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么这个词语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语出]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众诸侯王从鸿门戏水之下,各就各国。
汉王刘邦原本就有十万人马,因项羽嫉妒他的功劳太大,怕他兵马多了,威胁自己。
因此夺走七万,只给了三万。
但因刘邦心胸开阔,待人宽厚,临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士兵,凡是敬仰刘邦的,又偷偷跟着跑来的也有好几万。
刘邦就统领这些人马兵丁,高举写有“汉”字的旗帜,从今长安县杜陵以南进人蚀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经宁陕、石泉、洋县等地,到汉中就国。
张良本是奉韩王成之命;送刘邦到关中的,理应随刘邦到汉中。
可是项羽有意拆散刘邦的'力量,要张良回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仍去辅佐韩王成。
张良深知刘邦胸怀大志,能够统一天下,现在受项羽的排挤压制,被封到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汉中为王,自己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
因此就向韩王请假,愿护送刘邦到汉中,亲眼看一看汉中的山川地形。
张良送刘邦就国,从子午道入,本在汉中以东,理应先进汉中城。
但张良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历来十分注意观察山地形。
他同刘邦一起沿汉中盆地北缘,顺秦岭山脉南麓而行,绕道汉中城不进,却先到了汉中城西的褒中。
张良送刘邦来到褒中后,去褒谷口观看道路地形。
看过后,对刘邦说:“大王,你何不将这条栈道烧毁?”刘邦不解其意,反问道:“烧毁这条栈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张良说:“若不烧掉这条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门上!你还没有打出去,他就打进来了。
”张良接着说:“项羽不是怀疑你会再进攻他吗?烧掉了这条栈道,就等于向项羽表明你无能力抵抗他的进攻,也不准备再打回关中和他争夺天下。
这样就可以麻痹项羽,使他解除戒备。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释义】栈道:在陡峭的崖壁上用木头建成的路。
陈仓:古地名,在今陕西宝鸡东。
这则成语本意指刘邦明里修栈道,暗中却借道陈仓。
【用法】比喻正面对敌人进行迷惑,而暗中却对敌人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
有时也称“明修暗度”。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去辄烧绝栈道……用韩信之计……邯迎击汉陈仓。
”【成语故事】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并称西楚霸王。
接着,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今陕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区。
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秦军的降将把守。
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
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
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
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时机。
大将韩信建议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始修复栈道。
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
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
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为时已晚。
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秦岭栈道栈道是古人在山崖险绝处凿孔架木连阁而成的道路。
战国到秦汉时期,从汉中横跨秦岭到关中的栈道有三条:子午道、褒斜道和傥骆道。
褒斜道起自陕西汉中以北褒谷口,终至眉县西南斜谷口,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楚汉战争前,刘邦曾“烧绝”褒斜道,迷惑了项羽,赢得了在汉中进行战争准备的时间。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聚集起来商议获胜之后如何割据土地一事。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妄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划分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琢磨,将来怎样一个个地对付并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顾忌重重。
【语文知识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和主人公
【语文知识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和主人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主张分地封王,并且擅自作主,给大家一个一个地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一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惟独对刘邦很不放心。
他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就是刘邦。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原指今陕西中部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竣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经过结果是什么?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经过结果是什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意为从表面的行动来迷惑敌人,以正面的行动掩盖自己真实的进攻路线与目的,通常比喻暗中的行动。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间正月,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定都与彭城,统领楚、梁九郡之地。
项羽计攻功而分地,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并且违背了楚义帝;“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
>刘邦被分封到巴蜀这个荒凉的地方称为汉王,而项羽却把关中之地分为三分,分给了三个秦的降将,以此来阻止刘邦北上,为此刘邦极为怨恨,几次想率兵进攻项羽,后张良、萧何极力劝阻,才为发兵进攻项羽。
>至此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城王,刘邦得知后赏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却把这些金珠悉数赠给项伯,让其为汉王请加封汉中。
>项伯见财忘义,收了钱财就马上前去说服项羽,就这样刘邦建都以来就占据了秦岭、巴蜀、汉中三郡。
>同年七月份,张良送刘邦到褒中,褒中群山环绕,沿路悬崖峭壁,只有凌空高架的栈道,提供人们度过这悬崖峭壁。
张良观察此处地形后对汉王刘邦建议道,这里的栈道等汉军过去后可以把此处的栈道全部烧毁,这样一来就没有东顾之忧,一来可以消除项羽的猜忌,二来也可以防备他人偷袭。
>如此两全其美的办法刘邦采纳了,依计将沿途的栈道烧毁,张良此计为刘邦日后东进巩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也为后来东进,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奠定了条件。
>刘邦回到汉中之后,对各个方面进行整治,从军事到政治,再到经济,励精图治,一直修整到八月份,韩信派樊哙、周勃领老弱残兵一万余人到褒谷修复被烧毁的褒斜栈道。
>而樊哙却不知韩信早已心生妙计,只是心中抱怨:早知今日有重修,当初何必烧毁?而另一边雍王章邯也得知韩信在修栈道的事情,嘲笑韩信无能,褒谷栈道五百里,重修不知韩信要修多久。
>但是章邯不知道的是,韩信刚派樊哙等人修栈道不久后便领兵十万悄无声息地绕过褒水,后分军两支,一支往勉县五丈坡进军,两支军队日夜暗行。
暗度陈仓的典故
暗度陈仓的典故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暗度陈仓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暗度陈仓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20xx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刘邦无奈接受项羽所封汉王后,至成都就国。
他在到达秦岭时故意烧毁了部分栈道,表示已无北归之意,以懈怠项羽的猜忌。
但到了汉中,即修养生息,训练士卒,用韩信为将。
韩信向刘邦建议:“争夺天下,应先攻击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因为这三人原是秦朝降将,他们原率的秦军二十余万都被项羽诈坑而死,所以秦民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大王除秦法,与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盼望大王统治关中,所以三秦可传檄而定。
”刘邦欣然同意,就派兵在褒谷(今陕西勉县褒城镇北)、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佯修栈道,而自己就亲率大军偷偷越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西),突然回袭关中。
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兵败投降;雍王章邯被围于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不久自杀,关中完全平定。
从此,刘邦以关中为基地,东向与项羽逐鹿中原。
暗度陈仓造句:1) 这帮孩子暗度陈仓,说是补课竟然去打游戏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一个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它出自西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的故事。
当时,刘备领导的蜀军与曹操领导的魏军交战。
刘备希望能够攻下曹操的重要据点陈仓,但陈仓地势险要,防守严密,想要攻破非常困难。
于是刘备派遣自己的谋士诸葛亮前往侦察,并秘密修建栈道,以便从险峻的山路绕过曹军的防线。
同时,刘备还分兵在陈仓城外制造了一些声势,引起曹军的注意力。
当曹军注意力被分散时,刘备趁机率领主力军队沿着修好的栈道偷袭陈仓,最终成功攻下该据点。
这个故事中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了形容在暗中策划并实施一项计策或行动的典故。
暗渡陈仓”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故事“明修栈道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聚集起来商议获胜之后如何割据土地一事。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妄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划分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琢磨,将来怎样一个个地对付并消灭他们。
这一跳,让安格拉找回了自信。
她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实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平缓心情,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
谁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政,后来竟然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就是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
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顾忌重重。
刘邦很难对付,对此项羽心知肚明。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坐稳“关中王”的位子,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远之地。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牵制刘邦向东发展。
项羽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项羽的这一分配方案对颇有独霸天下野心的刘邦而言,显然行不通,而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焚毁。
苏轼二十岁时便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当他读了《刑赏忠厚论》一文后,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语文知识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概述
【语文知识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概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
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秦汉之际名将,韩信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所创造的卓著业绩和经典战例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二人,令后人高山仰止。
章邯,字少荣,是秦末最后一位著名大将。
章邯的生平大概是这样的,秦二世时任少府,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及奴产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为奴)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
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直逼陈(今淮阳),迫陈胜遁走。
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黄河)攻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其实暗度陈仓前面还有半句:明修栈道,来源于刘邦和项羽之间发生的故事。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主张分地封王,并且擅自作主,给大家一个一个地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一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惟独对刘邦很不放心。
他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就是刘邦。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在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原指今陕西中部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竣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后来没过多久,未得项羽分封的田荣在旧齐地起兵造反,刘邦命韩信领兵欲进攻关中。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谁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谁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刘邦。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历史故事,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运用战略、智谋和诱敌深入的策略,夺取了汉中地区,并奠定了蜀汉在西南地区的基础。
故事发生在219年,当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想夺取汉中地区,但由于这个地方十分重要,敌军防备极其严密,所以诸葛亮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命令工匠们修筑宽大的栈道,表面上似乎是要进攻汉中,但这个宽大的栈道实际上却是为了接应部队的后方运输。
栈道修得大家都知道了,而当时蜀汉的军队实力比对方弱,诸葛亮又知道自己的部队无法击败敌人。
于是,他决定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把敌人诱入汉中,将敌军有生力量消灭殆尽。
他命令部队撤出汉中,留下只有数百人的小队遮掩,使得敌军轻敌,深入汉中,这时在栈道后方设置了埋伏,然后成功地与其他部队会合,利用埋伏,打败敌人,成功夺取了汉中。
这个故事中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靠诸葛亮的策略和军事指挥来实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智谋的运用有了深刻理解。
这个成语也被引申为指表面上做一件事情,实际上暗中准备并实施他事的方法,常被用来描述动作或行为的双重性。
韩信的首战杰作“暗度陈仓”
韩信的首战杰作“暗度陈仓”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也省为暗度陈仓。
语义:从正面用假象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进攻路线,而偷偷地从侧面突然袭击,以达到某种目的。
比喻转移别人的注意力,好让自己暗中进行活动。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策略的一种类型。
出处:1、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曹相国世家·樊郦灌滕列传》记载中,没有“明修栈道”事,实际上是指,樊哙灌婴等人率军,从祁连山小道,佯攻陇西地区,而韩信率领大军,则从陈仓故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关中之地。
2、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3、元·尚仲贤《气英布》:“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定三秦,劫取五国。
”二、烧毁栈道,麻痹项羽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各路义军汇聚关中。
项羽,凭借军事上的压倒优势,以诸侯盟主身份自居,废除郡县制,推行历史上的分封制。
他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据有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九个郡。
却把先入关的刘邦,封为汉王,封地在边远闭塞的巴蜀汉中三郡。
他还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为三个王,公开利用他们,把刘邦固锁在偏僻险地,而无法东进。
他分封的十八个王,其中不乏推翻暴秦的义军领袖,但不少都是六国旧贵族和自己的亲信。
而在抗秦斗争中,有势力有贡献的田荣、陈余、彭越等,却都没有封王。
因此,项羽的分封,不合时宜,不合情理,也违背了人民要求统—的愿望,为后来的战争埋下祸根。
刘邦没能如诸侯之约,先入关却没做关中王,极为不满。
但他不是项羽对手,在项羽强兵尾随押送下,只好前往汉中就国。
当时,出于无奈,他用张良之计,烧毁栈道,自断后路,以示无意问鼎,麻痹项羽。
(丞相萧何网络图)三、韩信拜帅,敬献对策汉王元年五月,田荣、彭越、陈余,在齐、梁、赵三地,先后起兵,反抗项羽。
汉王刘邦屈居汉中,积极准备,壮大势力,也要用武力同项羽抗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一百字左右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一百字左右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
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相关人物:1、韩信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
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
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
之后派兵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
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兵马命其拿下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韩信开始进攻楚国,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而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以及《樊郦灌滕列传》等记载所述,韩信兵出关中时并无"明修栈道“的描述,实际上应为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部从故道(又名陈仓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
”明修栈道“一说最早出自元代戏文,之前并无此记载(如有相关史料佐证,请明示!)。
相关谜语“夜游宝鸡城”。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经典诗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经典诗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处】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解析】原句是,“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这句话出自一个故事。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
他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就是刘邦。
他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都在今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刘邦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取关中,于是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县东)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伤感句子。
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迅速被刘邦占领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明修栈道 暗渡陈昌
《史记·高祖本纪》:“正月, 项羽 自立为 西楚霸王 ,王 梁 楚 地九郡,都 彭城 。负约,更立 沛公 为 汉王 ,王 巴 、 蜀 、 汉中 ,都 南郑 …… 汉王 之国, 项王 使卒三万人从, 楚 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 杜 南入 蚀 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 项羽 无东意……八月, 汉王 用 韩信 之计,从 故道 还,袭 雍王 章邯 。 邯 迎击 汉 陈仓 , 雍 兵败,还走;止战 好畤 ,又复败,走 废丘 。 汉王 遂定 雍 地。东至 咸阳 ,引兵围 雍王 废丘 ,而遣诸将略定 陇西 、 北地 、 上郡 。” 陈仓 ,古县名,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为通向 汉中 的交通孔道。后遂以“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臣已算定今番 诸葛亮 必效 韩信 暗度 陈仓 之计。”《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韩信 道:‘ 阎君 在上, 韩信 一一告诉。某受 汉王 筑坛拜将之恩,使尽心机,明修栈道,暗度 陈仓 ,与 汉王 定了 三秦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此是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暗度陈仓的典故
暗度陈仓的典故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暗度陈仓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暗度陈仓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暗度陈仓的由来不久,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拼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战争、商业等方面。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成语来源: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
成语造句: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咱们也不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已经派人告诉她哥,找一个不成材的女婿。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明字开头的成语
明修栈道明珠生蚌明察秋毫明目张胆
包含有明字的成语
明目张胆柳暗花明明察秋毫兼听则明柳暗花明明珠生蚌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暗度陈仓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1【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介绍
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介绍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陈仓,古县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
相关谜语“夜游宝鸡城”。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导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语出]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众诸侯王从鸿门戏水之下,各就各国。
汉王刘邦原本就有十万人马,因项羽嫉妒他的功劳太大,怕他兵马多了,威胁自己。
因此夺走七万,只给了三万。
但因刘邦心胸开阔,待人宽厚,临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士兵,凡是敬仰刘邦的,又偷偷跟着跑来的也有好几万。
刘邦就统领这些人马兵丁,高举写有“汉”字的旗帜,从今长安县杜陵以南进人蚀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经宁陕、石泉、洋县等地,到汉中就国。
张良本是奉韩王成之命;送刘邦到关中的,理应随刘邦到汉中。
可是项羽有意拆散刘邦的力量,要张良回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仍去辅佐韩王成。
张良深知刘邦胸怀大志,能够统一天下,现在受项羽的排挤压制,被封到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汉中为王,自己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
因此就向韩王请假,愿护送刘邦到汉中,亲眼看一看汉中的'山川地形。
张良送刘邦就国,从子午道入,本在汉中以东,理应先进汉中城。
但张良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历来十分注意观察山地形。
他同刘邦一起沿汉中盆地北缘,顺秦岭山脉南麓而行,绕道汉中城不进,却先到了汉中城西的褒中。
张良送刘邦来到褒中后,去褒谷口观看道路地形。
看过后,对刘邦说:“大王,你何不将这条栈道烧毁?”刘邦不解其意,反问道:“烧毁这条栈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张良说:“若不烧掉这条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门上!你还没有打出去,他就打进来了。
”张良接着说:“项羽不是怀疑你会再进攻他吗?烧掉了这条栈道,就等于向项羽表明你无能力抵抗他的进攻,也不准备再打回关中和他争夺天下。
这样就可以麻痹项羽,使他解除戒备。
然后大王以汉中这块地方为基地,屯兵养马,广积粮草,养精蓄锐,再图来日。
”
刘邦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张良真是深谋远虑,远见卓识。
就命张良从这条褒斜栈道返回去侍奉韩王成的时候,于路途之上边走边烧,把这条人称“五百里”的褒斜栈阁之道化为了灰烬,只留下一些悬崖陡壁上的石桩石窟窿。
张良烧的这条栈阁之道,就是南起褒谷口,经过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武关驿,北转下南河、江口,再入红崖河、太白县城、五里坡,出眉县斜谷关的穿山古道。
张良烧绝褒斜栈道的事,被项羽、章邯知道后,心中大喜。
他们料想刘邦不会东山再起,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韩信派樊哙、周勃率领老弱病残一万余人,去修复褒谷口的褒斜栈道。
樊哙接受军令后,不知是韩信的妙计,只是在内心埋怨张良:早知今日重修,何必当初烧毁?沿途艰难险阻太多,他二人信心不足,因此修筑进展缓慢。
韩信派樊哙修栈道的消息传到关中,雍王章邯知道后,高兴地对部下说:“刘邦手下
无能人,竟然任用胯下受辱的韩信做了大将。
韩信这小子派人重修五百里栈道,看他何年何月才能修通?”说罢哈哈大笑,对韩信毫不警惕。
章邯哪里知道,当樊哙率领修复栈道的队伍进入褒谷不久,韩信和刘邦却统帅十万大军,悄悄地绕过褒水,然后分为两支进军。
一支从今勉县百丈坡入口,经土地梁、火神庙、九台子、铁炉川(今留坝县闸口石),翻箭锋垭到大石崖(今凤县瓦房坝),北出陈仓沟口的连云寺等地,日夜暗行。
当韩信的精锐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时候,雍王章邯才大吃一惊,知道中了韩信声东击西之计。
慌忙准备应战,却已经措手不及了。
先在陈仓兵败,退至好(右扶风)、再退到废邱(兴平)。
这时刘邦的军队也已赶到,多路进攻,占领了废邱,夺得了雍地。
章邯节节败退。
汉军再到咸阳,遣诸将略定威阳以东的塞地(今临潼一带),再至上郡(今延安),这时樊哙也率军攻甘肃一带至西县(天水境)一举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大地,为以后刘邦打败项羽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2.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3.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5.暗度陈仓的典故
6.「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汇总
8.凤城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