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不同的分析方法入手,阐述了
当前网络谣言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网络谣言的主要研究关注点。
从新媒体环境催生的两面性出发,有学者认为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在加快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及拓展传播范围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新媒体时代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
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其次,目前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和治安造成了巨大危害,单靠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是不够的,应当重点加强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治理网络谣言中的功能,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单一的主体很难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建议构建政府、媒体、公众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立体的辟谣机制,尤其应当丰富政府体制外多元治理主体。2012 年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发布了《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网络谣言事件在全国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网络谣言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公众强烈的社会焦虑感,使得一些谣言借助人们社会心理得以流传;网络谣言真假混杂、识别难度增加使得打击和澄清网络谣言变得更加困难。少数学者基于案例对网络谣言的发生、传播和演变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目前网络谣言在发生之后政府反应行动迟缓、对网络谣言不够敏感、辟谣措施不到位等,建议建立监测网络谣言的发布和传播的在载体与通道,构建网络谣言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政府权威的信任度。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谣言的界定、传播、演变机制、社会危害以及各社会主体如何协同构建有效的辟谣平台和机制。分析表明,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具有相当复杂和社会背景和多样化的渠道,因此,应当建立多维的辟谣机制,从培养网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媒体把关人责任、政府强化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法律监督、提升信息服务商的媒体道德等视角构建起综合、立体、全面的辟谣机制。
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网络谣言是在网络媒介中广泛传播开的未经证实的叙事观点或评论[6] ,它的核心是一种未经证实的言论,可能是虚假捏造的,也可能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还有一种影响广泛的观点认为,个人或利益集团在网络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者捏造的虚假信息[7] ,这一定义从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谣言的载体是互联网介质,并且网络谣言的行为主体是个体或利益集团,它的关注焦点认为网络谣言是没有根据的传闻,凭空捏

造的信息。但美国经典谣言心理学著作认为,谣言是指却反可靠证据的情形之下,人们
基于自己的信念所做的特定或时事性陈述,一般经过口耳相传在人际之间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任何谣言都可能包含着某些真实的信息[8] 。这些定义都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行为主体是个体或集团,但从总体来看,有关网络谣言定义的主要分歧主要集中在网络谣言到底是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还是有一种个体或集团故意捏造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有无根据和可证实性是学术界目前争论的焦点。基于研究和明确社会认知的需要,并结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实际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阐释了网络谣言对政府社会管理造成的危害,从群体盲目行动视角出发,从政府执政合法性角度出发,从社会理性认知偏差的视角可知,从政府信息公开视角出发。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总结了网络谣言对社会管理三方面的价值。
不同学者从新闻学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做了大量解读,揭示了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发生及其传播机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主体出发,研究了网络谣言的发生、发展的机理。美国学者桑斯坦从网络谣言生成的群体动机视角出发,分析了各种不同谣言传播者的驱使动机。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网络谣言的“大众传播理论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拉斯韦尔提出信息传播模式包括5 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谁、说了什么、什么渠道、对谁、有何效果。
、机构乃至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有学者以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为例论证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机制,通过实证案例研究发现,信息不充分、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和网民对话语权构建的渴望等因素的综合造成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发展,获得足够的信任和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主体出发,研究了网络谣言的发生、发展的机理。美国学者桑斯坦从网络谣言生成的群体动机视角出发,分析了各种不同谣言传播者的驱使动机[16]
此外,还有学者从受众心理视角出发,认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与谣言传播者及受众有密切关系,造谣者的情感宣泄和别有用心的企图以及受众信息识别能力差和从众心理、猎奇心理、泄愤心理等都容易导致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加速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扩大谣言的受众范围。
研究发现,国外网络谣言治理开始于20 世纪90年代,为了治理网络谣言,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治理网络谣言丰富的成功经验,本文结合国外网络谣言的治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在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发现网络谣言有效的治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网络法治建设为保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二,健全辟谣信息发布机制,保证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第三,强化对网络谣言的预测和技术监管。第四,开展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民的理性独立思考精深。网民的心理因素、知识水平和信息分析能力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
而我国目前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刚刚起步,因此应当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全面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获取、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
我国对网络谣言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有网络谣言的研究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和相关实践部门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从上述的文献述评得知,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相当的不足。因此,对我国网络谣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谣言研究的展望和趋势。
我国网络谣言的相关
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受关注度持续增加,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群体和机构。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整体研究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次,学科研究视角单一,以新闻学和传播学占主导地位,应当鼓励跨学科研究;再次,实证案例研究相对缺乏,主要以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因而提出的网络谣言治理对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最后,对网络谣言的外延研究欠缺,主要集中于网络谣言本身研究,对于网络谣言与其他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及社会主体之间互动研究较少。
多数学者认为在突发事件下,网络谣言的发生、发展与群体极化、从众效应以及“沉默螺旋冶等密切相关,并以此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演变、影响等展开研究。学术界对网络谣言的引导和治理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谣言的内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公认的阐释,不同学者根据各自的认知给出了不同解释摇核心分歧即网络谣言到底是未经官方正式的言论还是没有根据的传闻和虚假信息,而对其内涵的界定直接影响到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因此权威学术机构应对对网络谣言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认知,以使公众有网络谣言有明确和全新的认知,正确辨识和分析网络谣言,防止造成社会
公众对网络谣言信息认知错乱,找到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稳定机制


过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往往局限于从整体上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而对于具体某个领域,如政治谣言、经济谣言、金融谣言、商业谣言等研究比较缺乏,往往从公共管理角度综合考虑而忽略了从具体领域的微观考察,这种宏观整体的研究思路是以后应当重点突破的地方,我们不仅要从整体来研究网络谣言,而且还要从微观视角深入到各个领域。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媒介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介和信息传播平台,其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冶,如何有效地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冶,最大限度地打击和治理网络谣言,认清其传播、演变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是未来研究的基本主题和核心。本文根据现有文献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视角进行简要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本文虽然没有从全面视角对网络谣言
研究现状进行全面评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学界的研究整体现状,并未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