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1 人类道德发展史
人类道德发展是文明史上不断变化的进程,可追溯到古老的文明
时期。

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对道德的看法也不断变化,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影响着许多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从古老文明可以看到,当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还很有限,基于宗
教信仰和或自然哲学,形成一种类似“普通道德”的社会标准,用以
引导行为。

中世纪道德是基于宗教信仰来形成的,宗教也成为了社会制度和
原则的基础。

尽管宗教影响力有所减弱,但是道德思想仍然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文化理论,比如人性哲学和公德,改变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

近代以来,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人们
对道德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尊重人权和反对
前种族隔离主义、性别歧视等的观点。

人权观念也不断发展,国际社
会努力建立一种公正和人性化的法律体系,保护和维护各国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人类道德发展历程千变万化,早期以宗教为基础,后
来以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然后到人权的加强。

终有一天,道德
标准将延伸到全球,人类有望走向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要求。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道德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
历史过程,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2.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道德发展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同时也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道德发展是多元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会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多元化的道德发展格局。

4.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思、批判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和规范,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多元化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就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

1. 古代道德观念与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们对于善恶、美丑的直观认识。

人们凭借着本能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行为的准则。

这些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承和发扬,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主要依靠君主或统治者的权威来维护。

君主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和规则,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节。

这些法律大多以君主意志为准,随时可改变,缺乏普遍适用性。

在这一阶段,道德和法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道德准则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2. 道德与法律的分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出现了分立于道德的趋势。

法律从原本依赖于道德准则的角色中,逐渐独立出来。

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国家机构的出现。

国家机构的出现带来了更为系统和正规的法律制度。

法律开始以书面形式存在,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逐渐达到了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程度。

法律的出现使得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人们的行为受到法规的制约和约束。

3. 道德与法律的互补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法律逐渐形成了互补关系。

道德作为一种守则和准则,为法律提供了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

法律在实践中也体现了对道德准则的尊重和保障。

道德和法律在满足社会需求和维护秩序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道德观念引导个体的行为,使得社会成员有更好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而法律则通过法制制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追求公平、正义和法治的价值。

4. 现代道德与法治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道德与法治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阶段。

现代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个体自由与人权的保障,倡导多元文化和宽容的精神。

现代法律制度则在保护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道德与法治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究: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一定依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 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说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办理得适合,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说是:“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 德”就是一个人在办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可以“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此后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谈论,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看法的科学涵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面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拘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质量(人品 )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美的一种手段——即必定自己、发展自己、完美自己的特别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必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心里信念和价值看法来保持的,以善恶谈论为标准的,谈论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别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但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看法、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并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需的生计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遇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拘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1道德的历史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1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 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 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 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 前发展的。
三 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1 道德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 3 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 妇德: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守节有耻,动静有法; 妇言:择词而论,不道恶言; 妇容:服饰鲜洁,沐浴以时; 妇功:专心纺织,不苟言笑。
4.资主义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主要包括资产阶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特征是: 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
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 道德的历史形态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 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 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 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道德
基本特征: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 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2.奴隶社会道德
中国奴隶社会的道德主要内容就是“尊尊”、“亲亲”两 个方面, “尊尊君为首”,“亲亲父为首”。
3.封建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道德的发展和演变

道德的发展和演变

道德的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道德是指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观念和标准,是社会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角度分析道德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的影响历史是道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明古国,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例如,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主导了社会道德,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而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重视自由、公正、美,对欲望的抑制和理性的追求成为道德的核心。

随着历史的演进,道德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主导了道德观念,强调信仰和忏悔;而在启蒙时代,个人权利和自由成为了道德的重要支柱;近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共同利益和公平正义等。

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对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感;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创造性。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全球化趋势下的道德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

人们开始关注全球性的伦理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社会公正等。

这些新的道德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三、科技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对道德观念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的发展促使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的行为和行动变得更加透明。

这也带来了一些道德挑战,如隐私权的保护、虚假信息的传播等。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优化决策提供了新的工具;基因编辑技术则引发了对生命伦理的讨论和反思。

四、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直接影响道德观念的演变。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体的权利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导致道德观念的调整。

例如,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的追求,推动了性别角色和性别道德观念的变革。

同样,社会对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包容度提高,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道德框架。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演变
从原始社会的习俗道德到奴隶社会的等级道德,再到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等 道德观念,道德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也呈现出多样性。
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道德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 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能够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
道德诉求
现代社会对道德有着高度的诉求 ,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 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出现了一 些新的道德问题和挑战,如网络 道德、环境道德、科技道德等。
道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秩序维护
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 用,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社会 冲突和犯罪。
•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道德: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 类的共同追求。未来道德发展需要关注生态伦理问题,推动建立生态友好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 个体道德品质提升与社会责任担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体道德品质 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担当显得尤为重要。未来道德发展需要关注个体品德培养和 社会责任教育问题,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 主体和目的,追求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
竞争与效率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还强调竞争和效率,鼓 励人们通过竞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
3
诚信与责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诚信和责任被视为重要的道 德品质,人们需要遵守契约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路径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目录
一、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
二、各种社会道德的特点
一、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各种社会道德的特点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
平等民主 ,勇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最突出特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重要特征:政治化、宗教化
规范化、理论化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规范:自由、平等、博爱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法国人权宣言:资产阶级的道德宣言
第一次明确而系统的
提出:资产阶级民主
和法制的基本原则。

人权宣言图形解读
左上角的铁链:法国粉碎了铁链
中间的长矛、一顶弗利季亚式的软帽:革命者的标志 中间的架枪:代表了各省的统一
右上角的云朵:黑云散去,光明终将到来
右边的天使:自由得到了权杖
中间的绿色东西:橡树的花环
正上方的三角形物体:理智的眼睛
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小 结
每种社会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的道德特点,这其中蕴含历史发展规律及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说明道德具有阶级性。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得道德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

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与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与部落得共同利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得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得平等,就是原始社会得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得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对原始社会得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瞧成就是粗野得、残暴得,也不能无限美好得,而应进行历史得具体得分析。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与压迫,形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与平等民主得高尚美德与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得方面,最突出得就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与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得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得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

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得道德类型。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

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得道德就是奴隶社会得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得基本特征。

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得绝对屈从与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奴隶主道德得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得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就是合乎道德得。

其次,鄙视劳动与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就是奴隶主阶级得重要道德规范。

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得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她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

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瞧就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就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得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得阶段与必然付出得代价。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开始,追溯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并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道德观念的起源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原始人类在面临各种生存挑战和争夺资源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主要以互助、公平和合作为核心,旨在维护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利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化和扩展。

宗教信仰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伦理学的兴起也为道德观念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框架。

二、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1. 古代道德观念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出现标志着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毕昂德十诫、古印度的吠陀经典等,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柏拉图强调理想国家的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美德的实现。

3. 基督教的道德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提倡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

4. 近代伦理学的兴起:近代伦理学的出现使道德观念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

伦理学家们通过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等。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正义、公平和互助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其次,道德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关键。

追求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净化。

最后,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四、道德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当前,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来。

道德发展的六种历史类型

道德发展的六种历史类型

道德发展的六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主要内容,具有自由平等、团结互助、风俗习惯等特征。

●奴隶社会的道德:与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是人类社会首次由对立体系所组成的道德,包括奴隶主阶级道德和奴隶阶级道德,以及平民与贵族之间的道德对立。

●封建社会的道德:与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对抗的阶级,以及封建、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其特征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及其特权,借助宗法礼教或教会进行道德规范化、神秘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体系构成,其特征是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道德内部矛盾加剧,道德调节功能减弱,道德危机日益严重。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
导下逐渐形成科学的体系,其特点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共产主义道德:人类历史上最高的道德类型,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和其他阶级道德有本质区别,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

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

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

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

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

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

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

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

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

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

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

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

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

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规范行为准则,对于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道德的发展规律则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演变的。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探讨道德的发展规律。

一、历史维度下的道德发展规律人类道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逐渐从个体的生存和利益追求演变为对整个社会的规范行为准则。

在古代,道德观念主要通过宗教、哲学等形式进行传播。

例如,古代希腊的道德观念主要由哲学家提出,如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等。

而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于道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仁爱、孝悌等道德行为。

随着社会的演进,中世纪的宗教道德逐渐转向人本主义道德。

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个人自由、平等等概念被提出,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颠覆和批判。

同时,法律的制定和社会契约理论的兴起也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个人主义和人权意识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对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维度下的道德发展规律社会是道德观念和行为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社会的结构、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农业社会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念主要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如勤劳、节俭等;而现代工业社会则注重竞争、创新等道德行为。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气也会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中的道德典范会激励其他人向其看齐,形成明镜高悬的良好氛围,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也会对他人产生负面示范效应。

三、文化维度下的道德发展规律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象征,也是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尊重传统、崇尚孝道;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意识,重视个人追求和个性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推动着道德观念的共同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
习惯。
02
道德修养对道德教育的补充作用
个体通过自我修养,不断深化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
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03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关系
二者相互促进,道德教育为道德修养提供理论指导和规范约束,而道德
修养则通过实践反馈和个体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
03 中西方道德观念的比较
CHAPTER
中西方道德观念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道德观念起源于儒家思想,强调 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责任, 注重内在品德的培养。
西方道德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和基 督教教义,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公 正和理性,注重外在行为的规范。
中西方道德观念的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道德观念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 、礼制和中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亲情和和谐关系。
02 道德的历史发展
CHAPTER
原始社会的道德观念
集体主义
原始社会人们以部落或氏族为单 位生活,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 利益,形成了集体主义道德观念 。
平等主义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成 员之间应平等相待,共同劳动、 共同分享,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异 。
互助精神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 ,原始人懂得互相帮助、团结协 作,以共同应对挑战。
西方道德观念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自由 、平等、博爱和宽容,强调个人的权 利和自由。
中西方道德观念的现代融合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中西方道德观念在相 互交流和碰撞中逐渐融合,形成了一 些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观念,如尊重 生命、热爱和平、积极向上。
VS
同时,中西方道德观念在各自的发展 历程中也不断汲取新的思想资源,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和生态伦理 等,不断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作为人类社会规范行为的两种重要方式,不断地发生着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道德与法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诞生。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依靠习俗和共识来规范行为,形成了最初的道德规范。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复杂化,道德逐渐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

而法治的历史要相对较晚一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化方式逐渐形成。

最早的法律系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如古埃及法典、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等。

而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法治概念逐渐发展,并对现代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演变过程1. 道德的演变道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在古代,道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道德准则主要通过宗教教义和神圣经典传递。

在中世纪,道德规范受到神权和教权的支配,教会的道德教导对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道德逐渐脱离宗教束缚,开始注重个人自由和人类价值观的发展。

2. 法治的演变法治的演变历程较为明确,从古代到现代可以看到明显的发展轨迹。

在古代,法治是通过君主或统治者的意志来实现的,君权至上。

随着古代国家的发展,法治逐渐从个人专制转向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在现代,法治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宪政法治等概念逐渐兴起。

三、发展趋势1. 道德与法治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越来越多地发生融合与互动。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公认的底线行为规范,必然受到道德的支撑和补充。

而道德则通过法律的制度化和明确性来得到更好的实施和保障。

未来,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将越发密切,以形成更加健全和完善的社会规范体系。

2. 法治的社会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法治也将呈现出更多的社会化趋势。

网络监管、移动支付等新型法律问题的出现,使得法治的执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司法机关,而是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参与。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

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

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

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

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

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

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

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

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

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和价值观念上所遵循的准则,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道德和法治的演变均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引导。

一、道德的历史演变1. 早期社会的道德观念早期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部落习俗。

他们相信神灵会惩罚那些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遵循道德准则有助于维护个人和社群的稳定。

2. 古代文明中的道德规范在古代文明中,道德规范逐渐被书写下来,并形成了伦理学和道德理论。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伦理学中的“善”的理论,认为道德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

3. 宗教的道德影响宗教对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都提倡道德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准则。

这些宗教信仰强调爱与仁慈,并鼓励人们以善行回报社会。

4. 科技进步对道德观念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人们面临着新的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隐私权等议题,引发了对道德边界的深入讨论。

二、法治的历史演变1. 早期的部落法规在早期社会,部落会议和长老会是解决争议和规范行为的机构。

他们制定了简单的法规,并由部落成员遵守和执行。

2. 古代王权的法律制定随着国家的形成,国王开始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制定了各自的法律体系。

3. 近代法治的兴起近代法治的兴起与启蒙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法国大革命则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制定了人权宣言。

4. 现代法治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兴起成为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国家之间通过签订条约和建立国际法庭来解决争端,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和法治在社会中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

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

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

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

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

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

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

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

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

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

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是上天(神)的赐予。

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

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

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

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

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代赞扬的——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 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尼采说,世上的确存在两种道德——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的“奴隶道德”,主要是指基督教道德。

我们知道,基督教精神乃是西方人传统的主流精神,尼采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基督教道德,实际上就是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道德压抑甚至扼杀了人的本性,基督教的善恶观是完全颠倒的,人因为遵循了基督教道德而成为了“奴隶”。

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传统的专制制度乃是对人的自由的剥夺,而基督教道德正是传统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因此尼采对“奴隶道德”的批判,正是对人的自由的呼唤,他所言称的“上帝死了”,指的就是人必须颠覆这个虚假的偶像和精神枷锁,重新思考和追求人自身的价值。

尼采所谓的“主人道德”当然是相对“奴隶道德”而言的,不过除了基督教道德的精神枷锁之外,尼采认为还有其他的精神枷锁在束缚着人们,比如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主张,尼采认为这不过是基督教道德的变种。

客观地说,尼采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批判,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殊途同归的地方,当然,尼采也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社会公德方面: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

传统的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倡自然之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将保护自然、热爱生命、构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道德关系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二是,主张互相尊重、谦恭礼让。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同时“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聘义》)、“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云庄类稿·牧民忠告》)。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公德要求。

三是,提倡尊老爱幼。

儒家大同理想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孔子的理想社会也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都是强调尊老在敬、爱幼在育,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成为社会公德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四是,强调诚实守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诚实守信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崇尚的德行,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更是个人、团体、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传统职业道德中:官员的道德“忠、公、廉、能”忠,是要忠君爱国;公,是要开诚布公;廉,是要两袖清风;能,是有为于国。

“读书者,当闭户发愤,止愧学问无成,哪管窗外闲事;务农者,当用力南田,惟知及时耕种,切莫悬耜(si)妄为;艺业者,当居肆成工,务以技能取利,勿生邪念旷闲;商贾者,当竭力经营,一味公平忍耐,毋以奇巧欺人。

”(《传家宝》)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其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而敬业乐业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大力提倡的。

传统家庭道德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道德。

传统的家庭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勤俭持家。

《尚书·大禹谟》说:“克俭于家。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二是,孝敬父母。

中华民族一向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孝经》)。

“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

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

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亢仓子·训道篇》)。

三是,夫妻和睦。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李氏家法·宜室家第三》:“夫妇乃人道之始,万化之基地。

相敬如宾,岂容反目。

虽夫为妻纲,固当从夫之命;然妻言而有理,亦当从其劝谏。

”四是,兄弟友爱。

中国古代社会极力强调兄弟的手足之情,把兄弟友爱的道德观念灌注于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处理兄弟关系的道德规范,正所谓“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须是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传家宝·安乐铭》)。

封建社会道德的消极方面比如说男尊女卑、夫主妻从,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禁锢女性的三从四德;厌恶劳动、卑视劳动人民,孔子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传统的家庭道德作为小农自然经济的家庭生活规范,渗透着许多宗法血缘的狭隘观念和封建等级意识;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造成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这些腐朽的东西是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和根除的。

资本主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而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自己的,甚至会带来不利。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利互惠,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

不仅在饥饿时顾不到朋友,朋友落难时,也最好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视仁义。

仁就是要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

义就是仗义疏财,助人为乐。

当别人与大困难时,伸出援手,主任一臂之力就是仁者所为。

在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金”直白表达出借出者的担忧显得不仁,劝人不要将钱财借出更显得不义。

但是借出者的担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互助互助,穷能变富。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在西方重视自我,以自我利益为重。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

平时,受到别人尊敬是有面子的重要一环。

任何让自己失去尊重的行为都是令自己失去面子的行为。

中国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即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

有关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死要面子活受罪。

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

不少谚语表现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人言可畏。

水浮不起石子,人担不起闲话。

西方的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

但只要自己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是非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里,规矩的、有道德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

西方人的传统文化很重视隐私,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隐私,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他们不说三道四,不干涉别人的隐私。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汉语中留下了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印迹。

子女对父母孝顺需服从父母对自身事业婚姻的安排。

不可抗拒。

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西方资本主义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

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

做到明媒正娶,有的多则是买卖婚姻。

反映这方面情况的谚语有:爹娘做主,一世受苦。

少年媳妇年年有,只怕铜钱不凑手。

取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是社会义务,谈不上爱情的结晶。

妇女要恪守妇道,顺从丈夫,根本没有谈爱情的权利,感情完全遭到忽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君。

在西方国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的要求就受到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