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

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

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

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

2020年北京西城区高三年级(下)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西城区高三年级(下)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西城区高三年级(下)二模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B.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考试语文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考试语文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2020.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増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成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否展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含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绿色食品生产是当今世界一项新兴产业。

这项被称为“从土地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产业,近年已在国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全国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超过了1000种。

当前,我国进入了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的阶段,市场价格下挫,农民增收缓慢。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填饱肚子过度到重视营养和健康,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备受青睐。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药残等检测指标限制非常严格,检验手段已从单纯检测产品到验收生产基地。

那种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不顾产品质量的老路子已走不通。

目前,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

有关人士指出,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扶持农民搞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使之成为一项有益社会、造福于民的大产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日前联合举行了创建“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5个生产基地和7个销售专柜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

为了保证试点单位蔬菜的质量,有关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

在生产基地方面,从5月下旬开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北京市农药检定所联合对基地生产的蔬菜进行全面的农药残毒检测,并对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检查。

销售时,除了生产经营单位自检后再上市销售外,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对专柜的蔬菜进行了数次抽查。

检查结果表明:选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专柜的农药残毒合格率均在95%左右,高于市场平均合格率20多个百分点,有的生产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

为提高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体系,并将北京市列入试点城市。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而与审美主体之间产生了种种隔阂,只有消除这些隔阂,才能把握文学经典的价值。

这就需要沟通当代读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对作家的生平、思想、性格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

一方面要求这种方法必须依据真实、充足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推理的周延;二是应当承认科学思维也具有主观性,同样的材料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对于文学经典研究的整体规划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所谓“曹学”应理解为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学问,关于作者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

袁世硕先生指出:“研究作家对阐释其作品是有意义的,了解作家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有助于察知其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创作特点。

因此研究作家应当有助于诠释作品……但丢开此目的,无限度研讨与其文学创作无关系的远祖、里籍、形貌、琐事,就无意义了。

”袁先生在正面肯定研究作家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误,以期把包括作者研究在内的文学经典研究的目的锁定在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上。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至关重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的意义的不同理解,甚至某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我们都应该认真辨析考证。

应力发表的《蘅芜苑对联探究:“才犹艳”还是“诗犹艳”》一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即“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戚序本等版本的内容更符合文理和语法,且更能够表现宝玉的才情。

一字之差,高下立见。

当然也有某些所谓“版本考证”背离了研究的最终目的,甚或罔顾事实,意气用事。

《红楼梦》审美价值的发现还要求我们研究作者的创作心理。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

”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

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

中国人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

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

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

人们通常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游戏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

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

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

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统、立根固本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探索创新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

2020北京西城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答案逐题解析

2020北京西城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答案逐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B.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

C.原真性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2020.4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2020年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到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它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2020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北京市西城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2020年5月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美学和谐理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协调的美。

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相互对待;二是在对待中产生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的关系;三是由此产生一种和谐的美。

协调原则强调融合性。

②《晏子春秋》中提出“和如羹焉”——羹是由各种不同的味调和在一起,从而得到统一之味的。

“和”是各种有个性的东西,各不失其个性,却能彼此得到和谐统一。

③春秋时在哲学上曾展开过一场和同之辩,“和”与“同”都是强调联系中的协调性,都是以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的。

但“和”强调对立物的协调统一,“同”则是同类事物的协调性。

《国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同辩异被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和则生,同则灭。

“和”在冲突的平定中产生,事物之所以相生,来自于不同事物冲突中的协调。

而“同”是同类事物相加,这种无差别的累积是对冲突的回避,是对人的关系性存在的漠视,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人如何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同则不继”。

后来孔子从人的行为中区别“同”与“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就可见差异性协调的重要性。

④“阴阳相应谓之和”发端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并在《周易》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以阴阳相摩相荡为哲学之本。

卦分刚柔,上下相应,感而化生万物。

刚柔相济方有和,同类相对则为敌。

中国哲学异类求和的思想反映的是以和谐化解冲突的理想追求。

⑤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也是一种协调基础上的和谐。

这个重要思想一方面强调乐与天地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强调音乐创造必须契合大化流衍的节奏,天地的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

大乐与天地同和为音乐之和奠定了一个本体论基石。

礼在别异,乐在和同,礼在于秩序,在于差别,在差别的级次中,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无相夺伦,这样便有了人伦秩序。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2021.1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

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

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

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

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

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

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

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

2020-2021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202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2020.4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小说是当下中国文学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文学现象,2017年网民人数3.6亿,文学网站储藏的原创小说1600余万部,日更新达1.5亿汉字。

网络小说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多产生比较热烈的社会反响。

网络小说在海外迅猛发展:一是海外专门搭建了翻译传播中国网络小说的平台,如北美最早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中国网络文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二是中国的网络小说网站也积极搭建海外平台,如2017年5月正式上线的起点中文网国际版。

问题在于,我们既欣慰于当代网络小说的迅猛发展,更期盼网络小说能够涌现一批大家精品。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小说粗放型发展阶段可以过去了,精品意识应该树立。

中国网络小说并不缺乏传奇的故事和多变的人性,缺乏的是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

精神高度是指看得见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它需要历史的思考,更需要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考量。

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无一不是在对时代现实的剖析中揭示人性的伟大和深刻。

中国当代网络小说虽然有了一些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剑仙、玄幻和后宫的描述中,网络小说作家所关注的生活似乎基本疏离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那些疏离现实的生活描写,缺少时代精神的呼应,可以产生离奇,写出人性的变异,却不能产生时代效应,形成人生的震撼。

这是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少精品最为重要的原因。

文化内涵既指世界优秀文化,更指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能量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根。

大多数当代中国网络小说追求神秘文化、特异文化,将世界大众文化的一些要素移植到小说中来,会产生短暂的阅读快感,却很难形成弥久的阅读体验。

只有将时代的精神高度、表现中国文化内涵与高超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呈现出中国小说的独特性。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一、本大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

科学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

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发现本质,归纳概念,变混沌为清晰,变偶然为必然。

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丰富化,艺术家喜欢用感性的方式捕捉现实的生动瞬间和个性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变点滴为大海,变平淡为神奇。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犹如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犹如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美感的图像。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

一是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

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奥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

二是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很多科技的发明和研究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三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因和引领。

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实验与探索,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由此可见,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2019-2020年北京西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高三语文答案

2019-2020年北京西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高三语文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2020.1一、(18分)1.(3分)D 2.(3分)C 3.(3分)B 4.(3分)A5.(共6分)答案要点:①材料一(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路。

②材料二(从不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

③材料三(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二、(25分)6.(3分)C 7.(3分)D 8.(3分)C9.(4分)①(2分)国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因此影响(牵连)到公子纠。

评分标准:“以及”1分,句子大意1分。

②(2分)(晋文公)返回晋国四年就称霸诸侯,他听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样的人吧?评分标准:“反”1分,句子大意1分。

10.(6分)答案要点:①第二段以管仲等安定齐国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周详考虑,以应对变局。

②第三段以晋文公实现霸业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义利兼顾,以成就大事。

③最后一段以管仲成为良相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关心民生,以造福社会。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措辞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11.(6分)答案要点:第一问:“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仁(仁道)”。

第二问:曾子将孔子所说的“道”,解释为“忠”和“恕”。

第三问:略。

(不必拘于曾子所言。

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并作简要分析)评分标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第三问,3分。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三、(20分)12.(3分)C 13.(3分)B14.(6分)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

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 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20.1★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共 10 页,共 15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

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

这些扰动因素不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无法完全避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002 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 ICLEI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有关韧性城市(又译作“弹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便应运而生。

通常认为,韧性城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做好应对、吸收、化解重大突发性风险的准备;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效维持城市系统基本运转;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比如,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 ,我国部分城市自 2014 年开始进入“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

(取材于孙浩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城市突发扰动因素的一项是( 3 分)...A.供电系统严重受损B.持续暴雨市区内涝C.网络故障通讯中断D.建桥修路车辆绕行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韧性城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由于重大突发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因而有必要开展韧性城市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

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

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

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

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材料三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

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

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

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

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

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

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

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

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

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

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

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

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

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

青上表请行。

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

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

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

”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

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贼既失险,悉出逆战。

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尤喜推功与将佐。

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

②面涅:脸部瘢痕。

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战安远,被.创甚被:遭受。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益:更加。

C.揖曙起,按.以败亡状按:按照。

D.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一:全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时偏将屡为.贼败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B.青以.指使见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C.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溃于.昆仑关D.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韩琦、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B.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C.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D.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把失利原因都推给孙沔,后退到自己仿佛不在意结果一样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10.本文中写了狄青这一人物的哪些过人之处?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6分)(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

(共7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语·学而》)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④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从这几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7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