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于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源于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亲和力,要宽容,要学会微笑,要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真心交流。
教师的角色已由简单的教学管理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引导者。
一、把点名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点名让其他学生回答。
这样,学生获得了点名权,感受到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文本。
在教学古诗《舟过安仁》时,学生问:“不下雨,两个小孩为什么却张着伞呢?”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我当即表扬了这名学生。
只见她满心欢喜,搜寻着所要点名的对象,享受着点名的乐趣。
整节课她都显得激情饱满,精力充沛。
其他同学也受此启发,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用学生的话说,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既轻松又活泼,既快乐又有趣。
看到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我的内心多了几分感动:学生是待飞的风筝,需要我们给他们一点助力。
二、引导学生使问题深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在这里,我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
这时,还应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
学习《白杨》一
开始,学生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①白杨生长在哪?②它长得怎样?③它的生长环境如何?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说:“请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解答的不去问别人,实在解答不出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不一会儿,我发现,他们的问题都随着读书的进程迎刃而解。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作者在介绍白杨生长环境恶劣的同时,也在说明什么?白杨和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文末高大的白杨指
什么?身边的几棵小树又指什么?爸爸的脸上为什么会浮起一些
微笑?让学生讨论这两组问题,比较哪些更有思考价值。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刺激他们积极思维。
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却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不能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问题来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进步的过程。
问题越多、越深,学生就越有兴趣,越有成就感。
三、适时的点拨
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会对学生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教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热情高涨。
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即便这样,学生仍旧会遇到解不开的困难。
这时我们不能再一味地强调让学生自己再想想,而应该组织学生整理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
教师要适当地及时参与、提醒、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有所进步是最幸福的时刻。
学生就像那一只只风筝,尽情地在向蓝天高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掌握他们的方向,及时调整他们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