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古文今译 (2)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古文今译方法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古文今译方法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第四讲:《文言文翻译》课件

第四讲:《文言文翻译》课件

读句子,解释划线词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夫赵强而燕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偏义复 词中的衬字等删去。
读句子,标出句式类型。 1、夫晋,何厌之有?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①曾子衣敝衣而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 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 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接受了别人东西的人,就会害怕(得罪)他, 给予了别人东西的人,就会在他面前傲慢无礼。 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 畏惧吗?
有为齐王画之客 调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曰:“画孰最难 (他) 者?” 曰:“ 犬、马最难。”“孰最易 (客) (画) 者?”

(画) 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换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而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 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 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 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 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 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 以全其节也。”

“贯”即“意译”。指需要根据上下文 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如使用了修辞 手法:比喻、互文、借代 、婉曲等的 地方。

文言文古今异义PPT课件

文言文古今异义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D
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
B、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种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词 义 扩 大 2.词 义 缩 小 3.词 义 转 移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 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 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B
下列各项加线词语不全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国之父兄请曰 之
今寡人将助天灭
B、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相见也
不及黄泉,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大方之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吾长见笑于
D、惟君左右之 交游
泽覆三族,延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第四讲 山鬼(2)

第四讲 山鬼(2)

第四讲山鬼(二)教学目的:1、掌握《山鬼》中山鬼的形象及艺术特点。

2、重点掌握《山鬼》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山鬼的人物形象难点:《山鬼》中的心理刻画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古文今译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

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

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

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

(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二、山鬼的形象《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三、《山鬼》中的心理刻画表现在赴约前后的心理变化:赴约途中:内心非常喜悦兴奋。

古汉语今译问题 23页PPT文档

古汉语今译问题 23页PPT文档

(3)遇到现代汉语一般已不用的而古代汉语 特有的表达方式时,要改变原来的表达方式。
例: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要准确理解原文,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1、反复诵读全篇或全段,掌握全篇主旨,这是古文翻译的
总原则。切不可望文生义。
例:射其右,弊于车中。《左传.案之战》 翻译:又射他车右的人,车右被射中倒在车中。
注释: 此句中,“弊”不可译成“死”,后文 有“韩厥扶定其右”,说名车 右并没有死,且“弊“在先秦之前并无“死”的意思。
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 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 是指译文要典押优美。其中“信”、“达” 是其基本要求,“雅”则是译文追求的目标。
三 古汉语今译的基础
古文今译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往往涉 及到许多古汉语常识。因此,翻译时,掌握 这些古汉语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诸如古今词汇差异、古近语法异同等, 这是古文翻译的基础,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古 文翻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译:是指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在译文中加以 落实,力求做到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 从而保持原文谴词造句的远貌,忠实地反映原文的 语言特点。
对译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今汉语有不少差异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例:不数载而天下大乱 (柳宗元.《封建论》)
译1:没有经过几年而秦朝对天下的即告崩溃。 译2:没有几年就天下大乱。
(2)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有意采用排比的句式,把 几个同义或进益的词重复使用。翻译时,应尽可能 保留原文排比的句式,但也可以适当的把某些同义 词加以归并。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 子· 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有王命召见,有打柴火的忧虑, 不能到朝里去。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 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译文: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 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 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 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她在 家中思念着他坐立难安, 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 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 在卷耳的银白色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远方的山丘 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 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究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3)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有些不同于现代汉语。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其讲之精矣‛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就是‚他们 考虑这件事情很周到了‛。这样译出来的句子不通 顺,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动词(讲)+宾语(之) +补语(精)。这种词序是很常见的。补语应紧接在 动词后面,不能宾语隔开,所以译成现代汉语,应 改变原来的结构,把它译为‚他们考虑这伯事情已 考虑得很周到了‛。也就把动词重复一遍,使它与 补语紧接。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贾谊 并举与争起意义相差不多,可以合并起来译, 译为‚纷纷起兵作乱。‛ 4、在准确表达原义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 语言风格 (1)要注意原文的语气 比如句尾的‚也‛字,有时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这就可以用‚啊、呀、哇‛等译出来如: 恶!是何言也!《孟子· 公孙丑上》 译文一:这是什么话? 译文二:哎,这是什么话呀?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对译中,一个古汉语单音词可译为不同的双 音节词。如“人” : (6)惟人万物之灵。《尚书· 泰誓》 〔译文:人类是万物中的灵秀。〕 (7)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左传〔译文: 大决口冲毁处,伤害民众一定很多。〕 (8)子无谓秦无人。《左传》〔译文:您 不要认为秦国没有人才。〕 (9)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 货 殖列传》〔译文:所以,别人抛弃,我便取 来;别人要取,我便给与。〕
她想,她的爱人,此刻怕走上了那座土山戴石的危岩 了, 他骑的马儿也疲倦得不能上山了。 他不知道在怎样地思念她,她没有法子可以安慰他。 假使能够走近他的身旁,捧着一只金樽向他敬酒, 那也可以免得他萦肠挂肚。但是她不能够。 她想,她的爱人,此刻怕走上了那座高高的山顶了。 他骑着的一匹黑马怕也生了病,毛都变黄了。 他不知道是怎样的愁苦,她没有法子可以安慰他。 假使能够走近他的身旁,捧着一只牛角杯儿向他进酒, 那也可以使他忘却前途的劳顿。但是她不能够。
(5)感吾生之行休。(同上) 有人译为“感慨 我昔日的出行,今日的归休。” (6)“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 膝语蛇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 傲之。” 有人译为“当时,相公总督几支边兵,威望镇守 东南,着衣服的将士跪了讲话,蛇行匍匐, 不敢扬起头来,却是文长因部下的诸生去骄傲 他。” 当为“是时,公督(统帅)数边兵,威镇(镇服)东南, 介胄(戴盔甲)之士(军官)膝语蛇行,不敢抬头, 而(可是)文长以(凭借)部下一诸生(秀才)傲(随 便对待)之。”
(5)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 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 七五) 〔译文:癸卯日占卜:今天下 雨。将会从西方来雨吗?将会从 东方来雨吗?将会从北方来雨吗? 将会从南方来雨吗?〕
“对译” 也叫“扩词法”,可分以下类型: 1、联合型。如:“请”译为“请求”, “导”译为“引导”,“捷”译为“敏捷”, “财”译为“财富”。 2、偏正型。如:“敌”译为“敌人”, “禽”译为“飞禽”,“兽”译为“野兽。” 3、动宾型。:“雨”译为“下雨”,“疑” 译为“怀疑”。 4、补充型。如:“倒”译为“倒下”。 5、主谓型。”“震”译为“地震”。 6、附加式。”“桃”译为“桃子”,“李” 译为“李子”。 7、重迭式。“弟”译为“弟弟”。

第四章古书阅读2资料

第四章古书阅读2资料

①岭南尝献入筒捆布一端八丈,……(《资 治通监》 卷一百一十九)
②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 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监》)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3.符合古人语言表达习惯。
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 记·秦始皇本纪)
标点一: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 死。
标点二: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点破例
①使王持以将在闽外君命有所不受之义,坚 执北伐,技穷之,虏而灭之,……
②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③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
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舆杨修书》) ④八年,陈季扩复啸聚会,朝廷屡诏屡 抚,……
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韵, 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由余、徐姚, 皆双声也。”
练习:《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 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 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 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一:古时候,伯牙听到钟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断, 仲尼知道子路战死就把肉酱倒掉,是因为痛惜知音再难 遇到,感伤门人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

古汉语的今译

古汉语的今译



吾 谁 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译文: 我 欺骗 谁 呢?欺骗老天吗?
4、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如: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子· 滕 文公下》) 译文: 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


5、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如: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 邵公 谏弭谤》) 译文: 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相见 也只)用眼睛(示意)。
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

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 置彼周行。
采来采去的苍耳子, 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 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 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尽 在 草 茵 上 思 索 。

她 终 竟 把 她 的 提 篮 丢 在 路 旁 ,

所 以 她 终 究 没 有 心 肠 采 取 卷 耳 了 ,

又 好 像 在 向 她 诉 说 别 离 羁 旅 的 痛 苦 。

带 着 个 愁 惨 的 面 容 ,

远 方 的 山 丘 上 也 看 见 她 爱 人 在 立 马 踌 躇 。

也 看 见 她 爱 人 在 向 她 微 笑 。

她 在 卷 耳 的 银 白 色 的 花 中 ,

看 见 她 爱 人 的 英 姿 ;
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 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 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 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 风格。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五蠹》)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 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 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 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等PPT学习教案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等PPT学习教案
①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 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 夫”相对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 一定成就的人。
第14页/共43页
3. 词义转移 :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 方面的意思了。如: “涕”,古指眼泪,现指鼻涕;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 义转移为偷窃; “走” ,古指跑,今指步行、行走 “狱”, 古指案件;今指监狱
①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 切称呼。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 关系的成员
第6页/共43页
2. 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 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 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 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 ”,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 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 了。
[今义] 指购买物品。
第9页/共43页
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说》)
第10页/共43页
可怜
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
①可爱。 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②值得同情。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卖炭 翁》)
第41页/共43页
[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通[无],没有。

今译

今译

⏹今译就是把古代语对译为现代语。

古文翻译是对古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一种常用方法。

⏹今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不允许无中生有地随意添加;⏹“达”就是通顺,要运用规范的现代语对译原文,使原文畅通无碍;⏹“雅”就是优美,要使译文典雅,尽可能传达出原作的神采。

⏹这三个字中,“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达”是高一层次的要求;“雅”是今译的最高境界。

⏹今译的类型:⏹直译:要求译文与原文的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一一对应,不能随便改变和增减。

直译的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

要提高古文水平,直译的方法最有效。

⏹意译:以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为目的,可不受原文词序、语法结构的限制,不要求译文和原文保持严格的对应关系。

⏹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应严格遵守信、达、雅的标准。

直译和意译的运用,一般根据文体而定,并综合运用而有主次之分。

⏹本章主要讨论直译。

保留——即把原文中某些词语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包括:㈠普通专用名词术语如:书名、篇名、人名、表字、别号、国名、朝代名、地名、官名、爵位名、谥号、年号、度量衡名称、典章制度名等。

㈡常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如:生理解剖名、身体部位名、中药名、方剂名、病证名、经络名、腧穴名、治法名等㈢古今意义相同的基本词㈣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对应——一是按原文的语序、结构、句式对应语译;二是将原文的单音词对应语译为以该单音词为词素的双音词。

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译文: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亡。

替换——即把原文中的文言词语替换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

这是由于有些词语,在古书中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不常用;或者古今都用,而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如:且留待之须臾。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暂且留下等一会儿。

古文今译教学实录

古文今译教学实录

贾志敏老师《古文今译》教学实录一、贾老师教学实录:首先无标点板书课文。

【贫生卖画,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一笔一画共计33个字。

师:老师们,上课以前我用两分钟的时间跟老师们交流一下山东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块福地。

因此上海紧邻山东我经常光顾山东,一年可以到济南去个几次,可是乐陵这个地方是第一次来,而且我知道乐陵的“乐”除了读“yue”和“le”这两个读音当地名讲还读“lao”,来到这里听了报告,看了我们学生的学习,十分感动,昨天一天,虽然坐到这里有点累,但是学到很多东西,感到十分高兴,今天早上要给五年级上一节作文指导课,一篇只有33个字的短文要把它扩展到600多个字。

今天我要完成的任务是:初读课文,给古文句读,理解重点字词,划分三个层次;把古文扩写成600字作文,老师点评,给古文家题目。

好下面开始上课。

生: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好。

请坐。

(半鞠躬)古时候的人叫古人,古人说的话叫古话,古人写的诗叫古诗,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板书:古文)齐读古文,(不要拖音提高语速,不要拖音,要像说话一样)古文和我们今天写的文章有相当不同(板书:古文今)有什么不同呢?生1:没有题目;生2:没有标点;生3:特别凝练。

师:哎~对,有时候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甚至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

我们要学习语言,把古文拿过来,(板书:古文今译),用今天的用语习惯翻译出来。

古文要学会断句,先请几小位朋友自己来读读,注意不要“贫~~生~卖~画”不要,要像说话一样,干脆利落,自由朗读。

朗读速度一定要快。

生:齐读“贫生卖画,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师:读的不整齐,我找个小同学上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划分一下句读。

找一个小同学上台来,手把手教他划分层次)然后这样可以读了吗?自己读。

生:再读。

师:我听到有两个同学读得真不错,来你来,干脆利落。

站起来。

(请一个学生起立)刚才我听你读的也很好,你也站起来。

古汉语今译

古汉语今译

三 古汉语今译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 善处理 古今汉语比较,有同的一面, 也有异的一面,异的一面是:词 语、词语的搭配以及句子结构均 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 今译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 些困难时今译面临的主要问题。
1.首先说一说词语的问题: 例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史记· 鸿门 宴》) 译文:项羽大吃一惊,按剑跪起大声而问:“来客 是什么人?”
(2)古代汉语中某种句子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也还 存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意思却通常用另 一种句式来表达。这时译文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 习惯,改用另一种句式。
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 子· 逍遥游》) 这里“水之积”是“名+之+动”作主语,“不 厚”是谓语,直译为“水的聚积不厚”,这是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但是显得很别扭。更常 见的是“水聚积得不厚,即用“名词主语+动 词+得+补语”的结构来表达。
(2)词语的斟酌问题 例如: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
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译文一:那明静的景色,瀯瀯的泉声,使人耳目 舒畅,而那空灵幽静的境界,更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二:溪水清凉的景色躍入眼簾,潺潺的水声传 入耳中,恬淡空虚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 气氛沁人心灵。 译文二不但求准确,而且求生动,保持了原文整齐的 排比句式,而且分别用“躍入眼簾”、“传入耳中”、 “融入神思”、“沁人心灵”来翻译“与目谋”、 “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较好地体现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其中, “信”、“达”是基本要求,而 “雅” 则是译文追求的目标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古文的今译【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古文今译的能力一.何谓古文今译?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古代汉语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轻松迅速地全面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读懂古代作品,最常用的办法是把作品中难懂的字句用现代汉语注解出来。

这种办法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它的不足:由于一般的注解都是按字句注解或按句子串讲的,因此比较零散;再加上每个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低不同,一般的注释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需要。

但是把古代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译文,人们可以轻松迅速地全面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2.古文今译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手段和目的。

说它是手段,是因为语译是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来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一阅读过程,不断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语译乃是古文能力的集中体现。

就这一点来说,语译古文今译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因为古代汉语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古文阅读的能力。

三.古文今译的要求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53——1921)在《天演论译例·序言》中说:“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他对于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

”严复首将翻译归纳为“信达雅”三个标准。

虽然讲的是两种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但它也适合汉语的对译。

因此人们也用“信、达、雅”来衡量古今语言的对译。

1.所谓“信”,即信实,就是忠实于原文,指译文要准确的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

更不能添加译者的主观臆想。

“信”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译文: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古今异义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古今异义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古今异义语言中的词汇又是社会现实最直接的反映。

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如“履”这个词,在战国以前是践踩的意思,不指鞋子。

鞋子在当时称“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诗·魏风·葛屦》)“履”和“屦”分得很清楚。

在《易经》、《诗经》、“三礼”(《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孟子》等书中,都没有例外。

从战国时代开始,“履”才逐渐由动词转为名词,取代“屦”的地位。

“字”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文字”的意义。

而是指生育、抚养孩子。

如: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易·屯》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左传·昭公十一年》上例中“女子贞不字”是说“女子久不生育”;“使字敬叔”是说“让她抚养敬叔”。

都不作“文字”解。

大约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字”才用来指文字,到了汉代“文字”就成了“字”的常用义,如“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还举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他指出“寺”这个词的意义,曾随时代不同,变化三次:秦代以前,“寺”是“侍”的意思。

《诗经》、《左传》都有“寺人”之称,指的就是侍候的奴仆、宦官;秦以后,用来指官府。

先是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等。

后来县以上的政府机构所在的房舍都可称“寺”,如“父为县吏,得罪于令,将收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后汉书·乐恢传》)这里的“寺门”即县衙门。

自魏晋开始,“寺”才变为寺庙的专称。

如:“至晋永嘉,惟有寺四十二所。

”(《洛阳伽蓝记·序例》)这里的“寺”,就是指僧尼住的寺庙。

据顾炎武考证,“寺”的词义由“侍”变为“官舍”之称,是由于“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故“官舍通谓之寺”[26]。

而由“官舍”变为寺庙之称,南宋叶梦得认为“汉以来九卿官府皆名曰寺,鸿胪其一也。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例二:原文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误译:孔子说:“隐士呢。”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却走了。 正译:“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 他却走开了。”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雅”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 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也就是指译文语言的艺术性,即要求锤炼译文的 语言,以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使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维 妙维肖,在表达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译文的“雅”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 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 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增添修饰 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 例如:原文 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 译文一 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 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也没有。 译文二 李愬亲自下去视察士卒,对伤病员亲切慰问,不耍威风。
(2)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译之所以叫意译,就在“意”字上,这个“意”就是指文 章的思想内容,所以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时 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 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出来,只统摄 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原文的具体字句,侧重于从整体上传达原文的意 韵的一种译法。(例子)
适用范围:适合与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 缺点:译文可能与原文有一定出入,极端是乱译。
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辞·九歌·国殇)

高考复习文言今译指要ppt

高考复习文言今译指要ppt
现代汉语时,要将语序调正,符合现代规范。
译 [示例一]宋何罪之有? 的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
方 [示例二]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译文)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动身。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主谓倒装——“(颜)回, 贤也!”]
②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语•实
知》)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求。对考生文言翻译的考查,主要是对“信”的 考查。离开了“信”这一首要原则,片面追求

“达”和“雅”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若要做到 “信”,首先是对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文言翻
译,是对“无知即无能”这一真理的最好体现。
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
文 ⒈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
文 ⒋省略的句子一般要补出。 言 [示例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今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田野里有一种特别的蛇,(它)黑
译 色的皮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 (草和树木)都会枯死,用(它)来咬人[可意译
【直译关键点】
①单音节变双音节:即古代大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字就 是一个词),相同的意思在今天就得用两个字来表达。 如“示例一”中“必以严莅人”的“严”。
②古今异义:即词义发生了变化,不能用今天的意思去 解释古代。如“示例一”中“子必用郑”的“子”。
③词类活用:即词性、词义发生变化,临时具有某种用 法。如“示例一”中“子产相郑”的“相”。
“及”、“尽”两词,译对一个给1分。]
文 言 今 译 例 析 之 一
[要点分析]本题考查对两个文言句子的翻译。首先,这两个句 子都是“太史公曰”中的话,是对李广的评价。因此,在理解时 必须将其还原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辨识。第一句,“其李将军之 谓也?”跟在《左传》语的后面,可见是说李广的行为正符合 《左传》的标准。这是通读全句,把握大意。当然不能就这么照 大意翻译了,还要标出这个句子的直译要点。“李将军”是专有 名词,保留即是;“也”是语气词,不译。这样一来,真正的得 分点便很清楚了——“其”与“……之谓”。“其”在这个句中 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 “……之谓”是个固定结构,意思是“是说……”、“说的 是……”。未能将这两个要点翻译出来,即便句意大体不差,也 不能得分,它违背了直译的原则。第二句,“及死之日,天下知 与不知,皆为尽哀”,它的下句是对李广的评价——真实、坦诚, 然后引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因此,“及死之日”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人们都很爱戴忠信坦诚的李广,都对他的死表 示哀悼。这是通读全句,整体把握。再标明翻译要点,“死之 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哀”等词意思较 具体,不存在太大难度。“及”是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 “到”。“尽”,在这里的意思是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有竭尽 之意。“及”与“尽”的意思较为复杂,一词多义现象较明显, 结合具体语境应作怎样的解释?这正是本句要考查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古文今译(二)
语序的调整
第三讲 意仍其旧 序作调整
二 语序调整
(一)宾语的位置
宾语的位置指的是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一般须放 在动词和介词后面。古文中却放在了动词和介词的前 面,这就需要调整语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疑问代词作宾语

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部分放在动词、介词前面, 今译时须移到动词、介词后面来。 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如: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强调宾语的特殊句式

宾语需要特别强调,用“之”“是”等字将宾语提前, 此时翻译时须将提前的宾语调整到后面去,如“惟利是 图”“惟命是从”等。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尔是过:责备你。 ②起居无时,唯适之安。(《送李愿归盘谷序》) 适之安:安于舒适的生活。
如:① 晋于是始墨。(《秦晋殽之战》) 于是:从这时开始
②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郑李愿归盘谷序》)
于为人:至于他在为人方面
(2)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情况 ◆一般都要移到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如: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晏列传》)
逐于君:被国君斥逐。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燕昭王求士》)
何操:应该是“操何”,带了什么东西吗?
②尔何知?(《秦晋殽之战》
何知:应该是“知何”,知道什么呢?
③沛公安在? 《鸿门宴》
安在:应该是“在安”,在哪里?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 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 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4、介词的宾语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 构,用来修饰动词谓。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 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①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是以:因此。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秋以:以秋天。
(二)介词结构的位置 1、 “于”字结构的位置
古汉语中 “于”字结构多数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极 少数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的。 (1)放在动词前面的情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 后,构成“主语+谓语”的形式,但也有例外,如《国 歌》的首句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 加强唤起的作用,突出“起来”这一行动(谓语),而 把它放在主语的前边,这样就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千千万 万人民为了寻求解放而奋起斗争的精神。 同样古汉语中亦有谓语在主语前的句式,我们称之为 主谓倒装句,且相比较而言,此现象在古汉语中更为常 见一些。
将教悌的道理一再申述。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易之以羊:用羊来交换。
(3)省略了“以”的以字结构,翻译时也要移到前面 作状语。 如: ① 马已死,买其骨(以)五百金。(《燕昭王求士》)
(用)五百金买它的骨头。 用五百金买死马。
②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燕昭王求士》)
(三)主谓倒装
2、疑问句中谓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谓语是本句中疑问的重点,为了强调,把它提 到主语的前边,以突出疑问的重点。 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 如:
① 谁可使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派遣的人是谁呢? 谁是可以派遣的人呢? ②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乎? ( 《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从哪里看得出呢? 从哪里看得出公子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呢?
贤于隗:比我能干。 ③ 子孙世禄于齐。(《管 晏列传》) 禄于齐:在齐国做官。
◆小部分“于”字结构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 作补语。 例如: ①天下之士,必趋于燕。 ( 《燕昭王求士》)
趋于燕:投奔到燕国。
②利泽施于人。(《送李愿归盘谷序》)
施于人:施舍给别人。
◆有的“于”字结构与前面动词关系密切,形成 了双音节词,可不译。 如: ①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 ②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
在乎民人也。(《谏逐客疏》)
2、“以”字结构的位置
(1)以字结构在动词前作状语,翻译时不必调整 顺序。 如: ①御以实对。(《管晏列传》)
以实对:拿实话回答。
②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管晏列传》
因节俭力行被齐国看重。
(2)以字结构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 的,翻译时要移 到前面来。 如:①申之以教悌之义。(《齐桓晋 文之事》)
1、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 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 感情色彩。翻译时要将主谓顺序变换过来。 如:
①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 !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你真的太不聪明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