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陶丁格

合集下载

施陶丁格评注 -回复

施陶丁格评注 -回复

施陶丁格评注-回复施陶丁格评注,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施陶丁格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另一部分则是无法被我们所感知的超越主观经验的实在存在。

施陶丁格评注的核心思想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的解析来逐步回答:1. 什么是施陶丁格评注?施陶丁格评注是施陶丁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用以说明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

他认为一个量子系统在未被观测之前,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的状态,并呈现出超越经典物理常识的叠加态。

只有当我们对其进行观测时,系统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施陶丁格评注的重点在于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2. 施陶丁格评注的哲学意义是什么?施陶丁格评注的哲学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思考。

施陶丁格提出,我们所能感知的现实只是我们主观经验的一部分,而超越主观经验的实在存在是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的。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物理观念中客观世界的概念,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

3. 施陶丁格评注与量子力学的关系是什么?施陶丁格评注的发展离不开量子力学的研究。

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和态的叠加特性为施陶丁格评注提供了理论基础。

施陶丁格通过思想实验解释了波函数的坍缩问题,即在观测之前,物体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而当我们对其进行观测时,系统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施陶丁格评注以质疑传统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带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4. 施陶丁格评注对于哲学、科学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施陶丁格评注的提出对于哲学和科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这一思想引发了对于本体论、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的思考。

施陶丁格评注也挑战了传统的客观世界观,为主观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科学领域,施陶丁格评注的提出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总结起来,施陶丁格评注通过思想实验提出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只能感知到一部分。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他们集中精力致力于有机铝化合物的研究。在试图增长连接于铝原子的碳原子链的链长时,成功地把乙烯转化为1-丁烯,这是他应用新的催化剂制备烯烃聚合物和二烯烃聚合物的开端。他最卓越的贡献是,1953年发现用烷基铝和四氯化钛为催化剂时,乙烯可在常压下高收率地聚合,制得具有高强度和高熔点的高密度聚乙烯。1955年,在联邦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也称低压法聚乙烯)生产装置,创建了合成树脂一个大品种。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在齐格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立体定向聚合,创建了聚丙烯。他们所研究的催化剂系统及其在烯烃、α-烯烃、二烯烃以及乙烯基单体的聚合和共聚合方面的贡献,是高分子科学和工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被称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和齐格勒-纳塔聚合。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1936年用几率方法得到缩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见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现称弗洛里分布。1942年对柔性链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提出混合熵公式,即著名的弗洛里-哈金斯晶格理论,由此可以说明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相分离和交联高分子的溶胀现象等。1965年他提出溶液热力学的对应态理论,可适用于从小分子溶液到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在柔性链高分子溶液方面,1949年找到了溶液中高分子形态符合高斯链形态,溶液热力学性质符合理想溶液性质的温度-溶剂条件。此温度现称弗洛里温度或θ-温度,此溶剂通称θ-溶剂。1951年得出著名的特性粘数方程式。1956年提出刚性链高分子溶液的临界轴比和临界浓度,在此浓度以上将出现线列型液晶相。在高分子聚集态结构方面,他1953年就从理论上推断高聚物非晶态固体中柔性链高分子的形态应与θ-溶剂中的高斯线团相同,十几年后为中子散射实验所证实。他还建立了高聚物和共聚物结晶的热力学理论。他在内旋转异构体理论方面补充了近邻键内旋转的相互作用,使构象的计算达到实际应用所需的精确性,可以从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定量地计算与高分子链构象统计有关的各种数值。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

施陶丁格连接反应

施陶丁格连接反应

施陶丁格连接反应叠氮化合物和膦硫酯的无痕施陶丁格连接反应是一种有效生成酰胺键的方法. 通过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无痕施陶丁格连接的反应机理. 计算结果表明反应的决速步为反应的第一步, 即膦进攻叠氮的端基氮, 形成膦基叠氮化物的过程. 膦亚胺中间体形成之后, 向不同方向转化(酰基迁移后水解或者直接水解)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最终产物的组成. 对几种不同偶联试剂介导的无痕施陶丁格连接反应的计算结果, 都与实验数据相吻合.窗体顶端关键词: 无痕施陶丁格连接, 密度泛函, 酰基迁移, 水解The traceless Staudinger ligation of azides and phosphin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oduce an amide bond. In this work,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traceless Staudinger ligation, which suggested that its rate-limiting step was the attack of azide on phosphine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phosphazide. After the formation of iminophosphorane intermediate, competition between acyl transfer followed by hydrolysis and direct hydrolysis determined different product distributions. The traceless Staudinger ligations mediated by different coupling reagents were then computed.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s.。

施陶丁格连接介导的生物传感及药物运输研究进展

施陶丁格连接介导的生物传感及药物运输研究进展

施陶丁格连接介导的生物传感及药物运输研究进展张洋子;朱龙佼;邵向丽;许文涛【摘要】施陶丁格连接是有机叠氮化物与膦在室温、水溶液等温和条件下直接发生的一种无金属催化的点击反应.由于施陶丁格连接具有生物正交特性且无潜在的细胞毒性,目前正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功能化、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标记等方面.同时,在药物的合成与递送以及生物传感器等应用中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详细介绍了施陶丁格连接的反应机理、影响反应动力学、连接产率以及反应进程的多种因素,以及该连接反应介导的生物标记技术.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施陶丁格连接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包括以核酸、小分子为靶标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细胞成像技术在核酸、聚糖中的应用;以及在药物合成与递送中的应用.最后预测了施陶丁格连接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12页(P187-198)【关键词】施陶丁格连接;点击化学;生物传感;药物运输;细胞成像【作者】张洋子;朱龙佼;邵向丽;许文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又译为链接化学,自2001年由化学家Sharpless,Kolb及Finn首次提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的是开发一系列强大,高度可靠,具有选择性和模块化,并通过碳-杂原子键(C-X-C)的连接能够快速合成有用的新化合物和组合化学库的反应[1-2]。

点击反应的特点主要包括反应的起始原料和试剂易获取;反应条件简单温和,对氧、水不敏感;只产生无害副产物(或者可以通过非色谱方法去除)等。

施陶丁格评注 -回复

施陶丁格评注 -回复

施陶丁格评注-回复什么是施陶丁格评注?施陶丁格评注(Steininknotation)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施陶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提出的一个概念。

施陶丁格以量子力学著名,他的薛定谔方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然而,施陶丁格评注却是他的另一个研究领域,主要探讨生命和意识的本质。

施陶丁格评注的核心思想是,意识无法通过物理规律来解释,它是非物质的。

首先,施陶丁格评注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和物理机制之间是否存在超越性的因果关系?传统的科学解释认为,生命是物理过程导致的结果,即生命是物质的副产品。

然而,施陶丁格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生命是独特的现象,无法单纯通过物理规律来解释。

他将其比喻为一个蛋,蛋是由物质构成的,但蛋内孕育着生命。

其次,施陶丁格评注引入了"中介物质"的概念。

生命和意识无法通过物质来解释,那么是否存在一种非物质的中介物质,能够连接生命和物理世界之间的断裂?施陶丁格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并称之为"生命波"。

生命波是一种能量形式,它存在于生命体内,负责传递生命力和意识。

这种能量与物理规律不同,无法被科学直接观测到。

第三,施陶丁格评注对意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意识是宇宙的核心之一,它是非物质的存在。

对于意识的产生,施陶丁格主张存在两个层面的解释:心理学和心灵学。

心理学解释意识是大脑神经活动的结果,而心灵学则认为意识是超越大脑的,它在生物和物理之外存在。

然而,施陶丁格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

许多科学家认为,施陶丁格评注属于哲学范畴,缺乏实证的支持。

尽管如此,施陶丁格评注的提出仍然为人们思考生命和意识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施陶丁格评注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对意识研究的新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意识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深入。

一些研究表明,意识与大脑的活动密切相关,但仍有许多问题待解答。

例如,意识的起源是什么?意识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科学家和哲学家。

施陶丁格评注 -回复

施陶丁格评注 -回复

施陶丁格评注-回复什么是施陶丁格评注(Schrödinger's Annotation)?施陶丁格评注是指对物理学家爱尔文·施陶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的著名思想实验“施陶丁格的猫”(Schrödinger's Cat)的一种解读和补充。

在这个思想实验中,施陶丁格设想了一个盒子里的猫,它可能处于死亡和存活两种状态的叠加态中,直到被观察者观察,这种叠加态才会塌缩为确定的状态。

施陶丁格评注试图对这个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并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物理学问题。

首先,施陶丁格评注首先讨论了实验中的观察者问题。

施陶丁格原始实验中,观察者的介入会导致系统的塌缩,但是并没有明确解释观察者的身份和作用。

施陶丁格评注认为,观察者可以是一个具有意识的人类,也可以是一种测量仪器,甚至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其他物体。

观察者的身份和作用对于理解塌缩过程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施陶丁格评注讨论了测量问题。

在量子力学中,测量过程涉及到波函数的塌缩,但是波函数塌缩的确切机制仍然是个谜。

施陶丁格评注提出了一种解释,即波函数的塌缩是由于观察量与被观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观察量的取值是离散的,它将被观察系统从叠加态中塌缩为确定态。

这样的解释既避免了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又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此外,施陶丁格评注还探讨了叠加态和塌缩态之间的关系。

在施陶丁格的原始实验中,猫可能处于死亡和存活两种状态的叠加态中,直到被观察者观察。

施陶丁格评注认为,在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叠加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状态。

观察者的介入只是使我们从叠加态中选择一个确定的状态来描述系统。

这种解释既保留了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概念,又强调了观察者对现实的作用。

最后,施陶丁格评注还涉及到了哲学层面的问题。

施陶丁格的思想实验旨在探讨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之间的差异,以及观察者对物理系统的影响。

施陶丁格_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

施陶丁格_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

第二十八卷 总165期2006第5期自然辩证法通讯JOU RNAL OF DIALEC TICS OF NATU RE Vol 128,Sum No 165No 5,2006#人物评传#1收稿日期22005年12月13日1作者简介2张清建(1963))男,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教师。

施陶丁格: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张清建(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四川南充637002)摘 要:施陶丁格(1881)1965),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本文介绍了施陶丁格的生平、成就,尤其对施陶丁格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施陶丁格 聚合物 高分子化学1中图分类号2N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0-0763-(2006)05-0094-06施陶丁格这个名字,总是与高分子化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953年12月10日,他因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成果,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提出的聚合物结构理论,以及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为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塑料工业的迅速成长。

今天,施陶丁格的理论,还在不断地刺激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他的高聚物/分子设计0思想,仍是研制新结构、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基础和指南。

一、早期的工作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Worms),其父(Franz Staudinger)是新康德主义哲学家。

由于对植物学和显微镜工作感兴趣,1899年中学毕业后,施陶丁格入哈雷大学跟随克里比(klebe)教授攻读植物学。

他的父亲告诉他,只有学好化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植物学问题,施陶丁格听从父亲的劝告,转而学习化学,但他依然对植物学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后来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许多成果,对植物学和生物学领域都产生重大影响,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化学和植物学、生物学之间的联系。

施陶丁格在哈雷大学呆的时间很短。

施陶丁格反应

施陶丁格反应

施陶丁格反应
施陶丁格反应是有机叠氮化物与磷化氢或亚磷酸酯的化学反应,产生亚氨基磷化氢。

该反应是由赫尔曼-施陶丁格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的。

该反应遵循这样的化学计量。

施陶丁格还原法分两步进行。

首先进行的是磷化氢亚胺形成反应,包括用磷化氢处理叠氮化物。

中间物,例如三苯基膦苯亚胺,然后进行水解,产生氧化膦和胺。

整体转换是一种将叠氮化物还原为胺的温和方法。

最常用的是三苯基膦或三丁基膦,除了产生所需的胺外,还产生三丁基氧化膦或三苯基氧化膦作为副产品。

施陶丁格还原法的一个例子是针轮化合物1,3,5-三(氨基甲基)-2,4,6-三乙基苯的有机合成。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为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化学家

为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化学家

为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的化学家
1.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伍德沃德被公认为是现代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有机合成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开发了许多新的合成方法和策略,其中包括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和逆合成分析法等。

2. 赫尔曼·施陶丁格:施陶丁格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在 20 世纪初期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分子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3. 保罗·萨巴蒂尔:萨巴蒂尔是一位法国化学家,他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方面。

他发现了许多新的反应和合成方法,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4. 理查德·施罗克:施罗克是一位美国化学家,他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 2005 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的工作为有机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对于药物、材料和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

这些化学家的工作为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贡献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施陶丁格反应操作

施陶丁格反应操作

施陶丁格反应操作
施陶丁格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它可以将烯烃和烷烃反应,生成烯烃和烷烃的烷基化合物。

它是由德国化学家施陶丁于1883年发
现的,因此得名。

施陶丁格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温下,烯烃和烷烃可以发生反应,
生成烯烃和烷烃的烷基化合物。

反应的催化剂是一种称为“施陶丁格催
化剂”的有机物,它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

施陶丁格反应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烯烃和烷烃混合,并加入施陶丁格催化剂;
2.将混合物加热,使反应物发生反应;
3.将反应物冷却,使反应结束;
4.将反应产物进行提纯,得到所需的烯烃和烷烃的烷基化合物。

施陶丁格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它可以将烯烃和烷烃反应,生成烯烃和烷烃的烷基化合物。

它的操作步骤是:将烯烃和烷烃混合,加入施陶丁格催化剂,加热,冷却,提纯,得到所需的烯烃和烷烃的
烷基化合物。

施陶丁格反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合成多种有
机化合物,如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酯类等。

Staudinger学术观点和贡献

Staudinger学术观点和贡献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是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

他于1922年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证明了高分子线链学说。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在他做助手研究期间,他便发现了“烯酮”是一种在药物合成中很有用的中间体,他在1912年出版的《烯酮》一书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在他任教期间,他和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一起,确认了除虫菊酯的结构,并开发了这一除虫剂的人工合成途径,1919年他和迈耶共同发表了叠氮化合物和三苯基膦反应,即施陶丁格反应。

他还证明了构成网状结构聚合物的条件,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是至今仍然常用的用粘度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方法。

同时,他在高分子科学理论方面也有所创新,奠定了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1932年,施陶丁格总结了自己的大分子理论,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成为高分子科学诞生的标志。

他揭示了高分子的实质,为合成高分子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高分子合成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为了表彰施陶丁格在建立高分子科学上的伟大贡献,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晚年,他主要的精力在于倡导分子生物学的创立,1947年,他出版了著作《大分子化学及生物学》,在这一著作中,它尝试地描绘了分子生物学的概貌,为分子生物学这一前沿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主持编辑了《高分子化学》杂志,一生共发表过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参考文献:[1]Virgil Percec. " Hierarchical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s: 60 Years after the Staudinger Nobel Prize", ISBN: 978-3-319-03718-9 (Print) 978-3-319-03719-6 (Online)[2]"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3,Hermann Staudinger" [EB/OL]. [3]"Hermann Staudinger and the Found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EB/OL].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ducation, Explore Chemistry[4]张清建. 施陶丁格:高分子化学奠基人[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第五期[5]维基百科. 赫尔曼·施陶丁格。

[课外阅读]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

[课外阅读]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

[课外阅读]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德国化学家。

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

1903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土学位。

1926年任弗赖堡大学教授,1940—1951年任研究主任。

施陶丁格一生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1920年他创立了高分子线链学说。

因为施陶丁格对开发塑料作出贡献,而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施陶丁格于1965年9月8日去世。

施陶丁格一生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1920年他创立了高分子线链学说。

施陶丁格证明,小分子形成长链结构的高聚物是由于化学反应结合而成,而不是简单的物理集聚。

他认为,这些线型分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合成并各有其特性。

他还证明了构成网状结构聚合物的条件;他还确定了高聚物的黏度与其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开发塑料具有重大意义。

正因为施陶丁格对开发塑料作出贡献,而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赫尔曼·施陶丁格

赫尔曼·施陶丁格


要证明大分子同样存在于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生物 体内,他们认为最好能找到除了粘度法之外的其它 方法,证明大分子的存在和存在的形式。经过两年 多的努力,他们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实验观测手 段,终于用事实证明了生物体内存在着大分子。可 惜的是这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希特勒法西斯的 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施陶丁格所在 的研究所毁于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施陶 丁格立即总结了他前一段关于生物有机物中大分子 的研究。1947年出版了著作《大分子化学及生物 学》。在这一著作中,它尝试地描绘了分子生物学 的概貌,为分子生物学这一前沿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为了配合高分子科学的发展,1947年 起他主持编辑了《高分子化学》这一专业杂志。他 晚年的兴趣主要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由于年事已 高,成旱不多,但是培养了许多高分子研究方面的 人才,1965年9月8日,施陶丁格安然去世,享年 84岁。
赫尔曼· 施陶丁格
基本资料

施陶丁格是德国有机化学家,1881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南部乌尔姆,在哈雷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最早提出“高分子”这个名称,发明“异戊 二烯合成法”,提出著名的施陶丁格粘度式。 他的高分子聚合理论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十年后才大放异彩。在1953年荣获诺贝尔 时他已72岁高龄了。他在高分子领域中发表 了500多篇论文和多本有影响的著作。 1965年9月8日,施陶丁格逝世,享年84岁。

Hale Waihona Puke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 从大学毕业。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 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 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他被 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 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 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 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 基础。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 的学术论战。1926年,他为了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更多 的实验来验证他的大分子理论,他应聘来到布莱斯高的符 来堡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在符来堡他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施陶丁格在高分 子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之后,他开始按照早年的设想,将 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入植物学领域。事实上,他选择高分子 课题时,就曾考虑到它与植物学的密切关系。在1926年他 就预言大分子化合物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特别是蛋白质 之类化合物中起重要的作用。他顺理成章地将大分子的概 念引人生物化学人和他的妻子、植物生理学家玛格达· 福特 合作研究大分子与植物生理。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的重要人物

高分子重要人物(排序不分先后)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施陶丁格指数

施陶丁格指数

施陶丁格指数
施陶丁格指数(Szego Index)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它是由匈牙利经济学家施陶丁格(László Szegö)提出的,是一种衡量贸易竞争力的综合指标。

施陶丁格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Szego Index = ( X / M ) * ( P / Q )
其中:
X 是出口总值
M 是进口总值
P 是出口单价
Q 是进口单价
施陶丁格指数值越大,说明该国的贸易竞争力越强。

注意:这个指标不常用,而且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它不能很好的反映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因为它不考虑贸易伙伴、市场结构和其他因素。

企业信用报告_厦门施陶丁格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信用报告_厦门施陶丁格科技有限公司
0 司法拍卖..................................................................................................................................................10 5.11 股权冻结..................................................................................................................................................10 5.12 清算信息..................................................................................................................................................10 5.13 公示催告..................................................................................................................................................10 六、知识产权 .......................................................................................................................................................10 6.1 商标信息 ....................................................................................................................................................10 6.2 专利信息 ....................................................................................................................................................10 6.3 软件著作权................................................................................................................................................11 6.4 作品著作权................................................................................................................................................11 6.5 网站备案 ....................................................................................................................................................11 七、企业发展 .......................................................................................................................................................11 7.1 融资信息 ....................................................................................................................................................11 7.2 核心成员 ....................................................................................................................................................11 7.3 竞品信息 ....................................................................................................................................................11 7.4 企业品牌项目............................................................................................................................................12 八、经营状况 .......................................................................................................................................................12 8.1 招投标 ........................................................................................................................................................12 8.2 税务评级 ....................................................................................................................................................12 8.3 资质证书 ....................................................................................................................................................12 8.4 抽查检查 ....................................................................................................................................................12 8.5 进出口信用................................................................................................................................................12 8.6 行政许可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20年代,他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基础。

因其对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施陶丁格荣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

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事迹: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

论文发表的背景什么是高分子呢?它是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分子量往往是几万、几十万,结构的形状也很特别。

如果说普通分子象个小球,那未高分子由于单体彼此连接成长链,就象一根有50米长的麻绳。

有些高分子长链之间又有短链相结而成网状。

又由于大分子与大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这些长链不但各自卷曲而且相互缠绕,形成了既有一定强度、又有不同程度弹性的固体。

因为分子大,长链一头受热时,另一头还不热,故熔化前有个软化过程,这就使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正是这种内在结构,使它具有包括电绝缘在内的许多特性,成为新型的优质材料。

人们对它们的组成、结构的认识和合成方法的掌握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曲折过程。

1812年,化学家在用酸水解木屑、树皮、淀粉等植物的实验中得到了葡萄糖,证明淀粉、纤维素都由葡萄糖组成。

1826年,法拉第通过元素分析发现橡胶的单体分子是C5H8,后来人们测出C5H8的结构是异戊二烯。

就这样,人们逐步了解了构成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1839年,有个名叫古德意尔的美国人,偶然发现天然橡胶与硫磺共热后明显地改变了性能,使它从硬度较低、遇热发粘软化、遇冷发脆断裂的不实用的性质,变为富有弹性、可塑性的材料。

这一发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橡胶工业的建立。

天然橡胶这一处理方法,在化学上叫作高分子的化学改性,在工业上称为天然橡胶的硫化处理。

进一步试验,化学家们将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获得了第一种人造塑料——赛璐珞,和第一种人造纤维——人造丝。

1889年法国建成了最早的人造丝工厂,1900年英国建成了以木浆为原料的粘胶纤维工厂。

天然高分子的化学改性,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907年,美籍比利时化学家贝克兰德在研究苯酚和甲醛的反应中制得了最早的合成塑料——酚醛树脂,俗名电木。

1909年德国化学家以热引发聚合异戊二烯获得成功。

在这一实验启发下,德国化学家采用与异戊二烯结构相近的二甲基丁二烯为原料,在金属钠的催化下,合成了甲基橡胶,开创了合成橡胶的工业生产。

上述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分析,天然高分子的化学改性的实践和在合成塑料、合成橡胶方面的探索,使人们深切地感到必须弄清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及合成方法。

对于这个基础理论问题人们所知甚少,这一理论发展的缓慢与高分子本身的复杂特性有关。

化学家们一直搞不清它们的分子量究竟是多少,它为什么难于透过半透膜而有点象胶体,它为什么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不易形成结晶?这些独特的性质以当时流行的化学观来看是很难理解的。

早在1861年,胶体化学的奠基人,英国化学家格雷阿姆曾将高分子与胶体进行比较,认为高分于是由一些小的结晶分子所形成。

并从高分子溶液具有胶体性质着眼,提出了高分子的胶体理论。

这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某些高分子的特性,得到许多化学家的支持。

尽管也有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均未引起注意。

我们将支持格雷阿姆的高分子胶体理论的人称为胶体论者。

他们拿胶体化学的理论来套高分子物质,认为纤维素是葡萄糖的缔合体。

所谓缔合即小分子的物理集合。

他们还因当时无法测出高分子的未端基团,而提出它们是环状化合物。

在当时只有德国有机化学家施陶丁格等少数几个人不同意胶体论者的上述看法。

1920年,施陶丁格发表了“关于聚合反应”的论文,他从研究甲醛和丙二烯的聚合反应出发,认为聚合不同于缔合,它是分子靠正常的化学键结合起来。

天然橡胶应该具有线性直链的价键结构式。

这篇论文的发表,就象在一潭平静的湖水中扔进一块石头,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一场激烈而又严肃的学术争论1922年,施陶丁格进而提出了高分子是由长链大分子构成的观点,动摇了传统的胶体理论的基础。

胶体论者坚持认为,天然橡胶是通过部分价键缔合起来的,这种缔合归结于异戊二烯的不饱和状态。

他们自信地预言:橡胶加氢将会破坏这种缔合,得到的产物将是一种低沸点的低分子烷烃。

针对这一点,施陶丁格研究了天然橡胶的加氢过程,结果得到的是加氢橡胶而不是低分子烷烃,而且加氢橡胶在性质上与天然橡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结论增强了他关于天然橡胶是由长链大分子构成的信念。

随后他又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多聚甲醛和聚苯乙烯,指出它们的结构同样是由共价键结合形成的长链大分子。

施陶丁格的观点继续遭到胶体论者的激烈反对,有的学者曾劝告说:“离开大分子这个概念吧!根本不可能有大分子那样的东西”。

但是施陶丁格没有退却,他更认真地开展有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为此他先后在1924年及1926年召开的德国博物学及医学会议上,1925年召开的德国化学会的会议上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大分子理论,与胶体论者展开了面对面的辩论。

辩论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施陶丁格认为测定高分子溶液的粘度可以换算出其分子量,分子量的多少就可以确定它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

胶体论者则认为粘度和分子量没有直接的联系。

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实验证明,施陶丁格显得较被动,处于劣势。

施陶丁格没有却步,而是通过反复的研究,终于在粘度和分子量之间建立了定量关系式,这就是著名的施陶丁格方程。

辩论的另一个问题是高分子结构中晶胞与其分子的关系。

双方都使用X射线衍射法来观测纤维素,都发现单体(小分子)与晶胞大小很接近。

对此双方的看法截然不同。

胶体论者认为一个晶胞就是一个分子,晶胞通过晶格力相互作用,形成缔合体。

施陶丁格认为晶胞大小与高分子本身大小无关,一个高分子可以穿过许多晶胞。

对同一实验事实有不同解释,可见正确的解释与正确的实验同样是重要的。

科学的裁判是实验事实。

正当双方观点争执不下时,1926年瑞典化学家斯维德贝格等人设计出一种超离心机,用它测量出蛋白质的分子量,证明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确是从几万到几百万。

这一事实成为大分子理论的直接证据。

事实上,参加这场论战的科学家都是严肃认真和热烈友好的,他们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都投入了填密的实验研究,都尊重客观的实验事实。

当许多实验逐渐证明施陶丁格的理论更符合事实时,支持施陶丁格的队伍也随之壮大。

到1926年的化学会上除一人持保留态度外,大分子的概念已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公认。

在大分子理论被接受的过程中,最使人感动的是原先大分子理论的两位主要反对者,晶胞学说的权威马克和迈那在1928年公开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时高度评价了施陶丁格的出色工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还具体地帮助施陶丁格完善和发展了大分子理论。

这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1932年,施陶丁格总结了自己的大分子理论,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台物》,成为高分子科学诞生的标志。

认清了高分子的面目,合成高分子的研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此新的高分子被大量合成,高分子合成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为了表彰施陶丁格在建立高分子科学上的伟大贡献,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倡导分子主物学的建立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沃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佛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丁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

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1926年,他为了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更多的实验来验证他的大分子理论,他应聘来到布莱斯高的弗赖堡大学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并在弗赖堡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施陶丁格在高分子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之后,他开始按照早年的设想,将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入植物学领域。

事实上,他选择高分子课题时,就曾考虑到它与植物学的密切关系。

在1926年他就预言大分子化合物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特别是蛋白质之类化合物中起重要的作用。

他顺理成章地将大分子的概念引入生物化学,并和他的妻子、植物生理学家玛格达·福特合作研究大分子与植物生理。

要证明大分子同样存在于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生物体内,他们认为最好能找到除了粘度法之外的其它方法,证明大分子的存在和存在的形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实验观测手段,终于用事实证明了生物体内存在着大分子。

可惜的是这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希特勒法西斯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