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直译与意译
(1)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的特点就在“直”字上,所谓的“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不要去拐弯抹角。 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 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 成等值的关系。是最接近于原文的一种译法。
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 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情发挥。这样的“意译”, 只能称之为乱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 行。”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采来采去的苍 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可怜我惦记那远行 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郭沫若《卷耳集》:“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 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 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 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久 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 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 郊外来摘取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 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 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 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 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 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例: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例一: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例二: 原文: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例三: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译文: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雅”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 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也就是指译文语言的艺术性,即要求锤炼译文的
语言,以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使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维
妙维肖,在表达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例一:原文 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译文一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 译文二 走在前面的召呼着,走在后面的答应着。 译文三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比较合乎“雅”的要求) 例二:原文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译文一 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 译文二 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 译文三 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以对偶句来翻译,情调 风格与原作相近,因此比较合乎“雅”的要求。)
3、换(替换)
古语中的词义在流传过程中意思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 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 偏义复词等,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决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例一: 原文: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文: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例二: 原文:(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5、增(增译)
增译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 补充。古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 古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 例一: 原文: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 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 〔您的〕吩咐。” 例二: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 〔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2、调(转译)
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一:原文 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 译文: 他将要去哪里呢? 例二:原文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译文: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例三:原文:吾 谁 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译文:我 欺骗 谁 呢?欺骗老天吗?.
古文今译
一、什麽叫古文今译?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GO) (GO)
三、 古文翻译的三项标准(基本要求) 四、古文翻译的原则(类型) (GO)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GO)
(GO)
六、 古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GO)
一、什么叫古文今译?
1、定义: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语译成现代汉语,使没
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
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 来翻译就可以了。(字字落实,一一转换成现代汉语。) 例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 见。 例二:原文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直译的优与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 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 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在古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以直译为主), 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以意译为辅)
适用范围:适合于古代文件、法令、契约、典籍的翻译。 缺点:死板,极端是死译。
(GO)
例一: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 圃。”(论语· 子路)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 “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例二: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 梁惠王下)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 子译注》)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 例如:原文 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
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辞· 九歌· 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译文油滑俗气与不恰当地使用生僻方言词语,是最伤“雅”的,应注意避免。 例如:原文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译文一 他跟他年龄差不多,学问也是半斤五两。
译文二 某人和某人年龄相近,学问也相仿。
四、古文翻译的原则(类型)
1、直译与意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4、留
保留指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 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 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 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 般都可保留不译。
(2)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译之所以叫意译,就在“意”字上,这个“意”就是指文 章的思想内容,所以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时 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 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出来,只统摄 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原文的具体字句,侧重于从整体上传达原文的意 韵的一种译法。(例子) 适用范围:适合与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 缺点:译文可能与原文有一定出入,极端是乱译。
译文的“雅”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
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 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增添修饰 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 例如:原文 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 译文一 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 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也没有。 译文二 李愬亲自下去视察士卒,对伤病员亲切慰问,不耍威风。
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 长到)两手合抱了!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对 换 调 1、对 (GO) 2、调 (GO) 3、换 (GO) 留 增 删 4、留(GO) 5、增 (GO) 6、删 (GO)
(BACK)
1、对(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
例二: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王弥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 正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 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也就是说要求翻译过来
的字句要通顺、明了、自然,即读着顺口,理解起来容易。 例一: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误译: 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正译:“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 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例二:原文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误译:孔子说:“隐士呢。”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却走了。 正译:“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 他却走开了。”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 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百年之下仍有余音绕梁之意,这个 标准要求译文既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意,又能通顺流畅、文辞优美、可读 性强。
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信” 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 也就是说要求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文。这是 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例一:原文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 秦策一) 误译: 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 正译:“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 直流到脚上。”
有古汉语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2、古文今译的开始: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1、为一般人阅读古籍创造条件 2、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增强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
(BACK)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 古文翻译的三项标准
(基本要求)
信、达、雅
“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 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 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