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共15页
脊椎动物学上ppt课件
颞窝与颞窝类型
现生爬行类中除龟鳖类外均为双颞窝;鸟类为 双颞窝后代;哺乳类为合颞窝的后代
次生腭
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和腭骨共同形成。
二、脊柱
1、脊椎骨结构与椎体类型
先产生椎 弓,而后 脉弓,最 后出现椎 体。
2、脊柱的进化
脊索从有到无,坚固而灵活。 脊柱无分化 分化程度低 分化为五部分
颈椎:0 1 多枚(哺乳类恒为7枚; 海牛6枚、树懒9枚) 荐椎:0 1 多枚(愈合)
第一章 脊索动物
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
脊索
背神经管
肛后尾
咽鳃裂
脊索鞘(结缔组织) 脊索鞘(纤维组织)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
脊索:位于背神经管和消化道之间的棒状结构。见于脊索动物胚胎期, 成体或终生保留、或退化、或被脊柱替代
脊索出现的意义:动物向大型化发展的基础;有效完成定向运动,准 确迅速取食和避敌;是头骨、脊柱、上下颌出现的基础
背神经管:脊索背方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在脊椎动物前端形成脑,后端形成脊髓。
咽鳃裂:消化道前端-咽部左右成对的裂 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 动物、鱼类终生存在(呼吸、滤食)
二、脊索动物的分类
原索 尾索动物亚门
被囊动物
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
无头类
圆口纲
无颌类
软骨鱼纲 脊椎 硬骨鱼纲 动物 两栖纲 亚门 爬行纲
2•1•2•3
4、食草哺乳动物的消化道特征
具有复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皱胃为胃本体) 或盲肠发达(奇蹄目、兔形目等)
瘤胃
瓣胃 网胃
皱胃
未完,见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口开口体外。见于软骨鱼、两栖类、爬行类、
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docx
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00004总学时:82 (其屮含实验教学42学时)学分:3.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纷纭多彩的动物世界不仅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耍提供了丰富内容。
因此,学习和研究动物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性利用方面的工作任务重大。
我国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动物种类及数量居世界前列,其中许多是我国特有动物和珍贵物种,有些是濒危珍稀动物。
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动资源,首先要搞清楚资源分布和储藏情况,这在目前尚是一项需要进一步完成的基础工作。
如何挽救濒危物种,保护受威胁动物, 都需要了解有关动物的形态结构、习性、繁殖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知识。
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转,一旦灭绝就不可能再现。
随着工业发展, 污染加剧,环境FI趋恶化的今天,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资源开发和持续性利用方面,动物是一个天然的宝库,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就会枯竭,这需要动物科学以其它科学结合不断探索研究。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脊索动物门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海鞘;尾索动物的分类;尾索动物的演化;头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文昌龟;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屮的意义;脊椎动物亚门。
授课时间:3课吋第二章圆口纲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原口类的外形;结构特征; 分类概述;圆口纲的生态。
授课吋间:2课吋第三章鱼纲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鱼纲概述;鱼纲的主耍特征;鱼类的体形和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排泄系统;生殖系统;鱼纲分类(软骨鱼类、駛骨鱼类);鱼类的洞游;鱼类的经济意义(鱼类资源利用、海洋漁业、淡水漁业)。
授课吋间:6课吋第四章两栖纲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从水生到陆上的转变;两栖纲的主耍特征;两栖类的体型;两栖类的皮肤;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两栖纲分类(蚓嫄廿、蝶嫄廿、蛙形0);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动物学复习提纲范文
动物学复习提纲范文一、动物的分类1.动物的基本分类原则2.动物的主要门类3.动物的种类和特征二、动物的生命活动1.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摄食方式-动物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2.动物的呼吸和循环-动物呼吸的方式和器官-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动物的运动和感觉-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结构-动物的感觉器官和感知机制4.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器官-动物的生殖周期和发育过程三、动物的演化1.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是什么-动物起源的主要证据和理论2.动物的适应和变异-动物的适应环境和方式-动物的遗传和突变机制3.动物的系统发育-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树-动物的共同祖先和亲缘关系四、动物的生态学1.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位-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和特征-动物的生态位和相互作用2.动物的生态适应-动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和机制-动物的行为和生态适应关系3.动物的种群生态-动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动物的种群生态调控机制五、动物的行为学1.动物的基本行为型-动物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动物的群居行为和迁徙行为2.动物的学习和记忆-动物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动物的记忆形式和保存机制3.动物的社会行为和智能-动物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动物的智能表现和发展六、动物的保护1.动物的濒危和灭绝-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和现状-动物保护的意义和挑战2.动物的保护行动-动物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动物保护组织和活动七、动物的实验和利用1.动物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动物实验的历史和发展-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动物的养殖和利用-动物养殖的类型和目的-动物产品的利用和影响总结: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起源、分类、生命周期、行为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提纲主要包括了动物的分类、生命活动、演化、生态学、行为学、保护以及动物的实验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复习时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和巩固,同时注意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
脊椎动物讲义
脊椎动物学一、脊索动物门概述1、门特征:①脊索②背神经管③咽鳃裂2、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3、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尾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仅存在于自由生活的幼体尾部,变态发育为成体后营固着生活,尾部连同脊索消失。
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
2、代表:海鞘三、头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终生存在2、代表:文昌鱼四、脊椎动物亚门1、特征:①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脑②脊柱代替了脊索③咽鳃裂④口器完善,具上下颌⑤心脏⑥集中的肾脏⑦成对附肢五、圆口纲1、特征:①无上下颌②无成对附肢③无真正的齿④终生保留脊索⑤头骨不完整,无顶部⑥原始的肌节⑦脑发达程度低⑧具口漏斗⑨皮肤无鳞,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⑩单个嗅囊,开口头顶中线2、代表:七鳃鳗六、鱼纲1、特征:①出现上下颌②成对附肢③脊柱代替了脊索④脑和感官发达⑤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⑥梭形,体表多被鳞片⑦鳃呼吸⑧单循环2、类群软骨鱼纲硬骨鱼纲3、软骨鱼代表:鲨鱼4、硬骨鱼纲七、两栖纲1、特征①、肺呼吸②、不完全双循环③、五趾型附肢④、脊柱进一步分化⑤、表皮开始角质化⑥、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有神经细胞⑦、出现中耳——鼓膜及听小骨2、代表:青蛙八、爬行纲1、特征①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②指(趾)端具角质爪③脊柱进一步分化④头骨具单一枕髁和颞窝⑤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出现胸廓⑥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不完全隔膜⑦变温动物⑧成体具后肾,尿以尿酸为主⑨体内受精,羊膜卵2、形态结构九、鸟纲1.特征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②完全的双循环③神经系统和感官进一步发达④具营巢、孵卵、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⑤身体流线型、体表被羽⑥前肢变为翼⑦骨骼轻、多愈合、气质骨⑧具气囊2.形态结构十、哺乳纲1.特征①胎生、哺乳②体被毛③体温恒定④异型齿、口腔腺发达⑤皮肤腺丰富⑥排尿素⑦头骨具两个枕髁2.形态结构3.分类①原兽亚纲:卵生、有泄殖腔(单孔类)②后兽亚纲:胎生,无真正胎盘,具育儿袋③真兽亚纲:具真正胎盘十一、比较脊索动物各个系统:(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鳞式进化方向: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HE染色为淡兰色)浆液腺(HE染色有红色颗粒)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角质衍生物——羽色——物理性——化学性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脊柱和脊索的区别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附肢骨——(带骨)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七鳃鳗鲟鱼、肺鱼其他脊椎动物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前凹、后凹、马鞍、双平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脊柱的比较:圆口类——脊索和椎弓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软骨变为硬骨、肋骨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胸骨、无肋骨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胸骨(蛇无)、肋骨、胸廓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椎式 C、T、L、S、Cy头骨的比较:软颅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软骨鱼类:软骨棒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锁骨的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四肢骨:陆生的模式两栖类愈合简化,从爬行类开始为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鸟类的跗间关节哺乳类:四肢的扭转对运动的适应,注意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方向(三)肌肉系统:中胚层的体节、侧板的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产生肌肉肌肉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中胚层的体节和侧板的体壁中胚层: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由脊神经支配)眼肌(由脑神经III、IV、VI支配)脏壁中胚层:与取食有关的肌肉、表情肌、心肌、内脏平滑肌(由脑神经V、VII、IX、X、XI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四)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口前端和直肠末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脊椎动物分类学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复习提纲【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兽纲: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鸟纲: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黄腹角雉、灰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爬行纲: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兽纲: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马熊)、石貂、水獭(所有种)、小爪水獭、斑林狸、小灵猫、大灵猫、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金猫、渔猫、其他鲸类、麝(所有种)、河麂、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羊、鹅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盘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鸟纲:角、赤颈、鹈鹕(所有种)、鲣鸟(所有种)、海鸬鹚、黑颈鸬鹚、黄嘴白鹭、岩鹭、海南虎斑(开鸟)、小苇(开鸟)、彩鹳、彩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天鹅(所有种)、鸳鸯、其他鹰类、隼科(所有种)、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镰翅鸟、花尾榛鸡、雪鸡(所有种)、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蓝马鸡、黑鹇、白鹇、原鸡、勺鸡、白冠长尾雉、锦鸡(所有种)、灰鹤、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长脚秧鸡、姬田鸡、棕背田鸡、花田鸡、铜翅水雉、小杓鹬、小青脚鹬、灰燕鸻、小鸥、黑浮鸥、黄嘴河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腹沙鸡、绿鸠(所有种)、黑颏果鸠、皇鸠(所有种)、斑尾林鸽、鹃鸠(所有种)、鹦鹉科(所有种)、鸦鹃(所有种)、灰喉针尾雨燕、凤头雨燕、橙胸咬鹃、蓝耳翠鸟、鹳嘴翠鸟、黑胸蜂虎、绿喉蜂虎、犀鸟科、白腹黑啄木鸟、阔嘴鸟科(所有种)、八色鸫科(所有种)爬行纲:地龟、三线闭壳龟、云南闭壳龟、凹甲陆龟、蠵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山瑞鳖、大壁虎、大鲵、细痣疣螈、镇海疣螈、贵州疣螈、大凉疣螈、细瘰疣螈、虎纹蛙(一)鸟纲1、平胸总目几个目的区别特征及分布区的差别2、游禽各目的区别特征目小3、涉禽各目的区别特征4、攀禽各目的区别特征5、鸮型目中草鸮科和鸱鸮科的区别6、隼形目、鸮形目、鹦形目异同特征7、鸡型目各科的特征8、鸽型目中沙鸡科和鸠鸽科的区别9、鹭科与鹤科鸟类特征、区别及代表动物 10、雀形目特征及我国产各科代表物种(记住3种以上) 文鸟科:麻雀鸦科: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大嘴乌鸦、小嘴乌鸦 鹡鸰科:灰鹡鸰、白鹡鸰 鹎科:白头鹎莺科: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戴菊 山雀科:大山雀、黄腹山雀 鳾:普通鳾 椋鸟科:灰椋鸟 黄鹂科:黑枕黄鹂(二)两栖类1、两栖类属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奥赛辅导-脊椎动物学
▪ 1、海鞘成体结构 ▪ 体表被以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又称被囊类 ▪ 成体海鞘的解剖结构 ▪ 被囊 ▪ 生殖腺 ▪ 心脏 ▪胃 ▪ 生殖导管 ▪肠 ▪ 出水管 ▪ 神经节 ▪ 咽鳃裂 ▪ 咽部 ▪ 入水口 ▪ 内柱 ▪ 缘膜触手 ▪ 围鳃腔 ▪ 神经腺
▪ 海鞘的逆行变态发育过程
▪ 变态过程使海鞘失去了一些作为脊索动物应 有的特征如脊索、背神经管等,称这种从幼 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的变态为逆行变态或 退化变态
具缺刻;上颌有齿,一般具犁骨齿; 锥体参差型,肩带固胸型; 成体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 3. 类群 蚓螈目 蝾螈目 蛙形目
八、爬行纲
1. 特征 ①羊膜卵的出现 ②体表被鳞,表皮高度角质化 ③适应陆生的结构进化: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体统、循 环系统……
▪ 2. 类群:
喙头蜥目 龟鳖目 蜥蜴目 蛇目 鳄目
2. 主要类群
上下颌 圆口纲 无颌类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有颌类 爬行纲 (颌口类) 鸟纲 哺乳纲
附肢 鱼形类
四足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圆口纲
1. 特征: ①无上下颌 ②无成对附肢 ③无真正的齿 ④终生保留脊索 ⑤头骨不完整,无顶部
⑥原始的肌节 ⑦脑的发达程度低 ⑧具口漏斗 ⑨皮肤无鳞,体表粘滑 ⑩单个嗅囊,开口头顶中线
脊椎动物学
竞赛辅导
一、脊索动物门概述
(一)门特征 1. 脊索 (细胞内有大液泡,具弹性) 2. 背神经管 3. 咽鳃裂
具肌酸,不具精氨酸;多数具内骨骼,不 具外骨骼。
▪ 脊索 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是 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 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 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 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胎 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 脱离原肠而成脊索。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讲义
小结 脊 椎 动 物
鱼类
具有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两栖类
由水生向陆生过渡
爬行类
最早出现的真正的陆生动物
鸟类 哺乳类
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比较表
生活环境
鱼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终生生活 幼体:水中 在水中 成体:水中和陆地
陆地
皮肤和覆盖物 黏滑、有鳞片 湿润、裸露 干燥,覆盖鳞甲
呼吸器官 繁殖和发育
咽鳃裂
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
分节 两侧对称 后口 三胚层
分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1.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鳃裂终生存在
2.体外常被有被囊 3.生殖方式:无性和有性 4.开管式循环系统
代表动物---海鞘
1.具备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 2.逆行变态
结构复杂、自由生活的幼体---到 结构简单、固着生活的成体的变态
双重呼吸 什么是双重呼吸?
双重呼吸的意义
肺是鸟类主要的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气囊与肺相通辅助呼吸, 暂时储存空气。
消化系统
口中没有牙齿, 有角质喙
直肠极短
家鸽的消化系统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口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有喙 无齿
口
食道
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分类
圆口纲----无颌类,单鼻类,缺乏成对的附肢---七鳃鳗、盲 鳗 鱼纲----有颌类 软骨鱼类:骨骼为软骨,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 硬骨鱼类:骨骼为硬骨,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表 两栖纲: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 爬行纲:胚体发育过程出现羊膜 鸟纲:体表被羽,恒温 哺乳纲:体表被毛,恒温,胎生
脊椎动物学课程简介课件
三、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全世界约有1370多种(我国已知有14种), 分布于世界各个海洋。
分3个纲 1、尾海鞘纲(幼形纲)---无变态(如住囊虫) 2、海鞘纲---------------有变态
(如柄海鞘、玻璃海鞘、菊海鞘等) 3.樽海鞘纲-------------有或无变态,体呈
桶状且具环状带。(如樽海鞘、小海樽等)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3个亚门:
❖ 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 ❖ 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 前二个亚门为原索动物
(Protochordata): 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 类群。不出现脊椎,终生有脊索。
文昌鱼 不对称属(偏文昌鱼属): 短刀偏文昌鱼
(P344)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1、出现明显的头部 2、大多数种类以脊椎代替脊索 3、原生性水生动物以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性水生
动物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4、大多数出现了上、下颌 5、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6.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7、大多数具成对的附肢
(4)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咽、肠、肛门
口: 触手、口笠、前庭、轮器、缘膜、缘膜 触手
咽: 鳃裂、鳃棒(杆)、背板(咽上沟)、 围咽沟、内柱(咽下沟)
❖ 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流动线路:
口
食物
咽
内 柱
围 咽 沟
背 板
肠
肛 门
过 滤 泥沙
水 鳃裂
肠: 平直 肛门: 开口于臀前鳍与尾鳍交界处左侧 消化腺: 肝盲囊,位于咽腔右侧
动物学脊椎动物复习重点
脊索动物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多数脊索动物为肛后尾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使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使运动的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有利于动物完成定向运动,有利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有利于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逆行变态:由于幼体与成体的生活方式不同,经过很大的变化,使幼体与成体的结构不同,结果幼体一些重要的结构在成体中消失,成体的结构反而比幼体简单。
如海鞘。
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特征以及结构)头索动物亚门——鱼(部结构图)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1.出现明显的头部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撑部分3.出圆口类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捉食物,提高营养代能力4.原始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用成体用肺呼吸5.具完善的循环系统6.肾脏代替了肾管7.出圆口类外,出现成对附肢无颌类——圆口纲原始特征1、缺乏主动捕食的上、下颌2、无成对偶鳍3、终生保留脊索4、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5、肌肉为弓形肌节及肌隔组成6、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无肾门和总静脉7、胃未分化,肠管有粘膜褶及螺旋瓣(盲沟)8、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体外受精9、五部脑在同一平面,小脑与延脑未分离,耳具1(盲鳗)或2(七鳃鳗)个半规管。
嗅觉器官为单个的外鼻孔;听觉器官仅有耳;视觉器官为一对眼。
寄生及半寄生的特化性1、口漏斗、角质齿、舌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动。
2、成体具呼吸管,呼吸管口有5-7个触手(缘膜),管两侧有鳃孔7个,有球形鳃囊,其背、腹和侧壁长有鳃丝,构成呼吸主体(囊鳃类)。
3、口腔后有1对‘唾腺’,分沁物为抗凝血剂。
鱼纲一、鱼纲的主要特征1. 体形般为纺锤形,体分头、躯干和尾,具皮肤附属物;2. 具有完整的骨骼系统,出现了上、下颌3. 用鳃或鳔呼吸4.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
脊椎动物学-解析版PPT课件
8.居维氏管是( ) A.前主静脉 B.后主静脉 C.总主静脉 D.肝门静脉
9.无尾两栖类头部及前肢的回心血管是 A.前主静脉 B.前大静脉 C.锁骨下静脉 D 无名静
14
.
2019/11/2
静脉系统的比较解剖
圆口类:一对前主静脉,一对后主静脉,汇入总主静脉,有肝门静 脉,无肾门静脉
鱼类: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一对后主静脉,汇入总主静 脉(居维叶氏器),有肝门静脉,软骨鱼的后主静脉与尾静脉失去 联系(通过肾门静脉连接),硬骨鱼右后主静脉与肾门静脉直接相 通,而且多数硬骨鱼不具有侧腹静脉(髂静脉(延伸为侧腹静脉) 汇入后主静脉,锁骨下静脉直接汇入总主静脉(侧腹静脉汇入锁骨 下静脉))
26
.
2019/11/2
14.圆鳞来源于( ) A.外胚层 B.外胚层与中胚层 C.中胚层 D.内胚层
15.下列描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鱼的鳞片是表皮鳞 B.人的毛是表皮衍生物 C.牛角起源于表皮 D.蛇的鳞片是表皮鳞
27
.
2019/11/2
皮肤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
单细胞腺(圆口类,鱼类,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
鸟纲:适于远视,睫状肌(前部为角膜调节肌后部为睫状肌,双重调节) 调节(横纹肌),脉络膜形成栉膜(营养),瞬膜和眼睑发达,有巩膜骨 环
哺乳类:适于远视,睫状肌(平滑肌)调节,贫齿类,翼手类没有视杆细 胞,瞬膜退化(仅达到眼球的三分之一处),泪腺发达,哈氏腺少见,无 巩膜骨环。
13
.
2019/11/2
雌雄同体(雄先成熟),无变态。眼退化埋在皮下。
10
.
2019/11/2
7.以下各项结构中鱼眼均不具有的是( ) A.泪腺,虹膜 B.眼睑,玻璃体 C.动眼肌,瞬膜 D.泪腺,眼睑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详细)复习课课件
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Fra bibliotek维持着生物多样性。
水质净化
鱼类可以帮助净化水质,通过过滤和 消化食物残渣。
03
CHAPTER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分类
01
02
03
04
蜥蜴类
包括蜥蜴、蛇蜥、石龙子等, 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龟类
包括陆龟、海龟和淡水龟等, 分布广泛,适应各种环境。
蛇类
包括毒蛇、无毒蛇、蟒蛇等, 分布广泛,适应各种环境。
鸟类生活习性
迁徙
许多鸟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如燕子、大雁等。迁徙 是鸟类为了寻找食物和繁殖场所而进行的漫长旅行。
繁殖
鸟类通常在繁殖季节进行求偶、交配和筑巢等活动,繁殖后 代。不同种类的鸟类在繁殖行为上有所不同,如有些鸟类会 进行一夫一妻制的单配行为,而有些则会进行多配行为。
鸟类生理特点
羽毛
鸟类的羽毛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羽毛可以保暖、飞行和展示等。不同种 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类型和颜色的羽毛。
哺乳类
哺乳类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由爬行类演化 而来。经过演化,形成了现今的啮齿目、 食肉目、偶蹄目等数百种哺乳动物。
两栖类
两栖类是从鱼类演化而来,最早的两栖类 出现在泥盆纪晚期,经过演化,形成了现 今的蝾螈、蛙类等。
鸟类
鸟类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是由爬行类中的 恐龙演化而来。经过演化,形成了现今的 鸡形目、雁形目、鹳形目等数百种鸟类。
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
水生脊椎动物,通过 鳃呼吸,包括鲨鱼、 鲤鱼、鳗鱼等。
两栖动物
幼体在水中生活,通 过鳃呼吸,成体在陆 地上生活,通过肺呼 吸,如青蛙、蝾螈等。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407206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及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个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的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学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国内动物等发展的新成就。
(三)开课对象:生物系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二.先修课程无脊椎动物学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启发式,学导式,讨论式等相结合(二)考核方式:考试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72学时。
其中讲授:48学时,实验24学时,另外实习与见习2周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章脊索动物门(12学时)[主要内容]: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2脊索动物分类概述1-3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1-4动物进化基本原理1-5尾索动物亚门1-6头索动物亚门1-7脊椎动物亚门[重点难点]:脊椎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文昌鱼的血液循环路线;生命起源、过程、例证及物种形成。
[学生掌握要点]:每个主要特征的来源,位置及功能;动物的起源及中间过度类型,适应辐射的结果;生命起源及其过程;起源的例证;进化理论;物种与物种的形成;尾索动物亚门的特征;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各代表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头索动物在进化中的意义。
第二章圆口纲(2学时)[主要内容]:2-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2-2 分类概述2-3 圆口纲的生态[重点难点]: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七鳃鳗的结构特点。
[学生掌握要点]:圆口纲的原始特征及寄生半寄生特征;代表动物的特征;分类及常见代表。
第三章鱼纲(7学时)[主要内容]:3-1 概述3-2 鱼纲的主要特征3-3 鱼类的分类3-4 鱼类的洄游3-5 鱼类的经济意义[重点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鲤鱼的形态结构特点,鱼类的洄游及意义。
脊索动物复习提纲
脊索动物复习提纲(*表示重点,△表示难点。
)第14章脊索动物门概述*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
第二节脊索动物的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环节动物说、棘皮动物说。
第15章原索动物门第一节尾索动物亚门:主要特征海鞘生活史、分类第二节头索动物亚门:主要特征文昌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文昌鱼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第16章脊椎动物亚门概述* 第一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具有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高级于原索动物的特征。
△第二节脊椎动物躯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青蛙为代表,扼要介绍各大器官系统。
第17章圆口纲* 第一节主要特征:无颌、脊索终生存在、无偶鳍、鳃笼、单鼻孔、内耳1-2个半规管。
第二节七鳃鳗: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第三节分类:七鳃鳗目、盲鳗目。
第四节起源和进化第18章鱼纲* 第一节主要特征:鳃呼吸、单循环、具颌、偶鳍、成对鼻孔、被鳞及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第二节躯体构造1.概述2.星鲨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3.鲤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第三节分类1.软骨鱼类1)板鳃亚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代表2)全头亚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代表2.硬骨鱼类1)总鳍亚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代表2)肺鱼亚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代表3)辐鳍亚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代表第四节起源和进化第五节生态概述1.*鱼类对各种生活条件的适应2.鱼类的洄游第六节经济意义:海洋渔业淡水渔业第19章两栖纲* 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五趾型附肢、两栖纲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第二节主要特征:皮肤裸露,富于腺体,四肢五趾型,两枕骨髁。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内鼻孔不完全双循环变态发育、变温。
第三节躯体构造概述: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第四节分类:1.无足目特征及主要代表2.无尾目特征及主要代表3.有尾目特征及主要代表第五节起源和进化第六节经济意义第20章爬行纲第一节主要特征:*羊膜卵特点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脊椎动物分五纲 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鲨鱼46页PPT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脊椎动物分五纲 鱼纲、两栖纲、爬行纲、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鸟纲、哺乳纲 鲨鱼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
脊椎动物学(Vertebrata)一共同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1 脊索(Notochord)概念:位于动物消化管背面纵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具有支持身体的作用。
结构脊索细胞内富含液泡,既有弹性,又富于硬度,在其外面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两层膜)功能:类似骨骼的支持作用。
来源:脊索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分化: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头索动物)大都终生保留或仅幼体时具有脊索。
高等脊索动物(指脊椎动物除圆口纲外)出现于胚胎时期,成体时的脊索即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替代。
2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cord)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由外胚层下陷并卷褶所形成的管状神经中枢结构。
低等终生保留,高等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管腔特化为脑室和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一条位于腹部的实心神经索)3 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消化管前段咽部两侧上的左右对称,数目不等的一系列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如文昌鱼)陆生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着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肺)来源于内皮层二脊索动物的其他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通常具有肛后尾多数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分节,后口(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脊索动物与某些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说明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
已知4万多种,分3亚门尾索动物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海鞘脊索,背神经管仅存幼体尾部(被囊类)(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文昌鱼脊索,背神经管纵贯全体背部,终生保留(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鱼蛙蛇鸟兔脊索只在胚胎期出现,脑和各感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头部(有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属于低等脊索动物,统称为原索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重点:比较的方法,横向(各系统器官)和纵向(系统进化顺序)脊椎动物的进化与分类(略)动物地理(略)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 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原条)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鳞式进化方向: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HE染色为淡兰色)浆液腺(HE染色有红色颗粒)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角质衍生物——羽色——物理性——化学性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
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脊柱和脊索的区别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附肢骨——(带骨)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七鳃鳗鲟鱼、肺鱼其他脊椎动物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前凹、后凹、马鞍、双平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脊柱的比较:圆口类——脊索和椎弓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软骨变为硬骨、肋骨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胸骨、无肋骨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胸骨(蛇无)、肋骨、胸廓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椎式 C、T、L、S、Cy头骨的比较:软颅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软骨鱼类:软骨棒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锁骨的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四肢骨:陆生的模式两栖类愈合简化,从爬行类开始为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鸟类的跗间关节哺乳类:四肢的扭转对运动的适应,注意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方向三)肌肉系统:中胚层的体节、侧板的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产生肌肉肌肉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中胚层的体节和侧板的体壁中胚层: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由脊神经支配)眼肌(由脑神经III、IV、VI支配)脏壁中胚层:与取食有关的肌肉、表情肌、心肌、内脏平滑肌(由脑神经V、VII、IX、X、XI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四)体腔和系膜:(真)体腔的发生——侧板内的空腔,由中胚层围成(与无脊椎动物比较)体腔的分化:鱼类—两栖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鸟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结缔组织的斜隔分隔胸腔和腹腔)哺乳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包括盆腔)肌肉质的横膈分隔胸腔和腹腔腹膜(单层,一层上皮细胞):体腔内侧—腹膜壁层,内脏外侧—腹膜脏层,系膜:在体腔的背腹位置,为两层的腹膜背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打通而大部分退化)五)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口前端和直肠末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1,牙齿:与盾鳞同源,由外、中胚层形成软骨鱼类:牙硬骨鱼类:牙、鲤形目的咽喉齿两栖类:牙,有锄骨齿,蟾蜍无齿爬行类:牙,有翼骨齿和腭骨齿,鳄类具大小不同的槽生齿,在上下颌鸟类:无齿哺乳类:仅上下颌具齿,异型(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槽生齿再出齿,哺乳类齿式,食肉目的裂齿进化趋势:多出—再出,量多—少而恒定,同型—异型,广泛着生—上下颌侧生、端生—槽生2,舌: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舌为肌肉质,可动鸟类的蜂鸟和啄木鸟的舌可伸出3, 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4,咽:陆生动物的内鼻孔出现,食物和空气的通道及相互关系两栖类—口咽腔交叉鳄类和哺乳类—出现次生腭(硬腭),内鼻孔后移,咽交叉哺乳类—出现肌肉质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会厌软骨5,食道:爬行类开始食道与胃分化明显,食道延长鸟类的食道中部有嗉囊6,胃:从爬行类的胃分化明显鸟类:腺胃和肌胃哺乳类:偶蹄目的反刍类,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分泌胃液)7,肠:进化趋势:增加分化程度,增加消化吸收面积,与食性的结合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鸟类)、回肠,大肠—盲肠(爬行类)、结肠(哺乳类)、直肠七鳃鳗的盲沟,软骨鱼的螺旋瓣肠,硬骨鱼的幽门盲囊高等动物的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根据牙齿的形状、肠的长短判断其食性8,泄殖腔与泄殖窦、泄殖孔、肛门具有泄殖腔: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单孔类具有泄殖窦、泄殖孔、肛门:圆口类、硬骨鱼类、哺乳类(哺乳类的灵长类和一些啮齿类具有阴道)六)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七)呼吸系统: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共同的特征:1.具有将组织或机体与外部环境隔开的湿润薄膜,且薄膜面积很大;2.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3.动静脉血管血液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与一般情况相反脊椎动物由水上陆,呼吸器官进化的方面:1.呼吸方式;2.肺的吸氧面积;3.呼吸的机械装备;4.呼吸道趋于专化。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
当水流经鳃瓣进行气体交换时,行使逆流系统气体交换机制,可使得水中80%以上的氧气摄入血液中。
脊椎动物在由水上陆的演变过程中,呼吸介质由水体变为空气,呼吸器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水体环境特点如下:1.氧气并不丰富。
空气的氧含量为2lOml/l,淡水中含有氧气6.6ml/l水,海水中则为5.3ml/l水。
2.水的粘滞性和密度要比空气大得多。
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两栖类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行使完备的肺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
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具有许多气囊辅助呼吸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又分成一个个的肺泡,因而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3).呼吸的机械装备日益完善两栖类口咽腔呼吸,爬行类形成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来完成呼吸;鸟类在静止状态以肋骨升降胸廓的动作来呼吸,而在飞翔时利用翼的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独特的“双重呼吸”;肌肉质的横膈,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呼吸。
4).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两栖类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
两栖类开始有声带作。
爬行类的气管长,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除少数种类外,爬行类一般皆不发声。
鸟类的气管为一圆柱形长管,以完整的骨环支持,发生器(鸣管)位于支气管分叉的地方而不在喉部,鸣管外有特殊的鸣肌,哺乳类的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
声带位于喉部。
八)循环系统:封闭的管道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淋巴系统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淋巴结和淋巴液1, 心脏和血液循环血液流动方向是在身体背部从前向后,而在腹部是从后向前。
海鞘中的血液循环开管式,血液定期改变方向,同一条血管轮流充当动脉和静脉,这在脊索动物中是唯一的。
2,血液循环路线鳃呼吸的圆口类和鱼类:全身缺氧血—心脏—缺氧血—鳃部—多氧血—身体各部分循环一周经过心脏一次,一个大圈,称为单循环。
肺呼吸动物:缺氧血—肺部—多氧血—左心房—左心室—身体—缺氧血—右心房—右心室—肺。
循环一周经过心脏两次,一个大圈(即体循环)和一个小圈(即肺循环),为双循环两栖类、爬行类为不完全双循环3,心脏 1`)单循环动物的心脏:静脉窦1、心房1、心室1和动脉圆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