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

合集下载

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

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

比较文学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曾文韬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复仇悲剧名篇。

二者以贵胄权欲为导火索、且皆将个人性复仇升华为社会性复仇,体现了东西文化背景的相似之处。

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在人物塑造、悲剧类型方面又各有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悲剧;复仇;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悲剧作品之一。

该剧又称《王子复仇记》,讲述这样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于国外求学时,父王暴死、叔父篡位、而母亲也立即改嫁叔叔。

后王子被亡父鬼魂提醒,知晓了叔父克劳狄斯的罪恶。

几番波折之下,哈姆雷特手刃仇人,自身也命殒于此。

《赵氏孤儿》由元代剧作家纪君祥依史料而作,有“中国版《哈姆雷特》”之称,亦被王季思先生誉为“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它讲述了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围绕赵朔之子——赵氏孤儿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屠岸贾因与赵盾有隙,设计构陷赵氏;赵家数百人被灭口,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义救遗孤;几十年后,孤儿赵武成人,终得复仇锄奸。

同为中西戏剧名篇,《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下面就这两部剧浅作比较研究。

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析同钱钟书先生曾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虽然创作背景不同,却仍有一定的类同性。

这种类同与交叉也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的复仇导火索是《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重要交叉点。

在《哈姆雷特》中,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兄长、夺取王位、强占嫂嫂,一系列恶行令人发指。

克劳狄斯的私欲是他发动政变叛乱的诱因,也是这部悲剧的导火索。

反观《赵氏孤儿》,晋将屠岸贾仅因与同僚赵盾不和,便欲痛下杀手,从而夺取权利。

他设法嫁祸于赵盾,灭赵家满门三百口,甚至连稚儿也不愿放过。

显然,屠氏的权欲酿成了这出悲剧。

由此可见,在同处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权臣贵胄们的一己之欲的膨胀和不得餍足往往会引发各种问题,《哈姆雷特》如此,《赵氏孤儿》亦如此。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徐雯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7)10
【摘要】《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由于国仇家恨紧密相连,剧中人物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凭借个人复仇方式完成社会性复仇,用个人复仇的正义之举反抗社会中的非正义.但《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剧的"复仇"中又暗含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剧同中有异的复仇进行比较.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徐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研究 [J], 吴丽芳
2.同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 [J], 姚文振
3.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研究 [J], 黄伶俐
4.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J], 杨捷
5.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研究 [J], 黄伶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浅谈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欧洲戏剧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戏剧形式,其以复仇为主要内容,与悲剧的主题紧密相关。

两部著名的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是经典之作,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异同点。

本文将从人物角色、剧情、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物角色《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以主人公的家族为背景,但它们的人物性格有所不同。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被害,其儿子赵客虽然怀有复仇之心,但在情感上表现得较为柔弱,经过严格的思想挣扎之后才得以完成复仇。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他既勇敢又怯懦,既真诚又虚伪,在情感和思想上始终困扰着他的内心。

同时,两部戏剧中的反派角色也有所不同。

《赵氏孤儿》中最主要的反派是李婶和董卓,他们应该是这部戏中最为恶劣的两个角色。

李婶是董氏家族的家长之一,她在剧中是关键性角色,也是赵盾被害的幕后黑手之一。

董卓则是李婶的仆人,他也是赵盾被害的共犯。

而《哈姆雷特》中的反派则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他的父亲的继任者。

他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阴谋,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夺了王位。

二、剧情两部戏剧的剧情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复仇展开的。

但它们的复仇方式和复仇目的则有所不同。

在《赵氏孤儿》中,赵客的复仇是为了报父仇、报家仇,目的明确,手段也相对简单。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则更加复杂,他需要厘清真相,并且计划复仇,同时还要处理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两部戏剧的结局也各有千秋。

《赵氏孤儿》的结局悲壮,赵客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了复仇,但他也因此陷入了幽闭之中,这是他不幸的命运。

而《哈姆雷特》的结局更加复杂,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决斗中,所有人都失去了生命,这个结果暴露了复仇的无意义,并且使整部作品达到了深层次的反思。

三、结构从戏剧结构的角度来看,《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具有戏剧特点,但它们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中的行为原则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中的行为原则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中的行为原则比较纵观东西方文学史,许多著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复仇。

例如:《荷马史诗》、《哈姆雷特》以及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司马迁的《史记》也记载了卧薪尝胆、荆轲刺秦、赵氏孤儿等多个著名的复仇故事。

复仇在戏剧、电影等很多艺术形式中都备受青睐,并且作为一个具有戏剧性和研究性的主题活跃在东西方文学界。

当然,《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这两部话剧都是以“复仇”为作品的主题,究其表现思想、人物刻画、情节安排、悲剧结局等又大相径庭,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这种差异背后的指导主人公做出选择的行为原则。

一、时代特征与思想主题《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虽同为历史性的复仇故事,但反映的各自社会的矛盾和斗争,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

《哈姆雷特》表现的是人文反思的主题,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人”觉醒的时代,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导致思想的大解放,《哈姆雷特》正体现了作者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深度思考和审美观照,作品中的克劳狄斯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为了一己之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哈姆雷特则是人文主义时代的理性的执行者和怀疑者。

因此《哈姆雷特》通过正邪两股力量的斗争以及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贯穿全剧,凸现了一种反思精神。

思想上更富于哲理性意味,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潮的深度反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赵氏孤儿》成书于元代,所以作品的主题思想上必然蕴含着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同时亦反映着元代明确的政治斗争和阶级矛盾。

屠岸贾为了一己私利杀尽赵盾全家,甚至连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他的暴行激起正义人士的反抗,从而形成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通过程婴报私恩—救孤儿—救众生—舍己—舍子—抚孤—剖说的情节,演出了一场悲壮动人的悲剧。

作品中的矛盾斗争是从封建忠义角度出发的,程婴等义士助赵救孤其实质是忠奸斗争,带有非常浓厚的中国封建社会忠义行为这一时代色彩,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的批判,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民族斗争。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型,它们讲述了被背叛、被践踏的主人公为了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其中两部最经典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赵氏孤儿》和英国文学《哈姆雷特》。

虽然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环境中,但它们的故事构架和情节设定都非常的相似。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并尝试解答它们的异同点。

首先来看故事主题。

《赵氏孤儿》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以孤儿赵盾为主人公展开的悲剧。

《哈姆雷特》则是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在败坏、阴谋和背叛的重压下,被迫以血泪和牺牲为代价来实现复仇。

这两部作品利用了复仇这种极端愿望,在悲剧结构的基础上表现了人性的扭曲、信仰的崩塌和社会的冷酷。

这也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内在价值的原因。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是一个反抗命运、勇敢自强的人物,他表现出一种耐心、智慧和胆识。

他的爱情、友情和报仇都非常的积极,在揭示命运、道德、人性的同时,也表现了正能量的一面。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矛盾、扭曲的人物。

他既是王子,又是一个被背叛的儿子。

他的忧郁、怀疑和复仇心理,让他陷入了疯狂和绝境之中,他在复仇路上的犹豫、反复和耽搁,也表现出他的矛盾、灰暗和复杂。

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极端性格,从而传递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最后是情节设置。

在《赵氏孤儿》中,虽然主题是复仇,但情节上却也包含了爱情、家族争斗、忠诚信仰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衍生出了多条线索,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细腻的人物画卷,同时还体现了封建时代社会中权力、金钱和家族忠诚的交错和冲突。

而在《哈姆雷特》中,则主要呈现了复仇的线索,展现了哈姆雷特苦苦追求真相,却又陷入复杂的情感中,并逐渐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都有其情节上的精彩之处,展现了作者深刻、周密的思考和实践。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复仇比较中文摘要:《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理论中的平行研究对两者的复仇主题进行比较,重点研究二剧在戏剧冲突、戏剧内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揭示东西方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差异。

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正文: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在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中彰显得更加深刻。

其实杂剧《赵氏孤儿》史元人纪君祥的作品,约作于公元13世纪后半叶,此时中国正处于下降期,程朱理学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剧作于1601年,时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统治也开始进入晚期。

整体而言,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异多于同。

其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复仇”这一基点上。

对复仇这一古老的文学主题,二剧都超越了个人恩仇的局限,予以不同程度的升华;但由于二剧在戏剧冲突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二剧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影响下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复仇的相同点不论是《赵氏孤儿》还是《哈姆雷特》,剧中主人公都面临着血海深仇,也都选择了个人复仇的方式。

《赵氏孤儿》中是主人公命令孤儿“暗暗得自行捉获,乃将他阖门良贼,龌龊不留。

”最后孤儿一个人生擒了仇人以报灭门之仇。

《哈姆雷特》至始至终也都是哈姆雷特一个人在思考复仇的问题,最后也是他一个人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

可以说,《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是以个人力量进行的复仇行动。

《赵氏孤儿》中孤儿已经获得了主公的支持,按理说应该是通过主公之令将其捉拿正法,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剧情没有这样发展。

其实作为复仇对象的屠岸贾也并不是单纯的赵氏孤儿的灭门仇人,他也是主公,程婴、韩厥、公孙大夫乃至全国百姓眼中的大奸臣,例如主公最后下召曰:屠岸贾陷害忠良,百般扰乱朝纲。

韩厥说他是“人间的凶神恶煞”。

《赵氏孤儿》与《哈姆莱特》的复仇比较

《赵氏孤儿》与《哈姆莱特》的复仇比较

现 ,西方较 为侧重 复仇 主体 精神 世界 的冲突。可 以说 , 中国复仇之
作 常 激起 善 必胜 恶 的愉悦 感 , 西
方 复仇之作 常引发 人对个 体与命
运抗争的悲壮感 。
三 .孝 善 论 本 色 与 至 善 论 倾
膛, 休着他 死的早 了” 、 “ 将那 厮钉
木驴推上 云 阳, 休便 要断首 开膛 , 直剁得 他做 一锅儿 肉酱 ,也 消不 得俺满怀惆怅 ” 。这些无不体现 了 复仇 的行为方式 和手 段主要 以 肉 体的毁灭 为主。
学教 育
《 赵氏孤儿》 与《 哈姆菜特》 的复仇比较
回 丁 丽 旁
内容摘要 : 自古以来 , 复仇 主题 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也是文学 中被演绎得惊心 动魄的话题。然而 不同国度 的复仇 文学却 凸现 了不 同的文化价值取 向。 《 赵 氏孤儿》 和《 哈姆莱特》 两部作 品就是很好 的证 明。 它们 的文化价值取 向主要表现为复仇动机、 意志 、 手段和方 式的不 同, 而这 些则是 由作 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决定 的。
向—— 两剧 的复仇价值取 向
《 赵 氏孤 儿》 和《 哈姆莱 特》 两 个 经典复仇 故事体 现的 复仇 观念
( 孝善 论本 色 与 至善论 倾 向 ) , 反 映 了中西 方复仇文 学不 同的价值 取向 , 为此 , 特归纳如下 :
的时代 ,倒霉 的我却 要负起 重整
乾坤的责任 !” 可见 ,赵武 的仇怨起 因完全
把 锥 子 生 挑 他 贼 眼 珠 ,把 尖 刀 细
受 遍
体 会到深层的人性底 蕴。
对 生命 、对 宇宙 的思 考 中更 多地 可见 中西 方复仇文 学主题 昭 示着: 中 国较 为关 注复仇 的结局 ,

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异同

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异同

比较文学浅论《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异同潘航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摘要:元代纪君祥所著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悲剧戏剧的经典代表作。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流传甚广。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诞生于1600年左右,成为了在西方戏剧史上的悲剧代表。

《赵氏孤儿》和《哈姆莱特》同为复仇题材的经典戏剧,在主人公形象和故事情节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复仇者、内容广度和体现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又存在着一些不同。

这些不同之处同时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异同元代纪君祥所著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悲剧戏剧的经典代表作。

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组成“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是英国莎士比亚16世纪所著最负盛名的剧本,其中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

两部著作同以悲剧为主题,他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都是当时历史时期悲剧的杰出之作。

通过分析中西两部悲剧戏剧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审美特点的异同,并会对后人的戏剧鉴赏与创作产生启示。

《赵氏孤儿》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臣屠岸贾因为嫉妒忠臣赵盾,于是就设计圈套发起宫廷政变,晋灵公听信屠岸贾的谗言说忠臣赵盾想要篡夺皇位,晋灵公在害怕自己皇位不保的情况下将赵盾家三百口人赶尽杀绝。

屠岸贾的奸计得逞,赵盾的儿子赵朔身为驸马被逼自杀,临死前他嘱咐已有身孕的公主说,如果她生下的是一个女儿,那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如果生下的是一个男孩,那就等他长大成人后,一定要为赵氏家族报仇雪恨。

最后公主果然生下一个儿子,名为赵氏孤儿。

随后,公主将赵氏孤儿托付给赵盾门人程婴,自己刎颈自杀,程婴冒着生命危险将赵氏孤儿带出了公主府。

之后,屠岸贾知道了公主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且逃跑了,便又产生了要斩草除根,杀死赵氏孤儿的想法。

他下令如果人们不交出赵氏孤儿,他就将国内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婴儿全部杀尽。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比较【摘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分别为西方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代表,这两部悲剧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

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价值取向、矛盾冲突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所以这两部作品存在平行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复仇;平行研究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永恒的主题。

而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虽然在民族、语言和时间上有所不同,却都描述了主人公为父报仇的故事,《赵氏孤儿》更被誉为中国的《哈姆雷特》。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部作品又有着诸多不同。

本文将两部作品放于同一层面上探究其中的异同。

一、复仇之同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以描写复仇为主题的悲剧文学作品。

其中《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对复仇的描写纯粹而集中,它们分别是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各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民族特色。

因为它们同处于封建社会文化交替时期,又同为“复仇悲剧”,所以这两部作品经常被拿来加以比较。

1、出处相同《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都取材于史料记载,但是都进行了艺术改编和加工,关于哈姆雷特的故事最早记载于12世纪的《丹麦史》,16世纪英国作家将其改编为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传。

但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更融入了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他新的诠释。

而《赵氏孤儿》是根据《史记·赵世家》中一桩有关“赵氏孤儿”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虽然有书可凭,但是纪君祥对史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复仇主题相同《哈姆雷特》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父亲的鬼魂让他复仇,最终国王的虚伪和罪恶被昭然示众, 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与尽。

《赵氏孤儿》写奸臣屠岸贾谋害了忠臣赵盾,灭其全家,赵家门人程婴牺牲亲生儿子的性命救出了赵氏孤儿,并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作者:王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悲剧。

同样都是复仇题材的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在复仇这一主题上却是同中有异。

本文将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比较这两部悲剧中的复仇元素,并从复仇的意义、结局、过程、意识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复仇;异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

《赵氏孤儿》又是中国古代古典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

这两部剧作都是讲述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两部悲剧在同样的复仇背景下,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复仇意义之同作为两部悲剧著作,《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有着同样的背景主题:复仇。

究其复仇意义所在,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却呈现出相同之处。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王子,他知道自己作为王室的一员,肩负着的不仅是为父报仇的责任,更是拯救整个丹麦国家的重任。

最后,通过他自己的复仇行动,一方面,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另一方面,也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使其免于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一整个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不仅实现了自己复仇的个人价值,也实现了社会价值。

达到了价值的升华,完善了复仇意义。

在《赵氏孤儿》这部剧作中,除了看到赵武为父报仇的故事,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程婴等各个忠臣义士舍身取义的英雄精神。

在赵氏孤儿这一整个“救下孤儿——设定计谋——报仇雪恨”的复仇线条中,少不了英雄壮士的壮烈牺牲。

提弥明、灵辄二英雄舍命相救,程婴、公孙杵臼定计救孤......这个过程中牵扯了太多的无辜,作为复仇对象的屠岸贾已经不单是赵氏一家的灭门敌人,更是众人眼中的大奸臣。

因此,赵武的复仇行动既包含了个人复仇,同时也是为民除害的一种社会复仇。

至此,赵氏孤儿的复仇完成了升华。

由此說来,两部作品的复仇共同之处也就包含了由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层面这一特点了。

二、复仇之异(一)复仇过程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王子,面对自己的父王被害,国家遭受困境,他没有马上想要除去叔父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复仇比较

• 《哈姆雷特》反映的是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种人文 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复仇的价值往往趋向于维护个人 尊严和人格。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有理想、有魄力、爱思考 的人文主义者,当他结束学业回国后,在父亲被杀、母亲 改嫁、叔父篡位的打击下,理应立即报仇雪恨,但作为一 位人文主义者,他会更理性地将个人报仇和社会利益结合 起来。
• 同样反映了社会新旧交替时先进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斗争, 描绘了敢于惩治邪恶的正义者形象,使主人公的复仇超越 个人恩怨达到与社会冲突的高度。
悲剧主人 公不同
人物刻画 不同
历史背景 不同
主题思想 不同
结局不同
• 《赵氏孤儿》的悲剧主人公并不是身负血海家仇的赵氏孤 儿,而是以草泽医生程婴为代表的舍身救孤的忠臣义士。 • 由于中国悲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道德教化的作用,以悲剧主 角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来感化观众,所以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 公多是无辜的普通人,完美的品格和情操使他们成为某种伦 理道德的化身,程婴的形象就是代表。 •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为父报仇的王子,他高贵的身份是 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西方悲剧的定义中,悲剧 的风格是崇高,讲究的是英雄气概。只有高贵的人才有资格 成为悲剧的主人公,只有崇高的事件才能成为悲剧的素材。
•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都是中西方典型的以复仇为 主题的悲剧作品,都是把复仇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和中心。 不论是《赵氏孤儿》还是《哈姆雷特》,剧中主人公都面 临着血海深仇,也都选择了个人复仇的方式。 • 同样取材于历史题材,都是以古代传说或者前人著作作为 题材,以彼时彼地为生活背景去表达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重 大问题,把矛盾指向制造冤案的贪官污吏和杀人害命的邪 恶势力。
• 《赵氏孤儿》反映的思想主题为忠、孝、义。赵氏孤儿长 大后,在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便下定决心为家族报仇, 实现其孝。因为中国古代以孝为先,而程婴舍儿救孤,韩 厥、公孙杵臼舍命护孤,这些都反映其高尚的忠义道德品 质,其想到的并非个人利益和个人尊严,而是实现自己的 诺言和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之士。

《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行动比较研究

《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行动比较研究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行动比较研究丁小珊 江苏大学文学院柴耀桢 江苏大学文学院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十七批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7C580。

摘 要:《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在中西戏剧史上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同样是复仇,但两部戏剧在主题的完成上却同中有异。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两部戏剧中的复仇行动进行分析,概括得出两部悲剧的同异之处,进而探究其产生悲剧行为的根源。

关键词:平行研究;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行动作者简介:丁小珊(1998.3-),汉族,江苏扬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柴耀桢(1998.2-),汉族,江苏无锡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62-02《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大师哈姆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得知叔父毒死父亲的真相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所写的著名戏剧之一,讲述晋灵公统治时期屠岸贾陷害忠良赵盾,杀害赵家三百口人,二十年后被屠岸贾误收为义子的赵氏孤儿为父报仇的故事。

两部戏剧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反映了人性当中的真善美,优点和弱点,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抒写了辉煌的篇章。

一、复仇主题可比性文学研究的“整一性”是美国学派进行平行研究可比性的学理论证,“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在内的紧密整体。

”[1]从植根于人类共同人性之上的文学的一元性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赵氏孤儿》和《哈姆莱特》都源自于复仇主题。

文学作品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文本,必然会受到一定时代文化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

这种历史传承性经常表现在对“现成故事”的再创作。

文艺复兴时期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典文学作品成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现成故事”被莎士比亚加以改造成为他戏剧创作的素材。

东西方戏剧中悲剧的相似与差异——以《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为例

东西方戏剧中悲剧的相似与差异——以《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为例
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完美 的布局应当有单一 的结 分艰辛曲折 , 他先 中叔父奸计险些丧命 , 后来 又再次 局, 而不 是所 谓 的双 重结 局 。 ” 中计 与他 人 决 斗 , 尽 管恶 人 最终 被 杀 , 但 这个 过 程 中 《 赵氏孤儿 》 与《 哈姆雷特 》 一样 , 以复仇 的动机 母 亲 、 爱 人 和很 多 人都 不 幸 受 到牵 连 而死 去 , 哈姆 雷
与 朱 丽 叶 》和 《 牡丹亭 》 [ J ]. 时 代 文 学 ,2 0 0 8 ,( 1 4 ) :
1 4 4—1 45 .
5 ] 王海燕 . 延宕的思考者——蔡伯 喈与哈姆雷特形象 比较研究 将赵 氏孤儿过继 给屠岸贾 , 程婴教其 习文 , 屠岸贾教 [
四、 结 语
《 赵氏孤儿 》 与《 哈姆雷特 》 都是极具教育意义和
前 者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与 审 美 心 上, 王 子 意在 杀死 叔父 的同 时颠覆 不 合理 的社 会 和政 感 染 力 的 悲 剧 作 品 ,
治秩序 , 推翻黑暗、 腐朽和混乱 的罪恶世界 , 并最终 理 、 社会形态的极佳体现 , 而后者则是直接反映西方 重新建立光明和平 等的政治社会。王子在剧 中也 曾 历史社会以及审美艺术 的传世之作 , 两部作品扣人心 叹息 “ 这是一个混乱颠倒 的时代”, 哈姆雷特终于在 弦 、 跌宕 起 伏 、 丰 富饱 满 , 同 中有 异 , 相 映成 趣 , 都 是 最后一剑刺死克劳迪亚斯后 , 完成了他 的复仇计划 ,
其武艺 , 赵武长成后文武双全 、 胆识过人 , 长 大后 看 己身 世 与屠岸 贾 真实 面 目的赵 氏孤儿 满 腔怒 血 , 在得
曲与东 方 文化 》 [ J ]. 武汉 大 学学 报 :人 文科 学 版 ,2 0 0 9 ,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摘要: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中外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复仇剧作。

两部剧作的主人公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面对父亲和族人被杀的血海深仇都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复仇,然而两人复仇行动及其结局,却有很大不同,彰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以及悲剧内涵。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剧作复仇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戏剧发展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西方悲剧的精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悲剧的认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在中外戏剧史上有两部相映生辉的著名复仇戏剧作品,这就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两位作者,一个生活于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末期的英国,一个生活于十四世纪的东方中國,但是他们创作的这两部复仇名剧,却存在许多相似、相同之处。

对于这两部作品同、异及其原因的探讨,正是撰写本论文的初衷所在。

一《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

该剧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复仇的故事。

主要情节是叙述在外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接到父亲暴死的消息回国奔丧,发现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已经改嫁给叔叔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已经登上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变故,哈姆雷特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接着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杀父凶手正是当今国王、自己的叔叔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利用“戏中戏”证实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经过一段犹豫、延宕之后,最终杀死了奸王克劳迪斯。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王国维曾称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1]该剧取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宫廷事变,晋国武将屠岸贾因一己之私将忠臣赵盾全家三百口满门抄斩,身为当朝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亦在屠岸贾的威逼之下,被迫自杀。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身怀六甲的赵朔之妻产下一子,即赵氏孤儿。

当屠岸贾得知赵家还有后人留存于世的消息,决定将全国满月之后、半岁以下的婴儿悉数杀死,以绝后患。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一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关复仇哈姆雷特赵氏孤儿中西差异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永恒的主题。

而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虽然在民族、语言和时间上有所不同却都描述了主人公为父报仇的故事《赵氏孤儿》更被誉为中国的《哈姆雷特》。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部作品又有着诸多不同。

本文试从中西不同的文化出发探讨复仇过程的描写、复仇主体心理及复仇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并阐释此间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复仇过程描写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作品中对残忍、野蛮的复仇手段的描写直至《水浒传》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复仇小说”对于血腥甚至滥杀无辜的过当复仇的褒扬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中对复仇的描写侧重于复仇主体复仇的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过程偏好于复仇者伦理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系列复仇事件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由他来向复仇主体言明家族之仇以点燃其复仇的怒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从程式化的“述家仇”情景中可见一斑。

《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中徐继祖听闻郑氏言明徐能杀夫逼婚自己逃往尼姑庵产下儿子为徐能收养为子的故事明白养父其实是杀父仇人、是他害得父亲苏云家破人亡后对徐能处以绞刑并且“父子同临法场监斩诸盗”。

如出一辙地在《说岳全传》中王佐利用画卷描绘陆登夫妇惨死兀术之手、陆文龙作仇人之子的实情发出“不与父母报仇……岂不痛心”的感慨使得陆文龙当即咬牙切齿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

92《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复仇比较王 霞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悲剧。

同样都是复仇题材的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在复仇这一主题上却是同中有异。

本文将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比较这两部悲剧中的复仇元素,并从复仇的意义、结局、过程、意识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复仇;异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

《赵氏孤儿》又是中国古代古典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

这两部剧作都是讲述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两部悲剧在同样的复仇背景下,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复仇意义之同作为两部悲剧著作,《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有着同样的背景主题:复仇。

究其复仇意义所在,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却呈现出相同之处。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王子,他知道自己作为王室的一员,肩负着的不仅是为父报仇的责任,更是拯救整个丹麦国家的重任。

最后,通过他自己的复仇行动,一方面,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另一方面,也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使其免于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一整个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不仅实现了自己复仇的个人价值,也实现了社会价值。

达到了价值的升华,完善了复仇意义。

在《赵氏孤儿》这部剧作中,除了看到赵武为父报仇的故事,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程婴等各个忠臣义士舍身取义的英雄精神。

在赵氏孤儿这一整个“救下孤儿——设定计谋——报仇雪恨”的复仇线条中,少不了英雄壮士的壮烈牺牲。

提弥明、灵辄二英雄舍命相救,程婴、公孙杵臼定计救孤......这个过程中牵扯了太多的无辜,作为复仇对象的屠岸贾已经不单是赵氏一家的灭门敌人,更是众人眼中的大奸臣。

因此,赵武的复仇行动既包含了个人复仇,同时也是为民除害的一种社会复仇。

至此,赵氏孤儿的复仇完成了升华。

由此说来,两部作品的复仇共同之处也就包含了由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层面这一特点了。

二、复仇之异(一)复仇过程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王子,面对自己的父王被害,国家遭受困境,他没有马上想要除去叔父克劳狄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作者:曾文韬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摘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复仇悲剧名篇。

二者以贵胄权欲为导火索、且皆将个人性复仇升华为社会性复仇,体现了东西文化背景的相似之处。

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在人物塑造、悲剧类型方面又各有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悲剧;复仇;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悲剧作品之一。

该剧又称《王子复仇记》,讲述这样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于国外求学时,父王暴死、叔父篡位、而母亲也立即改嫁叔叔。

后王子被亡父鬼魂提醒,知晓了叔父克劳狄斯的罪恶。

几番波折之下,哈姆雷特手刃仇人,自身也命殒于此。

《赵氏孤儿》由元代剧作家纪君祥依史料而作,有“中国版《哈姆雷特》”之称,亦被王季思先生誉为“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它讲述了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围绕赵朔之子——赵氏孤儿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屠岸贾因与赵盾有隙,设计构陷赵氏;赵家数百人被灭口,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义救遗孤;几十年后,孤儿赵武成人,终得复仇锄奸。

同为中西戏剧名篇,《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下面就这两部剧浅作比较研究。

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析同钱钟书先生曾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虽然创作背景不同,却仍有一定的类同性。

这种类同与交叉也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的复仇导火索是《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重要交叉点。

在《哈姆雷特》中,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兄长、夺取王位、强占嫂嫂,一系列恶行令人发指。

克劳狄斯的私欲是他发动政变叛乱的诱因,也是这部悲剧的导火索。

反观《赵氏孤儿》,晋将屠岸贾仅因与同僚赵盾不和,便欲痛下杀手,从而夺取权利。

他设法嫁祸于赵盾,灭赵家满门三百口,甚至连稚儿也不愿放过。

显然,屠氏的权欲酿成了这出悲剧。

由此可见,在同处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权臣贵胄们的一己之欲的膨胀和不得餍足往往会引发各种问题,《哈姆雷特》如此,《赵氏孤儿》亦如此。

此外,将个人性复仇升华为社会性复仇也是二者的类同之处。

《哈姆雷特》一剧中,新王克劳狄斯上位后过着纵情声色的荒淫生活,成为一种腐朽丑恶势力的代表,想要实现人文理想、为百姓开辟良好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要推翻克劳狄斯的统治。

由此,哈姆雷特的仇恨也由家庭、私人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国家层面。

屠岸贾专权以来无恶不作,被主公下诏称“损害忠良”、“扰乱朝纲”。

就此程度而言,赵氏孤儿的复仇也不再是个人性的行为,而亦是为国除害、匡扶正义的壮举。

综上可知,《哈姆雷特》、《赵氏孤儿》都脱离了相对狭隘的个人性复仇母题,前者被学界誉为“具有高度社会思想概括力、深刻反映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的哲学悲剧”,后者也因戏剧性的国仇家恨而广为流传,二者中涉及的复仇过程皆实现了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总之,《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以封建专制社会为大背景。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君主又或是官僚、贵族往往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且常为满足个人之私欲而害人性命、胡作非为,引发了无数无辜者的悲剧。

而同时,这类人治社会又有着一定的不稳定性:掌权者易被来自同一阶层的不同新生势力推翻,赵武和哈姆雷特便是这些贵族阶层新生势力的代表。

出于封建血亲联系,这类新生统治阶层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和整个领地、整个国家交织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家仇也被打上了国家、社会的烙印。

二、《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较异《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同属复仇主题,作为中、西方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诞生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中,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

(一)人物形象有异: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英国评论家福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美学概念。

其中,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变化莫测,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叫人难以逆料”[1]。

而扁形人物则相对平面化,要么是一以贯之的善,要么是恶贯满盈的恶。

《哈姆雷特》一剧中,无论是主角哈姆雷特还是大反派克劳狄斯,都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哈姆雷特人称“忧郁王子”,既有积极向上、崇尚正义、拥护人文主义的一面,又有犹豫不决、心志不定、妥协退缩的一面。

弗洛伊德甚至还认为他难以逃过“俄狄浦斯情结”的阴影,有着和仇敵一样的心理倾向。

总之,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是复杂而又离体的,绝非“高大全”的少年英雄。

与此同时,克劳狄斯不是彻底的奸恶之徒。

一方面,他口才极好,思维缜密,与朝臣们的往来言行素来周到,是个温和、有涵养的君王。

另一方面,他最初对哈姆雷特实则未起杀心;而当王后错饮毒酒时,克劳狄斯也曾奋力阻止过;此外,他也曾多次在独白中表现过自我唾弃之意——我们可以发现,克劳狄斯并非完全冷血之人,他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反之,纪君祥在创作《赵氏孤儿》时则更注重道德评判,笔下多为扁形人物。

反派角色如屠岸贾将残忍、阴毒、虚伪贯彻到底,成为了奸佞之臣的代表;正面角色如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则个个都能舍生取义、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极端的善。

这样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类型化创作,也实现了戏剧道德教化的实用价值。

东方文艺创作注重外在的实用价值,而西方文艺创作则更偏向于内在的哲理性反思。

所以《赵氏孤儿》人物形象属性分明、教人向善;而《哈姆雷特》中人物形象则立体复杂,每一句台词都交融着莎翁对人性的沉思,饱含一种思想美。

可以说,东西方文艺观的外倾实用性和内隐审美性之别,造就了《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形象塑造之异。

(二)悲剧类型有异: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翻开《哈姆雷特》,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从最初充满理想主义美好幻想的快乐王子到后期忧郁化、延宕化的变化构成了全剧的线索,是这场悲剧发展演变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起初,作为一名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新式教育的进步贵族子弟,哈姆雷特曾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此时的他乐观向上,是一位典型的以人文主义为信仰的进步青年。

可好景不长,在生活境遇改变后,哈姆雷特所呈现出来的性格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他曾数次怨天尤人、数次意图退缩、数次徘徊不进而不知路在何方。

正如歌德所评价的那样,哈姆雷特“是思想家而不是行动家”[3]。

同时,哈姆雷特的自我觉知也是相对清醒的,这位素来忧思过度的年轻人早已发现了自身的犹豫性和妥协性,也曾数次与本我胶着。

后来,他进行了“To be or not to be”的自我质询,无限接近崩溃的边缘——这也注定了哈姆雷特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悲剧结局。

显然,王子本身性格的弱点及其演变是引发悲剧结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

回到《赵氏孤儿》,我们可以发现,纪君祥却不太注重对赵氏孤儿的性格塑造。

和哈姆雷特类似,赵武同样背负着国仇家恨,但其自身的性格却被掩盖在层层情节之下。

情节的发展决定了赵武命运的走向,也将他不能自已地裹挟进了这场悲剧。

倘若没有屠岸贾灭口赵家一事,又或是灭口后没有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的鼎力相助,亦或是程婴家没有可供顶替的适龄婴幼儿,再或是公主诞下的婴儿性别为女……便没有后续这一系列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了。

如果说哈姆雷特的复仇悲剧为他自身的性格所左右,那么赵武跌宕起伏的人生则完全基于这一系列离奇吊诡的情节铺垫、基于这一系列情节所赋予他的命运。

在命运的巨掌下,赵武只是一个提线木偶,被一股隐性而又无可遏制的力量引导着,缓缓走向了宿命的既定方向。

由此观之,《哈姆雷特》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和性格塑造,而《赵氏孤儿》则更侧重通过情节发展来给人物规划一条宿命之路。

这种差异,究其根本还是由于中西文化观念之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往往依附于宗族、家庭而生,而不具备独立的价值。

家本位文化体系下的作者,如纪君祥在进行思考、创作时,也往往不会顾及一己之所思所想、不会顾及个人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念。

所以,他笔下的赵氏孤儿是集体准则的完美践行者,却鲜少有私人性的心理活动。

而在西方文化体系下,个人的主体意识自古希腊以来便得到强调,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将人性的解放论、个体的价值论发挥到极致,如此,我们也不难推知莎士比亚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精摹细状。

三、结语通过对《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这两部中西方经典戏剧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二者都讲述了有关复仇的悲剧,都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背景,都以统治阶级之私欲为导火线,都实现了个人性复仇和社会性复仇的统一。

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对于外在实用价值和内在审美价值的不同偏向,《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人物塑造也出现了差异——前者以圆形人物为主,重视人性的立体性刻画;后者以扁形人物为主,着眼类型化的善恶之别、以便进行更明确的道德教化;由于中西文化对于集体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不同选择,《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悲剧驱动力类型亦各有侧重——前者由主人公的性格及其演变脉络为重要内驱力、是典型的性格悲剧,而后者则通过情节的发展来铺设既定的宿命轨迹、可以说是命运悲剧。

总之,通过对《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平行性比较性分析,我们既看到了中西文化的类同性,又窥见了其异质性。

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更深入的研究也应该在路上。

参考文献:[1]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2]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3]歌德.歌德论文学艺术[M].安书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