰富的精神理念和僧众的慈悲行为,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重和敬仰。

人们称佛教为“国教”,认为佛教的信仰可以解救人们的痛苦和困境,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

在唐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佛教,并为寺庙修建提供资金和劳动力。

3.佛教文化的传入和融合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佛教文化被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入的融合。

佛教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为中国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进一步增强了对佛教的认同感。

二、道教的衰落原因1. 皇帝的废黜和排斥在唐朝早期,道教曾一度得到了一些皇帝的庇护和支持,但随着对佛教的崇信日盛,一些皇帝开始废黜和排斥道教。

他们认为佛教能够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与道教相比,佛教更具政治意义和实用性。

这使得道教在朝廷的支持下急剧衰落,寺庙被毁,道士的生活条件恶化。

2. 社会的选择和转变唐朝时期,与佛教不同,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形势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享受生活,追求物质和享乐。

佛教关注的是痛苦的解脱,对社会的吸引力更大。

因此,大部分人选择信仰佛教,导致道教的信徒急剧减少。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唐朝的佛教繁盛: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推广,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

特别是大乘佛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佛教繁盛以及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起。

一、唐朝佛教的背景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起初受到社会的冷漠和排斥。

然而,在唐朝武则天的统治下,佛教逐渐受到重视和支持。

武则天公开接受佛教,将佛教寺庙兴建在宫廷附近,并派遣僧人前往印度求取佛经。

这些举措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皇帝的支持与推广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佛教的崇尚更甚于武则天。

他批准建造了金光明寺、法门寺等著名佛教寺庙,并聘请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和高僧前来讲经说法。

太宗还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取经,以丰富中国佛教的教义和经典。

唐玄宗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玄宗崇尚佛教,不仅修建了法雨寺、大般若寺等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还亲自撰写佛经和题字。

在这种背景下,佛教逐渐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

三、大乘佛教的兴起唐朝是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大乘佛教以其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广博的教义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悲愍一切众生,并通过修行达到觉悟和解脱的境地。

其核心思想是般若智慧,强调“如实观察”和“彻悟真理”。

这些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和崇尚智慧的传统相契合,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纳。

2. 大乘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唐代的大乘佛教在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佛教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塑造了许多著名的佛像和佛塔。

唐诗中也充满了对佛教的赞美和崇敬,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写过与佛教相关的作品。

此外,大乘佛教的传播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佛教兴起后,寺庙建筑兴盛,僧侣的生活也更加富裕。

佛教的慈善事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例如修建桥梁、设施医院等,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的禅宗兴起与佛教改革

唐朝的禅宗兴起与佛教改革

唐朝的禅宗兴起与佛教改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和富饶的一个时期,而在这个时期,禅宗的兴起以及对佛教的改革对于唐朝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朝禅宗兴起的原因以及佛教改革的意义。

一、禅宗的兴起禅宗在唐朝开始兴起,主要得益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唐朝时,佛教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成为大众信仰的一部分。

而禅宗正是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宗派,强调通过修行和思考的方式来达到觉悟和解脱。

禅宗的兴起还得益于佛教寺庙的发展。

佛教寺庙在唐朝逐渐成为了社会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通过参与佛教仪式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同时,寺庙也提供了教育和庇护,为希望追求宗教修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资源。

二、禅宗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唐朝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个体的直接体验和内心的觉醒,与当时儒家思想中以礼仪和道德教化为核心的观念形成了对比。

禅宗提倡个人通过内省和冥想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渴望寻求精神支持的需求。

其次,禅宗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注重心灵的宁静与内在的体验,这种内省的精神与当时的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相呼应。

许多文人墨客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他们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心灵境界的探索,丰富了唐代文化的内涵。

三、佛教改革在唐朝,佛教陷入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一些佛教寺庙过于富庶,世俗化的现象丛生,违背了佛教本源的慈悲和简朴。

此外,佛教的教义和经典繁杂复杂,让普通信徒难以理解和遵守。

为应对这些问题,唐代出现了一系列的佛教改革运动。

对于佛教寺庙的富饶与世俗化现象,唐代有一些佛教改革者主张简朴化,强调佛教信仰的纯洁和修行的重要性。

例如,玄奘和鉴真等人提倡“还源归真”,主张佛教应恢复初衷,追求慈悲和正信。

对于佛教的教义和经典,唐代出现了一系列的翻译和整理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学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唐朝的宗教信仰佛教与道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佛教与道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佛教与道教的并存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的宗教信仰,共同存在于社会中。

这种并存的局面,不仅仅是由于佛教和道教本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受到了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唐朝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并存。

一、政治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较为繁荣发展的时期,政府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宽容的。

唐太宗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保护。

太宗皇帝曾下诏,赐予寺庙规模宏大的土地以及众多的财富,使佛教寺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在后来的唐高宗和玄宗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宫廷中兴建了大量的佛寺和佛塔,立下了许多佛教法师为国家祈福的例子。

二、文化因素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期,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为佛教和道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唐诗中很多作品都具有佛教色彩,例如王维的《送綵僧归日本》、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些作品通过诗人的艺术表现力,将佛教的思想内涵深入人心。

同时道教的流行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灵感,传统的道教观念和神话故事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创作。

三、社会需求在唐朝这个政治、社会、经济都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开始寻求宗教信仰以满足内心的需求。

佛教和道教都提供了心灵寄托与道德准则的指引,满足了人们追求心灵平静、个人修养和追求超脱的需求。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这些理念为当时社会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指引。

尽管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并存,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和谐的关系。

两者之间曾有过争斗和竞争,尤其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地位。

唐朝后期,佛教受到了一些批评家的攻击,主要是由于佛教寺庙的规模过大,拥有过多的财富,以及一些佛教徒对于世俗事物的回避。

而道教则逐渐崛起,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宗教体系,与佛教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

总之,唐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宗教的并存与政治背景、文化因素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佛教和道教为唐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唐代佛教的兴盛与传播

唐代佛教的兴盛与传播

唐代佛教的兴盛与传播唐代是中华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在佛教发展和传播方面。

在唐代,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兴盛,成为了当时的一种主流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唐代佛教的兴盛和传播,包括佛教的扩散、影响和传统。

佛教的扩散唐代是中华佛教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强烈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支持。

唐朝帝王发现佛教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遏制僧人、出家人的流动,带来进贡税等一系列好处。

因此,唐朝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大量修建寺庙,支持僧人。

佛教的扩散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借助了大量的渠道。

在唐朝时期,佛教机构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不同的佛教派别之间相互交易,从而推动了佛教的扩散。

此外,文人、书香门第是佛教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

罕见的古文化遗址是佛教文化扩散的证明。

佛教士俗互动,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关键。

佛教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与传播,对当时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理念影响了民间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

例如,佛教的空、即、色、空即参等理论,推动了唐代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文学有许多代表作,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杜光庭的《佛祖九辩》、韩愈的《石钟山记》等等。

这些作品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思想精华和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统佛教的传统在唐代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发展。

唐代各大佛教门派各自发展,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系。

其中,禅宗是唐代佛教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

禅宗强调体验、证悟而非经学、文学,对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的创始人为慧能禅师,作品《六祖坛经》将禅宗的理念体系整合为一个系统。

同时,禅宗还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

总而言之,唐代佛教的兴盛和传播,对当时的中华文化和现代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唐代佛教的扩散、影响和传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重要特点。

同时,唐代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也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唐朝寺庙管理体制研究

唐朝寺庙管理体制研究

唐朝寺庙管理体制研究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璀璨辉煌的一朵奇葩,其寺庙管理体制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唐朝的寺庙管理体制不仅仅是一种行政管理机构,更是文化、宗教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唐朝寺庙管理体制进行研究,以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魅力。

首先,唐朝寺庙管理体制的建立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策略。

李世民提倡的“以文治国”的理念在寺庙管理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非常重视寺庙的管理,将它们视为政权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为了加强寺庙的管理,他亲自任命了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并分别设立了“宗正寺”、“寺部”等机构,负责寺庙的日常管理和宗教仪式的举办。

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确保了寺庙的有序运行,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其次,唐朝寺庙管理体制注重了对佛教的保护与扶持。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佛教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其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保护佛教的权益,唐朝设立了“宗正寺”这样的机构,由其负责佛教事务的管理和宣传。

同时,唐朝各级政府还设立了佛教专员,负责监督和检查寺庙的运行情况,确保佛教的正常教化。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保护措施,为佛教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加强了佛教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第三,唐朝寺庙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依法治理。

唐朝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寺庙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寺庙的产权、经济来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障了寺庙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状况的稳定。

同时,寺庙也要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选举管理者,确保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依法治理的体制,不仅提高了寺庙的管理效率,也为宗教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唐朝寺庙管理体制还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唐朝,寺庙不仅仅是宗教的场所,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寺庙不仅举办各种宗教仪式,还成为文人雅士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唐朝的贞观文化繁荣,不仅离不开皇室的推动,更离不开寺庙的宣传和培养。

寺庙里的文人多才多艺,大师们前往寺庙修学经书,各地师资丰富,文化大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孟宪实【专题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号】K22【复印期号】2009年05期【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第136~143页【英文标题】The Administration over Buddhists in Tang Dynasty: Centering upon the Compilation of Monk Registers【作者简介】孟宪实,男,黑龙江省讷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内容提要】佛教、道教在唐代十分发达,国家如何对它们实施管理,史载有文,但并不清晰。

本文通过新近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论证唐朝政府管理佛教、道教的具体措施,使得这个问题终于明晰起来。

把原有编户齐民的方法运用到佛教、道教的管理,厉行人身管理,从而完成了对佛教的全面控制。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中国化问题学界研究已久,在思想中国化的同时,也有管理的中国化问题。

这对于佛教历史研究亦有启发。

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very flourishing in Tang Dynasty. Measures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two kinds ofmonks were recorded, yet were unclear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particular measures of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to Buddhism andTaoism through the newly-discovered Turfan documents and sheds newlight to the subject. By introducing the measures applied to theregistered populace and enforcing a strict physical administration toBuddhists and Taoists, the government achieved complete control overthese religions.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an exotic culture, hadbeen studied for long.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efore the Sinicizationof Buddhist ideology, it was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tadministration that was first fulfilled.【关键词】佛教/管理/僧籍/寺院手实/吐鲁番出土文书Buddhism/administration/monkregister/excavated Turfan documents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3-0136-08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崛起,国家如何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力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我们从《魏书·释老志》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到了隋唐时代,政府如何管理佛教和道教呢?历史文献留下一些很不清楚的记载。

结合近年新发现的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

论述如下,敬请方家指正。

一、僧尼等籍对于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这使得两个宗教的管理有了组织保障。

相关机构是如何管理佛教和道教呢?依照现在掌握的情况,那就是通过籍帐。

因为不论佛教还是道教,僧尼是分别立寺的,道士和女道士(或称女冠)也是分别立观的,所以他(她)们的籍帐也是分立的。

所谓籍帐,其实就是国家管理民众的一套文书档案体制。

不作特别说明,本文以“僧籍”概括尼籍、道士籍和女道士籍等。

把僧道进行籍帐管理,其实就是把他们纳入编户齐民体制,而这正是中国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悠久而强大的传统。

道教是本土产物,而佛教属于外来事物,对于佛教而言,政府的这个管理办法,十分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

到过印度的唐代僧人义净就记载过印度的情况:“如来出家,和僧剃发,名字不干王籍,众僧自有部书。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①这就是说在印度,佛教徒是不归政府管辖的,如果说有管辖,也不是中国式的通过人口登记等籍帐方式管辖的。

中国从南北朝以来,政府的努力推行和僧众的挣扎拒绝,终于是政府方面获得胜利,到唐朝相关制度十分成熟,文献记录也丰富起来。

唐朝政府的僧籍编造,与一般民户一样,也是三年一造。

《唐会要》卷四十九有“僧籍”条:“每三岁,州县为籍,一以留州县,一以上祠部。

”②这个记载没有明确时间标志,但是应该属于祠部主管佛教事务的时期。

③与此相关,《唐六典》也有同样的记载:“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簿籍亦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

”④《新唐书》的记载是:“每三年,州县为籍,一以留县,一以留州。

僧尼,一以上祠部。

道士、女官,一以上宗正,以一上司封。

”⑤唐朝管理佛教、道教的机构,时有变化,所以各种典籍的记录往往参差。

但是,三年一编造僧籍,确是各种记载中非常一致的。

因为一般民众的户籍编造正是三年一次,僧籍编造正与其合拍。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录为:“每定户以仲年(子、卯、午、酉),造籍以季年(丑、辰、未、戌)。

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

⑥同是《六典》的记录文字,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关联。

僧籍的编造,《六典》用一“亦”字。

因为在《六典》的系统中,民户户籍的制度说明在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下,属于第三卷。

而僧籍的编造在礼部祠部郎中、员外郎条下,属于第四卷。

其亦字具有承前接续含义。

宗正寺长官宗正卿,他的执掌最重要的部分是“掌皇九族、六亲之属籍”,《唐六典》在介绍他的执掌的时候,除了介绍皇九族、六亲的概念以外,最后一句是“其籍如州县之法”⑦。

对此,《通典》的说法是“掌皇族、外戚簿籍及邑司名帐”⑧。

那么,如州县之法,是什么意思呢?宋家钰先生曾经对比过皇族外戚的簿籍、僧尼簿籍与民户户籍的不同,认为“只有民户户籍,才是唐户令规定的州县每三年一造的籍书”⑨。

这里,一定存在误解,《唐六典》卷二司封郎中、员外郎条最后一句:“凡皇家五等亲及诸亲三等存亡、升降,皆立簿籍,每三年一造。

除附之制,并载于宗正寺焉”⑩。

皇家外戚的簿籍与民户一定有很多内容不同,但是所谓同州县之法,根据司封郎中、员外郎条,至少三年一造是相同的。

僧籍三年一造,《唐会要》、《唐六典》和《新唐书》文献记载十分一致,不存在争议。

但是,僧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却是史载缺乏的。

仁井田陞先生复原唐令,只能利用《唐六典》的记载复原,同时提供日本养老令的一条内容作为参考,而这条养老令提供了关于僧籍内容的信息。

《养老令》杂令的第38条,内容如下:凡僧尼,京国官司每六年造籍三通,各显出家年月、夏腊及德业,依式印之。

一通留职国,以外申送太政官,一通送中务,一通送治部。

所须调度,并令寺准人数出物。

(11) 因为日本官职与唐朝大有不同,该令的程序执行可以不予考虑,但是“出家年月、夏腊及德业”等,应该就是僧籍的重要内容。

之所以敢于如此肯定,不是因为这条《养老令》,而是因为近来发现不久的北宋《天圣令》。

《天圣令·杂令》中,正有僧尼造籍等内容,其中宋令第40条为:诸道士、女冠、僧尼,州县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腊、学业,随处印署。

按留州县,帐申尚书祠部。

其身死及数有增减者,每年录名及增减因由,状申祠部,具入帐。

(12) 由此,我们可以确知,三年一造僧籍,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同,可以信任。

而“出家年月、夏腊、学业”这些僧籍的具体内容,与《养老令》一致,证明不论《养老令》还是《天圣令》都来自唐令。

但是,传世文献虽然证明有僧籍的存在,新出的《天圣令》也能提供僧籍主要内容的证明,因为没有见过具体的僧籍,我们对于僧籍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最多是概念化的。

正在这时,考古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2004年,新疆吐鲁番文物局在一个叫做巴达木的地方发现一件文书,这就是《唐龙朔二年西州高昌县思恩寺僧籍》。

僧籍是一个残件,首尾俱残,十分不完整,正面有多达九方的“高昌县之印”均匀地钤在文书上。

文书拆自纸鞋,一面整齐,三面呈圆形。

所在三个僧人数据,各自分行书写,每条记录钤印三方。

背面纸缝存半行文字,上倒书“思恩寺”、“龙朔二年正月”,文字上也钤“高昌县之印”。

原来文书是竖行书写,现在改为横行,录文如下:1.(前缺)叄岁,廿一夏,高昌县顺义乡敦孝里,户主张延伯弟,伪延和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度(后缺)2.诵《法华》五卷《药师》一卷《佛名》一卷3.崇道,年叄拾伍岁,十五夏,高昌县宁昌乡正道里,户主张延相男,伪延寿十四年四月十五日度,计至今廿五年。

4.诵《法华》五卷5.僧显觉,年柒拾壹岁,五十一夏,高昌县宁泰乡仁义里,户绝,俗姓张,伪延昌卌一年正月十五日度,计至今六十二年。

(后缺)(13)这件残僧籍,再一次证明《天圣令》记载属于唐令,“出家年月、夏腊、学业”等不仅是唐令规定的僧籍内容,实际上也是如此执行的。

但是,就一位僧人的具体信息,这件僧籍还是超过了唐令的规定范围。

比如这件僧籍,每位僧人先记录他的法号,然后是年龄,然后小字注明夏腊,俗家关系(县乡里名称与亲人关系),出家年月日,并且还有一条出家至今的年限,最后是学业状况即所诵佛经名数。

显然,实用的僧籍要比唐令的规定更具体丰富。

同时,令文规定是先写出家年月,而实用僧籍后写出家时间,并且不仅是年月,而是年月日。

由此可以说明,唐令的令文是择要而书,并不是把僧籍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写入令文。

高昌县属于西州,而西州原来是麴氏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派出军队平定高昌国,建立西州。

西州虽然属于边州,但是执行内地同样的法律制度,所以我们通过吐鲁番出土文书,可以了解许多唐代的文物制度。

这件僧籍的背面,因为写着“思恩寺”和“龙朔二年正月”字样,我们因此知道这是思恩寺的僧籍。

龙朔是唐高宗年号,二年是公元662年,干支是壬戌。

根据《唐六典》“造籍以季年”的记载和注释,这一年正是唐朝的造籍之年。

这再一次证明僧籍的编造与一般户籍的编造不仅都是三年一造的节奏,而且是同时编造。

因为这个僧籍的发现,以前学者搜集整理的唐朝户籍文书所显示的造籍年份又可以增加一个确实的实证。

(14)二、寺院手实僧籍既为传世文献所记载,又为出土文物所证实,但是,我们依然不能确认僧籍是如何编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