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的要求—
古文今译的要求
古文今译的要求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提出翻译必须做到“信”“达”“雅”。
这一要求虽然是针对外语翻译讲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古文的翻译。
“信”就是要求译文真实准确,忠于原作,不能随意发挥。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文从字顺,符合语法。
“雅”就是要求译文生动典雅,能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者之中,“信”是基础,即首先要准确,面要做到翻译准确,就必须做到对原文理解正确。
为此,就要熟读原文,全面领会原文的意思。
只有彻底弄清原文的字、词、句和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层次和步骤,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
没有标点的要先标点,没有注释的要先注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如果原文没有读懂,或者理解错了,那翻译也不可能准确。
译文不准确,即使句子再明白、通顺,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
应在“信”的基础上求“达”“雅”。
文言文的翻译规则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韵,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然今人阅读,多感艰涩难懂,遂有翻译之必要。
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一定之规则,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兹将文言文翻译规则述之于下,以供参考。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者,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
意译者,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二、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词性转换较为常见。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语的词性,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为动词,“而”为连词,“时”为副词,“习”为动词,“之”为代词,“不亦”为副词,“说”为动词。
翻译时,应将“学”译为动词,“而”译为连词,“时”译为副词,“习”译为动词,“之”译为代词,“不亦”译为副词,“说”译为动词。
三、注重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注意分析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句子成分。
如:“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主语为“孟子”,谓语为“见”,宾语为“梁惠王”,状语为“不远千里而来”,定语为“亦将有以利吾国”。
翻译时,应将句子成分逐一翻译,使译文结构清晰。
四、关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注意识别并翻译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美感。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独在异乡”运用了借代手法,翻译时,应将“异乡”译为“他乡”;“倍思亲”运用了夸张手法,翻译时,应将“倍”译为“更加”。
五、注意文化差异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应注意文化差异,对涉及文化背景的词语进行适当解释。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翻译时,应将这三种态度分别译为“了解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以它为乐的人”。
六、保持原文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原文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言辞简练,寓意深远。
然时至今日,文言文之阅读已非易事。
故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一、忠于原文,求真务实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便是忠于原文。
翻译者应恪守原文之意,力求还原古人之言。
不可随意增删,更不可凭己意臆测。
真务实之翻译,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智慧,领悟文言之美。
二、准确理解,把握文意文言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翻译时需准确理解文意。
翻译者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功底,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有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住原文的主旨,确保翻译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重文采,传承文化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采,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流畅性。
同时,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言文中的精髓传达给读者。
四、适应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人物身份、情感变化等因素。
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使译文既符合原文之意,又具有现代汉语的表达效果。
五、尊重语法,保持逻辑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尊重语法规则,保持逻辑清晰。
翻译者应熟悉文言文语法特点,如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关联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译文语法正确,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语义混乱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六、注重风格,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其韵味。
翻译者应关注原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文风。
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具有文言文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汉语的生动性。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上六原则,以达准确、流畅、生动之效。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翻译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努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_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古文者,先民之遗训,圣贤之教诲也。
然文言文之艰深,非今日之士所能尽通。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学人之一大难。
然翻译之道,亦非不可寻,特须遵循一定之原则,方能得其中味。
兹将文言文翻译之原则,略述如下:一、忠实原文,尊重原意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文。
所谓忠实,即不增一字,不减一句,力求将原文之意完整地传达出来。
翻译之时,须深入理解原文,把握其核心,不得随意改动,更不可凭己意妄加揣测。
盖翻译之根本,在于传达原意,而非自作主张。
二、力求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文言文虽为古文,然翻译成现代汉语,仍需保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翻译时,应将文言文中的古词、古语,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使读者易于理解。
同时,注意句式结构,力求与现代汉语相契合,避免生硬、晦涩之语。
三、注重语境,把握修辞手法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原文,还要注重语境,把握修辞手法。
翻译时,应关注原文所处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其含义。
此外,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亦需在翻译中予以体现,以保持原文之韵味。
四、保留特色,展现古文之美文言文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意,还要保留古文之美。
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特色词汇、句式,以展现古文之独特魅力。
同时,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艺术性。
五、注意音韵,追求音韵之美文言文翻译,还应注重音韵之美。
翻译时,可适当运用汉语拼音,以体现原文的音韵特点。
此外,在翻译诗词等文学作品时,更应注重音韵的协调,力求使译文具有音乐之美。
六、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翻译完成后,应反复阅读,检查是否有误,是否通顺。
必要时,可请教他人,以求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总之,文言文翻译之道,实为学人之一大挑战。
然遵循以上原则,力求忠实原文,注重语境,把握修辞,展现古文之美,注重音韵,反复推敲,定能译出佳作。
译文之优劣,亦在于译者之用心与否。
愿吾辈学人,共同努力,传承古文之美,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言文翻译基本准则
古者圣贤,著述典籍,文辞奥衍,义理深邃。
后世学者,欲究其微,必先精通文言。
然文言与今言异,翻译之际,颇费思量。
故特立文言文翻译基本准则,以供学者参考。
一、忠实原文,尊重原著翻译文言文,首重忠实原文,尊重原著之意。
译者当尽力传达原文之精神,不得随意增删字句,以免失真。
若原文中有难解之处,可注解说明,但不可曲解原意,妄加臆断。
二、求真务实,准确传达翻译文言文,须求真务实,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译者应深入研究原文,把握作者之思想,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符。
翻译时,应避免生造词句,力求用最贴切的现代汉语表达原文之意。
三、遵循语法,注重语序文言文与今言文在语法和语序上有所差异。
翻译时,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注重语序,使译文通顺易读。
若原文中有特殊句式,可在译文中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保留古风,彰显特色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翻译时,应适当保留古风,彰显文言文的特色。
可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古汉语词汇、成语、典故等,使译文更具韵味。
五、注解注释,详略得当翻译文言文,注解注释不可少。
注解应详略得当,既可解释难懂字词,又可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注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解应以原文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
2. 注解应简明扼要,避免冗长。
3. 注解应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不应喧宾夺主。
六、保持文风,避免口语化文言文具有庄重典雅的文风。
翻译时,应保持原文之文风,避免口语化。
可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古汉语词汇、成语、典故等,使译文更具文言文之韵味。
七、审校校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译者应认真审校校对,确保译文无误。
校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核对原文,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2. 检查语法、语序、用词等方面是否存在错误。
3. 修改不必要的重复、冗余语句。
总之,翻译文言文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译者应遵循以上基本准则,力求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之意,同时保持文言文的特色和韵味。
如此,方能不负古人之智慧,为后世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古文今译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 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译文: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 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 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 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她在 家中思念着他坐立难安, 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 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 在卷耳的银白色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远方的山丘 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 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究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3)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有些不同于现代汉语。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其讲之精矣‛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就是‚他们 考虑这件事情很周到了‛。这样译出来的句子不通 顺,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动词(讲)+宾语(之) +补语(精)。这种词序是很常见的。补语应紧接在 动词后面,不能宾语隔开,所以译成现代汉语,应 改变原来的结构,把它译为‚他们考虑这伯事情已 考虑得很周到了‛。也就把动词重复一遍,使它与 补语紧接。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贾谊 并举与争起意义相差不多,可以合并起来译, 译为‚纷纷起兵作乱。‛ 4、在准确表达原义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 语言风格 (1)要注意原文的语气 比如句尾的‚也‛字,有时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这就可以用‚啊、呀、哇‛等译出来如: 恶!是何言也!《孟子· 公孙丑上》 译文一:这是什么话? 译文二:哎,这是什么话呀?
古文今译
1、直译与意译
(1)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的特点就在“直”字上,所谓的“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不要去拐弯抹角。 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 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 成等值的关系。是最接近于原文的一种译法。
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 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情发挥。这样的“意译”, 只能称之为乱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 行。”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采来采去的苍 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可怜我惦记那远行 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郭沫若《卷耳集》:“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 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 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 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久 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 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 郊外来摘取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 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 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 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 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 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例: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文言文翻译法则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然今人读之,往往难以理解。
故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一定之法,以达其本意。
兹将文言文翻译法则述之如下:一、字词翻译法则1. 直译:对于常见、易懂的字词,可直接翻译其本义。
如:“日”、“月”、“山”、“水”等。
2. 意译:对于生僻、难懂的字词,可翻译其大意。
如:“矜”、“负”、“俾”等,可译为“骄傲”、“承担”、“给予”。
3. 借代:利用字词的借代功能,翻译其象征意义。
如:“龙”、“凤”等,可译为“皇帝”、“贵族”。
4. 虚词翻译:虚词无实义,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作用。
如:“之”、“者”、“也”等,可译为“的”、“……的人”、“……的”。
二、句子翻译法则1. 逐字翻译: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翻译出来,再根据语法规则调整语序。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意译: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意。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翻译为:“自古以来,人生谁没有过死亡,只要留下坚定的信念,就能照亮历史。
”3. 保留古风:对于具有古风特色的句子,可保留其古风韵味。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翻译为:“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气满天,江边的枫树和渔火相对,让人愁眠。
”三、篇章翻译法则1. 理解主旨:在翻译篇章之前,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的大意。
2. 分段翻译:将篇章分为若干段落,逐一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保持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 综合翻译:将各段落翻译完成后,进行综合整理,使全文通顺、完整。
4. 校对润色:翻译完成后,仔细校对,确保无错别字、漏译等现象。
同时,对翻译内容进行润色,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注意事项1. 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意。
2. 注重语境: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 避免过度翻译:翻译时,不要过度追求现代汉语的表达,以免失去原文的韵味。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
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古文今译的方法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中考语文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触草木,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
“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
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翻译五决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文辞简奥,义理深奥。
欲窥文言之妙,必先精通翻译之道。
翻译五决,即翻译文言文之五大原则,如下所述:一、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翻译文言文,首重忠实原文。
译者当以原文为基准,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切不可随意增删原文,以免失真。
盖文言文言简意赅,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译者若随意增删,则易使原文之意失真,甚至产生歧义。
故翻译文言文,当以忠实原文为第一要义。
二、注重文法,把握句式文言文文法严谨,句式多样。
翻译时,应注重文法,把握句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一结构。
同时,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较为普遍,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适当补充省略的内容。
三、解释生僻,疏通难懂文言文中不乏生僻词汇和难懂语句。
翻译时,应解释生僻,疏通难懂,使读者易于理解。
生僻词汇可依据词典或古注解释,难懂语句则需结合上下文,揣摩其意。
翻译过程中,若遇生僻或难懂之处,不可避而不谈,而应尽力解释,使译文通俗易懂。
四、尊重古风,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古风。
古风主要体现在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表达,但需注意用词雅致,句式工整,修辞手法得当。
如此,方能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古风韵味。
五、注重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语境丰富,翻译时需注重语境,灵活变通。
语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感、人物关系等。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揣摩作者意图,使译文既符合原文,又具有时代感。
同时,翻译过程中,若遇特殊情况,如典故、寓言等,可适当调整,以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总之,翻译文言文五决,旨在使译者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特点,提高翻译水平。
以下为具体应用示例: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之良师。
选取其优点而学习之,发现其不足而改正之。
”本例中,译者遵循了翻译五决,忠实原文,注重文法,解释生僻,尊重古风,并灵活变通,使译文既准确传达了原文之意,又具有古风韵味。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语也。
自汉魏以降,历唐宋元明清,皆有文言文之作。
然文言文之语言,简奥晦涩,非今人所易通晓。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一种语言之转换,亦为一种文化之传承。
翻译文言文,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首重忠实原文。
所谓忠实,即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文言文语言简洁,意蕴丰富,翻译时需仔细揣摩,把握文意,不可随意增删。
翻译者当以原文为基准,不得随意篡改原文,以免误导读者。
二、尊重原意文言文翻译,不仅要求忠实原文,更需尊重原意。
文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翻译时需把握原文之意,力求将原文之美妙之处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学价值、文化内涵,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三、注重语境文言文翻译,需注重语境。
文言文语言含蓄,言外之意丰富,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文意。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出原文之意。
四、语言规范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语言的通顺、规范,使译文易于阅读。
同时,翻译者应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
五、兼顾可读性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文,又要兼顾可读性。
翻译者应将原文之美妙之处,以现代汉语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文言文之美,又能理解其意。
六、保留文化元素文言文翻译,需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了解文言文,又能领略我国文化之美。
七、适度注释文言文翻译,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典故等,可适度注释。
注释应以简洁明了为原则,力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原文之意。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严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翻译者需遵循以上原则,以忠实原文、尊重原意、注重语境、语言规范、兼顾可读性、保留文化元素、适度注释为准则,努力将文言文之美呈现给读者,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今译的要求
今译的要求
今译的要求是指对文本进行翻译时需要遵守的要求和标准。
翻译是一种将一个语言的表达转化为另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要求。
首先,翻译要求准确性。
翻译者需要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或误解。
为了确保准确性,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原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其次,翻译要求流畅自然。
翻译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使译文读起来像是本地人所写的一样。
译文的流畅性可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要求传神。
翻译者需要尽力捕捉原文的感情和风格,并将其有效地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或诗歌等艺术性的文本,翻译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翻译要求专业性。
不同领域的文本需要有专业翻译者来进行翻译,他们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术语和知识有深入了解。
专业翻译能够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最后,翻译要求保密性。
翻译者需要对所翻译的文本保守秘密,尤其是涉及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的内容。
保护客户的利益和隐私是翻译行业的基本要求之一。
总之,对于今译的要求,准确性、流畅自然、传神、专业性和保密性是翻译者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遵循这些要求可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并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的。
文言文翻译五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奥,其意深奥,非吾辈后世所能尽解。
然欲通古人之意,必先翻译之。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需遵循五原则,方能得其中味。
一、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文。
所谓忠实原文,即翻译者需尽力保持原文之意,不增不减,不偏不倚。
文言文之语言,往往含蓄委婉,一字一句,皆蕴含深意。
翻译时,须细心揣摩,力求将原文之精华,完整地呈现于今人面前。
如《左传》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时,当忠实地传达出孔子对四位弟子之关爱,以及孔子谦逊自抑之情。
二、文白对照文言文翻译,需文白对照,使读者易于理解。
所谓文白对照,即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翻译,使读者在阅读文言文的同时,能了解其白话文之意。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翻译时,可对照白话文:“朝菌不知道阴晴圆缺,蟪蛄不知道春夏秋冬。
”如此,读者便能轻松理解原文之意。
三、注解生僻字词文言文中,生僻字词众多,翻译时需注解。
注解生僻字词,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
如《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雎鸠,一种水鸟,读者若不知其意,便难以理解全句。
翻译时,可注解:“雎鸠,一种水鸟,常在水边栖息。
”如此,读者便能领悟全句之美。
四、注重语境翻译文言文,需注重语境。
语境,即文章所处的环境、背景。
翻译时,须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翻译时,需考虑项羽英雄末路之境遇,译为:“力能拔山,气盖天下,时运不利,马也不肯跑了。
”如此,方能凸显原文之意。
五、遵循语法规则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法上存在差异,翻译时需遵循语法规则。
如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与白话文中的主谓宾结构不同。
翻译时,需根据白话文语法规则,调整句子结构。
如《论语》中有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时,可调整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如此,译文才符合白话文语法。
今译的要求
今译的要求
(实用版)
目录
1.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
2.今译的要求及其特点
3.今译的挑战与应对方法
4.今译的发展前景
正文
1.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
翻译,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
2.今译的要求及其特点
今译,即现代翻译,是指将古代文献、外语文献等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过程。
今译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忠实于原文: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义,不能随意增删或曲解原文。
(2)表达通顺:翻译后的文字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让读者容易理解。
(3)风格适当:根据原文的文体和内容,选择适当的翻译风格,如正式、通俗、生动等。
(4)术语准确:对于专业术语和领域内的概念,要准确翻译,避免误导读者。
3.今译的挑战与应对方法
(1)语言差异:古今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如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文化背景: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避免翻译时出现误解。
(3)多义词处理:遇到多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意义进行翻译。
4.今译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今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今译将会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古文今译的标准与原则例谈
古文今译的标准与原则例谈摘要:古文今译是沟通古、今汉语,打通语言障碍,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遗产原貌的最好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浅显易懂的举例法分析古文今译的标准与原则,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资料,并不断提高古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文今译标准原则直译意译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语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古汉语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这些古籍是多用文言写成的,多数人直接阅读原著多会遇到语言障碍,古文今译就是沟通古、今汉语,打通语言障碍,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遗产原貌的最好方法。
古文今译不但可以达到理解古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高古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一、古文翻译的三项标准(基本要求):信、达、雅。
著名学者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
这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百年之下仍有余音绕梁之意,这个标准要求译文既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意,又能通顺流畅、文辞优美、可读性强。
1. 信,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信”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也就是说要求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文。
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①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秦策一》)误译: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
正译: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②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王弥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
正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 达,即译文要通畅明白。
“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即通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因不了解句式特点造成的误译 因不了解句式特点造成的误译
4、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而误译 •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通籍后 (袁枚《黄生借书说》) • (2) 董生举进士 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 举进士 序》) •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 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 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 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 “中了进士”。
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 字翻译成白话文。
•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 披五岳之图, 披五岳之图 以为知山, 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 啜。 • ①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 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②翻阅五岳画图, 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 了解的多。
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
古文今译的方法:直译和 古文今译的方法 直译和意译 直译
• 1.关于直译 •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 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 农。” •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 (《论语·子路》) •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 农。
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 字翻译成白话文。
•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 是非君子 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之道也 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如知其非义,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①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 ②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 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 马迁《报任安书》
•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
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 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 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 •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 5.保留 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 保留: 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如人、牛、山、草等,可以保留不译;象 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 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 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 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译文常见的错误
•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 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 例如: •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 爱 事》) •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卑鄙 中。(《出师表》) •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 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 字正是吝惜义。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 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 (2)的“卑鄙”中的“卑”是卑下,身份低微; “鄙”是鄙陋,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 浅陋”。不能理解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 增补 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 补。
•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第三次 便泄尽了。 •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 〔士气〕便泄尽了。
1、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 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 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 享年四十七岁。 • 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 “常道”。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 译成现代汉语。
•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鲍 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 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 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 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 知人也。
•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 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 时候。 •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 叔能够识别人才。
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 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 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 凌余陈兮躐余行, 阵势冲破乱了行, • 左骖殪兮右刃伤。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 地进行翻译。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接见。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 • 2、移位 移位 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郑杀 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 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 你的。
古文今译的要求—信 古文今译的要求 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 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 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 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 而白花。 •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 蛇者说》) •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 上》) •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 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 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 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 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 坐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