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们自古以来具有崇尚艺术、关注哲学思考的特质。
在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中,佛教、道教等宗教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佛教的思想与宗教修持,古代文人们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内涵;而道教的追求自然、超越物质的思维方式,也让文学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下面将就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对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自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开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古代文人如王维、杜牧等,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他们将佛教的信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佛教强调人生的无常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意和佛教的观念。
他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幅冷静悠远的景象给人以内心的宁静感,正是佛教思想的一种体现。
杜牧则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他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对于世事的超脱与淡泊,与佛教追求解脱的意境相呼应。
古代文人通过借鉴佛教思想,塑造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为古代文学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
二、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道教,古代中国的本土信仰,以追求自然与超脱来塑造人的思维方式。
文人们常常将道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将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融入到文字之中。
这种方式赋予了古代文学以独特的魅力。
郭沫若的《破幽谷·山中白云诗》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种追求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家强调顺应天道、相信缘分,而郭沫若在诗中借用了这种思想,展现了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李清照也受到道教的启发,她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流行于亚洲的宗教,已经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始于汉朝,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其间不断地有佛教经/books被翻译和传播,寺庙被建立,修建丰富的佛教艺术作品和宏伟的佛塔。
佛教的教义,明亮,温暖,平和派很快就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参与到佛教中来。
佛教的教义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
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逐渐走向了更加宽松和包容的方向。
佛教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影响体现在中国度理学派的兴起,这种哲学观点认为我们的人生应该是炼出清净的心灵。
度理学派提倡了不同于儒教的思考方式,呼吁人们静坐冥想,建立更清晰的思考方式和伦理观点以追寻平和的心态,这些都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佛教的“缘起性空”哲学思想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哲学思想提倡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这种思想可以在中国哲学的“太极哲学”中找到。
相信“缘起性空”的信仰者,会发现一种更加清晰、更加平和、更加欣赏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心态。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佛经,这些经书在汉唐时期不断被翻译。
佛经中的故事、寓言和智慧给了许多中国文学的作品启示。
比如《西游记》就是中国文学中具有佛教元素的典型作品。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绘画和雕塑领域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
中国的佛教艺术在古代时期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也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佛教艺术作品。
佛教艺术在表现形式和意念上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艺术,更注重内敛、静态的表现方式。
这种表现方式对中国画和书法以及唐代独特的乐器胡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信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形成了与中国传统信仰相融合的现象。
它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宽松,包容不同思想和信仰的人。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说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是世界三大宗教最古老的,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1.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
以后丰富的译文,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
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开始写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到唐代中后期,这种志怪小说发展为“传奇小说”。
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
唐宋人的传奇小说常说因果报应,入冥转世。
南柯黄粱、幻化谈奇,这些多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
掺杂着不少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观念,因此古典文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它来源于随佛教一起传入的梵呗唱导,将佛教故事经典改编成散文.韵文结合的讲唱形式,大多是演唱佛经故事。
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如《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等。
唐
后期及此后的中国古典的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影响。
2.佛教的传入与诗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如王维,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他的诗深含佛理禅趣。
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都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佛教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影响。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导语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众多文学典范涌现出来。
在佛教的影响下,唐代文学更加博大精深,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佛教艺术和佛教故事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介绍一些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1. 佛教哲学与唐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中,佛教哲学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唐诗中的禅意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宗派,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唐代的一些伟大诗人,如王之涣、李绅、王之涣等,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陶。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宗的禅意与思绪,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灵魂的追求。
比如,王维的《登鹳雀楼》一诗,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境界,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时所体验到的宁静和超脱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商隐的《悼亡诗二十三首之二十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他以禅宗的世界观诠释作者亲丧之感: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1.2 禅宗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也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经装饰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唐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唐代诗人李白在《庐山谣》中,以庐山为题材描绘了宏伟壮丽的佛寺景观:非昔日之山,不属于我。
庐山秀出世,文章亦美哉!岂许工程师,终日为僧矣?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唐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
2. 佛教故事与唐代文学佛教故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代文人在创作中经常借鉴佛教故事中的情节和意象,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典范。
2.1 《伐檀伐径》与佛教思想佛教故事《伐檀伐径》是唐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对佛教思想的一种展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信为了供养佛陀而开坦途的故事。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伐檀伐径》以这个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善行和布施的赞美。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
Introduction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繁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唐代文学和佛教文化融合并相互影响,成就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文学作品。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的风格和内容,也对社会、政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与信仰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唐代文学风格的变迁传统文学与佛教文学的碰撞在唐代初期,中国传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佛教文学逐渐融入传统文学的领域。
唐代文学的风格由此发生了一定的变迁。
传统文学注重描写世俗生活和士人情怀,而佛教文学则更加关注超凡脱俗的境界和灵魂的救赎。
这种碰撞使得唐代文学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深刻的内涵。
以诗歌为代表的佛教文学在唐代文学中,诗歌作为最富盛名和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承载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许多唐代诗人受到佛教信仰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佛教诗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得佛教信仰在普通人中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文学的诗意与禅意的融合佛教文学在唐代不仅影响了普通人的诗文创作,也影响了士人阶层的文学创作。
许多士人在创作中融入了佛教的诗意和禅意。
他们通过诗歌的写作表达对佛教中涵义深刻的思想和境界的追求。
这种融合使得唐代文学更加富有哲理和禅味,也使得文学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佛教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开放和包容的思想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唐代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佛教强调人们的心灵纯净和慈悲善良,提倡满足普世的人性需求和追求。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逐渐出现了更多对人性、人情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佛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唐代文学出现了许多以佛教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以艺术手法表达佛教哲理和思想,也深入挖掘了人性、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古代文学史:佛教对唐诗的影响
佛教对唐诗的影响[摘要]:佛教在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佛教为唐诗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把“空”的佛理融入唐诗,有利于唐诗精神境界的提高,促进唐诗走向繁荣昌盛,把唐代民族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关键词]:佛教、唐诗佛教在西汉末由印度传人中国,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①大到国家祭祀庆典,小到百姓日常生活,无不反映出佛教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因此,佛教思想逐渐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于唐代佛教的兴盛以及由此带来的寺院文化的发达,唐代诗人便不可避免地与佛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诗中的佛教思想之所以如此繁盛,一方面,唐人善于吸取不同的思想养料来丰富自己的时代精神,而佛典便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张国刚说:“佛学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等文人的诗歌创作,使他们的诗歌能于山水、田园、玄言之外,推向理趣的境界。
”②因此,唐诗善于吸收佛理,从而推动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文化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与佛教教义对人心灵的召唤以及人的主体感悟是分不开的,佛教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心灵的纯意识的活动,它引导人们认识到“万物皆空”,从而借助“空”的思维来感悟人生,把唐代文人们从痛苦与苦难中解放出来,不仅使文人们旧的生活图景土崩瓦解,而且塑造出一幅崭新的生活蓝图,使诗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其由负重生活转向艺术生活,因而得到唐代文人的推崇。
崇尚佛教的唐代文人追求清幽静谧的美学意境,在诗中不仅引用了佛典的典故,而且还运用了佛典中的修辞手法,如寓言、博喻、夸张、排比等,并在唐诗语言上表现出亦虚亦实的美学品格,为中唐以后诗风的变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唐代文人传统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变革,不仅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还把唐代民族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唐代佛教文学的特点与影响力
唐代佛教文学的特点与影响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无论是在哲学、文化还是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唐代是佛教文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代佛教文学的特点和影响力。
一、唐代佛教文学的背景和起源佛教传入中国早在汉代,但是直到唐代,佛教文学才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学也成为当时社会的文化主流之一。
二、唐代佛教文学的主要特点1.文字优美动人:唐代佛教文学作品的文字鲜活生动,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后,很多文学家通过使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2.注重故事叙述:唐代佛教文学注重通过故事叙述来传达佛教的思想和理念。
这些故事常常以寓言、传奇等形式呈现,既具有商榷的艺术性,又提供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入解读。
3.寓教于乐:唐代佛教文学作品多以讲述故事为主,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潜移默化地传递佛教的智慧。
这种把教义嵌入故事情节中的方式,使得佛教思想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
4.世俗与佛教融合:唐代佛教文学作品泛滥着佛教与世俗的相互融合。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具有佛教背景,但同时又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诱惑。
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作品更具可读性,更贴近人心。
5.形式多样化:唐代佛教文学作品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小说和诗歌,也有散文和戏剧。
这种多样的文学形式丰富了佛教文学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唐代佛教文学代表作品1.《法华经》:这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诗,其中以大胆而浪漫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欣赏和理解。
2.《长恨歌》: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流露出对佛教思想的崇拜和憧憬。
诗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追求和佛教信仰的共存。
唐代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
唐代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影响深远。
在这个多样的文学作品中,宗教与哲学思考成为了重要的主题之一。
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在唐代文学中被广泛探讨和反思,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唐代文学中宗教与哲学思考的体现与意义。
一、佛教在唐代文学中的影响佛教是唐代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中不乏描写佛教题材的作品,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融入了佛教的“千里目”观念,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
同样,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展现了佛教的影响:“老僧送我斋,一杯水净心。
情知肯饮无,因被宿缘生。
”通过佛教中“斋水”净化心灵的概念,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悟道和解脱的追求。
二、儒教在唐代文学中的思考与呈现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儒教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思想在唐代的文学中得以体现。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通过描写琵琶音乐,抒发了对乐理的思考,以及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之道的儒家思想。
另外,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句诗融入了杜甫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三、道教在唐代文学中的表达道教的影响也在唐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道教注重追求自然和谐以及修炼养生的思想,这在唐代文学中有所呈现。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黄河入海流”这一描写就体现了道家观念中的“顺天而流”的思想。
另外,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了道家的消极思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通过描写对自然景观的追逐,表达了对人生追求自由和真理的渴望。
综上所述,唐代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多种多样,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地表达,为唐代文学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
隋唐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隋唐时期的宗教与信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宗教与信仰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的盛行和影响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的阶段,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
在隋朝,皇帝杨坚更是宣示佛教为国教,并大力推广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在此后的唐朝,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量的寺庙和佛塔修建于此时,佛教经典的翻译也达到了巅峰。
佛教的盛行使得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隋炀帝的信仰和推广,使得当时的官员和士人们纷纷皈依佛教,寺庙成为了他们求取心灵慰藉的场所。
同时,佛教的弘扬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的兴盛,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崇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家庭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紧密联系。
二、道教的多元流派与思想在隋唐时期,道教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佛教的盛行,儒家思想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威胁,道教的兴起成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力量。
与佛教不同,道教普遍注重个体修行和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因此,道教在寺庙和道观中兴起,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
隋唐时期的道教有着多元流派的特点,不同的道教流派在思想上和修行方式上存在差异。
道教的文化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和医药方面。
道教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道教在医学方面的研究也为唐代的医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尽管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朝儒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唐朝更是推崇儒学,并将其确立为国教。
隋文帝和唐太宗相继进行了多次的礼仪制度改革,旨在恢复和弘扬传统儒家思想,加强统治者的统治力量。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主要表现在经学、教育和政治上。
经学成为了士人的重要修养内容,他们通过研读经典,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
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唐朝的佛教繁荣:大唐佛教的辉煌时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大唐帝国的统治下,佛教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崇,不仅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唐朝的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政治上的影响在唐朝,佛教被视为国教之一,皇帝本人也非常推崇佛教。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后继者,纷纷亲自参与佛教的兴建和事务。
他们相信,佛教可以为帝国带来祥瑞和稳定,也可以增强统治的合法性。
为此,他们饰演起佛教护法的角色,亲自参与佛教寺庙的兴建、修缮和供奉佛像。
一些皇帝甚至亲自撰写佛经,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崇拜。
在政治上,佛教寺庙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政治决策和官方活动,常常在佛教寺庙中进行。
佛教寺院也成为了政治权力的象征,一些高级官员甚至在担任政府职务的同时,也兼任佛教寺庙的管理职位,以展示他们对佛教的支持和忠诚。
二、佛教在文化上的影响唐朝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佛教经典的传入和翻译,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经的传入,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阐释佛教经典,使得佛教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
这一融合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使得唐朝的文艺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启发和影响。
佛教的艺术形式也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教寺庙的建筑和壁画成为了唐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题,表现了佛教故事和佛陀的形象,展示了独特而精致的艺术风格。
这些壁画无论在主题选择、布局还是用色方面,都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佛教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壁画风格。
三、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佛教寺庙成为了社会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中心,为社会提供了救济、医疗和教育等服务。
佛教寺庙设有齐亮堂、义堂、斋饭堂等公共设施,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医疗和助学等帮助。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变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文化交流与变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而且也向外界输出了中国的文化。
本文将从宗教、文学和艺术等方面来论述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首先,隋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炀帝曾亲自迎请三藏法师鉴真来中国弘法,使佛教在国内得到了迅速传播。
在隋唐时期,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例如,在隋唐时期,由于译经的盛行,中国开始有了大量的佛经翻译,这不仅促进了汉字文字的发展,还加深了中国与其他佛教国家的文化交流。
此外,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也达到了独特的艺术高度,如法相思想在雕塑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佛教音乐的发展等,都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隋唐时期文学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和交流。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了《登鹳雀楼》一诗,将佛教的观念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追求。
另外,诗仙李白也深受佛教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中也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意境。
而隋唐时期的文学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融合,还体现在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上。
隋唐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广泛的交通与贸易往来,外国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
例如,从印度传入的故事集《摩诃婆罗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情节与主题元素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许多灵感。
最后,隋唐时期的艺术也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在隋朝,由于社会安定和文化繁荣,士人和贵族阶层开始崇尚文化艺术。
雕塑、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唐朝,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繪畫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吴道子的《张果老仙坛图》等作品,都体现出了隋唐时期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和风格。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与影响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与影响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佛教思想则在唐代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既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也是文化交流的反映。
在唐代,佛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和互相影响。
一、佛教在唐代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有影响力。
首先,唐代的皇室多对佛教信仰传统持支持态度,例如武则天、李唐等皇帝,他们修建佛寺、举行佛教活动,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
其次,唐代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诗歌等文学作品促进了佛教美学的形成,佛教的美学格律也影响了唐代诗歌的写作风格。
此外,佛教在医学、农学等方面的进展也丰富了唐代社会的生活和知识。
二、佛教与唐代文学的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较好的时期,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佛教思想也对唐诗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诗人也较为热衷于佛教诗,通过表现佛教的思想和境界,使31唐诗歌发挥更为深刻的意义。
1.新诗意境的广阔在唐诗中,跨界式的佛教思想被大量引用和运用,诗人们以此来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丰富诗歌联想、阐着自己高超的境界和道德情操。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片段,将生命境界、诗意意象,与佛教中的“入定化境”相融会负,展示出一种“皈依佛法”,将人世间之形象与佛教境界相联。
2.艺术美学的丰厚唐诗在艺术美学上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唐诗的题材展现了一种信奉佛教的慢慢气息、美感意境,风景画境中常常交织着佛教中的真实世界、罗汉国家和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等,如雪落下是人生百态,情爱是种浮躁,它们所代表的情感状态被视为一种表现方式,能够增强佛教的艺术魅力和内在意蕴,进而形成代表唐诗派别之一的“佛教诗”,此标传播着人性上的耐心与宽厚等精气神。
三、结语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是文学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认识中,佛教被看作是来自外国的宗教,然而却在中国土地上融合、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与文化的互动,更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氛围。
本文将简单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当时由于受到西域文化和交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汉代开始传播。
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则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
一直到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达顶峰,总共传播了十大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西域丝绸之路所提供的文化和交通的环境,还依托于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佛教宗教、文化影响的需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艺术和建筑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
从建筑和造像到绘画和雕塑,佛教运用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例如,远古时期的魏晋石窟和五代时期雪窦法师创造的木彩佛,都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2、思想和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老之后,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而佛教的兴起,则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教导逍遥,宣扬解脱,倡导无我。
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思想观念。
3、文学和散文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如《红楼梦》的“道场梦”,就和佛教故事息息相关。
另外,佛教的散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佛教充塞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儒、释、道美学思想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唐代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代,此时期大量的佛经开始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
这对唐代文人创作用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唐代,一些文人较为喜欢将“衣钵”、“涅槃”、“雨花”、“罗汉”等含有佛学思想的词汇应用到诗文之中。
不仅如此,唐代的一些文人为了准确地使用佛经里面的词汇,还主动地学习《维摩诘经》、《华法经》、《华严经》等佛经经文,因为这些佛经富含丰富的文学思想,当时在诗文中引用佛经词汇的现象十分常见。
因此,要准确理解唐代的一些诗歌作品,必须具备基础的佛学知识,否则就难以准确理解一些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对佛学思想对诗歌、散文、小说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以明晰唐代佛学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路径。
佛教传入中国来,不断的发展壮大。
到唐代,佛教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随着佛教不断的本土化,佛学思想在对儒家、道家思想进行融合的基础上,还与当时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领域广泛的结合,不断地渗入并影响唐朝的文学领域。
佛学思想对文人学士的影响在唐朝表现的最为明显。
例如:精通佛学的唐初四杰之一——王勃,为《四分律宗记》作过序。
古文家梁肃是天台宗义学大师。
到中晚唐时期的文人,被评价为“披着袈裟的文人”。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佛学思想对于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唐代佛学思想对古代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诗歌受佛教的影响是极其漫长的。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
从史料,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基本没有体现佛学思想的。
从晋代开始,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人开始增多,诗歌的创作已经从将佛家用语带入诗中转变为用诗词体现佛学恬淡无欲思想。
到佛教繁荣发展的唐代,文人学士开始运用艺术手法将佛禅义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诗中,出现了大量富含禅理的诗歌。
如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深受禅宗思想影响。
在送别友人时作《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在阐述了王维对现实不满的同时,还表达了他似看空一切超然于世还想隐逸佛家的思想。
唐代藏传佛教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唐代藏传佛教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文化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高峰期。
相应地,唐代藏传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和繁荣。
唐代藏传佛教在传播佛教教义、发展文化、改变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谈论唐代藏传佛教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发展7世纪初期,佛教传入中国,但是汉传佛教和唐代道教一度压制了佛教。
到了唐玄宗时期,佛教得到了倡导。
八世纪后期,经过波斯和中亚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得以在唐朝官方的支持下传播,成为中国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派之一。
同时,达赖喇嘛制度在唐代也诞生了。
在唐代,藏传佛教的传播颇有成效,这一点表现在:首先,官方的支持和奖励。
唐代官方把佛教作为重要的宗教,在多个场合体现出支持的态度。
比如,唐玄宗封号大唐西域长乐公,多赐给西域僧侣官爵和封爵。
又如,唐肃宗下诏批准藏传佛教在中国弘传和创立寺庙。
其次,传播范围的扩大。
在唐代,西庭诸国文化和文化交流逐渐活跃,促进西藏佛教文化不断壮大,从而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唐朝范围内的传播。
西安附近的洛阳大佛寺、嵩山少林寺、峨眉山普贤寺、灵隐寺等许多鼎盛的佛教寺庙,都是在唐朝时期建立的,这些寺庙对藏传佛教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次,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交融。
唐代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与藏传佛教的观察宗、密宗等分别交流相融,互相借鉴学习,彼此渗透。
这种相互传播和融合的现象,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二、唐代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1. 展示价值观和成就教育藏传佛教在唐代的推广使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广泛。
它主张的平等,仁爱和智慧等价值观,对于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中表现出的离苦得乐的目的和“菩提心”也在唐代的文化和成就教育中有所体现。
这种价值观和教育对于唐代文化的发展和东亚佛教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2. 促进佛教美术唐代的美术是一个独特的时代,佛教美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佛教艺术中,唐朝时期成就比较显著的是石窟、卷轴、密教图像、大佛像等。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展开全文1.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答: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首先,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
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唐代文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其次,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佛教在隋唐时代的传播
佛教在隋唐时代的传播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
佛教的传播对于中国文化、宗教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和文化繁盛的时期。
中国与印度、中亚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佛教在隋唐时期开始正式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对外交往的开放态度密切相关。
二、佛教在隋唐时代的兴起1. 皇帝的支持:隋炀帝、唐太宗等皇帝对佛教持支持态度,并且亲自信仰佛教。
皇帝的支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促进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扩大。
2.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教的传入与这种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吸引了不少中国人的关注。
3. 信仰需求:隋唐时期,社会动荡、人民苦难,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需求日益增加。
佛教作为一种宽容和慈悲的信仰方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渴望,因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随。
三、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途径1.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佛教在隋唐时期传播的重要途径。
隋唐时期,大量的佛教经典从印度等地译成汉语,使得中国人可以直接阅读和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2. 寺庙建设:隋唐时期的佛教寺庙修建规模宏大,寺庙在城市和农村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佛教寺庙成为信众的居所、学问的中心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僧侣传教:隋唐时期,大批的僧侣来到中国,开设教堂、讲授佛法,通过亲身经历向中国人展示佛教的力量和宗教实践的意义。
僧侣的教诲和慈善行为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佛教在隋唐时代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化。
佛教艺术、建筑、绘画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2. 社会影响:佛教的伦理观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特别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融合的势头更大,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大改变了佛教的面貌。
所以到了和平时代的唐代的文学受佛教影响尤盛,特别到了唐中后期禅宗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又加深一层。
本文是佛教对唐朝文学中文体、诗歌的影响。
关键字:唐文化,禅宗,文体,诗歌,正文: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就以它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单是中国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目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
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
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灿烂文学相结合,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文学宝库。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各个层面在艺术上的反映,所以一个时代文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唐代的文学受佛教的影响使盛唐文学拥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
唐初一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在游历印度各地及南亚和东南亚后来到中国,观之中国佛教盛况说:“脂那东国(之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①称最”。
由此可见唐代中国佛教的兴盛,居于世界第一。
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治上统治者的扶植推崇、经济上发展繁荣和文化上交流融合及翻译和崇佛作家的出现。
故而唐朝文学受佛教影响是必然。
(一)文体唐代佛教对于文体的影响尤为深刻。
首先佛教之经典翻译到我国,或是五七言之新诗体,或是长行。
长行之中,亦有说理、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与中国之文学方面,亦有极大之裨助。
中国唐代翻译的人物大师辈出,不下数百,都带有极丰富之西域天然语趣,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飨尤巨。
至于新译时代,则转趋意译,其文笔之生动有趣,格式之新颖,词语之创新,结构的精美,竟使中国文学,为之变质。
佛教典籍中如《维摩经》、《法华经》等,本身也是瑰丽多彩的文学作品,为文人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和欣赏。
可以说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使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典的译出,不仅创造了融冶华梵的新体裁--翻译文学,而且为中国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文体。
其次,传奇、杂记之小说等在盛唐发展很快,是由佛教的发展而来。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中国志怪小说都非常短小,每篇仅以一个故事为主,从头到尾平铺直叙,佛教故事则不然,它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主干,在叙事的过程中再穿加许多小故事。
这种手法对小说的创造产生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唐传奇的创作。
再次,唐朝变文的发展也是有佛教影响而来。
所谓变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侣宣传佛教讲唱佛经的底本。
最初变文仅限于佛教经典,后来则开始讲唱其他故事,讲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侣。
变文对传奇和后世的说唱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最后,佛教对于文体的创作的内容也有影响。
唐的传奇小说常说因果报应、入冥转世、南柯黄梁、幻化诙奇,这些多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掺杂着不少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观念,因此文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唐时文人好佛之风更盛。
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们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二)诗歌佛教对唐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唐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
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主要来说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诗歌创作人的影响。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柳宗元、吴道子、王维、白居易等。
诗人中崇佛最甚者当推王维。
他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并与慧能的嫡传弟子神会有直接的交往,连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而到了晚年,他更是“长斋奉佛,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取名于《维摩诘经》,且为六祖慧能撰碑文,诗饶禅味,李白耽道而传“金粟如来”之句;杜甫崇儒,亦有“白首重闻止观经”之咏;白居易虽佛道兼修也最终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
正如他在《赠杓直》诗中所说:“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
”其次,对诗歌格律的影响。
伴随佛教的传入,印度的声明论被带入中国,导致音韵学和诗歌格律的发明,推动唐朝格律诗题材的繁荣。
中国之反切与音韵,受梵文拼音的影响发展而来。
六朝时由“华严字母”等翻译,始有萌芽,至唐朝我国之切音学乃得以完成。
汉字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南朝时人在佛教梵声的影响下,把字音的声调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推动了律体诗的产生。
第三,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的意境,是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随着佛学的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
这也使他的诗常常深含佛理禅趣、含蓄隽永、神韵超然。
以王维为例,《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都是字字入禅之作,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一个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真如”境界。
他既写山水景物,又不局限于山水景物,而把自己所感受的禅境,所领悟之禅意,与清秀灵异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没有直接言佛谈禅,但在言表意外却寓有佛理禅意,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悟,难以领略”。
作为一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了大量的“空”字,因为佛教所言一切皆空。
如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寒空法云地,秋色静居人”。
是唐代诗坛上出现的“以禅入诗”的代表。
还有孟浩然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柳宗元的“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唐代韦应物、魏源、李叔同等,诗中都有佛学的痕迹。
同时,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禅宗又以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的《读禅经》。
以诗歌理论而言,唐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
在唐朝三教并行不悖的影响之下,作诗也少有忌讳。
注释:瞻洲:即南瞻部洲,泛指当时已知的世界所有的地方。
参考文献: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一、切音:中国之反切与音韵,受梵文拼音的影响发展而来。
六朝时由“华严字母”等翻译,始有萌芽,至唐朝我国之切音学乃得以完成。
汉字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南朝时人在佛教梵声的影响下,把字音的声调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推动了音韵学的前进和律体诗的产生。
在注音方式上,东汉以来盛行为直音改用反切,这也可能与受梵文拼音的影响有关。
至于在唐末僧人守温制定三十个字母,梵语语音体系汉语化。
我国知识界吸取梵文,由重视汉字的形象意义转向汉语的发音,并从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
而至隋朝,在分析汉语每个字的元音、辅音的基础上定出了汉字所有的读音系统并整理成书《切韵》。
而恰恰是唐朝的和尚守温,仿照印度梵文字母表制出一套汉语辅音字母表,使汉语语音分析更精密,汉语语音学又有了新发展。
就是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亦源于佛教者甚多,仅丁福保的《佛学大词典》中搜集的源自佛经的外来语和专用词语就达三千余条。
如“宗教”、“世界”、“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百尺竿头”、“天花乱坠”、“心心相印”、“不可思议”等都是来自佛教的语汇。
二、语法:中国向来作文只是神而明之,或是“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并无文法可言至。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或是直译,或是意译,都不甚切当;到唐时,我国沙门学者多至印度求得原本,不唯明经中之教理,且能通彼邦之文法,于翻译上亦多别开生面,故知唐时即有梵文之文法输入我国。
其“八啭声”,即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等,与西洋文法无异,然因当时无人应用,所以不能传播于民间。
大藏中之六离合释,亦是梵文文法之一种。
现在国人多以马氏文通为我国文法之鼻祖。
佛教对汉语的句法结构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
三、名词:从佛教传中国后,我国文学中亦增加数万新兴之名词。
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
现在最流行自由、平等之名词,皆是佛典之成语。
所以中国之文人皆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精妙。
在唐朝的许多骈体文和文章之中多用这些新增的名词。
四、语录:佛教禅宗语录也对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发生影响。
唐朝虽能改以前堆砌之骈体,然如韩昌黎等,终未离古文别创新体,至于佛教当时之大师,则能独辟蹊经,创白话之语录体,说明佛教之要义;宋时程、朱之语录,皆是模仿于禅宗。
又如民国七八年时,胡适提倡白话,主张多读语录。
且谓余曰:宋时佛教禅宗之语录,为我国古代极好之白话,亦可见其在我国文学中之重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