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传承人刘永洪

合集下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资源禀赋及传承人谱系梳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以凯里市为州府,辖雷山、丹寨、施秉、黎平、榕江、台江、剑河、麻江、黄平、天柱、三穗、镇远、从江、锦屏、岑巩等15个县。

据统计,全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32个世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接近80%,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3年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同意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黔东南州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八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项目名录)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53项72处入选(部分项目统计见表1),居全国同级别行政单位前列。

(二)其他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州拥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2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处;拥有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4项300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08项。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遗的分类与国家级名录相比有所区别,第二批开始与国家级非遗名录分类相同。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共分为民间信仰、民间音乐、岁时节令、文化空间、人生礼俗等13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11类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可见其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天域新网智(精)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天域新网智(精)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加·朱乃

82
2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李日甫

65
23
夏日尼曼

50
24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次仁占堆

39
25
青海省Βιβλιοθήκη 才让旺堆男7426
达哇扎巴

28
27
甘肃省
王永福

77
28
四川省
阿尼

65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东省佛山市
冯炳棠

71
59
Ⅶ-11
绵竹木版年画
四川省德阳市
陈兴才

87
60
Ⅶ-12
凤翔木版年画
陕西省凤翔县
邰瑜

74
61
邰立平

55
62
Ⅶ-13
纳西族东巴画
云南省丽江市
和训

81
63
Ⅶ-14
藏族唐卡
(勉唐画派)
西藏自治区
丹巴绕旦

66
64
格桑次旦

49
65
Ⅶ-15
衡水内画
河北省衡水市
王习三

69
66
82
43
太极拳
(陈氏太级拳)
河南省焦作市
王西安

63
44
朱天才

62
45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
张西岭

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内容分类。
这组古歌,包括《妹榜妹留》、《十二个蛋》、《兄弟分居》、《打杀蜈蚣》、《寻找术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八首歌。
《寻找木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四首古歌,讲述的是苗族的各种祭祀仪式及其祭祀用品的来历。这四首古歌,可以在酒场上演唱,但主要是在家族祭祖时演唱。
演唱方式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MIAO ZU GU GE
传承保护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内容分类。
这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四首歌。《枫香树种》的内容,生动地叙述了万物和人类的起源与枫树的关系。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歌中唱道:“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语的音译,妹即“母亲”,榜H旷蝴蝶”,原意为蝴蝶妈妈。苗族古歌认为,人、兽、神共有一个母亲,她就是蝴蝶妈妈。古歌描绘了枫树如何生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又如何生了人类、兽类和巨神。


历史渊源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贵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贵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贵州四批次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文化和旅游部评
一、国家级
贵州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二、省级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3.08•【字号】昭政发〔2018〕9号•【施行日期】2018.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昭政发〔2018〕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规定,经过组织申报、评审推荐、社会公示和复核审定,现将第三批4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公布。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围绕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三条主线”,结合“文化点亮昭通行动”的实施,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保护方式,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和展示创造更好条件,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再接再厉,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为推动全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昭通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8日附件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合计:49名)一、民间文学Ⅰ(4名)二、传统音乐Ⅱ(8名)三、传统舞蹈Ⅲ(3名)名)四、传统戏剧Ⅳ(3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2名)六、传统美术Ⅶ(5名)七、传统技艺Ⅷ(18名)八、民俗Ⅹ(6名)注:1. 郎学志原传承项目为端公戏,现变更为昭通甲马;2. 刘忠英原传承项目为撒麻舞,现变更为苗族(滇东北次方言)服饰。

苗族古代历史文化瑰宝——苗族古歌——以威信县苗族古歌为例

苗族古代历史文化瑰宝——苗族古歌——以威信县苗族古歌为例

云南图书馆2020年第1期YUNNANTUSHUGUAN 地方、古籍文献研究苗族古代历史文化瑰宝——苗族古歌——以威信县苗族古歌为例杨丽芬(曲靖市图书馆云南曲靖655000)摘要苗族民间口头文学非*发达,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湛。

苗族民间口头文学叉与音乐紧密相连,二者几乎并存。

大量民间口头文学就是通过音乐形式口传心记,代代沿袭。

古歌属苗族民间口头文学和歌乐主要部分,内容丰富,浩如烟海,系统叙述天地日月形成、万物起源以及苗族祖先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世立业的 ,号称“苗族古代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文化瑰宝古歌1引言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社会交往全凭语言,因而民间口头文学相当发达;而作为苗族历史和文化重要载体的口头文学,主要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才便于口传心记,得以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因而苗族的音乐又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歌,是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部分,是古代苗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史诗,内容丰富,浩如 烟海,洋洋数万言,内容包罗万象,苗族古代全书”。

系的形万物的起源以及苗族祖先们生产的景,歌们创:的丰 。

苗族是民族的史,以为“古史歌创世史歌”。

由于种歌,因而苗族又:为歌”。

体可分为部一部类称为歌”,部为歌”。

2第一部类“开天辟地歌”一部创世史歌”,是古歌的,苗族为有史的歌。

主要内容包以及物的来源等部分。

体内容概述如下: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原本一团混混沌沌。

天象岩石块块,地象,没有日月星辰,有,是一死寂黑暗的世界。

不知过了长时间后,之慢慢孕育出两个神化人物一母和公。

母高无比,公力无穷。

们来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一番,决心创出一个适应万物繁衍息的世界。

一步是将那些杂无章的状物分,细成粉末,和成泥。

母用泥,公用泥。

经过七又七夜,七夜又七,和的雏形基了出来,模样圆圆的如簸箕和筛子。

不过刚出来的还相当粗糙和不规则,处凸凹不平。

母就用,公用。

经过后的仍还是不平不整。

母又用板,公用:板。

就样经过反复的修整,才平整光滑,才坦荡如砒。

黔东南雷山县苗族古歌在民俗节日中的作用

黔东南雷山县苗族古歌在民俗节日中的作用

黔东南雷山县苗族古歌在民俗节日中的作用作者:单晓杰文金梅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8期摘要:苗族古歌是贵州省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贵州苗族的历史延续中发挥着多样化的社會功能。

苗族的古歌是依附于民俗节日存在的。

本文主要阐述雷山县苗族古的演唱形式,探讨苗族古歌在苗族民俗节日中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苗族古歌民俗节日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177-03苗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苗族古歌在苗族形成之初就已经产生了,俗称为“古老话”、“古史话”,它以歌唱的形式叙说古代人的生产、生活、战争和迁徙的进程。

古歌不仅和苗族民间的民俗节日息息相关并且还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俗称。

据苗族古歌的相关人士介绍,传统社会中的苗族古歌主要在民间传承,与贵州苗族的社会民俗节日相伴相随,如在鼓社祭、婚丧嫁娶、亲友聚会、岁时节日、立房子(即建房子)等场合演唱,这已经成为苗族民俗活节日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唱时,主客双方对坐,采用的是盘歌形式的问答方式,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个月,音乐调子雄壮而苍凉。

古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宇宙万物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到开天辟地、洪水滔天,最后到苗族的大迁徙,都是靠口传心授留存至今,演唱者均为中老年人、巫师及歌手等。

本文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村寨里年长者,对他们的讲述进行整理和归纳后进行的阐述分析,从中进一步了解贵州雷山县的苗族古歌及古歌在苗族民俗节日中的作用。

一、苗族节日的由来及与古歌的关系(一)苗族节日的由来黔东南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的美誉,在苗族民众的口中还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俗称,可见在苗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月月有节日,天天在过节。

苗族的这些传统民俗节日的产生大多都是与苗族人民的历史、宗教信仰、婚姻爱情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

苗族歌师:英雄史诗的传唱者

苗族歌师:英雄史诗的传唱者

● 摄影卢现艺●特约编辑 何亮靓沈济卢现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第三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第九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评委,第二十一届“国展”金牌、银牌获得者,中国政府首届出版奖“图书奖”获得者,出版《符号与仪式》、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等十余本系列图书。

英雄史诗的传唱者歌师吹起号角,马上要开启英雄史诗《亚鲁王》庄严肃穆的唱诵。

一丝不苟的仪式震撼及征服着苗族人的心灵,使苗族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苗族歌师摄影师介绍民族巡礼Ethnical Culture民族巡礼Ethnical Culture1.韦文伦,男,苗族,1935年5月1日生,文盲,栗木乡新场村拉莱寨歌师。

27岁学唱《亚鲁王》至今,唱诵《亚鲁王》和操持生活仪式上千次。

2.在麻山苗族眼中,亡灵被视为即将出征的将相。

歌师们多会手持大刀主持仪式,并庄严宣布,亡灵就要如同祖先迁徙征战一样启程返回祖先故里了。

12苗族是一个古老得可以追溯到神话年代的民族,苗族又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

根据研究,在两千多年的时光中,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然而,多年以来,研究者很少在苗族广泛传唱的古歌中找到关于迁徙的内容。

直到21世纪,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得以被发现,人们才得知,苗族悲壮迁徙的历史一直存在于这个民族的世代传唱之中。

2009年,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人们发现,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麻山地区,奇峰林立的喀斯特山区之中,还有很多歌师(苗语为“东郎”)在唱诵着英雄先祖亚鲁王的征战史诗。

在苗族的观念中,人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从此结束,而是将在另外一个世界与祖先相聚,继续生产与生活。

正是由于这种生死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歌师们会主持葬礼仪式,帮助亡灵回归故里与祖先相聚。

歌师们唱诵的史诗《亚鲁王》从创世纪初始讲到亚鲁王带领人们征战、迁徙,苗族十二个分支迁入贵州麻山的历史,以及后代创业、落户的历程,同时也是告诉亡灵与参加葬礼的人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到这里?死后去哪里?唱诵史诗,给亡灵指引一条通往祖灵故地的路。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作者:汤飞宇来源:《艺海》2009年第01期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在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这些篇幅巨大的口头诗歌,是通过什么方式,或者说什么渠道传承下来的呢?一、古歌传承方式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有祖先(祖灵)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自学、偷学传承以及现人的录音、录像传承。

1、祖先传承。

苗歌古歌的演唱,在苗族社会初期,与苗巫文化紧密相连。

需要在特定的场合才能演唱,平时不唱,一般人也学不会。

会不会演唱古歌,还须看他是否与祖灵有缘,是否能得到祖先和神灵的保佑,所以谓之祖先或祖灵传承。

这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鬼神灵魂信仰。

笔者曾在湘西凤凰县阿拉镇的县第三中学任教,学校旁边就是著名的黄丝桥古城,城内住着苗民。

1989年,笔者随几位老师去听歌师演唱苗歌,当问歌师怎么懂得那么多古歌、怎么学来的、师傅是谁时,他回答:梦中祖先传授。

这让人很奇怪。

后来才了解到这种回答较普遍。

要么是生来就会,要么是大病后受某亡灵指教。

特别是对古歌掌握得越多越有名的歌师,回答此类问题时都表现出神秘、古怪、莫测的色彩。

2、家族传承。

这种方式是苗族古歌最原始最普遍的传承方式。

它是指在同一血亲范围内的传承,包括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经这种方式传承的歌师都是家族内有一个或几个长辈歌师的“歌师世家",在这种家族里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意识,将继承本民族的古歌史诗视为自身的职责。

但开始时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只传长子。

后来随着苗族人口的不断繁衍,演唱古歌的人选不受太大的限制,只要是歌师自己的子孙都可以传授,也不需要特定的拜师仪式。

只要在晚上传授古歌前,点香通报“神灵”就可以学了。

3、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使古歌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大,但拜师的仪式严格,且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

据老歌师介绍,歌师要占卜,以洞察学徒是否诚心诚意、为人正派,方能接收为徒。

不收女子,且每次一般只收3、5个学徒。

苗族古歌研究论述

苗族古歌研究论述

冲 图分类号] C 9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6 2 1 ( 2 0 1 4 ) 0 5 — 0 0 9 1 — 0 4
苗 族 古歌 在 苗 族形 成 之 初 就 已经产 生 了 , 俗称
音 标 汇音 文 本 、 直 译文 本 、 意 译 文本 , “ 蒙恰” 古 歌 的
“ 史事 ”问题的探讨》和石宗仁 的 《 荆楚 国名译 释
论——兼摘 < 中国苗族古歌 ) 传承 的古楚信息 》 , 从 历史层面人手 , 对 古歌所反 映的史诗 、 古楚信 息等 问题做出了探讨 。覃东平 、 吴一文 、 符江潮的《 从 苗 族古歌看苗族传统林业知识 》 和覃东平 的《 试论苗 族古代的冶金技术——以< 苗族古歌) 为例》 从科学 文化角度人手 , 对苗族的林业思想与冶金技术进行 了研究。田光辉 、 罗玉达的《 ( 苗族古歌> 的哲学思想 初探》 , 朱文东 的《 苗族古歌 中的哲学萌芽》 和石朝


内容 、 文化价值及 文学艺 术价值研 究 , “ 蒙恰 ” 古歌
与其丧祭文化、 “ 蒙恰”古歌与其婚姻文化、 “ 蒙恰 ” 古歌与西部苗族古歌 比较研究 。 ( 4 ) 《 传衍文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 代表 f 生 传承人小传》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心编 , 贵州民族 出版社 2 0 0 9 年 出版 , 涉及对苗族古 歌传承人王安江、 刘永洪 、 王明芝、 龙通珍的介绍。 ( 5 ) 《 中国苗族诗学》 , 由苗学专家罗义群编著 , 贵州民族 出版社 1 9 9 7年 4月 出版 。本书对苗族

苗族古歌的相关研 究论 著
在前人搜集 、 整理 的基础上 , 学者、 专家对苗族 古歌进行 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 出版 了相关研究论

贵州苗族“喊歌”的当代传承

贵州苗族“喊歌”的当代传承

第40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0No.52020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p.2020收稿日期:2020-03-20作者简介:吴涵,女,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音乐学㊂韩学晨,女,中南民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音乐学㊂贵州苗族 喊歌 的当代传承吴㊀涵,韩学晨(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㊀要: 喊歌 是流行于贵州毕节㊁安顺㊁铜仁等苗族地区的一种音乐体裁和表演形式,分为仪式歌㊁游方歌㊁劳动歌㊁叙事歌四个类别,属蜀徵体系,大多以徵音为中心,由徵角商㊁宫羽徵两个徵类色彩窄腔音列构成,节奏明快,旋律奔放,歌声高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㊂然而,这一艺术体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㊁文化生态变化㊁新的传承方式未建立㊁部分群众的文化自觉不够㊁传承工作分散化等传承困境和问题㊂需高度重视苗族 喊歌 的传承工作,注重 喊歌 的采集和整理,通过建立新的传承场域,实现传承途径多样化,重视 喊歌 传承人的培养,并推陈出新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的 喊歌 形式与内容㊂关键词:苗族; 喊歌 ;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C954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433X(2020)05⁃0076⁃06㊀㊀一㊁ 喊歌 的起源喊歌 是流行于贵州毕节㊁安顺㊁铜仁等苗族地区的一种音乐体裁和表演形式,全称为 喊唱山歌 ,苗语称为 改都朵 或 噶该 ,是一种以长腔㊁呼喊状方式演唱的民歌,意思是 大声的歌唱 ㊂关于 喊歌 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迁徙说㊁劳动说和男女相亲说,其中以迁徙说影响最大㊂据说,在一次迁徙中,苗族同胞受到官军追捕,他们突出重围后,吹响芦笙,沿途呼喊在战乱中失散于密林中的亲友和伙伴㊂此后,苗族同胞便常以高亢嘹亮㊁气势悲壮的 喊歌 方式来重温历史㊁悼念逝去的勇士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 喊歌 起源于苗族的劳动生活㊂苗族同胞居住地群峰竞秀㊁沟壑纵横㊁山高林密㊂他们往往分散而居,彼此相隔较远,为方便联络,苗族同胞常常在山间吹响芦笙,亲朋好友在深山密林中听到后,便会用歌声来回应㊂人们常用这种方式进行联络,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并进而演变为 喊歌 这种艺术形式㊂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喊歌 是男女之间相识恋爱的方式㊂青年男女通过 喊歌 ,表达倾慕之情,探试对方㊂ 喊歌 时,女方右手执手帕,若手帕向内旋转,表示对男方中意,暗示男方到她身边来;若手帕向外旋转,表示对男方没有好感,不同意这段恋情㊂二㊁ 喊歌 的类型㊁特色及其价值(一) 喊歌 的类型根据笔者对贵州部分 喊歌 文本㊁歌谱和演唱录音材料的分析,并参照‘中国民歌集成㊃贵州卷“中的苗族音乐分类系统,将 喊歌 分为以下四个类别㊂1.仪式歌㊂仪式歌是在红白喜事㊁祭祀活动中演唱的 喊歌 ㊂可分为祭祀歌㊁丧歌㊁婚礼歌等㊂祭祀歌是 喊歌 的重要源头之一㊂在苗族的迁徙和战争中,人们靠着大声呼喊和歌唱,来呼唤密林中的亲友㊂ 喊歌 也成了苗族祭祀活动中 悬羊击鼓 的重要环节㊂祭祀歌一般由有资历的长老和歌手演唱,演唱时要配合祭祀舞蹈和鼓点㊂鼓点节奏舒展,通常只在重拍时敲击一至两下,少有复杂的节奏,起到控制祭祀进程和为歌者伴奏的作用㊂音乐的应用多为喃喃自语的念白,音调平稳,由微分音长音下滑式形态转变为主干音的平行延长形态㊂主干音多为徵类色彩音或角类色彩音,显示出强烈的庄重感㊂丧歌多为独唱㊂其词曲主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早日升天成仙的祝愿,对丧者在世时罪孽的救赎,对家人的祈福等㊂家属也常以轮唱的方式表达哀思㊂丧歌音调平整,与祭祀歌有部分重复㊂婚礼歌在男女结婚时演唱㊂其主要内容为对新人的祝贺,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祝福,对父母㊁寨老的67感恩等,演唱方式多为齐唱或轮唱㊂演唱期间,来访者可即兴在歌词中加以宾客的姓名,起到点名㊁提醒的作用㊂例如‘感谢你们“的苗语歌词为: Uatzhousloulmolzixdeb,Uat(at)zhousloulmoljualxongt.Uatzhouslasmolhoudjeud,Uatzhouslasmolzixjuaxxongtgoufghabnaxyak. 苗族 喊歌 传承人王海军将其直译为: 感谢老去齐地,感谢老去九载,陪老伴去喝酒,陪老伴去九年十载㊂ 歌词大意为,感谢老人的恩情比天高,感谢老人恩长九载,谁都要陪伴别人去吃酒,此事不止九年十载㊂‘感谢你们“节奏欢快明朗,句首多采用六到八度的音程转移,句尾多有尾音向上拖拽三度起伏感㊁调侃感,常配合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㊂2. 游方 歌㊂游方歌在 喊歌 中占比最多,亦称情歌㊁思情歌,是苗族青年表达爱意㊁倾诉心声的歌曲㊂苗族把男女相互爱慕交往的活动称为游方,与一些地区传统情歌委婉㊁含蓄不同,苗族的游方歌体现了自由㊁直接㊁爽朗㊁热诚的情感,歌曲以对微分音的应用占主导,与其他音腔组合形成了一些特殊腔音列,成为 喊歌 的标志㊂游方歌节奏自由,多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出现超宽腔音列和高八度或高小七度的大跨度音程,随下滑型的线条偏移,构成坠落㊁呼喊的感觉,引起听者注意㊂游方歌有独唱和男女对唱两种形式㊂歌词内容为男女相互传达爱慕之情㊁立誓之言以及表达相守的决心㊂例如‘这山喊,那山应“大意为: 只要情义心相应,开怀歌唱在心头㊂只要妹妹心照应,吃匹酸菜心也乐㊂ 男女对唱时,没有互相呼应和二声部,而是一人一段,表达各自衷肠㊂两种演唱形式不同,但曲调相似㊂以‘这山喊,那山应“为例,歌曲以角类窄腔音列及其转位后形成的以徵音为中心的 sol-la-高音mi 的超宽腔音列,在该曲中居主要地位(主要包括角上3-2型㊁徵上2-4型两类)㊂以徵类窄腔音列以及转位后形成的超宽腔音列(主要为徵上2-3型㊁宽化的宫上5-2-下4型)与 la-高音do-高音mi 小腔音列(主要有羽上3-3型㊁宫下6-上3-2型㊁角下6-上3型),此类音列主要出现在歌曲的变化再现部分㊂同时,多次出现了三种腔音列的混合组成㊂游方歌现已转变为苗族 跳花坡 节日的表演项目㊂3.劳动歌㊂劳动歌的产生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㊂苗族因多在田间和山林耕作放牧,其劳动歌曲节奏感强,重拍出现频繁㊂男性会用长音来突出大声吆喝㊁齐心协力的感觉,音乐节奏紧凑,律动感强,歌词比较单一㊂女性则多在劳动时表达对心上人的思慕以及对共建美好生活的向往㊂例如在‘劳作歌“中,女方唱到: 为何茅藤牵藤满山岗,你远方的阿哥,逗得我可爱的阿妹,不想起心做地下的活,不想吃不想喝,不想织不想穿㊂ 歌声轻柔甜美,婉转动人,情感表达自然真切㊂4.叙事歌㊂叙事歌在 喊歌 中曲目较少,它是在苗族古歌及民间传说基础上形成的㊂现在叙事歌主要在故事讲述㊁抚慰幼儿等场合演唱㊂叙事歌中夹带少量说唱的部分,演唱风格较为平缓,多以低声呢喃的方式演唱,音程跨度不大,多在中音区进行,甚至有时在一至两个音上重复多段词㊂大多数叙事歌都集中在不超过3个音的旋律上,以此发展为10段至20段的远古传说㊁英雄故事等等㊂例如叙事歌‘开天辟地“歌词: 根从何处发,水往何处流?知道不是人人想在天上住㊂根从何处发,水往何处流 再如‘摇篮曲“歌词: 为何娘背娘的女儿又小又嫩,为何娘背娘的儿子不哭不闹,为何娘背娘的女儿又小又嫩长不大,为何娘背娘的女儿又小又嫩又把庄稼种满坡 叙事歌的歌词通常由相同句头展开,故事情节逐渐完整,人物形象逐步丰满,故事人物也愈加鲜活㊂(二) 喊歌 的艺术特色苗族 喊歌 节奏明快,旋律奔放,歌声高亢,充分体现了该地区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存智慧㊂就目前收集的各类型曲谱来看,苗族 喊歌 属蜀徵体系,大多数以徵音为中心,由徵角商㊁宫羽徵两个徵类色彩窄腔音列构成,例如由sol-mi-re㊁高音do-la-sol组成的徵3-2型和宫3-2型㊂其特征旋律音程是小三度㊁大二度㊁纯四度,其中各腔音列内部分别可以构成顺向音型㊁逆向音型和来回音型,其核心音为徵音㊂(三) 喊歌 的价值1. 喊歌 的艺术价值㊂其一,它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唱法,是贵州苗族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类型㊂以它独有的超宽腔音列,以及高八度或高小七度的大跨度音程,构成坠落㊁呼喊型的独特唱腔㊂其二,它特殊的微分音以及音调构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㊂其三,丰富了苗族民歌的体裁㊂苗族民歌的演唱多以飞歌㊁古歌为主,也是出自苗族支系中大花苗㊁红苗的民歌占主要部分,苗族错落杂居,每个支系除民族服饰外,音乐也各有不同,独具特色的 喊歌 无疑丰富了苗族民歌的体裁㊂2. 喊歌 的社会价值㊂其一, 喊歌 的传承是77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吴㊀涵,韩学晨:贵州苗族 喊歌 的当代传承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通过它可以进一步感受和了解苗族音乐文化㊂当前,无论是社会大众或苗族同胞本身,除 喊歌 的传承人外,对 喊歌 的文化背景㊁曲目类型和艺术形式都了解甚少,而对艺术形式的忽略,同样会带来文化的遗失㊂因此,传承喊歌 艺术形式,增进广大群众对 喊歌 艺术的了解和兴趣,是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㊂其二,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㊂苗族多居住于群山密林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喊歌 的传承工作既可以吸引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演唱技法,又可以发展成为民族舞台剧形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就业,摆脱贫困㊂三㊁ 喊歌 的传承困境(一)传承人青黄不接1.愿传不愿承的现象突出,苗族 喊歌 的传承存在较大困难㊂当前,部分苗族青年人对传承苗族 喊歌 积极性不高,喊歌传承人W说: 喊唱山歌的表演和传承都是自己和老婆在做㊂自己在市文化局工作,有传承平台,有工作,才能坚持㊂年轻人没有固定工作,要打工养家,让他们学习喊歌,太难了㊂ 苗族年轻人说: 小时候不喜欢喊歌,爸爸叫我一定要学,要唱㊂我这个年龄的都不听,觉得喊歌土了一些,不流行㊂同学听我唱,还要笑话我嘞㊂ 喊歌在年轻人中承续不好也与传承 喊歌 的苗族语言快速萎缩有关㊂传统喊歌是以苗语来表达的,现在许多苗族青年对苗语不重视,苗语弱化现象明显,甚至城镇上的部分苗族家庭已经不再用苗语沟通,传承载体缺失现象严重,主动传承存在问题㊂另外,因为当地缺少规范化的记谱和录音人才对苗族 喊歌 进行通俗化的加工处理,导致外出务工的大部分苗族年轻群体只熟悉 喊歌 的音调而无法开口演唱;而且受多元化的现代音乐艺术影响,年轻人乐于追赶 潮流 ,而对 喊歌 认同度不够,缺乏传承 喊歌 的社会生态㊂2.苗族 喊歌 非遗传承人少,代表性不够㊂目前,依据‘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等条例办法,贵州省认定了数量众多㊁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效地保护与传承了当地传统文化㊂一方面,作为苗族民间音乐的古歌和飞歌,在省域范围内已经认定出不同类别的非遗传承人,其传承经费也得到相应的保障㊂而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苗族 喊歌 ,经正式认定的各类别非遗传承人数量非常少,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直接的传承经费无从保障,传承前景堪忧㊂另一方面,苗族 喊歌 传承人代表性不强,传承面临断裂困境㊂比如在贵州省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中,除了毕节地区有少量苗族 喊歌 项目外,其它地区对 喊歌 传承人的认定工作都还没有提上日程,重视程度明显不够㊂3.部分传承人能力水平有待提升㊂一位传承人说: 儿子喜欢喊歌,我就教他,教自己会唱的那些㊂我长久不唱,也有一些喊歌记不全,要想很久㊂ 以前我们经常喊唱山歌,跳花坡时唱,干活的时候唱㊂现在花坡节时,我们老人也唱,但有很多老人也不会唱,只知道调子,但是不知道该唱什么㊂ 国家对传承人有补贴,我的补贴是文化馆新来的大学生帮助我填表办理的,所以,尽管我文化水平不高,但申报补贴文字上都过关了㊂4.没有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细则㊂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虽已通过制定地方性条例及办法来支持和保障文化传承工作,但是,如何落实对非遗传承人的奖励,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细则规定㊂同时,条例办法对民族音乐传承人的保障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㊂(二) 喊歌 的文化生态变化1.传承场域式微㊂花坡节是苗族传统节日,也是喊唱山歌的传统场域之一㊂传承人W说: 以前,苗族青年都是靠跳花坡来恋爱相亲的,喊歌是花坡节的重头戏㊂现在喜欢花坡节的人都老了,很多年轻人在外地打工,花坡节时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不会专门赶回来,喊唱山歌越来越少㊂ 另外,传统 喊歌 的传承场域脱离日常生活场景㊂在传统苗族社会中,红白喜事要操办五至七天, 跳花坡 等节日需要整个村寨来共同准备,这些仪式和节日活动中包含丰富的 喊歌 内容,然而由于日常仪式过程萎缩化以及村民社交场景简单化, 喊歌 演唱频率大大降低,弱化了 喊唱 艺术的社会作用与日常功能,导致 喊歌 表演形式化,影响传承和发展㊂随着时间的推移, 喊歌 传统的传承场域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舞台化的传承场域㊂苗族 喊唱 主要适用于山地社会中相距较远的两地用来互通信息,而现在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㊁通讯终端设备的普及,不必通过喊唱来沟通信息了, 喊歌 多被用来作为一种展演化的艺术节目,失去了生活交际应有的功能㊂2.未建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承文化生态㊂87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5期苗族 喊歌 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适宜的传承文化生态作保障㊂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关于苗族喊歌 传承文化生态的建构工作不够㊂在经费保障㊁非遗工作㊁制度保障㊁传承人认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㊂比如2019年11月,贵州毕节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为苗族 喊歌 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整个毕节地区仅认定了一个 喊歌 非遗传承人,相关经费也未得到全部落实,因此,传承与保护 喊歌 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㊂3.传者与受者关系失衡㊂广大民众对传承苗族 喊歌 的主体及主导性认识不清㊂其实传者和受者都在 喊歌 传承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㊂一方面,在 喊歌 传承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人认为传承的主体和主导的对象应该是传者,而不是受众,这不利于建立 喊歌 传与承的社会氛围㊂另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传者与受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未充分发挥两者的主动性㊁积极性㊂ 喊歌 传承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都由政府相关部门在牵头主导完成,没有发挥出作为 喊歌 文化拥有者在传承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引导他们建构起对于传统民间音乐的文化自觉㊂(三)新的传承方式未建立1.没有契合新时代发展趋势与特点,建构新传承方式㊂在信息社会中,苗族 喊歌 仍然沿用传统的传承媒介,没有发挥好电视㊁广播㊁网络㊁和手机微信㊁抖音等现代传播媒介的作用,新传承方式尚未建立,传承效果不明显㊂2.继续沿用传统的传承方式,不接地气, 喊歌 失去可传承的持续动力㊂ 喊歌 传统场景消弭,失去了特有的文化意涵与社会功能,年轻人不愿意学习 喊歌 ,结果就是 喊歌 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㊂3.未充分发挥多种传承方式的协同机制,合力推进 喊歌 的传承㊂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主要原因就在于其 传承自古就是一种民间口传心记的传承方式,体现为亲子传承为先导㊁师徒传承为主体和自然传承为补充的教歌㊁传歌的优良传承机制 [1]㊂而苗族 喊歌 则没有利用好多种传承方式,在保护其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传承㊂由于没有统筹处理好民间传承㊁媒体传承㊁场馆传承㊁文化产业传承等的内在关联问题,导致传承效果不明显㊂4.学校教育传承未真正落实㊂虽然国家已出台建设本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相关规章制度,但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仍然没有体现出 喊歌 的文本内容㊂部分中学教师认为,民族传统音乐教学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升作用不大,所以不建议开设此类课程㊂有学生说: 学校音乐课不教喊歌,老师可能都不太知道喊歌㊂我是初三毕业班了,学习压力也很重,学校都是比较重视学习数学英语㊂ 另外,在中国民族高等院校中,了解 喊歌 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和教师也极少,从而直接影响了 喊歌 创造性发展与传承㊂(四)部分群众的文化自觉不够1.社会民众对苗族 喊歌 了解不多,理解不透㊂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苗族 喊歌 的认知度低,是一种表相化的认知,似懂非懂㊂另一方面,苗族村民对 喊歌 所蕴含的文化意涵理解不深,甚至部分苗族精英对 喊歌 的文化意义及其历史也模糊不清㊂如笔者曾经访谈过两位对苗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①,发现他们对 喊歌 的历史㊁功能㊁价值等方面了解较少,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太准确㊂2.未有效建构起对 喊歌 文化自觉的社会机制㊂一方面,对于文化事象的关注与研究, 不仅应研究社会结构,还要研究活生生的人,应从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关于人们的心态研究㊂ [2]当前,对于苗族 喊歌 传承心态研究,没有得到切实推进,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来激发广大民众对苗族 喊歌 传承的自觉意识㊂另一方面,苗族 喊歌 开始远离苗族村民日常生活,与山地社会脱节严重,其生存根基不复存在㊂正是 由于实践不够,与社会结合不紧密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多停留在 了解 层面,没有达到 理解 层面,影响传承和创新 [3]㊂随着通讯发展的便利,苗族 喊歌 仅是一种舞台化的形式展演,其传统作用消失殆尽,很难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并形成全民自觉传承的社会文化氛围㊂(五) 喊歌 传承工作分散化目前,贵州省苗族地区 喊歌 传承工作没有契合社会需求,分散化特征明显㊂一方面,传承内容不关联㊂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就苗族 喊歌 传承工作征求多方面意见,缺乏系统论证,没有综合考虑到苗族 喊歌 传承工作的整体复杂关联性,没有统筹97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吴㊀涵,韩学晨:贵州苗族 喊歌 的当代传承①访谈的两位学者都是苗族人,其中一位在贵州省一所重点高校工作,访谈时间为2020年5月1日;另一位在湖南省一所重点高校工作,访谈时间为2020年5月2日㊂政㊁商㊁学㊁民四界,协同推进苗族 喊歌 的开发利用与传承㊂学术界没有从系统论及整体论的角度去深入研究苗族 喊歌 传承的学理性,结果造成对喊歌 理解的肤浅化㊁表象化,影响 喊歌 的传承和创新㊂另一方面,传承活动脱离日常生活场景㊂缺乏从苗族村民的日常生活维度出发开展传承活动㊂政府相关部门对传统 喊歌 文本开发利用工作做得多,对来自于日常生活场景的 喊歌 传承工作做得少,苗族村民关于日常生活场景的 喊歌 知识准备很不充分㊂四㊁促进 喊歌 传承的主要措施喊歌 是苗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蕴含着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思想情感,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 喊歌 在苗族民众的生活中有逐渐消逝的趋势,笔者认为,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传承和发展㊂(一)高度重视 喊歌 的传承工作苗族 喊歌 可以称之为 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是苗族优秀的文化遗产㊂有的 喊歌 反映了苗族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有的 喊歌 体现了年轻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的 喊歌 体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㊂这些歌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蕴藏着精彩的内容,具有浓烈的泥土气息和鲜明的山乡特色,更因为它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㊂近年来,在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下,苗族青年人对 喊歌 已不再像祖辈们那样有热情和兴致,因此,抢救和传承 喊歌 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㊂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强化对 喊歌 重要性的认识,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在决策上加强引导,努力营造山歌传承的良好氛围㊂另一方面,当地苗族群众也要增强文化自觉,要认识到 喊歌 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㊂(二)注重 喊歌 的采集和整理苗族 喊歌 的很多歌词和唱本都散落于民间,有些歌曲没有文字记载,主要存储于歌师或普通百姓的脑海里㊂要传承和发展这些 喊歌 ,就应该对山歌进行搜集㊁记录和整理㊂笔者在贵州调查期间和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 喊歌 进行了初步整理㊂整理的仪式歌有‘红白喜事“‘苗家白喜“‘逝者告别“‘红事祝酒歌“‘丧事歌“‘斗酒歌“‘请神歌“‘新婚敬酒歌“㊂游方歌有‘这山喊那山唱“‘箐林相会“‘斗情“‘花坡祝福歌“‘花坡还原歌“㊂劳动歌有‘山林守望“,叙事歌有‘开天辟地歌“‘哄娃娃调“㊂ 喊歌 的整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可充分利用当地音乐院校的师资力量,组织专业的苗族 喊歌 采集团队,邀请歌师或民间艺人加入,利用节假日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㊁收集整理民间 喊歌 歌词和歌本㊂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 喊歌 的种类㊁数量㊁分布和生存状况,为分级分类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㊂组织编写‘苗族 喊歌 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拍摄录音和录像后保存,为苗族 喊歌 的传承打下基础㊂(三)建立新的传承场域苗族 喊歌 需要一定的传承场,传习所和旅游景区可以作为两个重要的新的传承场㊂一方面,建立传习所是保护和传承 喊歌 的有效组织方式㊂通过研习,传承人可以更好地继承 喊歌 演唱技能㊂传习所负责人可由 喊歌 大师来担任,通过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传习计划,以师承形式不断培养新的传承人㊂传习所里面还可以通过文字㊁图片㊁板报㊁视频等手段全方位展现苗族 喊歌 ㊂另一方面,在当地旅游景区搭建山歌展演舞台推进 喊歌 的传播㊂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区大多都有文化艺术展演类节目,可以适当安排苗族 喊歌 的独唱或对唱类节目㊂旅游景区还可以售卖山歌的附加产品,如书籍㊁VCD和DVD碟片㊁文化衫㊁音乐盒㊁手工艺品等各种配套产品㊂ 喊歌搭台㊁经济唱戏 ,只有把苗族 喊歌 转化为文化资本,展示其独特魅力,才能实现活态传承㊂(四)实现传承途径多样化在传统社会,苗族 喊歌 主要是通过家族和师徒的 口传心授 方式实现传承的,这种实践记忆方式在今天仍不过时㊂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承主体缺失,常出现 有师傅无徒弟 喊歌大师子女不会唱 的尴尬局面㊂对此,苗族 喊歌 一定要形成多样化的传承方式㊂1.实现 喊歌 进校园㊂ 学校是传统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阵地,以课堂为平台的教育成为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㊂ [4]政府要协调当地教育㊁文化等部门推进 喊歌进校园 民族文化进校园 活动,学校教师可以联合地方音乐工作者推进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的研发,利用音乐课堂教唱山歌,让学生都能唱家乡的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㊂2.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传承㊂要充分利用报刊㊁08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5期。

《苗族古歌》内容释义

《苗族古歌》内容释义

《苗族古歌》内容释义流传在台江的《苗族古歌》既是台江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同时也是苗族诗歌海洋中的一颗明珠,是古代苗族文化的光辉结晶。

它用诗的语言叙述了苗族远至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及万物,近至耕种畜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禁忌的发展史;它用生动的形象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强烈愿望,体现出苗族先民们早期的艺术思维和美学观点。

《开天辟地》这组古歌有两种有一定差异的版本,一个版本是清水江畔流传的六首版本即《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射日射月》、《呼日唤月》版本,一个版本是《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选月》四首版本。

这两种版本虽然歌名有四首和六首之分,但内容几近相似,四首版本将《射日射月》和《呼日唤月》的内容并入《铸日造月》中并省略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而成,就本质来说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按内容和逻辑的关连关系,《开天辟地》这组古歌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由近及远,由有姓名的祖先逐步向模模糊糊的远祖探询谁生得最早,谁来创造天地;后一部分则通过刻画一批聪明而又充满神力的人物形象来揭示造山嶺、疏河流、分天地、取火种、寻金银、铸日月等的艰苦历程。

《开天辟地》是《开天辟地》这组古歌的第一首。

古歌由近及远,一步一步追溯到“水汽”这种物质,并把这种物质作为天地形成的最终极物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在水汽生存的时代,空中飘浮看神兽修纽生的两片薄片儿申纽蛋,这两片薄片儿上下翻飞,乌云来孵化生出盘古,盘古踢破两片修纽蛋,一片上升为天,一片下隧为地。

后来,盘古用斧子辟开天地,上块为天,下块为地.接着,友公和妞婆两位老人又来拉几下拍几下,天变成一望无边的兰色天空,地变成了茫茫无际的大地。

后来,盘古又用巨斧从天地中间劈开,把天往上撑,把地片下踩,用头顶着天,用脚踩着地,手撑多少年,天就高多少尺。

撑天撑久了,盘古倒下了,说话变成了雷鸣,眨眼变成了闪电,汗水变成雨,头发变成柴草,身躯变成山坡。

黔东南台江苗族古歌之学校教育传承探究

黔东南台江苗族古歌之学校教育传承探究
得越来越脆弱。本文在音乐人类学的视域
据笔者调查 ,苗族古歌的旋律与当地 的语言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要想学会唱 古歌就必须会说苗话 。但笔者通过走访台 江县各个中小学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
■基于苗族古 歌之学 校教
育传承的思考
1 . 请进 来 。走 出 去
下 ,以黔东南 台江县苗族古歌为切人点 , 对其传承的现状进行解读 ,进而探究其学
育 界越 来 越 意识 到 源于 生 活世 界 的 民 间智
■黔东 南苗族古歌之 传承 现状
1. 民间 自然 传承 的 力量 较 为脆 弱
慧在认得完整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将 地方性知识纳入学校体系的必要性 和迫切
民间 自然传承力量已变得很脆弱。
2 . 政府 对 苗 族古 歌 的 学 校教 育 传 承 重 视 不够
周边 的雷 山、凯里 、榕江 、施秉 、黄平、 镇远等县市 。据贵州省 台江县苗族文化保 护委员会暨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于2 0 0 2 年 所提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 “ 台 江 《 苗族古哥 与古歌文化 ”的 申报书中 定义 : 苗族古 歌和 “ 古歌文化 ”是 指以 “ 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 ,以全体 民族为传
持续性运 行 ,尤其为 给予相关学 校充足 的资金支 持 ,以至于造成学校教育传承无法持续进 行 的不 良现象。
史为核心形 成 的包 括文学艺 术 、宗教信
仰、节 日 集会 、风俗习惯等文化事象的具
有空间同一 、整体涵盖特征的苗族非物质 活态文化体 系” 。l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 发展 ,苗族 古歌 的传承面 临着后继无人 、 黄青不接的危险状况 ,传承机制也随之变
I I I ■■■ 氏 被 青 枣 _
●单 晓 杰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研究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研究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研究作者:***来源:《兰台内外》2021年第22期摘要:傳承人制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

以数据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贵州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性别、地域、民族、项目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反思当前传承人结构不平衡、性别比例不合理的现实,以推进贵州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贵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社会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形态。

作为传承和保护的主体,传承人在非遗实践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他们长期从事着遗产实践,掌握着地方性知识与核心技艺,不仅承担着延续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代表着相应非遗项目的最高水平,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具有延续性的重要方式。

目前对于传承人的统计研究多围绕国家级非遗名录展开,较少聚焦某一具体地区,相对而言缺少针对性。

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呈现什么样的群体特质?基于此,本文以数据分析作为切入点,聚焦贵州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传承人,研究传承人的结构与特征,分析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分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有96人来自贵州省。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8年公布了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344人。

本文将以445名国家级与省级传承人作为统计对象,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进行分析。

1.性别结构分析在贵州省445名非遗传承人中,共有312名男性,133名女性,女性在其中的比例为29.89%。

这之中,国家级传承人96名,其中女性共有29人,占比为30.7%;省级传承人349人,其中女性104人,占比为29.7%。

苗族古歌传承人——刘永洪

苗族古歌传承人——刘永洪
如今他虽然年逾七旬,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记性未shuai ,族古歌薰陶后人的好时期。随着时代进步,外来文化的冲击,年青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增多,苗歌已不是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苗族古歌的传承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使苗族古歌世代传承,自从刘永洪会唱歌起,就经常教村上青年、小孩唱歌。对于同龄人,他们准备一起去游玩或走客时,便会相约在某一家或走客的路上,由刘永洪教他们唱歌。
唱歌是苗族人一种生活、娱乐的方式,以前没电,村上许多年轻人会在晚上聚在刘永洪家或某处,请刘永洪去教他们唱歌。特别是农闲和过年时,来学唱歌的人较多,此时刘永洪会把在哪个场合该唱什么歌,如何对唱,如何记歌等教他们,有时在歌场上听到有的后生唱错了,刘永洪都会主动上前去教他们应当怎么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喜欢苗歌的后生越来越少,为了使苗歌得以传承,刘永洪经常会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和鼓励年青人来学习苗歌,并耐心教那些来学歌的年青人。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一些年青人开始向他学习。近几年,政府的重视,刘永洪的苗族古歌得到了抢救传承,刘永洪的苗族创世古歌和“酿酒歌”、“仰欧瑟”、“曲艺嘎百福”等苗族歌谣多次在各种酒宴及当地的姊妹节、龙舟节、游方场等场合交流传唱,得到苗族群众较高的评价。为此刘永洪于二00四年被省民协、县文化局、县文保办表彰为“古歌歌师”。
刘永洪,男,苗族,不识字,1936年10月21日生,黔东南台江县施就开始受其能歌善舞的母亲的薰陶,他母亲是本村很有名的歌师,能唱很多古歌。在以前,生活比较简单,一到晚上,本村许多爱唱歌的妇女经常会聚在刘永洪家和他母亲交流并学习古歌,他会坐在一边听母亲她们唱歌。由于母亲会唱歌,经常被邀到各种酒场上演唱,这时母亲会带上刘永洪一起去,刘永洪记性好,很快就能把听过的歌记下来。母亲还教他怎样用脑子借物编歌的方法。到十四、五岁时,刘永洪便跟着村上大一点的后生走乡串寨去游方。游方通常是在过年及农闲时节,从一个寨子唱到另一个寨子,一去大约一个月左右。在外面,不会唱歌,姑娘就不会做饭给你吃,就有可能挨饿;要想能得到女孩子专门煮给来游方客吃的饭,就必须会唱歌来与姑娘们对答,讨得姑娘的喜欢。刘永洪说:“我第一次出去游方,只会唱几首歌,不能和姑娘们对唱,经常会饿饭哩!”这就促使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唱苗歌。他除了向母亲学外,到哪个寨子游方或走亲戚,只要听说该村有歌师,不论是否认识,刘永洪都会前去讨教。他终于学会唱一些苗歌,并结了婚。寨上有“讨嫁衣”的习俗——头天晚上男方把女方娶进门后,第二天早上,男方家必须派人到女方家讨嫁衣,而派去的这两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必须会唱苗歌,因为会唱苗歌才能在酒桌上演唱并对答女方家那边演唱的人,才不会被女方及亲朋好友取笑。以后,凡村上有准备结婚的后生,大多叫上刘永洪到去讨嫁衣。年复一年,施洞的每个村刘永洪都去取过嫁衣,每到一村,都会寻找村里的歌师交流,天长日久,刘永洪会唱的歌也就越来越多,歌唱水准也越来越高。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6.05•【文号】文社图发[2007]21号•【施行日期】2007.06.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社图发〔2007〕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印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办社图函[2007]111号)。

经各地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和复审,最后确定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予以公布。

今后,我部将陆续分类、分批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要特征。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公布,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和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二○○七年六月五日附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序号│ 项目│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 编码││├─────┬──┬───┤│││││姓名│性别│ 年龄│├───┼───┼─────────┼─────────────┼─────┼──┼───┤│1│Ⅰ-1│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 王安江│ 男│72│├───┤││├─────┼──┼───┤│2││││ 刘永洪│ 男│71│├───┤│├─────────────┼─────┼──┼───┤│3│││贵州省黄平县│ 龙通珍│ 女│71│├───┤││├─────┼──┼───┤│4││││ 王明芝│ 女│68│├───┼───┼─────────┼─────────────┼─────┼──┼───┤│5│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 曹明宽│ 男│64│├───┼───┼─────────┼─────────────┼─────┼──┼───┤│6│Ⅰ-4│牡帕密帕│云南省普洱市│ 李扎戈│ 男│68│├───┤││├─────┼──┼───┤│7││││ 李扎倮│ 男│64│├───┼───┼─────────┼─────────────┼─────┼──┼───┤│8│Ⅰ-5│刻道│贵州省施秉县│ 石光明│ 男│66│├───┤││├─────┼──┼───┤│9││││ 吴治光│ 男│61│├───┼───┼─────────┼─────────────┼─────┼──┼───┤│10│Ⅰ-13 │河西宝卷│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 乔玉安│ 男│63│├───┼───┼─────────┼─────────────┼─────┼──┼───┤│11│Ⅰ-14 │耿村民间故事│河北省藁城市│ 靳景祥│ 男│79│├───┤││├─────┼──┼───┤│12││││ 靳正新│ 男│80│├───┼───┼─────────┼─────────────┼─────┼──┼───┤│13│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刘德方│ 男│69│├───┼───┼─────────┼─────────────┼─────┼──┼───┤│14│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魏显德│ 男│84│├───┼───┼─────────┼─────────────┼─────┼──┼───┤│15│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辽宁省新民市│ 谭振山│ 男│82│├───┼───┼─────────┼─────────────┼─────┼──┼───┤│16│Ⅰ-22 │吴歌│江苏省苏州市│ 陆瑞英│ 女│75│├───┤││├─────┼──┼───┤│17││││ 杨文英│ 女│59│├───┼───┼─────────┼─────────────┼─────┼──┼───┤│18│Ⅰ-24 │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朱小和│ 男│67│├───┼───┼─────────┼─────────────┼─────┼──┼───┤│19│Ⅰ-25 │玛纳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 居素甫│ 男│89│││││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玛玛依│││├───┤││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0││││沙尔塔洪│ 男│66││││││·││││││││ 卡德尔│││├───┼───┼─────────┼─────────────┼─────┼──┼───┤│21│Ⅰ-26 │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加·朱乃│ 男│82│││││蒙古自治县││││├───┤│├─────────────┼─────┼──┼───┤│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 李日甫│ 男│65│├───┤││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3│││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夏日尼曼│ 男│50│├───┼───┼─────────┼─────────────┼─────┼──┼───┤│24│Ⅰ-27 │格萨(斯)尔│西藏自治区│次仁占堆│ 男│39│├───┤│├─────────────┼─────┼──┼───┤│25│││青海省│才让旺堆│ 男│74│├───┤││├─────┼──┼───┤│26││││达哇扎巴│ 男│28│├───┤│├─────────────┼─────┼──┼───┤│27│││甘肃省│ 王永福│ 男│77│├───┤│├─────────────┼─────┼──┼───┤│28│││四川省│ 阿尼│ 男│65│├───┤│├─────────────┼─────┼──┼───┤│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吕日甫│ 男│72│├───┼───┼─────────┼─────────────┼─────┼──┼───┤│30│Ⅰ-28 │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毕华玉│ 男│54│├───┤││├─────┼──┼───┤│31││││ 王玉芳│ 女│66│├───┼───┼─────────┼─────────────┼─────┼──┼───┤│32│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何全梅│ 女│40│└───┴───┴─────────┴─────────────┴─────┴──┴───┘┌──┬───┬─────────┬────────────┬─────────────┐│序号│ 项目│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 编码││├─────┬───┬───┤│││││姓名│ 性别│ 年龄│├──┼───┼─────────┼────────────┼─────┼───┼───┤│ 33 │Ⅵ-1│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王保合│男│63│├──┼───┼─────────┼────────────┼─────┼───┼───┤│ 34 │Ⅵ-3│天桥中幡│北京市│傅文刚│男│45│├──┼───┼─────────┼────────────┼─────┼───┼───┤│ 35 │Ⅵ-4│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张国良│男│51│├──┤││├─────┼───┼───┤│ 36 ││││李连元│男│60│├──┼───┼─────────┼────────────┼─────┼───┼───┤│ 37 │Ⅵ-5│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迪力│男│36││││││ ·吾休尔│││├──┼───┼─────────┼────────────┼─────┼───┼───┤│ 38 │Ⅵ-8│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赵剑英│女│81│├──┼───┼─────────┼────────────┼─────┼───┼───┤│ 39 │Ⅵ-9│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曹仕杰│男│40│├──┼───┼─────────┼────────────┼─────┼───┼───┤│ 40 │Ⅵ-10 │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石同鼎│男│46│├──┼───┼─────────┼────────────┼─────┼───┼───┤│ 41 │Ⅵ-11 │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杨振河│男│54│├──┤│(杨氏太极拳)│├─────┼───┼───┤│ 42 ││││韩会明│男│82│├──┤├─────────┼────────────┼─────┼───┼───┤│ 43 ││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王西安│男│63│├──┤│(陈氏太极拳)│├─────┼───┼───┤│ 44 ││││朱天才│男│62│├──┼───┼─────────┼────────────┼─────┼───┼───┤│ 45 │Ⅵ-12 │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张西岭│男│41│├──┤││├─────┼───┼───┤│ 46 ││││李玉琢│男│59│├──┼───┼─────────┼────────────┼─────┼───┼───┤│ 47 │Ⅵ-13 │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胡道正│男│80│└──┴───┴─────────┴────────────┴─────┴───┴───┘┌───┬───┬─────────┬────────────┬─────────────┐│ 序号│ 项目│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 编码││├─────┬───┬───┤│││││姓名│ 性别│ 年龄│├───┼───┼─────────┼────────────┼─────┼───┼───┤│48│Ⅶ-1│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霍庆顺│男│55│├───┤││├─────┼───┼───┤│49││││霍庆有│男│53│├───┤││├─────┼───┼───┤│50││││冯庆矩│男│63│├───┤││├─────┼───┼───┤│51││││王文达│男│63│├───┼───┼─────────┼────────────┼─────┼───┼───┤│52│Ⅶ-2│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马习钦│男│48│├───┼───┼─────────┼────────────┼─────┼───┼───┤│53│Ⅶ-5│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杨洛书│男│80│├───┼───┼─────────┼────────────┼─────┼───┼───┤│54│Ⅶ-6│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吕臻立│男│54│├───┼───┼─────────┼────────────┼─────┼───┼───┤│55│Ⅶ-7│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郭泰运│男│81│├───┼───┼─────────┼────────────┼─────┼───┼───┤│56│Ⅶ-8│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钟海仙│男│79│├───┤││├─────┼───┼───┤│57││││李咸陆│男│73│├───┼───┼─────────┼────────────┼─────┼───┼───┤│58│Ⅶ-9│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冯炳棠│男│71│├───┼───┼─────────┼────────────┼─────┼───┼───┤│59│Ⅶ-11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陈兴才│男│87│├───┼───┼─────────┼────────────┼─────┼───┼───┤│60│Ⅶ-12 │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邰瑜│男│74│├───┤││├─────┼───┼───┤│61││││邰立平│男│55│├───┼───┼─────────┼────────────┼─────┼───┼───┤│62│Ⅶ-13 │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和训│男│81│├───┼───┼─────────┼────────────┼─────┼───┼───┤│63│Ⅶ-14 │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 丹巴绕旦│男│66│├───┤│(勉唐画派)│├─────┼───┼───┤│64││││ 格桑次旦│男│49│├───┼───┼─────────┼────────────┼─────┼───┼───┤│65│Ⅶ-15 │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王习三│男│69│├───┼───┼─────────┼────────────┼─────┼───┼───┤│66│Ⅶ-16 │剪纸(蔚县剪纸)│河北省蔚县│周兆明│男│72│├───┤├─────────┼────────────┼─────┼───┼───┤│67││剪纸(丰宁满族剪纸│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张冬阁│男│62││││)│││││├───┤├─────────┼────────────┼─────┼───┼───┤│68││剪纸(中阳剪纸)│山西省中阳县│王计汝│女│60│├───┤├─────────┼────────────┼─────┼───┼───┤│69││剪纸(医巫闾山满族│辽宁省锦州市│汪秀霞│女│60│├───┤│剪纸)│├─────┼───┼───┤│70││││赵志国│男│51│├───┤├─────────┼────────────┼─────┼───┼───┤│71││剪纸(扬州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张秀芳│女│64│├───┤├─────────┼────────────┼─────┼───┼───┤│72││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浙江省乐清市│林邦栋│男│81│├───┤│)│├─────┼───┼───┤│73││││陈余华│男│54│├───┤├─────────┼────────────┼─────┼───┼───┤│74││剪纸(傣族剪纸)│云南省潞西市│思华章│男│84│├───┤├─────────┼────────────┼─────┼───┼───┤│75││剪纸(安塞剪纸)│陕西省安塞县│李秀芳│女│67│├───┤││├─────┼───┼───┤│76││││高金爱│女│85│├───┼───┼─────────┼────────────┼─────┼───┼───┤│77│Ⅶ-17 │顾绣│上海市松江区│戴明教│女│85│├───┼───┼─────────┼────────────┼─────┼───┼───┤│78│Ⅶ-18 │苏绣│江苏省苏州市│李娥瑛│女│81│├───┤││├─────┼───┼───┤│79││││顾文霞│女│76│├───┼───┼─────────┼────────────┼─────┼───┼───┤│80│Ⅶ-19 │湘绣│湖南省长沙市│刘爱云│女│69│├───┼───┼─────────┼────────────┼─────┼───┼───┤│81│Ⅶ-20 │粤绣(广绣)│广东省广州市│陈少芳│女│70│├───┤├─────────┼────────────┼─────┼───┼───┤│82││粤绣(潮绣)│广东省潮州市│林智成│男│85│├───┼───┼─────────┼────────────┼─────┼───┼───┤│83│Ⅶ-21 │蜀绣│四川省成都市│郝淑萍│女│62│├───┼───┼─────────┼────────────┼─────┼───┼───┤│84│Ⅶ-24 │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李发秀│女│48│├───┼───┼─────────┼────────────┼─────┼───┼───┤│85│Ⅶ-25 │挑花(黄梅挑花)│湖北省黄梅县│石九梅│女│56│├───┤├─────────┼────────────┼─────┼───┼───┤│86││挑花(花瑶挑花)│湖南省隆回县│奉雪妹│女│48│├───┼───┼─────────┼────────────┼─────┼───┼───┤│87│Ⅶ-26 │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贺梅英│女│70│├───┼───┼─────────┼────────────┼─────┼───┼───┤│88│Ⅶ-27 │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孙森│男│71│├───┤││├─────┼───┼───┤│89││││王树文│男│64│├───┼───┼─────────┼────────────┼─────┼───┼───┤│90│Ⅶ-28 │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江春源│男│60│├───┤││├─────┼───┼───┤│91││││顾永骏│男│65│├───┼───┼─────────┼────────────┼─────┼───┼───┤│92│Ⅶ-29 │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运岫│男│55│├───┼───┼─────────┼────────────┼─────┼───┼───┤│93│Ⅶ-30 │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李洪斌│男│68│├───┼───┼─────────┼────────────┼─────┼───┼───┤│94│Ⅶ-31 │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黄越肃│男│57│├───┼───┼─────────┼────────────┼─────┼───┼───┤│95│Ⅶ-34 │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卢进桥│男│80│├───┤││├─────┼───┼───┤│96││││甄彦苍│男│69│├───┼───┼─────────┼────────────┼─────┼───┼───┤│97│Ⅶ-35 │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冯久和│男│79│├───┤││├─────┼───┼───┤│98││││林亨云│男│77│├───┼───┼─────────┼────────────┼─────┼───┼───┤│99│Ⅶ-37 │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方新中│男│58│├───┤││├─────┼───┼───┤│ 100││││冯有进│男│54│├───┼───┼─────────┼────────────┼─────┼───┼───┤│ 101│Ⅶ-40 │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李得浓│男│58│├───┤││├─────┼───┼───┤│ 102││││陈培臣│男│57│├───┼───┼─────────┼────────────┼─────┼───┼───┤│ 103│Ⅶ-43 │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陆光正│男│62│├───┤││├─────┼───┼───┤│ 104││││冯文土│男│63│├───┼───┼─────────┼────────────┼─────┼───┼───┤│ 105│Ⅶ-44 │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徐竹初│男│69│├───┤││├─────┼───┼───┤│ 106││││徐聪亮│男│57│├───┼───┼─────────┼────────────┼─────┼───┼───┤│ 107│Ⅶ-46 │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曾剑潭│男│75│├───┼───┼─────────┼────────────┼─────┼───┼───┤│ 108│Ⅶ-47 │泥塑(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喻湘涟│女│67│├───┤││├─────┼───┼───┤│ 109││││王南仙│女│66│├───┤├─────────┼────────────┼─────┼───┼───┤│ 110││泥塑(凤翔泥塑)│陕西省凤翔县│胡深│男│76│├───┤├─────────┼────────────┼─────┼───┼───┤│ 111││泥塑(浚县泥咕咕)│河南省浚县│王学锋│男│53│├───┼───┼─────────┼────────────┼─────┼───┼───┤│ 112│Ⅶ-49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 更登达吉│男│43│├───┤││├─────┼───┼───┤│ 113││││启加│男│67│├───┼───┼─────────┼────────────┼─────┼───┼───┤│ 114│Ⅶ-50 │灯彩(仙居花灯)│浙江省仙居县│李湘满│男│63│├───┤├─────────┼────────────┼─────┼───┼───┤│ 115││灯彩(硖石灯彩)│浙江省海宁市│陈伟炎│男│85│├───┤├─────────┼────────────┼─────┼───┼───┤│ 116││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李珠琴│女│66│├───┤││├─────┼───┼───┤│ 117││││蔡炳汉│男│78│├───┤├─────────┼────────────┼─────┼───┼───┤│ 118││灯彩(湟源排灯)│青海省湟源县│杨增贵│男│63│├───┼───┼─────────┼────────────┼─────┼───┼───┤│ 119│Ⅶ-51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俞樟根│男│75│└───┴───┴─────────┴────────────┴─────┴───┴───┘┌───┬───┬────────────┬─────────┬────────────┐│ 序号│ 项目│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 编码││├────┬───┬───┤│││││姓名│ 性别│ 年龄│├───┼───┼────────────┼─────────┼────┼───┼───┤│ 120│Ⅷ-1│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 汪寅仙│女│64│├───┼───┼────────────┼─────────┼────┼───┼───┤│ 121│Ⅷ-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 王京胜│男│63│├───┤││├────┼───┼───┤│ 122││││ 卢群山│男│57│├───┼───┼────────────┼─────────┼────┼───┼───┤│ 123│Ⅷ-3│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 刘泽棉│男│70│├───┼───┼────────────┼─────────┼────┼───┼───┤│ 12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 羊拜亮│女│72│││││县││││├───┼───┼────────────┼─────────┼────┼───┼───┤│ 125│Ⅷ-6│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阿不都热│男│49││││艺│吉沙县│合曼·买││││││││ 买提明│││├───┼───┼────────────┼─────────┼────┼───┼───┤│ 126│Ⅷ-8│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 孟树锋│男│52│├───┼───┼────────────┼─────────┼────┼───┼───┤│ 127│Ⅷ-9│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 徐朝兴│男│64│├───┼───┼────────────┼─────────┼────┼───┼───┤│ 128│Ⅷ-10 │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 刘立忠│男│63│├───┼───┼────────────┼─────────┼────┼───┼───┤│ 129│Ⅷ-11 │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 苏清河│男│66│├───┼───┼────────────┼─────────┼────┼───┼───┤│ 130│Ⅷ-12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 李义仓│男│76│├───┼───┼────────────┼─────────┼────┼───┼───┤│ 131│Ⅷ-1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江苏省南京市│ 朱枫│男│92││││技艺│││││├───┼───┼────────────┼─────────┼────┼───┼───┤│ 132│Ⅷ-14 │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钱小萍│女│68│├───┼───┼────────────┼─────────┼────┼───┼───┤│ 133│Ⅷ-15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王金山│男│68│├───┼───┼────────────┼─────────┼────┼───┼───┤│ 134│Ⅷ-16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 叶永洲│男│78│├───┤││├────┼───┼───┤│ 135││││ 刘晨曦│男│63│├───┼───┼────────────┼─────────┼────┼───┼───┤│ 136│Ⅷ-17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 康新琴│女│75│├───┼───┼────────────┼─────────┼────┼───┼───┤│ 137│Ⅷ-18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 叶水云│女│40│├───┤││族自治州├────┼───┼───┤│ 138││││ 刘代娥│女│52│├───┼───┼────────────┼─────────┼────┼───┼───┤│ 139│Ⅷ-1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 容亚美│女│52│││││县││││├───┼───┼────────────┼─────────┼────┼───┼───┤│ 140│Ⅷ-21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 格桑│男│51│├───┼───┼────────────┼─────────┼────┼───┼───┤│ 141│Ⅷ-22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 杨永良│男│45│├───┼───┼────────────┼─────────┼────┼───┼───┤│ 142│Ⅷ-23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牙生·阿│男│50││││技艺│鲁番地区│不都热合││││││││曼│││├───┤││├────┼───┼───┤│ 143││││尧尔达西│男│59││││││ ·阿洪│││├───┼───┼────────────┼─────────┼────┼───┼───┤│ 144│Ⅷ-24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 吴元新│男│47│├───┼───┼────────────┼─────────┼────┼───┼───┤│ 145│Ⅷ-26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 张仕绅│男│66│├───┼───┼────────────┼─────────┼────┼───┼───┤│ 146│Ⅷ-2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薛福鑫│男│79│├───┤││├────┼───┼───┤│ 147││││ 陆耀祖│男│58│├───┼───┼────────────┼─────────┼────┼───┼───┤│ 148│Ⅷ-2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 徐松生│男│54│├───┼───┼────────────┼─────────┼────┼───┼───┤│ 149│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 杨似玉│男│52│││││侗族自治县││││├───┼───┼────────────┼─────────┼────┼───┼───┤│ 150│Ⅷ-3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金梅泉│男│58│├───┼───┼────────────┼─────────┼────┼───┼───┤│ 151│Ⅷ-3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 莫厌学│男│56│├───┤│├─────────┼────┼───┼───┤│ 152│││云南省大关县│ 王杰锋│男│47│├───┼───┼────────────┼─────────┼────┼───┼───┤│ 153│Ⅷ-34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 刘泽松│男│61│├───┤││县├────┼───┼───┤│ 154││││ 姚茂禄│男│61│├───┼───┼────────────┼─────────┼────┼───┼───┤│ 155│Ⅷ-35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阳城县│ 吉抓住│男│61│├───┼───┼────────────┼─────────┼────┼───┼───┤│ 156│Ⅷ-37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 沈新培│男│59│├───┼───┼────────────┼─────────┼────┼───┼───┤│ 157│Ⅷ-38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 施金水│男│74│├───┤││├────┼───┼───┤│ 158││││ 徐祖兴│男│76│├───┼───┼────────────┼─────────┼────┼───┼───┤│ 159│Ⅷ-3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 杨光辉│男│75│├───┼───┼────────────┼─────────┼────┼───┼───┤│ 160│Ⅷ-4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贵州省雷山县│ 杨光宾│男│44│├───┼───┼────────────┼─────────┼────┼───┼───┤│ 161│Ⅷ-41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 项老赛│男│47│├───┼───┼────────────┼─────────┼────┼───┼───┤│ 162│Ⅷ-4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 马维雄│男│49│├───┤││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63││││ 冶古白│男│77│├───┼───┼────────────┼─────────┼────┼───┼───┤│ 164│Ⅷ-43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 钱美华│女│80│├───┤││├────┼───┼───┤│ 165││││ 张同禄│男│65│├───┼───┼────────────┼─────────┼────┼───┼───┤│ 166│Ⅷ-44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 杨福喜│男│49│├───┼───┼────────────┼─────────┼────┼───┼───┤│ 167│Ⅷ-50 │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 文乾刚│男│66│├───┼───┼────────────┼─────────┼────┼───┼───┤│ 168│Ⅷ-52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 张宇│男│63│├───┤││├────┼───┼───┤│ 169││││ 赵如柏│男│68│├───┼───┼────────────┼─────────┼────┼───┼───┤│ 170│Ⅷ-54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 郑益坤│男│71│├───┼───┼────────────┼─────────┼────┼───┼───┤│ 171│Ⅷ-55 │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 蔡水况│男│68│├───┼───┼────────────┼─────────┼────┼───┼───┤│ 172│Ⅷ-56 │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 宋西平│女│56│├───┤││├────┼───┼───┤│ 173││││ 尹利萍│女│54│├───┼───┼────────────┼─────────┼────┼───┼───┤│ 174│Ⅷ-5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 赖高淮│男│73│├───┤││├────┼───┼───┤│ 175││││ 沈才洪│男│41│├───┼───┼────────────┼─────────┼────┼───┼───┤│ 176│Ⅷ-60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 王阿牛│男│82│├───┼───┼────────────┼─────────┼────┼───┼───┤│ 177│Ⅷ-64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大英县│ 严昌武│男│79│├───┼───┼────────────┼─────────┼────┼───┼───┤│ 178│Ⅷ-65 │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 邢春荣│男│53│├───┼───┼────────────┼─────────┼────┼───┼───┤│ 179│Ⅷ-67 │皮纸制作技艺│贵州省贵阳市│ 罗守全│男│65│├───┤│├─────────┼────┼───┼───┤│ 180│││贵州省贞丰县│ 刘世阳│男│55│├───┼───┼────────────┼─────────┼────┼───┼───┤│ 181│Ⅷ-68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香格里拉县│ 和志本│男│79│├───┼───┼────────────┼─────────┼────┼───┼───┤│ 182│Ⅷ-70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托乎提·│男│79│││││鲁番地区│ 吐尔迪│││├───┼───┼────────────┼─────────┼────┼───┼───┤│ 183│Ⅷ-71 │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 杨占尧│男│62│├───┤│├─────────┼────┼───┼───┤│ 184│││浙江省富阳市│ 庄富泉│男│52│├───┼───┼────────────┼─────────┼────┼───┼───┤│ 185│Ⅷ-72 │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 邱昌明│男│57│├───┼───┼────────────┼─────────┼────┼───┼───┤│ 186│Ⅷ-73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周美洪│男│50│├───┼───┼────────────┼─────────┼────┼───┼───┤│ 187│Ⅷ-74 │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曹阶铭│男│53│├───┼───┼────────────┼─────────┼────┼───┼───┤│ 188│Ⅷ-75 │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 程文│男│57│├───┼───┼────────────┼─────────┼────┼───┼───┤│ 189│Ⅷ-77 │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 崇德福│男│53│├───┤││├────┼───┼───┤│ 190││││ 王丽菊│女│48│├───┼───┼────────────┼─────────┼────┼───┼───┤│ 191│Ⅷ-78 │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 陈义时│男│60│├───┼───┼────────────┼─────────┼────┼───┼───┤│ 192│Ⅷ-80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四川省德格县│彭措泽仁│男│52││││艺│││││├───┼───┼────────────┼─────────┼────┼───┼───┤│ 193│Ⅷ-81 │制扇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徐义林│男│74│├───┼───┼────────────┼─────────┼────┼───┼───┤│ 194│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李荣森│男│51│├───┼───┼────────────┼─────────┼────┼───┼───┤│ 195│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 付占祥│男│52│。

苗族古歌与文化传承

苗族古歌与文化传承

苗族古歌与文化传承作者:曾涛涛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8期中国民族音乐是指具有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形式。

古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以其独特的语言系统,为了抒发喜怒哀乐的情绪,形成了最原始的民歌这一音乐形式,以后出现了民族器乐。

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大部分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因此,民歌成为记载民族历史的形式,而民族器乐演奏则成为重大仪式的核心,可见民族音乐不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史诗。

苗族古歌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起源、人类和物种的出现、开辟疆土、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它记载了整个苗族的历史文化。

历史学家范文澜对苗族历史的研究也参考了苗族古歌的内容,写道:“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

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

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

”配合古歌演唱的器乐有萧筒、芒筒、板凳,以单旋律形式演奏为主,对于和声的运用则相对较少,有人认为“落后”、“土得掉渣”,难以普及推广。

如果苗族古歌在当前时代变革当中不加以变化和调整,就会造成人们和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拉得愈来愈远,失去文化传承的功能。

由此可见,苗族古歌应当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应当改变以往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建立起来的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宗旨的观念,主动、自觉地运用民族音乐创作的市场化运作规则。

要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依靠苗族古歌自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现代商业化包装手段以吸引广大受众。

比如运用苗族风情旅行、景点舞台演奏、游客歌师互动等各种形式来扩大苗族古歌的影响并产生衍生效益,从而为民族音乐演出实现产业化运作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以往对民族音乐的运作主要由相关的文艺行政管理部门牵头,进行公益性演出。

这种体制无疑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利,但是其负面影响是导致音乐团体形成依赖性思维,形成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习惯,淡化了市场竞争意识。

苗歌普法进万家

苗歌普法进万家

苗歌普法进万家
张晓荣;许勇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5(0)4
【摘要】“六五”普法以来,台江县根据自身县域的苗族文化特点,创新普法方式,将苗歌普法教育纳入普法规划,编演苗歌苗舞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制宣传教育,用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普法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三个苗村”先试点台江县老屯乡榕山村的张洪珍老人作为省级“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被县里邀请创作了一首《法律教育如春风》的苗歌,歌中描绘了近年来家乡的喜人变化,还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新政策巧妙地融入其中。

【总页数】1页(P45)
【作者】张晓荣;许勇
【作者单位】台江县司法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盘歌堂农家乐一支苗歌一碗酒
2.苗歌话语与汉诗话语的对接——谈苗歌文献的现状走向、认同融汇和解构整理
3.苗族\"六月六\"的变迁及其对苗歌传承与保护的影响\r——以2018年凤凰勾良\"六月六\"苗歌节田野考察为例
4.普法春风进万家
5.形式多样化普法进万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古歌传承人——刘永洪
刘永洪,男,苗族,不识字,1936年10月21日生,黔东南台江县施洞镇芳寨人。

一生务农。

刘永洪从8岁起就开始受其能歌善舞的母亲的薰陶,他母亲是本村很有名的歌师,能唱很多古歌。

在以前,生活比较简单,一到晚上,本村许多爱唱歌的妇女经常会聚在刘永洪家和他母亲交流并学习古歌,他会坐在一边听母亲她们唱歌。

由于母亲会唱歌,经常被邀到各种酒场上演唱,这时母亲会带上刘永洪一起去,刘永洪记性好,很快就能把听过的歌记下来。

母亲还教他怎样用脑子借物编歌的方法。

到十四、五岁时,刘永洪便跟着村上大一点的后生走乡串寨去游方。

游方通常是在过年及农闲时节,从一个寨子唱到另一个寨子,一去大约一个月左右。

在外面,不会唱歌,姑娘就不会做饭给你吃,就有可能挨饿;要想能得到女孩子专门煮给来游方客吃的饭,就必须会唱歌来与姑娘们对答,讨得姑娘的喜欢。

刘永洪说:“我第一次出去游方,只会唱几首歌,不能和姑娘们对唱,经常会饿饭哩!”这就促使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唱苗歌。

他除了向母亲学外,到哪个寨子游方或走亲戚,只要听说该村有歌师,不论是否认识,刘永洪都会前去讨教。

他终于学会唱一些苗歌,并结了婚。

寨上有“讨嫁衣”的习俗——头天晚上男方把女方娶进门后,第二天早上,男方家必须派人到女方家讨嫁衣,而派去的这两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必须会唱苗歌,因为会唱苗歌才能在酒桌上演唱并对答女方家那边演唱的人,才不会被女方及亲朋好友取笑。

以后,凡村上有准备结婚的后生,大多叫上刘永洪到去讨嫁衣。

年复一年,施洞的每个村刘永洪都去取过嫁衣,每到一村,都会寻找村里的歌师交流,天长日久,刘永洪会唱的歌也就越来越多,歌唱水准也越来越高。

凡施洞有节日对歌时,刘永洪都会参加,从中学到不少的歌,并结识许多歌师。

有空时,他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到外寨子去讨教苗歌,因此得到邻里和寨上人的好评和尊重。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刘永洪熟练掌握了苗族创世古歌共十二部,如“开天劈地”、“打梁造柱”、“运金运银”“铸日造月”、“枫木歌”等,以及劳动生活歌,开亲歌、爱情叙事诗仰欧瑟歌、曲艺嘎百福情歌等。

刘永洪的苗族古歌主要在酒宴上的对唱、劳动生活中的说唱、及闲暇时光的交流传唱。

其苗族古歌语言生动、概括性强,描述的历史悠久,背景深邃,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其唱腔深情低回婉转,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明显的古风遗韵特征。

如今他虽然年逾七旬,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记性未shuai ,族古歌薰陶后人的好时期。

随着时代进步
,外来文化的冲击,年青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增多,苗歌已不是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苗族古歌的传承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使苗族古歌世代传承,自从刘永洪会唱歌起,就经常教村上青年、小孩唱歌。

对于同龄人,他们准备一起去游玩或走客时,便会相约在某一家或走客的路上,由刘永洪
教他们唱歌。

唱歌是苗族人一种生活、娱乐的方式,以前没电,村上许多年轻人会在晚上聚在刘永洪家或某处,请刘永洪去教他们唱歌。

特别是农闲和过年时,来学唱歌的人较多,此时刘永洪会把在哪个场合该唱什么歌,如何对唱,如何记歌等教他们,有时在歌场上听到有的后生唱错了,刘永洪都会主动上前去教他们应当怎么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喜欢苗歌的后生越来越少,为了使苗歌得以传承,刘永洪经常会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和鼓励年青人来学习苗歌,并耐心教那些来学歌的年青人。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一些年青人开始向他学习。

近几年,政府的重视,刘永洪的苗族古歌得到了抢救传承,刘永洪的苗族创世古歌和“酿酒歌”、“仰欧瑟”、“曲艺嘎百福”等苗族歌谣多次在各种酒宴及当地的姊妹节、龙舟节、游方场等场合交流传唱,得到苗族群众较高的评价。

为此刘永洪于二00四年被省民协、县文化局、县文保办表彰为“古歌歌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