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的要求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翻译规则

文言文的翻译规则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韵,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然今人阅读,多感艰涩难懂,遂有翻译之必要。

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一定之规则,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兹将文言文翻译规则述之于下,以供参考。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者,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

意译者,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二、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词性转换较为常见。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语的词性,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为动词,“而”为连词,“时”为副词,“习”为动词,“之”为代词,“不亦”为副词,“说”为动词。

翻译时,应将“学”译为动词,“而”译为连词,“时”译为副词,“习”译为动词,“之”译为代词,“不亦”译为副词,“说”译为动词。

三、注重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注意分析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句子成分。

如:“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主语为“孟子”,谓语为“见”,宾语为“梁惠王”,状语为“不远千里而来”,定语为“亦将有以利吾国”。

翻译时,应将句子成分逐一翻译,使译文结构清晰。

四、关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注意识别并翻译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美感。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独在异乡”运用了借代手法,翻译时,应将“异乡”译为“他乡”;“倍思亲”运用了夸张手法,翻译时,应将“倍”译为“更加”。

五、注意文化差异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应注意文化差异,对涉及文化背景的词语进行适当解释。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翻译时,应将这三种态度分别译为“了解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以它为乐的人”。

六、保持原文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原文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古代汉语第三节古文今译

古代汉语第三节古文今译

二、古文今译的原则
二、古文今译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为了符合“信”的要求, 一是要确切地了解文中各词的用法及意义, 二是要紧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今译的原则
三、古文今译的方法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害怕、畏惧、恐怕、担心。选哪个?
(《诗经·卷耳》)
于在春《国风的普通话翻译》译为:
采来采去采的卷耳子,斜口篮子可还没有装满, 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旁边。 千辛万苦登上那高山,我骑着的马儿力量单。 我姑且青铜海碗斟白干,借它宽宽心不是把杯贪。 千辛万苦登上那高冈,我骑着马儿腿发僵。 我姑且犀角大杯倒高梁,借它消消愁不是爱黄汤。 绊脚石成群结队了,我的马儿更加狼狈了, 我的马童更加劳累了,我担心得心儿更加碎了。
今译的方法
2.替换
例二:“人”的替换
①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 ②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③子无谓秦无人。 (《左传·文公十三年》) ④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①人类是万物中的灵秀。 ②大决口冲毁处,伤害民众一定很多。 ③您不要认为秦国没有人才。 ④所以,别人抛弃,我便取来;别人要取,我便给与。
今译的意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 宿,杀鸡为粟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着(孔子)却落在后面,碰到(一位)老者用拐杖扛着除草用的工 (《论语· 微子》) 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者说:“(你这个人)四肢不勤 劳,五谷不认识,哪算得是老师!”(说完)放下他的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 (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 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道:“(这) 是位隐士。”让子路再去看看他,(子路)到那里,(老者)却已经走了。子路 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就 废弃了?原想使自身清白,却乱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尽责 今译的意义 任,(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是早就知道的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 子· 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有王命召见,有打柴火的忧虑, 不能到朝里去。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 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译文: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 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 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 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她在 家中思念着他坐立难安, 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 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 在卷耳的银白色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远方的山丘 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 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究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3)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有些不同于现代汉语。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其讲之精矣‛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就是‚他们 考虑这件事情很周到了‛。这样译出来的句子不通 顺,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动词(讲)+宾语(之) +补语(精)。这种词序是很常见的。补语应紧接在 动词后面,不能宾语隔开,所以译成现代汉语,应 改变原来的结构,把它译为‚他们考虑这伯事情已 考虑得很周到了‛。也就把动词重复一遍,使它与 补语紧接。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贾谊 并举与争起意义相差不多,可以合并起来译, 译为‚纷纷起兵作乱。‛ 4、在准确表达原义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 语言风格 (1)要注意原文的语气 比如句尾的‚也‛字,有时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这就可以用‚啊、呀、哇‛等译出来如: 恶!是何言也!《孟子· 公孙丑上》 译文一:这是什么话? 译文二:哎,这是什么话呀?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1、直译与意译
(1)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的特点就在“直”字上,所谓的“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不要去拐弯抹角。 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 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 成等值的关系。是最接近于原文的一种译法。
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 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情发挥。这样的“意译”, 只能称之为乱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 行。”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采来采去的苍 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可怜我惦记那远行 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郭沫若《卷耳集》:“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 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 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 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久 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 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 郊外来摘取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 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 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 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 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 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例: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中考语文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中考语文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触草木,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

“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

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 1.对译 . •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 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 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 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例如: 原文: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译文: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 漏译 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 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 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 4.删减 . •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 增补”相反, 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 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 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 到这种情况, 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 头往地上撞罢了。 头往地上撞罢了。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1、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

如:①有功绩,寻为上大夫:(因为)有功绩,不久(皇帝)加封(他)为上大夫。

②人穷则反本:人贫穷,就会追念本源。

(“穷”应译为“困顿”)那么,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语也。

自汉魏以降,历唐宋元明清,皆有文言文之作。

然文言文之语言,简奥晦涩,非今人所易通晓。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一种语言之转换,亦为一种文化之传承。

翻译文言文,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首重忠实原文。

所谓忠实,即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文言文语言简洁,意蕴丰富,翻译时需仔细揣摩,把握文意,不可随意增删。

翻译者当以原文为基准,不得随意篡改原文,以免误导读者。

二、尊重原意文言文翻译,不仅要求忠实原文,更需尊重原意。

文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翻译时需把握原文之意,力求将原文之美妙之处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学价值、文化内涵,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三、注重语境文言文翻译,需注重语境。

文言文语言含蓄,言外之意丰富,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文意。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出原文之意。

四、语言规范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语言的通顺、规范,使译文易于阅读。

同时,翻译者应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

五、兼顾可读性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文,又要兼顾可读性。

翻译者应将原文之美妙之处,以现代汉语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文言文之美,又能理解其意。

六、保留文化元素文言文翻译,需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了解文言文,又能领略我国文化之美。

七、适度注释文言文翻译,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典故等,可适度注释。

注释应以简洁明了为原则,力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原文之意。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严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翻译者需遵循以上原则,以忠实原文、尊重原意、注重语境、语言规范、兼顾可读性、保留文化元素、适度注释为准则,努力将文言文之美呈现给读者,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1、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

如:①有功绩,寻为上大夫:(因为)有功绩,不久(皇帝)加封(他)为上大夫。

②人穷则反本:人贫穷,就会追念本源。

(“穷”应译为“困顿”)那么,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文言文翻译五原则

文言文翻译五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奥,其意深奥,非吾辈后世所能尽解。

然欲通古人之意,必先翻译之。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需遵循五原则,方能得其中味。

一、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文。

所谓忠实原文,即翻译者需尽力保持原文之意,不增不减,不偏不倚。

文言文之语言,往往含蓄委婉,一字一句,皆蕴含深意。

翻译时,须细心揣摩,力求将原文之精华,完整地呈现于今人面前。

如《左传》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时,当忠实地传达出孔子对四位弟子之关爱,以及孔子谦逊自抑之情。

二、文白对照文言文翻译,需文白对照,使读者易于理解。

所谓文白对照,即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翻译,使读者在阅读文言文的同时,能了解其白话文之意。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翻译时,可对照白话文:“朝菌不知道阴晴圆缺,蟪蛄不知道春夏秋冬。

”如此,读者便能轻松理解原文之意。

三、注解生僻字词文言文中,生僻字词众多,翻译时需注解。

注解生僻字词,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

如《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雎鸠,一种水鸟,读者若不知其意,便难以理解全句。

翻译时,可注解:“雎鸠,一种水鸟,常在水边栖息。

”如此,读者便能领悟全句之美。

四、注重语境翻译文言文,需注重语境。

语境,即文章所处的环境、背景。

翻译时,须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翻译时,需考虑项羽英雄末路之境遇,译为:“力能拔山,气盖天下,时运不利,马也不肯跑了。

”如此,方能凸显原文之意。

五、遵循语法规则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法上存在差异,翻译时需遵循语法规则。

如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与白话文中的主谓宾结构不同。

翻译时,需根据白话文语法规则,调整句子结构。

如《论语》中有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时,可调整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如此,译文才符合白话文语法。

今译的要求

今译的要求

今译的要求
(实用版)
目录
1.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
2.今译的要求及其特点
3.今译的挑战与应对方法
4.今译的发展前景
正文
1.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
翻译,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

2.今译的要求及其特点
今译,即现代翻译,是指将古代文献、外语文献等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过程。

今译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忠实于原文: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义,不能随意增删或曲解原文。

(2)表达通顺:翻译后的文字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让读者容易理解。

(3)风格适当:根据原文的文体和内容,选择适当的翻译风格,如正式、通俗、生动等。

(4)术语准确:对于专业术语和领域内的概念,要准确翻译,避免误导读者。

3.今译的挑战与应对方法
(1)语言差异:古今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如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文化背景: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避免翻译时出现误解。

(3)多义词处理:遇到多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意义进行翻译。

4.今译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今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今译将会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是将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的过程,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信”是文言文翻译的首要原则。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不能随意增减或改变原文的内容,要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应准确翻译为“学习后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字词。

其次,“达”也是关键的原则之一。

“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明白、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果仅仅做到“信”,但译文晦涩难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若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自身”,虽然意思准确,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更通顺的翻译应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再者,“雅”是文言文翻译的较高要求。

“雅”要求译文有文采,能够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过度修饰或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优美、得体。

比如《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可译为“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既传达了原意,又具有一定的文采。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字词的翻译要准确。

古代汉语中的字词往往具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翻译。

比如“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汤”有“热水”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些特殊含义,就容易出现错误的翻译。

句式的转换要恰当。

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倒装句、省略句等。

在翻译时,要将这些特殊句式转换为正常的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可或缺。

文言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制度、典故等。

在翻译时,需要对这些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比如“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就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今译的要求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提出翻译必须做到“信”“达”“雅”。

这一要求虽然是针对外语翻译讲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古文的翻译。

“信”就是要求译文真实准确,忠于原作,不能随意发挥。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文从字顺,符合语法。

“雅”就是要求译文生动典雅,能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者之中,“信”是基础,即首先要准确,面要做到翻译准确,就必须做到对原文理解正确。

为此,就要熟读原文,全面领会原文的意思。

只有彻底弄清原文的字、词、句和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层次和步骤,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

没有标点的要先标点,没有注释的要先注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如果原文没有读懂,或者理解错了,那翻译也不可能准确。

译文不准确,即使句子再明白、通顺,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

应在“信”的基础上求“达”“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