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3)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典等;(4)领悟《后赤壁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课文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课文中所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韵律美;(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僻字词、典故等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原文,分析韵律、对仗、用典等艺术特色;(2)剖析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现实生活;(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学素养;(3)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2)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后赤壁赋学案篇一:后赤壁赋学案《后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一、导入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后赤壁赋》导学案[目标展示]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后赤壁赋》学案、巩固案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学案主备:王倩审核:陈明良上课时间: 编号:课题:后赤壁赋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2.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其成因。
3.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重点、难点1.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其成因。
2.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语言文字】正音:黄泥之坂.松江之鲈.缟.衣临皋.巉岩..蒙茸.冯.夷栖鹘.戛.然长鸣羽衣翩跹..揖.予惊寤.【文本研读】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是岁十月之望.:二客从.予:木叶尽脱.: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而悲:..:予亦悄然凛乎..其不可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玄.裳缟衣:道士顾.笑: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1.解释、区别“薄”的含义:今者薄.暮: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门衰祚薄.《陈情表》:不易妄自菲薄.《出师表》:厚积薄.发: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商君传》: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方苞《狱中杂记》):2.解释、区别“顾”的含义:顾.而乐之:顾.安所得酒乎:道士顾.笑:顾.野有麦场《狼》: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不自顾重顾藉..。
《柳子厚墓志铭》: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2.《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4.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能力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而乐之顾:看C.履.巉岩履:踏,攀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
二、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一、第一课时,把握全文大意,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
二、第二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
三、道士化鹤这个故事的寓意。
【学习内容与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 松江之鲈.()巉.()岩蒙茸.()虬.()龙栖鹘.()冯.()夷悄.()然缟.()衣戛.()然长鸣揖.()予羽衣翩跹..()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岁十月之望.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曾.日月之几何予乃.摄衣而上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开户.视之畴昔..之夜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的用法并解释:步.自雪堂顾而乐.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课堂探究案】鉴赏探究:1、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2、在第一、二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3、那么乐从何来呢4、第三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5、这种情感又从何而来呢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最后和第四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分组讨论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
【课后复习案】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教案标题:《后赤壁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作赋文的方式,表达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后赤壁赋》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赤壁山水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赤壁赋》的内容和作者,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讲解:1.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曹操,讲解其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解读赋文:逐段解读《后赤壁赋》,分析其描写手法、意象和主题。
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后赤壁赋》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
创作:1.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后赤壁赋》为蓝本,创作一篇自己的赋文,表达对赤壁山水的理解和感受。
2. 指导写作: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形象描写、对比手法等,让学生写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赋文。
展示与评价:1. 学生赋文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赋文,或将其展示在课堂上。
2. 互评与点评:学生之间进行赋文互评,老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建议和反馈。
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赋文整理好,提交到学生笔记本中,并预留时间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赋文表现:评价学生的赋文创作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后赤壁赋》学案
111、《后赤壁赋》学案11、《后赤壁赋》学案编写: 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2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自学导航】一、重点实词:1、黄泥之坂 (2、今者薄暮 (3、顾安所得酒乎 ((4、不时之须 (5、摄衣而上 (6、攀栖鹘之危巢 (7、适有孤鹤 (8、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二、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1、归而谋诸妇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3、摄衣而上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三、词类活用1、顾而乐之2、草木震动3、掠予舟而西也4、横江东来四、1、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2、《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收获】做人方面:做事方面:【课后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俯冯夷之幽宫燕巢于飞幕之上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无以利世,而适类于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掠予舟而西也侣鱼虾而友麋鹿羽衣翩跹 A.和相同,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时夜将来,四顾寂寥曾明月之几何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 B. C. D.6.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7.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后赤壁赋学案完美版
《后赤壁赋》学案连南民族高级中学执笔人:周灵审阅人: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6月5日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四、自学设计1.预习全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巉()蒙茸()黄泥之坂()冯夷()栖鹘()戛然长鸣()缟衣()临皋()羽衣翩跹()揖予()惊寤()松江之鲈.()五、合作探究1.读第一段,思考问题①第一段主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②“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2.读第二段,思考问题①第二段写了哪些场景?②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③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句话?3 .读第三段,思考问题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学习小结全文以 ___________ 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 ___________ ,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
文章以 _______________ 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
从此文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胸怀。
七、达标检测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 攀栖鹘之危.(危险)巢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D. 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②无以利世,而适 类于予 5.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 也 ③侣鱼虾而友 麋鹿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黄泥之 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八、拓展延伸: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第一篇: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1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
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后赤壁赋》学习案
《后赤壁赋》学习案【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翻译重点文言字、词、句。
3.能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
4.能通过本文与《前赤壁赋》的对比,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难点】:目标4第1课时【预习】(约10分钟)1.自读课文1遍,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完成《三维设计》62页基础盘点第一题。
(约5分钟)2..阅读《三维设计》作者名片、背景扫描,及第1自然段的翻译。
(约5分钟)【授课要点】1.能简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2.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的解释(在书中做好标记,不会翻译的在书本做好笔记):第1段:是岁、望、步、予、坂、顾、乐、已而、如此良夜何、薄暮、举、顾、安、诸、须3.能结合课本注释翻译第1自然段。
4.归纳概括: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书本59页);《三维设计》62页基础盘点二、三、四题。
(约10分钟)第2课时【预习】(约5分钟)阅读《三维设计》第2、3自然段的翻译。
【授课要点】1.落实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的解释(在书中做好标记,不会翻译的在书本做好笔记):第2段:复游于赤壁之下、曾日月之几何、乃、上、履、披、踞、登、危、悄然、肃然、凛乎、反、放、听第3段:适、东、玄、缟、西、须臾、羽衣翩跹、俛、畴昔、顾2..翻译第2、3自然段。
3.思考回答:(1)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第2段的“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又如何理解第3段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4.归纳小结:全文写作思路。
【课后作业】:1.完成《三维设计》63页重点探究。
(约3分钟)2.完成文言语法积累本。
(约15分钟)第3课时【预习】结合必修2的《赤壁赋》,完成下表。
【授课要点】1.结合课前图表,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2.归纳小结:苏轼面对逆境的态度。
3.迁移拓展:苏轼的名篇。
【课后作业】:课时跟踪检测。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后赤壁赋》教案2023-12-28 《后赤壁赋》教案复游于赤壁之下常识目标:一、学习以及积累有关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常识及特别用法2、相识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以及联系力量目标:一、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育鉴赏古代散文的力量情感目标:理解笔者的人的生活感受领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讲授重点、不简单处理完成之处:一、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2、诗情面感的变化轨迹3、羽士化鹤的寓意讲授时数:二学时讲授步骤:熬头学时一、导语设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激发了宋朝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日我们一路来学习笔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外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笔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检查预习一、给底下横线的字注音戛然jiá翩跹piān xiān揖予而言曰yī惊寤wù巉岩chán玄裳xuán 2、诠释下面所开列加点的词语适有孤鹤恰好横江东来从东面,名词作状语攀栖鹘之危巢高归而谋诸妇而,表顺接;诸,之于摄衣而上而,表润色;上,向上爬,名词作动词顾安所得酒乎但是反而登舟反,返;而,表顺接顾而乐之环顾;对…感到欢愉,形容词做意动掠予舟而西表顺接;向西飞,名词作动词3、翻译下面所开列句子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明确: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动身明确:又降落赤壁底下玩耍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明确:才相隔多少日期,前次巡游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明确: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飘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靠三、研读课文一、齐读熬头段,并思索:熬头段首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笔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明确:黄泥坂夜游作用:为游赤壁作铺垫心情:"乐"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其次学时一、研读课文一、齐读其次段,并思索:⑴、看到赤壁的景物,笔者有何感想?明确:"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笔者感到人的生活有限短暂、运气的虚幻易变,从而感到无奈⑵、苏轼零丁经受危急,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俄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明确:①、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猛烈的鼓动感动之情,似乎本身就是太空的精灵,天地的主宰②、宣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⑶、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成久留"?明确: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别的眇小;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让苏轼心生忧戚、恐惊⑷、面临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鼓动感动哀痛后,接受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总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受的变化:江山不成复识--无奈划然长啸--鼓动感动凛乎不成久留--悲、惧听其所止而休--淡泊2、齐读第三段,并思索:如何理解羽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谈谈本身的看法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超凡脱俗,品行清高的特征鹤这个意象依靠本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飘逸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羽士的邂逅、会话,表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同时又有"人的生活如梦"的空幻感二、拓展延长阅览《前赤壁赋》,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前赤壁赋》苏轼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佳丽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以及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神色严厉,正襟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知不成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经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散乱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明确:《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体会笔者的情感变化,阐发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妙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激发了笔者以及朋友对汗青以及人的生活的感慨;由这些景观遐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的生活急促而无常之悲;本身与英雄相比更显眇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终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力上的解脱到达豁达飘逸的境界(乐-悲-乐)《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飘流,随遇而安的安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羽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提示:可分组会商笔者的情感变化再推举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置惩处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谈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笔者的主观感情颜色,以顿挫顿挫、轻重缓急的说话调调读出笔者的情感)游前:乐(优游从容)--说话调调舒缓轻快游中: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沉险要让人悲恐压制)--说话调调由感叹渐入哀痛沉重游后:惆怅(掉意苦闷,茫然无绪)--说话调调耐人寻味迟缓3、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同学说,老师小结)⑴景物不同:幽静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⑵起兴不同:预先规划;对美妙的景色陡起游兴⑶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⑷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觉谈论;记游后以羽士化鹤结尾后赋用羽士化鹤印证前赋,抒发飘逸的心境三、小结全文《后赤壁赋》,全篇着意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安静孤寂,放任飘流的安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光鲜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感染,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灵活高超,全篇描写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受,必定无法到达这样的情境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书契出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无论人的生活的感叹或政治的忧戚,都在对自然以及对山水的爱恋中获患了安眠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子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抚玩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爱好、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一般的景色在这搭都布满了生命以及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气焰气魄在苏轼的笔下游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成起期望赶上的美四、老师感情朗诵苏轼词作《定风浪?莫听穿林打叶声》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定风浪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5、布置预习完成相关练习历史上的今日:三国演义赤壁之战td新三国演义新版三2023-12-28新《三国》_新版电视剧《三国》_网易消遣2023-12-28[转]\前后赤壁赋2023-12-28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后赤壁赋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后赤壁赋(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第30-33课时愚溪诗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能够--1.准确解释重点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2.说出文章的思路和的深刻含义;3.说出体会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特点,进而体会本文"文境邈不可攀"的特点;4.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词句的理解;2.虚实相生的意境;课前预习分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20xx年4月7日(一&三)因高二老师都去教研室阅卷,故由学生自读课文,自行朗读课文,释词译句,准备下课时的默写第一二段和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20xx年4月9日(二&三)一.默写课文第一二两段。
二.作者介绍讨论: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可能回答:1.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3.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4.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小结: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后赤壁赋》学案
编写:李会霞张晓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难点提示】
1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自学导航】
一、重点实词:
1、黄泥之坂.
2、今者薄.暮
3、顾安
..所得酒乎
4、不时之须.
5、摄.衣而上
6、攀栖鹘之危.巢
7、适.有孤鹤
8、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二、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1、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在《前赤
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
络是怎样的?
2、《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
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收获】做人方面:
做事方面:
【课后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6.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7.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
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
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0.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拓展阅读】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后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自学导航】
一、1、斜坡 2、迫近 3、只是哪里 4、通“需”,需要 5、提起
6、高
7、恰好
8、回头悟通“寤”,醒
二、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表顺承
2、表修饰
3、表修饰
4、表转折
三、1、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震动被动用法被震动
3、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4、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四、1、前赤壁赋 2 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2、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4.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
5、A(④⑤不是写景)
6、B 、
7、D
8、A 、
9、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10、①木叶尽脱仰见明月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羽化而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